致富不忘家乡人
教材冯文修艰苦创业拼天下回馈乡亲建和谐管理
[教材]冯文修:艰苦创业拼天下,回馈乡亲建和谐管理冯文修:艰苦创业拼天下,回馈乡亲建和谐管理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促进社会和谐”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而在广东中山,有一个一步一个脚印、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刻苦,遵纪守法,从“上门推销”到独自拥有5000平方米公司及厂房的广东云安籍老板,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员工,而且更热爱自己的家乡,从2000年起就为改善家乡的民生捐资修建道路,为发展家乡的教育资助学校,为推动家乡的和谐建设支持派出所,为解决家乡人民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在公司里优先安排云安乡亲……他,就是云安县政协委员、中山市鸿发石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冯文修先生。
睿智决策:小老板获得地产大亨青睐1965年7月,冯文修出生于广东省云安县石城镇高龙村一个农民家庭。
冯文修共有兄弟姐妹7人,自己排行老五。
父亲虽然是当时村里的干部,但这也并不能为兄弟姐妹的命运起到多大的帮助。
1982年,冯文修中学毕业后就开始闯荡社会,辗转奔波广西、云浮、中山等城市做些小生意……几年过去,风里爬雨里滚,付出了诸多汗水和泪水,人的年龄增长了,骨骼也粗壮了,但是,不甘贫穷落后、不甘平庸做人的冯文修,其口袋仍然没有什么增长。
时间飞快地来到1991年。
敏锐的冯文修突然看见石城镇的马路边冒出了许多石材企业。
于是,他便大胆地在石城镇石塘村路口开起了一家名叫“聚龙” 的饭店。
饭店250平方米左右,5-8人,冯文修既是老板,又是采购,有时还兼做杂工。
虽然不再像以前做小生意时风里来雨里去了,但自己一人身兼数职,仍然辛劳。
幸好,付诸辛劳的背后,收获比以前做小生意强多了。
冯文修就这样累着并快乐着,将“聚龙饭店”经营了两年,他突然又不满足了。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鲜明地体现特定的时代精神。
事迹材料不是单纯为其单位和个人评功摆好,而是为了鲜明地体现和积极宣扬一种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精神。
这是由事迹材料的宗旨和根本目的所决定的。
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选择。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x,男,现年45岁,现为x光华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负责人。
2015年回乡创业,在x村流转中高山贫困户土地和林地28万亩,发展高山林果、中药材、跑山黑猪等特色种养和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高海拔现代农业示范园。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x同志将公司发展与当地群众的需求结合,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和扶贫帮困工作,用实际行动带领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致富不忘乡亲。
x外出务工数十载,从煤窑到铁矿,虽然小有所成,然而,几回梦里不是在老家他时常想,虽然现在自己现富裕起来了,但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还穷,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穷生活,而且年岁大了,挖矿也不是长久之计。
他希望,有一天,自己家乡、房前屋后也能挖出个“金娃娃”,能带领自己家乡的人也能致富。
2014年,通过多方的考察,反复的思考,仔细的分析和对比,他认为发展特色种养业有着很大市场空间,而自己家乡有着良好的林地及富硒资源环境,自己为何不回老家进行发展呢带着这种想法,2015年3月,x回到了阔别的家乡x村。
同时他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干部的大力支持,随后在人迹罕至的x村流转荒山林地28万亩,注册成立光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起光华农业园区,从事“绿色生命工程”生态畜牧养殖规划和各项准备工作。
在先期发展富硒黑猪外,还要发展富硒种植业,逐步形成生态循环农业。
目前投资x万元,建成黑猪繁殖、养殖基地百余亩、圈舍x栋,引进山东莱芜黑猪x头。
种植七叶一枝花、厚朴、黄柏、柴胡、云木香等中药材x亩。
完成从“矿老板”到“猪老板”的华丽转身。
帮扶改善生活条件。
在发展过程中,x积极争取项目,对园区基础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及维护,确保水、电、路、桥入园,目前投资建成一条x公里园区道路,修建x米便民桥一座方便了群众,饮水工程x处,输电线路x杆公里,既解决了园区自身建设的需要,又有力的解决了沿线居住x余户群众的道路出行、饮水、用电问题,有力的改善了周边居住群众的生存生活条件。
勤劳致富事迹材料汇总
,极大鼓舞了广大棚户种菜的士气,现实让广大农民看到,只
二、盼农民之所盼,探索蔬菜保护地发展新道路
1999年,被任命县蔬菜技术指导站站长。十年来,他始终奋战
一、想农民之所想,探索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带出一流科技队伍。县蔬菜站成立之初,技术干部都是由其它各
武王村人多地少,群众素有种植西红柿的传统,通过近年来的结构调整,种月在区科协的指导下,成立了六户镇武王蔬
1处,生产基地660亩,会员350
1000余人,实现会员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1名干部交10名农民朋友工作
(帮信息、帮资金、帮技术)三要积极抓好服务要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
倾情蔬菜保护地 农民致富引路人——阜蒙县蔬菜站
六户镇武王蔬菜协会典型事迹材料
六户镇武王蔬菜协会
同时,为更好地向广大会员及农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协会一是抓宣传。通过印发宣传
设的目的意义,提高广大农户加入蔬菜协会的积极性,把加入协会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320栋,面积660亩。今年以来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一条长
公里×宽6米的柏油生产路建设已经完成。(2)配套完善蔬菜示范园排灌系统,其中,
2004年,他建议到北镇参观学习,当年在于寺镇修
4个小区,种植香瓜当年获得高效益,不仅收回了建设成本还略有剩
三是树立典型,加快蔬菜保护地发展步伐。在蔬菜保护地工作中,王洪岩探索总结出了
70余万元相关建整扶贫村投入3万元如市***局驻**村建整扶贫工作队制
参与率大幅度提高产业规模得到扩大扶持了一大批种养大户如**村养猪大户扶启元、**
一是积极探索蔬菜保护地建棚新模式。2004年以来,在王洪岩的建议下,通过借鉴周边
100米温室
勤劳致富事迹材料doc
勤劳致富事迹材料篇一:XX镇勤劳致富家庭陶梅事迹材料自主创业不畏艰扶贫济困共富裕43岁的陶梅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在她的印象中从小就是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终日辛劳,仅靠几亩地维持生活现状。
90年代与丈夫结婚时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像样的家俱,生活的重担就这样压在了这个弱小的女子身上,但传统的农业耕作对她家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没有多大改变。
穷则思变,踏入技术务农经商之路才能改变命运的想法在脑海中形成。
于是她利用成家之后辛苦积攒的一点钱开始了她的黄瓜大棚种植之路。
XX年蔬菜大棚还没有发展起来,很多农户都质疑大棚经营能否获得收益。
陶梅得知这个创业项目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买了一套大棚,刚起步阶段是最艰难的,首先得解决起动资金的问题,她多方筹集四处奔走,加上辛苦积攒的家底终于筹到了所需的3万元,承包了本村的一块土地。
解决了土地和资金的问题才仅仅走出了创业初期的第一步,黄瓜的大棚种植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
瓜苗播下后,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陶梅总是早起晚归,认真了解黄瓜的长势情况,遇到有病虫害等问题及时向村里镇上的农技站请教。
眼见着克服了资金、人员、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XX 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却几乎将她的创业之路中断。
唯一的一幢大棚是她的命根子,却在一夜之间被压塌,待摘的瓜苗大部分都被冻死,望着终日倾注的心血在顷刻被毁于一旦,陶梅一家欲哭无泪,但是她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被困难磨砺得更加坚强。
她擦干眼泪,与丈夫家人互相扶持着重整瓜棚,购买新苗,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无论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她都日夜守着这一块土地,等新一季的瓜苗采摘结束,她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每天陶梅干完田里的农活,只要听说哪里有农业技术培训班,就不放过学习的机会。
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凭借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她大棚里的黄瓜和草菇已经远近闻名,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家庭生活环境和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搞教育不遗余力报家乡壮心不已2
搞教育不遗余力报家乡壮心不已——记市人大代表张月来张泽张月来,男,生于1961年9月,繁峙县神堂堡乡常坪村人,民营企业家。
他的一生可谓饱经沧桑,充满传奇,催人奋进。
他参过军,做过生意,跑过运输,当过警察,领过剧团,打过工,当过老板,办过教育,现任繁峙县育英中学、新欣小学、新苗幼儿园董事长,县工商联副会长。
二OO四年被市教育局、忻州日报“教育周刊”联合命名为“忻州市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二OO六年荣获“中国行业科学研究会著名专家”称号;二OO八年被忻州市委、政府、军分区授予“优秀复退军人”;二OO九年被市委组织部、步兵247团授予“优秀预备役军官”;二O一一年被市军分区任命为“预备役247团副团长”;忻州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政协繁峙县八、九、十届常委。
熟悉他的人都这样评价他:处事果断、干练,为人热心、豪爽,致富不忘思源。
一、梦圆军营兴实体不忘根本学历不高,毫无办学经验,单凭着一股不懈的闯劲、一种超前的理念和一颗执着的爱心,涉足教育,竟然从零开始,逐步壮大,发展到由幼儿到高中全面优秀的集团性企业,开创了繁峙县乃至忻州市民办教育的先河。
“大老粗”办学,办出了名堂,这不能不是一个奇迹。
“张月来太了不起了!”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这样感叹。
说起张月来同志的成功,朋友们打趣地说他沾了部队的光,他欣然接受:“是的,是部队培养了我,是部队成就了我。
”的确,他有一身的军人气,一生与军队、军人有缘。
1979年张月来满怀报国热情报名参军,在部队,他聪明勤奋,吃苦务实,多次获“五好士兵”、“优秀驾驶员”称号。
他感恩于部队这座高效、友爱的大熔炉,孜孜不倦充实完善着自我,三年军旅生活,铸就了他“讲党性,讲原则,讲奉献”的性格,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坚持不断地学习,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时刻用优秀士兵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积极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成为一名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优秀士兵,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克华典型材料
艰苦创业求发展致富不忘众乡亲—三闸镇海华养殖场总经理吴克华吴克华,男,46岁,是三闸镇高寨村普普通通的一个农民。
八十年代开始打工、创业,通过党的富民优惠政策,借着河西百万肉牛基地建设的东风,2009年,经过多方筹措资金,在得到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在高寨村投资新建海华肉牛养殖场,现已初步形成年存栏1000多头、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养殖规模。
通过精心经营,虚心学习,及时掌握最新养殖技术,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经济效益日趋明显,2009年,被区委、区政府政府授予“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
大胆迈出第一步创业路上艰难多初中毕业的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刚开始,他在张掖市化肥厂上班,而面对的工作也只有一项,那就是拉煤,工作很辛苦,很脏,也很累,还要经常倒班、加夜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都凭借自己的毅力努力坚持了下来。
从1992年开始,看到周围的很多人都在出去搞粮食运销,收入还很不错,于是,凭着几年上班的积蓄,他走上了粮食运销之路,风里来、雨里去的一干就是近10年。
2000年以后,随着从事该行业的人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之粮食运销成本加大,行业利润也随之减少,2002年,他毅然跳出粮食运销行业,转向经营木材生意,同时还兼顾着搞建筑、绿化,一直到2008年。
在这二十多年当中,有过艰辛,经历过风风雨雨,遭受过很多打击,同时也享受过成功后的喜悦。
二十多年中,他掌握了不少经商的技巧和经验,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人脉资源。
近几年来,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精神都是鼓励和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保证农、林、牧、渔业合理、有序发展。
2008年初,他无意中从电视和网络报道上看到肉牛养殖近几年发展前景广,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显著,再加上他镇实施全民创业年活动,对有创业意向集体和个人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诸多优惠政策,培育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鼓励大家积极创业,让他一下子有了心动的感觉,经慎重权衡、考虑之后,他毅然决定寻求政府的支持,并通过多方筹措,于2010年1月新建张掖市三闸镇海华养殖场,建成钢屋架牛舍3栋,初步形成了每批存栏300头以上,每批收入300多万的养殖规模,年收入达到70多万元。
留守家乡奋斗的名人例子
留守家乡奋斗的名人例子1、袁桂花,一个98年的留守网络创业青年。
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袁桂花生活在一个贫困家庭中,哥哥身体不好,姐姐患小儿麻痹症,父母为了做工补贴家用,一个月才回一趟家。
袁桂花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没有再上大学,留在了家乡。
她说:“第一个原因是在家能够帮到父母,第二个原因,我觉得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能出状元,不一定要去外边打拼,在家同样可以做出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
”袁桂花打小就很懂事,小时候跟着爷爷学会了用竹子编背篓,做筷子和扫把,动手能力很强。
刚开始拍快手的袁桂花只是希望记录一下生活,然而在上传了一条放牛视频后,短短几个小时就获得了50多万次点击量,竟然意外地火了。
她开始时常分享自己在农村砍柴杀鱼的视频,以真实和淳朴获得了很多人的喜爱,至今已经有360多万粉丝了。
刚好,快手也成为了她在家乡发展事业的突破口,成为了一个对外销售农产品渠道。
不光自己卖,袁桂花创立合作社和村民们一起种植家乡的血藤果,发展家乡的血藤果产业。
她为这个因贫困而压抑的村庄,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快乐。
2、韦小东:躬身“入桔”打造“网红小糖炮”2016年春节,在广东打拼了几年的韦小东回家过年,看见自己家里种的金桔品质非常好却烂在地里无人问津,出于对家乡深厚的感情,他下定决心要把家乡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
就这样韦小东带领着一支90后“草根”团队回到融安县正式开启了他的农村电商创业生涯。
“我辈,直面困难,躬身‘入桔’。
”带着这样信念的年轻人们在2016年就成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广西融安深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二年又联合阿里巴巴,成立了果蔬姐妹天猫旗舰店,当年就被评为“2017年度天猫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生鲜商家”。
2018年,韦小东又成立了今天业绩斐然的广西融安蚂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成功引起了阿里巴巴、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的关注,获得了阿里巴巴旗下所有平台的流量支持。
韦小东通过与阿里巴巴联合开展融安金桔品牌传播计划,一举将融安金桔打造成为火遍全网的“网红小糖炮”,全网点击量2.5亿人次。
以青春之光 助乡村振兴
以青春之光助乡村振兴作者:马金廷马京伟韩研科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24年第02期在济南市章丘区圣井街道菜园村有这样一位心系乡村、致力农业、奋发有为的新时代青年。
2012年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创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公司也是蒸蒸日上、节节升高,获评“国家级科技小院”“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山东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点”“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济南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园”等30多项荣誉称号,他也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山东省青联委员”“山东省乡村好青年”“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山东省高素质农民大师”“济南市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带头人”“农民高级农艺师”“章丘区十佳农民”等。
他就是章丘市绿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晨晨。
热爱农业,追寻圆梦之路出生于1991年的宋晨晨,身材高挑、帅气精神,头脑灵活、思维敏捷。
每当他谈起为何返乡创业时,他都很自豪很坚定:“2010年,我的父母就成立了盛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建了盛泉生态园。
父亲身体欠佳,做了手术后依旧操持着农务,我被父亲对事业执着坚守的精神所感动,便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在农业这个大舞台上寻觅属于自己的新角色。
”虽然年轻,但他深知要想在农业领域干一番事业,光有情怀、有热情、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開放的视野、发展的眼光和专业的知识。
他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之心,第一次走进了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的课堂,通过学习交流、技能实践、参观考察,他理清了发展思路,锚定了发展方向,进一步坚定了走好农业创业路、争当时代好青年的信心决心。
在他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下,2015年,章丘市绿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共流转土地358亩,辐射周边土地1000亩,带动就业200余人。
公司集水果蔬菜种植、生态养殖、餐饮住宿、采摘购物、科普教育、配送中心、技术推广等业务为一体,构建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拓展的新格局,成为了可提供多元化服务的新载体。
雕像阅读答案一位致富不忘家乡的农民企业家出资修了一座跨河大桥
篇一:雕像阅读答案一位致富不忘家乡的农民企业家出资修了一座跨河大桥一位致富不忘家乡的农民企业家出资修了一座跨河大桥。
大桥竣工后,企业家找到一位颇有名气的雕塑家,请他塑一尊人物石雕立在桥边。
企业家说:照片我没有,但请你听听这个故事——20年前一个夏日傍晚,山洪暴发,天昏地暗。
一个放学归来的少年躲在河边一棵孤柳下浑身透湿,惊恐地盯着面前咆哮的河水。
突然,少年听到一声声呼唤:狗子——狗子——少年隐约看见河对岸母亲顶着一块儿塑料布艰难地走来了,可河上的小木桥早被洪水冲走了。
母亲也看见了儿子,来不及挽起裤腿便踏进湍急的河里。
突然,一股更猛的洪水奔涌过来,母亲一闪不见了。
少年急了,跟着洪水往下游跑。
良久,母亲又被洪水托了起来。
娘!娘——少年哭喊道。
母亲被浪头掀起的片刻,用了最大的声音喊:狗子——饭在灶膛里……热着——有20块钱在床上棉絮里……母亲语音未落就被洪水卷走了。
后来少年辍学了。
少年用母亲积攒下的分分角角到镇上做生意,一直到今天。
企业家讲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了,他说:“你知道,那少年是我,我要给母亲塑一尊雕像。
”那一夜雕塑家失眠了,那幅图景总缠绕在脑子里,雕塑家开始了自己雕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的创作与雕刻。
雕像揭幕的那一天,当这位农民企业家亲手掀起雕像上的红绸时,他惊呆了,久久不语——风雨中,一位头发凌乱的母亲顶着一块儿雨布,佝偻着腰,神情焦急地呼唤……母亲的背后,映衬着彩虹一样的跨河大桥。
企业家回身紧紧抓起雕塑家的手:“谢谢你!雕塑家,谢谢你!”企业家的声带颤动着,眼睛闪着泪光。
随后他说:“工钱多少?你说个价!”雕塑家轻轻推开企业家的手,郑重地问:“你说呢?” 1.企业家和雕塑家分别是个怎样的人?2.从“母亲被浪头掀起的片刻,用了最大的声音喊···”最大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想到的都是自己,都会喊救命。
而母亲在最危急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我。
虽然一顿热饭和20块钱微不足道,但是在母亲眼中,为了我,为了我更好的生活,他们(热饭和20块)却无比的重要。
千辛万苦梅花香(创业故事)作者:何先斌、龙继豪
千辛万苦梅花香——记返乡创业农民工、安庄村委会主任郭长刚“做人要学郭长刚,千辛万苦梅花香。
一身正气都是胆,致富不忘咱家乡。
”2015年1月22日,深冬的黄果树景区安庄村天气阴沉沉的,笔者到安庄小学王奇老师家了解郭长刚的先进事迹,王奇老师兴奋的来了这首打油诗,使我抖落了一身的寒意。
郭长刚的事迹,是王奇老师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时候常常提到的。
不甘落后的农家子弟——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新闻,坚定了他出门打工的决心“那时候和很多人家一样,生活主要靠种植玉米、谷子(水稻)生活,家里很穷,我还是有些不甘心……”现年42岁的郭长刚,1米62的个子,敦厚,结实,生活的磨练,使他坐在椅子上就像一尊有轮廓的石头。
他的话语有些不够流利,每字每句都是从肚子里说出来的,洋溢着十足的中气;每字每句都是从他心灵里发出来的,朴实得让我信赖。
郭长刚1972年6月出生于黄果树景区安庄坡街上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汉族,四兄弟,一个妹妹,排行老三。
8岁入学,因为家里穷,1988年初二辍学,郭长刚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跟着父亲种了两年地。
安庄村原属镇宁县安庄乡,1999年后属现在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黄果树镇管辖,安庄街上是自古以来的农村集市。
每每逢赶场天,郭长刚经常到场坝上观察做生意的游商,悄悄搬起指头算做生意能够找多少钱,自己种庄稼又能挣多少钱。
他曾经想过做生意,一个农村家庭要想“种出”做生意的本钱,是不可能的,家庭的经济还要靠母亲做缝纫维持生计。
他很多次给父母提出外出打工的想法,自己赚钱做生意。
母亲看着还未成人的郭长刚,心里有些不放心的心疼:“跟我学缝纫吧,赚钱了再做生意”。
缝纫多半是是女同志干的活,为了做生意的理想,郭长刚学做了两年缝纫。
1992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转折。
电视机里播放了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新闻。
1992年,对于小伙子郭长刚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转变。
爱看新闻的郭长刚不知道这是中国大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前奏。
但在郭长刚的心里,种下了伟人邓小平的那句话:“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大中村委会文明家庭材料邓霜梅
用爱擎起的文明幸福之家------------- 文明家庭邓霜梅事迹材料邓霜梅,女,汉族,42岁,大中村委会大梨园人,初中文化。
她既是一名深受村民赏识的农村妇女,又是一位带领村民们致富的能手,更是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践行者。
而这一切的成就有她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家庭的支持。
一、爱党爱国,踏实创业作为新时代的普通农民,邓霜梅同志能够认真学习领会党在农村的方针和政策,积极学习农村实用科学技术。
为了脱贫致富,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紧紧跟上党对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遵纪守法,积极维护社会公德,诚实守信,从不参与黄、赌、毒等违法活动,依法行使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踏实肯干,勤劳致富。
二、志趣相投,比翼齐飞1999年初夏,经人介绍,结识了勤劳能干的华福安。
随着俩人的相识,交流渐渐多起来。
共同的志向和摆脱贫困的强烈事业心将俩人融在一起。
结婚之后,丈夫华福安替别人打过工、做过生意、承包过商店、承包过村里的板栗园、种过烤烟、搞过烤烟漂浮育苗、等等。
那段时间,家庭重担全落在邓霜梅一人身上。
丈夫回家后,邓霜梅并无怨言,第一名话就是问“今天收获如何”,夫妻间这种简单的对话延续了一两年。
但这一序列的努力,并没有摆脱贫困的阴影。
三、抓住机遇,共同致富金钱不是万能,没有金钱万万不能,没钱的日子真是没法过。
邓霜梅积极响应县委政府、镇政府的号召,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大好机遇,把发展科学种桑养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积极参加种桑养蚕技术培训,购买有关书籍和资料进行自学,通过学习借鉴陆良种桑养蚕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科学种桑养蚕的水平,把所有的责任田、自留地、房前屋后种植上桑树,又承包了村里的闲田种上桑树,共计种植8亩多桑树。
当年获得了成功,亩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是种植水稻的5倍,在群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2010年邓霜梅夫妻又大胆承包了村委会的8亩桑园,实现亩收入5000多元,辐射带动桑树种植户130余户,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为当地农民勤劳致富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引来人才“活水”带富一方百姓
一
连 串的数据表 明 ,一批有 干劲 、有活力 的新 支书即将在 新的舞 台上大 展身手
引来人才 “ 活水’ ’ 带富一方百姓
文l 本刊记者 刘艳梅
并最终成 功当选。 “ = 三 『 的 任 期 目 标 , 就 是 要 让 想 打 报名参选村支书, 工 的有 去 处 , 让 留在 家 里 的
抽签选题 , 问题 涉及 自我的优势分析、 对村 经过 第一轮的激烈竞 争, 李建 清以第
一
与廖勇强一样 , 乐 山市市 中区九 峰镇 里今后发展的建议、 典型案例分析等。 名 的成 绩进 人下一 轮选拔 。“ 李 建清 的
能 致富 。 ” 这是新 当选 的乐 山市井 研县千 尖 山村新任村 支书李建 清, 也是在 镇党委
佛镇 高岩村 村支书廖勇强 的竞 职 目标 。 1 8 票 比1 7 票, 仅 以一票 之差 险胜的廖 的大力倡导下, 主动回乡参选的人员。
“ 换 届选举 的宣传工作很 到位 , 年初 优势在于其思路清晰、 举措具体可行, 且表
勇强 ,“ 打 败 ”了一 同竞 选 的候 选 人 王茂 就 开始为选举 造势 , 加上每月一次 的党组 现 出斗志 昂扬的精神面貌 。 ” 参与面试 的九 和, 成功 当选 。 作为前 辈且担 任村主 任一 织活 动, 老书记都会 找我们这些在 外打拼 峰镇党政办主任李 昀琪介绍说 。
◆搭好舞台引能人
一
不断提升, 乐 山市历 来 重 视 培 养土 生 土 致 富, 先修 路。 首先我要 改善基 础设 施建
直在外务工 , 担任建筑 “ 包 工头”的 长 、 外出务工 经商 、 有见识有 本领 、 愿意 回 设 , 把村组 道 路硬 化 , 创造 出良好 的生活
家乡的名人
我们村算是富翁了。
二哥虽然很有钱,但是他没有把钱花在自己 的身上,而是用来救济贫穷、有困难的人。 记得有一次,村里要铺水泥路,村里的每户 人都要捐款拿来铺路。规定一个人要捐100块, 小孩也不例外。二哥家里有4个人,理应捐400 块,但二哥当时毫不犹豫地捐了1000块,是村 里捐得最多的。政府还在从村里到镇上的这一 段路都挂上了横幅,宣传二哥捐了1000块的事, 二哥就因此在这片地方上小有名气了。
二哥也特别关心村里的老人,每逢中秋节, 二哥总要买一些月饼送给他们;到了春节,又 买一些肉和米送到他们家里;春节那天还发给 他们红包。因此,村里的人都夸二哥是村里的 大好人,总爱在亲朋好友面前夸他。
二哥就是这样,有着一副好心肠,致富不 忘家乡,不忘回报社会,他不愧是我家乡的名 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家乡的名人
寨圩中心小学 阮金莉 我的二哥称得上是我家乡的名人,他常常 帮助贫苦的人,拿钱来资助生活困难的人。 我的二哥名叫阮振东,他有一双大而明亮 的眼睛,高挺的鼻子下有着一张小而能说会道 的嘴巴,他身材魁梧,很有精神。 二哥读完大学后找了一份安稳的好工作。 工作了许多年,也赚了不少钱。再加上他的爸 爸在林业局当局长,他们家的钱更是不少,在
返乡流动党员带动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返乡流动党员带动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汪云龙,男,1962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20xx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镇合村村人。
1992年外出务工,20xx 年创办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从事运输批发业务。
20xx年被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就业。
20xx年金融危机后,他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返乡创业。
在**县城投资70余万元创办云龙大酒店,带动家乡25人就业,以返乡创业回报家乡。
当被问起回乡创业的感想时,汪元龙腼腆地笑了:“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最大的荣幸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汪云龙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汪云龙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汪云龙,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汪云龙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
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
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
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
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
孝子返乡带脱贫,致富不忘家乡人(1)(2)
孝子返乡带脱贫,致富不忘家乡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
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形成“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各地都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引导社会力量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自愿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
而在贵州省桐梓县就有那么一家企业,成为了当地的先锋部队,对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企业创始人敖正飞正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返乡创业者。
敖正飞,男,1984年出生于贵州省桐梓县木瓜镇中山村甘沟组的一个贫困家庭,现任贵州兴贵源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童年,毫无幸福感可言,上下共有6个兄妹,家里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沉重的生活压力重重地压在了父母肩上,只能日如一日的起早贪黑的忙碌在地里田间,这一切,都被他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只是屋漏偏逢连夜雨,1998年至夏,突如其来的一场泥石流不仅推倒了简陋房屋,还夺走了妹妹年幼的生命,这场灾难更是给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刚有丧亲之痛,却根本来不及难过,因为还得建造新宅落脚,父母只能四处奔走借钱,最终一家几口好歹也有了个落脚处,但家里也负债累累。
次年,年仅15岁的敖正飞,不忍看见父母每天都在透支着生命的劳作,悄悄辍学溜到了县城务工,初到县城的他不管工作苦不苦,只要能挣到钱,都愿意去做,他擦过皮鞋,也蹬过三轮,用那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
后来,敖正飞跟随着“打工潮”向南方涌去,到了浙江温州地区打工淘金,这一去,就呆了10年。
只读到初二的敖正飞虽然没有学历,但是却非常刻苦好学,虽然一开始只是打杂的零工,但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并且去耐心的专研师傅们的技术,慢慢的,他实现了从零工到师傅的角色蜕变,自己每个月的收入也水涨船高,生活得到了改善。
可是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想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事情做得越来越好。
“安阳县十大青年创业之星”推荐材料--魏广富
伦掌镇“安阳县十大青年创业之星”推荐人选奋勇拼搏自强不息---记安阳县伦掌镇众乐村优秀创业青年魏广富上世纪七十年代伊始,安阳县伦掌镇众乐村的一个贫困的农家院降生了一个男婴,就是这个男孩后来走出村庄,在繁华的大城市创下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就是魏广富, 现任安阳市华强包装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童年时的贫困家境,练就了他自立、自强、敢闯、敢干的性格,高中毕业步入社会后,先后从事日用商品零售、煤矿开采设备的生产和药品批发业务,几年打拼下来,家境有所改善,他依靠头脑灵活、坚韧的毅力在商界也是小有成就.但是这些成绩对于年轻气盛的他来说,心有不甘,每到夜晚睡觉时候,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看着他每天早晨的黑眼圈,再也忍不住,就轻声说:“想去干什么就去吧,家中全力支持你,”他看了看妻子,眼神中流露出对家的牵挂和顾虑,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会意地说:“家里的事你就别操心了!”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妻子也没想到,这次一放手,就注定了他以后的命运.凭借着多年医药品批发的经验和经过对市场的充分调研,了解到人们的健康意识、保健意识和审美意识逐步增强,各个行业对高档次的包装材料需求量将会大幅上升,特别是制药、食品行业,国家加大了对药品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强制实施“GMP”质量认证,通过认证的制药企业必须选用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指定厂家生产的I类药品包装材料;根据这一市场需求,2002年,他毅然投资组建了安阳市华强包装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句话对他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2001年的冬天,刚刚步入大城市的他,初来咋到,还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曾一度遭到了层层困扰.首先是厂房的租赁和选址,还有各种需审批的手续,从那时起,这个开朗活泼的年轻人学会了静静的思考,他的司机小黄说:“魏总有个标志性的思考姿势,就是单手将头撑在办公桌上静静地想办法,这个时候大家都要保持安静……”为了建厂,他把多年的积蓄都用光了,还借了许多外债,这个时候,有许多人对他很不理解,说道:“这样干图个啥,瞎折腾,老老实实地做你的生意,不挺好的吗?”还有的说:“这种新型产业我们不懂,费这么大劲,最后赔了怎么办?”类是于这种说法很多,妻子也在这时心疼的说:“要是太难,咱就别干了,别熬坏了身体,我们这个家可还要你撑着呀!”面对大家善意的相劝和妻子温柔的呼唤,面对目前的种种难关和现实残酷的考验,他不由暗自思量:难道我当初的考察有误?难道命运故意要捉弄我,让我从此债务缠身,永世无光?不!绝不!生性刚烈的他安抚好了大家和妻子的情绪后,静下心来对自己面对的工作做了细致的思考,并亲自于各个部门单位,房东一一沟通,让他们感受到一个有志的创业青年的信心和决心,终于,用最便宜的价格租下厂房,各项手续也合格过关,成功开发了“药品包装用复合垫片”项目,建成了十万级净化车间,购置相应的检测设备。
孙兴杰创业先锋,根在家乡
92 2020年第01期1992年,孙兴杰怀揣梦想离开家乡,凭着创业的激情、精明的头脑、勤奋的干劲、诚信的准则,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艰难又充满希望的创业路,通过20多年的打拼,他成为永城市高庄镇首屈一指的农民企业家。
自2003年创业以来,孙兴杰先后投资创立了十余家公司,除了长期深耕的锅炉领域外,还涉猎了传媒和教育领域,是一个既钻坚研微又与时俱进的知识型企业家。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从业多年还一直积极传承孝道文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乐施好善”是他一直秉承的做人原则。
励志传奇,创新先锋他致力创新,使公司不断壮大。
孙兴杰把创新列入企业文化之中,提出“文化为本,创新为魂”。
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他完善了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内脑”技术队伍和“外脑”支撑网络。
他经营管理能力极强,业绩突出。
他认为企业的根本问题是管理问题,管理是企业永恒的问题,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效益、管理促发展。
在管理上他有一种创新精神,他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管理方式,建立了“行为”和“运作”两个规范新模式,把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全部内容纳入规范之中,全方位、高标准地规范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和孙兴杰:创业先锋,根在家乡文/孝闻Filial piety ▁孝行天下工作行为。
1995年以来,经过不断地磨合与充实,公司制度已日臻完善,形成了包括30类348项,总计达到4830余条的规范体系,并通过量化考核,形成环环相扣的管理链,使全体员工由他律到自律,并进而潜化为自觉的发展过程,主动参与到管理之中,形成企业严管文化。
他提升了企业严管文化内涵,从而使企业管理不断升华。
2015年末,他又构筑了旗下公司文化体系架构内容,由公司核心理念、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组成。
他营造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十分注重企业的形象建设。
从基地的规划、绿化、建筑物的立面造型到办公室的标牌字体,他都精心策划、精心设计,使每个客户一进基地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那整洁优雅的工作环境、井然的工作秩序,到处都显露着令人信服的良好企业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一、积累·运用(3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溃.退(ɡuì)遗嘱.(zhǔ)颁.发(bān)B.刹.那(shà)翘.首(qiáo) 悄.然(qiǎo)C.着.舰(zhuó) 娴.熟(xián) 镌.刻(juān)D.巨额.(é) 咆.哮(páo) 舰艉.(wēi)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4分) ()A.惊心动魄振耳欲聋白手起家B.一丝不苟摒息敛声摧枯拉朽C.如梦初醒英勇善战从容不迫D.眼花瞭乱殚精竭虑锐不可当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5分)()A.“中国式过马路”一再受到非议,但还有人从容不迫....闯红灯,真令人担忧。
B.起床铃一响,一觉醒来的同学们如梦初醒....,个个生龙活虎。
C.我校新组建的篮球队,在全市中学生篮球赛上获得第三名,成绩差强人意....。
D.大赛前夕,教练员喋喋不休....地嘱咐参赛选手赛场上的注意事项。
4.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句子都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4分)从2017年5月10日起,“蓝鲸一号”开始试采可燃冰。
沉睡海底不知多少年代的“冰”,穿透厚达200米的泥质粉砂地层,①变为天然气被输送到大约1 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
②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对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
③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
④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1)①句语意矛盾,修改:(2)②句语序不当,修改:(3)③句成分残缺,修改:(4)④句搭配不当,修改: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5分)()A.“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B.消息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必不可少。
C.“海风呼啸”“海浪澎湃”“梦想成真”“布满血丝”这四个短语都是主谓短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富不忘家乡人
--记甘肃兴临建筑公司康尚成捐资富民事迹甘肃兴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创建于1980年,是一个具有20多年施工经历的民营建筑施工企业。
企业董事长康尚成,出生于临夏县南塬乡陈黄村金咀社,多年来,公司在康尚成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被省建委评为“全省优秀建筑企业”、连续多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优秀施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先进集体”。
通过艰苦奋斗致富的他,在企业不断壮大创造财富的同时,他积极创先争优,始终不忘家乡发展,在支持家乡教育、改善基础设施、有效输转劳动力、扶持村级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热心关注教育事业。
当康尚成看到已成危房的陈黄小学校舍时,为孩子们安全担心的他毫不犹豫的捐资12万元修建了2栋新校舍,投资5万元,水泥硬化学校的校园1000平方米,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条件,优化了教育环境。
积极提供就业门路。
看到村里很多年轻人苦于学计无门,整天无所事事。
这位爱心企业家就主动上门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特长,把这些年轻人安排在自己的建筑公司技术岗位上,给了他们发挥一技之长的机会。
渐渐的,村里和周边的群众到他建筑公司里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有效输转剩余劳动力50余人,创劳务收入115万元,提高了家乡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全力改善基础条件。
看到村里道路陈旧,遇到雨雪天,群众出行困难时,这位爱心企业家捐资130万元,先后硬化村社道路5.5公里,
方便了群众出行,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改善了村容村貌。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看到日渐富裕起来的群众没有一个健身娱乐的场所,他又慷慨解囊,投资50万元,在金咀社建成了一个占地3亩,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广场。
修建活动中心5间100㎡,水泥硬化地面2000㎡,安装健身器材和基础设施,为群众建立了一个精神的新家园,促进了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扶持村级产业发展。
今年,康尚成又积极响应县委关于成立村级产业互助合作社的政策,想群众所想,率先带头为陈黄村产业发展互助合作社注资20万元,使陈黄村成为全乡的产业发展互助社示范点,为该村发展富民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生产中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加快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康尚成做农村致富带头人,看到不断富裕起来的家乡,这位朴实的企业家激动的说:“我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乡亲们的支持,我相信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就是回报自己的家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的献爱心富民之举为本村其他农民企业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