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岔作业指导书样本

合集下载

普速线路T型线岔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普速线路T型线岔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普速线路T型线岔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目次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编制依据 (1)4. T型线岔安装指导书 (1)4.1. 准备工作 (1)4.2. 安装技术标准 (2)4.3. 作业程序 (5)4.4. 处理方法 (8)4.5. 安全卡控重点 (8)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供电段管内普速线路T型线岔安装和常见问题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作业指导书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作业指导书。

《普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7〕25号《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7〕25号《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3.编制依据根据《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铁路接触网管理规则》、《铁路局作业指导书编制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段具体实际,特编制此作业指导书。

4.T型线岔安装指导书4.1.准备工作4.1.1 人员:车梯作业不少于12人,作业车作业不少于8人(不含司机)。

4.1.2 工具序号工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接触网作业车台 12 单大绳20m 根 13 工具包个 14 钢卷尺把 15 水平尺600mm 把 16 力矩扳手套 27 木榔头(橡胶锤)把 18 测量工具测量仪或测杆套 19 气温温度计套 110 安全工具11 防护工具4.1.3 材料序号材料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限制管700 个 12 整体吊弦根 4 载流或非截流3 开口销个适量各种型号4 销钉个适量各种型号5 钙基脂润滑油袋 16 绑扎线 1.6 m 适量4.1.4 资料:接触网平面布置图、施工设计图。

4.2.安装技术标准4.2.1几种线岔布置图:图4-2-1a 12#单开道岔图4-2-1b 12#交叉渡线4.2.2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

线岔作业指导书

线岔作业指导书

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1 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武柳南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2 引用规范性文件2.1 柳南施网2003-隧外道接触网悬挂道岔柱安装图;3 作业目的3.1 发现并整改无交叉线岔技术标准上的偏差;3。

2 分析、调整无交叉线岔技术状态,保证接触网运行安全。

4 作业程序4。

1 封锁天窗作业时间内,使用激光测量仪对无交叉线岔技术参数进行测量。

4。

2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使用车梯或作业车上网检查和调整无交叉线岔的状态。

5作业内容与要求5.1 使用激光测量仪测量技术参数(以正线18号道岔为例):5。

1.1 人员要求:5。

1。

2 携带工具:5。

1。

3 在封锁天窗作业时间内,作业人员标准化穿戴并按规定进行工具登记后进入防护栅栏,步行前往线岔安装地点,必须携带足够的照明设备并确认激光测量仪状态良好。

5.1.4 作业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应校正激光测量仪,检验方法:选择一根吊弦或定位点,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轨尺不可动端)放在一侧钢轨上,打点测量吊弦或定位点导高、拉出值,记录数据;再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另一侧钢轨上,打点测量同一点吊弦或定位点导高、拉出值,记录数据;比较两次测量数据,误差在5mm以内不做校正,误差在5mm以上必须校正。

校正方法如下:在开机界面下翻页至“参数校正"选项,按对应的数字选择键进入校正状态,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一侧钢轨上,按长光键将激光红点打在吊弦或定位点线夹上,然后按测量键;测量结束后,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另一侧钢轨上,按长光键将激光红点尽量打在上一次测量的同一个点,然后按测量键;按“保存参数”退出校正界面。

校正完毕后,应按检验方法再次检验,确保激光测量仪工作良好,然后按“基本参数”进入正常测量状态。

5。

1。

5 测量开始,首先找到线岔定位柱的A 柱(线岔开口方向两线路中心线间距约1.4m 左右立杆定位的支柱即为A 柱),测量定位点两工作支导高、拉出值并记录。

普速线路T型线岔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普速线路T型线岔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4
4.2.5.1 限制管应安装牢固,中心偏移符合安装曲线要求(在平均温 度时,限制管中心与两接触线交叉点重合),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 间隙,保证接触线能自由伸缩;限制管两端定位线夹螺栓应由交叉内侧穿 向外侧,以减少因螺栓过长导致接触线卡滞。
4.2.5.2 采用 T 型限制管时,限制管两端须有悬吊装置。 4.2.5.3 所有螺栓须按规定力矩进行紧固,并采用可靠的防松脱措 施,T 型线岔应在螺纹线夹本体的内螺纹处涂螺纹锁固胶。 4.2.6 始触区: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 中心 600~1050mm 的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4.2.7 道岔定位器支座、软横跨定位立柱不得侵入本线及邻线受电弓动态 包络线。 4.2.8 道岔开口方向、道岔定位后的第一个悬挂点设在线间距大于等于 1220mm 处,并应保证两线接触悬挂的任一接触线分别与相邻线路中心的距 离不小于 1220mm。 4.2.9 当非工作支下锚偏角大于 10°时,非工作支应延长一跨并适当抬高 后下锚。 4.2.10 两支承力索交叉处,垂直间距不应小于 60mm。 4.2.11 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道岔的交叉线岔:
4.4.4.2 为确保始触区无任何线夹,但也不能让双吊弦距线岔中心越 远越好,为保证双机牵引列车通过线岔时,线岔参数不发生急剧变化,线 岔道岔柱两侧双吊弦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 16m,否则需在 500mm 以内加装 一组双吊弦。(见图 4-4-4-2)
铁总运〔2017〕25号
《普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
铁总运〔2017〕25号
《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
3. 编制依据
根据《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铁路接触网管理规则》、《铁
路局作业指导书编制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段具体实际,特编制此作业指导

道岔施工作业指导书

道岔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津保铁路第一标段大北环线相关的有砟道岔施工。

2、作业准备2.1施工现场准备①按设计放出四大桩(岔前、岔心及两个岔尾桩),并在岔内每5- 10m 测设一中心桩,并与前后至少100m长线路联测复核。

②场地平整:要求道砟为特级碎石道砟,目测道砟粒径、级配及清洁度符合要求,道砟铺垫的长度及宽度、厚度(>15cm)及平整度(W2cm)满足道岔铺设的直顺要求。

③清点好撬棍、活动扳手、上扣件专用扳手、100m长钢尺等工具,分类堆放,专人保管。

2.2施工技术准备① 道岔铺设前应根据《技术引进客运专线道岔(有砟)铺设技术条件》对转辙器组件和可动心轨辙叉组件检测,当不符合技术要求时,须按照偏差要求调整至合适。

②道岔铺设前,应开展施工人员的岗前培训,测量、道岔组装与精调、焊接、装卸、运输等特殊工种人员应持证上岗。

③道岔铺设宜采用原位铺设法,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移位铺设法。

铺设前应测设道岔中心、直股和侧股的控制基桩。

3、原位铺设施工工艺道岔原位铺设工艺流程顺序为:道岔中心及方向确定——道床平整压实——摆枕——基本轨尖轨组件就位——摆放扣件——辙叉组件就位——安装其他钢轨——初调——轨道状态全面检查——精细调整——钢轨焊接-转换设备安装——工务联调——静动态检测。

3.1道床摊铺①道砟材料及级配应符合《铁路碎石道砟》(TBT2140—2008)中特级碎石道砟标准。

②提前测量道床摊铺位置、长度、宽度、按照道床摊铺要求,采用人工或机械分层铺设,采用压强大于160kPa的压路机分层碾压,上道砟厚度至低于轨道设计标高50mm为止,同时测量道床的密度,不低于1.7g/cm3。

③砟面平整度用3m直尺检查不应大于10mm,预留起道量不应大于50mm,道岔前后各30m范围应作好顺坡并碾压。

3.2搭设组装平台在摊铺好的道床上,放好台位线,按照平台尺寸要求组装好平台、要求稳固、便于拆卸,并在平台上按照岔枕间距要求临时标注岔枕位置。

岔道使用作业指导书.doc

岔道使用作业指导书.doc

GZH-12 标岔道使用作业指导书编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监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华B遂屋设股缶育B艮公司■ CHINA TUNNEL CONSTRUCTION CO., LTD. GUANGDONG莞惠城际GZH-12标项目经理部发布日期:年月曰实施日期:年月曰岔道使用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工程GZH-12标盾构隧道岔道使用作业。

2.岔道使用作业(1)盾构隧道水平运输系统的安装和管理由隧道当班隧道值班工程师负责,运输系统的电瓶车司机、调度人员、维护保养人员由隧道值班工程师统一管理。

运输系统所有人员配备无线对讲机。

(2)道岔日常检查工作由隧道综合班组完成,隧道综合班组人员负责每天对道岔进行巡查,日常检查内容包括扳道器完好性、道岔轨道压板安装是否紧固等,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如无法解决及时上报隧道当班值班工程师。

(3)隧道水平运输系统道岔和电瓶车组设置分两阶段,第一阶段为掘进初期(掘进至800m前),只安装1副“Y”形双开道岔和2台电瓶车组使用(图1)。

此阶段道岔设置在进洞口处,2台电瓶车组按照原行使车道进出的原则,即在明挖段哪条道进洞出洞也回原道。

每班运输系统配备2个电瓶车司机、井口1个调度人员、“Y"形道岔处设置1个扳道岔和维护保养人员。

第二阶段为掘进800m 过后至隧道完工,安装1副“Y"形双开道岔、1副渡线道岔和3台电瓶车组进行使用,具体如(图2)所示。

此阶段隧道电瓶车轨道前进方向右手边为上行车道,电瓶车由此道上行进入隧道,前进方向左手边轨道为下行车道,电瓶车由道下行开出隧道。

每班运输系统配备3个电瓶车司机、井口1个调度人员、井口渡线道岔处设置1个扳道岔和维护保养人员、“Y”形道岔处设置1个扳道岔和维护保养人员。

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第十四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铁路接触网交叉线岔检修作业。

二、作业准备1.人员准备(1)梯车作业人员不少于6人(2)作业车作业组不少于4人2.仪表、仪器准备3.机具材料14 吊弦 套 2 含可调式整体吊弦4.劳保用品序号 工具名称 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安全帽 - 顶 6 2安全带双钩根3三、质量标准 (一)12号单开道岔1.道岔柱设在曲线两外轨间距0-400mm 处;12号道岔柱在曲线外侧12号道岔柱在曲线内侧2.线岔交叉点两侧定位点拉出值:工作支拉出值不大于道岔柱正线外轨侧线外轨正线线路中心线 侧线线路中心线道岔柱侧线外轨 正线外轨正线线路中心线侧线线路中心线350mm,侧线工作支拉出值不大于450mm;3.两接触线均为工作支时,相距500mm处的高差:当两支均为正线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20mm,两支均为侧线线岔时,两支接触线等高;4.一接触线工作支、一接触线为非工作支时,侧线接触线比正线工作支接触线高50-100mm,并按照设计要求延长一跨抬高350-500mm下锚;5.限制管:当线岔距离中锚(或硬锚)距离不大于700m 时,选用L=1800mm限制管。

限制管中心与岔心重合,误差±100mm,并使两接触线有1~5mm的活动间隙,并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和一支接触抬高15~20mm的技术要求。

安装温度高于平均温度时,应略偏向下锚方向,反之,偏向于中心锚结方向。

6.始触区:在始触区至接触线交叉点处,正线和侧线接触线应位于受电弓的同一侧。

在距受电弓中心600~1050mm 的平面和受电弓最大动态抬高高度(最大200mm)构成的立体空间区域为始触区范围,该区域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必需时)外的其他线夹或零件。

侧线接触正线接触受电弓阴影部分为始触区7.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的下方,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

接触网交叉线岔测量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交叉线岔测量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交叉线岔测量作业指导书1主要内容检测项目主要包括:检测交叉点两侧定位点拉出值,交叉点位置,两工作支相距500~800mm处的抬高量,锚支800mm处的抬高量,线岔始触区位置等参数。

2适用范围适用于管内普速铁路接触网交叉线岔的检测作业。

3周期及作业条件检测周期:6个月作业条件: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采取远离作业方式,也可利用停电天窗开展静态检测。

4检测作业1.作业准备(1)人员:不少于5人。

(2)工、机具:接触网激光测量仪、安全用具、防护用具、照明用具、通讯工具等。

2.作业程序(1)单开道岔:图1单开道岔示意图①检测顺序为从始触区依次测量(始触区→两工作支高差→交叉点→定位点→锚支800处抬高)到下锚支800处抬高。

(如图1)②单开道岔检测:线岔始触区(A区):侧线工作支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600-1050mm范围内,正线工作支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600-1050mm范围内,不得安装任何线夹。

两工作支高差的标准状态值(B区):当两支接触线均为工作支时,两线相距500mm、800mm处,正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5~25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20mm。

交叉点位置的标准状态值(C区):交叉点应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50mm 范围的横向中心位置,允许偏差±50mm。

线岔承力索交叉处,两承力索垂直间距不小于60mm。

定位点测量的标准状态值(D区):使用激光测量仪对支柱定位点接触线高度及拉出值进行测量。

接触线高度要求:标准状态为设计值±30mm。

接触线拉出值要求:标准状态为标准值±30mm。

非支抬高的标准状态值(E区):非支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800mm处,非支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抬高60-90mm,并向下锚方向均匀抬升。

(2)复式交分道岔:①检测顺序为从始触区依次测量(始触区→两工作支高差→定位点→交叉点→两工作支高差)到两工作支500mm-800mm处的高差。

普速线路T型线岔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普速线路T型线岔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普速线路T型线岔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普速线路T型线岔安装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次1. 适⽤范围 (1)2. 规范性引⽤⽂件 (1)3. 编制依据 (1)4. T型线岔安装指导书 (1)4.1. 准备⼯作 (1)4.2. 安装技术标准 (2)4.3. 作业程序 (5)4.4. 处理⽅法 (8)4.5. 安全卡控重点 (8)1.适⽤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于供电段管内普速线路T型线岔安装和常见问题处理。

2.规范性引⽤⽂件下列⽂件对于本作业指导书的应⽤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期的引⽤⽂件,仅所注⽇期的版本适⽤于本作业指导书。

凡是不注⽇期的引⽤⽂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于本作业指导书。

《普速铁路接触⽹安全⼯作规则》铁总运〔2017〕25号《普速铁路接触⽹运⾏维修规则》铁总运〔2017〕25号《铁路技术管理规程》(普速铁路部分)3.编制依据根据《铁路接触⽹安全⼯作规程》、《铁路接触⽹管理规则》、《铁路局作业指导书编制规范》的相关要求,结合段具体实际,特编制此作业指导书。

4.T型线岔安装指导书4.1.准备⼯作4.1.1 ⼈员:车梯作业不少于12⼈,作业车作业不少于8⼈(不含司机)。

4.1.2 ⼯具序号⼯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接触⽹作业车台 12 单⼤绳20m 根 13 ⼯具包个 14 钢卷尺把 15 ⽔平尺600mm 把 16 ⼒矩扳⼿套 27 ⽊榔头(橡胶锤)把 18 测量⼯具测量仪或测杆套 19 ⽓温温度计套 110 安全⼯具11 防护⼯具4.1.3 材料序号材料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 限制管700 个 12 整体吊弦根 4 载流或⾮截流3 开⼝销个适量各种型号4 销钉个适量各种型号5 钙基脂润滑油袋 16 绑扎线 1.6 m 适量4.1.4 资料:接触⽹平⾯布置图、施⼯设计图。

4.2.安装技术标准4.2.1⼏种线岔布置图:图4-2-1a 12#单开道岔图4-2-1b 12#交叉渡线4.2.2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

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总12页)-CAL-FENGHAL-(YICAI)-Company One 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一、适用范围1.1、线路、曲线、道岔因列车运行、施工或气候影响等原因发生的轨道儿何尺寸、结构等病害进行的静态检查;1.2、动态添乘不良处所的静态复核。

二、作业流程2.1>工具准备:电子道尺、弦线、塞尺、lm钢直尺、150mm直钢尺。

上道前应对当天使用的工机具进行检查,确保性能良好,上之能用,不能影响作业进度。

2.2、人员安排:工区工长在班前点名时,明确人员分工、职责。

主要包括检查负责人:负责检查线路儿何尺寸、高低、方向、道岔转辙器及可动心辙义情况;检查记录人:负责将现场检查数据填写在道岔检查记录本上;检查配合人员:负责调查焊缝平顺情况、轨枕空吊板、扣件调查等工作;现场防护员:负责防护工作。

2.3、进入工作门:工区工长根据作业地点,在车站登记申请领取最近防护栅栏工作门的钥匙,在得到封锁调度命令后,对人员、工具清点确认无误,进入工作门。

2.4、检查内容:⑴道岔轨道儿何尺寸;道岔静态儿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注:①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

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限值,作业验收为Omm,计划维修为2mm,临时补修为3mm。

③特殊道岔的轨距及其它结构允许偏差按设计图办理。

⑵道岔支距以及道岔基本轨的矢度变化情况(用电子道尺、FAKOP弦线、塞尺测量);⑶扣件密贴情况(塞尺测量);扣件扭力矩(扭力矩扳手测量);⑷转辙器检查:2. 5检查记录:记录在专用的检查记录本上。

2.6、出工作门:作业完毕下道前,检查负责人对人员、机工具及材料进行清点,确认下道人员、机工具及材料数量无误,施工现场无遗留物品后撤离现场,撤出防护栅栏后,锁闭工作门。

通知驻站联络员申请销点,按规定在施工封锁开通确认表签认。

三、作业方法3.1、单开道岔检查道岔的手工检查方法分精细检查和重点检查。

精细检查时要求每根岔枕检查,重点检查是按要求位置检查。

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1、本指导书规定了交叉线岔的检调作业程序及检测的质量标准。

2、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客运专线单开道岔的标准及非标准定位交叉线岔、复式交分式线岔的检调。

3、所需人员、机具、材料: 3.2 主要工机具3.34、作业流程、项目及方法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

4.2.2 完成安全措施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

4.2.3 测量检查①测量线岔交叉点的位置。

方法一:使用DJJ接触网激光测量仪A拉伸测量架,将测量架放在线岔处任一对钢轨上,且位于线岔中心下方。

B 轻轻移动滑块,使观察窗中的十字丝中心和线岔中心投影重合。

C线岔中心读数:通过读测量架侧面的红色刻度尺和另一内轨内侧交点就可以读出两内轨轨距;红色刻度尺和滑块交点的读数(读数较小的那一侧)加上40mm就是线岔中心投影与某一内轨的距离。

②测量两接触线相距500处的高差。

方法一:使用DJJ接触网激光测量仪A拉伸测量架,将测量架放在线岔处任一对钢轨上,旋紧紧固旋钮(紧固旋钮位于操作人员右侧)。

B轻轻移动滑块,分别测出两接触线投影与拉出值读数尺相交的数值,两数值之和为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前后移动测量架,使水平距离约500mm。

C 先测某一接触线的导高,再测另一接触线的导高两者的差值即为500mm处高差。

③道岔柱接触线高度、拉出值。

道岔柱接触线高度、拉出值具体测量方法见DDJ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操作手册。

④确定线岔始触区。

线岔始触区测量:正线接触线始触区:先用红线标画出侧线线路中心,目测出始触区大概位置,再用侧杆或线坠和钢卷尺进行复核。

复核时,用测杆或线坠找出正线接触线的垂直投影,再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分别找到接触线垂直投影距侧线线路中心600mm,1050 mm的两个部位,相应对应到接触线上的直线段就是始触区。

侧线接触线始触区:先用红线标画出正线线路中心,目测出始触区大概位置,再用测杆或线坠和钢卷尺进行复核。

18、高速铁路交分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18、高速铁路交分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交分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接触网交分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1.1适用于高速铁路交分线岔的检测、全面检查保养作业。

1.2检测周期:6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4设计文件、安装图和产品说明书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

4.2使用手板葫芦作业时,要有防止滑脱的安全措施。

4.3作业结束后,认真清点工具、材料,做到工完料清,防止工具、材料遗留在线路上。

5 作业流程图1 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要求表1 人员要求注:其他作业人员根据现场实际需要配置。

表2 携带工具表3 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及标准7.1 外观检查7.1.1支撑定位装置外观检查检查支持装置各零部件外观状态,应无缺失、裂纹及腐蚀等现象,螺母、零部件标画有印记时,应检查印记位置不得发生变化,具体检查标准参照支撑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铁路线路工单开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铁路线路工单开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铁路线路工单开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一、组织及机具材料1、劳动组织除施工防护外,单开道岔检查作业共计需要3人。

2、机具材料(表1—3)表1—3 单开道岔检查作业机具材料序号名称单位规格数量备注1 轨距尺把 1 经校核2 支距尺把 1 经校核3 八折尺把 14 弦线副40m 15 石笔只 16道岔检查记录本本 1 二、作业程序1、准备作业(1)备齐量具,检查记录本。

(2)上道前,检查人核准轨距尺,正反水平误差不大于±1mm。

2、基本作业(1)根据不同类型道岔逐外检查轨距、水平及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和各部轮缘槽尺寸,并记录。

(2)目测高低和方向:在检查轨距、水平的同时,应在岔首目测外股高低、方向。

用40m弦检查,每隔一根枕木检查、记录一次数据。

(3)用支距尺逐点检查支距,并记录。

(4)检查尖轨尖端密贴状态,尖轨动程位置正确。

(5)用10m弦检查岔后连接曲线正矢,并记录。

(6)特种道岔注意检查前后锐角、钝角辙叉的叉前叉后轨距、水平、叉中轨距,查照间隔、护背距离,曲中内外矢距等。

3、整理作业超限勾划:凡检查记录中,所检查项目检查值超过临时补修偏差管理值,应在检查记录簿相应点上打“×”(顺坡率、三角坑、曲线正矢连续差等用“~~~”线),并及时消灭。

三、技术标准1、检查误差不超过±mm。

2、检查位置准确,项目齐全,不漏项。

四、作业安全1、设置驻站及现场防护,坚持每3~5min联系一次。

2、无夹轨距尺,无摔倒、碰伤现象。

3、来车时,人员、机具材料及时下道避车,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50、高速铁路18#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四院设计

50、高速铁路18#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四院设计

编号:版本号:高速铁路18#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四院设计编制:××审核:××批准:××××××-××-××发布××××-××-××实施××供电段(章)修订记录高速铁路18#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四院设计1 适用范围1.1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四院设计的18号无交叉线岔检测、全面检查保养作业。

1.2检测周期:6个月;检查保养周期:12个月。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2.3《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2.4《上海铁路局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管理办法》(上铁供〔2016〕429号)2.5设计文件和安装图3 检测、检查保养项目3.1外观检查3.2参数测量3.3检调与更换4 关键安全风险卡控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4.1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

4.2使用手板葫芦作业时,要有防止滑脱的安全措施。

4.3作业结束后,认真清点工具、材料,做到工完料清,防止工具、材料遗留在线路上。

5 作业流程图1 18号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流程图6 工具材料和人员表1 人员要求注:其他作业人员未一一列出。

表2 携带工具表3 材料准备7 作业内容及标准7.1 外观检查7.1.1支持装置外观检查检查支持装置各零部件外观状态,应无缺失、裂纹及腐蚀等现象,检查标准参照支持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执行。

检调线岔作业指导书

检调线岔作业指导书

线岔检调一、周期1、无交叉线岔检调周期为3个月。

2、交叉线岔检调周期为6个月。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单开道岔的定位线岔、复式交分式线岔、交叉渡线式线岔、无交叉线岔的检调。

三、作业项目1、交叉线岔:(1)、检查限制管的安装位臵是否符合要求、限制管的安装固定状态是否良好;(3)、检查固定限制管的定位线夹是否有偏斜及变形、螺母是否松动、脱落、垫片有无缺损等现象;(4)、检查接触线在限制管内有无卡滞现象、线夹是否偏斜;(5)、检查线岔交叉点的投影位臵;(6)、检查两接触线相距500㎜处高差,线岔始触区是否有线夹;。

(7)、检查电连接器、吊弦状态有无缺陷;(8)、检查线岔所在跨距内接触线有无损伤痕迹、硬点、局部磨耗严重等缺陷。

2、无交叉线岔:(1)、检查线岔始触区是否有线夹;(2)、检查测量各定位柱拉出值、抬高是否符合要求;(3)、检查线岔所在跨距内接触线有无损伤痕迹、硬弯、局部磨耗严重点等缺陷;(4)、检测交叉吊弦的设臵是否符合要求。

四、技术标准1、对单开道岔的定位线岔,两接触线应相交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85mm的横向中间位臵,允许误差±20mm,并保证定位点拉出值在任何情况下不大于450mm。

2、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160㎞/h及以下区段的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80㎜。

160㎞/h以上区段的非工作支接触线按设计要求延长一跨并抬高350—500mm后下锚。

3、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应安装牢固,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

4、线岔始触区内:满足宽度为1950mm的受电弓运行条件,在距受电弓中心600-1050mm的平面和受电弓动态抬升200mm高度构成的立体空间区域为始触区范围,该区域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 (必需时) 外的其他线夹或零件。

5、道岔定位器支座不得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

接触网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无交叉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无交叉线岔检测、检查、维修作业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接触网18#无交叉线岔维修作业2 准备工作及要求(1)工具(2)材料(3)资料:接触网平面图、无交叉线岔安装图、示意图。

3 作业程序1.测量线岔(1)用激光接触网检测仪(或测杆、线坠等)测量线岔区各定位点及吊弦处导高和拉出值等技术参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检查始触区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其范围内有无线夹。

(3)记录线岔对应的道岔号、现场测量数据及对设备的观察情况,整理后记录台帐。

2.维修线岔(1)检查各部件线夹及止动垫片。

(2)检查线岔处电连接器状态及有无测温贴片。

(3)必要时测量岔后曲线跨中处接触线偏移值。

3.线岔超标处理办法始触区范围内两接触线高差不满足要求或非支抬高不够。

在保证正线接触线高度的情况下,调整邻近吊弦的长度直至达到要求。

4 维修标准1.对1/18 无交叉线岔,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以下要求:(1)岔心两端的定位柱距岔心的距离符合设计规定。

(2)在开口方向第一个道岔柱处正侧线接触线等高,第二个道岔柱处侧线导高比正线抬高80-120mm,第三个道岔柱处侧线导高比正线抬高500mm。

(3)腕臂顺线路偏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mm。

(4)两承力索交叉点处间距不应小于60mm。

(5)拉出值、导高应符合设计要求,任何情况下拉出值不大于450mm。

(6)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600~1050mm 范围为始触区。

始触区不允许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类金具。

(7)当机车从正线驶入侧线,在侧线始触区范围侧线比正线导高高10-20mm,当机车从侧线驶入正线,在正线始触区范围正线比侧线导高高10-20mm。

(8)交叉吊弦应安装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线,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线水平投影550~600mm 的范围内,两交叉吊弦间距一般为2m。

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间距(始触区反侧)不大于6~8m;(9)交叉吊弦的承力索端采用滑动吊弦线夹时,绝缘垫块应安装正确,保证滑动灵活;交叉吊弦接触线端的吊弦线夹螺栓及载流环应朝向远离另一支接触线的方向,线夹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15°。

接触网车站线岔调整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车站线岔调整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车站线岔调整作业指导书1.工序流程工作支、下锚非支归位→横承及固定绳调整→导线拉出值归位→布置普通临时吊弦→布置交叉吊弦→特殊吊弦位置调整(无线夹区及线岔处)→弹吊及吊弦调整→特殊定位器煨制→分断绝缘器安装→测量临时吊弦长度→正式吊弦布置→线岔安装2.岔区调整操作要点2.1工作支、下锚支归位,要使工、非支承力索方向及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并不得相互磨碰(原则:非支在上工支在下,特殊情况需倒锚调整,非支过渡下锚悬挂点为抬高500偏800mm),非支不得使道岔处定位器受力过大或处于不受力状态,若道岔定位器受力过大可以在督导指导下调整非支角度,缓解定位器张力,下锚支遇新设正式信号机,要提前断电通过,若与信号机相磨蹭,需适当调整下锚支方向。

2.2承力索、接触线工、非支归位后,需再次调整横承及固定绳,使其各部处于良好状态。

2.3岔区跨布临时吊弦要按技术提供布置数据进行,布置交叉吊弦要按安装图要求位置布置,两交叉吊玄顺线路安装间距不得小于500mm,道岔非支下锚侧,仅在工支与非支间装一根交叉吊弦即可,道岔交叉吊弦不能受太大力。

2.4临时吊弦调整本着“先调正线,后调侧线,先调工支,后调非支”的原则,反复调整弹吊张力及各临时吊弦,使接触线高度达到标准要求(即粗调程度),各吊弦点不得出现明显折角。

2.5承力索、接触线线岔交叉点上、下应基本位于一垂面,交叉点距悬挂点不得小于2.5M,若悬挂点处吊弦侵占线岔安装位置,吊弦应向悬挂点方向移。

交叉点侵入弹吊范围,弹吊吊弦移位避让,确保线岔安装位置。

2.6无线夹区(道岔直股或侧股受电弓范围600~1050MM)不得出现吊弦,若有吊弦需移出无线夹区外。

2.7线岔处工、非支接触线处于自然交叉且互不压线状态,吊弦调整要使上、下导线间隙控制在2CM左右,交叉吊弦处两接触导线要等高,线岔处、道岔定位器处、过渡下锚悬挂点、三点非支导线要按固定坡度比趋势抬升(即呈直线抬高)。

2.8侧线向岔区正线过渡,每两相邻悬挂点高差宜控制在3CM,特殊情况接触线坡度比不应大于1:1000,正线向岔区过渡,每两相邻悬挂点高差宜控制在2CM,特殊情况接触线坡度比不应大于1:1000。

交叉线岔调整作业指导书

交叉线岔调整作业指导书

1.劳力组织2.主要工、机具名称作业车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水平仪钢卷尺安全带温度计单滑轮大绳小绳梅花搬手力矩搬手作业凳安全帽电工工具备注曲线处备用施工人员人均1 顶施工人员人均1 套规格型号DJJ500mm2m/10m0.5t0.9m 高数量1111/121111211序号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单位台台个把条个个根根套套个顶套项目施工负责人作业人员(技术工人)作业车司机备注全面负责正、副司机各1 人单位人人人序号1 2 3 数量1 4 2操作程序操作步骤及要领技术标准注意事项检查调整腕臂调整承力索高度调整拉出值和导线高度一、检查1.道岔开口侧前方的接触网悬挂已调整完毕并达标。

2.根据环境温度检查已安装定位柱及转换柱腕臂顺路线的偏移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道岔处组合定位器及吊弦已安装且基本到位。

4 .高支承力索与低支承力索距离。

5.两承力索交叉处是否有磨擦现象。

二、调整腕臂利用作业车上的作业凳,松开组合承力索线夹螺栓,调整个别偏移过大或者过小的腕臂,使其偏移值符合设计要求。

三、调整承力索高度利用作业车进行个别承力索高度调整,使其高度达到设计要求。

四、调整拉出值和导线高度1.先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检测两定位柱和两转换柱拉出值和导线高度。

2.利用作业车调整个别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拉出值和导线,使其达标。

3.对个别不合适吊弦拆除,用φ2.0根据环境温度,查腕臂偏移表,施工允许偏差不得超过±20mm。

1.调整后的零件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2.间距不得小于50mm。

3.两承力索交叉点间距不应小于20mm。

用水平尺,钢卷尺测量侧线抬高值,拉出值(详见左图)。

也可用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测量导高及拉出值(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严禁踩踏接触线。

操作程序操作步骤及要领技术标准注意事项铁线调整到设计位置,并测量实际吊弦长度值,预制后及时更换。

检查调整交叉吊弦五、检查调整交叉吊弦1.利用作业车,检测已安装的交叉吊弦位置。

复式交分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复式交分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复式交分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1 范围1.1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复式交分线岔检查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

1.2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复式交分线岔的检修作业。

2 引用规范性文件2.1 铁道部《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铁运[2007]69号)2.2 公司《接触网检修工艺》(电运技[2008]187号)3 作业目的3.1 明确复式交分线岔检查、检修项目及作业步骤,实现作业过程有效可控。

3.2 通过复式交分线岔检查与调整,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 作业流程5 作业内容及要求5.1 作业准备5.1.1 人员准备序号 项 目 单位 数量 备 注1 工作领导人 人 12 驻站联络员 人 13 行车防护兼地线监护人 人 24 地线操作人员 人 25 高空作业人员 人 3(2) 作业车(车梯)6 辅助人员 人 2(4) 作业车(车梯)7 作业车司机 人 2 正、副司机各1人5.1.2 主要工机具序号 名 称 规格或型号 单位 数量 备 注1 作业车(车梯) 台 12 接触网多功能检测仪 DJJ 台 13 水平尺 500mm 个 14 钢卷尺 2m 把 15 钢卷尺 10m 把 16 安全带 条 27 温度计 个 18 单滑轮 0.5t 个 1 曲线处备用9 大绳 根 1 10 小绳 根 1 11 梅花扳手 套 2 12 力矩扳手 套 113 安全帽 套 1 作业人员人均1顶 14 个人工具 套 1 作业人员人均1套15 绝缘手套 套 2 16绝缘靴套25.1.3 主要材料序号 项 目 规格及型号 单位 数量 备 注 1 线岔限制管 设计型号 根 数量根据安装所需 2 载流整体吊弦 设计型号套 含压接管、线鼻子、心形环 3 螺母、垫片 个 若干 4镀锌铁线φ2.0kg若干5.1.4 签发工作票按规程要求签发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器具、材料。

5.2 完成安全措施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始作业。

普通铁路道岔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普通铁路道岔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

普通铁路道岔铺设施工作业指导书1 目的规范道岔铺设施工的标准化作业,确保道岔铺设施工作业的质量和安全,使之符合设计要求、符合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的规定。

2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普通铁路道岔铺设施工作业。

3 工作内容3.1 铺木枕道岔3.1.1 道岔及岔枕装车道岔通常用60t平板车装运,每辆平板车装两组道岔。

辙叉装在平板车中部,基本轨、转撤器、护轨等长重物件分组装在车的两边。

道岔配件分组放在辙叉两端,成捆地堆码整齐,两端上部各装一组岔枕。

装好车后,在轨腰标明运往车站站名,道岔在平面图上的岔位编号,道岔类型、辙叉角号数、左右开等。

3.1.2 道岔铺设3.1.2.1卸料。

首先核对平板车所装道岔,轨腰处标明的辙叉编号、道岔类型、辙叉角号数、左右开等与要铺设的道岔是否一致,然后将平板车用机车推送到道岔铺设地点。

先将岔枕卸下,尔后机车牵引平板车自基本轨位置起按道岔标准图钢轨排列次序,逐根将钢轨和配件卸下,机车牵引平板车离开岔位。

如果在未铺设线路卸车时,应先将岔位准确丈量好,平板车停在岔位最近处,用人工或汽车吊卸下材料,并将钢轨搬移到铺设位置。

如用人工卸车时,应使用托竿徐徐滑下,不得从车上直接摔下,以免摔伤钢轨,尤其是尖轨。

3.1.2.2拆除岔位线路。

将预留岔位的临时线路,其缺口正好铺入道岔。

3.1.2.3道岔铺设顺序和要求;(1)散布岔枕按标准图用长钢尺逐根丈量,并将长度写在岔枕上按铺设图,根据岔枕长度将岔枕编号,然后在地面上以直股为基准画出岔枕取齐线及岔枕间距线口,按点线散布岔枕。

(2)散布钢轨。

人工抬运(配备10~14人一组)或汽车吊按标准图钢轨排列顺序从岔前起,先直股后曲股进行散布。

然后连接钢轨,并拨正位置。

用起道机将钢轨打起,按轨腰上的岔枕间距方枕。

(3)散布配件。

按部位散布夹板、螺栓、垫圈、道钉、垫板、轨撑、连杆等。

(4)枕木钻孔。

用轨距道尺及支距尺定出各部位的轨距及曲线支距,并预钻道钉孔。

(5)钉道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1 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武柳南高速铁路无交叉线岔检查作业。

2 引用规范性文件
2.1 柳南施网-隧外道接触网悬挂道岔柱安装图;
3 作业目的
3.1 发现并整改无交叉线岔技术标准上的偏差;
3.2 分析、调整无交叉线岔技术状态, 保证接触网运行安全。

4 作业程序
4.1 封锁天窗作业时间内, 使用激光测量仪对无交叉线岔技术参数进行测量。

4.2 封锁停电天窗作业时间内, 使用车梯或作业车上网检查和调整无交叉线岔的状态。

5作业内容与要求
5.1 使用激光测量仪测量技术参数( 以正线18号道岔为例) :
5.1.1 人员要求:
5.1.2 携带工具:
5.1.3 在封锁天窗作业时间内, 作业人员标准化穿戴并按规定进行工具登记后进入防护栅栏, 步行前往线岔安装地点, 必须携带足够的照明设备并确认激光测量仪状态良好。

5.1.4 作业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应校正激光测量仪, 检验方法: 选择一根吊弦或定位点, 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 轨尺不可动端) 放在一侧钢轨上, 打点测量吊弦或定位点导高、拉出值, 记录数据; 再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另一侧钢轨上, 打点测量同一点吊弦或定位点导高、拉出值, 记录数据; 比较两次测量数据, 误差在5mm以内不做校正, 误差在5mm以上必须校正。

校正方法如下: 在开机界面下翻页至”参数校正”选项, 按对应的数字选择键进入校正状态, 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一侧钢轨上, 按长光键将激光红点打在吊弦或定位点线夹上, 然后按测量键; 测量结束后, 将激光测量仪基准边放在另一侧钢轨上, 按长光键将激光红点尽量打在上一次测量的同一个点, 然后按测量键; 按”保存参数”退出校正界面。

校正
完毕后, 应按检验方法再次检验, 确保激光测量仪工作良好, 然后按”基本参数”进入正常测量状态。

5.1.5 测量开始, 首先找到线岔定位柱的A柱( 线岔开口方向两线路中心线间距约1.4m左右立杆定位的支柱即为A柱) , 测量定位点两工作支导高、拉出值并记录。

5.1.6 遇到交叉吊弦时, 应按标准测量图表记录交叉吊弦相对于本线及另一线的拉出值, 并记录。

判断并记录交叉吊弦安装顺序, 正确的安装顺序是, 受电弓从侧线进入正线时( 即从A柱往B柱方向) , 先接触到的第一根交叉吊弦应为侧线承力索悬吊正线接触线, 这根交叉吊弦定义为第一交叉吊弦, 另一根为第二交叉吊弦, 下同。

第一交叉第二交叉
5.1.7 始触区( 见附图) : 始触区是指A柱至B柱间正线接触线相对于侧线线路中心( 受电弓中心) 的拉出值为600-1050mm的区域, 正线经过无交叉线岔时, 受电弓一般不与侧线接触, 无始触区; 侧线经过时则有始触区, 始触区内一般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

5.1.8 始触区内是否有线夹的验正方法: 将激光测量仪摆在侧线股道上, 测量线岔A柱至B柱方向的正线相对于侧线拉出值, 拉出值1050、 600mm 的两点, 这两点之间的范围即为始触区。

此时, 还应记录600、 1050处的正、侧线导高值, 以便于分析始触区内两支工作状态。

5.1.9 测量B柱: B柱为线岔开口方向两线路中心线间距150mm左右立杆定位的支柱即为B柱, 测量B柱定位点导高、拉出值并记录。

测量B柱的某一支定位点时, 可能会因道岔开向原因造成测量仪轨尺摆不下去, 解决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 是在能够正常摆下的股道打另一支接触线, 然后测量两线路
中心间距, 测量出来的拉出值加或者减两线路中心距离, 就能够得出拉出值;
方法二: 将激光测量仪基本边摆在不可动轨上, 可动一边平摆在另一侧可动轨上, 记录人用手推动激光测量仪可动边下的圆形可动块, 推至轨距显示为1435左右, 此时测量拉出值, 便可得出本线拉出值。

测量导高时, 只要轨尺放平, 不受轨距影响。

5.1.10 测量C柱: C柱为B柱继续往闭口方向的下一根定位支柱, 正侧两线已并轨。

按正常测量方法即可测量C柱导高、拉出值。

5.2 使用车梯或作业车上网检查无交叉线岔网上状态( 以车梯为例) : 5.2.1 人员及分工:
5.2.2 工具:
5.2.3 材料:
5.2.4 封锁后, 按规定进行工具、材料登记后进入防护栅栏, 人员、机具到达作业现场, 做好作业前准备工作。

5.2.5 停电命令发布后, 组装梯车上道, 开始作业。

5.2.6 一般从A柱开始检查, 应检查以下内容:
5.2.
6.1 检查A柱至B柱间的始触区内导线是否有划痕;
5.2.
6.2 检查交叉吊弦状态:
5.2.
6.2.1 交叉吊弦为载流式整体吊弦时, 承力索端和接触线端均应安装有导流环;
5.2.
6.2.2 交叉吊弦为滑动式绝缘吊弦时, 检查承力索端绝缘滑块位置和状态是否正常;
5.2.
6.2.3 检查交叉吊弦接触线线夹处, 是否有刮痕, 导流环安装位置是否正确( 导流环装在线夹倾斜的反侧, 如下图所示。

图中只是显示导流环安装位置, 对于导线面应尽可能满足水平状, 最坏程度也不大于15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