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的奇偶性1∣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数的奇偶性》教案

《数的奇偶性》教案

《数的奇偶性》教案《数的奇偶性》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

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

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

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

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的奇偶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的奇偶性概念。

2.掌握判断数的奇偶性的方法。

3.能够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的奇偶性概念的理解以及判断方法的掌握。

2.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维转换。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新知教师口头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数的奇偶性。

我们知道,数学中的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在很多涉及数的问题中,数的奇偶性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2 观察实物,理解概念教师出示两个奇妙的展示物,分别是一支笔和一支圆珠笔,并对同学们说:“请看一下这两支笔,区别在哪里?”同学们观察后发现这两支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其中一支笔的底部插入了一个小圆心。

”之后,教师询问同学,为何在这两支笔中,其中一支笔有一个小圆心,同学们纷纷答道:“是因为这只笔是奇数。

” 教师继续问:“那么另外一支笔呢?它是奇数还是偶数?”同学们思考片刻后回答:“是偶数。

”通过实物展示,同学们初步了解了数的奇偶性的概念。

3.3 探究奇偶性教师给出一组数字:3,5,6,7,4,请同学们尝试进行判断,哪些数是奇数,哪些数是偶数。

同学们思考后得出:3和5是奇数,6和4是偶数,7是奇数。

通过这个练习,同学们掌握了判断数的奇偶性的方法:1.若个位数字是0,2,4,6,8,这个数就是偶数。

2.若个位数字是1,3,5,7,9,这个数就是奇数。

3.4 运用奇偶性教师出题:小明家有14个苹果和8个香蕉,小明将它们平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人会得到多少水果?同学们通过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了多次计算,最终得出了每人可以得到5个水果的结论。

但是,教师告诉同学们这个问题还可以通过奇偶性的方法来求解。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思考,将14和8都分别要么加起来,要么减去它们最后一位上的数字的结果得出:14-4=10,8-8=010与0的和为10,而10又可以被4整除,因此每个人得到的水果数为10/4=2个。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数的奇偶性及其规律,会判断任意自然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奇偶性判断题目,并能够口算任意自然数的奇偶性。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数的奇偶性的感性认识和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和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数的奇偶性概念和判断方法。

2.判断任意自然数的奇偶性,了解奇数和偶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1.理解奇偶性概念和规律。

对于数的性质的理解需要师生共同来做。

2.数的奇偶性的应用。

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1.启发引入:(5分钟)(1)通过让学生手中的口算题目体验一下:15-2=?; 23+5=?; 16+8=?等,让学生感受一下,算出来的答案是什么?(2)教师引发学生疑惑,为什么21可以被3整除呢?14不行呢?(引导学生探讨)(3)提出问题:老师通过几个小问题的提出引入到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数的奇偶性。

(1)8把苹果分成两堆,每堆多少个?(2)9把苹果分成两堆,每堆多少个?(3)10把苹果分成两堆,每堆多少个?(4)5把苹果分成两堆,每堆多少个?(4)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奇数、偶数的规律,并讲述自己的体会。

2.概念讲解与例示(20分钟)(1)奇偶定义:奇数:一种自然数,除以2余数为1。

例:1、3、5、7、9、11、13、15、17、19、21……。

偶数:一种自然数,除以2余数为0。

例:0、2、4、6、8、10、12、14、16、18、20……。

(2)举例说明奇偶性:例:4是偶数,$4 \\div 2=2$;5是奇数,$5 \\div 2=2$ 余 1。

(3)规律归纳:规律一:任意一个偶数可以表示为2的倍数。

规律二:任意一个奇数可以表示为2的倍数+1。

(4)例题展示:例1. 如果$a+b$是偶数,那么$a$和$b$的奇偶性是否相同?答:相同。

五年级数学上册 数的奇偶 1教案 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上册 数的奇偶 1教案 北师大版
奇数和偶数
算一算
做15页的试一试
结论:偶Βιβλιοθήκη +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总结延伸
除了得到上面的结果,同学们可以下来思考几个奇数和几个偶数相加会有什么结果呢?
1.偶数和偶数相加和为偶数。
2.奇数个奇数相加和为奇数
3.偶数个奇数相加和为偶数
布置作业
智慧园第8页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练习1:
奇数+奇数=偶数 1+2+3+4+5+……+2000的和是()数
奇数+偶数=奇数 1+3+5+7+……+21的和是()数
教学后记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绝大多数的同学了解了数的奇偶性,知道了少数的几个数相加得到奇数还是偶数。
但是对于个数比较多的不容易找出规律来,这方面有待加强。
学生
杯子
课型
引探课
课时安排
2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 注




看一看
说一说
由小船摆渡让同学说出什么时候小船在北岸,什么时候在南岸。
自己列表,小组讨论找规律
创设形象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软件




想一想
让学生说出自己列表的结果
1.找出数据。
2.自己分类
自己分类,可以鼓励学生有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分类标准,只要合理即可。
课题
数的奇偶性
教材第14-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的奇偶性;2.能够判断数字的奇偶性;3.掌握奇偶性的运算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的奇偶性判断和应用;2.教学难点:奇偶性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内容1.学习数字的奇偶性–定义: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奇数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观察图形和数字,判断数字的奇偶性。

–练习奇偶性判断的方法和技巧。

2.奇偶性的应用–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

–分析和讨论应用实例。

–练习奇偶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出示一些奇怪的符号(如“&”、“#”、“*”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奇数还是偶数,以此引入本次课的主题——数字的奇偶性。

2. 概念阐述通过已知的数字1、2、3、4等,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和数字,推导出数字的奇偶性定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奇偶性的判断方法和技巧,老师可以在黑板上绘制一些有规律的数字序列,让学生根据规律判断其奇偶性。

3. 练习与讨论1.练习奇偶性的判断方法和技巧,在黑板上布置一些奇偶性练习题,让学生自主完成。

2.分组讨论应用实例,如“5+6=?”,“10+12=?”,“7×6=?”,“8×3=?”,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掌握奇偶性的运用方法。

4. 拓展练习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安排一些奇偶性练习题作为课下作业,加深学生对奇偶性的理解和掌握。

五、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奇偶性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与引导:通过举实例、观察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数字的奇偶性。

2.练习与讨论:通过实际练习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奇偶性的掌握。

3.课外拓展:安排奇偶性练习题等课外活动,巩固学生的知识。

七、教学资源1.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工具:黑板、彩笔等。

八、教学建议1.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掘奇偶性的趣味性和实用性;2.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教案中所提到的讲解、引导、练习、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课堂互动,调整教学策略,确保目标达成。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涉及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奇偶性的概念与运用。

在小学数学中,奇偶性是数学的一大基础概念,也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有:•定义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掌握判断数的奇偶性的方法;•熟练进行奇偶数加减乘除的计算。

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理解奇偶性的概念,并能准确判断数的奇偶性;•掌握奇偶数的加减乘除的技巧;•在认识奇偶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数学概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点,如加减乘除等,引导学生关注数的奇偶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知讲解2.1 奇数和偶数的概念通过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呈现编队队列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的概念,即奇数指的是不能被2整除的数,而偶数指的是能被2整除的数。

并强调在计算时,必须先判断数的奇偶性。

2.2 判断数的奇偶性当学生掌握了奇偶数的概念后,可以引入判断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介绍两种方法:•最朴素的方法就是直接看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

能被2整除即为偶数,不能被2整除即为奇数。

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此方法,例如判断100、101、102、103的奇偶性等;•通过数的个位数字判断奇偶性,若个位数字为0、2、4、6、8中的任一数字,则这个数为偶数;若个位数字为1、3、5、7、9中的任一数字,则这个数为奇数。

例如判断13579、24680、100001的奇偶性等。

2.3 奇偶数加减乘除在掌握了判断数的奇偶性的方法后,讲解奇偶数加减乘除的技巧,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奇-奇=偶,偶-偶=偶,奇-偶=奇;•奇×奇=奇,偶×偶=偶,奇×偶=偶;•奇÷奇=奇,偶÷偶=偶,奇÷偶=奇。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整数例子进行说明,例如:•3+5=8,4+6=10,7+8=15;•7-5=2,10-4=6,11-2=9;•3×5=15,4×6=24,2×8=16;•9÷3=3,16÷8=2,7÷2=3……1。

(完整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的奇偶性》教案精选全文

(完整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的奇偶性》教案精选全文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数的奇偶性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总结出加、减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了解奇偶性不同的两个数相加、减,结果为奇数,奇偶性相同的两个数相加减,结果为偶数。

精选全文,可以编辑修改文字!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方法,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分析、讨论、归纳、应用,以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究在加减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通过多样练习,感受数的奇偶性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数学小游戏,体会数的奇偶性在生活各个领域比较广泛的应用,从而激发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学生通过探究,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

四、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最近我校周边的许多小商贩为了招揽生意,纷纷搞起了购物摸奖活动。

规定凡是在他们那购物的同学,都可以得到一次摸奖的机会。

而且奖品还很丰厚。

许多同学纷纷慕名而去。

可是几天下来,没有一个同学中奖。

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什么秘密。

今天老师把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我们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2、组织活动:摸彩奖现场重现。

规定:抽奖同学分别从粉色盒和绿色盒里各抽一个球,然后把它们相加算出结果,找到转盘中相应的数字,打开就知道中不中奖了。

(教具:两个不同颜色的抽奖盒,转盘)3、学生摸球,猜测揭秘。

粉盒里装的都是偶数,绿色盒里装的都是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而转盘上奇数都不中奖。

4、提出问题:偶数+奇数是不是等于奇数?5、独立验证:学生汇报6、提出研究方向:上节课,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自然数是按照奇偶相间的规律排列的,这节课,我们还发现在运算中,也存在着数的奇偶特性。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深入地研究“数的奇偶性。

”(板书)(出示课题:数的奇偶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1一、旧知巩固、引入课题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质数和合数。

大家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质数和合数?什么是奇数和偶数?数的奇偶性有哪些?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质数和合数的相关知识。

2.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

(板书课题)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一题。

(1)让学生理解题意以后,独立完成。

(2)全班反馈。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2.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二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最后全班反馈。

3.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三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

(2)全班反馈。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4.出示教材第16页“练习四”第四题。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性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3)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

三、巩固练习1.出示教材第17页练习四第7题。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在本节课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并利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知两数之积的奇偶性。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验证寻求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验证”的过程,体会用“数形结合”解释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判断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参考教案1 数的奇偶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参考教案1 数的奇偶性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参考教案1 数的奇偶性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数的奇偶性》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探究两个数相加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材上分别以两个活动呈现教学内容:活动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小船摆渡的问题。

活动二探索两个数相加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我考虑到,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材本身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低,因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把多个数相加减算式结果的奇偶性规律和简单的两个数相乘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加入到教学内容上来。

这样难度适中,学生探究起来也饶有兴趣。

课堂中,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应用excel表格准确快捷的计算特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学生计算不准确和计算速度慢的问题。

2.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并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利用excel表格的计算功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选择在网络教室完成。

二、教学过程。

北师五上册《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五上册《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五上册《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的奇偶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2.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性质和特点;3.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奇偶性的知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数的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和判断方法的掌握;2.教学难点:应用奇偶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与热身(15分钟)•学生们在课前已经预习过《数的奇偶性》相关知识。

老师可提问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并引入新课。

2. 概念讲解与示例演示(20分钟)•通过黑板或投影仪,展示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并给出一些示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和总结判断方法。

3. 合作探究(2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随机分发一些数字卡片,让学生们根据奇偶性的定义,判断每张卡片上的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4. 概念巩固(10分钟)•随机选择几个小组,让他们上台展示卡片上的数字,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判断的。

5. 拓展应用(20分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奇偶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有一堆石头,要求将其分成两堆,一堆是奇数个,一堆是偶数个,你该如何操作?6. 总结与小结(10分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数的奇偶性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适当的导入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概念讲解和示例演示,学生对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深了对奇偶性的理解并掌握了判断方法。

在拓展应用环节,学生运用奇偶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概念讲解和示例演示的环节,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图示来引导学生理解奇偶性的概念。

此外,在拓展应用环节可以增加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将奇偶性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总体而言,本节课在引导学生理解奇偶性概念、掌握判断方法、应用奇偶性解决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奇数和偶数。

2.能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列中的奇数和偶数。

3.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草地的面积等。

教学重点1.区分奇数和偶数。

2.观察数列中的规律并找出其中的奇数和偶数。

教学难点1.在应用题中能够运用奇偶性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们有没有听说过“奇偶性”这个概念。

2.引导学生们想象一下两个球队在比赛,有人数多的球队和人数少的球队。

老师问:“这两个球队球员数量的奇偶性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3.随机写几个数字在黑板上,询问学生们这些数字的奇偶性,并让学生们解释为什么。

讲授(15分钟)1.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和区分方法。

–奇数是一类数字,是不能被 2 整除的数,如 1、3、5。

–偶数是另一类数字,是能被 2 整除的数,如 2、4、6。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些数字,让学生分类,强调奇数和偶数间的交替规律,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规律。

2.数列中的奇偶性规律。

–老师可以通过某些数字规律的例子让学生注意并确认。

–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列举数字规律,然后在黑板上公布规律。

–让学生尝试推广和验证事件。

练习(20分钟)1.推广规律题–以加数字形式列出一个序列,让学生在黑板上推广每一项的奇偶规律。

–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序列的规律,并在黑板上推广每一项的奇偶规律。

–给学生展示一些复杂的规律,让他们总结规律并识别奇偶性。

2.应用题–让学生解决含有奇偶性的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草坪的长度是5 米,宽度是 3 米,每平方米要铺 4 块地砖,问需要多少块地砖?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奇偶性对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2.提醒学生:奇偶性解决问题是非常实用的技能,需要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加运用。

小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区分奇数和偶数,并掌握奇偶性在数字规律和实际问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同时,本课讲解方法主要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并提出他们的解决方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模板三篇《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习了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数的奇偶性特征。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一次性纸杯、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一、创设情境,产生认知冲突。

师:同学们,有一位家住在河南岸,以摆渡为生的船夫,想请我代他向同学们提一个问题,不知同学们是否愿意帮这位船夫解决一下呢?(愿意)课件出示情境图和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新知探究中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分组活动,动手操作,感受奇偶性,建构数学模型。

1、活动一:讨论:船夫将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式探究。

小组汇报时,展示表格或示意图,全班交流。

2、活动二:一个纸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呢?100次呢?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汇报结果。

师:同学们,如果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硬币操作验证自己的结论。

3、活动三:讨论:加法中数的奇偶性与结果的奇偶性。

课件出示填有偶数的图形,奇数的正方形。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先猜一猜结果,再举例验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数的奇偶性教案(北师大)

数的奇偶性教案(北师大)

数的奇偶性教案(北师大)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奇数和偶数的定义,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举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课件。

•学生:教材、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解释奇数和偶数的定义:奇数是指不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偶数是指可以被2整除的自然数。

•讲解判断奇偶性的方法:对一个数除以2,如果余数为0,则是偶数,如果余数为1,则是奇数。

3. 实例演练(20分钟)•准备一些数,让学生通过计算判断其奇偶性。

•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给出计算结果并解释。

4. 巩固练习(25分钟)•学生分别完成教材和练习册上的奇偶性判断练习题。

5. 总结归纳(10分钟)•整理奇偶性的判断方法,并与学生共同总结记忆。

•确保学生对奇偶性的概念和判断方法有清晰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数的奇偶性- 定义:-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自然数- 偶数:可以被2整除的自然数- 判断方法:- 对一个数除以2- 余数为0,是偶数- 余数为1,是奇数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演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学时间安排较紧张,巩固练习的时间稍显不足。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巩固练习的设计和安排,以夯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的奇偶性说课稿_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的奇偶性说课稿_1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的奇偶性》说课稿一、说教材《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习了数的特点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讨和明白得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用意”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觉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让学生经历探讨加法中数的奇偶性转变的进程,在活动中发觉数的奇偶性的转变规律,体验研究方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已经具有必然的观看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

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绝大部份学生情愿通过自主试探,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熟悉。

三、说教法:为适应数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需求,依照培育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讨为要紧教学策略,扶放结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刻留给学生去探讨和发觉,使他们能自主的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一、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发觉数的奇偶性转变规律。

二、运用观看、猜想、验证方式得出结论,探讨加法中奇偶的转变的进程,在进程中发觉规律。

五、说目标:一、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用意”等方式发觉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二、经历探讨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转变的进程,在活动中发觉数的奇偶性的转变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式,提高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重、难点:一、把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转变规律。

二、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说明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七、说流程:(一)、旧知回忆:一、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二、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1651430592 98 1053、判定:自然数不是奇数确实是偶数。

在此处设计导语:在咱们研究的自然数中,能够把它们按奇偶性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咱们还能够用这些数的奇偶性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呢。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奇偶性》教案教学内容: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活动一:示图(右图)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摆渡奇数次后,船在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岸。

试一试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

翻动10次后,杯口朝,反动19次后杯口朝。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活动二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试一试:(投影)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四、总结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的奇偶性1∣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的奇偶性1∣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参考教案1 数的奇偶性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数的奇偶性?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 ,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认识及四那么运算的根底上,探究两个数相加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材上分别以两个活动呈现教学内容:活动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小船摆渡的问题。

活动二探索两个数相加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我考虑到,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材本身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拟低,因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把多个数相加减算式结果的奇偶性规律和简单的两个数相乘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参加到教学内容上来。

这样难度适中,学生探究起来也饶有兴趣。

课堂中,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应用excel表格准确快捷的计算特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学生计算不准确和计算速度慢的问题。

2.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并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利用excel表格的计算效用,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选择在网络教室完成。

二、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参考教
案1 数的奇偶性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教学分析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教学内容分析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数的奇偶性》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探究两个数相加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材上分别以两个活动呈现教学内容:活动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小船摆渡的问题。

活动二探索两个数相加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我考虑到,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材本身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低,因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把多个数相加减算式结果的奇偶性规律和简单的两个数相乘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加入到教学内容上来。

这样难度适中,学生探究起来也饶有兴趣。

课堂中,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应用excel表格准确快捷的计算特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学生计算不准确和计算速度慢的问题。

2.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并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利用excel表格的计算功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选择在网络教室完成。

二、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