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气候与文化
气候对经济开发、人口迁移、文化传播、社会治 乱、王朝兴衰等都有重大影响。
• 节气文化与气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中医文化与气候:《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 诗词文化与气候: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词 • 其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一、人文地理环境:指社会人 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 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 通、产业等诸多方面。
疆
1、疆域的演变
域
2、疆域与民族、国际关系
→
→
政
• • • • •
区
政区的演变 与自然环境: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 与中国政治制度:政权交替促使政区大变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集中发展、促进竞争 与中国历史地名:传统承继与古雅指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P19)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由于人类利的差异,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时期会起到不 同的作用,但都应以不破坏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前 提。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中纬度的季风气候及黄河中下游的河曲 湿润地区,造就了辉煌的中国农耕文化。 2、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延续 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 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复杂的地理环境促成多样的生活生产方 式与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 • 形成丰富的地域文化:正统文化的资源 • 地理障碍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2、气 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 究》分为四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 期 。 二、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最大的时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 三、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四、1900年开始,为“仪器观测期”。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ppt课件
02
03
清静无为
辩证思维
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 度,注重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提升。
道家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追求 真理和智慧。
佛教思想
01
四谛八正道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四谛和八正道,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八
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示
如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展示。
汉语的国际推广
如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教学机构和文化中心的 建立与发展。
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
如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 表现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作用。
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中国文化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 吸收不同文化元素,形成更加包 容的文化格局。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 ppt课件
目录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01
中国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的定义
历史性
多样性
包容性
稳定性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 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 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从远古时期的骨笛、陶埙到古琴、琵 琶等乐器的演变过程。
中国舞蹈的种类与特点
古代舞蹈如长袖舞、剑舞以及民间舞 蹈如秧歌、龙舞等的表演形式和艺术
特色。
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
伯牙、钟子期、嵇康等音乐家的代表 作品及其艺术成就。
音乐与舞蹈的美学内涵
音乐与舞蹈在节奏、韵律、情感表达 等方面的美学追求和审美体验。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 “天道”于“人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便 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文化政策: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 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政策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主导作用。 (“双百”方针)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及课后习题答案_.pptx
人控严) 三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
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 成 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 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 表 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对 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 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 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 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
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
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 成 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 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 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 表 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对 工商业经济剥削保守不前平均主义商者依附)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 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 二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些什么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 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 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
众和腐蚀国家政治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剥削,特别是对工商业经济的剥削; 4 保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导致社会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5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导致商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和商人性格的封建依附性; 6 是为了一视同仁而对富庶地区进行剥削也阻碍了先进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简记:官僚体系的剥削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_OK
中国传统文化——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 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 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 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 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7
明清至今剖析国人有影响的书目:
• 松本一男《中国人与日本人》 • 明恩溥 《中国人的特性》 • 利玛窦 《利马窦中国札记》 • 林语堂 《吾国吾民》 •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 • 金紫千 《中华文化之魂-研究中国人》
3
近来对文化的研究颇多 较有影响的如:
(1)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 人类进步》步中对加纳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研究:
加纳
韩国的1/14
经济水平相似 30年后
韩国
世界第14位
4
(2)腐败与文化关系:
• 腐败程度沿着文化的界线而变更如:
• A,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及 若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 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底 。
贫戝之交不可亡,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
第三,七出三不出之礼 。
《礼记.大戴礼》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 多言,去;盗窃,去。
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 年丧,不去;前贫后富,不去。
第四,婆媳之礼。
19
女性解放后之诸现象:
第一、解放后女性解放之变种。 第二、传统的回归。 第三、当代中国女性之地位 。
中国文化概论
1
文化的内涵 :
•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 广义上讲,文化则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
生活的总和。
2
•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 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 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 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 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 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又无所不在。
7
明清至今剖析国人有影响的书目:
• 松本一男《中国人与日本人》 • 明恩溥 《中国人的特性》 • 利玛窦 《利马窦中国札记》 • 林语堂 《吾国吾民》 •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 • 金紫千 《中华文化之魂-研究中国人》
3
近来对文化的研究颇多 较有影响的如:
(1)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 人类进步》步中对加纳和韩国经济发展的研究:
加纳
韩国的1/14
经济水平相似 30年后
韩国
世界第14位
4
(2)腐败与文化关系:
• 腐败程度沿着文化的界线而变更如:
• A,最腐败的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及 若干拉美国家和非洲社会,在北欧和前英国殖 民地的一些新教社会,腐败程度最底 。
贫戝之交不可亡,糟糠之妻不下堂。——宋弘
第三,七出三不出之礼 。
《礼记.大戴礼》曰:妇有七去。不顺父母, 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 多言,去;盗窃,去。
妇有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 年丧,不去;前贫后富,不去。
第四,婆媳之礼。
19
女性解放后之诸现象:
第一、解放后女性解放之变种。 第二、传统的回归。 第三、当代中国女性之地位 。
中国文化概论
1
文化的内涵 :
•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 广义上讲,文化则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
生活的总和。
2
•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说:我被托付一 件困难的工作,就是谈文化。但是在这个 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磨。 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 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 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 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又无所不在。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之中 1、宗法制的政治架构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远近亲疏为标准标榜尊崇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宗法制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 共同的祖先,区分长幼尊卑,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员不同的权利与义务法则。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宗法制,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形成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完备。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大宗,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 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政治上的共主。天子的庶子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 被封为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亦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 由嫡长子继承。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中国文化概论 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夏
商
西 周 初 年 分 封 形 势 图
• 3、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版图 的基础): 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 到长城,南达越南东北和广东 地区。
• 4、唐:(中国版图全盛期) 东达大海,西到咸海(前期),东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一带(中期),南达南海。 西部与北部疆域的开拓超过以往任 何一个朝代。
• 海洋并非开放的唯一途径。 • 事实上,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 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人的优越感(地 理条件过于优越、农耕经济发达)和 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所以,改革开 放的最大阻力应该是这种思想观念。 要解放思想。
•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落后?
清朝中后期,就是在所谓康乾盛世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 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 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的时候, 中国自己所谓强大的时候,西方完成了 工业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蒸汽 机、纺纱机等等,英国大踏步地前进。
• 温度的变化:从距今约五千年的新石 器时代到17世纪(清代),我国气候 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但是到 了20世纪后半叶,全球温度上升,受 厄尔吉诺现象影响,中国的气温也迅 速上升,如今,青藏高原上千年的冰 山开始融化。
• 湿度的变化:距今五、六千前的新石 器时代至两千五百年前较湿润,洪水 频繁,这从古代史书记载可以看到, 古代受人尊敬的英雄,都是治水有功 的人。到了近五百年,我国的旱灾多 于水灾。北方尤其明显,而南方的水 灾更加频繁,这实际上与气温变暖、 冰山融化有关。
秦始皇置36郡,以郡统县,汉代郡国并存。 陇西、颖川、南阳、邯郸、巨鹿、渔阳、 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 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 郡、长沙、黔中,后又添南海、桂林、象郡、 闽中、九原等。
中国文化概论上篇PPT课件
第10页/共44页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 农业民族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土地的依赖,发展成重农和安土重迁的观念。 • 沿海地区把渔业、盐业作为主要产业,还致力于海上交通与海外联系。 • 西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的作用。 • 北方游牧民族则只能靠迁移和战斗来对付自然环境和异族的压力。
第11页/共44页
第பைடு நூலகம்3页/共44页
隋唐:隆盛时代
• 文化政策:有容乃大。 • 艺术成就:
唐诗:无体不备,无体不善 ; 书法:颜筋柳骨,天下宗师 ; 绘画:灿烂 而求备 ; 散文:韩愈、柳宗元影响几个世纪。
第34页/共44页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市井文化勃兴
• 内省:理学的建构:将伦理纲常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天理”, 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将儒学先义后利思想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 轻利观念。
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 特点: • 1、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 • 2、经济基础稳固。 •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4、对人身控制严密。
第21页/共44页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
•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 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 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 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 巨大的。
•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对于明清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 •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钳制和束缚。
第17页/共44页
四、农耕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 1、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 3、农耕经济的早熟而又不成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第38页/共4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ppt
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或者说 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 己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许多少数民族还在中 原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 满族还统治过整个 蒙古族和 原建立过政权,其中蒙古族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 中国,但无论是汉族还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 中国,但无论是汉族还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都 包容其他民族,都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统一体, 包容其他民族,都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统一体, 也即多元一体。 也即多元一体。
5、秦朝疆域: 、秦朝疆域: 东到辽东半岛 西北部, 西北部,西到 今天的甘肃东 部四川、 部四川、云南 一带,南到岭 一带, 在广东), 南(在广东 , 在广东 北到蒙古高原。 北到蒙古高原
6、 西汉 前206年-8年) 和东汉 公元 年—220年) 西汉疆域的拓 、 西汉(前 年 年 和东汉(公元 公元25年 年
星 堆 出 土 文 物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 域的中原各民族继续发展和状大,而生活在其他 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边陲地区的民族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以华夏诸族为主体 公元前 年 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行同伦、 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通过书同文、行同伦、 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 度同制、车同轨等一系列政治文化措施,使华夏 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 族开始成为一个基本稳定的族体,为汉民族的最 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 征 (一)疆域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通常所说的总面积960万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通常所说的总面积 万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 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面积的1/15,大小相当于 个 平方公里,占世界大陆面积的 ,大小相当于1个 欧洲。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口, 欧洲。最东端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口,最西 端延伸到亚洲大陆的腹地——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 , 端延伸到亚洲大陆的腹地 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 东西时差4个多小时 个多小时; 东西时差4个多小时;最南端位于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 母暗沙,最北端止于在黑龙江省漠河县以北的黑龙江 母暗沙, 主航道中心线上,南北纵长达5500公里。据1986年实 公里。 主航道中心线上,南北纵长达 公里 年实 包括陆地、领海、岛屿、 测,包括陆地、领海、岛屿、内海等在内的领土总面 积新数达1045万平方公里。 万平方公里。 积新数达 万平方公里 •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我国辽阔版图的形成经历• •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1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论空气水和环境的影 响》
❖ 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法)让·博丹
❖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 正式将“地理唯物论”引入文化研究的是英国历 史学家巴克尔(1821-1862),其《文化史》一 书认为气候、土地、食物等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 因素。
❖ 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1841-1904)发表的《人类地理 学》,赋予“地理唯物论”以完整的理论形态: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四大文 明古国
疆域范围
疆域面积
印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德干高原 度
10余万平方 公里
巴 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以底格里 比 斯河、幼发拉地河为心腹地区,东面扎格 几万平方公里 伦 罗山脉和伊朗高原,西面叙利亚沙漠
❖ 会馆
❖ 会馆是中国明、清两代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明、清 时代异籍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与活动场所。
❖ 明中叶后科举兴盛,寓京官绅将会馆作为安顿来京试子 的理想场所,会馆服务于科举。
❖ 会馆一般分为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业会馆、移民会馆三 大类型。明清会馆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同乡籍性和基层社 会的自我管理组织性,最基本的功能是“祀神、合乐、 义举、公约”。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 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1405年 至1433年,郑和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 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 37个国家和地区。
❖ 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倭寇骚扰,由山东逐次向南蔓 延,至苏、浙、闽、粤等广大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 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保证国家财 富不致外流。
❖ 文艺复兴时期学者(法)让·博丹
❖ 十八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孟德斯鸠
❖ 正式将“地理唯物论”引入文化研究的是英国历 史学家巴克尔(1821-1862),其《文化史》一 书认为气候、土地、食物等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 因素。
❖ 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1841-1904)发表的《人类地理 学》,赋予“地理唯物论”以完整的理论形态:
第一章 中国文化产生的历史地理环境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关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理论 第三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四大文 明古国
疆域范围
疆域面积
印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德干高原 度
10余万平方 公里
巴 两河流域上游的扇形山麓地带,以底格里 比 斯河、幼发拉地河为心腹地区,东面扎格 几万平方公里 伦 罗山脉和伊朗高原,西面叙利亚沙漠
❖ 会馆
❖ 会馆是中国明、清两代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明、清 时代异籍人在客居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与活动场所。
❖ 明中叶后科举兴盛,寓京官绅将会馆作为安顿来京试子 的理想场所,会馆服务于科举。
❖ 会馆一般分为官绅试子会馆、工商业会馆、移民会馆三 大类型。明清会馆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同乡籍性和基层社 会的自我管理组织性,最基本的功能是“祀神、合乐、 义举、公约”。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 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1405年 至1433年,郑和七次扬帆远涉重洋,访问了东 南亚、印度洋、红海及非洲东海岸马达加斯加等 37个国家和地区。
❖ 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受到倭寇骚扰,由山东逐次向南蔓 延,至苏、浙、闽、粤等广大地区,明太祖朱元璋开始 发布禁海令,其初衷是禁止内地商贾出海勾结倭寇从事 海盗贸易,以免危及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保证国家财 富不致外流。
中国文化概论 PPT课件
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3、气候变化大势 (1)我国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东部季风 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2)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规律 重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1972年,载于《考古学报》)归纳的四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温暖期;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寒冷期,又称 “方志时期”; 第四个时期,从公元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发展脉络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1、经略南方:对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经略为漫长的南 方开发史作了开端 2、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及开通西域:秦汉时期对待匈奴对策 的变化,汉代三次大规模的攻打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 的开拓。 3、边地民族的内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1、郡县制的确立: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交替,汉武帝时确立 郡县制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 形成。东汉时,郡县制实际成为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2、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三科取士,“大政治,小社会”的 家国走向,皇帝专制与丞相权力的消长。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考试等。 4、重本抑末的内涵:实质是保护皇权,而不是真正在保护 小农。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及其影响:(1)汉武帝本人的个 性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他选择了最适合“兴太平”的儒 学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2)儒学地位的上升带动了文学 的发展。(3)迷信经学的王莽实施新政失败。(4)士人群 体在两汉时期成为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3、气候变化大势 (1)我国气候特点: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东部季风 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四季分明。 (2)数千年来气候变迁的规律 重点: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 (1972年,载于《考古学报》)归纳的四个大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温暖期;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寒暖交错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寒冷期,又称 “方志时期”; 第四个时期,从公元1900年至今,“仪器观测期”。 关于灾害记录的书——邓安特《中国救荒史》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发展
1、北方民族的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结果 是民族的大融合;
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 代更在后世,这为唐代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 神因素,三教鼎立相互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 文化现象。士族势力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清谈 成为该时代 特殊的文化现象。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发展脉络
四、秦汉时期的开边拓土 1、经略南方:对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经略为漫长的南 方开发史作了开端 2、对匈奴的长期战争及开通西域:秦汉时期对待匈奴对策 的变化,汉代三次大规模的攻打匈奴的战争,“丝绸之路” 的开拓。 3、边地民族的内附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五、新王朝政治格局下的政治与文化 1、郡县制的确立: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交替,汉武帝时确立 郡县制为王朝唯一的政治制度,政治大一统的格局由此正式 形成。东汉时,郡县制实际成为三级的地方行政体系。 2、中央集权制的推行:三科取士,“大政治,小社会”的 家国走向,皇帝专制与丞相权力的消长。 3、官员选拔的文化标准:选拔方式有察举、征辟、考试等。 4、重本抑末的内涵:实质是保护皇权,而不是真正在保护 小农。 5、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及其影响:(1)汉武帝本人的个 性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导致他选择了最适合“兴太平”的儒 学作为国家的政治思想。(2)儒学地位的上升带动了文学 的发展。(3)迷信经学的王莽实施新政失败。(4)士人群 体在两汉时期成为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整版
位和影响力。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 整版
目录
CONTENTS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饮食与养生
中国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与药用价 值,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如食 疗、食补等。
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
服饰变迁
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旗袍 等,具有独特的款式和图案,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服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吸 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 的服饰文化。
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体现了身份地位、场合 和礼仪规范的要求,如穿着打扮、颜 色搭配、饰品佩戴等。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 代表作品。
官僚制度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各级官员按 照品级高低享有不同的权力和待遇,承担着管理 国家事务的职责。
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自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 整版
目录
CONTENTS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饮食与养生
中国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与药用价 值,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如食 疗、食补等。
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
服饰变迁
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旗袍 等,具有独特的款式和图案,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服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吸 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 的服饰文化。
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体现了身份地位、场合 和礼仪规范的要求,如穿着打扮、颜 色搭配、饰品佩戴等。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 代表作品。
官僚制度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各级官员按 照品级高低享有不同的权力和待遇,承担着管理 国家事务的职责。
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自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中国文化概论1地理精品PPT课件
•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 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 中黄、东青、南红、西白、 北黑,象征五行。坛中央 原有一方形石柱,为“社 主”,又名“江山石”, 象征江山永固。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 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 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 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 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 着可贵的泥土。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 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
(二)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 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 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 了物质基础。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 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 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 元朝行省制。
二、民族、人口 、语言
•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 化状况
• 民族 的“多元一体”格局与观念。
(二) 人口的变迁
• 中国历史上就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人口数量一 直居世界前列。
• 特点是分布不均 衡,人口迁移频 繁。
• 南北人口构成比例 的变化。
• 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 是京畿地区人口密度大, 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 人口稀少.以后随着南方 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 逐渐南移和人口的南迁, 南方所占全国人口比例 逐渐增大,以至超过北 方.10世纪以后,主要的 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 南方.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 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 “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 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 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 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 着可贵的泥土。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 变态。 费孝通:《乡土中国 乡土本色 》
(二) 地理环境决定论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有一定的决 定意义,是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 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 了物质基础。
•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 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 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 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 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 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三)省的出现及演变。 元朝行省制。
二、民族、人口 、语言
• (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的融合与演 化状况
• 民族 的“多元一体”格局与观念。
(二) 人口的变迁
• 中国历史上就是 一个多民族的国 家,人口数量一 直居世界前列。
• 特点是分布不均 衡,人口迁移频 繁。
• 南北人口构成比例 的变化。
• 公元初,60%的人口分布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 是京畿地区人口密度大, 而长江以南大多数地区 人口稀少.以后随着南方 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的 逐渐南移和人口的南迁, 南方所占全国人口比例 逐渐增大,以至超过北 方.10世纪以后,主要的 人口稠密区已经转到了 南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 一、疆域、) 没有完全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但可以肯定它已 经统治了范围不小的地区。
中国古代夏朝地图
商朝形势图
战国时代形势图
▪ ②秦朝
▪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国家。公元前210年,秦朝的疆域北 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 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 原,东至于海。
▪ 人口分布很不均衡:南密北疏(北密南疏),东 密西疏
三、地形、地貌
▪ 1、多山。 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 海拔500米以下的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2%, 而3000米以上的却占25.9%。全球超过8000 米的12座山峰,我国即有7座。
▪ 2、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 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 斜的大陆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侧延伸于海下。地 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 习惯上称为“三大阶梯”。
▪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中书省,在进入中原的初期 将它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进驻各地,统管军 民事务,以后成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
▪ ⑦明、清:省、道(府、州)、县制
▪ 明初废除行省制,省改称布政使司,由三位官员 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1427年后,全国划 分为两京(南、北直隶)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 京十三省或十五省。省以下废除了路,但设有若 干分守道、分巡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总督或巡 抚成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官。
▪ ①商、周:分封制 ▪ 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不需要什
么分级管理。
▪ ②春秋战国时代:郡县制 ▪ 一开始,县与郡并没有上下之分,也没有主从关
系。但发展到战国后期,随着县的普遍设置,郡 成了县的上一级政区。
▪ ③秦、汉:郡县制、州郡县制
▪ 东汉末期,州成为最高一级政区,形成州-郡- 县三级制。全国设十几个州。
西汉中国版图
唐朝中国疆域
宋朝中国疆域
▪ ④清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 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 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 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 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2、政区
▪ 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 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
2、人口
▪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在汉朝设置政 区的范围内有近6000万人口,超过当时世界人口 约1.7亿的三分之一。
▪ 12世纪初的北宋末年,其境内的人口已经超过1 亿,加上辽、西夏境内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就更 多,而当时世界人口约有3.2亿,也占三分之一 以上。1850年,世界人口达到约12亿,而中国 人口已突破4.3亿,所占比例也没有减少。
二、民族、人口
▪ 1、民族 ▪ 在今天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朝鲜族、俄罗斯族、
塔塔尔族等几个是在以往一二个世纪中从境外迁 入的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在中国形成的,或者已 在中国生活了很长的时间。除汉族以外,匈奴、 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 曾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和满族 还统治过整个中国。但无论是汉族还是非汉族建 立的政权,都包容其他民族,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 明朝后期,全国有总督、巡抚辖区约三十个。清 初设十八省,以总督或巡抚为长官,以下只有府 (或直隶州、直录所)、县(散州、散所)二级。每省 还分为若干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⑧民国:省、道、县三级制;省、县二级制、省、 专区、县三级制
▪ 辛亥革命前后废除了府一级,州、所都改为县,又重划了 道区,所以成了省、道、县三级制。国民党政府废除了道, 企图实行省、县二级制,但到30年代“剿共”时又在江西 首先分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不久推行到全国。
▪ 方镇(道)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形成方镇(道)- 州-县三级制。
▪ ⑤宋代: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 977年,宋太宗废止了方镇辖州的制度,由原来 专管督征运送财赋的各路转运使兼管军民事务, 形成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
▪ ⑥元朝:省、路(府)、州(县)二级,少数也有路、 府、州、县四级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 地理生态环境:
▪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 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
▪ 地理环境的两个主要方面:
▪ 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 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
▪ 人文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通、农业、 牧业等。 发展变化的速度较快。
▪ 汉以后州的数量不断增加,到南北朝后期已达到 数百个,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三级制已失去 意义。
▪ ④隋、唐:郡县制为主,道、方镇为辅
▪ 隋大业三年(607年)合并、撤销了一些州县,又将 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二级制。尽管唐朝将 郡改称州,并有16年时间又改州为郡,但基本上 都是二级制。
▪ 开元年间(713—741年)在全国设置了十五个道。 安史之乱后,设置方镇,以节度使掌握方镇的军 政大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制度,称为专区,以后 改称地区,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 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 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地,清朝的 将军、大臣辖区等。少数民族政权或边疆政权,或者模仿 中原王朝的政区制度,或建立了自己的行政区划,但游牧 民族的政权一般仅以部族、军事编制或游牧区作为划分的 单位。
秦朝版图
③汉、晋、唐、宋、元、明
▪ 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 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都拥有过今 天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
▪ 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 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自西汉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 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 的北界都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 中亚的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