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 太极拳谱详解

合集下载

杨氏85式太极拳(带方向)

杨氏85式太极拳(带方向)

杨氏85式太极拳一预备势(南)二起势(南)三揽雀尾(西)四单鞭(东)五提手上势(南)六白鹤亮翅(东)七左搂膝拗步(东)八手挥琵琶(东)九左右搂膝拗步 3个(东)十手挥琵琶(东)十一左搂膝拗步(东)十二进步搬拦捶(东)十三如封似闭(东)十四十字手(南)十五抱虎归山(西北)十六肘底看捶(东)十七左右倒撵猴5个(东)十八斜飞势(西南)十九提手上势(南)二十白鹤亮翅(东)二十一左搂膝拗步(东)二十二海底针(东)二十三扇通背(东)二十四撇身捶(西)二十五进步搬拦捶(西)二十六上步揽雀尾(西)二十七单鞭(东)二十八云手 5个(南)二十九单鞭(东)三十高探马(东)三十一右分脚(东南)左分脚(东北)三十二转身左蹬脚(西)三十三左右搂膝拗步(西)三十四进步栽捶(西)三十五翻身撇身捶(东)三十六进步搬拦捶(东)三十七右蹬脚(东)三十八左打虎势(西北)三十九右打虎势(东南)四十回身右蹬脚(东)四十一双峰贯耳(东南)四十二左蹬脚(东)四十三转身右蹬脚(东)四十四进步搬拦捶(东)四十五如封似闭(东)四十六十字手(南)四十七抱虎归山(西北)四十八斜单鞭(东南)四十九野马分鬃5个(西)五十揽雀尾(西)五十一单鞭(东)五十二玉女穿梭4个(西南、东南、东北、西北)五十三揽雀尾(西)五十四单鞭(东)五十五云手5个(南)五十六单鞭(东)五十七下势(东南)五十八金鸡独立(东)五十九左右倒撵猴5个(东)六十斜飞势(西南)六十一提手上势(南)六十二白鹤亮翅(东)六十三左搂膝拗步(东)六十四海底针(东)六十五扇通背(东)六十六转身白蛇吐信(西)六十七搬拦捶(西)六十八揽雀尾(西)六十九单鞭(东)七十云手5个(南)七十一单鞭(东)七十二高探马带穿掌(东)七十三十字腿(西)七十四进步指裆捶(西)七十五上步揽雀尾(西)七十六单鞭(东)七十七下势(东)七十八上步七星(东)七十九退步跨虎(东)八十转身摆莲(东南)八十一弯弓射虎(东北)八十二进步搬拦捶(东)八十三如封似闭(东)八十四十字手(南)八十五收势(南)。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二)(一)转载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

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派别.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本上成长创编的.杨式太极拳拳架伸展简练,构造严谨,身法中正,动作温柔,轻灵惊慌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奇特的作风.因为杨式太极拳姿态开展,平允朴素,练法简略单纯 ,是以它深受宽大群众酷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依据不合年纪.性别.体力前提,以及不合的请求,采取高下不合的拳架恰当调剂活动量.是以,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加强体质,又实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杨式太极拳的特色(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必力(7)高低相随(8)表里联合(9)相连不竭(10)动中求静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第一式预备式第二式起势第三式揽雀尾第四式单鞭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九式阁下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阁下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二式海底针第二十三式扇通背第二十四式撇身捶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第二十七式单鞭第二十八式云手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三十一式阁下分脚第三十二式回身蹬脚第三十三式阁下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四十三式回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五十—式单鞭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第五十四式单鞭第五十五式云手第五十六式单鞭第五十七式下势第五十八式金鸡自力第五十九式阁下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第六十五式扇通背第六十六式回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第六十九式单鞭第七十式云手第七十一式单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第七十七式下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第八十式回身摆莲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八十四式十字手第八十五式收势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图解与动作方法第一式预备式两足阁下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材天然竖立;两臂天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 1)要点1.请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重要请求下, 放松全身,做到“立品中正安舒”,并贯穿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请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合营要点,锤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示某一动作轻易违背个中某一请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材轻易前俯或后仰,是以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合营要点虽未说起,但仍然要留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天然微屈.3.精力要天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涓滴邪念.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本,初学者尤当留意.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渐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天然地带动两掌渐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细心检讨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请求,然后开端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惟方法先.要分散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请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如何举,然后跟着渐渐举起;即使是反复的或已很闇练的动作,也必须如许做,不然,表里动作轻易狼藉.2.演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请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成耸起.重要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成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显著,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请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懂得:以为肘部既已垂鄙人面,终不克不及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态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相似情形,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当如许来懂得: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如许,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请求;而假如两小臂也垂直,就掉掉落“坠肘”之意了.3.要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成用力翘起,必须天然, 如许才干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到.能坐腕,才干“形于手指”.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成停断,请求速度平均,绵绵不竭, 趁热打铁.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日常平凡即下落,其间不成有停留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5.演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天然伸展,不成用力张开,也不成松弛.曲折,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一)阁下掤式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材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重心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 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及右臂.(图4 -5)动作二:右腿持续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扎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材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材即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阁下分开(图6).动作一.二为左掤 ,动作三.四为右掤.动作三: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身材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向左后方微下撤,天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跟着臂内旋使掌心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逐渐转向右臂前方平视.(图7)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体扎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材微向右转.跟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图8—9和图9的正面图)注:关于动作解释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具体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解释,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或拳背)一面扭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分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扭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扭转,使手心转朝里, 亦即使桡骨环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扭转而成图乙).要点1.身材阁下迁移转变时要以腰为轴,身材仍须正派,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如许做.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平均.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论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端和同时完成,要做到调和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4.《十三势行功心解》请求“迈步如猫行”.是以.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右脚向右迈出,应以坐实之左腿逐渐下蹲来控制着迈出的右腿向前渐渐伸迈,才不致粗笨.这也是“分清虚实”在步法上的一种表示 .5.凡弓步,弓腿之膝不成超出脚尖;蹬腿的脚掌和脚跟要全体着地,腿也不成蹬得挺直.凡弓步,以弓腿为实.蹬腿为虚;一般以弓腿累赘体重十分之七,蹬腿累赘十分之三.膝要与脚尖倾向一致.6.右臂前掤须与肩平,不成偏高或偏低;掤出时肩关节不成前探;不成过于前棚,要以上体直立前移而右膝盖不超出脚尖为度,同时身材不成前扑.7.重心前移时,腿.腹.胸.手须不先不后地一致前往,天然“高低相随”,变动进程中也要保持“立品中正”.(二)捋式动作一: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身材同时逐渐左转;同时左臂外旋,右臂内旋,使右掌心翻朝外下 ,左掌心翻朝里上,两掌随翻随向左捋.(图10)动作二:身材持续微左转;重心持续移向左腿,坐实左腿,成右虚步;两臂稍沉肘随转体持续左捋,左掌至左胸前,右掌至右胸前;在开端左捋时,眼神先关及右臂左捋,将要捋至尽处时,眼神稍关及左手,即逐渐转向前(西)视.(图11-12)要点1.两臂须随腰左捋.左掘时两掌不成向外豁开,但两肱里侧也不成贴着肋部;沉肘起着护胁的感化,但两腋要留有约可容一拳的闲暇.整套动作都应当如许,防止把身材困住.2.左捋时身材仍须正派转体,不成前俯后仰或摇摆;症结在于“高低相随”.“不先不后”. 假如,下肢后坐得快些就会前俯,慢些就会形成后仰.3.在捋的动作进程中,因为翻掌.沉肘和向后坐实左腿等,看来两掌似乎稍有低下的现象.其实两掌其实不是有意识地向左“下”搌.这点在循着棚.搌.挤.按四式划定的定步推手中也是如斯:个中“捋”式也同样只向左(或右)捋,并没有向下之处.所以,凡是向左(右)“下”捋或向“下”捋者,都是不精确的,因这与推手是不相相符的.4.掘时左臂松松捋住,捋的进程中,两手要保持着与推手中捋式时同样的距离,也就是要用一手搭在对方腕节,一手搭在对方近肘节的大臂处来引进,使搌化的距离相等,不成拉得太开,这叫做“上于两膊相系”.(三)挤式动作:身材微右转;同时体重逐渐移向右腿,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跟着转体,右臂外旋使右掌心翻朝里,左臂内旋使左掌心翻朝外,右臂呈弧形横于胸前,右肘稍低于右腕,左掌在右小臂里侧,以右小臂与左掌向右(西)挤出;左掌随挤跟着切近右脉门内侧;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臂. (图13—14)要点1.前挤时上身不成前俯或后仰;肩部不成耸起,须放松下沉;臀部不成凸出;肘部不成抬起, 须稍低于腕.2.挤出后左掌与右脉门之间要似挨非挨.(四)按式动作一:右臂微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左掌经右掌上侧交掌而过,随即两掌分开,距离稍狭于肩, 两掌心皆朝下,两肘渐屈下沉,带动两掌略向下抹回;同时重心逐渐后移,坐实左腿;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抹回. (图15—16)动作二:两掌向前按出,两腕高与肩平;同时,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前按.(图17)要点1.重心逐渐后移时,右胯根 (股骨头关节)微向后抽,使身材正对前方,不致倾向左斜角.2.两掌要随陪后坐抹回.要松肩,两肘不成外凸.3.两掌须随重心前移而向前按出,呈微微往上的弧形,但幅度不宜大;两臂与肩部不成重要,不成耸肩.两时不成用力挺直,身材不成前俯或后仰.4.两掌尚未按出时,左掌心斜朝右面前方,右掌心斜朝左面前方;两掌按出时,掌心须随按随向前转,但两掌心不成转至朝正前方;同时请求两掌根下沉,拇指一侧微往后翘.5.初学太极拳时,起重要把整套的所有动作和姿态都做精确,然后在做每个动作的同时还要演习运劲.第四式单鞭动作一:重心逐渐移于左腿,身材左转;同时,右脚尖微翘,以脚跟为轴随转体脚尖尽量里扣扎实,重心随即移回于右腿;同时,两肘微沉稍屈,两掌心微下复随转体向左抹转半个平面卵形,两掌高与肩平;眼神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须要顾及右手.(图18— 19)动作二:身材微右转;两掌随转体向里经胸前向右弧形抹转半个平面卵形,两掌高与肩平;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顾右掌.(图20)动作三:重心全体移于右腿,左脚向里提起;同时身材右转.随重心右移时,右掌逐渐右伸,随伸跟着五指尖下垂撮拢成吊手;身微左转;左掌向左弧形上移,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转朝里.眼神关顾左掌左移.(图21)动作四:身材持续向左微转,左脚向左迈出,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左移而至全脚扎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右吊手持续松肩右伸;左掌经面前(距面部一市尺阁下)左移,随移跟着臂内旋将掌心翻朝前,即向左微微推出.眼平视左移,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但眼神要关及左掌左推.(图22)要点1.图18.19.20中,两掌前后抹转一个平面卵形时须随腰迁移转变,同时两肘(肘尖须下沉)也须圆活地随两掌抹转而屈伸.两臂迁移转变时距离要相等,总须前手去,背工跟,“两膊相系”不涣散.当两掌向里抹转经胸前时要含胸转腰才干圆活.但含胸要留意不成凹胸,并要留意胸部不成乎板,所以拳论说:“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2.上身要正派,防止前俯.后仰或向左歪斜.3.要“沉肩坠肘”和松腰胯.4.定式时两臂与腿(左臂与左腿.右臂与右腿)倾向要一致,高低要垂直,防止右臂斜朝右前斜方;膝部不成超出脚尖.鼻尖.脚尖.手尖要三尖对齐.5.右吊手的腕关节要曲折,使五指撮拢下垂,与右足尖咸一垂直线;第五式提手上势动作一:左脚尖里扣45度扎实,坐实左腿,身材逐渐左转;右脚提起,落于左脚前一步,以脚跟着地,脚尖天然微翘,右膝微弓,成右虚步.在转体时,右吊手仍变掌,与左掌分离自阁下坠肘,并跟着向前张开,右掌在前,高与眉齐,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与胸齐,掌心朝右,正对右肘关节.眼神经由过程右掌向前平视.成提手式.(图23.24)动作二:腰微左转,左胯根(股骨头关节)微内收,右脚提起;同时,左肘向左后撤,随撤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时随转体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侧,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顾左肘后撤,即转向前平视.(图25.26)动作三:右脚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腰渐左转,右脚尖以脚跟为轴逐渐里扣扎实, 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实;在上步转腰的同时,右臂向前挤出,随挤随带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里侧随右臂前挤.眼先随右臂前挤,即逐渐移视右掌.(图27)要点1.由单鞭过渡到图24的两手动作是合劲,脚和手的动作要调和一致.2.做图24的姿态时,两肩和腰胯要放松,臀部不成凸出,身材应保持正派,胸部不成正对前方 .脚跟虚点地面,脚尖微微抬起,不要翘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成挺直.要坐腕.重心应全体坐于左腿上.3.由图24开端向图27过渡时,因为左胯根内收,左腿要有持续微微下蹲的现象.在挤的同时须有靠的意思,但不成耸肩;身要正派,不成前俯.第六式白鹤亮翅动作:左脚稍提起,移至右脚前(东),以脚尖点地,左膝微弓;身材向左微转.同时,右掌向前上提,随提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时弧形下落于左胯旁.眼稍关及右掌上提,即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图 28)要点1.由提手上势过渡到白鹤亮翅时要有朝上的气概,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如许就有着高低对拉.身肢拔长的感到,但要留意不成形成挺腹;顶劲上领,精力就提得起;沉气落胯,下体就庄重;左脚尖要虚点地面, 不成用来支持身材.2.成白鹤亮翅式时,两臂要呈弧形,不成挺直;右掌虽在右额前上方,但不成抬肘.耸肩,要松肩沉肘.坐腕;身材仍须保持中正,不成前俯.后仰,不成挺胸.凸臀.第七式左搂膝拗步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天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 经右胯侧),随下落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左下向前而上(高与横膈膜齐)弧形右移.眼随转腰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右掌.(图29—30)动作二:左脚提起,上体持续向右微转;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持续向右弧形落于腹前;眼稍关及右掌即移顾左掌.(图31)动作三:左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扎实,身材也同时逐渐左转,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下经左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左胯旁;右掌也跟着体重前移和身材左转持续弧形向上经右耳旁向前(东)推出.眼关及左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右掌前推.(图32—33)要点1.两手必须随腰的迁移转变而动作;腰部由右改变成左转时,切不成摇摆,因为一摇摆,上体势必或侧或倾或仰或俯,与“立品中正”的请求不符.向前迈步时,上体也仍要正派,防止前俯.后仰.在迈步进程中,因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持,所以往往会为了照料身材的均衡而把臀部凸出,这就不相符“敛臀”和“尾闾正中”的请求了 ,这点必须留意.定式时两手应当同时到齐,不要一只手已停着,另一只手还在运转.2.由图30过渡到图31时,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要与左脚提起一致;体左转.变弓步与右掌推出要一致.全部搂膝拗步动作要做得调和.美满.严厉,不成有滞顿或棱角的现象.3. 右肩往下松沉时,不成形成右肩低左肩高的现象.整套动作中双肩须平齐.4.凡搂膝拗步中搂膝的一臂要呈弧形,防止伸直;推出的右掌,要微微扭转而推出,但到定式时,掌心不成正对前方,须稍朝左斜;两掌要坐腕.第八式手挥琵琶动作: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如前所述,弓腿的一足累赘重心约百分之七十,要完整落实),右脚稍提起,向前距原地一脚许落下,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右腿,身材逐渐右转;右脚稍提起,向前也距原地一脚许落下,以脚跟着地,脚尖微抬,膝微弓,成左虚步.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前弧形上举,随举跟着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右,食指高与眉齐; 右掌也同时随转体向下后撤,臂稍外旋使掌心朝左,收于左肘里侧,两掌心前后遥对,如抱琵琶状.眼经由过程左掌向前平视. (图34— 35)要点 1.由搂膝拗步变成手挥琵琶时,重心前移和后坐都请求上体正派,不成前俯或后仰.2.右掌后撤收回时,要以腰为轴,要松肩.坠肘.沉腕如许节节贯穿地收回;要以身领手,不可先将右掌撤回而掉落臂肩肘部分.3.左掌上举要带弧形,右臂也不成挺直.4.做手挥琵琶动作时要有下沉的气概,但精力仍要具有轻灵生动的意思.5.同前提手上势要点2,惟阁下式相反.第九式阁下搂膝拗步(一)左搂膝拗步动作一:腰微右转,右胯根微内收.随转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天然地带动右掌弧形下落经右胯侧,随下落跟着臂外旋使掌心逐渐翻朝上;同时左掌也随转腰自前弧形向右下移,随移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腰向前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图36)动作二.三:同前左搂膝拗步动作二.三.(接图31—32再接37)要点同前左搂膝拗步.(二)右搂膝拗步动作一:左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外撇45度,身材逐渐左转.随转体,左掌逐渐弧形向左后移,随移跟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同时右掌也随转体自前弧形向左下移,随移跟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下.眼随转体向前平视转移 ,眼神要顾及左掌.(图38)动作二:重心逐渐全体移于左腿,右脚向前提起,身材持续微左转;随转体,左掌弧形向左斜角上移,右掌持续向左弧形落于腹前;眼神稍关左掌即移顾右掌.(图39)动作三:右脚向前落下,先以脚跟着地,跟侧重心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扎实,身材也同时逐渐右转,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右掌随转体向下经右膝前以半圆形搂至右胯旁;左掌也跟侧重心前移和身材左转持续弧形向上经左耳旁向前(东)推出.眼一关及右掌搂过膝部,即向前平视,眼神并要关及左掌前推.(图40— 41)要点与左搂膝拗步同,惟阁下式相反.(三)左搂膝拗步动作与前右搂膝拗步雷同,惟阁下式相反.(图42接31-33)要点1.同前搂膝拗步要点.2.演习该拳套时,其步型中弓步.虚步的两脚不成站在一条横线上,如许轻易产生重心不稳和别扭的现象;必须后一脚与前一脚彼此稍微分开横线.所以每当上步或退步时就应留意落步的地点要稍开一些,才显得安稳.“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引自《太极拳论》)这句话,也包含步型与步法的精确性在内.第十式手挥琵琶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八式“手挥琵琶”雷同.(图34—35)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动作和要点皆与第九式“阁下搂膝拗步”中(一)左搂膝拗步雷同.(图36接图31—32再接图43)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一:左脚尖外撇45度,身材逐渐左转,随即重心逐渐向前移于左腿,右脚跟离地(开端上步) .随转体,右掌弧形向左下(低与胯齐)移,随移随变拳并跟着臂内旋使拳心。

杨式[杨澄甫拳架]传统太极拳85式拳谱及分动名称

杨式[杨澄甫拳架]传统太极拳85式拳谱及分动名称

杨式[杨澄甫架]传统太极拳85式拳谱及分动名称东振王于 2014年2 月10日改编第一式预备势两脚平开自然直立第二式起势⑴两臂平举高与肩平 [2]沉肩坠肘掌按胯前第三式揽雀尾[1]摆脚右转提脚抱球 [2]左弓左棚右转棚采 [3]左转提脚旋掌抱球[4]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5]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6]继转继坐平弧继捋[7]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8]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9]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四式单鞭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式提手上势⑴扣脚转体松勾落手⑵提脚上步虚步合手第六式白鹤亮翅⑴收脚落手翻掌抱球 [2]上步转腰前挤肩靠 [3]左转提脚虚步提落第七式左搂膝拗步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八式手挥琵琶⑴跟步落手⑵提脚挫手 [3]虚步合手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4]摆脚左转两掌左移 [5]提脚转身左起右落 [6]上步屈收弓步搂推[7]摆脚右转两掌右移 [8]上步屈收右起左落 [9]上步慑收弓步搂推第十式手挥琵琶⑴跟步落手⑵提脚挫手 [3]虚步合手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1]右转摆掌右落左起 [2]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⑴摆脚左转握拳移掌⑵右脚前提绕拳提掌 [3]落脚搬拳提脚拦掌[4]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5]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⑴穿掌松拳后坐收掌⑵坐腿带掌分掌合手 [3]蹬右弓左翻掌前按第十四式十字手⑴扣脚右转弯肘举手⑵提脚分手开立合抱第十五式抱虎归山⑴扣脚右转右落左举⑵上步转体弓步搂推 [3]转腰举手坐腿左捋[4]转体搭手弓步前挤⑸坐腿后引弓步前按第十六式肘底看捶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转摆步两掌左移[4]落左跟右移掌翻下 [5]坐腿虚步握拳穿掌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⑴身体右转抽右伸左⑵提脚右转右折左翻⑶退步左转虚步推抽[4]提脚左转左折右翻 [5]退步右转虚步推抽 [6]提脚右转右折左翻[7]退步左转虚步推抽第十八式斜飞势⑴坐腿提脚交臂合抱⑵上步扣脚弓步挒采第十九式提手上势⑴跟步坐腿两手翻沉⑵迈脚虚步合手上提第二十式白鹤亮翅同第六式⑴收脚落手翻掌抱球 [2]上步转腰前挤肩靠 [3]左转提脚虚步提落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同第七式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二十二式海底针⑴跟步提脚右提左沉⑵收脚下蹲虚步插搂第二十三式闪通背⑴直身提脚提掌翻转⑵上步左弓左推右托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⑴扣脚转身握拳举掌⑵提脚右转提拳落掌 [3]上步右弓撇拳推掌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⑴坐腿转腰伸拳收掌⑵再坐左腿左转移手⑶继坐继转手随左移[4]落脚搬拳提脚拦掌 [5]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6]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⑴撇脚转身左棚右采 [2]左转提脚旋掌抱球 [3]右脚迈出右弓右棚[4]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5]继转继坐平弧继捋[6]右转右弓翻掌前挤[7]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8]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二十七式单鞭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二十八式云手[1]扣脚右转松勾划弧⑵<云一>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3]<云二>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4]<云三>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5]<云四>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6]<云五>左云收脚右云第二十九式单鞭⑴右转提脚勾手翻掌 [2]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三十式高探马⑴后坐翘脚松勾翻掌⑵直立收脚右探左收第三十一式右左分脚⑴后坐提脚两掌平抹⑵上步左弓抹转右探 [3]提脚左转合抱右棚[4]右脚斜摆右左分手 [5]落脚右转两掌平抹 [6]上步右弓抹转左探[7]提脚右转合抱右棚 [8]左脚斜摆左右分掌第三十二式转身左蹬脚⑴落脚转身交叉合抱⑵起立蹬脚两掌分开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⑴落脚下蹲插指屈臂⑵上步左弓左搂右推[3]摆脚左转两掌左移 [4]提脚转身左起右落 [5]上步屈收右弓搂推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⑴撇脚右转提脚抽拳⑵左弓折腰栽捶左搂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⑴扣脚转身举掌抽拳⑵提脚右转提拳落掌 [3]上步右弓撇拳推掌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⑴坐腿转腰伸拳收掌⑵再坐左腿左转移手⑶继坐继转手随左移[4]落脚搬拳提脚拦掌 [5]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6]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三十七式右蹬脚⑴摆脚左转提脚抱手⑵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西北>⑴收脚下蹲移掌翻转⑵右并左提掌继右移⑶迈步左弓右盖左击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东南>⑴扣脚右转松拳落掌⑵迈步右弓左盖右击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⑴磨跟左转松拳分掌⑵继转收脚交叉抱手⑶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⑴收脚提膝右转合掌⑵迈步右弓握拳勾击第四十二式左蹬脚〈正东〉⑴坐腿分手⑵收脚抱手⑶蹬脚分手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正东〉⑴辗脚后转提脚抱手⑵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⑴下蹲落脚绕拳提掌[2]落脚搬拳提脚拦掌[3]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4]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同第十三式⑴穿掌松拳后坐收掌⑵坐腿带掌分掌合手 [3]蹬右弓左翻掌前按第四十六式十字手同第十四式⑴扣脚右转弯肘举手⑵提脚分手开立合抱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同第十五式⑴扣脚右转右落左举⑵上步转体弓步搂推 [3]转腰举手坐腿左捋[4]转体搭手弓步前挤⑸坐腿后引弓步前按第四十八式斜单鞭同第四式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右分〉⑴扣脚左转收脚抱球⑵转身右弓上挒下采 <左分>[1]摆脚右转提脚抱球[2]转身左弓上挒下采 <右分>[1]摆脚左转提脚抱球 [2]转身右弓上挒下采<左分>[1]摆脚右转提脚抱球[2]转身左弓上挒下采 <右分>[1]摆脚左转提脚抱球[2]转身右弓上挒下采第五十式揽雀尾[1]右转提脚旋掌抱球 [2]左弓左棚侧弓右采 [3]左转提脚旋掌抱球[4]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5]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6]继转继坐平弧继捋[7]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8]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9]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五十一式单鞭同第四式[1]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左穿>[1]扣脚松勾两掌下移 [2]右转提脚右棚左下 [3]右转右迈提左合手[4]左迈左棚右掌穿抽 [5]左转左弓左架右推 <右穿>[1]扣脚右转移掌内翻 [2]右转提脚交叉抱臂[3]右迈右棚左掌穿抽[4]右转右弓右架左推<左穿>[1]右转提脚交叉抱臂 [2]左迈左棚右掌穿抽 [3]左转左弓左架右推<右穿>[1]扣脚右转移掌内翻 [2]右转提脚交叉抱臂 [3]右迈右棚左掌穿抽[4]右转右弓右架左推第五十三式揽雀尾[1]左脚右提落掌抱球 [2]左弓左棚侧弓右采 [3]左转提脚旋掌抱球[4]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5]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6]继转继坐平弧继捋[7]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8]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9]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五十四式单鞭同第四式[1]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十五式云手同第二十八式[1]扣脚右转松勾划弧⑵<云一>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3]<云二>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4]<云三>左云收脚右云开步[5]<云四>左云收脚右云开步[6]<云五>左云收脚右云第五十六式单鞭同第二十九式⑴右转提脚勾手翻掌 [2]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五十七式下势⑴摆脚移重左掌后抽⑵下蹲左仆弧形前穿第五十式八金鸡独立<左独立>[1]摆脚左转起身左弓[2]提膝独立右挑左搂 <右独立>[1]下蹲右转右脚落实 [2]提膝独立左挑右按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1]右蹲左落移掌翻转 [2]退步左转虚步推抽 [3]提脚左转左折右翻[4]退步右转虚步推抽 [5]提脚右转右折左翻 [6]退步左转虚步推抽第六十式斜飞式同第十八式⑴坐腿提脚交臂合抱⑵上步扣脚弓步挒采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同第十九式⑴跟步坐腿两手翻沉⑵迈脚虚步合手上提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同第十六式⑴收脚落手翻掌抱球 [2]上步转腰前挤肩靠 [3]左转提脚虚步提落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同第七式⑴右转摆掌右落左起⑵提脚转身右起左落 [3]上步屈收弓步搂推第六十四式海底针同第二十二式⑴跟步提脚右提左沉⑵收脚下蹲虚步插搂第六十五式闪通背同第二十三式⑴直身提脚提掌翻转⑵上步左弓左推右托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同第二十五式⑴扣脚转身握拳举掌⑵提脚右转提拳落掌 [3]上步右弓撇掌推掌第六十七式搬拦捶同第二十五式[1]坐腿转腰伸拳收掌 [2]再坐左腿左转移手 [3]继坐继转手随左移[4]落脚搬拳提脚拦掌 [5]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6]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六十八式揽雀尾同第二十六式[1]撇脚转身左棚右采 [2]左转提脚旋掌抱球 [3]右脚迈出右弓右棚[4]后坐左转翻掌左捋 [5]继转继坐平弧继捋[6]右转右弓翻掌前挤[7]翻掌分手后坐回引 [8]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六十九式单鞭同第二十七式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七十式云手同第二十八式[1]扣脚右转松勾划弧⑵<云一>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3]<云二>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4]<云三>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5]<云四>左云收脚右云开步 [6]<云五>左云收脚右云第七十一式单鞭同第二十九式⑴右转提脚勾手翻掌 [2]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1]后坐翘脚松勾翻掌 [2]直立收脚右探左收[3]右蹲左收右掌翻收 [4]迈步左弓左穿右翻第七十三式十字腿⑴扣脚右转提脚合抱 [2]摆脚左转提脚抱手 [3]直立右蹬两掌分开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1]下蹲右转旋拳沉掌 [2]摆转上步搬拳拦掌[3]上步右转抽拳搂掌 [4]左弓折腰搂膝前打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1]撇脚提腿左转抱球 [2]右脚迈出右弓右棚 [3]后坐左转翻掌左捋[4]继转继坐平弧继捋[5]右转右弓翻掌前挤 [6]翻掌分手后坐回引[7]弓右蹬左两掌前按第七十六式单鞭同第四式⑴扣脚左转划弧平抹⑵身微右转旋掌按出⑶左脚里提吊勾翻掌[4]左转上步弓步推掌第七十七式下势同第五十七式⑴摆脚移重左掌后抽⑵下蹲左仆弧形前穿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1]移重摆脚左弓右蹬 [2]迈步右虚双拳前棚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1]退步右转松拳交臂 [2]左收左虚右按左采第八十式转身摆莲[1]左提右抽左撩右推 [2]转身摆腿掌移后转[3]先弓后虚两掌右移 [4]直立左踢右摆拍击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⑴下蹲落脚两掌左摆⑵右转捋带右弓左打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1]坐腿左转捋掌落拳[2]后坐提脚绕拳举手[3]落脚搬拳提脚拦掌[4]上步右转收拳探掌 [5]弓步打捶左掌里收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同第十三式⑴穿掌松拳后坐收掌⑵坐腿带掌分掌合手 [3]蹬右弓左翻掌前按第八十四式十字手同第十四式⑴扣脚右转弯肘举手⑵提脚分手开立合抱第八十五式收势⑴落实两脚两手分开⑵沉肘按掌松指下垂。

85式拳谱

85式拳谱

杨式传统老架85势
太极拳拳谱
1.预备势18.斜飞势35.翻身撇身捶5
2.玉女穿梭69.单鞭
2.起势19.提手上势36.进步搬拦捶5
3.揽雀尾70.云手
3.揽雀尾20.白鹤亮翅37.右蹬脚5
4.单鞭71.单鞭
4.单鞭21.左搂膝拗步38.左打虎势5
5.云手72.高探马带穿掌
5.提手上势22.海底针39.右打虎势5
6.单鞭73.十字腿
6.白鹤亮翅23.扇通背40.回身右蹬脚5
7.下势74.指裆捶
7.左搂膝拗步24.撇身捶41.双峰贯耳58.左右金鸡独立75.上步揽雀尾
8.手挥琵琶25.进步搬拦捶42.左蹬脚59.左右倒撵猴76.单鞭
9.左右搂膝拗步26.上步揽雀尾43.转身右蹬脚60.斜飞势77.下势
10.手挥琵琶27.单鞭44.进步搬拦捶61.提手上势78.上步七星
11.左搂膝拗步28.云手45.如封似闭62.白鹤亮翅79.退步跨虎
12.进步搬拦捶29.单鞭46.十字手63.左搂膝拗步80.转身摆莲
13.如封似闭30.高探马47.抱虎归山64.海底针81.弯弓射虎
14.十字手31.左右分脚48.斜单鞭65.扇通背82.进步搬拦捶
15.抱虎归山32.转身蹬脚49.左右野马分鬃66.转身白蛇吐芯83.如封似闭
16.肘底看捶33.左右搂膝拗步50.揽雀尾67.进步搬拦捶84.十字手
17.左右倒撵猴34.进步栽捶51.单鞭68.上步揽雀尾85.收势。

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

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

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传统杨氏108(85式)式太极拳拳谱第一段1预备式 2太极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搂膝拗步 10右搂膝拗步11左搂膝拗步12手挥琵琶13左搂膝拗步14进步搬拦捶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第二段17抱虎归山 18斜揽雀尾 19肘底看锤 20右倒撵猴 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 23斜飞式 24提手上势 25白鹤亮翅 26左白鹤亮翅27海底针 28闪通背 29转身撇身捶 30进步搬拦捶第三段31上步揽雀尾 32单鞭 33云手 34云手 35云手36单鞭 37高探马 38右分脚 39左分脚 40转身左蹬脚41左搂膝拗步42右搂膝拗步43进步载捶44翻身撇身捶45进步搬拦捶46右蹬脚 47左打虎式 48右打虎式 49回身右蹬脚 50双峰贯耳51左蹬脚 52转身右蹬脚 53进步搬拦捶 54如封似闭 55十字手第四段56抱虎归山 57斜揽雀尾 58斜单鞭 59右野马分鬃 60左野马分鬃61右野马分鬃第五段62揽雀尾 63单鞭 64左玉女穿梭 65右玉女穿梭 66左玉女穿梭67右玉女穿梭第六段68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 71云手 72云手73单鞭 74下势 75左金鸡独立 76右金鸡独立 77右倒撵猴78左倒撵猴 79右倒撵猴 80斜飞式 81提手上势 82白鹤亮翅83左搂膝拗步84海底针85闪通背86转身白蛇吐信87搬拦捶第七段88上步揽雀尾 89单鞭 90云手 91云手 92云手93单鞭 94高探马 95左穿掌 96转身单摆莲 97进步指裆捶第八段98揽雀尾 99单鞭 100下势 101上步七星 102退步跨虎103转身双摆莲104弯弓射虎 105进步搬拦捶 106如封似闭 107十字手108收势合太极。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47~85)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47~85)

杨式太极拳图解(85式完整版)(47~85)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相同。

(接图57— 67)第四十八式斜单鞭动作和要点皆与第四式“单鞭”相同,惟方向正斜不同。

(接图68,再接图177—179)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一)右分鬃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左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左腿坐实,右脚收回经左踝侧向前提起。

同时,左掌屈肘弧形移于左胸前;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

眼神关顾左掌。

(图180)动作二:右脚向右(西稍偏北)迈出,身体渐渐右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

同时,右掌随转体向右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左掌向左弧形下采于左胯旁。

眼神关顾右掌(扌列)出,稍先于右掌到达右方。

(图181)(二)左分鬃动作一:右脚尖外撇踏实,身微右转,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坐实,左脚经右踝侧向前提起。

同时,右掌随转体屈肘移于右胸前,随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下;左掌向右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与右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

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要关及右掌。

(图182-183)动作二:左脚向左(西稍偏南)迈出,身体渐渐左转,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掌随转体向左上方以大拇指一侧弧形例出,高与眉齐;右掌向右弧形下采于右胯旁。

眼神关顾左掌(扌列)出,稍先于左掌到达左方。

(图184)(三)右分鬃动作与前(二)左分鬃动作相同,惟左右相反。

(图185-187)要点1.野马分鬃的弓步比一般弓步稍微开一些,但不到45度斜角;脚尖要与膝盖方向一致。

2.两掌成抱球状时,注意不可抬肘。

3.右或左手例出时要随腰转动,并要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串地向外(扌列)出。

同时例出与转体、变弓步要协调一致。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24、28、33、35、37、41、 43、 49、53、56、60、74、78、81、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179、181、184、187、189、195、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227、228、230、232、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77.下势
53.揽雀尾
63.左搂膝拗步
78.上步七星
54.单鞭
64.海底针
79.退步跨虎
55.云手
65.扇通背
80.回身摆莲
56.单鞭
66.回身白蛇吐信
81.弯弓射虎
67.提高搬拦捶
82.提高搬拦捶
68.上步揽雀尾
83.如封似闭
69.单鞭
84.十字手
70.云手
85.收势
71.单鞭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 【2 】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1.准备式
15.抱虎归山
30.高探马
2.起势
16.肘底看捶
31.阁下分脚
3.揽雀尾
17.阁下倒撵猴
32.回身蹬脚
4.单鞭
18.斜飞势
33.阁下搂膝拗步
5.提手上势
19.提手上势
34.提高栽捶
6.白鹤亮翅
20.白鹤亮翅
35.翻身撇身捶
7.左搂膝拗步
21.左搂膝拗步
36.提高搬拦捶
8.手挥琵琶
22.海底针
37.右蹬脚
9.阁下搂膝拗步
23.扇通背
38.左打虎势
10.手挥琵琶
24.撇身捶
39.右打虎势
11.左搂膝拗步
25.提高搬拦捶
40.回身右蹬脚
12.提高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41.双峰贯耳
13.如封似闭
27.单鞭
42.左蹬脚
14.十字手
28.云手
43.回身右蹬脚
29.单鞭
44.提高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47.抱虎归山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身体左转。

同时,左肘随转体下沉,左臂外旋使掌心渐渐翻朝上;右拳臂内旋向前上伸于左掌上侧,拳心朝下。

眼神关顾右拳前伸。

动作二:重心继续移向左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随转体向左移。

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

同时,右拳自右前方向下经腹前向左绕,随向左缓缓划绕,拳心转朝下;左掌向左而上(高不超过耳部)划弧,随划随着臂内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下方。

眼稍关顾两手划绕,即渐渐转向右平视。

动作四、五、六与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动作三、四、五相同,惟方向不同:该式为向西进步,前面的进步搬拦捶为向东进步。

要点1.此式与前面的进步搬拦捶各在其承上的衔接动作上不同,前面的“进步搬拦捶”是上承左搂膝拗步,而该式是从撇身捶过渡而来。

2.与前进步搬拦捶要点相同。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动作一:左脚尖外撇踏实,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腿向前提起;身体左转。

随转体,左肘向左后撤下沉,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手成抱球状;两臂皆呈弧形。

眼略顾左小臂,即转向右臂前方平视。

以下掤、捋、挤、按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即自(一)左右棚式动作四起,至(四)按式止相同。

要点与第三式“揽雀尾”同。

第二十八式云手动作一:左脚尖里扣踏实,身微右转。

同时,右吊手变掌自右而下划弧;左掌随转体稍向前下移,屈臂沉肘,手与肩平,掌心朝下。

眼神关及右掌下移。

动作二: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右脚向左提起(脚跟先离地);身微左转(转向东南)。

此时身法上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左肩低右肩高,身躯向左倾斜,身体易出现摇晃,立身不稳和僵劲随之产生;二是身躯扭曲,即双肩已转向东南,而双胯仍朝向正南(或南偏东)。

因此身躯在朝东南即左转动时,要做到坐实左腿,收沉左胯,逐渐使下腹左侧与左大腿内侧贴近,这样才能保证肩与胯相合从而避免身躯扭曲之弊。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谱图文详解资料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谱图文详解资料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谱图文详解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 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

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关于图谱的几点说明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

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43、49、 53、56、60、74、78、81、 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 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 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 179、181、184、187、189、195、 199、202、206、207、20 9、212、214、217、218、220、223、 227、228、230、232、 238、241、244。

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

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

杨式太极拳谱(杨澄浦85式老架完整版)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

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

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拳谱——技击特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拳谱——技击特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拳谱——技击特点2011-11-22一、预备式二、起势三、揽雀尾四、单鞭五、提手上势六、白鹤亮翅七、左搂膝拗步八、手挥琵琶九、左右搂膝拗步十、手挥琵琶十一、左搂膝拗步十二、进步搬拦捶十三、如封如闭十四、十字手十五、抱虎归山十六、肘底看捶十七、左右倒撵猴十八、斜飞式十九、提手上势二十、白鹤亮翅二十一、左搂膝拗步二十二、海底针二十三、扇通背二十四、转身撇身捶二十五、进步搬拦捶二十六、上步揽雀尾二十七、单鞭二十八、云手二十九、单鞭三十、高探马三十一、左右分脚三十二、转身蹬脚三十三、左右搂膝拗步三十四、进步栽捶三十五、翻身撇身捶三十六、进步搬拦捶三十七、右蹬脚三十八、左打虎式三十九、右打虎式四十、回身右蹬脚四十四、进步搬拦捶四十五、如封如闭四十六、十字手四十七、抱虎归山四十八、斜单鞭四十九、左右野马分鬃五十、揽雀尾五十一、单鞭五十二、玉女穿梭五十三、揽雀尾五十四、单鞭五十五、云手五十六、单鞭五十七、下势五十八、金鸡独立五十九、左右倒撵猴六十、斜飞式六十一、提手上势六十二、白鹤亮翅六十三、左搂膝拗步六十四、海底针六十五、扇通背六十六、转身白蛇吐信六十七、进步搬拦捶六十八、上步揽雀尾六十九、单鞭七十、云手七十一、单鞭七十二、高探马带穿掌七十三、十字腿七十四、进步指裆捶七十五、上步揽雀尾七十六、单鞭七十七、下势七十八、上步七星七十九、退步跨虎八十、转身摆莲八十一、弯弓射虎八十二、进步搬拦捶八十三、如封如闭四十一、双峰贯耳四十二、左蹬脚四十三、转身右蹬脚八十四、十字手八十五、收势太极拳起势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

立定时。

头宜正直。

意含顶劲。

眼向前平视。

含胸拔背。

不可前俯后仰。

沉肩垂肘。

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

松腰胯。

两足直踏。

平行分开。

距离与肩相齐。

尤要精神内固。

气沉丹田。

一任自然。

不可牵强。

守我之静。

以待人之动。

则内外合一。

体用兼全。

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

殊不知练法用法。

俱根本于此。

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傅清泉文字教学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细讲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细讲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

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

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

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

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

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

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

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

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

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

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

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