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坛经》两则教学参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坛经》两则教学参考
文化背景
1.关于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
禅宗历史有着很多传说的成分,虽然禅宗以《六祖坛经》为立教宗经,它的发扬光大也是在慧能弘法之后,但在佛教的著作中,禅宗却有着很长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那里。这其中虽然有很多传说的成分,但却为大多数的佛教著作所接受。
禅宗自称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始于灵山会上,如来拈花示众,众人都不解其意,只有其弟子迦叶“破颊微笑”,由此付法。迦叶也成为所谓的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27代之后,传至菩提达摩手中。达摩于南朝梁武帝统治时来到中国传法,称为中国禅宗初祖。其后,达摩传慧可,又传僧璨,传道信,传弘忍,传慧能。慧能接受衣法,成为禅宗六祖,与其同门神秀分为南北二宗。“安史之乱”后,慧能的弟子神会北上洛阳弘法,声势大振,北宗一系逐渐淡出,南宗一派则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
“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佛性本有。
禅宗认为佛性是众生本来就具有的,凡和圣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悟到了它。所以,佛在心中,自心即是佛,不须向外求索。这一方面指出佛性的无差等性,就像慧能所说的:“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另一方面指出修行中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各自观心,自见本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无住生心。
慧能所谓的“无住生心”,就是要在没有执著的情况下,保持心的圆融无滞,自然流转。因此,他反对一些禅师刻意窒碍思虑,使心趋于死寂,也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他的宗旨是在随缘任运之中,保持心体的自然无碍。因此,将参禅活动与禅者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在一切时中,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要眠即眠,要坐就坐,热即取凉,寒即向火”,“困则睡,健则起,夏天打赤膊,冬寒须得被”(景岑禅师语),以及后世的禅师用“蒲花柳絮,竹针麻线”“挑水担柴”等平常事物比喻佛法,都道出了“平常心是佛”的道理,显示出一种清静自然的境界。
(3)顿悟法门。
禅宗认为,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转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顿悟”。慧能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神会认为悟就是“一念相应,便成正觉”,它“不由阶渐”,顿时完成,所以称为“顿悟”。为什么一念顿悟就等于觉悟成佛了呢?这是由于人心本来具备佛性,只是被妄念隐覆,一旦妄念俱灭,就会顿见自心。因此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就是说只要一灯明亮就打破了黑暗的状态,只要一念觉悟就灭除了迷妄的心情。我们在禅宗的公案中见到,通晓佛理的禅师们为了教化弟子,常常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像说公案、逞机锋、参话头,甚至包括喝骂、责打、棒喝,来启示他们瞬间灭掉世俗的妄念。
禅宗的主导思想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禅一度是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如果你面对着种种烦恼,不能自拔,读一点禅语,参一参机锋,会帮助你进入一个快乐无忧的境界,促使你的心灵变得洒脱、旷达。有一些具体的认识也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问题,比如:禅宗高僧马祖道一常常告诫人们“不得说长道短”,这是一句很实在的道德箴言。很多人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导致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搞窝里斗,造成了许多内耗。倘若这种习气被破除掉了,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有益的。禅师们还教导人们“宁可清贫自乐,不做浊富多忧”“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都是极为精辟又发人深省的警句。
2.六祖慧能
慧能为禅宗第六祖。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一天,他在集市卖柴,听见有人诵佛经典籍《金刚经》,颇有感悟,便立志寻师学佛。他告别老母亲,投靠到弘忍门下。弘忍问他:“你是何人,来此见我欲求何事?”慧能答道:“弟子岭南人,今远道求见,无他也,乃求成佛之理。”弘忍训斥道:“你为岭南穷乡僻壤的蛮人,有何资格成佛?”慧能从容回答:“人有南方北方之别,而佛性则不分南北;我虽岭南蛮人,同你尊贵的法师身份不同,但你我佛性何别?”弘忍听了十分震惊,未料这位乡下人对佛理有如此深刻的领悟,于是留他下来当行者,在寺院中打柴、推磨、做粗活。
有一天,弘忍把弟子们召到面前,当众宣布让每人写一首偈,说明自己对佛理的认识。谁能真正领悟佛理真谛,袈裟和佛法就授予谁,并让他做第六代祖。
当时弘忍门下有位首座弟子神秀,名声显赫。他很快就作出一偈,悄悄地把偈写在南廊壁间。偈中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慧能听了神秀的偈子,知道神秀尚未体悟“空性”,于是念了一首偈,由他人代为写在墙壁上。偈子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偈刚写完,很多和尚都围过来观看,都很惊讶,议论说:“奇怪啊!想不到像他这样做苦役的人竟有如此修行?真不可以貌取人!”弘忍见众人如此惊怪,恐怕有人从中暗害,立即用鞋擦掉慧能的偈,故意说:“亦未见本性啊!”
第二天,弘忍悄悄来到舂米房,看见慧能腰上背着石正在舂米,便自言自语说:“求道的人为了佛法而忘记肉身,应当这样吗?”接着就问:“米舂好了吗?”
慧能答:“早就舂好了,还没有筛罢了。”弘忍用禅杖敲击碓三下而离去。
夜晚三更时候,慧能悄悄来到弘忍处。弘忍用袈裟把窗户遮围住,为慧能解说《金刚经》,说:“一切事物无自性,皆从心生,如果觉悟到真实本性,心就是无所滞着了。”慧能听了很有启发,领悟到佛理的真髓:“一切事物都不离本性。”弘忍看到他已经真正领悟,就对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接着便把禅法和衣钵秘授给慧能,说:“你为第六代祖。”还嘱他立即下山回南方隐居,待弘忍死后再继承与发展禅宗的事业。
此后,慧能一直坚守师嘱,混于众人,不露声色。16年后,弘忍去世,他才出示隐藏多年的法衣,亮明自己的身份,正式落发出家,成为禅宗的首领,在曹溪宝林寺讲法二十余年,影响遍及海内。
慧能的偈所以得到弘忍的赞赏,是因为他对于佛家的性空思想有更深的理解。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什么菩提树、明镜台统统并非真实存在,人的心性也是如此,根本谈不上沾惹尘埃,何必时时勤拂拭?只要内心一旦觉悟到世界空无的道理,就可以立地成佛。这是彻底的唯心论。
内容理解
慧能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