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合集下载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论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是制约学生学习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变革实现学生学习的变革,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课程改革计划应用于实践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方式扮演重要角色。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以看出,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有: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既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深层变革的迫切需要和具体表现,又是实践的动力。

1.以自主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学习者参与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相应调适。

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我要学”和“要我学”。

“我要学”是学生基于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它直接来自学生的主体。

对学生来说,其内心深处将学习当成一种兴趣,一种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学习对其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手段,一种愉快的体验。

“要我学”,则是基于学生的外部需求。

这种外部需求有的来自教师,有的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都是外部强加的。

这种毫无责任的被动学习,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很差。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迫切需要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构建新的教学课程体系。

而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则成了课程改革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要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什么是探究式学习呢?从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来看,探究式学习有五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第一,提出问题――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第二,搜集证据――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第三,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第四,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他们的解释;第五,交流发表――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呢?一般说来,促使学生有效探究,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2)为学生开展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并在资料、材料设备和指导方面提供恰当的支持;(3)组织学生有效地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

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学习时间的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

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方式与传统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完全不一样。

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忠实的听众”,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在课外,他们进行一些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完成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主动地去学习。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合作学习?其本质又是什么?当代合作学习理论开创者认为,合作就是“在教学中采用小组的方式以使学生之间能协同努力,充分地发挥自身及其同伴的学习优势。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所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指使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1.目前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时期存在的“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思想束缚,目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即:①被动接受,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间几乎没有交流反馈,师讲生听,师讲生记,重结论轻过程、重积累轻运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切听命于教师的安排,教师只传授知识,不教给方法,也就更谈不上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②模仿再现,课堂上师生只重复教材的内容,满足于解答课本上练习的问题,不注意知识的引伸迁移与灵活运用。

只会模仿而不能創造,只会重复而不能出新,只会再现而不能想象。

③封闭读书,只重视课本知识而不会联系实际,只局限于已有结论而不能展开思维,甚至明知已失去时间意义的材料也照本宣科,更不用说组织研究讨论和开展实践调查等活动。

以上这几种情况严重地制约学生的发展、教育职能的体现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也会对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估的改革带来严重影响。

2.新的学习方式应具备的特点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自主性,自觉处于主动地位,才能成长为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的新人,在参与中发展自我。

在尝试中学会负责。

让学生从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从与他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感觉。

个体的成长应该是积极进取、主动选择的结果。

教师应该鼓励、指导学生通过自己认识、评价、体验等从而达到自我规范和自我完善,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②从模仿再现到探究发现。

探究性学习一般是学生从自己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更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开辟了更为直接有效的通道。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状况及其分析铜山区马坡镇中心中学付金芝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状况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的改观。

特别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认真倾听、欣赏同学们的发言,学会了大胆质疑,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活跃了。

新课程,使学生卸下了沉重的书包,卸下来自教师和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自由和乐趣。

2、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

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的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

这种表面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的表面特征,其内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

在教学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以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给了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

有的教师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讨论时间过短,往往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

因此,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浅谈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摘要20世纪是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为了适应这种飞速发展,各国都对本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曾经出现过三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的浪潮。

“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

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布置小课题与长作业。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式,转变一、当代课程改革的背景1、当今时代的特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观点,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过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学校教育制度是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服务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工业经济的生产者和劳动者,培养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

那么,当今的时代,有哪些特点要求各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进行改革呢?第一个特点: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

在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发表了一个题为《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

这个报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一概念。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

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

所谓知识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知识、信息收集、处理、加工和传递工作的劳动者。

第二个特点,国际竞争空前的激烈。

20世纪充满了斗争和矛盾。

这一切,使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新的不确定性,这种竞争日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这种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形势,要求各国必须尽快地培养出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而现行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基础教育无法满足这种需要,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革。

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现在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需要创新型人才。

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决定他们未来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中的课程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一、课改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针对教育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当前的教育的大量流行,从而大大降低了教育种类的选择性。

此外,学校里面,随着整个名校行业的繁荣,学校的一部分学生会面临着高考压力,导致他们对于实际的不同学科的学习并不感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开始大力推进教育改革。

在教育的改革中,课程改革是重要一环。

从课程的标准化,到教学方法的改进,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机构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二、课改的意义旧时代把重点放在计划性教育上,让学生像机器人一样去接受教育,焦点是考试分数,做任务,凭证、成绩、地位、收入。

现代教育突出重点,应该是创新型的学生、宽阔的学习、追求知识的热情、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而非只放在考试成绩上。

教师也应当摆脱“知识和信息的掌握者、文章的阅读者、日程的策划者、调度的规划者”,而成为启迪学生想象力、心灵和创造力、传授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好老师。

从来不应该重点是没必要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能够掌握的技能、知识和素质。

现代教育在严控考试的同时,注重拓宽教育空间,为有志于钻研、追求个人创新、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大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成为具备自我思考、独立判断、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这也是课改、学习方式转变的最终目的所在。

三、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推进的一个重要事项。

现代的学习方式转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进行,做到从思维、技能、知识等多个层面进行培养。

(1)学生学习的方式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教师的课堂授课中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接收器”,而缺乏帮助学生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近年来,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改革不断的进行,教育方式也在随之改变。

新课程倡导学科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科交流互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素养和高层次能力的人才,而不再强调知识的堆积。

新课程的实施,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

独立自主学习新课程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教师在新课程中,更多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寻找答案。

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探究和作答,成为了学习的核心。

视觉学习新的学科体系和新的课程标准反映出对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视,从而要求学生学会掌控更多的信息,更快的获取知识。

视觉学习因信息的直观性,深受人们喜爱,而新课程中,视觉学习也得到了重要运用。

视觉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来实现,表现形式包括道具、实物、图表和动画等。

视觉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

互动学习新课程中强调互动学习,要求多学科协同合作,创设丰富的学习场景,带领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协作交流、知识构建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班级和团体合作意识,依靠互动带来的启示、刺激和反馈,让学生得到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经验。

互动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平台来实现,包括教室内的组织讨论、学习小组、互动课程在线课堂、在线问答和在线实验等。

这些平台都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协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协作意识和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新课程的推出和教育改革带来的学习方式变革,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资讯和更多的学习选择。

符合现代学习理念的学习方式必将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而这也需要学生不断努力,适应和积极投入学习。

新课程和新的学习方式变革不仅仅是改变已有模式,更是加强教育目标的实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刃有余,成为全面发展和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才。

新课改与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与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与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里我就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要认清原有学习方式的弊利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一是靠书本,二是靠实践。

书本知识是人类的间接经验,实践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了“应试”,学习的方式就是以书本为主,一提起“学习”,就是“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

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更是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要特征,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活动几乎没有。

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材,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

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上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没法获得直接体验。

原有的接受式学习是不是全不对呢?也不能机械的一概否定,其优点也应继承与发扬。

如讲授法、讲述法、讲解法,教师可以将科学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觉悟。

在一定条件下,言语接受学习是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善于抓住主客观条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任务学习”为“发展学习”,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把接受式学习变为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我教《赠汪伦》这一课时,首先叫同学们反复吟读古诗,在读熟的基础上再来理解。

古诗的三、四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再让学生联想书上的图画,桃花盛开,潭水清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比较三种课程理念,聚焦课改重点之一:转变学习方式 (2)1.三种课程观的比较 (2)2.新课改视野中的学习方式 (2)二、考察学校教育现状,关注学习方式问题:被动接受知识 (3)1.过于确定的知识容使学生面对狭窄的发展空间 (3)2.过于僵化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被导入被动学习方式 (6)三、透析现象探究原因,反思深层教育观念:知识观学习观 (8)1.透过知识呈现方式,反思知识观的沿革及其教育意义 (8)2.透过知识学习方式,反思学习观的变化及其教育意义 (13)四、改变课程教学观念,生成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知识 (18)1.呈现知识容时,为学生敞开主动参与的空间 (19)2.组织学习活动时,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究的机会 (21)3.促成多向互动时,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学习质量 (23)新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华东师大学伟胜课改重点之一,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三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改理念,理解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我们分四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首先了解历史上曾经突出强调的课程观和学生、学习方式在其中的地位;第二,考察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还大量存在的被动学习方式;第三,分析这种学习方式所反映的知识观、学习观等深层观念;第四,探讨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主动改革课堂教学,生成新的学习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于新课改的理解,与目前仅从课程与教学角度的理解有所不同。

·后者——仅从课程与教学角度理解,更多的是在方法论层面探讨课程设计、编制和评价技术等操作手段,但这些手段本身并不足以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充分的保证——因为,采用这些先进手段,既有可能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但也有可能更隐蔽地被动接受预定的知识容。

·我们——主要从教育基本理论角度理解,则在本体论、价值论的层面,探讨课程本质及其反映的知识观、学习观,从而更具整体性地将深层观念的变革与具体操作手段的改变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更充足的保证。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所谓的“转变”是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上。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要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为主,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程,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突破以往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

现就以“小猫钓鱼”这节课为例,谈谈我们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小猫钓鱼》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认识的背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这节课始,我们改变已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静听、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以小故事作导语“星期天,猫兄弟四人一起来到池塘边钓鱼,傍晚兄弟们回家了。

”这时,分别出现画外音(演示动画课件,一只猫清脆的声音:哈哈!今天我钓的鱼最多;另一只猫沮丧地说:唉!今天我一条鱼也没钓着。

)“同学们都来猜猜猫兄弟各钓了几条鱼?谁钓的鱼最多?”这样,把“小猫钓鱼”的生活情境,通过图像、色彩、文字、声音融为一体的动画课件的再现,现象生动地把教材内容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教材按“钓到3条鱼—2条鱼—1条鱼—1条鱼也没钓着”的顺序呈现(从多到少,从有至无)。

我们认为,教师不要一味地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序,而应适时挖掘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教材”。

课前,我们从学生知识摸底问卷中知道,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地按物点数(20以内),已有“冰箱里吃的东西是光光的,房间一个也没有……”的生活经验。

因此,设计“猜一猜”的数学游戏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学生可以说比3大的数,可以按从大到小顺序说数,也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数,还可以不按任何数学顺序规律说数。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实施以后,被动、单一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在新课程的教学中逐渐突显出他的制约性。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从改变教育观念开始,必须从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开始,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改革开始,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条件,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分析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学习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于什么是“学习”,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听课”、“做练习”、“做作业”、“考试”等。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经常是阅读书本知识,做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而活动性和实践探究性的学习如观察、实验、制作、社会调查等很少,学习活动缺少应有的情趣,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受到压抑,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严重缺失。

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方面的被动性、过分地强调接受性和封闭性三个方面,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采取单打独斗的方式,缺少讨论与合作,使学生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也不能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

究其原因,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失去了自主。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以教为基础,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必然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以课堂为樊篱,学习范围在课堂,不关注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恪守标准答案,缺少深入探究和多角度思考。

二是轻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习失去了动力。

三是忽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

四是忽视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学习失去了合作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策略(一)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就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向明确,学习行动有力,并确保学习有效地进行。

因此,教学中指导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就尤为重要。

教师应在自己的认识上首先明白,与其让学生盲目做一些作业题或开展一些他们摸不着头脑的学习活动,不如去设法帮助学生形成与建立合理的学习目标。

如何应对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何应对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如何应对新课改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岭口镇中心学校莫宏云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得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每位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现在就谈谈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种转变。

一、学生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学习,能够在活动中享受到教学活动所带来的成功与喜悦,便能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后练习。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权利,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统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有这么一个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探讨来解决: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学生通过剪圆柱形纸筒探究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说是长方形(沿着一条高剪),有的说是正方形,可有一位同学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他得到的是平行四边形。

我问他是怎样剪的,他说他是斜着剪。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都把自己的做法、看法和想法在班里交流,大家的学习气氛活跃了,兴趣更高了。

学生的探究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不熟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在思想上转学生被动“要我学习”到主动的“我要学习”了。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合作学习细节的落实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等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合作学习主要表现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方面,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指导、检查、启发、鼓励、监督,帮助老师在某些环节上实施“兵教兵、兵练兵”的作用,展开和谐竞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师生的教学相长。

合作的前提是自主,合作的目的是更高一层的自主。

而学生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在实施合作学习时要做些什么呢?一、转变观念首先是教师的观念更新问题,彻底改变以教学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

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不能发表自已的见解,那么其中的大部分不得意者过的将是怎样的人生。

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必须根植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心中的。

其次是学生的观念更新问题,树立正确积极客观的人生观、集体观、学习观是小组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老师们可以通过班会课或是学科教学时,在学生中树立以下几个核心理念:我们都是一家人;人人参与、机会均等;聆听别人的发言;不懂就问,学会求助;帮助别人不意味着代替别人;该出手时就出手(展示自我);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学会自我批评与批评(客观评价)二、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1、全班合理分组课堂上的学习小组和课后的问题小组:一般来说,根据全班学生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组建小组,都采用的是“组内异质,组间平衡”的分组方式,各班级在班主任引领下,结合各学科老师的意见,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一般是四到六人为最佳。

可以是四人小组(最有利于交流学习),也可以是六人小组(最有利用培养集体主义观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共4页文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共4页文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意义 1.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能更加热爱学习,愿意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对于学习充满兴趣,享受学习的乐趣。

而学生对于这种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习质量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2.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教育创新,而其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任务,其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一)转变学生思想,形成师生合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使学生迷失了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

这种模式就象演木偶戏,教师就是拉线人,学生就是木偶,你怎么拉,他就怎么动。

这种低效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造就出不少学习语文的小学生不知道“桃花真正是长什么样的状况”,远远达不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及培养公民思想素养的课程的目标和意义。

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去适应新教材,把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才会有自己“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

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只有精心设计提供给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贴近学生生活体验和兴趣,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小学课堂充满生机,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师生角色协调,形成合力,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

(二)转变教学思想,做好角色定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很多教师上课基本是以自我表演为主,学生以教师是否讲得好来评价教师的课堂质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背景下⼩学⽣学习⽅式的转变2019-09-13⼀、⼩学⽣学习⽅式转变的意义1.学习⽅式的转变,提⾼学⽣学习质量新课程改⾰强调⾃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改变了传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学⽅式。

⾃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式使得学⽣可能更加热爱学习,愿意投⼊到知识的海洋中,对于学习充满兴趣,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对于这种学习的积极性,能够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学习质量也得到有效的提⾼。

2.学习⽅式的转变,促进学⽣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是⼀次全⾯的教育创新,⽽其中转变学⽣的学习⽅式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任务,其落脚点是促进学⽣的全⾯发展,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学习⽅式决定了⼀个⼈的思维⽅式,也影响着⼀个⼈的⽣活⽅式。

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学⽣学习⽅式的转变不仅影响着学⽣⾃⾝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新课改背景下⼩学⽣学习⽅式的策略(⼀)转变学⽣思想,形成师⽣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使学⽣迷失了⾃⼰的学习主体地位。

这种模式就象演⽊偶戏,教师就是拉线⼈,学⽣就是⽊偶,你怎么拉,他就怎么动。

这种低效的学习⽅式在新课改之前很长⼀段时间造就出不少学习语⽂的⼩学⽣不知道“桃花真正是长什么样的状况”,远远达不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教学提⾼学⽣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活能⼒及培养公民思想素养的课程的⽬标和意义。

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让学⽣意识到⾃⼰是学习的主⼈,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的学习⽅式去适应新教材,把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转变学习⽅式才会有⾃⼰“思维⽅式、⽣活⽅式甚⾄⽣存⽅式的转变”。

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只有精⼼设计提供给学⽣从事学习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贴近学⽣⽣活体验和兴趣,创设出⽣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和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发挥学⽣的主体性,才能使⼩学课堂充满⽣机,促进学⽣的良好发展。

师⽣⾓⾊协调,形成合⼒,教学效果就显⽽易见。

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灵武一中刘学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倡导基于合作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等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文就学习方式的内涵,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学习方式以及怎样转变学习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学生学习方式及其基本特征“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

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

任何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自觉不自觉地总要选择和运用一种程序、方法等来对学习对象进行理解、记忆并使之内化为人脑可接受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之中,并在适当时机加以运用。

学习方式还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般说来,主体在最初学习活动中采取了某种方式之后,习惯于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沿用。

开始这种方式往往以不自觉的非理性的形式出现,但随着学习活动的多次重复,学习主体对学习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高,特别是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概括,学习方式就以理性的形式存在,并由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转化,并逐渐积淀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而为后人所继承。

学习方式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但学习方式的变化程度与历史的不断进步、学习内容的不断增长相比要缓慢得多,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

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

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小组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

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改革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灵武一中刘学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倡导基于合作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实践的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等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文就学习方式的内涵,传统学习方式存在的弊端,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学习方式以及怎样转变学习方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学生学习方式及其基本特征“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

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

学习方式具有普遍性。

任何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自觉不自觉地总要选择和运用一种程序、方法等来对学习对象进行理解、记忆并使之内化为人脑可接受的东西贮存在大脑之中,并在适当时机加以运用。

学习方式还具有相对稳定性。

一般说来,主体在最初学习活动中采取了某种方式之后,习惯于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沿用。

开始这种方式往往以不自觉的非理性的形式出现,但随着学习活动的多次重复,学习主体对学习方式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和提高,特别是经过一些思想家的概括,学习方式就以理性的形式存在,并由个体意识向群体意识转化,并逐渐积淀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而为后人所继承。

学习方式是为学习内容服务的,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但学习方式的变化程度与历史的不断进步、学习内容的不断增长相比要缓慢得多,因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学习方式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受到学习主体自身条件的制约。

一般说来,人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正确、原有知识较多的主体容易形成正确合理的学习方式,反之则容易形成错误的或不合理的学习方式。

其次,受到学习主体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形成之后,不只是消极被动地去适应学习活动,而且对学习效果发生直接的影响。

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加深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并使其能够较迅速地转化为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错误的、不合理的、陈旧落后的学习方式往往停留在对所学内容的简单记忆和浅层次的直观理解上,也不能够或较慢地转化为主体的实际能力。

学习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时代和发展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方式两大类。

当前学习方式的进步也就主要表现为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转化。

二、传统学习方式的主要弊端所谓传统学习方式就是在传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运用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的特点主要是由教师教学的方法决定的,然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又主要由制度化的教师观所决定。

也就是说,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限制和束缚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多元选择与创造性。

这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是:(一)被动性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没有思维的碰撞,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被动、依赖、丧失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单一性一是指学习主体学习途径、手段的单一性。

学习主体获取知识和技能主要甚至唯一依靠教师直接传授,缺乏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手段。

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二是指学习主体大多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单一个体,不能形成大规模的集团和社会的整体性质的学习活动。

(三)知行对立性在传统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课堂教学在整体上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被定格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之中,散失了应有的完整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存在着一种疏远学生当下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片面倾向,学生的学习只注重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远离了自己的生活世界。

再有,学生的学习注重未来世界,脱离现实生活。

在“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种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总是想方设法把一种预设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学生,牵引着他们走向一种既定的生活模式,而没有在认识到人的生活尤其是学生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不可全盘计划的,致使学生的学习严重脱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要求从传统的以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合作的、探究的、网络化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以下一些学习方式:(一)基于合作的学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

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合作互助的机会,合作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

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

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

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

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革新、艺术上的创作,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新问题为终点的过程。

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无疑,这种感受的获得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

这正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最终所追求的。

(三)基于实践的学习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

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

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局限于此是不够的,也是很危险的。

因为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的、尚未和感性认识结合的、不完全的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能够理解运用的东西,还必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

这就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以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以处理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诚然,作为其生活的重要部分的学习活动也应深深地根植于实践。

学习不是一种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机械识记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学习与生活、实践是有着相同的外延,是“合一”的。

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发掘学习资源,学习才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只有在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展开学习过程,学习才是完整的、详尽的、美妙的;只有在绚丽多姿的社会实践中体验学习感受,学习才是亲近的、深刻的、诗意的;只有在变化多端的社会实践中评价学习成果,学习才是高效的、智慧的、灵动的。

由此我们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是基于实践的,它定然以实践为依托。

(四)基于探究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

传统的学习观则否定这一属性,片面地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认识条件上,学生的学习是依赖教师的,是在成人的控制下进行的;在认识对象上,学生的学习以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特别是以书本知识为主的;在认识方式上,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和“掌握”。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学习是一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是偏重于机械记忆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丧失殆尽。

从能动的反映论来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这表明学生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和认同,不是对现有知识的直接占有,而是带着“个人的自传性经验”独立分析、判断与创造的活动,这是一种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性经验之上的“继续不断的构建”过程,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有着浓重的创新色彩。

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探究学习常出现一些误解。

一是对探究学习的神化,二是对探究学习的泛化。

学习过程中必须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内容,但又不能机械理解为整个学习活动必须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

其实,探究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接触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

我们倡导探究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从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五)基于网络的学习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向网络时代阔步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