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

合集下载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产业部门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组成和相互关系。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

良好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产业结构的组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和第三产业(服务业、贸易业、金融业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这主要取决于其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政策和文化传统等因素。

产业结构的比重反映了各个产业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

通常情况下,随着经济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表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

这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劳动力、资源和技术的需求不同所导致的。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一方面,要加大对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推动经济向高端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提高其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涉及到产业政策和产业布局的调整。

各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优势产业的发展,推动转型和升级;同时,还需要合理布局各个产业的地理分布,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各个产业部门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组成和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对于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准: 我国理论界在论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方面,主要有 以下几个判断标准: (l)国际基准:即以钱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 构为依据,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产业结 构是否达到了合理化 (2)需求结构基准:即以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相适 应的程度作为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两者 适应程度越高,则产业结构越合理;相反,两者不 适应或很不适应,则产业结构不合理 (3)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即以产业间的比例是否 平衡作为判断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
②工业或制造业本身的生产要求和技术变化
,使得中间投入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制造业 产出中作为中间产品销售给其他厂商而不是 最终使用者的部分越来越大,并随着生产规 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不断变化,制造业越 来越成为一个更为复杂的专业化的生产系统 ,生产结构呈现出高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 的特征,变得比以前更加“迂回”;
(初期-中期-后期)
7)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1、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演变 1)、工业化过程可以分成五个阶段:前工业
化时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 后期和后工业化 ①一国的工业化,集中表现为工业或制造业 的迅速崛起,制造业产值在该国国民生产总 值中所占的份额快速上升。相应地,农业产 值的比重相对下降;
表2—2 东亚和拉美新兴工业国或地区的出口(1965—1987)
出口 出口占GDP 占总出口的百分比
国家或地区(10亿美元)
1965 1987
初级 纺织 机械运 其它制造 商品 服装 输设备 业产品 1965 1987 1965 1987 1965 1987 1965 1987 1965 1987
7 8 7 28 55 53 69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什么意思?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

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一个经济实体当中(一般以国家和地区为单位),在每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时点上,组成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是大不一样的。

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

产业分类在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资源密集度分类法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就是按生产活动的性质及其产品属性对产业进行分类。

按生产活动性质,把产业部门分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两大领域,前者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并创造物质产品的部门,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等;后者指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而只提供非物质性服务的部门,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咨询等部门。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

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具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产业结构和行业特征

产业结构和行业特征

产业结构和行业特征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布和组织方式。

它通常涉及到不同行业的比重、发展趋势、相互关系和影响力等方面。

而行业特征则是指每个行业独特的特点和属性,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格局、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

一、产业结构1. 第一产业第一产业通常指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原始生产部门。

尽管第一产业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减小,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第一产业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受自然条件和季节性影响大。

2. 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部门,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制造业是第二产业的核心,其特点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等。

3.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如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教育业、医疗保健业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第三产业的特点是人力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

4. 第四产业第四产业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新兴产业,包括互联网、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

第四产业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具有高技术含量、创新能力强、知识密集型等特点。

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趋势。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发达国家,服务业通常是最主要的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和第四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小。

二、行业特征1. 市场规模行业的市场规模是指该行业的总体销售额或产值。

市场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企业的发展空间。

一些大规模的行业通常具有更多的竞争者和更高的竞争强度。

2. 竞争格局竞争格局是指在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和相互影响。

竞争格局可以分为寡头垄断、垄断、寡头竞争、完全竞争等不同类型。

不同的竞争格局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份额分配产生不同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的名词解释
产业结构是指由不同行业形成的宏观经济系统,它反映出各行业之间的经济结构及其规模的构成。

它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既可描述工业结构,也可描述服务结构。

变化的产业结构驱动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影响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一般分为三类:初级产业,中级产业和高级产业。

初级产业指矿物、农副产品和能源,如煤、石油、钢铁、木材等;中级产业指制造业,如汽车、机械、石油化工等;高级产业指服务业,如金融、信息科技、旅游业等。

在全球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初级产业往往会改变,由有限的自然资源转变为大量加工产品,因此,中级产业会逐渐替代初级产业,而高级产业也会随之发展壮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大量外资会进入国内,这将导致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比如在一些新兴经济体,原来以初级产业为主的经济体,经过外资的注入,它的产业结构也会逐渐从初级产业向中级产业转变,变得更加多元化。

此外,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对国内的企业结构产生了影响,一些大型企业会大量投资进入国外,而新型企业则会随之而兴起,这将使商业环境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也受到政策的影响,特别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考虑到产业结构的变化,因此,在政策改革中,政府会选择支持成熟行业和快速发展的行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调整产业结构也是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基本概念

产业结构基本概念

1 产业结构是什么产业结构这一概念是1930年最早提出的,用阐释在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关联。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变动一般是指各产业比重的变化以及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动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度两个因素引起的,变动过程中一般会带来产值比重、就业情况、劳动生产率等一系列指标的变化。

产业结构2 产业结构的划分为了较好满足特定需求,经济学家根据产业某种共同属性及研究目的将国民经济中不同的产业进行归类,目前学界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分类法:(1)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简单地将各产业部门分类为三大产业,是目前全球各国或地区最常使用的分类法,被世界各国政府广泛应用于经济的统计研究。

该分类法最初是由费歇尔在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提出的,并根据社会生产和产品流通的发展顺序进行了划分。

经济学家柯林基于费歇尔的研究成果,将各产业部门分为三大产业,并详细阐述了三大产业的发展规律。

第一产业是指生产活动直接从大自然获得原料为主的产业部门,生产加工相对原始和简单;第二产业是指通过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将第一产业的产品生产加工成新产品的产业部门,相较而言,第二产业的生产加工较复杂;第三产业是以生产无形产品和服务为主的产业部门。

(2)资源密集分类法。

按照劳动力、资本、技术或知识等生产要素对最终总产出的重要性及贡献程度来划分,产业部门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活动主要消耗大量劳动力资源的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畜牧业、食品加工、纺织业等;二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活动主要消耗大量资本要素的产业,主要包括机器设备的生产制造、钢铁、石油化工等。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或较为落后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比重占绝对的优势。

三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指生产活动主要依赖于技术或知识的产业,如电子计算机、精密机床、通信和半导体、航空航天器、高级医疗器械等。

3、产业结构

3、产业结构

0.522 0.125
0.452 0.149 0.061
0.327 0.215 0.072 0.385
0.266 0.251 0.079 0.403
0.228 0.276 0.085 0.411
0.202 0.294 0.089 0.415
0.156 0.331 0.098 0.416
0.138 0.347 0.102 0.413
3.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3.2.1产业结构阶段论 产业结构阶段论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年在他的《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841年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的 年在他的 国民体系》提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五个阶段理论。 国民体系》提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五个阶段理论。他认 一个国家从经济方面来看必须经过五个阶段: 为,一个国家从经济方面来看必须经过五个阶段:原始 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 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 时期五个阶段 同时还涉及了一些产业结构转换问题。 五个阶段, 时期五个阶段,同时还涉及了一些产业结构转换问题。 但是此著作研究的重点是国家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问题。 但是此著作研究的重点是国家产业政策与经济发展问题。 他认为,一国的政治制度 科学技术、人员素质、 政治制度、 他认为,一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人员素质、民族 都是生产力在和工商业繁荣的重要条件和源泉。 精神都是生产力在和工商业繁荣的重要条件和源泉 精神都是生产力在和工商业繁荣的重要条件和源泉
霍夫曼定理的局限性: 霍夫曼定理的局限性: 局限性
1.适用范围局限于工业化初期。 适用范围局限于工业化初期。 适用范围局限于工业化初期 2.忽视了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 忽视了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 忽视了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间生产率的差异 3.仅从工业内部比例关系分析工业化过程不全面 仅从工业内部比例关系分析工业化过程不全面

产业结构(精品)

产业结构(精品)

2.1、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2.1.1、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
• 西方结构演变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 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 业结构理论和开放型产业结构理论
•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 威廉·配第、科林·克拉克、库兹涅茨、霍 夫曼和里昂惕夫等。
2.1.1.1配第—克拉克定理
• ⅰ、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指出 “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 的收入又比工业多”,说明工业比农业、 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这 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
案例:中国的产业结构
在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伴随着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及其各自的内部构成比例,均 发生变化。
改革前,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属于失衡型结构,这主要 表现在:基础产业相当薄弱,第三次产业很不发达, 工农业比重失调。
改革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三次产业在不均衡的发 展过程中结构趋于合理。其中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 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改善。
1990年各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 应的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布结构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低收入国家或地区
下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
上中等收入国家或地 区 发达国家或地区
iii、库兹涅茨部门结构变动理论
(3)=(2)÷(1)
(1)劳动力相对比重 (2)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
• 配第定理: 制造业比种植业进而服务业 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你父母及祖辈从事什么职业? 你希望自己今后从事哪种职业?
• ⅱ、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1940年 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提出了配第 -克拉克定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 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相对于从 事制造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 造业的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 降。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变化移动的原 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的收入出现 了相对差异所造成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
可持续发展
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的产业结构应当是: ⑴ 首先强调了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⑵ 当前的发展必须考虑到后代人将来的发展需要,不能为了目前 的过度需求而进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生产。
产业及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分类法
费希尔首先提出,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 也就有了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次产业就是农业和畜牧业,包括采掘业。 第二次产 业就以制造业为其核心,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并提供 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 第三次产业就是服务业。
克拉克大分类法
产业及产业结构
标准产业分类法
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比较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判断 相似比较是以另一个产业结构系统为参照系来评价和判别一个产 业结构系统的高级化。关键是构造一个关系式:
rAB=∑in u
Ai
u
/[(∑in u Bi
2)(∑ n Ai i
u
Bi
2)]1/2
被判别的产业结构系统为A,作为参考系的产业结构系统为B,Ui 为产业i在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中的比例。自然,UAi和UBi分别表示 了产业i在产业结构系统A和产业结构系统B中的比例。且
服务化”的时代已悄然来到。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产业结 构高级化的基础。
关于判断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目前常见的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 面加以考察,即 ⑴ 与“标准结构”的差异;⑵ 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 度;⑶ 产业间均衡的比例关系;⑷ 对资源构优化
对市场的适应程度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国际
欧盟
韩国
欧盟在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上一直缺乏足够的进取姿态,影响力强大的利益游说机构使欧盟在部分问题 上的决策走向保守化。欧盟成员国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上的境遇各有不同,法德等欧元区核心国家不仅在经济产 业结构调整上反应迅速,并凭借强大的产业实力保持了融资优势。不过,这种效应对欧盟与欧元区较小的国家实 行产业调整呈现出抑制作用,导致区域内发展差距拉大。
主要任务
பைடு நூலகம்
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 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 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 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 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
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影响,特别是技术革命,往往导致一些新的产业部 门的诞生。按照一般的划分,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机器工业代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厂 手工业,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生产力发生了质的突破。纺织工业的兴起、运输业的跃 进(轮船和火车)、钢铁和机械工业的崛起都是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在农业方面,人们开始用蒸汽泵大量地 灌溉农田,并用它来推动石磨加工农产品,农业生产机械化开始起步。人类的能源结构从以木材为主的转向以煤 炭为主,工业动力由以人力、水力、风力为主演进到以蒸汽动力为主。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

产业经济学产业结构
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各个产业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
重和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不仅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特点,还对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方向起着重要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与稳定性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结构概念、演变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定义
产业结构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各个产业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重
和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代表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

•第一产业是指从事农、林、牧、渔等自然资源开发和采集的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从事各种实物产品的加工制造和出口的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从事各种服务和非物质产品生产的产业。

这三个产业之间相互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的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演变。

一般来说,经济的发
展越加先进,第一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种演变被称为。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一、产业结构是什么?产业结构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种经济活动所占据的比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指经济中各行业之间的比重和联系。

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1.第一产业: 以原材料生产为主,包括农、林、牧、渔业。

2.第二产业: 以加工制造为主,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

3.第三产业: 以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为主,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运输仓储、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公共管理与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和娱乐等部门。

二、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1. 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够提高经济竞争力: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提高经济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科技含量的提升、经济效益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升及品牌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2. 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发展,还能为其带来可持续的成长,使之不断朝着更加稳健的方向发展,从而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促进就业的增加: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同产业中的就业人口也会有所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够带来就业的增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4. 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减少经济波动的风险: 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避免因为某个行业出现问题导致整个经济受到影响,从而避免经济波动的风险。

总之,产业结构对于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优化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法规政策,加大财政金融支持,通过多种扶持措施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十三章产业结构

第十三章产业结构

6.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初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
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中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
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后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
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7.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劳动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力的依赖
度较大的产业 资本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依赖度 较大的产业 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 过程中对技术的依赖度较大的产业

(二)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是指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 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的学说,由美国经济学家西 蒙· 库兹涅茨在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阐 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 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第一次、 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 门”、“服务部门”,根据10多个国家国民收入和劳动力 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大量统计数据,从时间系列分析和横 截面分析中得出如下结论
第三阶段
电力、汽车、化工和钢铁 工业 汽车、石油、钢铁和耐用 消费品工业 信息产业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第四节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
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 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过程。
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比 (2)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将那些随着收入增长, 需求增长幅度最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 高收入弹性的产业部门,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 前景,而广阔的市场正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先决条 件。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第三 阶段 1979 三次产业产值分别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次产业劳动力分别占全 部劳动力的比重

31.2

47.4

21.4

69.8

17.6

12.6
1981
1983 1985 1987
31.8
33.0 28.4 26.8
46.4
44.6 43.1 43.9
21.8
22.4 28.5 29.3
9
社会结构理论 魁奈根据人们对纯产品的关系和所在生产部门,把国民划分 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 生产 阶级是从事农业生产的阶级,包括租地农场和农业工人。土地所 有者阶级是占有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从属人员、国王、 贵族和僧侣,以及所有由国家付给薪俸的官吏。不生产阶级是既 不生产纯产品,也不占有纯产品的阶级,由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 工作和别种劳动的人组成。魁奈的贡献在于把阶级划分同生产联 系了起来,试图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引申出人们之间的阶级关系。
质的角度: 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的不断发 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 部门中其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 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
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 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 的量的比例关系。 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
3
§9-1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 1、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微观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理论 看不见的手 政府调节 1929世界性大危机 财政赤字 通货膨胀

第四章 产业结构

第四章  产业结构

扬州大学商学院
二、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一)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二元: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一元:现代化的农业和工业
基本理论:由于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 或接近于零,从而存在过剩的劳动力;只要城市支付的工资 水平高于农村劳动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这些劳动力就会为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所吸收;由于现代工业的利润储蓄和投资 倾向高于农业,所以吸收过程将一直持续到现代工业的劳动 生产率下降、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到同一水平为止。
扬州大学商学院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示意图
扬州大学商学院
(四)认识
二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都存在一定 的片面性,这两种理论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在 资源稀缺和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不平衡增长理论 更容易得到政府的重视,因为该理论更符合实际国 情;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阶段,有了较牢 固的工业化基础,资本的积累也较为丰富时,平衡 增长理论就更多地被应用,以使国民经济能够得到 长期、稳定和协调地发展。
扬州大学商学院
二、雁行发展模式、产品循环发展模式和同时开 发发展模式
(一)雁行形态发展模式 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导入期
进口替代期
扬州大学商学院
出口期
雁行发展模式主要存在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日本、 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 以日本为例,从1956年起,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新 陈旧设备,建立了钢铁、电力、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电 等一大批新型企业(“导入期”)。随后随着市场需求和生产 规模的扩大,相应的产业逐渐形成(“进口替代期”)。最终 不但本国市场上赢得市场,也实现了产品的出口(“出口 期”)。
扬州大学商学院
(二)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2、 人口因素 • 人口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供给程度和人 均资源拥有量以及可供给能力的程度 • 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资金又缺乏的 因家应该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 劳动力不足而资金比较充裕的国家应该 多发展资本密集型的产业
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3、 技术进步 • 技术水平的不同决定了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不 同,技术进步又引起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 产业结构转换的动力来自比较生产率的差异, 它表现为: • 生产要素从比较生产率低的部门向比较生产 率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 级,主要取决于部门之间生产率增长速率的 差异。不同的部门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速度 的不同,其生产率增长速度也是不同的。
技术集约化过程
• 工业的发展过程在其重心由轻工业向重 工业转移,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装配工 业转移的同时,从生产要素的角度而言, 还经历了由劳动力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 进而向技术集约型工业转移的过程,这 就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集约化过程
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
• • • • • 供给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需求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国际贸易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国际投资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钱纳里一泰勒分类法
• 初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着主要作 用的制造业部门 • 中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 的制造业部门 • 后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 的制造业部门 • 这种分类法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深入考察 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揭示制 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问存在着关联效应; 还有利于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的不同 特征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推动 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560~1120
1456~2912
4
800~1500
1120~2100
2912~5460
5
1500~2400
2100~3360
5460~8736
6
2400~3600
3360~5040
8736~13104
第2、3、4、5发展时期属于工业化阶段,第1、6
发展时期分别属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和发达经济阶段。
(4)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霍夫曼理论
五、产业结构的种类
按照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 的地位的不同进行排序,越是排在前面的产业 占的比重越大、地位越重要。根据这种方法, 以1、2、3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 业结构可分为123型、213型、231型、132型、 312型、321型6中类型。可以在图形中表现为金 字塔型、鼓型(橄榄型)、哑铃型(工字型) 、倒金字塔型等4大类,在图形中所占面积的大 小,表示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的多 少。(如下图)
第二、工业部门(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 体上是上升的。然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 或略有上升。这说明对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第二产业有 较大的贡献。
第三、服务部门(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 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 不变或略有上升。这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 特性,但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不快。
1、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
计算公式为: 其 比 告期;中,q:io0K为表为基示产期基业构期结成。构比变。动i为值产;业qi序l为号报,告l期表构示报成 计算出的K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
大,反之,越小。由于该指标是将各产业份额 变动的绝对值简单相加,故与Moore结构变化 值指标相比具有计算简单的优点;但它也存在 着产业结构变动值不能分辨结构演变中各产业 的此消彼长的方向变化的问题,我们在使用中 必须加以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霍夫曼定理 (三)衡量产业结构演变的指标
第四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
主导产业的含义与特征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 (二)主导产业的特征 1.良好的发展前景; 2.是一个群体产业; 3.有序列更替性 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几个相关的产业概念

第五节 产业结构的优化
1.产业结构变动值:
衡量产业结构演变的指标
2.产业结构超前系数:
几个相关的产业概念
优先发展产业
筱原二基准
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2.罗斯托基准
1.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关联强度基准
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
1.赫希曼基准
(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于20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经济发展新形势提出来的) 1.过密环境基准:选择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社会防止和改善公害能力,并具有 扩充社会资本能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2.丰富劳动内容基准:选择主导产业时要考虑到发展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
资本集约型产业 技术集约型产业
其它产业概念
朝阳产业 夕阳产业 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 衰退产业



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


瓶颈产业
基础产业
库兹涅茨对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进一步分析
一、库兹涅茨对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变
化的分析


农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 重)与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 样,均处于不断的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但工业部门劳 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但国 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有些国家中出现了不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 步上升的现象,综合起来不变或略有上升。
纺织机制造
棉纺织
动力革命 运输革命 重工业发展
回 顾 影 响
厂房建筑 动 力 原料
工 业
前 瞻 影 响
城镇 建设
线交 建通 设沿
工人区
形成
(旁侧影响)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
1.能满足社会需要; 2.能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3.能使产业间协调发展; 4.有利于吸收当代最新成果; 5.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协作; 6.能保证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指标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2.自然资源利用状况的指标; 3.劳动力结构的指标 4.结构效益的指标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推进力量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在动力----市场机制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引导者---政府 3.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际执行者----企业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二章 产业结构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产业及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主导产业的选择 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一节 产业及产业分类
一、产业的含义及划分层次 二、产业分类 1.三次产业分类 (1)划分依据与关系 (2)费雪、克拉克与库兹涅茨分类法 2.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提问) 3.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分10项) 4.工业结构产业分类法(轻、重、化) 5.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6.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分类方法 三、中国产业分类 四、其他产业概念
3.自然资源的状况(影响是相对的) 4.产业政策 5.进出口贸易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三大产业间的演变规律 (一)配弟-克拉克定理 (二)库兹涅茨法则 (三)日本经济学家(宫泽健一)的分析 (四)罗斯托的主导产业转换规律 (五)我国产业结构变化(1978-2013)
三大产业间的演变规律的理论论证 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与高加工度化
产业的含义及划分层次
产业的含义
是介于微观经济组织和宏观经济组织之间的“集合概念”。它既是 具有同一属性的经济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 的部门。产业划分可大可小,可粗可细。
产业的划分层次
(1)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 (2)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根据; (3)以使用生产要素的特征划分; (4)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

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第一产业:农业
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
2、第二产业 :工业,建筑业
工业: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燃气的生产和供给业
3、第三产业: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 • • 流通业; 为生产和生产服务的行业;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各行业部门;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行业部门 林、牧、渔服务业归人第一产业;(2)不再对第三产业划分层次。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衡量方法
1.比较法 2.影子价格法。是指每增加单位稀缺资源所能增加的收益。影子价格不是现行价格,而是通过线 性规划方法对有限资源进行最合理分配时所提出的一种计算价格,是反映某种资源合理利用 的经济效果价格。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当各种产品的边际产量相等时,表明资源得到了合理 配置,从而产业结构就是合理的产业结构。
二、库兹涅茨对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国民收入) =该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该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四、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四)罗斯托的主导产业转换规律

(一)罗斯托经济成长六个阶段的划分:
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 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全和稳定劳动场所的产业。

国情原则
1.经济发展阶段 2.资源条件:(1)充分利用资源优势;(2)解决发展中的“瓶颈” 3.国际政治经济条件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E=(∆Q/Q)/(∆Y/Y) E—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Q/Q—产业的需求增长率 ∆Y/Y—产业的国民收入增长率
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罗斯托基准
三次产业分类
(三)库兹涅茨分类法
(一)费雪分类法: 1、第一次产业::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 狩猎业
1. A部门:农业、 林业、渔 业
2. I 部门:采掘业、制造业、建 筑业、自来水、电力、燃气、 业、通讯业、电力与煤气业等; 运输与通讯业 3、第三次产业:除一、二产业的其他产业,如金融
2、第二次产业 :采掘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
第二节 产业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的含义
产业结构的特征
1.产业结构的相关性;(产业结构整体决定的关 键因素) 2.产业结构的层次性; 3.产业结构的动态性(注意相对稳定性)
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教材:知识与技术创新、自然资源禀赋、需求结构、人口规模与结构、国际贸易)
新划分(2003年5月23日公布)有两个变化:(1)根据经济活动性质,将农、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农轻重分类法

农:大农业 轻:消费资料生产 重:生产资料生产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
资本资料工业 其他工业
按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分类方法


劳动集约型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三次产业的划分依据
1.第一产业的属性是取自于自然; 2.第二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的生产物。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又都是有形物质财富的生产 部门。 3.第三次产业则被解释为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 产活动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部门。 有人形容这三个产业部门的关系就像一棵大树。 提问;你们认为三大产业分别为树的那一部分? 第一产业就如同树根,第二次产业如同树干,而 第三次产业就像茂密的树叶。
产业结构理论的两个层次
三次产业间的关系 工业部门内各产业间的关系
产业结构学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


17世纪 威廉·配弟 《政治算术》
30年代 费歇尔 克拉克

50、60年代 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
的数量方面》和《现代经济增长》
配弟--克拉克定理
(一)前提条件:(1)按时间序列变化,即随 着时间的推移,人均国民收入逐步提高;(2) 以劳动力作为考察经济发展的指标;(3)采用 三次产业分类方法。 (二)基本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 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 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 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 第二、三次产业将增加。

工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
的转移阶段 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 装工业为中心的转移阶段 以“技术集约化”为特征阶段
产业的发展阶段


新兴产业
支柱产业 衰退产业
霍夫曼定理与重工业化过程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 净产值
衡量产业结构演变的指标
1.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结构; 2.需求结构(又分近期与远期、生产与消费、社会与个人、中间与最终、国内与
国外需求);(1)积累与消费的比例;(2)中间、最终需求结构;(3)个人消 费结构 人均收入与需求演变:(1)人均GDP<300美元,人们消费需求主要是温饱,农业与轻 工业比重大;(2)300<人均GDP<1500美元,消费需求进入“追求便利与机能” 阶段,以资本品、耐用消费品制造为中心的基础工业、重加工工业比重大;(3) 人均GDP>1500美元,人们“追求时尚和个性”,产业结构走向服务化。
农业
轻工业
基础工业
高加工 度工业
信息产业与 知识产业
Company Nam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