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 T 707-2004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
项目需求书.do
项目需求书一、商务需求一、实质性商务需求二、一般商务需求二、技术需求一、实质性技术需求二、一般技术需求附件:移动应急平台技术要求第一章建设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天津市滨海新区安监应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保障事件现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安监局应急平台之间的联络畅通,为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突发公共事件事发现场发展状况,进行应急处置和指挥决策,需建设移动应急平台。
第二章建设原则移动应急平台设计原则如下:先进性系统设计和设备规格完全符合行业技术规范和技术发展潮流,适应数字技术发展的要求。
采用现今成熟、先进的技术及设备,特别是要注重利用软件和移动数据库实现多种应急业务的综合应用。
靠得住性系统具有高靠得住稳定运行能力、减震能力、防护能力及备份功能,适应不同地址、路况、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
实用性系统的各项技术手腕和功能以知足实战需要为原则,操作和保护应简捷、方便、易用。
兼容性系统充分考虑现有系统的技术体制与设备性能,注重兼容性。
扩展性在技术发展和业务增加时平台具有多种功能扩展能力,预留扩展的外部接口。
环保性车体外部及车体内部结构美观合理,在装饰和装备选择上充分考虑环保性。
规范性车辆改装、集成设计及系统各设备均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
经济性依照需求合理配置系统,确保系统中每一个环节的投入比例达到最佳的性能价钱比,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资金。
第三章建设依据《“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定》(国办发〔2006〕16号);除参照以上依据之外,还参照以下标准。
(1)通信类标准ITU-T 《关于高压缩比通信的视频编解码》GJB367A—2001 《军用通信设备通用规范》(2)车辆运行及改装标准GB/T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4785 《汽车和挂车的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数量、位置和光色》JB/Z111 《汽车油漆涂层》JB/ZQ3011 《工程机械焊接通用技术条件》JB2864 《汽车用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ZB T35 001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ZB T50 001 《专用汽车定型试验规程》ZB T50 002 《专用汽车产品质量定期检查试验规程》ZB T50 003 《专用汽车道路试验方法》QC/~《车用电线束插接器》QC/T 29106-2004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QC/T 413-2002 《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707-2004 《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QC/T 708-2004 《汽车空调风机技术条件》GJB870-90 《军用电子设备方舱通用规范》GJB219B—2005 《军用通信车通用规范》GB/T15395—94 《电子设备机柜通用技术条件》GJB79A-94 《厢式车通用规范》GB8410-1994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T12673-1990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GB7269-1987 《电子设备控制台的布局、型式和基本尺寸》GB4798-1987 《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地面车辆使用》GB9656-1996 《汽车用安全玻璃》QC/T486-1999 《汽车标牌》第四章系统需求移动应急平台采用先进的移动软件和数据库技术,以通信传输系统、主机存储系统、局域网等作为基础支撑,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应用。
QCT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413-2002(2002-12-31发布,2003-03-01实施)前言QC/T 413-1999《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在标准号转化前是专业标准ZB T35001-1987。
因此本次标准修订实际上是在15年后对该标准的重大修改。
以日本、德国及法国等国的相关标准为主要参考对象对标准进行了修改。
本标准代替QC/T 413-1999《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本标准与QC/T 413-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取消适用于湿热型产品的规定,相应取消1999年版的3.25及3.26;——取消长霉试验(1999年版的4.16);——取消电机换向器上的火花等级(1999年版的3.17,4.10);——取消互换性检验(1999年版的3.22,4.14);——对产品的温度范围做了调整和修改,规定了上、下限工作温度和贮存温度的范围(1999年版的3.3;本版的3.1.3);——修改了标称电压的规定,取消了6V电系,增加了工作电压范围的规定(1999年版的3.9;本版的3.1.4);——在对产品的基本性能参数的规定中,增加了对低压电线束和机械紧固件的技术要求(1999年版的3.10;本版的3.2);——对短时定额工作时限的推荐档次做了修改,取消0.2 min,增加5 s,15 s (1999年版的3.8.2;本版的3.1.7.3);——对产品有关部位的温升限值做了部分修改(1999年版的3.18,4.11;本版的3.3,4.3);——增加了噪声试验方法的规定(见4.4)——对超速性能的规定做了补充修改(1999年版的3.16;本版的3.5,4.5);——对产品的防护性能规定做了部分修改(1999年版的3.7,4.8;本版的3.6,4.6);——增加了产品耐异常电源电压性能(见3.7,4.7);——对产品绝缘耐压性能规定中的编排和措辞进行部分变动(1999年版的3.15,4.9;本版的3.8,4.8);——对产品的防干扰性能规定做了较大修改,改为产品的电磁兼容性(1999年版的3.13;本版的3.9,4.9):——对低温试验的温度和时间规定做了修改(1999年版的4.2;本版的3.10.1,4.10.1);——对高温试验的温度和时间规定做了修改(1999年版的4.4;本版的3.10.2,4.10.2);——对温度变化试验做了部分修改,选用方法Na进行试验(1999年版的4.3;本版的3.10.3,4.10.3);——取消交变湿热试验(1999年版的3.4,4.5);——增加了产品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见3.11)及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见4.11);——对振动试验做了较大修改,取消定频振动,增加了扫频振动的严酷度(1999年版的3.6,4.7;本版的3.12,4.12);——增加了盐雾试验的严酷度(1999年版的3.5,4.6;本版的3.13.4.13);——增加了产品耐工业溶剂性能(见3.14.4.14);——对产品表面防护性能的内容和编排做了部分修改(1999年版的3.19,3.20,3.21,4.12;4.13;本版的3.15,4.15);——产品的贮存期由1年改为2年(1999年版的3.23;本版的6.3);——对产品通用试验条件的内容和编排做了修改(1999年版的4.1;本版的4.1);——增加了性能参数检测的规定(本版的4.2);——提高了产品合格质量水平的规定(1999年版的5.4b;本版的5.4;——做型式试验的样品数量由3组9台改为4组12台,并对试验分组和项目顺序进行了修改(1999年版的5.6;本版的5.5.2);——对产品的标志(产品标志和包装标志)应包括的内容按GB/T 1.1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了补充和修改(1999年版的6.1、6.5;本版的6.1);——明确规定产品的贮存和保管应符合QC/T 238《汽车零部件的贮存和保管》的有关规定(1999年版的6.7;本版的6.3);对标准中有关内容的说明:连续定额是制造厂对产品所规定的可以作长期运行的负载和条件,短时定额是制造厂对产品所规定的可以作短时运行的负载、时间和条件。
汽车电气与仪表标准
汽车电气与仪表标准G4094《GB/T4094-1999 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12.00G4599《GB 4599-2007 汽车用灯丝灯泡前照灯》26.40G4660《GB 4660-2007 汽车用灯丝灯泡前雾灯》19.20G4782《GB/T4782-2001 道路车辆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12.00G4785《GB 4785-2007 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38.40G5053.1《GB/T 5053.1-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7芯24V标准型(24N)》16.80G5053.2《GB/T 5053.2-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7芯12V标准型(12N)》16.80G5053.3《GB/T 5053.3-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定义、试验方法和要求》21.60G5054.1《GB/T 5054.1-2008 道路车辆多芯连接电缆:普通护套电缆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19.20G5054.2《GB/T 5054.2-2008 道路车辆多芯连接电缆:高性能护套电缆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12.00G5054.3《GB/T 5054.3-2006 道路车辆多芯电缆线:无屏蔽护套低压电缆线的结构、尺寸和标记》16.80G5054.4《GB/T 5054.4-2008 道路车辆多芯连接电缆:螺旋电缆组件的弯折试验方法和要求》12.00G5920《GB 5920-2008 汽车及挂车前位灯、后位灯、示廓灯和制动灯配光性能》16.80G8108《GB8108-1999 车用电子警报器》9.60G10411《GB/T 10411-2005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14.40G10485《GB/T 10485-2007 道路车辆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环境耐久性》19.20G11554《GB 11554-2008 机动车和挂车用后雾灯配光性能》12.00G11555《GB 11555-2009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19.20G11564《GB 11564-2008 机动车回复反射器》19.20G11568《GB11568-1999 汽车罩(盖)锁系统》7.20G13954《GB 13954-2004 特种车辆标志灯具》15.60G14820《GB/T 14820-2009 公路车辆用高压点火电线》25.20G15082《GB 15082-2008 汽车用车速表》12.00G15235《GB 15235-2007 汽车及挂车倒车灯配光性能》12.00G15766.1《GB 15766.1-2008 道路机动车辆灯泡尺寸、光电性能要求》87.40G15766.2《GB/T 15766.2-2007 道路机动车辆灯泡性能要求》26.40G15766.3《GB/T 15766.3-2007 小型灯》31.20G17929《GB/T 17929-2007 汽车用石英钟》21.60G17348《GB/T17348-1998 道路车辆:会车光束倾斜角随载荷变化的测量》9.60G17509《GB 17509-2008 汽车及挂车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16.80G17867《GB/T17867-1999 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12.00G17929《GB/T17929-1999 汽车用石英钟》12.00G18099《GB18099-2000 汽车及挂车侧标志灯配光性能》7.20G18408《GB18408-2001 汽车及挂车后牌照板照明装置配光性能》7.20G18409《GB18409-2001 汽车驻车灯配光性能》7.20G19056《GB/T19056-2003 汽车行驶记录仪》18.00G19235《GB/T19235-2003 液化石油气加气机加气枪》14.40G19236《GB/T19236-2003 压缩天然气加气机加气枪》14.40G19237《GB/T19237-2003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机》14.40G19238《GB/T19238-2003 汽车用液化石油气加气机》14.40G19910《GB/T 19910-2005 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修理技术要求》12.00G20716.1《GB/T 20716.1-2006 道路车辆电连接器:24V标称电压车辆的制动系统和行走系的连接》16.80G20716.2《GB/T 20716.2-2006 道路牟辆电连接器:12v标称电压车辆的制动系统和行走系的连接》16.80G20717《GB/T 20717-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24V15芯型》19.20G20718《GB/T 20718-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12V13芯型》16.80G20912《GB 20912-2007 汽车用液化石油气蒸发调节器》16.80G21259《GB 21259-2007 汽车用气体放电光源前照灯》24.00G21260《GB 21260-2007 汽车用前照灯清洗器》16.80G21360《GB/T 21360-2008 汽车空调用制冷压缩机》19.20G21361《GB/T 21361-2008 汽车用空调器》26.40G21437.2《GB/T 21437.2-2008 道路车辆由传导和耦合引起的电骚扰:沿电源线的电瞬态传导》31.20G22068《GB/T 22068-2008 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总成》21.60G22630《GB/T 22630-2008 车载音视频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28.80G22757《GB 22757-2008 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标识》21.60G23255《GB 23255-2009 汽车昼间行驶灯配光性能》16.80G23645《GB/T 23645-2009 乘用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测试方法》21.60G24347《GB/T 24347-2009 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19.20G25085《GB/T 25085-2010 道路车辆60V和600V单芯电线》36.00G25086《GB/T 25086-2010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12V7芯辅助型(12S)》19.20G25087《GB/T 25087-2010 道路车辆圆形、屏蔽和非屏蔽的60V和600V多芯护套电缆》21.60G25088《GB/T 25088-2010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24V7芯辅助型(24S)》19.20G25089《GB/T 25089-2010 道路车辆数据电缆》19.20G25319《GB/T 25319-2010 汽车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技术条件》21.60GJ516BZ《GJB516B-2009 Z 军用汽车铅酸蓄电池通用规范》12.00QC14《QC/T 14-2009 汽车用轮胎气压表》12.00QC16《QC/T16-1992 点火系统通用技术条件》12.00QC19《QC/T19-1992 汽车用分电器技术条件》12.00QC20《QC/T20-1992 汽车用气压式制动灯开关技术条件》12.00QC30《QC/T 30-2004 机动车用电喇叭技术条件》12.00QC44《QC/T 44-2009 汽车风窗玻璃电动刮水器》12.00QC46《QC/T46-1992 汽车风窗玻璃电动刮水器型式与尺寸》12.00QC208《QC/T 208-2007 汽车用温度报警器》12.00QC213《QC/T 213-2007 汽车、摩托车仪表术语》24.00QC214《QC/T214-1996 汽车、摩托车用组合仪表》12.00QC215《QC/T 215-2007 汽车、摩托车仪表型号编制方法》12.00QC217《QC/T 217-2007 汽车用压力报警器》12.00QC218《QC/T218-1996 汽车用转向管柱上组合开关技术条件12.00QC219《QC/T219-1996 汽车用脚踏式变光开关》12.00QC220《QC/T220-1996 汽车用易熔线》12.00QC246《QC/T146-1998 汽车风窗玻璃电动洗涤器技术条件》12.00QC299《QC/T299-2000 汽车动力转向油泵技术条件》12.00QC324《QC/T324-2000 汽车燃油空气加热器》12.00QC413《QC/T413-2002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12.00QC417《QC/T417.1~5-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42.00QC420《QC/T 420-2004 汽车用熔断器》24.00QC422《QC/T422-2000 机动车用硅整流二极管》18.00QC626《QC/T 626-2008 汽车玻璃升降器》12.00QC631《QC/T 631-2009 汽车排气消声器总成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12.00 QC632《QC/T632-2000 汽车用翘板式开关技术条件》12.00QC634《QC/T 634-2007 汽车水暖式暖风装置》12.00QC636《QC/T636-2000 汽车电动玻璃升降器》12.00QC656《QC/T656-2000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性能要求》12.00QC657《QC/T657-2000 汽车空调制冷装置试验方法》12.00QC658《QC/T 658-2009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性能道路试验方法》12.00QC659《QC/T659-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标识》12.00QC660《QC/T660-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压缩机试验方法》12.00 QC661《QC/T661-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液气分离器》12.00QC662《QC/T662-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贮液干燥器》12.00QC663《QC/T663-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热力膨胀阀》12.00QC664《QC/T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12.00 QC665《QC/T665-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充注接口》12.00QC666《QC/T666-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密封件》12.00QC669《QC/T669-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管接头和管件件》18.00 QC671《QC/T671-2000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减压调节器》12.00QC672《QC/T672-2000 汽车用液化石油气蒸发调节器》12.00QC673《QC/T 673-2007 汽车用液化石油气电磁阀》12.00QC674《QC/T 674-2007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电磁阀》12.00QC675《QC/T675-2000 汽车用汽油电磁阀》12.00QC695《QC/T695-2002 汽车通用继电器》12.00QC705《QC/T 705-2004 客车电子报站器》12.00QC706《QC/T 706-2004 机动车用硅雪崩整流二极管技术条件》18.00QC707《QC/T 707-2004 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12.00QC708《QC/T 708-2004 汽车空调风机技术条件》12.00QC720《QC/T720-2004 汽车空调术语》18.00QC727《QC/T 727-2007 汽车、摩托车用仪表》18.00QC729《QC/T 729-2005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技术条件》12.00QC730《QC/T 730-2005 汽车用薄壁绝缘低压电线》24.00QC741《QC/T 741-2006 车用超级电容器》12.00QC773《QC/T 773-2006 汽车散热器电动风扇技术条件》12.00QC774《QC/T 774-2006 汽车交流发电机用电子电压调节器技术条件》12.00QC777《QC/T 777-2007 汽车电磁风扇离合器技术条件》12.00QC783《QC/T 783-2007 汽车、摩托车用车速传感器》12.00QC784《QC/T 784-2007 汽车、摩托车仪表用场致发光屏》12.00QC810《QC/T 810-2009 汽车起动机用电磁开关技术条件》12.00QC823《QC/T 823-2009 汽车、摩托车用燃油传感器》12.00QC824《QC/T 824-2009 汽车用转速传感器》12.00QC29092《QC/T29092-1992 汽车暖风电动机技术条件》12.00QC29106《QC/T 29106-2004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18.00J2428.1《JB/T2428.1-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转速工作小时表第1部分:磁感应式》14.40 J2428.2《JB/T2428.2-2007 机动车及内燃机用转速工作小时表第2部分:磁电式》14.40 J3083《JB/T3083、6771-1993 汽车及摩托车发动机选配火花塞》12.00J10284《JB/T10284-2001 汽车空调用暖风水阀》14.40J10298《JB/T10298-2001 汽车加气站用天燃气压缩机》14.40JT216《JT/T216-2006 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18.00SJ11772《SJ/T11272-2002 车载彩色显示器通用规范》24.00SJ10692《SJ/T10692-1996 汽车用盒式磁带放音机运带机构总技术条件》9.60GA2《GA/T2-1999 车辆防盗报警系统:小客车》16.80GA202《GA202-1998 在用车后雾灯》9.60GA528《GA/T 528-2005 公安车载应急通信系统技术规范》15.60CJ229《CJ/T229-2006 城市客车发光二极管显示屏》12.00CJ5024《CJ5024-1997 电子式出租汽车计价器》12.00JJ015《JJG015-1999 汽车前照灯检测仪校准器》16.80JJ016《JJG016-1999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检定仪》14.40JJ017《JJG017-1999 滑板式汽车侧滑检验台检定仪》14.40JJ018《JJG018-1999 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校准仪》14.40JJ019《JJG019-1999 车轮动平衡机检定转子》16.80JJ020《JJG020-1999 转向力角仪制动踏板力计检定仪》14.40JJ021《JJG021-1999 汽车底盘测功机组合检定仪》14.40JJ738《JJG738-2005 出租车计价器标准装置》18.00JJG517《JJG517-2009 出租汽车计价器》45.60JJ528《JJG528-2004 机动车雷达测速仪》20.40JJ745《JJG745-2002 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16.80JJ779《JJG779-2004 车速里程表标准装置》14.40JJ865《JJG865-1994 汽车底盘测功机》14.40JJ906《JJG906-1996 滚筒反力式制动检验台》7.20JJ907《JJG907-1996 轴(轮)重仪》7.20JJ908《JJG908-1996 滑板式汽车侧滑检验台》7.20JJ909《JJG909-1996 滚筒式车速表检验台》7.20JJ924《JJG924-1996 转矩转速测量装置》18.00JJ967《JJG967-2001 机动车前照灯检测仪校准器》18.00JJG976《JJG976-2010 透射式烟度计检定规程》31.20JJF1225《JJF 1225-2009 汽车用透光率计校准规范》26.40JJ046(交通)《JJG(交通)046~047-2004 不透光烟度计及汽车排气分析仪》24.00。
应急通信指挥车方案讲解
应急通信指挥车技术方案目录第一章综述................................................................................................................................ - 1 -1.1 设计思想....................................................................................................................... - 1 -1.2 设计原则....................................................................................................................... - 3 -1.3 建设目标....................................................................................................................... - 3 -1.4 主要功能....................................................................................................................... - 4 -1、通信功能................................................................................................................ - 4 -2、图像采集、处理和传输功能................................................................................ - 4 -3、广播功能................................................................................................................ - 4 -4、照明功能................................................................................................................ - 4 -5、会议功能................................................................................................................ - 4 -6、供配电功能............................................................................................................ - 4 -第二章总体设计........................................................................................................................ - 6 -总体框架和总体拓扑示意图.............................................................................................. - 6 -2.1 无线图像传输系统....................................................................................................... - 7 -2.1.1 TFDM单兵式/密拍式无线图像传输设备传输流程........................................ - 7 -2.1.2 TFDM车载式无线图像传输设备传输流程................................................... - 10 -2.1.3 便携式3G公网无线图像传输设备传输流程 ............................................... - 12 -2.1.3 车载式3G公网无线图像传输设备传输流程 ............................................... - 15 -2.2 照明系统..................................................................................................................... - 18 -2.4 供配电系统................................................................................................................. - 20 -2.4.1 发电机.............................................................................................................. - 21 -2.4.2 APC不间断电源在线式5KV(C3KS)........................................................ - 22 -2.4.3 配电系统设计.................................................................................................. - 23 -2.5 安全警示系统........................................................................................................... - 23 -2.6 其他及辅助系统......................................................................................................... - 23 -2.6.1 广播系统.......................................................................................................... - 23 -第三章车辆改制...................................................................................................................... - 26 -3.1 原车外观与参数......................................................................................................... - 26 -3.2 外观效果图................................................................................................................. - 26 -3.3 总体布局图................................................................................................................. - 27 -3.4 整车配重..................................................................................................................... - 28 -3.5 设备减振..................................................................................................................... - 28 -3.6 系统的可维修性......................................................................................................... - 28 -3.7 设备及人员安全......................................................................................................... - 28 -3.8 电磁干扰(EMC)的解决 ........................................................................................ - 29 -3.9 车内装饰..................................................................................................................... - 29 -3.10 表面处理................................................................................................................... - 30 -3.11 车辆密封................................................................................................................... - 30 -3.12 隔音隔热................................................................................................................... - 30 -第四章设备配置列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汽车标准汇编(2004)
汽车பைடு நூலகம்全玻璃
QC/T 699-2004
车用起重尾板
QC/T 708-2004
汽车空调风机技术条件
QC/T 703-2004
汽车转向盘聚氨酯泡沫包覆层技术条件
QC/T 704-2004
汽车转向盘聚氨脂泡沫包覆层整体硬度试验方法
GB/T18948-2003
轿车和轻型商用车辆冷却系统用纯胶管和橡胶软管
车身附件
QC/T 702-2004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用催化转化器可靠性试验方法
GB/T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T 13057-2003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GB/T 14166-2003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GB/T 19151-2003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整车
车用及车载电器
QC/T 459-2004
随车起重运输车
QC/T 420-2004
汽车用熔断器
GB/T 19260-2003
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客车结构要求
QC/T 706-2004
机动车用硅雪崩整流二极管技术条件
GB/T 18986-2003
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QC/T 707-2004
汽车零部件编号规则
GB/T 19055-2003
汽车发动机可靠性试验方法
QC/T 698.1-2004
车辆说明文件第一部分:车辆注册技术参数表
传动、制动
摩托车
QC/T 25-2004
汽车干磨擦式离合器总成技术条件
GB/T 19152-2003
通信指挥车技术方案
通信指挥车技术方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万格应急通信指挥车技术方案销售部二零一六年八月目录第一部分. 项目概述........................................................概述.................................................................设计原则.............................................................系统功能.............................................................设计依据............................................................. 第二部分.技术设计方案....................................................概述.................................................................总体技术要求.........................................................车辆改装设计 .....................................................系统功能设计.........................................................无线指挥通信系统设计 ..............................................车载集群基站(2载频).........................................车载集群基站通过3G、4G设备与集群专网互联......................无线移动图像传输系统 ..............................................无线图像传输...................................................主要设备参数...................................................音视频采集、显示、存储及控制系统.................................概述...........................................................主要设备参数...................................................供配电系统 ......................................................概述及设计原理.................................................电源集中控制方案...............................................配套设施 ........................................................电动升降杆 DSG-Y8..............................................安全性设计...........................................................人身安全性 ........................................................车辆安全性 ........................................................设备安全性 ........................................................信息安全性 ........................................................避雷及接地 ........................................................可靠性设计...........................................................系统构成 .........................................................主要技术措施 .....................................................可维修性设计 .....................................................电磁兼容性设计 ...................................................屏蔽设计 .........................................................滤波设计 .........................................................接地设计 .........................................................第一部分. 项目概述概述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不断集聚,自然、人为因素造成的紧急灾害事故时有发生,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巨大,因此紧急与灾害事故的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快速反应、处置、恢复)越来越重要,对事故现场的指挥控制和调度也越来越重要,但是,在应对重要赛事、突发事件、大型活动等方面,现场指挥有以下几个问题的存在:通信盲区;现场重要信息不能实时反馈;重大事件持续时间长,地点不固定,领导现场研究问题、决策指挥没有依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急通信指挥车应运而生,其利用先进的大功率广播指挥系统、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采集技术、图像无线传输技术、强光照明技术等,实现单兵---指挥车---指挥中心的通信联络、现场指挥调度等功能,是公安、消防部门针对大型现场指挥、群众疏散、抢险救援、综合移动平台,是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它高科技技术的综合运用。
qc t 707-2019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doc
qc t 707-2019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前言本标准是首次制定旳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产品标准。
除参考国外先进标准规定旳技术要求外,其他内容及标准旳编辑符合GB/T1《标准化工作导那么》和QC/T413《汽车电气设备差不多技术条件》旳有关规定。
本标准旳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哈尔滨飞奔汽车电器有限公司、鹤壁天海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新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洛茹孝、王来生、钟华光、王荣喜、顾树坚。
QC/T707-2004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旳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那么、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以下简称接线盒)。
2规范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中旳条款通过本标准旳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旳条款。
凡是注日期旳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旳修改单(不包括勘误旳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议旳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旳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旳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13-2002汽车电气设备差不多技术条件QC/T417.1-2001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3术语和定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连接插头connectingplug接线盒上用来与外部电路进行电连接旳电器旳导电部分。
3.2连接插座connectingsocket接线盒上用于与继电器插头或片式熔断器连接旳、具有一定卡紧力旳插座。
3.3插入力insertionforce将继电器、熔断器或标准插片插入接线盒所需旳力。
3.4拔出力withdrawalforce将继电器、熔断器或标准插片从接线盒中拔出所需旳力。
3.5桥接片bridgeblade在测量电压降时,连接继电器或熔断器拆下后需要导通部位,具有不同形状旳一种接线片。
QCT30-2004机动车用电喇叭技术条件(精)
QCT30-2004机动车用电喇叭技术条件(精)本文主要介绍了QCT30-2004机动车用电喇叭技术条件(精)的相关内容。
该技术条件是针对机动车用电喇叭提出的。
本文将从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标志、包装、贮存等方面详细介绍该技术条件,以供相关组织和企业参考和使用。
技术要求1. 基本要求1.1 声音应清晰、响亮,音质应平稳、低响度时不应有噪声。
1.2 喇叭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能够正常工作,无异常响声和过热现象,无剧烈震颤,咀嚼、刺耳等影响安全的现象。
2. 规格和参数要求项目规格与要求额定电压DC 12V电流2A最大音压级100dB声音频率高于500Hz声音波形正弦波形3. 结构和安装要求3.1 喇叭应为下置式,安装在机动车前端部位,距地面高度在350mm~400mm之间。
3.2 喇叭应符合机动车相应标准构造要求。
3.3 喇叭和喇叭壳体之间的接口处应无渗出现象。
检验方法1. 声音检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测量喇叭在额定电压条件下的声音级和频率。
声音检验时,应尽量避免背景噪音对测试结果的干扰。
通过声音检验确定喇叭的音质和响亮度是否符合标准。
2. 外观检验检查喇叭的结构、安装、外观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特别是喇叭与车身的安装紧固和喇叭壳体的保护性能。
外观检验时应对喇叭外观进行仔细的查看,确保外观无破损、变形、焊接等不良现象。
标志制定单位名称、机型、型号、额定电压、电流等标志应清晰、不脱落、不变形。
标志位置应易于找到、识别。
包装机动车用电喇叭应具有完好有效之防水性能,在运输或贮存期间,不得发生产品防护性能下降等情况贮存机动车用电喇叭在贮存前应清洗、除尘、除湿、干燥、防锈。
在极端环境下,应定期进行防护性能的检查。
结论QCT30-2004机动车用电喇叭技术条件(精)是对机动车用电喇叭的要求,旨在确保机动车用电喇叭能够发出响亮、清晰且无影响安全的音响。
本文从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标志、包装、贮存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该技术条件,希望能够对相关组织和企业提供参考,确保机动车用电喇叭的质量和安全性。
QZTB.04.029-2010-汽车电器盒[1]
1)1)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ZT2010-8-30发布2010-9-30实施众 泰 控 股 集 团 有 限 公 司发布Q/ZTB 04.029-2010汽车用电器盒标准前言本标准参考QC/T707标准,在满足众泰汽车的产品性能的实际情况下制定的。
本标准作为产品质量抽查检验的依据。
同时在格式和内容的编排上均符合GB/T1.1-2009的规定。
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法规科归口管理本标准由众泰汽车工程研究院电器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明、林军昌汽车用电器盒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用电器盒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众泰公司各种车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423.1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GB/T 2423.2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GB/T 2423.10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FC:振动(正弦)试验方法GB/T 2423.17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 Ka:盐雾试验方法GB/T 2423.32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N:温度变化试验方法GB/T 2423.34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Z/AD:温度/低温试验方法QC/T 238 汽车零部件的储存和保管QC/T 707 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QC/T 695 汽车通用继电器QC/T 420 汽车用熔断器QC/T 413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518 汽车用螺纹紧固件拧紧扭矩规范Q/ZTB.04.032 车用电线束接插器Q/ZTB.04.030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Q/ZTB 008汽车产品图样格式Q/ZTB 024 商标标记Q/ZTB 025 汽车零部件标记要求3 术语和定义3.1连接插头电器盒上用来与外部电路进行电连接的电器的导电部分。
CC72004
CC72004
4×2×23AWG UTP CAT6 250MHz HSYVInstallation Cable
CC72004
单位
305m/箱
适用建筑物数字通信用水平对绞电缆
带宽级别250MHz
性能符合ANSI/TIA-568-C.2、YD/T1019六类标准
物理机械特性:
●线规:23AWG
●绝缘层:高密度聚烯烃(HDPE),厚度:0.2mm
●外护套:聚氯乙烯(PVC),厚度:0.5mm
● 线缆外径:6.0±0.5mm
●骨芯结构:十字骨芯
●线缆颜色:灰色(RAL7035)
●毛重:13Kg(305m/轴)
●最大承受拉力:100N
●安装温度:5至+40℃
●工作温度:-15至+60℃
电气性能:
●最大电容:≤5.6nF/100m
●最大直流电阻:≤9.38Ω/100m
认证:
●符合RoHS欧盟环保认证
订货信息:
中文描述
6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
订货型号
十八、汽车电器标准[001]
十八、汽车电器标准GB 15742—2001 机动车用喇叭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5742—1995GB/T 5053.1—1985 GB/T 5053.1—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7芯24V标准型(24N)GB/T 5053.2—1985 GB/T 5053.2—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7芯12V标准型(12N)GB/T 5053.3—1985 GB/T 5053.3—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与挂车之间电连接器定义、试验方法和要求GB/T 5054.1—2008 道路车辆多芯连接电缆第1部分:普通护套电缆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5054.2—2008 道路车辆多芯连接电缆第2部分:高性能护套电缆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T 5054—1985 GB/T 5054.3—2006 道路车辆多芯电缆线第3部分:无屏蔽护套低压电缆线的结构、尺寸和标记GB/T 5054.4—2008 道路车辆多芯连接电缆第4部分:螺旋电缆组件的弯折试验方法和要求GB/T 5337—1985 汽车电器、灯具和仪表名词术语GB/T 20716.1—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第1部分:24V标称电压车辆的制动系统和行走系的连接GB/T 20716.2—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第2部分:12V标称电压车辆的制动系统和行走系的连接GB/T 20717—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24V15芯型GB/T 20718—2006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12V13芯型GB/T 25085—2010 道路车辆60V和600V单芯电线GB/T 25086—2010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12V7芯辅助型(12S)GB/T 25087—2010 道路车辆圆形、屏蔽和非屏蔽的60V和600V多芯护套电缆GB/T 25088—2010 道路车辆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电连接器24V7芯辅助型(24S)GB/T 25089—2010 道路车辆数据电缆GB/T 25984.1—2010 汽车电动燃油泵第1部分:有刷电动燃油泵GB/T 26672—2011 道路车辆带调节器的交流发电机试验方法GB/T 26673—2011 道路车辆点火系统电气特性试验方法GB/T 26674—2011 道路车辆起动机电气特性试验方法GB/T 28542—2012道路车辆应急起动电缆GB/T 31465.1—2015 道路车辆熔断器第1部分:定义和通用试验要求GB/T 31465.2—2015 道路车辆熔断器第2部分:用户指南GB/T 31465.3—2015 道路车辆熔断器第3部分:片式熔断器GB/T 31465.4—2015 道路车辆熔断器第4部分:插座式和螺栓式熔断器GB/T 31465.5—2015 道路车辆熔断器第5部分:板型熔断器GB/T 32691—2016 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QC/T 16—2016 汽车用点火线圈QC/T 16—1992 QC/T 20—1992 (2009) 汽车用气压式制动灯开关技术条件QC/T 30—2004(2010) 机动车用电喇叭技术条件QC/T 30—1992 QC/T 73—1993(2009) 汽车电气设备产品型号编制方法JB 1546—1983 QC/T 198—2014 汽车用开关通用技术条件QC/T 198—1995 QC/T 218—2017 汽车用转向管柱上组合开关技术条件QC/T 218—1996 QC/T 220—2014 汽车用易熔线技术条件QC/T 220—1996 QC/T 413—2002(2009)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413—1999 QC/T 414—2016 汽车电线(电缆)的颜色规定和型号编制方法QC/T 414—1999QC/T 730—2005 QC/T 415—2016 汽车用点烟器及点烟器座式电源插座QC/T 415—1999QC/T 417.2—2001(2009)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2部分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摩托车部分) QC/T 417—1999、QC/T 418—1999、QCn29012—1991QC/T 422—2000(2009) 机动车用硅整流二极管QC/T 422—1999 QC/T 427—2013 汽车用电源总开关技术条件QC/T 427—1999 QC/T 501—2015 汽车信号闪光器QC/T 501—1999 QC/T 504—1999(2009) 汽车用点火开关技术条件JB 3127—1982* QC/T 549—1999(2009) 汽车倒车报警器JB 3919—1985* QC/T 550—1999(2009) 汽车用蜂鸣器JB 3920—1985* QC/T 632—2000(2009) 汽车用翘板式开关技术条件QC/T 695—2002(2009) 汽车通用继电器QC/T 706—2004(2010) 机动车用硅雪崩整流二极管技术条件QC/T 707—2004(2010) 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QC/T 708—2004(2010) 汽车空调风机技术条件QC/T 729—2005(2012) 汽车用交流发电机技术条件QC/T 29094—1992 QC/T 731—2005(2012) 汽车用起动机技术条件QC/T 773—2006 汽车散热器电动风扇技术条件QC/T 774—2006 汽车交流发电机用电子电压调节器技术条件QC/T 803.1—2008 车用氧传感器技术条件第1部分:管形加热型氧传感器QC/T 810—2009 汽车起动机用电磁开关技术条件QC/T 830—2010 汽车高压气体放电灯用电子镇流器QC/T 949—2013 车载音频播放器技术条件QC/T 951—2013 汽车用电路断电器QC/T 967—2014 汽油机进气道喷射式喷油器QC/T 977—2014 汽车电子油门踏板总成技术条件QC/T 978—2014 汽车起动机用辅助控制继电器技术条件QC/T 979—2014 汽车电气电子设备防护用防水透气组件QC/T 1014—2015 汽车、摩托车起动电机用换向器QC/T 1015—2015 汽车空调控制器QC/T 1034—2016 汽车交流发电机用整流桥QC/T 1035—2016 汽车发动机用电子节气门体QC/T 1036—2016 汽车电源逆变器QC/T 1037—2016 道路车辆用高压电缆QC/T 1038—2016 汽车用发光二极管(LED)及模组QC/T 1039—2016 汽车空调用阳光传感器QC/T 1067.1—2017 汽车电线束和电气设备用连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QC/T 417.1—2001QC/T 1067.2—2017 汽车电线束和电气设备用连接器第2部分:插头端子的型式和尺寸QC/T 417.3—2001、QC/T 417.4—2001、QC/T 417.5—2001QC/T 1067.3—2017 汽车电线束和电气设备用连接器第3部分:电线接头的型式、尺寸和特殊要求QCn 29010—1991、QCn 29011—1991、QCn 29013—1991QC/T 29090—1992(2009) 汽车用刮水电动机技术条件JB 3256—1983QC/T 29092—1992(2009) 汽车用暖风电动机技术条件JB 3257—1983QC/T 29106—2014 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QC/T 29106—2004 *********GB/T 5008.1—2013 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GB/T 5008.1—2005GB/T 5008.2—2013 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第2部分:产品品种规格和端子尺寸、标记GB/T 5008.2—2005 GB/T 5008.3—2005GB/T 14820—2009 公路车辆用高压点火电线GB/T 14820.1—1993、GB/T 14820.2—1993、GB/T 14820.3—1993。
QCT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 C T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QC/T 413-2002(2002-12-31发布,2003-03-01实施)前言QC/T 413-1999《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在标准号转化前是专业标准ZB T35001-1987。
因此本次标准修订实际上是在15年后对该标准的重大修改。
以日本、德国及法国等国的相关标准为主要参考对象对标准进行了修改。
本标准代替QC/T 413-1999《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本标准与QC/T 413-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取消适用于湿热型产品的规定,相应取消1999年版的及;——取消长霉试验(1999年版的);——取消电机换向器上的火花等级(1999年版的,);——取消互换性检验(1999年版的,);——对产品的温度范围做了调整和修改,规定了上、下限工作温度和贮存温度的范围(1999年版的;本版的3.1.3);——修改了标称电压的规定,取消了6V电系,增加了工作电压范围的规定(1999年版的;本版的);——在对产品的基本性能参数的规定中,增加了对低压电线束和机械紧固件的技术要求(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短时定额工作时限的推荐档次做了修改,取消 min,增加5 s,15 s (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产品有关部位的温升限值做了部分修改(1999年版的,;本版的,);——增加了噪声试验方法的规定(见)——对超速性能的规定做了补充修改(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产品的防护性能规定做了部分修改(1999年版的,;本版的,);——增加了产品耐异常电源电压性能(见,);——对产品绝缘耐压性能规定中的编排和措辞进行部分变动(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产品的防干扰性能规定做了较大修改,改为产品的电磁兼容性(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低温试验的温度和时间规定做了修改(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高温试验的温度和时间规定做了修改(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温度变化试验做了部分修改,选用方法Na进行试验(1999年版的;本版的,);——取消交变湿热试验(1999年版的,);——增加了产品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见)及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见);——对振动试验做了较大修改,取消定频振动,增加了扫频振动的严酷度(1999年版的,;本版的,);——增加了盐雾试验的严酷度(1999年版的,;本版的);——增加了产品耐工业溶剂性能(见);——对产品表面防护性能的内容和编排做了部分修改(1999年版的,,,;;本版的,);——产品的贮存期由1年改为2年(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产品通用试验条件的内容和编排做了修改(1999年版的;本版的);——增加了性能参数检测的规定(本版的);——提高了产品合格质量水平的规定(1999年版的;本版的;——做型式试验的样品数量由3组9台改为4组12台,并对试验分组和项目顺序进行了修改(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产品的标志(产品标志和包装标志)应包括的内容按GB/T 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了补充和修改(1999年版的、;本版的);——明确规定产品的贮存和保管应符合QC/T 238《汽车零部件的贮存和保管》的有关规定(1999年版的;本版的);对标准中有关内容的说明:连续定额是制造厂对产品所规定的可以作长期运行的负载和条件,短时定额是制造厂对产品所规定的可以作短时运行的负载、时间和条件。
动力电池高压电气设计规范
动力电池高压电气设计规范制定:日期审核: 日期会签: 日期批准: 日期分发部门及份数:文件变更记录1. 目的为建立健全公司技术资料,总结和完善设计开发经验,指导和规范设计人员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产品开发质量和竞争力,建立动力电池高压电气设计规范,为实现产品快速准确的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适用于汽车类(HEV、PHEV、BEV、EBUS等)锂离子电池包内高压电气设计及测试。
3. 职责与权限3.1 电池系统开发部:负责该规范的编写和更新。
3.2 品质保证部:负责规范的受控、发行和管理。
4. 术语和定义额定电流:额定电流是指,用电设备在额定电压下,按照额定功率运行时的电流,是电气设备长期连续工作时允许的电流。
峰值电流:最大荷载时的电流值浪涌电流:指电源接通瞬间,流入电源设备的峰值电流。
击穿电压:使电介质击穿的电压绝缘电阻:绝缘物在规定条件下的直流电阻,加直流电压于电介质,经过一定时间极化过程结束后,流过电介质的泄漏电流对应的电阻称绝缘电阻。
耐压:样品不会发生击穿、闪络时施加在样品两端的电压等电位:在一个带电线路中如果选定两个测试点,测得它们之间没有电压即没有电势差,则我们就认定这两个测试点是等电势的,它们之间也是没有阻值的。
X电容:X电容接在输入线两端用来消除差模干扰Y电容:Y电容接在输入线和地线之间,用来消除共模干扰过流保护:当电流超过预定最大值时,使保护装置动作的一种保护方式。
短路保护:对供电系统中不等电位的导体在电气上短接产生的短路故障进行的保护。
5. 模组/系统设计电气要求5.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正常使用无电解液泄漏风险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满足GB/T16935.1的要求,常用电压平台如下:电压平台材料组别污染等级海拔高度电气间隙爬电距离450VI 600≤CTI 3≤2000m 2.06.3II 400≤CTI﹤600 3 7.1 IIIa 175≤CTI﹤400 38 IIIb 100≤CTI﹤175 3750VI 600≤CTI 32.510(9)II 400≤CTI﹤600 3 11(9.6)IIIa 175≤CTI﹤400 3 12.5(10.2)IIIb 100≤CTI﹤175 3 不适用1000VI 600≤CTI 33.012.5(10.2)II 400≤CTI﹤600 3 14(11.2)IIIa 175≤CTI﹤400 3 16(12.8)IIIb 100≤CTI﹤175 3 不适用2、如有电解液泄漏可能的,爬电距离应满足:带电端子间:爬电距离大于0.25U+5mm U:最大工作电压带电端子与可导电外壳间:爬电距离大于0.125U+5mm U:最大工作电压电气间隙大于2.5mm5.3.绝缘电阻模组/系统的总正/总负对可导电外壳或布置在不导电外壳表面电极的绝缘电阻在达到露点的测试条件下应满足大于100欧姆/V,在干燥情况下应至少满足1M欧姆/V.jd5.4.耐压模组/系统的总正/总负对可导电外壳或布置在不导电外壳表面电极施加2U+1000V 50-60HZ的交流电压,持续时间1min,期间不发生击穿或电弧现象且漏电流应小于0.1mA。
车用中央电器盒的装配与检测
车用中央电器盒的装配与检测随着汽车的发展,车用中央电器盒也成为了汽车电气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它是汽车电器系统中的控制管理中心,可以对车内的各种电子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
而中央电器盒的质量和装配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电气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车用中央电器盒的装配步骤:1. 确定尺寸和安装位置:在车辆的电线图上确定电器盒的安装位置和尺寸,根据车辆的排布安排好位置,在车辆上留出合适的安装空间。
2. 车载线束制作:车载线束制作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要根据车辆的电线图,制作出各种车载线束,让线束与车身其他部件结合紧密,达到美观、安全、可靠的效果。
3. 安装电器盒支架:根据安装位置,选用合适的支架安装在车身上,需要注意的是支架安装的位置要与车身完美贴合,否则会对电器盒安装造成影响。
4. 安装电器盒外壳:把电器盒外壳与支架或车身固定,保证外壳能够保护好内部的零部件免受外界的各种影响。
5. 安装电子元件:将电子元件安装到预留的位置,做好几何尺寸,波形度距离、固定加力等方面的校验。
6. 线束的接头:线束内的线材与线材之间,以及线材与电子元件之间的连接。
需要保证每个连接的接触质量、信号稳定性、抗干扰等指标要达到要求,同时连接要美观、整齐,以供后续的检测和维护。
中央电器盒的检测流程:1. 外观检测:电器盒的外皮要进行一遍全面的外观检测,确认外观完美,如有表面损坏等缺陷就应当予以加以修复。
2. 内部检测:电器盒内部检测,确认元件的正反方向、分类,连接是否牢固,尤其在密封件处,是否防水、防尘。
3. 连接检测:连接的线束接点要一一检查,确认信号稳定,接触良好,反响灵敏,无虚假信号。
4. 上电检测:确定电气盒的各项开关能够正常起作用,电器盒内的电流、电压、功率等参数是否正常。
总之车用中央电器盒的装配和检测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进行车用中央电器盒的装配和检测时需要注意细节,要求高,要求认真,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汽车的电器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且长期使用也直接影响到汽车的使用寿命。
QC T 707-2004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
QC/T 707-2004(2004-02-10发布,2004-08-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首次制定的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产品标准。
除参考国外先进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外,其他内容及标准的编辑符合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和QC/T 413《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哈尔滨飞奔汽车电器有限公司、鹤壁天海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新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洛茹孝、王来生、钟华光、王荣喜、顾树坚。
QC/T 707-2004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以下简称接线盒)。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 413-2002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417.1-2001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连接插头connecting plug接线盒上用来与外部电路进行电连接的电器的导电部分。
3.2 连接插座connecting socket接线盒上用于与继电器插头或片式熔断器连接的、具有一定卡紧力的插座。
3.3 插入力insertion force将继电器、熔断器或标准插片插入接线盒所需的力。
3.4 拔出力withdrawal force将继电器、熔断器或标准插片从接线盒中拔出所需的力。
3.5 桥接片bridge blade在测量电压降时,连接继电器或熔断器拆下后需要导通部位,具有不同形状的一种接线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C/T 707-2004(2004-02-10发布,2004-08-01实施)前言本标准是首次制定的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产品标准。
除参考国外先进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外,其他内容及标准的编辑符合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和QC/T 413《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的有关规定。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哈尔滨飞奔汽车电器有限公司、鹤壁天海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上海新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洛茹孝、王来生、钟华光、王荣喜、顾树坚。
QC/T 707-2004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
本标准适用于车用中央电气接线盒(以下简称接线盒)。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 413-2002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 417.1-2001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汽车部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连接插头connecting plug接线盒上用来与外部电路进行电连接的电器的导电部分。
3.2 连接插座connecting socket接线盒上用于与继电器插头或片式熔断器连接的、具有一定卡紧力的插座。
3.3 插入力insertion force将继电器、熔断器或标准插片插入接线盒所需的力。
3.4 拔出力withdrawal force将继电器、熔断器或标准插片从接线盒中拔出所需的力。
3.5 桥接片bridge blade在测量电压降时,连接继电器或熔断器拆下后需要导通部位,具有不同形状的一种接线片。
4 要求4.1 一般要求接线盒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设计文件制造。
4.2 温度范围接线盒为连续定额。
应能在-40℃~70℃(驾驶室内)、-40℃~110℃(发动机罩下)的温度范围内正常接通、断开,其储存温度分别为-40℃~90℃(驾驶室内)、-40℃~130℃(发动机罩下)。
4.3 外形及安装尺寸接线盒的外形及安装尺寸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规定。
其中,外电路电气连接不允许采用铆接和焊接。
4.4 外观接线盒的外观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规定。
经环境试验后,不允许出现裂纹缺损等缺陷;表面不应有明显的颜色改变。
4.5 插入力和拔出力接线盒的插入力和拔出力应符合如下规定:4.5.1 与接线盒相配之继电器和熔断器的插入力分别为50N~150N和9N~50N。
继电器和熔断器插拔10次后允许插入力比规定值下降20%,其与多线插接器配合的插入力、拔出力应符合QC/T 417.1-2001中4.3.2的规定。
4.5.2 连接插头为扁平形插片的插入力及拔出力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扁平形插片插入力及拔出力4.5.3 连接插头为圆插头的插入力及拔出力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圆插头的插入力及拔出力4.5.4 连接插座拔出力应符合表3规定,插拔10次后的拔出力应大于5N。
表3 连接插座拔出力4.5.5 对于连接插头为螺栓的接线盒,其扭转力矩要求及试验方法由制造厂和顾客协商确定。
4.6 抗挤压强度扁平形插片和圆插头的抗挤压强度应符合表4和表5的规定。
表4 扁平形插片抗挤压强度表5 圆插头抗挤压强度4.7 电压降根据接线盒不同的产品功能及顾客使用要求,从附录A图A.1和附录B表B.1中选取相应的负载程序和试验负载。
当负载电流I≤10A时,其电压降不应大于40mV;当负载I≤1A时,其电压降不应大于4mV;当需拆下继电器或熔断器测试时,允许每安培下降1mV。
除此之外,任何情况下,其电压降均不得大于100mV。
当顾客有其他负载要求时,按其要求执行。
4.8 耐过电流强度性能接线盒应经受熔断器额定电流1.1倍的过电流强度试验而无损伤,试验后电压降允许增加20%。
4.9 耐击穿电压强度性能接线盒应经受50Hz实际正弦波形电压,有效值1000V、历时1min的耐击穿电压强度试验而无损伤。
4.10 无载通风储存性能接线盒应经受90℃(驾驶室内)、130℃(发动机罩下)48h的无载通风储存试验。
试验后应通、断正常并符合本标准4.4的规定。
4.11 耐低温性能接线盒在-40℃时应通、断正常,并符合本标准4.4的规定。
电压降允许增加20%。
4.12耐温度变化性能接线盒应在-40℃~70℃(驾驶室内),-40℃~110℃(发动机罩下)温度范围内经受共4个循环(6h为一个循环)的耐温度变化试验,试验后应通、断正常并符合本标准4.4的规定。
电压降允许增加20%。
4.13 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接线盒应经受共10个循环(24h为一个循环)的耐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试验后应通、断正常并符合本标准4.4的规定。
电压降允许增加20%。
4.14 耐振动性能接线盒应按QC/T 413-2002表3"其他部位"的规定经受扫频振动试验,试验后应通、断正常并符合本标准4.4和4.7的规定4.15 耐久性(带载通风储存)接线盒的耐久性,应根据不同的产品功能及顾客使用要求,从附录A图A.1和附录B表B.1中选取相应的负载程序和试验负载在环境温度70℃(驾驶室内)、110℃(发动机罩下)下进行,共计24h。
试验后应通、断正常并符合本标准4.4的规定。
电压降允许增加20%。
5 试验方法5.1 试验条件如无特殊规定,接线盒的试验条件应符合QC/T 413-2002中4.1的规定。
5.2 外形及安装尺寸检验接线盒的外形及安装尺寸用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和专用量具检验,应符合本标准4.3的规定。
5.3 外观检验接线盒的外观用目视法检验,应符合本标准4.4的规定。
5.4 通、断试验接线盒的通、断试验在能自动显示数值的专用试验台上进行。
5.5 插入力、拔出力试验使用继电器、熔断器以及用来代替扁平插片或圆插头的标准插片进行插入力、拔出力试验时,应在能自动显示数值的专用试验台上进行。
插入力、拔出力应符合本标准4.5的规定。
5.6 抗挤压强度试验接线盒的抗挤压强度试验在能自动显示数值的专用试验台上进行,应符合本标准4.6的规定。
5.7 电压降试验接线盒的电压降试验在能自动显示数值的专用试验台上,测定自输入到输出的整个电路。
试验时,将接线盒上的继电器和熔断器拆下,用桥接片连接需导通的部分,应符合本标准4.7的规定。
5.8 过电流强度试验接线盒的过电流试验在能自动显示数值的专用试验台上进行。
试验时根据不同的产品功能及顾客使用要求,从图A.1和表B.1中选取相应的负载程序和试验负载,施加熔断器额定值1.1倍的电流,历时1h,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4.8的规定。
5.9 耐击穿电压强度试验接线盒进行耐击穿电压强度试验时,先将其放入湿热试验箱中,在温度为18℃~28℃、相对湿度为90%~98%情况下保持24h,取出后常态环境下存放1h,在相互绝缘的导电零部件及导电零部件与外壳之间施加50Hz l000V实际正弦波形电压。
试验开始时施加的电压应小于500V,然后在不小于l0s的时间内稳步增加至全值,保持1min后均匀地下降至零。
试验用变压器容量不应小于0.5kVA,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4.9的规定。
5.10 无载通风储存试验接线盒的无载通风储存试验在高温箱中进行。
试验时将接线盒在不工作状态下放人初始温度为室温的高温箱中,将温度升至90℃(驾驶室内)、130℃(发动机罩下),并保持48h。
试验结束2h后再在5.1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测试,应符合本标准4.10的规定。
5.11 耐低温试验接线盒的耐低温试验按QC/T 413-2002中4.10.1的规定进行,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4.11的规定。
5.12 温度交变试验接线盒的温度交变试验采用自动调温设备进行:a)-40℃无载情况下保持1h;b) 带载情况下由-40℃升至70℃(驾驶室内)、110℃(发动机罩下,第4循环为130℃),温度交变时间为2h;c) 温度达到70℃或110℃时保持1h;d) 将接线盒负载去掉,将温度从70℃或110℃降至-40℃,温度交变时间为2h。
上述过程构成一个循环,共进行4个循环,试验后将接线盒在常态情况下放置2h后测量其性能,应符合本标准4.12的规定。
5.13 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按照QC/T 413-2002中4.11的规定进行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其下限温度为-40℃,上限温度分别为70℃或110℃,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4.13的规定。
5.14 振动试验接线盒在不工作状态下按QC/T 413-2002中4.12的规定进行扫频振动试验,试验后应符合本标准4.14的规定,试验时每个平面使用不同的接线盒。
5.15 耐久性试验接线盒的耐久性试验(带载通风储存)在高温箱中进行:将接线盒置于温度为70℃(驾驶室内)、110℃(发动机罩下)的高温箱中,根据不同的产品功能及顾客使用要求,从图A.1和表B.1中选取相应的负载程序和试验负载,保持接通8h后断开8h,再接通8h,试验结束后应符合本标准4.15的规定。
6 检验规则接线盒的检验规则应符合QC/T 413-2002第5章的规定。
6.1 出厂检验、验收检验项目抽样方法及数量见表6。
表6 出厂检验、验收检验项目6.2 型式检验时,先按表6进行复验,合格后再按表7的规定进行。
表7 型式检验项目7 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接线盒的标志、包装、储存和保管应符合QC/T413-2002第6章的规定。
附录A(规范性附录)接线盒负载程序A.1 接线盒负载程序见图A.1。
图A.1 负载程序附录B(规范性附录)接线盒的试验负载B.1 接线盒的试验负载见表B.1。
表B.1 试验负载表B.1(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