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专题05地理(详细答案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

合集下载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之高频考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之高频考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解析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热度★★★★★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含义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一个基础、两大功能(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过程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生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2)两大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两大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分析(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自然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要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下列各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答案】A【解析】在地球历史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古生物、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爬行动物。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答案】B【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mm—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2020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0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冲关高效模拟练兵・提高应考素能(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测控导航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 •山东济南月考)如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

读图,回答1〜2题:1. 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A. 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B. 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C. 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D. 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2. 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A. 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B. 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C. 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D. 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解析:1.D 2.B 第1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覆盖差;地表侵蚀后导致地表起伏变大,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第2题,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河流中下游的排泄能力减弱,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

(2018 •山西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回答3〜5题:注:积雪是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

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cm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cm确定。

3.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A. 稀疏灌木B.草地C. 农田D. 建设用地4. 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A. 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B. 草地植被萎缩, 积雪紧实度小, 消融速度较快C. 农田地表裸露, 反射率大, 消融速度慢D. 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 加快积雪的消融5. 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A. 积雪的保温效应, 改变了土壤温度B. 积雪反射率高, 使大气温度增高C. 增强地面辐射, 增加大气温度D. 增加土壤湿度, 减少地表径流解析:3.C 4.B 5.A第3题,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 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附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附解析)

2020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附解析)考向预测1.总体来看近五年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少。

试题难度中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有时也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2.从命题趋势来看,侧重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或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垂直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差异规律。

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真题诊断](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1~3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

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答案】1.A2.D3.C【解题思路】1.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2.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

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选项。

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 错误。

3.“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含答案解析)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项训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藏波罗花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3 600~5 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

它是一种喜光,耐寒冷和贫瘠的一年生或多年生植物。

气候是影响藏波罗花光合作用和生长的重要条件。

藏波罗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下图是“青藏高原自然区分布图”。

据图完成1~3题。

1.在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中,藏波罗花最有可能广泛分布于()A.①B.②C.③D.④2.藏波罗花最适合开花的时间是()A.12月~次年2月B.4~5月C.6~7月D.8~10月3.在藏波罗花集中分布区,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A.风化作用减弱B.生物生产量提高C.大气降水增多D.土地退化加重答案 1.A 2.C 3.B解析第1题,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3 600~5 000米的高山沙质草甸和砾石垫状灌丛的山坡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南部山区和山谷中。

①地为藏南高山谷地灌丛草原区,符合其生长环境,A正确。

第2题,平原区一般4~5月开花,藏波罗花分布区域海拔3 600~5 000米,4~5月气温较低,6~7月气温较高,适宜开花,C正确。

第3题,藏波罗花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生物风化作用增强,A错误;生物生产量提高,B正确;对大气降水影响小,C错误;植被覆盖增加,土地退化减轻,D错误。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1 000m以上的部分。

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表)。

据此完成4~6题。

基于山顶到海平面距离的海山分布4.下列各类海山中,山体最高的是()A.浅海山B.中等深度海山C.深海山D.难以确定5.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A.受人类干扰小B.光热条件比周边好C.周围养分充足D.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6.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①加速流动②形成上升流③形成绕山环流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 4.A 5.D 6.A解析第4题,根据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山体进行判断,海平面海拔为0m,山顶距海平面较近,山体较高。

2020-2024年高考地理5年真题汇编专题06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版)

2020-2024年高考地理5年真题汇编专题06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学生版)

专题0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五年考情(2020-2024)命题趋势考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5年27考)2024年(北京、湖北、全国、广西、湖南、吉林、广东),2023年(全国、湖北、河北、浙江、北京、辽宁、江苏、广东、福建),2022年(福建、重庆、河北、湖北、江苏、山东、全国),2021年(海南、北京、广东、辽宁):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联系,自然要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影响土壤形成的原因 1. 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联系是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2.考点结合植被、冰川、地域文化、农业生产活动、生物、风沙,考查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涉及“一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推理逻辑。

常结合植被如林地、草地、海洋植物、自然带、土壤表层有机碳二等素材考查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知。

考点2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5年30考) 2024年(上海、湖北、浙江、北京)、2023年(江苏、北京、浙江、湖北、浙江)、2022年(北京、辽宁、山东、浙江、江苏)、2021年(江苏、天津、北京、河北、山东、湖南、全国、浙江)、2020年(海南、江苏、山东、浙江、全国、浙江、北京):地方性分异规律,经度和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带,林线与雪线 1. 经度和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带,林线与雪线是关键考点,需要重点掌握,以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形式出现。

2.该考点常结合植被类型、山脉、土壤雪线林线及热点事件考查。

一、单选题考点0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北京·高考真题)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系列活动。

图1为活动方案略图,图2示意不同地区的景观。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红色染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可能是()A.①B.①C.①D.①2.采摘红花时,临近()A.雨水B.小满C.小暑D.处暑3.红花生长期间,同学们可观察的现象是()A.白昼时间先变长后变短B.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C.日落方位先南移后北移D.正午旗杆影长逐渐变长(2024·湖北·高考真题)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

备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解题专题0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S”技术典题训练含解析

备战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解题专题0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S”技术典题训练含解析

专题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和“3S”技术一、选择题(选择题除题目旁有标注“双选”的外,皆为单选)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完成下面小题。

1.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A. 甲—乙—丙B. 乙—丙—甲C. 丙—甲—乙D. 甲—丙—乙2.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热量B. 水分C. 坡向D. 地形3.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A. 纬度低B. 海拔高度低C.处于阴坡D. 处于背风坡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明:“夯基卷”的试题难度为中低难度,是希望再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单一性的梳理知识点,实现知识点的全面覆盖。

但需要你注意以下事项:①题目做2遍!第1遍通篇做,找感觉。

第2遍关注我在试题右侧的解说,带着解说再做1遍试题,确实搞明白为什么要出这个题目?这个题目的结构是什么?为什么其他答案不对?②在右侧空白处,写出题目与课本上哪一知识点相联系。

③思考你近期有没有做过比这个更难,但是同类型的题目?你把他们拿出来比较下,即可清楚难题的来源,下一次就知道怎么破解难题了。

请注意:以上功夫看似浪费了你做题目的时间,但实际上是在帮助你巩固知识点、巩固题感、确定自己的做题方式方法,所以请务必仔细完成。

4.图中甲地到乙地再到丙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A. 整体性特征B.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5.丙地自然带的名称是A. 温带草原带B.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 温带荒漠带D. 热带荒漠带下图表示甲、乙、丙、丁四座山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6.甲、乙、丙、丁四山中纬度最低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7.甲山脉植被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却低于北坡,其影响因素分别是()A. 水分、热量B. 热量、水分C. 海拔、水分D. 热量、海拔8.甲、乙、丙中草甸草原带分布海拔高度有差异,其影响因素是()A. 海拔高低B. 山地纬度位置C. 水分差异D. 山脉相对高差9.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秋景秋色差异甚大。

【高三地理专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含解析)

【高三地理专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含解析)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选专题(2020届河北衡水中学测试)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

读图,完成1~2题。

1.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B.土壤的总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解析:选C 根据甲图信息可知,整体上是土层深度相同,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由此说明土壤水分大多来自于地表径流的下渗。

因此,甲图说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选C。

2.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A.阳坡缓坡B.阳坡陡坡C.阴坡陡坡D.阴坡缓坡解析:选D 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

根据乙图可知,整体上是到达一定深度后,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高;根据甲图可知,整体上是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多。

选D。

(2020届重庆巴蜀中学测试)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

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1~3题。

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的关系示意图1.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A.1~2月B.4~5月C.7~8月D.10~11月解析:选C 图示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

2.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大C.气温较高D.枯枝落叶较多解析:选A 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所以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

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专题0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专题0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专题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考向解读】1.识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和分布规律,从中分析自然环境的三个基本分异规律,掌握几种常见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成因,明确其主导因素。

可能会以区域图、景观图等形式为载体,考查对差异性的理解和应用。

2.从考查方式看,选择题和综合题并重,而且近年综合题有增多趋势。

重点以区域地理图表为载体,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生态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环境变化的过程以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理解。

【命题热点突破一】自然环境的差异性(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大陆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大陆西部,属于地中海气候。

(2)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同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实际全球自然带分布图中,在美国境内部分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温带大陆性气候(含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名称识记:名称基本一致的是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带与热带草原气候;名称容易混淆的是热带荒漠带对应的气候是热带沙漠气候。

(5)在判断山地的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时,由于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不同的地区其主导因素不同,因此一般不能直接以雪线为标准。

而同一自然带(非雪线)在阳坡的分布高度永远高于阴坡(对同一山体而言),因而往往根据该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出来阴坡或阳坡,再结合其他条件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6)地球表面的各个自然带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总是由这一自然带逐渐地转变为另一自然带,因此在两个自然带之间总存在着过渡带。

例如,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的森林草原带,由草原带向荒漠带过渡的半荒漠带等。

(7)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8)全球雪线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而在副热带地区,到极地附近,雪线可降至地表。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解析版)

专题05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概览:解读近年命题思路和内容要求,统计真题考查情况。

2024年真题研析:分析命题特点,探寻常考要点,真题分类精讲。

近年真题精选:分类精选近年真题,把握命题趋势。

知识速记:归纳串联解题必备知识,总结易错易混点。

名校模拟探源:精选适量名校模拟题,发掘高考命题之源。

考向考查统计命题解读2024年高考地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以植被和土壤为出发点,考查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地域分异规律。

如全国甲卷9~11题、湖南卷18题、湖北卷1~3题、广西卷14~16题、北京卷18题,主要以自然要素间的相互影响,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浙江卷(1月)3~4题、黑吉辽卷8~9题、湖南卷19题、北京卷16题,考查地域分异规律;福建卷14~16题、黑吉辽卷4~5题、新课标卷6~8题、湖南卷9~11题,考查植被和土壤的成因、影响因素等。

自然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点综合性非常强,所有与自然地理相关的知识点都可以从该角度进行考查,要求考生对自然地理知识点整体把握、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是历年各考区的考查重点。

考向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高考·全国甲卷)下图所示剖面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岸边,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

剖面中的泥沼土层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风沙与泥沼土互层中,与风沙层相比,泥沼土层沉积物()A.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少B.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少C.颗粒较粗,有机质较多D.颗粒较细,有机质较多2.推测灰绿色泥沼土层上部(深度约230~260厘米)出现的波状形变形成于()A.冻融造成的变形B.构造挤压变形C.流水不均匀沉积D.风沙差异沉积3.距今约15~8千年,该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A.持续升温B.持续降温C.波动升温D.波动降温【答案】1.D 2.A 3.C【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泥沼土是在相对静水环境下形成的,水的流速较低,与风沙层相比,颗粒较细,AC错误。

2020年高三文综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详解)

2020年高三文综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详解)

2020高三地理二轮能力提升专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04(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林窗是指森林中因各种因素导致树木死亡,形成林中空地的现象。

下图为我国某林地12月晴天平均最高气温(日最高气温总和/天数)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布图。

据此回答1~3题。

1.该地森林类型主要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热带雨林、季雨林C.亚寒带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2.林窗的形成促进了林窗区内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生长,直接原因是A.光照增加B.降水增多C.气温升高D.温差加大3.与林窗西侧相比,12月林窗东侧的晴天平均最高气温较高,最合理的解释是A.太阳从东南升,林窗东侧比西侧的日照时间长B.上午多雾,日照多在下午,林窗东侧日照较多C.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高大,导致东侧通风性好D.林窗东侧的林木比西侧茂密,导致东侧湿度较大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

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

读图回答4~6题。

4.该地植被分异有别于一般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原因主要是A.相对高度小,坡度陡B.地形封闭,降水条件差C.人类活动强度D.纬度较高热量差异小5.山顶植被类型发生变异的原因可能是①海拔较高,降水较多②堡状山顶,保水条件好③土层较薄,保水性差④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较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形成“沟谷季雨林”的主要原因是A.全年降水量丰富B.土壤水分充足C.太阳光照强烈D.海拔低,气温高伊勒呼里山(如下图)以北林区的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灌木(根深)、草本(根浅)和苔藓(无根)四个层次,土壤呈酸性。

该林区曾多次发生火灾。

据此完成7~9题。

7.伊勒呼里山以北的典型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硬叶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8.伊勒呼里山以北林区火灾后,短期内林下植被生长条件受到的影响包括A.光照条件改善B.养分短时骤减C.土壤酸性增强D.地表夏温降低9.推测高强度火灾后能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的是A.乔木B.灌木C.草本D.苔藓下图为我国某地区部分地理事物及现象示意图,图中Ⅰ、Ⅱ、Ⅲ、Ⅳ为该地区主要的自然带,图中左上方是M山对应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

2020高考必备资料五年高考地理真题 分类汇编 解析版: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0高考必备资料五年高考地理真题 分类汇编 解析版: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题组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18海南地理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下题。

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1.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017全国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2—4题。

12.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3.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4.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解析:2.D 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

从图中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故D正确。

3.C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此时为夏季,长江径流量较大,泥沙在河口附近淤积较少,冲入外海的泥沙较多,挟带至外海的营养盐类也较多,所以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受水体含沙量影响较大,C正确。

4.A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题中信息23可知,浮游植物数量与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与夏季相比,冬季水温低,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减少。

2020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

2020高考地理实战演练专题系列五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题1.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

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

青藏高原的形成对我国及全球气候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读下列三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1)图3中各个数字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对应连线。

(4分) ( )① A.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气候区② B.改变海陆分布形势和亚欧大陆轮廓③ C.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黄土高原④ D.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候深入中亚、西亚(2)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性。

(2分)(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东部地区气候的影响。

(6分)【解析】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东亚和南亚成为全球最强盛的季风气候区;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中心”;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向东运输,形成了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而使黄河泥沙淤积。

【答案】 (1) ①C②D③A④B(各1分,共4分) (2) 整体性(2分)(3)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其周围大气的热力差异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或高原季风),即冬季高原面上出现冷高压,气流从高原向四周流动(2分);夏季高原面上出现热低压,气流从四周流向高原(2分);高原季风环流方向与东亚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季风环流方向一致,两者叠加,使得东亚季风势力特别强盛(2分)。

2.(26分)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于晚明的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地理学家、文学家,被称为“中华游圣”。

他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先河。

材料二图8-1是徐霞客旅游线路示意图。

他的游历大致分两个阶段,30岁以前主要在华东地区,50岁以后是西南地区,并完成了他对地理学最突出的贡献。

有游记为证:“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外俱绵山亘岭,碧簪玉笋之森罗”;石壁下临重江,裂隙两层,一横者下卧波上,一竖者上穹山巅。

2020年中考地理识图重难点专题05海洋和陆地

2020年中考地理识图重难点专题05海洋和陆地

精选文档666专题 05大海和陆地1、大海和陆地的基本观点: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面积较小的陆地叫岛屿,陆地伸入大海的凸出部分叫半岛,大陆和它邻近的岛屿合起来统称为大洲,大洋的边沿部分叫海,交流大海之间的狭小水道叫海峡。

主要2、大洲和大洋在东西半球上的散布:北美洲和南美洲主要散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散布在东半球,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1)赤道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赤道穿过的大陆有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3)南极洲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北冰洋四周被北美洲、欧洲、亚洲包围。

(4)所有在东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所有在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3、大洲和大洋在南北半球上的散布: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散布在北半球,可是北极四周倒是一片大海;大海大多散布在南半球。

但南极四周倒是一块陆地。

①-北冰洋②⑦-印度洋③⑥-太平洋④⑤-大西洋4、大洲的分界限: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限:白令海峡(交流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北美洲的分界限:巴拿马运河(交流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界限:苏伊士运河(交流了地中海和红海)亚洲和欧洲的分界限: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5、大洲的轮廓及面积大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6、四大洋面积大小:太大印北7、海陆变迁:(1)原由:地壳改动、海平面的起落、人类活动(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以为两亿年前地球是由一块大陆构成,以后大陆漂移分别才形成了今日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能够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依照有: a 南美洲和非洲的凹凸轮廓基本符合; b 海鸟和驼鸟都不会飞,却同时生计在远隔大西洋的南美洲和非洲( 3)板块运动学说:以为地球有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构成;板块内部比较稳固,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散布在板块交界地带;世界上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1)地中海不停减小的原由: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做碰撞运动;(2)红海不停扩充的原由: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做张裂运动(3)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典例剖析】例 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③大洲居民信仰伊斯兰教,⑥大洲南部以白种人为主B.②与④大洲的分界限是苏伊士运河C.④与⑦大洲之间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称为南北对话D.当太阳光直射⑦大陆上的回归线时,①大洲东部河流进入汛期【答案】选C【分析】 A ③大洲是欧洲信仰基督教、⑥大洲是非洲,非洲南部主假如黑色人种B、南北美洲分界限是巴拿马运河C、④大洲是南美洲是发展中国家,⑦大洲是大洋洲大多是发达国家,因此它们的合作是南北对话D、⑦大陆上的回归线是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在这条线上时北半球是冬天,亚洲东部的河流进入汛期例 2:看图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是:A 、___洲,B 、____岛C、____海峡,D____洋。

2020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0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高考地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5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15•安徽卷)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

完成下列问题。

23、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4、图示地区有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

该通道便捷地连接了()A.北美东岸与西欧B.东亚与南亚C.北美东岸与西岸D.西欧与南亚【答案】23.A 24.D考点:考查区域定位及区域地理特征。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空间定位,根据该区域的纬度范围25°N-32°N和轮廓,判断该区域为埃及,从而确定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热点荒漠带;第2问,该地区作为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贸易通道,便捷地连接两个区域的判断,也是根据空间定位后,就能准确判断连接了西欧与南亚,其它三个选项都不符合条件。

总体上,此难度不大,但对空间定位要求较高,这样也就要求学生平时复习过程中,对世界区域的空间定位加强训练。

(2015•浙江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

下图中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3、下图为北纬30°附近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统计图。

与甲、乙两相对应的是()A、甲-①、乙-②B、甲-②、乙-④C、甲-③、乙-①D、甲-④、乙-③4、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C、洋流性质D、海拔高度【答案】3、D 4、D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不同气候类型特征差异,影响陆地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

(2015•北京卷)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

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

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

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太白山()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1.C 2.D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2020高考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

2020高考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

2020高考地理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精析精练新人教版必修1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1.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A. 气候干旱,降水少B. 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 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D. 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剧变。

据此回答2、3题。

2. 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下面最准确的说法是 ( )A. 气候变化B. 植物变化C. 水的变化D. 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3. 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在起作用。

( )A. 光合作用B. 生产功能C. 分解功能D. 平衡功能图中的三条线表示全球及南、北半球月平均气温变化与冰雪覆盖面积的对应值,读下图回答4、5题。

4. 图中a点表示 ( )A. 南半球的7月份B. 北半球的1月份C. 全球平均状况的1月份D. 全球平均状况的7月份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冬季冰雪覆盖面积小于南半球冬季冰雪覆盖面积B. 由于冰雪的反射,大气温度明显上升C. 据估算,全球冰雪融化后,世界海平面将上升20~30米D. 从全球平均状况来看,全球平均气温1月较7月低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6~9题。

6. 由上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 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B. 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C. 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D. 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7. 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C. 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D. 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8. 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重难点解读〗该部分内容是自然地理的总结,也是学习人文地理的指导,该部分内容是考查频度比较高的部分,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涉及。

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植被特征、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

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

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等,重点关注地理事物背后的内在关联性。

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以区域图或者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整体性的规律,命题多涉及人类活动中的聚落选址、交通选线、农业开发、矿产开发等,如何达到人地协调是命题的最终目的所在,思维要求较高。

〖典例探究〗(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6.A 7.D 8.C【解析】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故选D。

8.由前面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专题05地理测试范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①圈层可能是()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岩石圈2.能反应长江三峡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甲B.乙C.丙D.丁读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模式图,完成3~4题。

3.图示体现了()A.地理环境要素间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4.该农业发展模式()A.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B.不会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C.具有推广使用价值D.无法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植被指数能反映植物生长状况,该指数随生物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可以衡量植被覆盖的变化。

下图示意世界某地月均植被指数变化曲线,据此完成第5~7题。

5.该地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热带雨林6.形成该地植被类型的气候是()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7.该植被类型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A.温带大陆内部B.温带大陆东西岸C.亚热带大陆西岸D.温带大陆东西岸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非洲将会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百万头的角马,数十万计的斑马、羚羊组成的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保护区前往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公园。

据此完成8~9题。

8.动物大迁徙沿途所经的自然带是()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温带草原带9.迁徙途中,沿途狮子、花豹、鬣狗尾随,鳄鱼开始在狭窄的马拉河两畔聚集,准备分享即将到来的盛宴。

此种现象体现了()①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②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秦岭南坡某地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下图中甲、乙、丙、丁为土地利用类型,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表示耕地的是()A.甲B.乙C.丙D.丁11.Ⅵ带林地的类型最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针叶林D.硬叶林一般有眼可见且徒手可采,个体较大(直径大于2毫米)的真菌就是大型真菌,如蘑菇。

一位地理爱好者前往西双版纳的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查,他发现连续几天降水后,在枝繁叶茂的森林中,常碰到大量生长在腐木上形态、色彩各异的多种大型真菌。

下图示意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2~14题。

12.与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相比,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有利于大型真菌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B.植被C.土壤D.气候13.去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赏种类繁多的大型真菌的最佳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4.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数量达、种类繁多的最主要原因是()A.全年高温多雨B.河流众多,水源充足C.森林茂密,树种多D.人口稀少,破坏少下图示意43°N纬线附近某高山自然带的分布,据此,完成15~16题。

15.N处分布的自然带可能是()A.针叶林带B.高山草甸带C.阔叶林带D.温带草原带16.近些年来,M位置的草原植被有扩大的趋势,可能原因是()A.全球变暖B.降水增多C.森林病虫害减轻D.植物多样性增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金丝猴属于仰鼻猴属,鼻梁骨退化,鼻孔朝上,以利于吸氧。

目前全球金丝猴共有5种,4种是我国特有种,多栖息于2000—3000米的高海拔区,植食,有垂直迁徙的习性。

中国的金丝猴历史上广泛分布在黄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数量众多,但现在属于濒危树种。

横断山区的金丝猴有着共同的祖先,但后来在长期进化中分化为川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三个不同种类。

下图示意金丝猴的种类和目前在世界上的分布地区。

(1)与历史上相比,指出我国目前金丝猴分布范围的特点。

(4分)(2)分析造成我国金丝猴分布范围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3)推测横断山区金丝猴分化成几个不同种类的自然原因。

(6分)(4)动物的样貌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试以金丝猴鼻梁骨退化、鼻孔朝上说明之。

(4分)18.(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加那利群岛是由数百万年前的火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群岛。

各岛崎岖多山,西部岛屿地势较高,特内里费岛上的泰德峰海拔3718米,为最高峰。

群岛冬季受西风影响大,其他季节受东北信风影响较大。

岛上植物的分布因坡向和地势高低不同有明显的差异。

该群岛大型野生动物数量极少。

下图示意加那利群岛的位置和范围。

(1)该群岛森林植被多分布于山地被迫,试分析其原因。

(4分)(2)推测该群岛大型野生动物数量极少的自然原因。

(6分)(3)调查发现,该群岛由西往东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试说明原因。

(6分)19.(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欧美黑杨喜湿、生长快、适应性强,五到六年即可成材。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湖区群众砍掉原有的水杉、柳树等,大量引种黑杨,1026年整个洞庭湖保护区内黑杨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9万亩,期中保护区核心区内大约9万亩,洞庭湖是中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也是330多种鸟类、110多种鱼类和200多种野生植物赖以生存的主要栖息地,大面积的杨树改变了湖洲本来面貌,降低了湖水流速,使湖洲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洞庭湖的自然生态系统面临严重威胁。

2017年12月4日,汉寿县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黑杨被清除,越冬候鸟在水面翱翔。

下图为洞庭湖地质构造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洞庭湖盆的成因,(3分)(2)洞庭湖区曾经盛极一时的“林纸一体化”模式,从社会经济因素考虑,洞庭湖区大力引种黑杨的原因。

(6分)(3)在洞庭湖未来演变趋势的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洞庭湖会逐渐加深扩大。

另一种观点认为:洞庭湖不久将淤满或沼泽化。

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试说明理由。

(6分)(4)从地理环境整体的角度,分析洞庭湖区过度种植黑杨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分)答案1. [答案]B [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可以推知,①圈层为水圈,②圈层为大气圈,③圈层为生物圈,⑥圈层为岩石圈,2.[答案] A [解析]长江三峡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3.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说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属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所以C正确。

4. [答案]C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此类农业发展模式,犊牛、羔羊易地育肥,利于西部草原区退耕还草,诚轻西部草场的压力,能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推广使用价值、可以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所以C正确。

5. [答案]C [解析]由植被指数曲线可知,该地植被指数变化较大,说明植物生长状况差异大,这比较符合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生长状况差,夏季生长旺盛的特点,故选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和热带雨林冬夏季生长状况差异小,植被指数变化不会如此大,故不选ABD.6. [答案]D[解析]该地6 8月植被指数高,说明6-8月气温高,植物生长状况好,因此该地位于南半球。

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典型植被,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半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而无温带季风气候分布,故选D.7.[答案] B [解析]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东岸,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故选B。

8.[答案]D[解析]动物大迁徙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共同维持自然界动态平衡的功能。

9. [答案] A [解析]该地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结合图乙、丁两类用地比重大,故耕地不可能是乙和丁。

丙用地从山麓到山腰变化不大,说明也不可能是耕地,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及附近,故为甲。

10. [答案] C [解析]山腰地带降水最多,为森林,两侧降水减少,草地面积增大,可知乙为林地,丁为草地,I至Ⅷ带海拔不断升高,Ⅷ带主要是草甸,林地从山麓往山顶,随着气温下降,由常绿林一落叶林→针阔混交林一针叶林,VI 带海拔较高,最可能是针叶林。

农架林区相比,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因而更有利于大型真菌生长,故选D.大型真菌主要生长在腐木上,因此地形、土壤因素对其影响很小,神农架林区与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都很高。

13. [答案]B[解析] 承接上题,有利于大型真菌生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高温多雨的气候,而位于西双版纳地区的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最高、降水最多,因此去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赏种类繁多的大型真菌的最佳季节是夏季。

14.[答案]C [解析]大型真菌主要附生在腐木上,可见森林茂密,枯枝落叶多是纳板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数量大的原因。

树种多,会形成形态各异、多种多样的大型真菌。

故选C.15. [答案] B [解析] N处分布的自然带位于森林带之上、寒荒漠带之下,说明N处是水分条件由好到差的过渡地带,因此分布的自然带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

故选B.16. [答案] A [解析] M位置是山地草原带和森林带交界地带,M位置草原植被扩大,说明森林植被在减少,森林减少应是水分条件变差所致,全球变暖,蒸发加强,会导致水分条件变差,故选A。

降水增多、森林病虫害减轻会使森林面积增大,植物多样性增加与M位置的草原植被扩大无必然联系,故排除BCD. 17. [解析] (1)材料显示,中国的金丝猴历史上广泛分布在黄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说明分布范围很大:示意图显示,目前金丝猴的分布呈碎片状,范围大大缩小。

(2) 注意本题要求回答主要人为原因。

金丝猴分布范围变小,呈碎片状分布,一方面与人类毁林开荒破坏其栖息地有关,另方面与金丝猴目前栖息地人烟稀少利于其生存有关。

(3) 考查地理环境对动物演化的影响。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地形和数条南北向的大河阻断了金丝猴种群之间的交流,各自进化成不同种类。

(4)高海拔地区缺氧的地理环境使金丝猴鼻子演化成利于吸氧的形状。

[参考答案] (1) 分布范围变小(大幅度萎缩) ;由大范围连续分布变化为呈碎片状(孤岛状)零星分布(2)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大量砍伐森林,发展种植业(农业),破坏了金丝猴的生存环境(栖息地),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地区,人类活动稀少,逐渐成为金丝猴的栖息地,这些地区呈孤岛状。

(3)该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金丝猴进化过程中地壳运动(或板块挤压)形成众多高山峡谷:由于降水名发育多条大河,阻隔了金丝猴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不同地区的种群各自进化形成不同的金丝猴种类。

(4)金丝猴多栖息于2000-3000米的高海拔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鼻梁骨退化、鼻孔朝上,有利于减少在珠空气中呼吸的阻力,以适应高山缺氧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