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
朱子文化征文500字
朱子文化征文500字朱子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编收集了朱子文化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朱子文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朗朗的读书声不时从濠村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传出。
11月20日,该校“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南平市朱熹纪念馆馆长吴吉民向全校师生介绍了朱子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并为该校颁发“朱子文化教育基地”的牌匾,赠送朱子文化挂图,朱子家训竹简、朱子文化系列杂志等物品。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子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理念沿用至今。
我县与朱子文化渊源颇深,“浦城理学十三子”之一真德秀创立了“西山真氏学派”,使朱子文化在浦城得以广泛流传。
濠村中心小学为了深入传承和发扬闽北特有的朱子文化内涵,把朱子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在校园内利用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阵地建立以朱熹简介、事迹和思想为主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物件,营造浓厚的朱子文化氛围。
并以校本教材《朱子文化》为抓手,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讲解,让朱熹思想的内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据悉,下一阶段,该校计划开展摘录朱子文化、朱子家训的、诵读、演讲等比赛活动,让朱子文化在校园这块肥沃的土壤里不断传播。
第二篇:朱子文化《朱子家训》通篇以对偶句一气呵成,言及卫生、安全、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嫁、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诚信、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等诸多内容。
大体上政治上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
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将追求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惟一目的,而朱柏庐主张的为官目的却是这么的阳光。
他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正是那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心理解读。
南平地理
班级:08旅本(2)班姓名:黄彩云学号:081201214南平自然与人文地理一、自然地理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闽江上游,介于东经117°00′至119°25′、北纬26°30′至28°20′之间,是福建北大门,俗称“闽北”。
西与江西省接壤,北与浙江省毗邻。
境内属中低山丘陵地区。
由武夷山、杉岭、仙霞岭、鹫峰山等4支山脉构成地形走势。
地势起伏明显,呈西北、东北高,南、东南低,自西北、东南向南、东南倾斜。
西北部以武夷山脉主脉为屏,呈北北东—南南西走向,位于武夷山市境内的黄岗山,海拔2158米,是全省最高峰,亦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最高峰。
杉岭系武夷山支脉,从武夷山以北的桐木关向西南展布,至背岗、诸母岗折向南延伸至延平。
武夷山与杉岭组成全市第一大山带。
武夷山余脉在西北部与仙霞岭际会,呈南北走向,沿闽、浙边境延伸。
最高峰为浦城的营盘尖,海拔1664米。
鹫峰山处于东南部,呈北北走向,沿政和、建瓯与闽东交界处展布。
最高峰为建瓯的辰山,海拔1822米。
东南部相对低缓,全市最低点为延平的樟湖坂,海拔仅50米。
在燕山、喜马拉雅山及新构造运动的基础上,经风化、流水等外力综合因素作用,逐步发育成构造侵蚀中山、低山和河谷盆地及堆积地貌。
境内峰峦叠嶂,低山广布,山间盆地沿河错综其间。
山地切割强烈,高差悬殊,以断裂为主的断块山、断层崖、断裂谷等断层地貌分布广。
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地貌,面积476.9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2.09%;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地貌,面积1736.62万亩,占全市面积44.03%;海拔300-500米的高丘地貌,面积843.29万亩,占全市面积21.38%;海拔300米以下低丘地貌,面积402.77万亩,占全市面积10.21%;海拔50-250米的山间盆地地貌,面积484.79万亩,占全市面积12.29%。
1300米以上的山峰达209座。
山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特点是矿种多、矿点多,非金属矿产具有特色,稀有金属成矿地质条件良好。
大武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闽北民俗资源及其特征
( 一) 闽北民俗资源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独具特色的地方风 俗 。 闽 北 先 民 有 崇 蛇 习 俗 , 如 南 平 樟湖镇具有悠久历史的迎蛇大会, 是樟湖先民以蛇为图腾的 远古文化积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村民都要举行迎蛇活动 来祈求蛇神永保平安。 2.具有传统特色的民 间 节 庆 活 动 。 闽 北 有 三 大 节 日 : 过 年、过节、过中秋。过年即春节, 其高潮元宵这天, 张灯结彩, 喜庆气氛至高潮, 街巷舞龙、提灯、打狮、春台、高跷、彩船、担 花 、鼓 乐 等 热 闹 非 凡 。 3.适合于舞台表演的 地 方 戏 曲 。 如 南 平 优 美 典 雅 的“ 南 词 戏 ”,“ 是 明 末 清 初 江 苏 苏 州 一 带 的 说 唱 艺 术“ 滩 簧 ”, 与 南 平一带的地方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 形成具有大武夷特色 的 一 个 地 方 剧 种 。 ”[3] 4.集 商 品 气 息 、历 史 事 件 于 一 体 的 庙 会 与 墟 市 。 譬 如 武 夷山市每年农历二月初六一年一度的柴头会, 它原为清末崇 安乡民反对苛捐杂税取得胜利的集会日, 后来发展为大武夷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海岸的类型及其特点(一)基岩海岸(可分为海蚀地貌类型和海积地貌类型)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称为基岩海岸,特征是:岸线曲折、岬湾相间,深入陆地的港湾众多,岸滩狭窄;大量的沿岸岛屿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带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许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护;岸滩狭窄、坡度陡、水深大,许多岸段5~10 m等深线逼近岸边。
因此,有许多基岩海岸及其相邻港湾可选作大、中型港址。
我国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及杭州湾以南的浙、闽、台、粤、桂、琼等省,基岩海岸广为分布。
基岩海岸最为壮观的景象是从海上奔腾而来的巨浪在悬崖峭壁上撞出冲天水柱,发出阵阵轰鸣。
我国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种不同山岩组成。
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及黄海中间,该处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组成。
山东半岛插入黄海中,多为花冈岩形成的基岩海岸。
杭州湾以南浙东、闽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组成。
闽南、广东、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岗岩及玄武岩组成。
(二)平原海岸特点: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海滩沙洲广阔,缺乏天然港湾,岸外无基岸岛屿。
我国有长达2000千米的平原海岸,主要是渤海西岸及黄海西岸的江苏沿海这两处。
此外,在松辽平原的外围以及浙江、福建、广东的一些河口与海湾顶部,也有小面积的分布。
平原海岸又可分为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
(1)三角洲海岸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平原海岸。
我国不少河流的输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发育得很好。
如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2)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
(3)砂砾质海岸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的平原海岸。
特征是:岸滩组成物质以砂、砾为主,岸滩较窄,坡度较陡;堆积地貌类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坝、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护条件。
(三)生物海岸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以武夷山为起点的几条万里茶路
以武夷山为起点的几条万里茶路来源:《闽北日报》,发布时间:2012-05-7、21 08:10作者:说起武夷茶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晋商开辟的万里茶路,这与前些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有很大关系。
然而世事沧桑,以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茶路的变迁与当时的国家政策、交通、贸易,以及武夷茶生产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唐宋时期,武夷茶路就已形成。
当时,人们将茶叶从武夷山运到浦城,再由浦城转运浙江,经江山、衢州、钱塘等地,然后往北通过大运河运往河南开封,这条就是武夷茶作为皇家贡茶的茶路。
茶马之路明代茶叶的经济价值极高,体现在茶马互市上尤为明显。
当时,15公斤茶叶通过互市可换马一匹,30公斤茶叶甚至可易汗血宝马。
为禁止茶叶走私,明朝先后发布了十五道诏书,朱元璋甚至将涉嫌走私茶叶的驸马处死,以儆效尤。
那时候民间贩茶必须有官凭,实际贩售数量要与官凭一致,否则就要受罚,走私数额超过25公斤杖责10下,超过一担杖责30下,若超两担,则不但要杖责还要被流放。
明朝前半段,茶禁近乎苛刻。
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为朝廷集聚起巨额军饷,另一方面也沉重打击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严格的海禁,这期间基本没有茶叶销往海外的记载,茶叶作为战略物资在朝廷及各级地方管制之下,统一由政府营销,茶叶一律北山易马。
明洪武24年(1396年),朱元璋下令罢造饼茶改做散茶,由于武夷岩茶散茶的制作成本过高,茶叶生产与市场缺乏有效对接,再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地痞无赖的敲诈勒索,到了明朝中期,武夷山已很少有人种植茶叶了。
后来,武夷山的一个县令招黄山僧引进松萝制法,制作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制作工艺推广后,武夷山茶叶生产有了很大提高,从事茶叶种植的人数也逐渐增加。
徐渤在《茶考》中写到:“环九曲之内,从业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弼连绵不绝。
”此时,茶禁废驰,民间贸易旺盛,茶路北上南下皆有,南下部分甚至到东南亚一带。
突出“一点一线一重心”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
二 是 转变工 业增 长 方 式 。充 分 利
用 “ 1 ”项 目成果 交 易平 台 , 发 6. 8
产总值超过 5 0亿元,年均增长 9 5 .
5 %以上 。
在 发展 布 局 上 , 突 出 “ 点 一 一
线 一 重 心 ” “ 点 ” 即 闽 北 产 业 。 一 ,
挥 本 市 生 态 资 源 优 势 , 加 快 引 进 绿 色 食 品 、 竹 木 深 加工 、 动植 物 活 性 物 质 提 取 加 工 等 新 技 术 和 新 工
工 业 产 值 达 到 525 亿 元 ,年 递增 16% 以上 。 一 是 培 育 工 业 产 业 集 群 。 发 挥 本 市 全 省 老 工 业 基 地 的 优 势 ,坚 持 大 中小 项 目一 起 上 , 劳
动 、资 金 、技 术密 集 型企 业 齐 发
展 。 一 方 面 做 大 做 强 现 有 优 势 企
源 优 势 , 加 速 生 产 要 素集 聚 , 使之 成 为 联 系 长 三 角 、 珠 三 角 两 大 城
出 工 业 、突 破 工 业 ”发 展 战略 , 工 业 经 济得 到快 速 发 展 , 2 o 实 o 5年
市 群 和赣 南 地 区 的 战略 区域 , 成
为 闽 北 未 来 产 业 集 聚 地 和 经 济 新 增 长 极 。“ 线” 即 以浦 南 高速 公 一 , 路 为 带 动 的 县 域 经 济 依 托 浦 南 高 速 公 路 , 加 快 推 进 延 平 区 、 建 瓯 市 、建 阳市 、武夷山市 、浦城 县的
业,培育和延伸产业链 。另一 方面
集 中力量 发展木竹 制品 、纸制品 、
食 品加工 、精细化工 、电线电缆 、 汽 车 配 件 、 纺 织 服 装 等 七 个 工 业
地域文化(闽台经济与文化)试题及答案
地域文化1总共28题,?A.??B.??C.??D.?【参考答案】?A.??B.??C.?龙岩学院?D.?【参考答案】?A.?秦代?B.?唐代?C.?明代?D.?【参考答案】?A.?福州与台湾航线?B.?厦门与台湾航线?C.??D.?【参考答案】?A.?福州?B.?厦门?C.?泉州?D.?【参考答案】?A.?资源型?B.?技术型?C.?资金型?D.?【参考答案】?A.?福州?B.?厦门?C.?泉州?D.?【参考答案】?A.?榷货务?B.?郊行?C.?巡检司?D.?【参考答案】?A.?霞浦?B.?杏林?C.?福清?D.?【参考答案】?A.?福州?B.?南平?C.?三明?D.?【参考答案】第一期呈现出绝对之萎缩第三期复返初期状态区位优势亲缘优势海禁坚辟清野开海民船机动灵活运费低特色农业合作区农业机械生产合作区民船机动灵活民船有到大陆航程短的优势???【参考答案】对???【参考答案】对???【参考答案】对???【参考答案】对???【参考答案】错???【参考答案】错???【参考答案】对???【参考答案】对???【参考答案】对???【参考答案】对?A.?务求新鲜?B.?汤料足味?C.?讲究食补?D.?【参考答案】?A.?间接贸易迅速发展?B.??C.?单向性、间接性与不平衡性?D.?【参考答案】?A.?福州?B.?漳州?C.?厦门?D.?【参考答案】?A.?福州?B.?厦门?C.?泉州?D.?【参考答案】?A.?元代?B.?明代?C.?唐代?D.?【参考答案】?A.??B.??C.?.?D.?【参考答案】?A.?元宵节?B.?春节?C.?端午节?D.?【参考答案】?A.?闽东?B.?闽西?C.?闽南?D.?【参考答案】?A.?大仙寺?B.?开元寺?C.?竹溪寺?D.?【参考答案】?A.?奋发进取的精神及渴望征服自然、期盼丰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B.?敢于斗争;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
?C.?不忘根本,崇德报功,尊老爱幼;亲近邻里,团结族人;乐善好施,扶危救困等种种美德。
(完整版)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
下梅古民居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堪称是下 梅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雕刻技术精细而不失大气 ,寓意深刻而不失气韵灵活,图案精美而不显庸俗 ,人物造型逼真而不显做作,环境描绘贴切自然而 不显浮夸。生动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韵味,表达了 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在出神入化的雕刻技术 下,最大限度的加以艺术化。
• 下梅古民居中还有多幅表 达福禄长寿的寿星骑 鹿图
也都以圆形纹样的形式来 体现,如此流露 更加体 现
了圆形所代表的没有终点 没有起点、 或起点就是终 点、 终点就是起点, 循环 反复、 周而复始、 生生不 息的 特点, 正符合了古人 对生与死、 生命轮回的观 点, 即最形象地体现了宇
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观 念。
• 下梅古 民居的门楼中处于 枋中间的寿星图、 以及左 右的两幅 圆形纹样—— 马 上封侯图和仙鹤图, 在以 直线为主的 砖雕中, 异常 醒目;也就是说, 在有圆 形和方形 的图形中, 我们 的视觉是先圆形, 后方形 , 即在直线为 主的图形中 , 曲线占了绝对优势。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在下梅邹氏祠堂的门 楼中所选用的纹样 都 是借纹样寓意邹氏的 子孙能够享有纹样所 表达的 吉祥寓意, 如 有表示希望子孙世世 代代在金钱犀角、 宝 扇如意, 必定吉祥, 书、 琴, 棋方面能够 俱佳的图形。
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
的曲线形,造型优美。
•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
砖雕精致、华丽。
•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
样,有明代的覆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
见的全木质柱础。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武夷山
浅谈闽北古民居的“再生”
浅谈闽北古民居的“再生”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建筑技艺和文化传统的结晶,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杰出代表。
在闽北地区,古民居更是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受到现代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外流的影响,闽北地区的古民居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文化遗失和建筑破损问题。
如何进行古民居的“再生”,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闽北古民居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再生”保护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唤起社会对古民居保护的重视与关注。
一、闽北古民居的历史文化特色闽北地区位于福建省中北部,是一片古老而又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的土地。
在闽北地区,古民居建筑以土楼为代表,这是一种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古建筑形式。
土楼是闽北客家人建造的一种特色建筑,其形式独特、构造精巧、文化内涵丰富,被誉为“世界建筑之典范”。
土楼建筑集防御与居住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闽北古民居还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工艺技巧而闻名。
土楼的墙壁采用特殊的水泥砌筑技术,不需要使用铁筋等钢筋混凝土,市民参观之余也不忘拍照留念;而土楼的骑楼也是一道独特的景观,骑楼院子里的竹篱墙、飞檐、四合院、土座、夯土墙、木栅栏、水井坊、古韵牌坊等均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价值。
闽北古民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闽北地区的一大文化宝库。
由于现代化发展的冲击和人口外流的影响,许多古民居建筑逐渐失修、荒废,甚至有些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如何进行古民居的“再生”,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古民居再生保护的困难与挑战古民居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洗礼下,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但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古民居的再生与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
是保护意识的缺失。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对古民居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对于古民居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以致很多人对于古民居的保护工作持冷漠和默认态度。
贡茶古老的历史文化
茶源于中国,在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茶经历了茶叶/祭品,茶叶/药物,茶叶/饮品,茶叶/马匹,茶叶/贡品的一组组对应关系,这些关系既展现了边缘社会与中央王朝的羁縻牵制关系,也展现了王朝内部科层制结构中的上下级互动关系,因此对于研究中国的社会和历史演变、族群关系等,茶叶是一种很好的切入视角。
这几年随着国学的升温,传统文化的回归,关于茶叶的各种大众流行出版物固然铺天盖地,然而国内严肃的学术性研究却并不多见。
即便有,也主要是从茶学、养生、技术、茶艺等方面“就茶叶研究茶叶”,但若我们“跳出茶叶研究茶叶”,将视野聚焦于“中国西南”这一特定区域,则会发现发端于横断山脉的古茶树对于研究西南地区复杂的族群关系、中央王朝与地方之间的互动过程,是恰到好处的物质媒介。
2010年前后,全国各大媒体上陆续报道了贵州花溪久安发现了一批古茶树的新闻。
茶叶专家们一般认为,茶树树龄超过100年的可称为古茶树。
经过现场勘查后,发现久安乡古茶树大植株的树龄在600年以上,大部分的树龄在100—200年之间。
这样大规模的集中的古茶树在贵州很少见,在黔中地区只有久安乡。
将贵州省置于中国茶叶的整体发展历史中来看,笔者认为近年来在贵州花溪区久安乡发现大批古茶树并非偶然。
我们可以从物质遗存、历史文献、自然环境和语言考古四个方面分别考察证明贵州茶的古老历史。
1、从物质遗存来看据我国老一辈茶叶专家考证,贵州是个古老茶区这一点已成为定论。
野生大茶树在黔北赤水河流域和黔西南沿南北盘江及红水河各地多有发现,这就是黔北大茶树(大茶)和黔南高树茶(高脚茶),但其中也有许多是栽培型的或是栽培后抛荒的大茶树。
[1]1980年,贵州省茶叶科研人员在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发现了一枚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认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
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
[2]这一枚茶籽化石的发现,显示了贵州的茶树生长具有古老的历史。
2023年福建省百校联考高考地理三模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3年福建省百校联考高考地理三模试卷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驿站以传递公文、接待来往官吏,称为驿传或邮驿。
福温古道由官方驿道和民间驿道组成,沿线聚落规模小、数量多。
如图示意福温古道三都澳段的聚落分布。
三都澳曾经在1074年设置海上驿路,由于风大浪急在1160年停用。
读图,完成各小题。
1. 福温古道沿线聚落“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主要取决于( )A. 气候B. 地形C. 水系D. 土壤2. 图示范围内聚落的分布趋向,体现了( )A. 人文要素向心布局的趋势B. 聚落选址不同时代的转变C.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D. 交通条件对空间结构的影响3. 三都澳海上驿路的设置主要为了提高驿传系统的( )A. 连续性B. 灵活性C. 效率D. 运量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碳排放国,太阳能开发起步晚、潜力大,政策支持力度大。
莫德赫拉成为印度第一座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电力自给自足的村镇,多余的电可以并网向外输送赚取利润。
如图示意印度到达地表的太阳能资源分布。
读图,完成各小题。
4. 影响印度太阳能资源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纬度位置②海陆位置③地形分布④大气环流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5. 莫德赫拉通过向外输电赚取的利润有限,主要受制于( )A. 太阳能资源禀赋B. 自身产能量C. 自身电能需求量D. 设施管理水平积雪状况深刻影响着滑雪资源禀赋的稳定性,经济条件决定了地区滑雪旅游开发的适宜性。
如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冬季和夏季滑雪旅游开发稳定性和适宜性的状态。
读图,完成各小题。
6. 影响夏季滑雪资源禀赋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 )A. 日照时间B. 海拔C. 大气环流D. 纬度位置7. 最适合打造室内滑雪场的是图中的( )A. 象限ⅠB. 象限ⅡC. 象限ⅢD. 象限Ⅳ8. 甲省级行政区最有可能是( )A. 内蒙古B. 天津C. 广西D. 山东“无山不有瑶”的瑶族属于典型的山地民族,陀螺是白裤瑶的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民俗体育项目,起源于古代捕猎。
《学习强国》考试题库100题DDN【含答案】
《学习强国》测试题库100题[含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东坡种花二首》:“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中的“东坡”位于今重庆(忠县)。
2.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额度的计算公式是()A.住房评估值×抵借比B.住房评估值×首付比C.住房交易值×抵借比D.住房交易值×首付比A3.()率领团队打造了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平台,创建了互联网支付和物流体系,建立全球领先移动支付网络,被称为“数字经济的创新者”。
A.马云B.马化腾C.刘强东A4.魏晋时期任太医令得医学家王叔和整理传播了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著述了【A 脉经】5.有“中国的欧几里德”“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之称的是【A刘徽】6.(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7.1938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宁乡的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四羊方尊)8.关于我国自主研发的新成果,下列错误的是(有缆)9.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10.在1964年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上,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11.《题明王打球图诗》中说:“宫殿千门白昼开,三郎沉醉打球回…,”所指的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
12.“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13.夏明翰的《就义诗》中写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表达的精神是(视死如归的坚贞)。
14.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推进“【C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15.关于科学和技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科学活动以发明为核心,技术活动以发现为核心】16.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全河流经山西.内蒙古……入(渤海)。
17.林祥谦,福建闽侯尚干人,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
1923 年2月4日,林祥谦领导了震撼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闽北廊桥概览
闽北 ,古 时指福 建 省 闽江 流域 的建 宁 府 、邵武 府 和延 平府 所 辖l 8 个 县 ,现 指福 建省 南平 市 所辖 延平 、邵武 、武夷 山、建 瓯 、 经 u7 。0 0 至l l 9 。2 5 、北 纬 2 6 。3 0 至2 8 。2 0 之 间 。这
中国传 统 桥梁 结构 主 要是 梁式 结 构和 拱式 结 构 ,主 要用 材 是 石 材 和木 材 。闽 北现 有 1 8 0 多 座 廊桥 ,桥 跨结 构 几 乎涵 盖 了传 统
见 闽北 廊 桥 的 出 现 要 早 于 朝 天 桥 、拱 辰 桥 。 闽 北 现 存 最 早 的 廊 桥桥 跨 有简 支梁 结 构 、伸臂 梁 结构 、撑 架 结构 、棋 结 构等 等 ,
廊 桥 是 位 于 建 瓯 市 迪 口 镇 黄 村 的 值 庆 桥 , 建 于 明 朝 弘 治 三 年 可 谓应有 尽有 。
( 1 4 9 0 ) ,距 今 5 2 0 年 , 它 也 是 国 内现 存 最 早 的有 明确 纪 年 的
架 木 为梁 ,简 支梁 是 施作 最 简单 的木 桥 。 闽北林 木 繁茂 ,富
木 结构 廊 桥 之 一 。现 在 闽北 最 长 的 廊 桥 是 顺 昌 县文 昌桥 ,桥 屋 有 长而 大 的 木 料 ,简 支 梁廊 桥 跨 径大 都 在 8 米 左 右 ,有 的达 1 0 米
除五折边撑架编撑架木拱桥有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观音桥是一座单孔三折边木撑架拱廊桥全长2750闽北雨水丰沛古代邑民建墩上覆其桥既可为人歇脚避雨提供各种活动的场所又能增加桥梁的稳定性防止雨水直接渗入导致木梁腐烂在青山绿水之间增添无限的画意
大 众 文 艺
・ 文博 论 坛 ・
闽北廊桥概览
刘忠 旺 ( 福 建省 南平 市博 物馆 3 5 3 0 0 0 )
万里茶道之闽赣古道上的浦城担
万里茶道之闽赣古道上的浦城担福建全境皆山,被称为“东南山国”,在古代交通极其不便。
横亘福建北部的千里武夷山是一列巨大的屏障,阻拦福建与内陆的交往,幸好还有几处关隘可通中原大地。
明清时期万里茶道上的物流,靠的是人挑船载马驮。
“山国”福建与内陆的物流,靠的是常年穿越在武夷山雄关漫道上的“崇安担”和“浦城担”。
如果说“崇安担”是支撑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商贸重镇河口码头繁荣昌盛的一支主力军,那么“浦城担”则支撑着广丰民生的半边天,这就是广丰有名的“扁担经济”的来由。
古代,中原入闽路线主要有三条:一条由抚州的黎川经杉关到邵武,一条由上饶的铅山经分水关到崇安,一条由上饶的广丰经二渡关或由浙江衢州的江山经仙霞关到浦城。
其中,铅山经分水关到崇安的路线是主要通道,叫“大关”(大路,宋代人的叫法);其它东西两条因水路短陆路长而居次,均叫“小关”(小路)。
广丰、浦城、江山三县毗邻,三地同饮武夷山水,山相连,水相通,人相亲,而三地又山多田少,历史上出挑夫。
这些挑夫把武夷山东北部汇集到浦城的茶叶、纸张、药材等山货挑到广丰桐畈、靖安等地小码头装船运到“货集八闽川广”的铅山河口大码头,再把由河口船运来的丝绸、瓷器、日用百货人挑到浦城,由浦城分流到闽东北各地。
这些挑着货担走在广丰到浦城古道上的挑夫队伍,被称为“浦城担”。
商旅古道丰溪河是信江上游两大支流(另一条为玉山水),发源于武夷山脉东北端的仙霞岭,河道走向为由东向西北,至广丰五都镇折向西流,流经广丰县城,在信州区(上饶城区)三江口汇入信江,全长117公里、流域面积2233平方公里。
在广丰县境内87公里,流域面积2143平方公里。
在这条水路上的码头有洋口、永丰、五都、桐畈、靖安、十六都、十都等,它们在水运交通时代担负着广丰、福建浦城、浙江江山及其周边地区通往河口码头的百货运输。
丰溪河上游又有三条大支流。
一条是棠岭港,原出于广丰、浦城、江山三县边界的武夷山腹地,船可通到广丰的桐畈和靖安,竹排木排可通到福建的盘亭和风岭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自然与文化双世界遗产,武夷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
自1999 年以来,除自然科学方面在原有传教士汉学基础上继续推进以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有很大提高。
举其显要者,则以武夷山地区宗教、文学和理学研究为最著;相比较而言,武夷山民俗研究则相对薄弱,甚至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
为此,本文试图在简要回顾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基础上,以“闽北走廊”与“物的流动”两个概念为统筹,对未来武夷山民俗研究作初步思考。
一、研究基础:文献与田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都以一定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武夷山民俗的研究自不例外。
从学术史脉络上来说,武夷山民俗研究当在区域民俗学的研究范畴之内。
而区域民俗学的研究,以跨学科的视角来看,与人类学上所谓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相类。
文献资料作为记录和传承这种地方性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了解区域民俗事象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武夷山民俗研究而言,是建立在武夷山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的。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夷山,以古越族文化、朱子理学和三教圆融闻名于世,存世文献也十分丰富。
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方志/山志。
现存《武夷山志》有五种,分别是:《武夷山志》([明]劳堪)、《武夷志略》([明]徐表然)、《武夷山志》([明]衷仲儒)、《武夷九曲志》([清]王复礼)、《武夷山志》([清]董天工)等。
现存《崇安县志》亦有五种,分别是:康熙本([清]管声骏等)、雍正本([清]刘堉等)、嘉庆本([清]魏大名等)、民国十三年(1924)本(洪简等)、民国三十一年(1942)本(刘超然等)。
除此以外,尚有《五夫子里志》一种,为民国二十年(1931)詹继良撰。
另外,外围的方志资料如《建宁府志》等,亦可为间接佐证。
二是诗集/文集。
明清时期,福建涌现了许多士人精英,而各地士人的全国性流动,也留下了许多关于武夷山的记载。
举例而言,如黎士弘(福建长汀人)《讬素斋诗文集》、周亮工(河南祥符人)《赖古堂集》等,其中都不乏对武夷山的记载和描述。
文集/诗集中对某地风俗事象的记载,虽言简意赅,但往往生动形象。
三是札记/小说。
中国古代的札记/笔记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魏晋六朝时期;至明清两代而臻于极致,这种札记记载的是作者旅途或居地所见的风物人情,是民俗研究的重要资料。
与此相类似的文类(genre),是明清小说的记载。
小说作为史料的运用,并非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真实”的最基本原理,小说资料无疑可以用于民俗研究的侧面观察。
众所周知,对福建地区民俗事象记载最详细的明清笔记当属周亮工《闽札记》、《闽小记》无疑。
四是调查/报告。
民国以来,大量的田野民族志或实习调查报告都以科学的方法得以呈现,其中尤以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为多。
与武夷山有关的调查报告,以《闽北畲族调查报告》为代表。
至于田野调查报告,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崇安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室编《崇安风俗志》和邹全荣《武夷山村野文化》为代表。
这些资料是了解和研究武夷山民俗的基础。
如果说上述资料很大程度上尚属于“官方文献”而有自身的文类局限的话———如方志/山志资料过于单一和简略;诗集/文集记载过于分散和零碎;札记/小说史料有待更多旁证;调查/报告资料则流于琐碎不系统———那么,民间文献就是民俗研究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资料了。
通常所说的民间文献,是与官方文献相对应的说法,既指其编纂是民间的自发行为,也指其内容反映了民间的意态。
这些民间文献的文类包括:族谱/谱牒、契约、账本、歌册、碑刻、科仪书、榜文等等。
而民间文献的发掘与使用,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田野调查工作/参与观察的基础上。
从学理层面上说,田野调查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民间文献和口述资料,也可以为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方法和视野;最重要的,是为解读史料及其所反映的民俗事象提供语境(context)或背景(background)。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民俗研究的田野工作,不仅是“走近”,而且也是“走进”。
与文献基础相比,民俗研究更为倚重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对(中国)民俗研究的兴起,或者说现代中国民俗学科的建立,实际上正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的。
在20 世纪20—30 年代,由于受到“走向民间”思潮的影响,学界研究以“眼光向下”为取向,成立各类风俗/民歌/信仰调查会,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民俗学论著。
这种早期的民俗学研究,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后来学科细化之后的所谓区域民俗学。
以福建地区为例,以顾颉刚、叶国庆等为代表的民俗学家即展开过多方面的调查。
其中有部分涉及闽北(武夷山)地区。
这些早期的民俗研究,既为我们留下了较为基础的民族志资料,也是民俗学得以成立的方法论基础。
后来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即是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的。
就田野工作的“现场”而言,武夷山无疑是一种“理想类型”(ideal type)。
表现在各类民俗事象(类型和内涵)极其丰富,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物质民俗都极具地方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就纵向的历史而言,它表现为“闽北通道”;就横向的结构而言,它表现为“物的流动”。
本文拈出这两个概念,既是武夷山民俗事象的客观反映,也是想借此推动武夷山民俗研究中历史(历时性)与结构(共时性)的互动。
在此基础上,以多学科(民俗学/历史学/人类学)的视野对武夷山民俗进行多元审视和交叉论证(详第三、四部分)。
因此,武夷山民俗研究的基础,应是建立在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上的田野调查,将主位研究(emic)与客位研究(etic)结合起来、将“在田野读”和“读田野”结合起来、将“田野中的文献”和“文献中的田野”结合起来。
二、研究回顾:问题与关怀很显然,文献与田野只是武夷山民俗研究的资料和方法论基础;要进一步推动武夷山民俗的研究,必须对以往学术史进行相关的回顾。
在提炼相关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武夷山民俗研究。
本部分通过条分理梳过去对武夷山民俗的相关研究,在追寻其问题意识和学术关怀基础上,就现有研究的修短优劣作简要介绍,以期更好地推动武夷山民俗研究。
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的简称,可以理解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
按照法国经典民俗学家山狄夫(Piene Sainqv)的分类,其主要内容可分为物质生活习俗、精神生活习俗和社会生活习俗。
但在中国民俗学界,一般不采用这种纲目式的分类,而是采用平列式分类,共分巫术民俗;信仰民俗;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产民俗;岁时节令民俗;仪礼民俗;商业贸易民俗;游艺民俗等十类。
出于回顾和分析的方便,本文拟以山狄夫的分类为准,而以实际的年代顺序为例进行回顾。
需要说明的是,武夷山地区的民俗研究,实际上最早是在对古代闽越人的丧葬习俗研究中开始的;只不过这与本文所说的武夷山民俗有较大出入,且这种古老的崖葬/悬棺葬习俗早已消失不复见,因此本文不拟讨论这部分的研究。
武夷山民俗事象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节日习俗。
虽然从大的文化区上说,武夷山处于传统的化内之地和当代的东南汉人社区范围内,但以蜡烛会和柴头会为代表的民间节日习俗,却成为武夷山民俗区别于其他汉人社区的最典型代表。
早在上世纪90 年代初,新成立不久的福建民俗研究会就对武夷山的这两大民间盛会展开了研究。
曾震中在《武夷山独特岁时节俗初探》中,对武夷山地区独特的闰月饭、晒书节、鱼苗会、柴头会、拔烛桥、修路日、蜡烛会等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其中对闰月饭和柴头会的研究尤为令人注意。
闰月饭是在闰年的闰月,由出嫁女的娘家人任意挑选一个合适的日子,认真筹办一餐非常丰盛的酒菜,专门邀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闰月饭”。
作者指出,“闰月饭”纯粹为妇女诚邀,自然倍受广大妇女的崇尚和欢迎。
对于柴头会,曾震中同意其与清代咸丰元年(1851)反抗官府“竹丝、明笋和茶叶三大税”的历史活动有关的看法。
龚少峰在《武夷山市“柴头会”研究发轫》中对武夷山市的柴头会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在文中,通过对比柴头会日期(二月初六和正月二十七)与清同治五年(1866)斋教农民起义日期(二月十五),并通过民国《崇安县志》对斋教起义的态度,提出柴头会与农民起义之间毫无关联的预设,而且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和口头采访,否定了约定俗成地将柴头会追溯到清末农民起义的看法。
然后在分析柴头会各地集市产品地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柴头会的形成与人们所具有的时令意识有很深的关连”的说法,认为“柴头会实际上是一个大墟,是集各乡镇墟节之大成的、一年一次的城乡物资交流会”。
因此,对于这样一种民俗事象的形成,“农时的需要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其自发产生的主要因素”。
虽然仍然无法确定为什么柴头会在农历二月初六举行,但提出柴头会很可能与道教东华帝君(东王公)诞辰及其庙会有关的看法。
这种结论,实际上很可能受到了蜡烛会研究的影响。
由于蜡烛会与柴头会都或多或少与信仰民俗有关,因此以这两大民间盛会的研究为嚆矢,学界很快对武夷山的信仰习俗展开了研究。
众所周知,武夷山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圆融影响下最杰出的文化代表,这种信仰民俗中三教合一的形成,与武夷山作为“闽北走廊”的地缘环境有关(详第三部分),对于这种宏观上的把握,已有不少研究,此处不详述。
与蜡烛会有关的信仰习俗,是扣冰古佛的信仰。
作为历史时期福建地区最著名的高僧之一,扣冰和尚在《五灯会元》、《神僧传》等著名宗教典籍中都有记载,成为武夷山乃至闽北地区最著名的地方信仰。
在这方面,以陈支平的两篇论文和张慧远的论文为代表。
陈支平在《崇安县辟支古佛崇拜与蜡烛会》一文中,对武夷山扣冰古佛(即辟支古佛)崇拜的缘起、意涵及与之相对应的蜡烛会进行了研究,全文用功能主义的解释模式对扣冰古佛及蜡烛会进行了研究。
在陈支平的另外一篇闽北信仰研究的论文《闽北建瓯厚山村的三圣公王庙会》中,虽然将区域目标转移到了邻县的建瓯,但是其所研究的三圣公王(李材三兄弟)崇拜起源地恰恰是在武夷山,并且与整个闽北地区有密切关系。
在文章中,陈支平从社会维度和经济维度两方面对三圣王公庙会(农历七月二十三至八月初三)进行了研究;整个研究的思路,则与其对辟支古佛崇拜的研究相类似,指出庙会与商业行为/商品交换之间的关系。
张慧远在《武夷山扣冰古佛及其禅法思想》中,则对扣冰古佛的起源及其禅法思想进行了形而上的分析。
除对辟支古佛(扣冰和尚)信仰的研究以外,学界还对武夷山的三奶娘信仰和妈祖信仰进行了研究。
当然从信仰形态上来说,前者无论从祭祀圈还是信仰圈来说,都不出武夷山范围之内,因此可以看成是辟支古佛之外,武夷山地区特有的民间信仰习俗;而后者作为最早产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的海神信仰,对武夷山来说是一种外来信仰习俗,因此对两者的研究建立在不同的学术路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