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水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水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水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

古时候,人类了解和利用水的方式主要是生活用水和灌溉农田。

古代中国是一块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区,因此,在古代的中国历史中,水利的发展和建设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水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水利的历史在古代中国,水利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商代。

那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水源灌溉农田,控制水流和防止水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迅猛的工业化和商业化发展,也推动了水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社会对水利技术的需求更高,工匠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研究和开发水利技术,道渠灌溉、水门闸坝的建设和完善,不断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水利建设发展的巅峰,被誉为“中国水利之父”的黄道周、李之荣等水利专家,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水利建设方案和方法,并通过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宋代人民运用水利技术,在国家的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水力工程的建设、河涌的规划、治理和维护,为人民创造了生产和生活的条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水利的文化价值除了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利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水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人民智慧的缩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众多传说和寓言,都与水源、渠道、湖泊紧密相关。

例如《山海经》中记载的诸多河流湖泊,剖析江河水势、流量、洪水等自然规律的《河图洛书》,都是中国古代对水文化的深刻探索和对自然科学的崇尚。

而对于水利工程的评价标准,一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和建筑风格。

与水味浓郁的生活和文化相伴随的是水乡的风景。

水乡旅游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江南水乡、惠州西湖、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各种各样的水域景点,为观光旅游提供了很多成果,成为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探索和感受中国水文化的重要窗口。

总体而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水利维护了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体现了人类智慧和科学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
水利建设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商代。

那个时期,中国
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

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水利工程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灌溉农田和排除洪水,而且开始被用于运输和灌溉城市。

在西方,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使用水道、水磨和水车等工具来利用水资源。

在古罗马,人们建造了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阿奎达克特水道、凯旋门喷泉和巴斯罗马浴场。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水力发电站和水轮机等新技术来利用水资源,同时也开始建造更加复杂的水利工程,如引水渠和水坝。

在现代工业化时期,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人们开始建造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世界最大的水坝——伊泰普水坝,以及一些重要的水利项目,如海绵城市和灾后重建项目。

总之,水利工程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从古代的简单水道到现代的高科技水利工程,人们始终在努力利用水资源来改善生活和创造财富。

- 1 -。

水利工程发展史

水利工程发展史

大禹:治水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郭守敬(元):提出了六条水利建议。

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第二第三条是关于他自己家乡有地方城市用水和灌溉渠道的建议;第四条是关于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一带的水利建议的意见;第五第六条是关于中原地带(今河南省境内)沁河河水的合理利用和黄河北岸渠道建设的建议。

庄熊罴(汉):龙首渠是开发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调了1万多民工,挖通起自征县(今澄城县)终到临晋(今大荔县)的渠道。

郑国(战国):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

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

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

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

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

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

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

太湖地区的圩田河网、滨海地区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的碾碨、水碓等都有较大的发展。

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

走近中国古代灌溉历史作者:***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4年第07期中国古代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大禹和伯益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河渠、井水灌溉农田和园圃。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大量应用,灌溉工程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如郑国渠、都江堰等。

史前文明时期的水利工程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了灌溉技术的探索和实践。

最早的灌溉工程可以追溯到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

长江下游的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其灌溉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据考古学家研究,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灌溉设施,如水道、水渠等,这些古老的灌溉系统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后来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水利初步发展的时期。

相传夏朝建立以后,开始有了农田规划,大禹治水后,划分九州,按照土壤肥力和灌溉条件区分农田赋税标准。

到了商代,井田制下出现了原始的沟洫工程。

人们利用水利工程来进行灌溉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

我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商代甲骨文中也有一些关于治水的记载。

西周时期,沟洫工程有了发展,形成了有灌有排的初级农田灌排系统,引水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直接造福人类。

先秦典籍《尚书》《周礼》和《管子》等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商周时期的水利工程情况,如灌溉渠道、水库、水门等。

《周礼》记载,国家设有管理农田水利的官员——稻人。

《管子》则记载:齐相管仲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这种“治国先治水”的思想和主张,在我国水利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和影响。

秦国和秦朝的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秦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掌握的水利工程技术,先后开凿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秦国成功地统一中国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作者:郭爱民来源:《地球》2011年第03期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62年来,我国的水利事业经历过高潮也遭遇过低谷。

就此,《地球》记者近期采防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有关水利专家,梳理出我国自建国以来水利边设的5个不同历史时期。

1949年~1957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各项建设百废待兴。

但那时我国水旱灾害频发,成为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一大拦路虎,亟需兴修水利、控制水早灾害。

1950年,淮河大水。

据统计,当年全流域受灾面积4687万亩,倒房89万间,灾民1300万人,死亡489人。

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坠水而死,或被毒蛇咬死,或因逃难途中船小浪大、翻船而死。

当时毛泽东主席看到灾情报告后,难过地落下了眼泪。

随后发出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毛泽东还一直关注着治理黄河的工作。

1952年10月初,毛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

在视察时,他特别嘱咐河南省委负责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洪灾之后,就是大旱。

1953年,全国因干早农田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其中春早面积400余万公顷,夏旱面积200余万公顷。

那时,中央政府每年都耍开几次全国性水利工作会议,基奉上是当时召开最多的会议。

当时工程治理的重点比较明确,首先是恢复已有的一些堤防,另外就是一些救急工程,比如治理淮河。

为避免发生1949年前那样的洪水,黄河、长江主要是搞临时分蓄洪区,而北方则开始考虑修官厅水库。

毛主席还亲自抓了治淮、治黄、官厅水库和荊江分洪四项水利工程。

当时领导上至毛主席下至各级地方官员,对搞水利都是没话讲,投入力量很大。

老百姓以工代赈,到了工地上就可以挣到饭吃,干活也有热情。

这种情况下,防洪工作开展得不仅多而且也非常扎实。

这些水利工程,极大地缓解了水旱灾害的严重局面,全国灌溉面积由此发展到了4亿亩,对安定社会、恢复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供水发展历程

供水发展历程

供水发展历程一、古代供水在古代,人们对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上。

古代文明的兴起,往往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水源主要依靠自然河流、湖泊和井水。

尤其是黄河和长江这样的大河,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

在古代,人们开始修建灌渠、水井等设施,以满足农业和居民的用水需求。

同时,一些城市也开始出现了水道、水库等供水设施。

二、现代供水的起步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化国家,人们开始意识到供水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供水问题。

首先是建立供水公司或供水局,由政府或私人企业负责供水事务。

这些机构负责水源开发、水处理、供水管网建设等工作,确保城市居民和工业能够获得足够的清洁水资源。

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供水技术,如净水工艺、水泵技术等,提高了供水的质量和效率。

三、供水的现代化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供水设施的规模和水处理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首先是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

现代城市的供水管网通常由输水管道、分水器、水箱等组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水网络。

这些管道通常采用耐腐蚀、耐压的材料制造,以确保供水的安全和可靠性。

此外,还出现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对供水管网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了供水的管理效率。

其次是水处理技术的进步。

现代供水系统通常需要对水进行处理,以去除悬浮物、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确保供水的卫生和安全。

目前常用的水处理技术包括过滤、消毒、软化等,可以有效地提高水的质量。

一些新兴的供水技术也开始得到应用。

例如,海水淡化技术可以将海水转化为淡水,解决海岛地区的供水问题;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绿化等。

四、未来供水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供水问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因此,未来供水的发展需要采取更多的创新和可持续的措施。

中国水电发展史

中国水电发展史

中国水电发展史水电是利用水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清洁能源。

中国作为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水电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

本文将从中国水电发展的起源、发展阶段、现状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起源阶段中国水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2年的西汉时期。

当时,中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开始利用水力发电来满足当时的农业灌溉需求。

最早的水力发电设备是由水车驱动的水轮机,通过水轮机的转动产生动力,进而驱动磨坊等机械设备。

二、发展阶段1.早期发展阶段中国水电的早期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当时,中国开始建设大规模水电站,以满足工业和城市发展的需求。

最著名的水电站之一就是京杭大运河水电站,该水电站于1907年建成,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水电站之一。

2.中期发展阶段中国水电的中期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水电站的规模逐渐增大,技术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著名的水电站有丹江口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等。

这些水电站的建设不仅解决了电力供应问题,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现代发展阶段中国水电的现代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中国水电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水电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水电站的建设。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发电国家,水电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现状和未来展望中国水电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统计,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3亿千瓦,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比例超过30%。

水电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对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未来,中国水电的发展仍然具有巨大潜力。

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广阔的水电开发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水电的装机容量。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中国水电的效率将不断提高,运营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总结起来,中国水电发展史可以分为起源阶段、早期发展阶段、中期发展阶段和现代发展阶段。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

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水利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辉煌。

从古代的黄河治理到现代的南水北调工程,水利始终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支柱。

以下是我国历代水利的发展情况。

一、古代水利中国古代水利始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当时人们开始修建简单的水利工程,如堤防、水库等,用于灌溉和防洪。

其中,最著名的是都江堰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统一整治堤防,开创了全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先河。

汉代以后,水利工程逐渐增多,其中以隋朝的京杭大运河最为著名。

这条运河的开凿沟通了南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隋朝还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和防洪。

唐宋时期,水利工程达到了高峰,其中以西湖、镜湖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还提出了“水旱灾害与水土保持”的思想,强调了保持水土的重要性。

二、近代水利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水旱灾害等问题。

这时,水利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1902年,清政府设立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治理海河工程。

1911年,中国第一家现代水利机构——中华工程师学会在上海成立。

同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水利技术,如引进抽水机、水泥、钢筋等材料和技术。

这些技术和材料的引进为中国现代水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水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水利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水利部,负责全国的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

此后,中国水利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修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修建不仅提高了中国的防洪能力,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同时,中国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如建设水库、灌溉渠道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除了大型水利工程外,中国还注重了水土保持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

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

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农业灌溉。

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逐渐提高,对农业生产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灌溉和水利渠道的建设上。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了农业灌溉的探索。

在战国时期,水利工程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如灵渠、都江堰和蓄水池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继续发展。

在明代,官方开始系统地编纂水利工程的著作,如《万历泽畅》和《河工书》等,这些著作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明代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如京杭大运河和山西晋城的黄河引水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促进了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发展。

到了清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代水利工程的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

在18世纪,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水利工程项目,如杭州西湖的西湖治理工程和扬州的大运河改道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成功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加快,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国开始了一系列重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工程和三峡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地区间水资源的分配问题,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从农业灌溉到综合利用水资源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逐渐提高,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国水利工程将继续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农业灌溉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灌溉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灌溉发展历程一、起源与早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灌溉的国家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早期的农业发展中,人们开始利用自然水源,如河流、湖泊等,通过简单的灌溉系统进行农田的灌溉。

这个阶段的灌溉技术较为简单,多为直接引水或利用简单的水渠将水引入农田。

二、古代灌溉系统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修建更为复杂的灌溉系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和郑国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是一个集灌溉、防洪、发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郑国渠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建于公元前246年左右,是当时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可灌溉大量农田。

三、灌溉技术的进步在古代灌溉系统中,人们逐渐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形和水流的优势进行灌溉。

同时,也开始使用各种水利工具,如水车、水闸等,以提高灌溉效率。

此外,还通过修建水库和塘坝等方式进行水资源的储蓄和调节,以应对不同季节的灌溉需求。

四、水利工程与灌溉古代的水利工程不仅具有灌溉功能,还承担着防洪、发电等任务。

其中,京杭大运河是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不仅为沿岸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还沟通了南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此外,清代修建的永济渠和隋唐时期修建的通济渠等也是重要的水利工程。

五、现代灌溉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

同时,也加强了对灌溉水源的管理和保护,提高了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

此外,现代化的灌溉设备如智能水泵、自动控制系统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六、节水灌溉的推广为了应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中国政府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通过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和技术手段,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还加强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实施。

七、灌溉管理的改革与完善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维护灌溉系统,中国政府对灌溉管理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中国水电发展史

中国水电发展史

中国水电发展史水电是中国传统能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从我国水电发展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国水电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水电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水电发展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政府开始关注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在一些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兴建了一些小型水电站。

这些水电站主要用于提供当地的电力供应,解决了电力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水电发展的崛起阶段随着对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认识加深,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水电产业的发展。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国政府相继兴建了一批大型水电站,如长江三峡水电站、黄河水电站等。

这些水电站不仅能够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电力供应,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

三、水电发展的成熟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水电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中国政府继续加大对水电产业的投资力度,兴建了一批大型水电站,如长江二峡水电站、乌江水电站等。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水电产业的管理和监管,提高了水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四、水电发展的现代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水电产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水电产业的绿色发展,鼓励利用新能源技术,提高水电站的能源转化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水电与其他能源的协同发展,通过建立水电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互补关系,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水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电能够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电力供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

其次,水电还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此外,水电还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中国水电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崛起阶段、成熟阶段和现代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水电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水电产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

水利发展历史水利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实施大量水利工程,包括改造黄河、长江及其它河流,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公元前220年,芭芭拉古国在印度的恒河中改造水利,修建了多个水库,以便引水灌溉农田。

在中国,水利是几千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

春秋时期,从鲁国修筑伊洛河水利工程,到战国时期,孙膑修筑九江,再到秦朝建立各种灌溉利用水利,实现把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公元时期,随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水利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魏时期,洛阳市积极改造洛河,解决洛阳灌溉的问题,秦汉时期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利治理。

到唐朝,北京府创建清谷水利,实施大规模水利改造,完善水利建设,以满足农业发展对水源的需求。

宋朝以后,水利发展进入新高峰,水利技术、管理水利技术也出现了很大的进步,宋朝及其以后的两代,修缮了许多水利工程,增强了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并为农业灌溉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水利的发展道路也逐步固定下来,水利工程也出现了特色。

明清两代,水利进入又一个高潮,相继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淮河水利、黄河水利、湖泊改造、港口建设等等,这些工程不仅满足了日常灌溉的需要,也加强了中国水利建设的影响力。

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式材料的出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th世纪清政府开拓长江的“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河口的样貌,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20世纪初,水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并开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如导游潮汐电站、水力发电站等,真正使中国成为灌溉建设领域的强国。

以上就是水利发展历史大概有600字左右,内容完整的说明。

水利发展历史以特殊地形和地方需要为基础,经过全国多个朝代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现代的水利设施,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水利发展史pdf

中国水利发展史pdf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史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的治理河流、修筑堤防,到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国水利史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民族文化传承史。

中国古代水利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至公元前400年,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人们开始修建堤防、水井等设施,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10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大力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灌溉渠道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第三个阶段是从公元1000年至184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逐渐衰落。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水利建设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中国水利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历史。

从古代的堤防、水库、灌溉渠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到现代的水库、水电站、灌溉工程等水利设施的完善,中国水利发展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水利发展史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给水发展历史

中国给水发展历史

中国给水发展历史中国给水发展历史姓名:李小艳学号:02130083班级:研13专业:市政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中国给水发展历史摘要:中国给水的发展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本文从古代给水开始直到早期自来水厂的兴起,对中国给水的发展作了一个总的叙述。

并对各个时期几个典型的城市供水作了分析,例举了各个阶段的学术成果和给水技术进展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工程概要,并对以后给水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给水给水发展学术成果代表性工程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水是城市的血脉,城市的发展一刻不能离开水。

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的两河、恒河和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

近代有人制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的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的环绕带。

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

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

几千年来,人类的聚居,市井城镇的形成,古代城镇供水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1 古代给水发展1.1掘井和掘井技术的发明确定掘井技术的发明者历来有不同意见。

据《孟子》及《史甜·秦本耙》二书所载,知道伯益是一个跟禹治水的人。

当时已处于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初期的发展阶段,已经具有简陋的挖土工具了。

掘井技术的发明促进了村落和市集的形成。

《史肥正义》说:“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贷卖,古言市井。

”在古代建都或择地集居时,井泉的有无往往为先民所重砚。

《易拯》并卦木义就引有这样的记载:“井者穴地出水之处。

……隆山李氏日:自古国邑之建必先视其泉之所在,是以公刘刽京于幽之初,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先卜其井泉之便,而后居之也。

水利发展史

水利发展史

水利发展史水利发展史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抗击水害而开展的改善水环境,控制水资源的活动。

自古以来,水利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古代水利在远古时代,人类依靠河流提供水源和捕鱼,因此河流也成为早期人类聚居的地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水利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的水,建立起灌溉系统,使得埃及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国家之一。

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非常发达。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的开端。

此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西汉的六辅渠、隋唐的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水利工程也很发达。

罗马帝国修建了庞大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中世纪水利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防洪和排水方面。

由于战争频繁,水利工程也被用来防御敌人的进攻。

在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治理黄河,清代治理淮河等水利工程,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水利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水利事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把水利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田纳西河治理工程等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为能源、灌溉、水产养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新理念的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国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美国的胡佛坝等也成为了世界水利的标志性工程。

这些工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勇气,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水利进入21世纪,全球面临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挑战。

未来的水利将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

中华治水历史脉络梳理中国的治水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治水工程在中国古代就有悠久的历史,并在不同朝代形成了独特的脉络。

以下是中华治水历史的主要脉络:古代治水(先秦至隋唐)1.先秦时期: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开始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如齐国的郯城灌区和秦国的灵渠等。

《淮南子》等古籍有关水利的记载。

2.秦汉时期:秦始皇时期修建了众多水利工程,包括灵渠、都江堰等。

汉代时期,水利工程建设有所发展,如漕运体系的建立。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水利工程更加发达,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和唐代的灌区、水利工程等对当时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治水(宋朝至明朝)1.宋代:宋代是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时期,提出了许多水利理论和技术,如范仲淹的“开渠取直,治理黄河”思想,修建了京杭大运河等。

2.元代:元代继承了前代水利工程的传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破坏,如黄河频繁泛滥。

3.明代:明代在水利建设上有较大成就,如江南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明代时期也修筑了一些著名的堤坝和水利设施。

近代至现代治水(清朝至当代)1.清代:清代在水利工程方面继承了前代的传统,继续修建、改造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但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在水利工程上也有一定的建设和改革,但受制于政治动荡和战乱等影响,水利工程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现代和当代: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工程建设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相继展开,旨在改善水资源配置和防洪抗灾能力。

中国的治水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各个朝代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贡献和特色,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灾害和社会变迁的挑战。

如今,中国在治水方面继续不懈努力,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管理和防灾抗洪的任务。

新中国水利发展史

新中国水利发展史

新中国水利发展史
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以及1980年代中期至今。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来看,水利建设始终是一个重点领域。

新政府开始积极投资和建设水利工程,以确保国家的粮食和生产能力。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初期,中国建设了许多重大水利工程,如黄河、长江、淮河、珠江及其他大江大河的治理,万泉河,灌溉系统等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工业和农业方面的发展。

在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初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水利工程建设从重点转移到了实施”,重点工程建设被逐步减少。

相反,由于经济改革得到推动,建立了一系列新的水利建设基础设施。

这些设施包括水牛、鱼类、稻田、麦田等农业用水,水电、电站、发电设备等。

此外,新工程的目标则是提供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水利设施。

从198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水利事业进入了新时期。

水利建设的目标是为了保卫水资源,建立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中国在建设水利工程方面有了更多的创新,在适应气候变化、社会环保、水资源分类利用等方面有所发展。

例如利用现代水科技,优化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利工程总体布局等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新时期。

由于长期的投资和建设,中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这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中国水利事业将继续发展,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采用更加创新的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

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

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一)摘要:中国城镇供水事业辉煌发展的50年关键词:城镇供水自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到1949年,我国供水事业在漫长的70年中发展滞缓。

到1949年,只有72个城市约900万人喝上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仅240.6万m3,多数供水工程由国外设计,其中主要水厂还由外国人管理。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供水事业,特别改革开放后供水事业更蓬勃发展。

到1998年,我国城市人口的95.9%,建制镇人口的79.12%,共32330万人饮用城镇供水系统的水。

城市人均居民用水单耗为141.5L/d,人均综合用水单耗为556.3L/d,已超过欧洲各国水平。

总供水能力已发展到20992万m3/d,城市日供水能力与高峰日需水量之比已为1.20,供需矛盾已缓解。

供水水质有很大提高,其中大城市和部分城市供水水质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已有能力自行设计、施工和装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供水工程。

技术进步成果辉煌。

节约用水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50年的辉煌成就,我国供水工作者正满怀壮志,将以更佳的水质,更可靠的供水,更好的服务,更高的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需要。

1建国初期及50年代——始创时期我国供水行业始于1879年旅顺引泉供水。

1883年上海以黄浦江为水源的杨树浦水厂开始供水。

到1949年全国只有72个城市有城市供水系统,日供水人口仅900余万。

我国广大县镇几乎没有现代化供水设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供水行业开始蓬勃发展。

(1)开始自行建设一批供水工程建国后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个供水工程是1952年由天津市自来水公司设计施工、规模为1.5万m3/d的新乡市供水工程,以后福州洪山桥水厂,无锡梅园水厂,30万m3/d的上海长桥水厂,10万m3/d的天津芥园水厂扩建工程,兰州西固一水厂的黄河引水工程,洛阳、包头大型渗渠工程等相继投产。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

一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生产力出现了飞跃的进步。

此外,秦汉政权的大一统和强盛的国力,对于需要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水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有一批传统水利的大型精品问世,有的至今仍卓然于世。

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水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

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水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一筹,而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东西方交相辉映的局面。

中国传统水利的这种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达2000年之久,并逐步向世界水利科学技术高峰迈进。

以下按防洪、灌溉、航运和科技进步等部分,扼要叙述这一时期水利的发展历程。

(一)防洪治河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对水源更加依赖。

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而日益严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人们逐渐由近山丘陵地区,移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活和生产;这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治水的巨大成功。

中国城镇供水的历史和现状_secret

中国城镇供水的历史和现状_secret

中国城镇供水的历史和现状摘要:中国的城镇供水具有120年的悠久历史。

自1879年中国的旅顺建成第一座供水设施开始到1949年,全国只有60个城市有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186万立方米。

到1978年,全国有467个城市建有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达到6382万立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供水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98年底,中国668个城市,具备日供水能力20992万立方米。

另外,全国有13922个小城镇,建有水厂13828座,日供水能力达到2111万立方米。

关键字:城镇供水历史现状1 城市给水现状与规划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我国城市给水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八五”期间,我国城市平均每年供水量递增998×104m3,城市供水行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为400亿元人民币,约占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14.7%。

全国自来水日供水能力5年新增2974×104m3,完成计划的118.8%,比“七五”时期增加77%。

据建设部1996年统计年报,在我国现有的666个城市中,建设系统内已有水厂2 032个(全社会为4000个),综合供水能力为10 617×104 m3/d(全社会供水能力为19994.46×104m3/d),供水普及率达到94.99%,人均用水量为208.02 L/d。

若以1元/m3计算,年产值达300多亿元。

按照建设部的《建设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九五”期间将新增供水能力4000×104m3/d,到2000年时城市供水普及率要达到97%(2010年的目标为98%),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210L/d(2010年的目标为240L/d)。

2000年要重点解决108个缺水城市供水不足问题,城市供水能力达到2.4×108m3/d以上,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达到3.2亿。

在“九五”城市建设大中型的507个项目中,城市供水项目为183个,占36.09%,投资达723.16亿元,占总投资的2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给水发展历史姓名:***学号:********班级:研13专业:市政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中国给水发展历史摘要:中国给水的发展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本文从古代给水开始直到早期自来水厂的兴起,对中国给水的发展作了一个总的叙述。

并对各个时期几个典型的城市供水作了分析,例举了各个阶段的学术成果和给水技术进展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工程概要,并对以后给水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给水给水发展学术成果代表性工程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水,水是城市的血脉,城市的发展一刻不能离开水。

考古学证明: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就位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的两河、恒河和尼罗河等广大流域中。

近代有人制作的人口密度分布模型表明:点状水资源——如湖泊,水井等密度线是一个围绕水源的同心圆,而在线形水资源——如河、江等附近则与之平行分布在两岸的环绕带。

而且流域气候条件越干燥、人口居住密度就越趋近水源。

这无疑表明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水的需求也由跟随自然到遵循自然规律人为开发水源。

我国新石器时代河姆渡遗址所发现的供水设施,是目前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人工水源的结构形式。

几千年来,人类的聚居,市井城镇的形成,古代城镇供水随着历史的脚步在不断地进步、发展。

1 古代给水发展1.1掘井和掘井技术的发明确定掘井技术的发明者历来有不同意见。

据《孟子》及《史甜·秦本耙》二书所载,知道伯益是一个跟禹治水的人。

当时已处于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初期的发展阶段,已经具有简陋的挖土工具了。

掘井技术的发明促进了村落和市集的形成。

《史肥正义》说:“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将货物于井边贷卖,古言市井。

”在古代建都或择地集居时,井泉的有无往往为先民所重砚。

《易拯》并卦木义就引有这样的记载:“井者穴地出水之处。

……隆山李氏日:自古国邑之建必先视其泉之所在,是以公刘刽京于幽之初,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先卜其井泉之便,而后居之也。

”我国凿井机械的沿革,按有关文献的记载,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在先秦时,安阳殷墟出土的铜工具中有钻掘用的铜锥,郑州二里崩股文化层发现有凿龟甲用的铜圆凿。

以后凿井所用的纤、锥、锉等钻掘工具,无疑是从上述这些筒单工具不断加工、改进而发展出来的。

(2)汉武帝时曾穿渠引洛水至商颜下,因“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

”从这里所记载的凿井深度来看,已握不是一般开挖所能办到的。

在成都锡子山汉墓出土的汉画象砖中,发现有几幅描写当时盐井的开采情况图,征明汉时凿井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机械投备。

图上极清楚地表明:井杆上装有辘植式的滑率,吊桶系在绳的两端,由四人操作。

以人的长度比例来看,当时井架约有两丈多高,上有顶篷;从井架向上渐狭,向下渐朋的桔构,和《天工开物·作咸篇》盐井汲卤图,及近代使用顿钻钻井法的钻井投备情况图相仿佛。

(3)到了南北宋时代,凿井机械日趋繁盛,从汉唐的大口井,进而能够开凿需要更复杂、更精巧机械的小口井。

关于小口井的甜载,屡兑于宋人著述,如北宋的文同、苏轼,南宋的陆游、胡元质等。

从文同和苏杖所述筒井(即卓筒井,明以后别称竹井)的情况来看,基本上与境今顿钻钻井法相同,就是利用钢铁的钻头把岩石冲击成碎末,然后将松碎的岩石用汲筒取出,再继履冲击汲水,使钻慢慢深入,以达到需要的深度。

综合上述,凿井机械的发明,经过了秦以前的整个历史时期的酝酿,到公元前一、二世耙的西汉时代,出现深井钻掘机械,并一直沿用到明清,中间在南北宋时代粗过一次教大的改进。

1.2开渠引水古代城市选址往往遵循“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这一原则。

因此,出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防洪的考虑,许多城市不可能距水源太近,必须开渠引水入城。

著名的例子有长安龙首渠、元大都金水河以及唐代白敏中主持开凿的成都金水河,该工程引岷江水入成都城,水自城西入,穿城而过,大大方便了市民生活。

据记载,金水河畔“釜者汲,垢者沐,道渴者饮,园者灌;濯锦之官,浣花之姝,杂蹋而至。

欢声万喙,莫不鼓舞。

”成都金水河历代都加以维护、整治,直到解放后还在发挥作用。

1.3筑坝蓄水修筑堤坝拦蓄河水,形成大容量的水库,是解决城市水源的重要措施。

汉长安的昆明池、汉晋洛阳的千金碣、唐宋时期的杭州西湖、清代北京的昆明湖等,都是著名的例证。

此外,有的城市利用人工开挖的大水塘,蓄积泉水,或导入河水,作为城市供水的辅助水源。

如济南的大明湖就是一例。

蓄水湖库不仅可以作为城市水源,而且可以调蓄洪水,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1.4水车送水古代城市水系无论如何发达,也不可能像今天的自来水管网一样,达于一家一户,更不可能户户凿井。

因此出现了沿街推车或挑担卖水的行业。

这是城市供水的重要补充措施,尤其是当供水渠道年久失修或湮废时,就成为主要的供水方式。

谈迁《北游录》载“京师各巷,有汲者,车水相售。

”在明清两代,专供皇宫用水的金水河淤塞废弃,但皇宫仍把玉泉作为饮用水源,靠御用水车从玉泉山驮运。

足见送水水车在古代城市供水中的重要性。

2 早期自来水厂的兴起近代城市供水主要是指1870年到1949年(也就是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内的供水事业的发展状况。

这个历史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比起古代供水的时间跨度来说,只是沧海一粟。

但是这半个多世纪却是向现代城市供水事业发展的起步。

(1)上海中国近代最早供水的城市是上海,上海于1875年建成自来水厂即上海杨树浦水厂。

1875年3月31日申报报道有洋商格罗姆、立德尔、华脱司、邱裕记四人发起征募股金三万两白银在杨树浦购地115亩(即现杨树浦水厂南部)建造自来水厂,水厂置有沉淀池、过滤池、水泵、皮龙等设备,制出清水后用木船载水分送各贮水池及向过往船只供应滤后水,在陆上则用水车送到用户家中,水价则根据路程远近,每千加仑从6先令6便式到13先令不等,但如此的高价水,购用的居民并不多。

该厂在经营五年后于1881年3月4日以1800两银子向正在筹建中的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出售全部不动产和动产,原来水厂的供水业务全部结束。

(2)天津天津最早的自来水厂,是1897年英商仁记洋行在英租界建立的。

自来水厂的取水口设于宝顺道(今太原道)东口海河西岸。

净水厂设于巴克斯道(今保定道)与达文波道(今建设路)转角处,名为巴克斯道机厂(现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院内)。

水厂建成后,逐渐形成日产水量30十万加仑(1363立方米)的能力。

(3)大连1901年官办大连自来水厂成立。

,当时斥资710万日金元建成,其每月消耗水量为226万8千8百美加仑。

它的水源为松花江,沉淀池容量是4200立方米,输水管长度为521933英尺。

(4)北京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筹建京城第一座水厂――东直门水厂,1910年1月水厂工程全部完工,同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日供水能力1.87万立方米,供水管线147公里,供水范围“内以禁城为止,外以关厢为限”。

水源取自孙河,河中筑坝蓄水,以便旱季应用,进水管为一隧道长150公尺,总水厂在顺义县境孙家屯,每日平均出水量约280万加仑,供给人口约16万,平均每人每日用水量约17英加仑。

沉淀池3双,每双容量29万英加仑,沉淀1小时,夏季水浑。

须在沉淀前加矾。

慢砂滤池10双,内8双用时,2双清除,每日每池滤水量40万英加仑,每10日洗砂一次。

清水池2双,每双容量约90万加仑,原用氯杀菌机,后因氯价昂贵,改用漂白粉溶液,并无合理之管制。

厂内管理颇欠周密,故水质不佳,经卫生机关分析结果,大肠杆菌时有发现,且每公撮数亦极高,水价每千加仑1元。

京城首座自来水水塔是东直门水厂水塔,它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建成于1910年,塔高54米,容积750立方米。

该水塔在1942年已停止使用。

1949年前,全国有72个城镇建有自来水厂,供水管道总长6589公里,综合生产能力为每日240.6万m3。

城市供水设施多集中于沿海。

广大西南地区只有几个水厂,而西北地区则为空白。

除个别较大的城市有少量供工业生产用水外,绝大部分的供水设施是为达官富贵和外商服务的。

而平民百姓多直接取用井水、河水。

当时,城市供水技术落后,净化构筑物简陋,多采用土沉淀池、慢沙滤池等。

后期逐步采用混凝--池淀--快滤—消毒净水工艺。

全国也没有统一的城市供水水质卫生标准。

3 展望回顾中国给水4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经过了几百代人的发奋图强,经历了始创、摸索、成熟和发展的历练,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古代中国在城市供述措施和保证水质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给水排水和能源等措施的发展,21世纪中国的给水将以降低能耗和成本,节约水资源为指标。

积极发展常规处理以外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以提高人民饮水的卫生水平和当今水资源的缺乏问题。

参考文献[1]杜鹏飞,钱易,中国古代的城市给水,中国科技史料。

1998,19(1):3-10.[2]钟淳昌,中国给水50年,给水排水,2000,126:1-5.[3]钟淳昌,任鹤云,给水排水,1994,6:41-44.[4]王磊,浅谈我国古代水文化遗产传承的一般脉络和特征,华北水利水电,2013,29(3):13-16.[5]王双怀.中国古代的水利设施及其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2)[6]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7]白寿彝.中国通史[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