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对抗原理7
第1章雷达对抗概述
第1章 雷达对抗概述
1.2 雷达对抗的信号环境
雷达对抗的信号环境S是指雷达对抗设备在其所在 地域内存在的各种辐射、散射信号的全体:
N 1
S
U
i0
si (t)
(1―1)
式中,N为信号环境S中辐射、散射源的数量;si(t)为
其中第i个辐射、散射源的信号。
第1章 雷达对抗概述
1.2.1 现代雷达对抗信号环境的特点 1.辐射源的数量多、分布密度大、分布范围宽、
信号交叠严重
由于雷达的广泛应用,许多作战飞机、舰艇、战车 和作战单位都配有一定数量的雷达,分布范围很大,特别 是在重要的军事集结地,雷达的分布十分密集,N的数值 往往为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脉 冲信号平均数少则数万,多则数百万,在同一时间可 雷达对抗概述
第1章 雷达对抗概述
1.2.2 信号环境在雷达对抗设备中的描述和参数
如(1―1)式所示,信号环境S是由N个辐射源和散 射源组成的。如果主要考虑其中的雷达信号辐射源,则 辐射源信号si(t)可顺序展开其射频脉冲序列:
si(t){si(n)}n 1
(1―2)
式中的si(n)为si(t)的第n个脉冲。
第1章 雷达对抗概述
2. 信号调制复杂,参数多变、快变
雷达通过信号调制波形和参数的选择与变化,可以 获得诸多目标信息检测和抗干扰等方面的利益。随着 信号产生技术和处理技术的发展,一部雷达往往能够根 据需要,产生多种不同调制特性的波形,特别是在脉冲持 续时间内的频率和相位调制;此外,出于反侦察、抗干扰 等的需要,许多雷达都可以改变发射信号的载频、脉冲 重频、脉冲波形或其它调制参数;这种变化的时间可能 是数秒、数十毫秒,甚至到每个发射脉冲都发生捷变。
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
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和验证各种雷达对抗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雷达对抗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干扰、欺骗或破坏敌方雷达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以达到保护自身隐蔽性、降低被侦测和打击风险的目的。
下面将从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模拟和重建实际作战环境下的雷达与干扰器、电子对抗系统的相互作用,研究雷达对抗相关理论,并研究不同对抗手段对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
实验旨在验证各种干扰技术的有效性,评估对抗手段的可行性,为实际作战中的雷达对抗提供依据和指导。
实验的方法主要包括场地实验和仿真实验两种。
场地实验是在实际环境中搭建雷达系统和干扰器的实验平台,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对抗手段的有效性。
仿真实验是利用计算机模拟雷达系统和干扰器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模拟不同对抗手段的效果来评估其对雷达性能的影响。
在场地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场地,搭建合适的雷达系统和干扰器。
雷达系统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等各种硬件设备,干扰器包括干扰源、电子对抗系统等。
实验中,可以使用各种对抗手段,如干扰信号发射、频率偏移、干扰源位置偏移等。
通过记录并分析雷达系统接收到的信号,可以评估不同干扰手段对雷达的影响程度。
在仿真实验中,利用计算机建立雷达系统和干扰器的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的参数和仿真场景进行模拟实验。
可以通过调整干扰信号的功率、频率等参数,评估不同对抗手段的效果,并比较不同干扰手段之间的差异。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方法,可以获得不同对抗手段对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获取雷达对抗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并评估其可行性和实用性。
实验结果可以提供给雷达设计师和作战指挥员,作为改进雷达系统或应对对抗措施的参考依据。
总之,雷达对抗原理的实验是为了研究和验证不同对抗手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场地实验和仿真实验两种方法,模拟和重建雷达系统与干扰器、电子对抗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
雷达对抗——精选推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的电子化程度也相应迅速提高,专门用于电子对抗的飞机、舰艇、卫星,以及用来摧毁雷达等装置的反辐射导弹相继出现,使电子对抗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电子对抗逐渐成为一种直接用于攻防的作战手段。
从近些年的几次战争中可以看出,传统的陆、海、空战已发展形成了“多维立体战”,电子对抗(ECM—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以“软杀伤”为主要特点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
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在空袭中使用了各类性能先进的预警飞机和专用电子战飞机,分别对南军的预警、火控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实施“致盲”、“致聋”。
通过软硬兼施的电子攻击,北约始终掌握着作战地区的信息主动权,使南联盟的军队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实现了信息系统与作战系统的高度一体化。
为实现在信息获取系统和空中打击系统的信息实时传输,美军专门在沙特的苏丹王子空军基地建立了一个新型联合空战中心。
联合空战中心配备了最新型的C4 I S R系统,综合分析、处理由美军各种战场侦察系统所获取的战场信息数据,并将处理过的战场信息数据实时传输到轰炸机、战斗机等各种作战平台。
此次伊拉克战争,虽然出于战术上的种种考虑,美军没有以强大的电子战拉开帷幕,但是,随着战争的逐渐展开,美军还是出动了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等对伊拉克的防空雷达进行干扰。
相信美军为保证其军事打击顺利进行,还会陆续采用更多的电子对抗措施。
为了更好地了解、认识电子战,记者采访了我国信息与电子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
张履谦院士指出,电子对抗技术主要是指以专用电子设备、仪器和电子打击武器系统破坏或降低敌方电子设备的工作效能,同时保护己方电子设备效能的正常发挥。
电子对抗的基本手段是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反辐射摧毁与反摧毁。
电子对抗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侦察、电子进攻和电子防御。
电子对抗的实质就是敌我双方为争夺电磁频谱的控制权(即制电磁权)所展开的斗争。
雷达对抗原理教案
雷达对抗原理教案教案标题:雷达对抗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雷达对抗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雷达对抗的一般策略和方法;3. 能够分析和评估不同雷达对抗手段的效果;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雷达对抗原理的概述a. 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b. 雷达对抗的定义和意义c. 雷达对抗的分类和特点2. 雷达对抗的一般策略和方法a. 电子对抗的基本原理和手段b. 主动对抗和被动对抗的区别和应用c. 干扰技术的分类和特点d. 雷达隐身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 雷达对抗手段的分析和评估a. 对不同雷达对抗手段的效果进行评估b. 分析雷达对抗手段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c. 探讨雷达对抗手段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雷达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雷达对抗原理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雷达对抗原理的概述、一般策略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3. 讨论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雷达对抗手段的效果、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评估。
4. 总结与展望: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展望雷达对抗手段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教学资源:1. 雷达对抗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实例案例和相关资料。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对不同雷达对抗手段的分析和评估能力;3. 学生的总结和展望能力。
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从业人员进行讲座,深入了解雷达对抗的最新发展和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雷达对抗相关的实验室或企业,亲身体验和探索。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雷达对抗原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结合实际案例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大学_《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课后答案免费下载_1
《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课后答案免费下载《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内容提要第1章雷达对抗概述1.1 雷达对抗的基本概念及含义1.1.1 雷达对抗的含义及重要性1.1.2 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及主要技术特点1.1.3 雷达对抗与电子战1.2 雷达对抗的信号环境1.2.1 现代雷达对抗信号环境的特点1.2.2 信号环境在雷达对抗设备中的描述和参数1.3 雷达侦察概述1.3.1 雷达侦察的任务与分类1.3.2 雷达侦察的技术特点1.3.3 雷达侦察设备的基本组成1.4 雷达干扰概述1.4.1 雷达干扰技术的分类1.4.2 雷达干扰设备的基本组成习题一参考文献第2章雷达信号频率的测量2.1 概述2.1.1 雷达信号频率测量的重要性2.1.2 测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2.1.3 现代测频技术分类2.2 频率搜索接收机2.2.1 搜索式超外差接收机2.2.2 射频调谐晶体视频接收机2.2.3 频率搜索形式2.2.4 频率搜索速度的选择2.3 比相法瞬时测频接收机2.3.1 微波鉴相器2.3.2 极性量化器的基本工原理2.3.3 多路鉴相器的并行运用2.3.4 对同时到达信号的分析与检测2.3.5 测频误差分析2.3.6 比相法瞬时测频接收机的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 2.4 信道化接收机2.4.1 基本工作原理2.4.2 信道化接收机存在的问题2.4.3 信道化接收机的特点和应用 2.5 压缩接收机2.5.1 Chirp变换原理2.5.2 表声波压缩接收机的工作原理 2.5.3 压缩接收机的参数2.6 声光接收机2.6.1 声光调制器2.6.2 空域傅立叶变换原理2.6.3 声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2.6.4 声光接收机的主要特点习题二参考文献 ?第3章雷达的方向测量和定位3.1 概述3.1.1 测向的目的3.1.2 测向的方法3.1.3 测向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3.2 振幅法测向3.2.1 波束搜索法测向技术3.2.2 全向振幅单脉冲测向技术3.2.3 多波束测向技术3.3 相位法测向3.3.1 数字式相位干涉仪测向技术3.3.2 线性相位多模圆阵测向技术3.4 对雷达的定位3.4.1 单点定位3.4.2 多点定位习题三参考文献 ?第4章雷达侦察的信号处理4.1 概述4.1.1 信号处理的任务和主要技术要求 4.1.2 信号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作原理 4.2 对雷达信号时域参数的'测量4.2.1 tTOA的测量4.2.2 PW的测量4.2.3?AP的测量4.3 雷达侦察信号的预处理4.3.1 对已知雷达信号的预处理4.3.2 对未知信号的预处理4.4 对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4.1 对已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4.2 对未知雷达信号的主处理4.5 数字接收机和数字信号处理4.5.1 数字接收机4.5.2 数字测频4.5.3 数字测向4.5.4 信号脉内调制的分析习题四参考文献 ?第5章雷达侦察作用距离与截获概率5.1 侦察系统的灵敏度5.1.1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和工作灵敏度POPS的定义 5.1.2 切线信号灵敏度PTSS的分析计算5.1.3 工作灵敏度的换算5.2 侦察作用距离5.2.1 简化侦察方程5.2.2 修正侦察方程5.2.3 侦察的直视距离5.2.4 侦察作用距离Rr对雷达作用距离Ra的优势 5.2.5 对雷达旁瓣信号的侦察5.3 侦察截获概率与截获时间5.3.1 前端的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5.3.2 系统截获概率和截获时间习题五参考文献第6章遮盖性干扰6.1 概述6.1.1 遮盖性干扰的作用和分类6.1.2 遮盖性干扰的效果度量6.1.3 最佳遮盖干扰波形6.2 射频噪声干扰6.2.1 射频噪声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6.2.2 射频噪声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6.3 噪声调幅干扰6.3.1 噪声调幅干扰的统计特性6.3.2 噪声调幅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 6.3.3 噪声调幅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 6.4 噪声调频干扰6.4.1 噪声调频干扰的统计特性6.4.2 噪声调频干扰对雷达接收机的作用 6.4.3 噪声调频干扰对信号检测的影响 6.5 噪声调相干扰6.5.1 噪声调相干扰的统计特性6.5.2 影响噪声调相干扰信号效果的因素 6.6 脉冲干扰习题六参考文献第7章欺骗性干扰7.1 概述7.1.1 欺骗性干扰的作用7.1.2 欺骗性干扰的分类7.1.3 欺骗性干扰的效果度量7.2 对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7.2.1 雷达对目标距离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2.2 对脉冲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7.2.3 对连续波调频测距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 7.3 对雷达角度信息的欺骗7.3.1 雷达对目标角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3.2 对圆锥扫描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3.3 对线性扫描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3.4 对单脉冲角度跟踪系统的干扰7.4 对雷达速度信息的欺骗7.4.1 雷达对目标速度信息的检测和跟踪7.4.2 对测速跟踪系统的干扰7.5 对跟踪雷达AGC电路的干扰7.5.1 跟踪雷达AGC电路7.5.2 对AGC控制系统的干扰习题七参考文献第8章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8.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要求8.1.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8.1.2 干扰机的主要性能要求8.2 干扰机的有效干扰空间8.2.1 干扰方程8.2.2 干扰机的时间计算8.3 干扰机的收发隔离和效果监视8.3.1 收发隔离8.3.2 效果监视8.4 射频信号存储技术8.4.1 模拟储频技术(ARFM)8.4.2 数字储频技术(DRFM)8.5 载频移频技术8.5.1 由行波管移相放大器构成的载频移频电路 8.5.2 由固态移相器构成的载频移频电路习题八参考文献第9章对雷达的无源对抗技术9.1 箔条干扰9.1.1 箔条干扰的一般特性9.1.2 箔条的有效反射面积9.1.3 箔条的频率响应9.1.4 箔条干扰的极化特性9.1.5 箔条回波信号的频谱9.1.6 箔条的战术应用9.2 反射器9.2.1 角反射器9.2.2 龙伯透镜反射器9.3 假目标和雷达诱饵9.3.1 带有发动机的假目标9.3.2 火箭式雷达诱饵9.3.3 投掷式雷达诱饵9.3.4 拖曳式雷达诱饵9.4 隐身技术习题九参考文献《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著)目录该书系统介绍了雷达对抗的基本原理,系统的组成,应用的主要技术等。
雷达对抗原理 习题答案
λs =
空间位移
ξ +1 = ξ− 1 =
1 T ∆f = 1 τ τ ≥T τ <T
Pq = ∏ (
i =1 N
Tri − τ i ) Tri
N N N N τ1 + τ i τ +τ τ +τ τ +τ i ) + ∏ (1 − 2 i ) + ∏ (1 − 3 i ) + ...... + ∏ (1 − N ) Tri Tri Tri Tri i =1,i ≠ 2 i =1, i ≠3 i =1, i ≠ N
向影响最大,此时 R 最大等信号方向影响小,此时 R=0 (2)当 L = 3dB 时, N =6
dϕ =
R R 360° R R 360° dθ r + dθ s + dR = × 7° + × 1.5° + × 2° = 1.29 R + 10° 6 12 12N 6 12 12 × 6
非交叠概率 P 1 = ∏ (1 −
i =2
N
∏ (1 −
i =2
N τ1 + τi τ +τ ) 为其他脉冲与 τ1 交叠的概率, ∏ (1 − 2 i ) 为其他脉冲与 τ 2 不交叠的概率。 Tri Tri i =1,i ≠ 2
交叠概率 Pc = 1 − Pq − P 1
第二章 2.题二图所示为搜索式超外差接收机原理图,其侦察频段为 f1 : f 2 = 1000 : 2000 MHz ,中 放带宽为 ∆fr = 2MHz 。现有载频为 1200 MHz ,脉冲为 1µ s 的常规雷达脉冲进入接收机。 (1)画出频率显示器上画面及信号波形,说明波形包络及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中频频率 fi 及本振频率 fL 应取多大,为什么? (3)画出接收机各部分频率关系图。
雷达对抗原理赵国庆
全方向比幅法(NABD)
■ 对称天线函数F(θ)可展开傅氏级数:
用权值cos(iθS),sin(iθS),i=0,…,N-1,对各天
出信号取加权和:
简化后得:
■ 当天线数量较大时,天线函数的高次展开系数很小 再次简化后:
■ 利用C(θ),S(θ)可无模糊地进行全方位测
向
(a) 高斯、半余弦两
测向技术
测频方法
频域顺序取样 频域取样
频域同时取样
搜索式超外差接收机 射频调谐晶体视放接收机 多波道晶体视放接收机 信道化接收机
频率—相位变化 比相法瞬时接收机(瞬时测频接收机)
频域变换
频率—时间变化 频率—空间变化
压缩接收机 声光接收机
频率—幅度变化 多波段比幅接收机
测向方法
空域顺序取样 空域取样
搜索速度
■ 慢速可靠搜索
1、在雷达天线扫描一周的时间内,侦察天线只扫描一个 波束宽度。 2、在雷达天线指向侦察天线的时间内,至少接收到Z个 连续的雷达发射脉冲。
■ 快速可靠搜索
1、在雷达天线扫描一个波束宽度时间内,侦察天线至少 扫描一周。 2、在侦察天线指向雷达的时间内,至少接收到Z个连续 的雷达发射脉冲。
的设计和调整,使j输出口的天线振幅方向图函数Fj(θ
) 近似为
从而使N个输出口具有N个不同的波束指向
。
相位法测向
■ 测角范围——短基线 ■ 测角精度——长基线 ■ 解决的方法:多基线相位干涉仪
图3―11 一维三基线相位干涉仪测向的原理
■ 四天线接收的信号经过各信道接收机(混频、 中放、限幅器),送给三路鉴相器。其中“0”信 道为鉴相基准。三路鉴相器的6路输出信号分 别为
种天线方向图函数 (b) 6元高斯天线比 幅测向的误差曲线 (c) 6元半余弦天线 比幅测向误差曲线
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是指敌我双方在雷达战中采取各种技术手段,以减弱或抵消对方雷达的探测、跟踪和导引能力,从而保护自己的飞机、舰船和地面目标免受敌方雷达的侦察和攻击。
雷达对抗是现代战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和执行任务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雷达对抗的原理主要包括干扰、反制和隐身三种手段。
首先,干扰是指通过发射特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波,干扰敌方雷达的正常工作,使其无法准确探测目标或者产生虚假目标,从而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
干扰手段包括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有源干扰是指主动发射干扰信号,而无源干扰则是利用天线、反射体等 passiv e 的手段来改变雷达接收到的信号。
其次,反制是指采取针对敌方雷达的具体特点和工作原理,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来削弱或抵消其探测和跟踪能力。
反制手段包括频率捷变、波形捷变、抗干扰接收机等技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地削弱敌方雷达的性能,使其无法准确探测到我方目标。
最后,隐身技术是指通过减小目标的雷达截面积,使其对雷达波的反射减小到最低程度,从而使敌方雷达无法准确探测到目标。
隐身技术包括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采用吸波材料、优化目标的外形等手段,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小目标的雷达反射截面积,从而提高目标的隐身性能。
总的来说,雷达对抗原理是通过干扰、反制和隐身等手段,削弱或抵消敌方雷达的探测和跟踪能力,从而保护自身目标免受雷达的侦察和攻击。
在现代战争中,雷达对抗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军事技术领域,对于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和执行任务的成功率至关重要。
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雷达对抗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提高,成为战场上的一项重要利器。
雷达对抗原理6
b =
2
AJ21 AJ22
(3)异步闪烁干扰
(1) 同步闪烁干扰 2. 相干干扰
(2) 误引干扰
若 ϕ = π , b = 1,θ → ∞ 3. 交叉极化干扰 质心干扰(没有绝对的垂直极化或水平极化)
§7.4 对雷达速度信息的欺骗
一.检测和跟踪 1. 连续波 fL =fI-fd 2.脉冲 二. 干扰 1. 速度波门拖引
1.受欺骗概率 Pf 2.跟踪误差 δ v
以假为真的概率
Pf = 1 − ∏ (1 − Pfi )
i =1
n
n 次实验
σ v2
§7.2 对雷达距离信息的欺骗
一. 雷达距离检测和跟踪 1.脉冲测距 时间比较器 2.CW 测距
fc = ft − fr =
2 R ∆f m cT
保证相差一个固定中频 fi 二. 欺骗 1.距离假目标欺骗 (1) 转发式干扰 2.距离波门拖引
R f − R f δR
(2)应答式干扰
R R f (t ) = R + v(t − t 1 )或R + a(t − t 1 ) 2 干扰关闭
三. 对连续波调频测距雷达距离来自息的欺骗 1. 距离假目标0 ≤ t p t 1 , 停拖期 t 1 ≤ t p t 2 , 拖引期 t 2 ≤ t p T j , 关闭期
T f − T ≤ ∆V T f − T f ∆V
T f' =
S fTf Sf +S
(2)假目标干扰
(2)拖引干扰
0 T f − T = 0 → δVmax T 消失 f
0 ≤ t p t1 , 停拖 t1 ≤ t p t 2 , 拖引 t 2 ≤ t p T j , 关闭
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原理
雷达对抗原理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技术来干扰和破坏雷达系统的正常工作。
雷达系统通常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反射回来的波来探测目标。
雷达对抗旨在干扰或伪装这些信号,以误导雷达系统,使其无法准确探测目标或误判目标位置。
雷达对抗的方法主要可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
主动对抗是指主动发射电磁波来伪装或干扰雷达系统。
其中一种主动对抗的方法是发射干扰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覆盖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使雷达系统无法正确识别目标。
另一种主动对抗的方法是发射干扰噪声,这些噪声可以混淆雷达系统的信号处理,使其难以分辨目标和干扰源。
被动对抗是指通过反射、散射或吸收电磁波来干扰雷达系统。
一种常见的被动对抗方法是利用反射面或干扰源使电磁波发生漫反射或散射,产生虚假目标,使雷达系统产生误差。
这种方法常用于隐身技术中,通过特殊的材料或结构设计,使目标对雷达波的反射尽可能减小,降低被雷达发现的概率。
此外,雷达对抗还可以利用电子对抗技术对雷达系统进行干扰。
电子对抗包括电子干扰、假目标产生、波形分析等手段,通过改变雷达波的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使其无法正确工作或受到误导。
总之,雷达对抗原理是通过多种手段和技术对雷达系统进行干扰和破坏,使其无法正常工作或误判目标信息。
这不仅对雷达
系统的使用者造成困扰,也对雷达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雷达对抗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 雷达测距和接收机灵敏度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掌握目标回波测距的方法。
2. 雷达回波信号能量变化对接收机输出的信号的幅度(包络)的影响。
3. 掌握切线灵敏度的定义。
二、 实验内容1. 距离测量。
雷达工作时,发射机经天线向指定空间发射一串重复周期的高频脉冲。
如果在电磁波传播的路径上有目标存在,那么雷达可以接收到由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
由于回波信号往返于雷达和目标之间,它将滞后于发射脉冲一个时间r t 。
如图3.1示电磁波以光速传播,设目标的距离是R ,则传播的距离为光速乘以时间间隔,即r t C R ⨯=2,可得r t CR 2=。
2. 切线灵敏度。
在某一输入脉冲功率电平的作用下,雷达接收机输出端脉冲与噪声叠加后信号的底部与基线噪声(只有接收机内噪声)的顶部在一条直线上(相切),则称此输入脉冲信号功率为切线信号灵敏度TSS P 。
对于单脉冲雷达信号,则有rt 回波tt图3.1 雷达测距图3.2切线灵敏度m UnU 发射脉冲R A P TSS /212=(3-1)其中,A 是输入信号的幅度,R 为接收机内阻。
本实验仪接收机内阻为50欧姆。
三、 实验数据信号时延:T=52μs 信号衰减值:95 % 切线灵敏度:P TSS = 噪声电压峰值: 噪声最大值:四、 思考题1. 根据记录回波的时延,计算目标回波距离。
答:目标回波时延:,根据公式计算得回波距离R=7.8km 。
2. 距离分辨率为多少? 答:距离分辨率()2c nc dr v τ∆=+≈B 12c *,实验测得目标回波脉冲宽度τ为240ns ,代入距离分辨率公式得到c r ∆约为36m 。
3. 目标回波输入信号的幅度改变,示波器输出信号有何变化?答:由前面数据整理的表格可以看出,目标回波输入信号的幅度衰减越来越大时,示波器输出信号幅度越来越小。
4. 雷达的切线灵敏度是多少? 答:接收机灵敏度为: 。
5. 基线噪声电压峰值n U 和满足切线灵敏度条件下有信号处输出噪声的峰值m U 是否相同?为什么?答:基线电压峰值n U 小于满足切线灵敏度条件下有信号处输出噪声的峰值m U ,因为nU 只是接收机内噪声而m U 不仅包含接受机内噪声还包含外界干扰噪声所以n U <m U 。
第7章欺骗性干扰 雷达对抗原理 教学课件
第7章 欺骗性干扰
3) 速度欺骗干扰 fdf≠fd,Rf≈R,αf≈α,βf≈β,Sf>S (7 ― 7)
速度欺骗干扰是指假目标的多普勒频率不同于真 目标,能量强于真目标,而其余参数近似等于真目标。
第7章 欺骗性干扰
3) 拖引干扰 拖引干扰是一种周期性地从质心干扰到假目标干 扰的连续变化过程,典型的拖引干扰过程如下式所示:
0
Tf T 0 V
T f
0≤t<t1,停拖 t1≤t<t2,拖引 t2≤t<Tj,关闭
(7,t1]内,假目标与真目标出现的 空间和时间近似重合,雷达很容易检测和捕获。由于假 目标的能量高于真目标。捕获后AGC电路将按照假目 标信号的能量来调整接收机的增益(增益降低),以便对 其进行连续测量和跟踪,停拖时间段的长度对应于雷达 检测和捕获目标所需的时间,也包括雷达接收机AGC电 路的增益调整时间;在拖引时间段[t1,t2)内,假目标与真 目标在预定的欺骗干扰参数(距离、角度或速度)上逐渐 分离(拖引),
Tf
S f Tf Sf S
(7―10)
第7章 欺骗性干扰
2) 假目标干扰
‖Tf-T‖>ΔV
(7―11)
即真、假目标的参数差别大于雷达的空间分辨力,
雷达能够区分Tf与T为两个不同目标,但可能将假目标作 为真目标检测和跟踪,从而造成虚警,也可能没有发现真
目标而造成漏报。大量的虚警还可能造成雷达检测、
跟踪和其它信号处理电路的过载。
V {[Rmin , Rmax ],[amin , amax ],[min , max ],[ fd min , fd max ],[Si min , Si max ]}
雷达对抗原理 -回复
雷达对抗原理是指对抗敌方雷达系统的方法和策略。
它旨在干扰、欺骗或阻碍敌方雷达系统的探测、跟踪和识别能力,以保护自身免受敌方雷达侦察和攻击。
以下是雷达对抗原理的几个关键方面:
1. 隐身技术:通过减小雷达截面积、采用隐身涂层、优化机身造型等方法,使目标在雷达波束中难以被探测到或识别出。
2. 干扰技术:利用电子干扰手段向敌方雷达系统发送有干扰效果的信号,干扰其正常工作、降低探测能力或产生虚假目标,使敌方无法准确获取目标信息。
3. 欺骗技术:通过发射和反射虚假信号或干扰信号,迷惑敌方雷达系统的目标识别和跟踪,以减少被探测和追踪的概率。
4. 遮蔽技术:利用地形、建筑物或其他物体来阻挡或减弱雷达波的传播,从而降低目标被探测的概率。
5. 技术性规避:通过巧妙选择行动路线、改变高度、速度和方向等,使自身在雷达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减少或目标特征难以捕捉,增加敌方的难度。
雷达对抗原理在军事、航空、航天和电子战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保护和提升自身的隐蔽性、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雷达对抗原理课程设计
雷达对抗原理课程设计一、设计目的雷达对抗常常是作战中的一环,在外交、军事、经济领域都极其重要。
在未来,计算机及雷达技术将会日益成熟,雷达对抗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本课程设计将在学习基础雷达知识的基础上,融合对抗思想,以培养学生的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 雷达基础知识本部分主要介绍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参数的表示方法、雷达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理解雷达系统的组成、雷达信号与目标特征相关性的原理及发展趋势。
2. 雷达对抗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常见的雷达对抗手段、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的弱化手段、雷达系统的误报率提高手段、雷达系统的欺骗手段等有关内容。
3. 雷达对抗实践本部分组织学生进行雷达对抗实践,掌握基本的故障诊断、干扰技术、隐身技术等对抗手段,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对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过程1. 雷达基础知识知识点1: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发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相遇于目标后所反射回来的信号被接收系统接受,并通过一定的处理手段,计算出目标的距离、方位、高度等参数。
知识点2:雷达的参数表示方法雷达的参数表示方法包括峰值功率、脉冲宽度、重复频率、射频脉冲压缩等方面的内容。
知识点3:雷达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是指将雷达接收器接受到的信号进行处理,通过雷达信号的处理,可以获得目标的信息,针对目标的类型和特征对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提高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
2. 雷达对抗基础知识点4:常见的雷达对抗手段常见的雷达对抗手段包括隐身技术、干扰技术、攻击技术及其他手段。
知识点5: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的弱化手段通过主动干扰、被动干扰等手段削弱雷达系统探测能力。
知识点6:雷达系统的误报率提高手段通过随机干扰、假目标、电子对抗等手段提高雷达系统误报率。
知识点7:雷达系统的欺骗手段通过波形、频率等埋伏雷达系统、干扰雷达系统的正常工作等手段进行欺骗。
3. 雷达对抗实践实验1:故障诊断学生通过实验对雷达装置的故障进行诊断,并且用到雷达系统的原理和测试技术。
雷达原理与对抗技术习题答案
第一章1、雷达的基本概念:雷达概念(Radar),雷达的任务是什么,从雷达回波中可以提取目标的哪些有用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信息答: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电磁波和接收回波,对目标进行探测和测定目标信息的设备。
任务:早期任务为测距和探测,现代任务为获取距离、角度、速度、形状、表面信息特性等。
回波的有用信息:距离、空间角度、目标位置变化、目标尺寸形状、目标形状对称性、表面粗糙度及介电特性。
获取方式:由雷达发射机发射电磁波,再通过接收机接收回波,提取有用信息。
2、目标距离的测量:测量原理、距离测量分辨率、最大不模糊距离 答:原理:R=Ctr/2距离分辨力:指同一方向上两个目标间最小可区别的距离 Rmax=…3、目标角度的测量:方位分辨率取决于哪些因素答:雷达性能和调整情况的好坏、目标的性质、传播条件、数据录取的性能 4、雷达的基本组成:哪几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答:天线:辐射能量和接收回波发射机:产生辐射所需强度的脉冲功率 接收机:把微弱的回波信号放大回收信号处理机:消除不需要的信号及干扰,而通过加强由目标产生的回波信号 终端设备:显示雷达接收机输出的原始视频,以及处理过的信息 习题:1-1. 已知脉冲雷达中心频率f0=3000MHz ,回波信号相对发射信号的延迟时间为1000μs ,回波信号的频率为3000.01 MHz ,目标运动方向与目标所在方向的夹角60°,求目标距离、径向速度与线速度。
685100010310 1.510()15022cR m kmτ-⨯⨯⨯===⨯=m 1.010310398=⨯⨯=λKHzMHz f d 10300001.3000=-=s m f V d r /5001021.024=⨯==λsm V /100060cos 500=︒=波长:目标距离:1-2.已知某雷达对σ=5m2 的大型歼击机最大探测距离为100Km,1-3.a)如果该机采用隐身技术,使σ减小到0.1m2,此时的最大探测距离为多少?1-4.b)在a)条件下,如果雷达仍然要保持100Km 最大探测距离,并将发射功率提高到10 倍,则接收机灵敏度还将提高到多少?1-5.KmKmR6.3751.010041max=⎪⎭⎫⎝⎛⨯=dBkSkSii72.051,511.010minmin-===∴⨯=⨯b)a)第二章:1、雷达发射机的任务答:产生大功率特定调制的射频信号2、雷达发射机的主要质量指标答:工作频率和瞬时带宽、输出功率、信号形式和脉冲波形、信号的稳定度和频谱纯度、发射机的效率3、雷达发射机的分类单级震荡式、主振放大式4、单级震荡式和主振放大式发射机产生信号的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答:单级震荡式原理:大功率电磁震荡产生与调制同时完成,以大功率射频振荡器做末级优点:结构简单、经济、轻便、高效缺点:频率稳定性差,难以形成复杂波形,相继射频脉冲不相参主振放大式原理:先产生小功率震荡,再分多级进行调制放大,大功率射频功率放大器做末级优点:频率稳定度高,产生相参信号,适用于频率捷变雷达,可形成复杂调制波形缺点: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笨重是非题:1、雷达发射机产生的射频脉冲功率大,频率非常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 干扰机的有效干扰空间
干扰破坏雷达正常工作的空间范围――有效干扰空间 一.干扰方程
有效干扰空间
Gt (θ):为雷达天线在干扰方向的增益 γJ :干扰信号为圆极化,雷达天线为线极化 KJ :压制系数 当目标、雷达、干扰机同方向时,θ=0,Gt (θ)=Gt, Rt 最小,也称为 Rtmin γJ :干扰信号与雷达天线的极化失配系数
第八章 干扰机构成及干扰能量计算
§8.1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和主要性能要求
一. 干扰机的基本组成 无线(阵)→侦察接收机→决策→干扰资源→功率合成→天线→ 1. 遮盖性干扰机的基本组成
f . fm . Am . VCO . 功率合成―――引导式干扰机 2. 欺骗式干扰资源的基本组成 转发式干扰:射频信号存贮 应答式干扰:VCO 二. 性能指标 1.有效辐射功率 PJGJ 转发式干扰
∆t j = 20 − 50 s ; 高频率 ∆t j ≤ 1 − 100 ms
2. 频率慢变化雷达 3. 频率捷变雷达
机械调频
∆t j ≈ 0.1 − 10 ms
瞄准干扰
RJ p Rt
若考虑雷达信号脉宽τ
4.时分功率管理方式
5.转发式干扰
§8.3 干扰机的收发隔离和效果监视
干扰和侦察隔离,观察干扰效果。使干扰机发射的干扰信号不影响自身侦察接收机的正 常工作,称为干扰机的收发隔离。收发隔离是效果监视的前提和保证。干扰机中突出的困难 在于:干扰机发射和侦收往往是和同距离或近距离、同频率、同方向、同时间、同带宽的, 且干扰机的辐射功率很大,往往高于侦收设备的灵敏度。隔离不好,有可能自发自收,有可 能降低侦察接收机的实际灵敏度,减少侦察作用距离。 一.收发隔离
输出信号频率与输入信号频率的误差 ∆f ≤ 三.数字储频计数(DRFM) 1.幅度取样 DRFM 单通道:
1 2τ s
经过上、下变频后的输入信号频率范围为 [ f 0 − ∆B / 2, f 0 + ∆B / 2 ]
待入得:
双通道: 2.相位取样 DRFM K bit
§8.5 载频移频技术
1. TWT 相移放大器
PJ :干扰发射 ≥ g j = 100 − 150dB
可以保证不会发生收发自激,但不能保证侦收设备实际灵敏
度不降低。 降低 g 的方法: 1. 降低耦合 (1)增大收发天线间的间距 (2)侧向辐射 2. 分时工作
(3)左右旋圆极化
(4)进行吸收处理
二.效果监视 1.信号环境
Rt min
Pt GtσRJ2 ≥ KJ PJ GJ 4πγ J
1
4
也可写为:
在自卫干扰条件,干扰机就安装在目标上,
转发式干扰,接收到的雷达信号功率
Gr :干扰机接收天线的增益 γr :雷达信号与干扰机接收天线极化失配系数 转发式干扰机的增益:
二.干扰机的时间计算 动态博弈 引导时间△tj 1. 固定频率 低威胁
UL 线性变化 2. 数字移相器
ex:1,3
2. 被干扰信号
3. 干扰信号
§8.4 射频信号存储(RFM)技术
一.技术要求 1. 工作频率范围 BJ 瞬时带宽△B 2. 存储脉宽τc 储频精度△f 冲
射频信号存储器两种工作方式:示样脉冲、全脉
∆f ≤
1 2τ s
动态范围 Dc 输出信噪比 S/N
3.最小输入信号功率 Simin
4.信号保存时间 T C 复用输出次数 N 二.模拟储频计数(ARFM)
PJ = K P Pin ,与接收到的雷达信号功率 Pin 有关。
2.干扰频率 BJ △fj BJ:干扰机能够工作的频率范围 3.干扰空间 ΩJ θJ ΩJ :干扰波束最大指向范围 4.引导误差 △f △θ 5.引导时间 △tj :从接收到威胁雷达信号到发出射频干扰信号的时间 6.多威胁干扰能力 7.战斗使用性能 △fj :任意时刻干扰信号能够覆盖的干扰带宽 θJ :任意时刻干扰波束的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