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三 生态文明建设
新高中地理高考热点04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新高中地理高考热点04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新高中地理高考热点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绿色发展强调以可持续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而生态文明建设则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方向。
首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地理课程关注人与环境、人类活动、资源利用等问题,而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这些问题的核心。
地理课程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区域性和本地性的特征,了解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方法。
其次,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地理知识了解城市污染的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案。
此外,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通过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之间的平衡。
绿色发展注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则注重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新高中地理高考热点的一个重要议题。
高中地理知识点生态建设
高中地理知识点生态建设高中地理知识点:生态建设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自然资源的破坏日益加重,环保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生态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建设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主要讨论高中地理知识点:生态建设。
一、什么是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指的是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环境的整治和改善。
既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又要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建设的意义生态建设的意义在于保护自然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生态建设还可以提高环境的生态承载能力,减少环境破坏,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三、生态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生态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
其中,城市化带来的都市化、工业化和车辆排放等问题已经成为了严重的威胁。
许多城市出现了雾霾和地面污染等环境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此外,过度的人类活动也导致了大量的生态问题,例如森林枯萎、干旱、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等,这些问题都给生态平衡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四、生态建设的措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主要包括:1.加强环境保护通过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减排碳等措施。
此外,还需要建立环境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2.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一种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为前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发展。
通过采用清洁能源、绿色技术和低碳发展等措施,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通过加强森林保护、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管理、湿地保护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4.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以环保和生态恢复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优质、高效、美丽和舒适居住环境的城市。
老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3部分热点集训篇热点4生态文明课件
第三部分
热点集训篇
鸿蒙创世纪·前沿导高考
热点四 生态文明
热点解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促共进、深度融合,严守生态功能保 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推进能 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 源、低碳经济等。
2.有利于长江经济带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
A.鼓励创新,提技术
B.降低能耗,零排放
C.关闭高炉,去产能
D.整合工厂,增产量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钢铁工业协调度整体呈现出波动上 升的趋势,区域经济协调度则是先快速上升后下降,二者波动趋势不一 致,A错误;生态环境协调度2006年前先降后升,2006年至2010年不断 下降,B错误;2000年到2006年经济协调度迅速提高,此阶段生态环境 协调度也不断上升,区域环境质量向好,C错误;2010年经济协调度达 到最高,此时钢铁工业和生态环境达到阶段低点,结合材料“钢铁工业 污染物成为区域工业最大的污染源”可知,该时期经济高协调度是以钢 铁工业超负荷运转和牺牲环境为代价,D正确。故选D。
第2题,根据材料“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可 知,长江工业持续发展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通过鼓励创新,提高工业 技术,既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竞争力,也可以减轻钢铁工业带 来的污染,A正确;加大科技的投入能降低能耗,但钢铁工业难以实现 污染物的零排放,B错误;通过关闭高炉从而实现去产能,不利于工业 的持续发展,C错误;整合工厂,增产量只从经济的角度分析,没有考 虑到环境因素,不符合要求,D错误。故选A。
2023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技能提升练习:生态建设(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技能提升练习:生态建设(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2018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为全国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向北向西开放战略支点、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合作共建区、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
《规划》要求打造四大优势产业集群--高端能源化工产业集群、金属加工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群。
努力提升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将呼包鄂榆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
下图为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国家规划发展呼包鄂榆城市群的重要意义是()A.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和转型升级B.带动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C.推进中国与朝鲜经济走廊建设D.推动东部地区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2.呼包鄂榆城市群建设高端能源化工基地的区位优势是()A.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B.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力量雄厚C.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D.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原料、燃料充足【答案】1.A2.D【解析】1.国家规划发展呼包鄂榆城市群的重要性在于立足其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和转型升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故 A 正确;对西北地区而言,呼包鄂榆城市群定位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合作共建区,不能带动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并且由于西北地区环境相对恶劣,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故 B 错误;呼包鄂榆城市群的战略定位为向北向西开放战略支点,该城市群与朝鲜距离较远,故该城市群的规划发展不能推进中国与朝鲜经济走廊建设,故 C 错误;现代社会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经济发达,故该城市群的规划发展不能推动东部地区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故D错误。
故本题选A。
2.呼包鄂榆城市群人口相对稀疏,并且高端产业发展要求劳动力素质较高,故 A 错误;呼包鄂榆城市群高校科研院所相对较少,故 B 错误;交通相对落后,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正在构建,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联系不方便,故 C 错误;高端能源化工业的能源、原料投入较大。
走向生态文明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
(2)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
例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根本大计。读下图,完成(1)~(2)题。
1.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 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 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 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
在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据此完成3 ~ 4 题。 3. 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 ( ) A. 原始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 工业文明时期 D.后工业化时期 4. 下列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人们依赖环境,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 人类试图征服自然,人地矛盾激化 C. 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 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配套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
5. D 6. C 解析:5. 根据所学知识,原始文明是采猎文明, 主要依靠劳动力采集野 果、狩猎,甲表示劳动力,①错误。农业文明以种植业为主,土地、劳动力是主导因 素,乙表示土地,②错误。工业文明初期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发展工业,主导因 素是资本,丙表示资本,③正确。工业文明后期,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逐渐成为 主导因素,丁表示科技进步,④正确。6. 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原始文明时期以采猎 活动为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较小,①正确。农业文明时期土地质量取决 于土地区位,用途是发展种植业, 不是决定因素,②错误。工业文明时期初期主导经 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后期是科技进步,③错误。生态文明时期人类重视对生态环境 的保护,谋求人地和谐,④正确。
高考地理大二轮课件热点案例探究三生态文明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现状
自然保护区建设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定数量的自然保护区,涵盖了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节能减排政策与实践成果
政策措施
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加强考核问责; 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实施节能改造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 低;清洁能源比重不断提高;节能环 保产业快速发展等。
04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性治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方法
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
水体生态修复
通过截污治污、生态补水、水生生 物恢复等措施,修复受损水体生态 系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规模和功能,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 网络。
城市绿地系统设计
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等原则,设计多样化的绿地景观和休闲设施,满足 市民游憩需求。
水资源短缺
全球范围内,水资源 日益紧缺,许多地区 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水污染严重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和农业污染等导致水 质恶化,影响生态环 境和人类健康。
节约用水
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 率。
治理水污染
加强污染源控制,加 大污水处理力度,改 善水环境质量。
水资源调配
通过跨区域调水等工 程措施,缓解水资源 分布不均的问题。
关注热点问题和时事政治
多做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
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考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考考点一、核心概念与定义1.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指针对特定区域,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改善其生态环境的活动。
2. 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由气候异常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引起。
二、荒漠化的成因与影响1.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少雨、地面疏松、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等。
2. 人为因素:人口激增、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3. 影响:土地退化、土壤贫瘠、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气候变化加剧等。
三、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 合理利用水资源:包括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2. 生物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植树造林、种草治沙、设置沙障等。
3. 调节农林牧用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农林牧业生产。
4. 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推广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等。
5.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1. 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治山治水治沙结合: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五、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案例分析1.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遏制了荒漠化的扩展。
2. 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如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南方丘陵山区的森林保护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应用1. 遥感技术:用于监测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动态变化。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分析和评估生态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
3. 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精确定位和测量生态环境问题的范围和程度。
以上是对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高考考点的归纳总结。
希望这些内容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
新高中地理高考热点04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热点04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完成下面小题。
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A.人口密度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D.移民意愿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①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①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3.为缓解塑料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以玉米、木材等为原料的生物塑料产业逐渐兴起。
2018年全球生物塑料的产量约200万吨,原料种植占用耕地约80万公顷。
生物塑料()A.用木材废料替代玉米为原料,少占耕地B.产品在运输和消费过程中实现了零污染C.生产区位向以石油为原料的塑料厂集聚D.有效消除二氧化碳排放,削弱温室效应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强调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下图为“新三农”耕地相互联系关系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生产活动集约经营主要目的是()A.节约资源B.互通信息C.技术合作D.适应市场5.新农业与新农村在生态层面存在价值响应,主要表现在()①生态宜居①农业高产①绿色发展①农民增收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6.“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背景下“新三农”需要()A.优化农业种植结构B.扩大农业土地供给C.增加化肥农药使用D.拓宽粮食进口渠道云南元阳以水田为主的哈尼梯田(图1)和山西昔阳大寨旱地梯田(图2)是我国南北方山区人民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两地均形成了坡面“上部林地+下部梯田”的空间结构,林地对梯田的主要生态保护功能是()①防止山洪对梯田的毁坏①为梯田提供养分①防止大风对梯田的毁坏①为梯田涵养水源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8.与大寨梯田相比,哈尼梯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独特性是()A.防止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B.防止水分流失加剧土地干旱化C.防止土壤侵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D.防止有机质快速分解与淋溶加剧养分流失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暖温带半湿润一中温带半干旱区。
高考地理考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0高频考点突破s⅛∙直去高希就研深桁考点一荒漠化与水土流失[学生用书P74]丨核心基础I1. 荒漠化→类型、分布、成因→解决措施。
2. 水土流失→分布、成因、危害→解决措施。
I真题剖析I[2014高考全国卷I, T36 (2)(3)(4) ,18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 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山地(1)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5分)(2) 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3) 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6分)[思路分析]1. 读文字材料,抓住核心词语⑴文字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有:“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大风日数157天”“ 10月至次年4月” “桑曲和巴索曲之间” “风沙灾害较为严重”“就地起沙等。
⑵第⑴题设冋中的核心词语有:“说明”“沙源”“易起沙的原因”等。
(3)第(2)题设冋中的核心词语有:“简述” “风沙”“铁路及运行列车”“危害”等。
(4)第(3)题设冋中的核心词语有:“风沙灾害”“提出防治措施”等。
2. 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从图屮町知.谀她区两部为广脯的和面、p∏4经过时无阻挡,凤力强劲;东部沟河谷.因⅛n⅞fe应,风力更加强劲;⅛⅛≠地表缺乏植被■(朵护,凤眇天气案N t H桑/k齐獰N宀C A i⅛a金亠CX⅛ C λ宀Λ亠*-c⅛^JΓ⅛一姆r 宀λ三]山地A L l⅛m⅜⅛⅛河郦水位低,1⅛⅛tM流在此曜积的韻沙.⅛≡K⅛⅛⅛f 滩都会在大凤I吹动下痕咸凤眇灾書[标准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同步训练)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绿色发展”的范畴?A.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B.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D. 强化城市扩张,扩大建筑规模2、以下哪个措施可以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A.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B. 限制所有产业发展,只发展绿色产业C. 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D. 加强环境保护,实施严格控制排放3、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A.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B.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 提高人口素质D. 发展循环经济4、以下哪项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A. 建设美丽中国B.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C.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D. 实现可持续发展5、下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B、生态文明建设认为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C、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D、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以下哪种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A、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依赖B、加大森林的砍伐,用来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C、实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D、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7、题干:以下哪项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A、经济效益B、社会公平C、环境正义D、科技创新8、题干:以下哪个行为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A、过度开采自然资源B、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参与植树造林活动C、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酒瓶D、随意倾倒工业废水9、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哪个原则强调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A. 生态平衡原则B. 公平性原则C. 可持续性原则D. 环境保护原则 10、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中推动绿色生活方式的范畴?A. 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B. 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C. 大规模开发建设工业项目D. 提倡公共交通出行1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列做法最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4.1走向生态文明(课件)高二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 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 全、区域稳定和国际 安全构成威胁。
2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要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 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 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D )
A.人定胜天论 B.地理环境决定论 C.因地制宜的思想 D.人地协调论
读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资源数量、环境质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 题。
5.图示四个阶段,人类被动适应环境的是( A )
A.采集渔猎时代 B.农业社会 C.工业社会 D.现代社会
3 变革发展模式
3 变革发展模式
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变革发展模式
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 方式和消费模式。
3 变革发展模式
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A.采光性能增强 B.噪声污染减弱 C.电能消耗增大 D.雨水排泄加快
读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口、资源数量、环境质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面小 题。
6.在现代社会,资源数量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B )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C.环境质量的改善
D.资源质量的提高
“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援植物及其他植物栽植并依 附或者铺贴于各种建筑物及其他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被誉为“城市建筑的肌 肤”。下图为“立体绿化”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立体绿化”建筑反映出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热点讲解: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热点讲解: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一、锁定热点[材料一]生态问题是个全球问题。
近代以来,人们曾轻率地把自然界的存在仅仅看作人类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
于是,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森林资源缺失、物种多样性锐减等生态问题便日益凸显。
[材料二]作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在党的十八大第一次被写进了政治报告。
经过五年气势磅礴的伟大实践之后,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思考和实践举措上均有了重大创新。
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以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条坚持”,其中就明确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报告在论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甚至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重要的还在于,报告提出了详尽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
二、演练热点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
读图回答1~2题。
1.北京市()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解析:1.B 2.D第1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春季多大风天气,大风吹散雾霾,春天雾霾天气减少;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解决当前面
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经过近几年努力,五水共
治成效显著。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浙江省水资源、水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海地区治污水压力较小 C.丘陵山区的防洪压力较小
√B.平原地区排涝压力较大
12345
材料二 塞罕坝林场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12345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答案 图示区域以高原(山地)、平原为主;(地 表起伏较大,)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 渐降低。
解析 根据图中的海拔可知,该地高原、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呈现阶梯状。
12345
(2)说明塞罕坝原始森林破坏后,风沙紧逼北京 的原因。 答案 (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盛;塞罕坝 原始森林破坏后,北京失去绿色屏障(,冬季风 长驱直入,导致风沙南侵);地势西北高、东南 低,利于风沙南侵;北京与浑善达克沙地距离近。 解析 主要从冬季风、沙源地、地势等方面考虑。
解析 主要围绕“绿水青山”的优点方面考虑。
12345
工商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 ④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减轻环境污染;分散的企业集聚 发展,有利于减少污染和集中处理污染物;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等会 污染水资源;工业排放污水量大,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会加重水污染。
三、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部分】 热点案例探究
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自 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 体系,说明我国已进入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又是人地协调 观的主要表现之一,因此也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
12345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最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冬季风 强劲,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历史上塞罕坝曾开围放垦,原始森林 几乎绝迹。20世纪60年代初,内蒙古的风沙同纬度的大部分地方都更不适宜 林木生长,树木生长缓慢。但是几十年来,塞罕坝人还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建 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从荒原到林海的绿色奇迹,同时也发展了经济, 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沿海岛屿供水压力较小
解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沿海地区的水污染较重,故治污压力较大,A错; 浙江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故平原地区排涝压力较大,丘陵山区 的防洪压力也较大,B对,C错; 岛屿面积小,虽降水多,但蓄水能力很差,供水压力大。
12345
4.有助于治理污水的措施主要有
①发展“种—养—加”农业循环经济 ②促进分散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③鼓励
12345
2.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 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 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
√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
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
12345
解析 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 流域。该“城市绿心”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 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调节区域小气候,C对; 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 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机会、收入 等远好于乡村,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且也不是生态效益,B错; 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态效益,D错。
12345
(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塞罕坝林场树木生长缓慢 的原因。 答案 地势较高,热量条件不足(或生长期较短); 属半干旱区到半湿润区的过渡地带,降水较少; 冬季风强劲,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解析 主要从热量、降水和冻害等方面考虑。
12345
(4)请以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对经济的影响为 例,说出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答案 塞罕坝生态环境的恢复,能促进当地林业 的发展;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独特的旅游资 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019·北京市西城区模拟)“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 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从2013年 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见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 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 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
√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
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
12345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中国绿心”在湘、鄂、赣之间,A错; “中国绿心”位于第三级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B错; “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 循环活跃,C对; “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D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