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 第一节
(完整版)西方文论课件1
恩格斯: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 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 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 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 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而 这种见解愈来愈为自己开拓道路。”
源 头:
1、最基本的范畴 2、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3、决定了西方文论的基本面貌
四、西方文论的历史分期
1、古希腊罗马时期 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3、十七、十八世纪时期 4、德国古典时期 5、十九世纪时期 6、二十世纪时期
第一编
古希腊罗马文艺思想
(公元前六世纪中叶至西罗马帝国476灭亡)
绪论
一、历史地位——西方文论的源头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 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 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 起一种家园之感。”
西方文论
主讲教师 袁梅
前言
一、对“西方文论”的界定:
1、界定的混乱现状 (1)西方=西半球(中、南美洲) (2)西方=发达国家 (3)西方=欧美(苏联、东欧) (4)西方=资本主义世界
2、以文化为中心的界定
新的历史学说:古代三大文明区划 *美洲、中美洲和中央安第斯文明区 *东亚、南亚、中国文明和印度地区 *印度河流域以西至地中海、西亚、 北非、南欧文明区
和发展方向
二、历史分期
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到公 元五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476 年),大约跨越一千年时间。
三个时期:
1、早期:形成时期<bc6-bc4> 2、中期古典时代:鼎盛时期<bc5-
bc3> 3、晚期:衰落时期<bc4-476>
第一章
古希腊文艺理论
第一节 概 述
1、社会背景:兴起、鼎盛、衰落 2、文化背景:开放、民主、自由 3、文学概貌:神话、史诗、戏剧 4、文论——发源于古希腊的西 方两千五百多年的文学理 论遗产
西方文论(上)要点
第一章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西方文艺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的文艺观是唯心主义的贵族的文艺观:一、理式论和艺术的本质1、他的理式论是从反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德谟克利特的反映论和普罗塔哥拉的感觉论开始的。
理式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也是他美学和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主张有先于美的事物的所谓“美本身”,说它应该是“一切美的事物有了它就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
《会饮篇》更明确提出存在一种先验的绝对的美的理式。
2、对于文艺的本质,他提出了从理式论出发去认识,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说”和“灵感说”。
前者否定艺术的真实性,是唯心主义的文艺观;后者否定理性和实践。
3、“理想国”和文艺的功用。
马克思说: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
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思想是他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文艺思想的出发点。
他根据建立理想国的要求来看待文艺的社会功用,认识和改造希腊文艺的。
一要有益于城邦,二要合乎城邦制定的规范,这是柏拉图对文艺社会功用的基本观点。
他提出“效用说”实质上是奴隶主贵族的功利主义,效用即是对实现理想国有无效益和作用。
二、柏拉图文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1、创作主体的作用。
艺术幻觉的产生有赖于发挥创作主体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的主动性,是不可能有艺术的。
他最早对人的心灵美进行探索,并延伸到创作领域,认为艺术是作家心灵、人格的表现。
创作主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反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多种心理现象。
2、创作中灵感和天才。
他凭经验和直觉看到天才的重要性,并且主张诗人的天赋才能要和知识、练习结合起来,认为只有学习哲学、自然科学和近代所谓心理学,才能穷究心物的本质。
3、艺术的美感作用。
他发现了艺术特有的美感作用,而且明确提出美感作用的对象是人的心灵,作品对人的灵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艺术创作的辩证法。
主张要靠对立因素的调和,对结构提出了有机统一的原则。
三、柏拉图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1、古罗马时期,郎吉努期受“迷狂说”启示,在“论崇高”里专门提出了情感的重要性。
西方文论 第1讲 古希腊文论ppt课件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
9
4、亚里斯多德的主要文论思想 ①文艺的本质 A、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摹仿
与柏拉图一样,亚里斯多德也主张文艺的本质在于摹仿。然而,从哲学世界观 来看,后者的摹仿说与前者有着实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见教材 P29-30) B、文艺摹仿比现实更真实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 C、文艺摹仿的真谛在于“合情合理”的创造
11
B、悲剧情节比悲剧人物性格更为重要 ——“悲剧是为了摹仿行动,才去摹仿行动中的人”
C、悲剧冲突的本质 ——“过失说”(不知而误犯)
D、悲剧的社会功能 ——“陶冶或净化说”(“卡塔西斯说”)
12
7
总结: 柏拉图的两种文艺观——
一种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艺活动;另一种是在神灵附体并唤起理式回忆的 条件下产生的文艺活动。 两种文艺观给后世文论提供的主要启示—— 文学反映论方面 文学创作论方面
8
三、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1、生平简介 求学阶段(20年):“学院之灵” 君师阶段(9年):“太子太傅” 授业阶段(15年):“逍遥学派” 2、百科全书式的智者 3、文艺思想的代表作
——理想国不需要文艺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4
4、柏拉图的主要文论思想 ①基于理式论的摹仿说
理式:超时空、非物质、非意识且永恒不灭的“本体”。它决定着现实世界的 一切,而现实世界则只是其影子。 文艺的本质:文艺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他以三种床(“床喻”) 对此作出说明。 摹仿说的哲学本质:客观唯心主义。 摹仿说的文论价值:反映论(镜子说)
6
③文艺的灵感说 柏拉图虽然从哲学和政治理念上否定文艺,但对文艺活动本身又是深有体会的, “灵感说”的提出即源于此。 诗人灵感的由来源于“神灵附体”,其具体表现是心灵的迷狂状态。即是说, 只有诗神附体于诗人的心中,后者才能产生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的特殊心境, 好诗由此得以出炉。(反问:好诗的出炉难道仅凭迷狂?) 灵感说的实质:诗人之灵魂对充满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西方文论课件15
二、海涅的文论思想
《论浪漫派》 论浪漫派》 1、反对德国文学继承中世纪的浪漫主义 、 2、 2、反对耶拿派的浪漫主义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
第三节 英国浪漫主义
一、华兹华斯的文艺思想
《〈抒情歌谣集〉序言》 《〈抒情歌谣集〉序言》 抒情歌谣集 1、“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2、诗歌中的情感和想象是相辅相成的 、 3、提倡用日常的语言写平常的事件 、
第七编 十九世纪文论 第一章 浪漫主义文论
第一节 概 述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1社会背景 1社会背景 2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 3文学概貌 文学概貌 4文论综述 文论综述
第二节 德国浪漫主义文论
一、施莱格尔兄弟的文论思想
早期浪漫派, 早期浪漫派,耶拿浪漫派 施莱格尔: 论希腊戏剧的美学价值》 弗·施莱格尔:《论希腊戏剧的美学价值》 施莱格尔 论歌德的迈斯特》 批评片断》 《论歌德的迈斯特》《批评片断》 1、对浪漫主义的推崇和界定 、 2、把“感伤”看成是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 感伤” 、 3、浪漫主义戏剧的对象 、
二、柯勒律治的文论思想
《文学生涯》《莎士比亚评论集》 文学生涯》 莎士比亚评论集》 1、艺术是人与自然的中介 、 2、论诗歌的娱乐作用、 2、论诗歌的娱乐作用、格律 3、论想象 、 4、艺术的天才 、
第四节 法国浪漫主义
一、雨果的文论思想 《〈克伦威尔 序言》 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序言》 1、 1、文学创作中的对照原则 2、文学要服务于人民的精神生活 、
施莱格尔: 奥·威·施莱格尔: 威 施莱格尔
《关于美的文学和艺术的讲演》 关于美的文学和艺术的讲演》 关于戏剧艺术和文学讲演》 《关于戏剧艺术和文学讲演》 1、 1、艺术品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2、讲艺术理论区别为“技巧的艺术理论” 、讲艺术理论区别为“技巧的艺术理论” 哲学的艺术理论” 和“哲学的艺术理论” 3、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关系 、
西方文论第一章古希腊
第二节 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The Pythagoreans) 1 约在公元前6世纪初起,公元前5-4世纪得到继承发展。 2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和文论思想,与其哲学的基础 和道德的目的直接相关。 • 就哲学意义而言,毕达哥拉斯学派最著名的命题就是“数 即宇宙”。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一。从一产生 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从完满 的一和不定的二产生出各种数目; • 就道德的目的而言,毕达哥拉斯学派将世界化约为数字 的秩序,又使这种秩序与人类自身相关联。人类一旦以主 宰宇宙的秩序为规范,一旦按照和谐的比例安排生活,也 就能够净化心灵、最终求得不朽。
西方文学理论专题
一、绪论
西方文论呈现的方式大体有三种: • 一种是在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
美学家的著作中包含着的文学理论。 • 第二种是诗人作家著书立说谈他们的文学
见解。 • 第三种是19世纪以后才有的专门的文学批
评家、理论家写的文艺理论论著。
二、时段划分
•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 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三、文论历程划分
•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
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 评”——结构主义 •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 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 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智者学派关注人本身的生存问题,但是按照他们的相 对化辩难,“正义”之类的基本价值在不同城邦、不同群体 中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苏格拉底所要揭示的,就是在种 种可变的解释背后可能存在的某种确定性。也许我们永远 无法从肯定的方面把握和实现这种确定性,但是我们可以 通过对“不完美”、“不确定”的感受,用否定的方式体悟“完 美”和“确定”。应当说,这正是后世西方区分“渐进的存在” (becoming)与“存在本身”(being)的逻辑方法。至柏 拉图,苏格拉底的“普遍概念”则被命名为“理念”。
《20世纪西方文论》 第一章 俄苏形式主义
俄苏形式主义文论成了20世纪西方文论中第 一个具有科学主义文论色彩的理论派别。
客观而言,俄苏形式主义文论努力追求文学 研究的科学性,试图在文学的语言和形式研 究中创立一门“文学科学”, 这种理论目标 本身无可争议。
但在具体的研究中,他们忽略了人文学科的 研究虽与自然科学一样有可证实、可精确、 可量化的一面,却更有不可证实、不可精确、 不可量化的另一面。
(二)俄国现代主义文论与俄苏形式主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思想文化正处于
精神高涨的“白银时代”,也叫作“后普希 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尤其是法国的各种现代主 义文论,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 义几乎全被引入俄国,并影响了俄国现代主 义文论的发展。
一时间俄罗斯现代主义文 论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出 现了以勃留索夫、安德 烈·别雷和勃洛克人为代 表的象征主义。
就读于彼得堡大学,在他的周围聚集了艾亨 鲍姆等一批年轻的大学生,他们立志创造一 种新的诗歌语言,并从语言的角度开展文学 批评研究,这就是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的雏形。
曾在彼得堡策划过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武装暴 乱,但未成功。
1917年,发表了《作为手法的艺术》,奠定 俄苏形式主义的理论纲领。同年,组织“诗 语会”出版学术刊物《诗学·诗歌语言理论文 集》。
第一章 俄苏形式主义
第一节 俄苏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论 来源与发展历程
俄苏形式主义文论诞生在 1914-1917年左右,它的初 创与形成时期正是“十月革 命”前夕俄国社会革命风起 云涌的年代。
在当时的俄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别林斯基 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论,所以从一开始,俄 苏形式主义文论就与当时主流的文学观点相 疏离。
1925年,将他的《作为手法的艺术》和后来的 《情节分布构造程序与一般风格程序的关系》结 集出版为《散文理论》。
西方文论
第二章 中世纪文艺理论
引论 中世纪的历史背景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与禁欲主义 神学文论的一般特点 其一、否定美的存在 其二、否定上帝以外的偶像,波及艺术 其三、最强烈的排斥女性美
第六章 唯意志论文艺理论
叔本华的文艺思想:世界是我的表象、艺 术价值论 尼采的文艺思想:日神与酒神、音乐观
第七章 前期现代主义文艺理论
第八章 精神分析文艺理论
精神分析批评 原型批评
第九章 形式主义文艺理论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 第三节 结构主义文艺理论
第十章 现象学文艺理论
导
论
第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分期 第二、在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序论第一节 Fra bibliotek拉图的文艺思想
第一、文艺与世界的关系 第二、 文艺的社会功能 第三、文艺创作的原动力
第二节 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思想
第一、文艺的本质 第二、文艺的社会功能 第三、文艺的心理与社会功能
第三节 古罗马时代的文艺思想
英伽登的文学多层次构成说
第十一章 解释学与接受美学
解释学美学 接受美学的关键概念
第十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卢卡奇 马尔库塞
第十三章 西方当代文艺理论
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的主要特征
达芬奇的文艺理论
一、艺术创造第二自然:镜子说。。要以理性为指导去研究自然、反映自然, 艺术创造第二自然:镜子说。。要以理性为指导去研究自然、反映自然, 。。要以理性为指导去研究自然 使作品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使作品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画家与自然竞赛,并胜过自然。 二、绘画与其它艺术的比较 绘画是视觉艺术,直接作用于人最主要的审美感官——眼睛 眼睛, 绘画是视觉艺术,直接作用于人最主要的审美感官——眼睛,诗歌作用于人的 听觉, 听觉,因此绘画优于诗歌 从生命力看,绘画经久不变,生动地保留了人们昙花一现的美, 从生命力看,绘画经久不变,生动地保留了人们昙花一现的美,而音乐方生即 没有生命力;从审美感官看,绘画作用于人最高的审美感官——眼睛 眼睛, 死,没有生命力;从审美感官看,绘画作用于人最高的审美感官——眼睛, 而音乐则使耳朵满足,所以绘画高于音乐,音乐可被称为绘画的妹妹。 而音乐则使耳朵满足,所以绘画高于音乐,音乐可被称为绘画的妹妹。 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绘画是二维空间;雕塑比绘画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雕塑艺术是三维空间,绘画是二维空间;雕塑比绘画要付出更多的劳动, 而绘画比雕塑使用更多的心思;在表现现实的广度上, 而绘画比雕塑使用更多的心思;在表现现实的广度上,绘画比雕塑有更大的 自由性,其反映对象更为广阔,而雕塑则贫乏,局限较大, 自由性,其反映对象更为广阔,而雕塑则贫乏,局限较大,所以绘画优于雕 塑 。 芬奇曾经提出, 三、在科学美学方面的巨大贡献 。达·芬奇曾经提出,人体美的标准比例应为头 长是身高的七分之一,肩宽是身高的四分之一,两肩平举的宽度等于身高, 长是身高的七分之一,肩宽是身高的四分之一,两肩平举的宽度等于身高, 大腿正面的厚度等于脸的宽度,人跪下时的高度等于身高的四分之一, 大腿正面的厚度等于脸的宽度,人跪下时的高度等于身高的四分之一,卧倒 而剩下九分之一的身高,两眼间的距离等于一只眼的长度, 而剩下九分之一的身高,两眼间的距离等于一只眼的长度,耳朵与鼻子长度 相等。 相等。
西方文论概要
西方文论概要第一章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第一节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西方的美学和文论,就产生于诗歌与哲学之争。
关于艺术:希腊文的艺术(techne), 显然含有“技术”(technique)的意味。
它泛指人类的创造活动,所以建筑、木工、纺织等等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而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在欧洲语言中常常需要以“美的艺术”来表达(fine arts)。
古希腊人:耗费体力的程度——艺术的高下A.耗费体力较少的音乐:自由的艺术B.劳役之苦的雕塑、建筑、绘画:奴隶的艺术关于“摹仿”:在古希腊的思辨哲学肇始之时,宇宙论,心理学以及对人创造活动的研究被认为是三大分支。
核心问题:试图描述一种包罗万象的统一秩序。
赫拉克利特:人要按照自然生活德谟克利特:将人类称为小宇宙德里达: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学与真理的关系问题文学意义上的摹仿(mimesis),最初是指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种激情表达。
在古代希腊,诗歌、音乐、舞蹈曾经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又以舞蹈为核心。
希腊意义的摹仿,似乎更像后世所表达的“表现”。
而摹仿特指“摹仿自然”、“摹仿外物”、甚至“传移摹写”,可能是在德谟克利特以后逐渐演变的结果。
关于“净化”或“宣泄”“净化”(katharsis或catharisis)又译作“卡塔西斯”,亦即后来弗洛伊德所用的“宣泄”。
净化也是指上述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
净化成为后来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一、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兴起,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得到一些发展。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和文论思想,与其哲学的基础和道德的目的直接相关。
①就哲学意义而言,毕达哥拉斯学派最著名的命题就是“数即宇宙”。
万物的本原是一。
从一产生出二,二是从属于一的不定的质料,一则是原因。
从完满的一和不定的二产生出各种数目;从数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面;从面产生出体;从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形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气。
《西方文学论》教学大纲
西方文学论
(课程编号:993352)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36学时,2学分。
二、课程目标
(一)使学生掌握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大致流派及其观点;(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力;
(四)以情感教育为基础,贯彻德育和教育全面结合的理念,通过本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教学内容
四、考核方式
(一)考核类别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本门课为考查课。
(二)考试内容
理论内容:考核本学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点。
(三)考试方法
开卷考试。
(四)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20%(提问、作业、出勤、学习态度等)
2、期末考试占80%(理论知识100%)。
《西方文论教程》教学课件 第一章 古希腊文论
三、诗为迷狂说
如果没有缪斯的迷狂,单想凭技巧便成为一个名副 其实的诗人,那么无论谁去敲诗的大门,都注定要 被挡在门外。神智清醒的人所写的诗,遇到迷狂中 人的诗,便黯然无光了。[1]
[1] Plato, Phaedrus, 245a.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1] Plato, Ion, 543b. J. Cooper and D. Hutchinson ed. Plato: Complete Works, Indianapolis: Hackete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诗人迷狂系代神所言,是柏拉图对后代影响深 远的著名诗学思想。这是说,诗人描述人类的 崇高行为,一如伊安之吟诵荷马,不是凭借艺 术的规那么,而是为缪斯所迫。这是一种迫不 及待,非得一吐为快的迷狂。至于神何以要剥 夺诗人的正常理智,苏格拉底的解释是,原因 在于神想使听众明白,诗人在恍惚迷狂之间发 布这些至尊无价的言词时,已经失去了常人的 理智,所以真正说话的是神,我们是通过诗人 在清楚聆听神的话语。另外,诗人创作不是凭 借技艺,而是迷狂中代神所言使然。
画家的名称是模仿者,诗人也是模仿者,就像所有的 模仿者一样,他们和真理是隔了两层。
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说,从荷马以降的所有诗人, 都只是模仿者,他们模拟德行或者诸如此类东西 的形象,而永远不达真理。如前所见,诗人和画 家一样,他对做鞋的手艺一窍不通,却能有模有 样画出画家的形象。他的画只能取悦那些同他见 识相当的人,他们完全是根据色彩和形状来作出 判断。[1]
西方文论 第一节
第一章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对西方文论的源头及其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对柏拉图以前的理论脉络有所认识,从而掌握一种基本的参照点,更深刻地体会后世西方文论发展的思想动因。
本节是以“美”、“艺术”、“摹仿”、“净化”或者“宣泄”等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为线索,帮助学习者了解古典西方文论之问题领域的由来。
一、关于“美”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曾谈到“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古老争论”。
这一争论的实质,是诗人和哲学家都认为惟有自己才能解释世界的意义。
可见从最古老的意义上说,文学并不只是要提供审美的享受,古希腊文学犹如希伯来人的《圣经》一样,包含着远古初民全部的历史、伦理、教化,包含着他们对于世界的全部想象和认识。
也许只有在这时,诗人才可能像雪莱《诗辩》所说,兼具“预言家和立法者”的职能。
乃至后世有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的美学和文论,就产生于诗歌与哲学之争。
早期希腊人对“美”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公元前6世纪就有这样的诗句:“美是令人愉悦的”。
这可以从“美”的本质的方面,连及后世种种关于“美感”的论说。
德尔斐神庙的预言者则说:“最多的正是最美的”。
这也许同古希腊“一是一切、一切是一”的思辨相应,暗示了西方人由“多”而“一”的总体思路。
公元前6世纪的著名诗人萨福还说过:“长得美只是外表美,而品德出众也是美的”。
由此引申出内在美德的观念,最终使美与善合一。
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专指艺术的美(kalos)。
它在诗歌的意义上可以翻译为魅力(charities),在造型艺术的领域就成为对称(symmetry),从修辞学的角度则被称作和谐(harmony)。
因此可以说,希腊人后来对文学艺术之美的不同讨论,都已经潜在于他们最初的“美”的概念之中。
二、关于“艺术”希腊文的“艺术”(techne),显然含有“技术”(technique)的意味。
它是泛指人类的创造活动,所以建筑、木工、纺织等等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而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在欧洲语言中常常要以“美的艺术”来表达(比如英文的Fine Arts)。
第1讲,西方文论
一、课程简介
• 本课程主要介绍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课程目的是 帮助英语专业学生: 1)初步了解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各个 理论流派的核心观点; 2)提高学生英美文学阅读与欣赏能力; 3)为今后的英美文学研究以及文学翻译研究打下坚 实的理论基础。 考试题型: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等。 期末试卷分值占70%,平时成绩占30%。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s)
作家、作品、世界和读者四要素: • 1.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 2.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 3.作品与世界的关系 • 4.作品与作品的关系
1912从古至今的各种文论或强调作家,或突出读者,或 侧重作品,从而形成文论的各种流派。
艾布拉姆斯对文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文学的四个构成部分。 他用图示来表示: 世界 文本 作者 读者 艾布拉姆斯把文学理论分成四大部分。文本与世界的关系构成他 称之为模仿的理论,也就是普遍认为的诗歌(文学艺术)模仿自然(客观 世界)。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构成他所谓的实用理论,也就是诗歌的教 化与愉悦功能。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构成表现理论,也就是诗歌表现诗 人的理想信念和永恒的普世价值。而抛开文本与作者、与世界、与读 者的关系,仅仅关注文本自身的构成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内部关系,构 成了客观理论。客观理论也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以 及此后的结构主义批评所倡导的理论。
• 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 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 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以及 其他哲学问题。 • 所谓科学主义则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方法、原 则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 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 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是主 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西方文论
(2)读者反映 他的理论不是以“自我表达”为中心的理论,而是一 种关于效果的理论。 朗吉努斯说,真正伟大的作品要在读者的心灵中留下 更多的值得回味的思想,而不是光靠词语就能完成的。高 尚的作品不仅来源于高尚的作者,而且也来源于高尚的读 者,这是因为他们共同“分有”了高尚的心灵:
第二章 中世纪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中世纪的文化背景
这三种文化是怎样融和的呢? 首先,基督教保存并改造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形成了 特殊的拉丁文化。 其次,希腊-罗马的文化因素在被基督教文化吸收的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再次,基督教通过自身的体系教化了北欧的哥特文化。 基督教传教士是北方的“蛮族们”“天然的老师”,是他 们的“较高层次文明的使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模仿论 从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著作《诗学》中可以看出,他 继承了柏拉图从“模仿”角度对文学(诗)的定义,但是 亚里士多德对“模仿”态度却是肯定性的。 (1)普遍性与特殊性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肯定“模仿”呢?因为 在他看来,“理念”是特殊事物的共相,是特 殊的普遍,而普遍不可能脱离开特殊而存在,恰恰存在 于特殊之中。 这样一来,自然物的存在就不再是对理念的不完满 的模仿,而是对理念的实现,因而也具有了自身的合理性。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关于诗学理论的作品 是著名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不同: 柏拉图哲学体系,以及该体系中的文学 理论观点都具有“理论主义”色彩;在对理念 世界的描述中,柏拉图的思维是数学式的、 超现实的、纯粹抽象的。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则是“经验主义”的,在对世界的 描述中,亚里士多德是通过生物学模型思考,其理论是自 然的、实证的和具体的。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位纯粹的哲学家,他是一 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西方文论 第一讲
这一学派把美的比例关系加以扩大,用之于 建筑、雕刻等, 提出了黄金分割等理论,提出两 个宇宙的概念,即“小宇宙”和“大宇宙”。他 们把天体看作大宇宙,把人看成小宇宙,认为人 的身体跟宇宙天体一样,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 人的内在和谐可以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一旦人 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相契合,就进入了艺术欣 赏状态。他的理论观点对赫拉克利特、柏拉图、 普罗提诺以及基督教美学和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家 和美学家都有深远影响。 波利克里托创作时从一个中心出发,把人体看 作一个整体,然后安排人体的各个部分,确定各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果人体是1的话,它的各部 分就是分数,其分子是 1,分母随着实际尺寸而 变化。比如,人头是身长的1/7。
菲罗劳斯问道:有限和无限是如此不同, 它们怎样才能结合在一起形成数呢?它们 应该处在什么关系中呢?答案是:它们应 该处在和谐的关系中。所谓和谐,指一个 事物发展到“真”的地步,即它以某种形 式确定了自身的界限、形状和尺寸等,从 无限的背景中剥离出来。和谐是一种结构, 数的结构 。它使有限和无限相同一,使事 物获得明确的规定性。和谐是从数本原说 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的。
附: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 毕达哥拉斯首先向前推进了数学这门学问, “通过对数学的研究,他们认为数的本原 即是万物的开始。因为在所有的本原中, 数在本性上是居于首位的,在他们看来, 同火、土、水相比,数和那些存在着的东 西以及生成着的东西之间有着更多的相 似。”“一切其他事物都表明,其整个的 本性乃是对数的模仿。”“整个的天不过 是一些数而已。”
张秉真、章安祺、杨慧林著《西方文艺理论》中国人大出版社, 1994 年。 刘庆璋《西方近代文学理论史》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西方文论》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在于悲剧主角的 过失。悲剧主角既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他之所 以由顺境转入逆境,“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 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
评价: 意义: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冲突的根源归于人的行动过失而
非神秘的命运力量,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局限: 但是他只把悲剧归之于个人的原因,没有认识到悲
第二,由悲剧预期的效果决定。悲剧期望达到的效果是 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并将这种感情净化。剧作家即使运用各 种语言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未必能产生悲剧的效果。相反 ,只要情节安排得当,展现出人物由幸福转入不幸的厄运,就 能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
具体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方面,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绝大部分悲剧 作品都以情节为中心而非以性格为中心,亚里士多德的 悲剧理论作为对那个时代的悲剧创作经验的总结,更加 重视情节是不足为奇的。
第一节 柏拉图
3、评价
意义: 作为西方最早深入探讨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论家,柏
拉图高度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政治教化功能。 局限: 柏拉图的问题在于他过于强调文艺的政治功能,以致
几乎取消了文艺的审美功能。事实上,文艺的政治功能 和审美愉悦功能并非完全不相容,后来古罗马的贺拉斯 提出的“寓教于乐”理论就对柏拉图的理论作出了纠正 。
悲剧的六个构成要素:情节、‘性格’、言词、‘ 思想’、‘形象’与歌曲)
(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
2、悲剧的灵魂——情节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比性格重要的原因:
第一 ,由悲剧的目的决定。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仿人 的品质,而在于模仿人的行动、生活、幸福与不幸。人物的品 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但他们的幸福的文艺的危害
西方文论第一章第一节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0~前470左右)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奠基者。赫拉克利特的基本哲学观点是把“火”看作宇宙万物 的本源。在他看来,宇宙自然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的,其中最 主要的元素奠基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首先 首先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论点。他说,“自然是由联 “艺术摹仿自然” 首先 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 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摹仿自然。” “差异的东西相会合,从不同 的因素产生最美的和谐,一切都起于斗争。”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 一起就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艺术。 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量关系上组成的“对立和谐统一”是多样化的统 一,是杂多的统一,侧重于静止、平衡。而赫拉克利特的“和谐统 一”,是“互相排斥的东西的结合”,它侧重于运动和斗争特别是强 调内在的斗争的和谐,他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赫拉克利特不仅认为美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认为美是相对的,不是绝 对的。他说,“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 人和神比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这 是对美的标准和相对性的形象说明。
西方文论
学习目的
一个民族不但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还应该善于借鉴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才能 不断进步和兴旺发达。 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的中 国,我们需要了解西方的文学艺术,也需要了解西 方的文学艺术理论。 西方文学艺术理论是一个发展的系统,只有从史的 高度把握这个系统,而不限于孤立地了解某些篇章, 才能真正了解某一个要点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 从而决定我们是否应该借鉴以及应如何借鉴。《西 方文论》课程的开设,目的就在于此。
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
西方文论史第一章重点概述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主要思想:(1)基本哲学观念: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
(2)美是和谐的统一(3)两个宇宙的:“大宇宙”(天体)和“小宇宙”(人),两者都由数的和谐原则统辖2、赫拉克利特基本思想:(1)“火”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自然是由地、水、风、火四大元素组成,其中最大元素是火。
(2)艺术摹仿自然论(3)美是一种“和谐统一”,“和谐统一”是“互相排斥的东西的结合”。
侧重于运动和斗争,特别是强调内在的和谐。
3、德谟克利特基本思想:(1)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2)文艺摹仿自然,不是重复的再现自然,而是在自然的启发下根据人的需要,进行创造。
①文艺和美的对象的研究:文艺真实、对象是社会的人,是外形和内心统一的人。
②作家艺术家主观条件的研究:重视作家艺术家的天才、灵感和语言。
③文艺作品社会效果的研究:“快乐”说。
(对读者“有利”就会使他“快乐”,“有害”就会使他“不适”。
4、苏格拉底主要思想:(1)神学目的论(2)“艺术摹仿自然”,强调通过描写眼睛、姿态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出人物的“心境”、“品格”和“感情”。
(3)“功用”说。
一个事物的善恶美丑不在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在于它和人的关系,即是否符合人的功利目的,如果某一事物能实现使用者的“目的”,就既是善的又是美的。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1、理式论摹仿说(1)“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这种本体是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事物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是最高的神的化身。
(2)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
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上、下)
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上、下)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 (3)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 (3)2,柏拉图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功能的? (3)3,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 (3)4,柏拉图所说的诗人的灵感是怎样形成的? (3)6,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的? (4)7,亚里士多德是如何阐释文艺摹仿的创造性的? (4)8,亚里士多德如何定义悲剧的? (4)9,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性格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4)10,“卡塔西斯”是什么意思? (5)11,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文艺原则? (5)12,如何理解《论崇高》中的“崇高”? (5)13,朗吉弩斯是怎样论述崇高的来源的? (5)第二章中世纪文艺理论 (6)1,古代社会末期的哲学与宗教状况为中世纪神学审美观的形成准备了哪些条件? (6)2,普罗提诺的美学观点是什么? (6)3,奥古斯丁对美的本质是怎样理解的? (6)4,奥古斯丁对审美主体的看法如何? (7)5,阿奎那对美和善的区别是怎样理解的? (7)6,阿奎那对真理的看法为什么有助于对审美规律的认识? (7)7,奥凯姆的经院哲学批判对于世俗艺术的解放有何意义? (7)8,厄里根那的“小宇宙”理论对于世俗艺术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7)9,阿拉伯尔的唯情论有何历史进步意义? (7)11,但丁倡导意大利俗语有何重大意义? (8)第三章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 (8)1,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古希腊罗马文论的继承与创新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8)2,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是如何认识文艺的自主性特征的? (8)3,《为诗辩护》是从哪些方面论证了诗人和诗的地位及其诗的价值作用的? (8)4,达芬奇的诗画比较意在抬高绘画的地位,但为什么却深化了对诗的认识? (9)5,卡斯特尔维屈罗《〈诗学〉诠释》体现出的诗学思想是什么?(9)6,为什么说理性是贯穿〈诗的艺术〉的一条基本原则? (10)7,布瓦洛〈诗的艺术〉与贺拉斯〈诗艺〉在文论观上有何异同?(10)8,如何理解新古典主义的自然观? (11)9,蒲柏新古典主义批评的内在矛盾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 10,什么叫严肃剧? (11)11,狄德罗所倡导的严肃剧应有哪些基本要求? (11)12,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与画有哪些界限? (11)13,什么是“诗性智慧”? (12)第四章德国古典主义文艺理论 (12)1,康德是怎样论述艺术特征的? (12)2,如何理解康德的“游戏说”? (13)3,试评康德的“艺术天才论”。
西方文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2学时)1、定义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比较文学的定义有所不同。
在具体介绍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比较文学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研究视角、对象、类型、方法和目的各方面,给出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文明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界限的三种文学关系。
包括“事实联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越性、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
3、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根基。
可比性是一种有待于研究者去发掘的内在价值,其表现形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它主要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思考题:1、谈谈你怎样认识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学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第二,学科史的知识。
法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艾田伯等。
美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雷马克、韦勒克等。
第二节中国比较文学大致了解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
需要知道王国维、鲁迅、茅盾、陈铨、钱钟书等人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第三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传统的研究方法之一,它探究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本章是学习比较文学课程的重点之一,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
第一节流传学一、定义:流传学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作品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和被接受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对西方文论的源头及其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对柏拉图以前的理论脉络有所认识,从而掌握一种基本的参照点,更深刻地体会后世西方文论发展的思想动因。
本节是以“美”、“艺术”、“摹仿”、“净化”或者“宣泄”等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为线索,帮助学习者了解古典西方文论之问题领域的由来。
一、关于“美”
柏拉图在《理想国》当中,曾谈到“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古老争论”。
这一争论的实质,是诗人和哲学家都认为惟有自己才能解释世界的意义。
可见从最古老的意义上说,文学并不只是要提供审美的享受,古希腊文学犹如希伯来人的《圣经》一样,包含着远古初民全部的历史、伦理、教化,包含着他们对于世界的全部想象和认识。
也许只有在这时,诗人才可能像雪莱《诗辩》所说,兼具“预言家和立法者”的职能。
乃至后世有许多学者认为:西方的美学和文论,就产生于诗歌与哲学之争。
早期希腊人对“美”的界说,是相当宽泛的。
公元前6世纪就有这样的诗句:“美是令人愉悦的”。
这可以从“美”的本质的方面,连及后世种种关于“美感”的论说。
德尔斐神庙的预言者则说:“最多的正是最美的”。
这也许同古希腊“一是一切、一切是一”的思辨相应,暗示了西方人由“多”而“一”的总体思路。
公元前6世纪的着名诗人萨福还说过:“长得美只是外表美,而品德出众也是美的”。
由此引申出内在美德的观念,最终使美与善合一。
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出现了专指艺术的美(kalos)。
它在诗歌的意义上可以翻译为魅力(charities),在造型艺术的领域就成为对称(symmetry),从修辞学的角度则被称作和谐(harmony)。
因此可以说,希腊人后来对文学艺术之美的不同讨论,都已经潜在于他们最初的“美”的概念之中。
二、关于“艺术”
希腊文的“艺术”(techne),显然含有“技术”(technique)的意味。
它是泛指人类的创造活动,所以建筑、木工、纺织等等本来就是“艺术”的一部分;而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在欧洲语言中常常要以“美的艺术”来表达(比如英文的Fine Arts)。
因此据说古希腊人是根据耗费体力的程度来分别艺术的高下。
比如耗费体力较少的音乐,被认为是“自由的艺术”;多受劳役之苦的雕塑、建筑(起初甚至包括绘画),则属于“奴隶的艺术”。
后来普罗提诺和黑格尔都曾以“理性投入”的多少来评价艺术,与此一脉相承。
值得注意的是,希腊人创造了辉煌的艺术,却并没有创造出足以概括其艺术活动的完备概念。
比如掌管艺术的九位缪斯女神,分别代表喜剧、悲剧、哀歌、
抒情诗、雄辩术和英雄诗、音乐、舞蹈、历史、天文学。
其中历史和天文学被缪斯所接纳,绘画、雕塑却被排除;喜剧、悲剧被分而治之,哀歌、抒情诗、英雄诗也居然不能推导出一个统一的“诗歌”概念。
在早期希腊人的观念中,雕塑家属于工匠,而诗人是预言者。
雕塑靠的是家传的技巧,写诗则要靠得之于神的灵感。
技巧是可以学的,灵感却只能靠神灵的赐予。
所以后来柏拉图所说的“迷狂”、“神灵凭附”等,在希腊人看来应当是很自然的。
这样,雕塑家的地位就要低于诗人;因为在他们的创作之中,材料是由大自然所提供,知识是来自传统,雕塑家所能付出的只是劳役。
早期希腊人另一种衡量艺术的标准也很奇特。
比如他们认为音乐高于诗歌,原因在于:当时没有供人阅读的诗歌,诗歌只是用来朗诵或演唱的,所以只作用于听觉;而当时的音乐离不开舞蹈,所以音乐同时作用于听觉和视觉。
三、关于“摹仿”
在古希腊的思辨哲学肇始之时,宇宙论、心理学以及对人类创造活动的研究被认为是三大分支。
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试图描述一种包罗万象的统一秩序。
一切都应当是这一秩序的体现。
于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人性、理想、道德),也被对应于宇宙元素的活动和规则。
这也许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要按照自然而生活”。
德谟克里特则将人类称为“小宇宙”(microcosom)。
文论意义上的摹仿说,显然深深植根于这种宇宙学说和信念。
直到德里达,曾经被湮没的“摹仿”又被再度提起。
他认为文学的问题实际上是文学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因此西方人关于这一问题的思索最集中地凝聚在“摹仿”的概念当中。
文学意义上的摹仿(mimesis),最初是指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一种激情表达。
在古代的希腊,诗歌、音乐和舞蹈曾经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又以舞蹈为核心。
所以希腊文“舞蹈”(choreia)是从“歌队”(chorus)衍生而来,从英文中“舞蹈病”(chorea)一词仍然可以辨认出此种痕迹。
而当诗歌(语言)、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合为一体的时候,为什么是以舞蹈为核心?这正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的“摹仿”使然。
早期的希腊人相信:灵魂是由于罪孽而被肉体所束缚,只有在神秘的祭祀仪式中投入歌、舞、乐合一的热烈表演,才能将内心的情绪摹仿出来,使灵魂在最激情的瞬间离开肉体、获得解脱。
一些当代批评家之所以认为流行音乐的形式带有某种宗教意味,就是因此。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在上述意义上讨论“摹仿”,那么这似乎正是后世所说的“表现”。
可见“摹仿”与“表现”的对立在古希腊本来并不存在,而用“摹仿”特指“摹仿自然”、“摹仿外物”甚至“传移模写”,可能是在德谟克里特以后逐渐演变的结果。
四、关于“净化”或者“宣泄”
“净化”(katharsis或者catharsis)又译“卡塔西斯”,亦即后来弗洛伊德所用的“宣泄”。
净化也是指上述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
灵魂的净化和解脱,被古希腊人视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
问题在于,净化究竟是情感的升华、纯化、完善,还是指情感的释放、排解、即宣泄?至少从词源上看,catharsis具有较多的宣泄之意,比如与其同根的cathartic,就是指通便用的泻药。
正如公元3-4世纪的阿里斯提德所说:“祭祀……所表演的舞蹈和歌唱具有一种安慰作用。
”
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