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二物理教案_波的干涉
高中物理教案《波的干涉》
《波的干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十章第六节的内容,波的干涉和波的衍射是波动所特有的现象.对于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学习能加深对波动本质的认识.对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光的本性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在近几年高考的试题中关于波的干涉这个知识点经常出现.因此我认为本课在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二、教材知识结构本教材对波的干涉的讨论分三个层次进行展开教学(一)通过对实际问题及实验现象的观察定性说明了波的独立传播特性.(二)运用矢量叠加原理分析两列波叠加的情形,得出叠加原理.(三)观察波的干涉实验运用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和波的叠加原理分析干涉现象,得出两列波发生干涉条件和干涉图样的特点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内容是学习第三个层次内容的辅助知识,不是教学的重点,第三个层次的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因为波的干涉图样是一种动态的稳定,稳中有动的现象,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因而是教学的重点二、设计思想“波的干涉”一节是高一物理教材中学生们感到较难理解的部分,难点在于对波的叠加原理的理解、干涉图样的解释。
要突破难点,必须做好实验,“发波水槽实验”显现明显,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演示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过程中两处应用到多媒体课件。
一是用于表现两个单波在相向而行过程中叠加的情况,波的叠加现象在实验中较难演示,“绳波的叠加实验”中几乎看不到现象。
本课采用的“发波水槽实验”观察两个波峰的叠加现象较明显,但波峰与波谷、波谷与波谷的叠加情况则无法看到;此外,波的叠加过程非常快,不便对照讲解,也不能定量地看到叠加过程中每一质点的位移与原来两峰引起位移间的关系。
要让同学们对波的叠加现象有一个全面的、准确的认识,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模拟这一叠加过程。
本课中另一处借助多媒体表现了动态的干涉图样,当同学们通过“发波水槽实验”观察到水波的干涉现象后,要将这一图样解释清楚,单靠课本上虚、实相交的示意图比较困难。
高二物理教案范文(10篇):波的干涉、驻波…等
高二物理教案(10篇)内容提要:分子的热运动波的干涉驻波多普勒效应次声波和超声波感应电动机三相交变电流电能的输送变压器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全文字数:21675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2)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并能简单解释其原因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特点是先实验(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两个实验现象),后得出结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并根据现象说明热运动与温度有关,因此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分析二:由于液体或空气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对悬浮于其中的颗粒的碰撞的不平衡性,使这些颗粒受力不平衡而开始运动,这就是布朗运动.由于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造成布朗运动的不规则性.另外,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快,对颗粒的撞击更强,布朗运动更显著.分析三: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平均速度越快,这是一个宏观统计结果,而对于具体某个分子,温度与其运动速度并不一定存在这一关系,也许温度升高,这个分子的运动速度相反可能在降低.教法建议建议一: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扩散现象实验和布朗运动实验都需要认真做.在做观察布朗运动的实验过程中,用稀释的墨汁做悬浊液,过稀时液体中的微粒太少,过浓时亮度变暗,而且微粒连在一起,不便观察,可以多试几次.墨汁也可以不放在载片玻璃的凹槽中而只简单地滴一滴在载片玻璃上,盖上盖玻璃就可以.显微镜的放大率在40倍左右最合适.建议二: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出分子在不停地热运动后,要注意再用热运动的观点解释造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以便巩固、加深学生的认识.建议三:有关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实验除做好演示实验外,若有条件,最好能用计算机模拟一下该运动的微观机制,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该实验现象的理解.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知道分子不停地无规则热运动,知道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教学难点: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的微观解释一、扩散运动1、演示实验空气与二氧化氮气体间的扩散现象2、概念: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的微观解释: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4、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5、对比实验: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快慢.结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6、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味等二、布朗运动1、学生观察布朗运动现象2、微观解释布朗运动:分子撞击不平衡3、观察布朗运动与温度高低、颗粒大小关系: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4、计算机演示布朗运动现象以及产生原理例:关于布朗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B、布朗运动是指液体分子的运动C、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D、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无规则运动答案:CD评析:熟知布朗运动的实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三、热运动由布朗运动和扩散运动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的关系.四、作业探究活动题目:研究不同物质形态间扩散速度快慢组织:个人或分组方案:比较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速度,并得出结论评价:实验的科学性、创新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波的干涉波的干涉教学目标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2、知道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现象,认识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教学建议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请教师阅读下表:项目备注概念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条件(1)两列波的频率相同;(2)振动情况相同.产生的原因波叠加的结果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及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一、观察现象: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2:观察现象:③水槽中的水.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形成的图样叫做图样.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二、应用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现象,举例说明:例1、水现象.例2、声现象.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波特有的现象:.请同学再表达一下:什么叫波干涉?什么条件下可能发生?课后的任务是认真阅读课本.探究活动研究声音的干涉现象.驻波驻波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现象,了解产生的原理。
波的干涉教案范文
波的干涉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了解波的干涉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技能与能力:能够描述和解释波的干涉实验现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波的干涉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强度的增强和减弱。
三、教学难点:如何能够正确地解释和描述波的干涉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波动现象和波的特点,指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波的干涉现象。
2.探究(15分钟)让学生观察一个相关的实验现象:实验一:将两根长度相同的橡皮筋悬挂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然后将它们分别拉向两边。
请观察两个橡皮筋是否发生了干涉现象,干涉现象的特点是什么?实验二:用水波的干涉现象来观察干涉现象:在一个水盆中,向水中轻轻地放入两个球形物体,观察水波的干涉现象,观察到的现象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发现波的干涉现象是两个或多个波相互作用形成的。
并且会发现在一些位置处,波的振幅增大(强度增强),而在另外一些位置处,波的振幅减小(强度减弱)。
3.定义(10分钟)出示干涉现象的定义:当两个或多个波在同一空间内传播时,相遇并产生共同的效果,称为波的干涉。
4.实验(15分钟)进行以下实验来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波的干涉现象:实验一:双缝干涉实验使用一个光源、两个狭缝和一个屏幕,让学生亲自进行双缝干涉实验。
观察屏幕上观察到的干涉花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二:杨氏实验使用一个单缝和一个屏幕,让学生亲自进行杨氏实验。
观察屏幕上观察到的干涉花纹,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波的干涉现象,并发现在干涉花纹中存在干涉标志(增强)、暗条纹(减弱)和等厚线(相位)。
5.计算(15分钟)使用一些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计算双缝干涉、单缝干涉和等厚线的间距和角度。
6.总结(10分钟)总结波的干涉的概念和特点,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1)什么是波的干涉?2)双缝干涉实验和杨氏实验的异同点是什么?3)干涉花纹中的增强和减弱区域分别对应于什么?4)干涉花纹中的等厚线是什么?7.拓展(10分钟)介绍一些波的干涉在工程和科学中的应用,如光的干涉可以用于干涉仪器的制造和光学成像,声波的干涉可以用于声纳和音乐演奏等。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
波的干涉教案高中物理目标:了解波的干涉现象,掌握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一、引入让学生观察水面上两个石子投入水中产生的涟漪,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涟漪产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波的干涉概念。
2.了解波的叠加原理。
3.学习干涉条纹的特点。
4.掌握计算干涉条纹间距的方法。
三、理论讲解1.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某一点相遇时,彼此叠加而产生一种新的波动现象。
2.当两个波的波峰或波谷相遇时,会出现加强效应,形成明亮的干涉条纹;当波峰与波谷相遇时,会出现相消效应,形成暗淡的干涉条纹。
3.干涉条纹的间距可以用公式d=(λD)/d计算,其中λ为波长,D为两个波源到干涉点的距离,d为干涉条纹间距。
四、实验操作1.准备两个相干的波源,可以使用两个发声器或两个发光二极管。
2.在干涉板或双缝装置上观察波的干涉现象。
3.调整波源位置,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并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
五、讨论与总结1.请学生讨论干涉现象与波的叠加原理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总结干涉条纹的特点,以及计算干涉条纹间距的方法。
3.教师进行总结,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1.计算一组波的干涉条纹间距。
2.思考一下如果波源间距增大会对干涉条纹间距有何影响。
七、拓展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其他干涉实验,并观察不同波的干涉现象。
八、课后反思1.学生是否掌握了波的干涉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生在实验中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到干涉条纹的特点?3.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教师是否及时解答了学生的疑问?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和实施,相信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波的干涉现象,并掌握干涉条纹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注: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波的干涉教案
波的干涉教案教案标题:波的干涉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波的干涉现象及其原理;2. 掌握波的干涉的条件和类型;3. 能够分析和解决与波的干涉相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幻灯片、实验器材、教学课件、波的干涉相关的实验视频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本、尺子、直尺、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实验视频展示波的干涉现象,引发学生对干涉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探究:1. 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种波的干涉实验,例如双缝干涉实验或杨氏双缝干涉实验;2. 学生通过实验记录、观察和测量,探究波的干涉现象的条件和特点;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波的干涉的类型和规律。
讲解: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教学课件,讲解波的干涉的原理和相关概念;2. 引导学生理解波的干涉是波的叠加效应,涉及到波的相位差和波程差的概念;3. 通过实例分析,解释波的干涉的条件和类型。
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波的干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通过教学课件或实例,展示波的干涉在干涉仪、光学薄膜、声音传播等方面的应用;3. 鼓励学生自主拓展,了解更多与波的干涉相关的应用领域。
巩固:1. 练习与应用:提供一些波的干涉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波的干涉相关的实际问题;3. 鼓励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促进合作学习和交流。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波的干涉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困难。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波的干涉的相关知识;2. 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站和视频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波的干涉现象及其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能力。
波的干涉教案
波的干涉教案教案标题:波的干涉一、教学目标1.了解波的干涉现象及其特点;2.掌握波的干涉计算;3.能够运用波的干涉原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波的干涉现象的介绍2.干涉条件的讲解3.干涉级差与干涉图样的研究4.单缝干涉和双缝干涉的计算5.干涉的应用三、教学过程第一节:波的干涉现象的介绍(15分钟)1.波的干涉定义概念和实例介绍。
2.波的干涉分为构成波的叠加干涉和波的波前干涉。
3.讲解光的干涉原理,重点强调双缝干涉和牛顿环干涉。
第二节:干涉条件的讲解(15分钟)1.分析干涉程度的两个重要参数:干涉级差和波长。
2.介绍同相和异相干涉的概念,并结合波的式子进行说明。
3.利用干涉条件的知识来解释明纹和暗纹的形成。
第三节:干涉级差与干涉图样的研究(20分钟)1.定义干涉级差,介绍其计算方法。
2.展示不同干涉级差对干涉图样的影响。
3.分析干涉图样的特点和规律,并进行实际观测。
第四节:单缝干涉和双缝干涉的计算(30分钟)1.分析单缝干涉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2.讲解双缝干涉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节:干涉的应用(20分钟)1.介绍干涉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干涉仪、厚度测量等。
2.呈现相关应用的实际案例,并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
通过讲解干涉现象、干涉条件和干涉计算,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计算。
2.提问与讨论的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共同探讨干涉现象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干涉实验装置、干涉级差实验装置。
2.实验材料:光源、单缝装置、双缝装置、测量工具等。
六、教学评估1.教师每节课末进行小结和回顾,评估学生对干涉现象、干涉条件和干涉计算的理解情况。
2.课后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的能力掌握情况。
七、教学延伸1.学生实际操作干涉实验装置进行观察和测量,加深对干涉现象的理解。
2.让学生探讨其他波的干涉现象,如声波干涉等,并进行相关计算。
高二物理波的干涉1
示范教案一(15.6波的干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波的叠加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教学方法实验法、电教法、训练法.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CAI课件、波的干涉实验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波具有独立传播的特性和两波叠加的位移规律.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知道干涉是波的特性之一.3.理解波的干涉原理.4.知道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引入[投影复习思考题]1.什么叫波的衍射?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教师: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二、新课教学(一)波的叠加原理[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学生叙述现象]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教师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教师]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教师总结]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强化训练]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学生讨论后得到: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3.4波的干涉 (教案)——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4波的干涉〖教材分析〗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光的衍射做铺垫。
课本从实验演示、观察和实验现象的分析入手得出结论。
无论是叠加还是干涉,为了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和理解,在实验的基础上还要增加动画演示。
其中波的相干条件是学习的难点,教学是注意把握难度。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知道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是波的叠加的结果。
科学思维∶通过对波的叠加及波的干涉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分析视频、演示实验,体会波的叠加规律及干涉规律,引导学生养生多观察、多思考乐于探究事物本质的学习习惯。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波的叠加分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波的叠加原理,了解波的干涉条件及干涉现象,并学会利用干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的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波的叠加现象,波的干涉规律。
〖教学准备〗一大盆水、绳子。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在平静的水面上,下落的雨滴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复杂而美丽的图案。
这种图案是怎样产生的?用一盆水来做演示。
二、新课教学(一)波的叠加以前你学过两个小球相遇,会发生碰撞,改变各自的运动状态。
问题:那两列波相遇,他们的运动状态会改变吗?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波相遇的情况,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比如你可以同时听到各种乐器的声音,电视可以接到各个电视台的广播节目等。
这一切事例,都表明不同的波会同时在介质中传播,在他们相遇后仍能保持各自原来的频率,波长,振幅和传播方向不变。
就像没有遇到其他波一样。
波的这个特性被称作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独立传播原理:相遇后仍能保持各自原来的频率,波长,振幅和传播方向不变。
用绳波来演示一下这个独立传播原理。
演示:观察波的叠加现象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在绳上分别产生相向传播的两列波。
观察两列波的传播情况。
现象:他们向对方传播,当他们在中间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播的形状和传播情况都和相遇前一样。
通过动画再一次演示一遍,加深印象。
3.4波的干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视频播放】两个小球碰撞后小球的运动情况【探究活动】两列波相遇后各自的运动情况。
让两位同学各握住轻绳一端,上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观察两列波的运动情况1.慢镜头播放两列波相遇前的实验视频,并对应动画效果2.慢镜头播放两列波相遇后的实验视频,相遇时刻相遇过程4.探究加强点的分布规律播放两列波的叠加动态图,在前面探究两列波叠加的基础上找出振动加强点和振动减弱点。
(附件)设计环节:每个讨论组从发下去的材料(附件1)中各找出两个加强点和减弱点,并完成附件的任务。
找出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分布规律。
基于以上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分布规律,判断e 点是加强点还是减弱点。
并将加强点连接成区,减弱点连接成区。
为波的干涉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各组分析结果归纳出(两波源起振方向相同):加强点:减弱点:评价9:各个小组在学习了波程差概念的基础上,自主发现规律,探究加强点和减弱点的分布特点。
基础巩固作业1.如图所示,S1 和S2 是两个相干波源,由它们发生的波相互叠加,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对于a、b、c 三点的振动情况,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a 点始终是波峰与波峰相遇B .再过0.25 周期,a 点为振动减弱的点C .b、c 处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D .a、b 二点均为振动加强点2. 两个振动完全相同的波源S1、S2 产生的波叠加。
某时刻形成的干涉图样如图所示,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在a、b、c 三个点里,振动加强的点是,振动减弱的点是;从该时刻起,经过1/4 周期,它们中位移为零的点是。
1.加强点1 到S1的距离为,到波源S2的距离,波程差ΔS=|S1-S2|= .2.加强点2 到S1的距离为,到波源S2的距离,波程差ΔS=|S1-S2|= .3.减弱点1 到S1的距离为,到波源S2的距离,波程差ΔS=|S1-S2|= .4.减弱点2 到S1的距离为,到波源S2的距离,波程差ΔS=|S1-S2|= .。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波动是物质运动的重要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被传递的物理量扰动或振动有多种形式,机械振动的传递构成机械波,电磁场振动的传递构成电磁波(包括光波),下面是为您推荐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
通过预习并且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达到简单的了解一下波的叠加和干涉,达到感性认识的地步。
二、预习内容1.在介质中常常有几列波同时传播,例如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里,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2.预习完毕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波的叠加这现象。
3.什么叫做波的干涉,两列波发生干涉的条件是什么啊?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波的叠加和波的干涉的关系。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二、学习过程1、波的叠加【演示】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就分别有两个凸起状态1和2在绳上相向传播.(参见课本图10-28)我们可以看到,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都跟相遇前一样,也就是说,相遇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仔细观察两列相遇的水波,也可以看到两列水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就像没有跟另一列水波相遇一样.(1).位移特点当两个波源产生的两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每个质点都要同时参与两个分运动,在任一时刻,第一列波使某个质点a振动所产生的位移是x1,第二列波同时使质点a振动所产生的位移是x2,则质点a的位移就是这两列波分别产生的位移的矢量和.如果位移x1,x2的方向相同,则质点a的振动位移的大小为X= 方向与。
如图10-18所示.如果位移x1,x2方向相反,则质点a的振动位移的大小为X= ;方向。
高二物理教案机械波--波的干涉
§10-5 波的干涉【教学目的】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掌握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能识别干涉图样的特征3、知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教学重点】叠加原理、干涉现象【教学难点】干涉现象的解释、振动强弱的物理意义理解【教学方法】电教法、讲练法【教具】Flash课件《波的叠加》《波的干涉》、投影仪干涉照片挂图【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学生思考: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2、学生思考:怎样理解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3、除了同一列波在同一界质传播、穿越不同界质传播的规律外,我们还常常面临这样的事实:在同一界质中多列波在同时传播,这些波之间会怎样相互作用、最终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本节课要研究的波的叠加和干涉现象。
一、波的叠加先看同一界质中的两列一维波相遇时会发生什么现象——素材:演示实验介绍…配套课件展示:Flash课件《波的叠加》学生观察:a、波相遇时的现象;b、波相遇后的现象。
…波的叠加:几列波在同一界质相遇,相遇时,重叠部分的界质点参与几列波引起的振动的矢量叠加,相遇过后,各列波保持原有特征不变而继续传播。
课件演示照应(演示含波峰与波谷的完整波——仍然是脉冲——叠加)学生列举:几列波相遇后特征不变的事例…答:嘈杂的教室中我们仍然能够辨别某同学的声音。
过渡:我们刚才研究的是不连续的脉冲波的叠加情形,如果是连续波的叠加,情况又会怎样?二、波的干涉演示:水波的干涉。
学生表达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呢?板图——教材图10-23。
说明:在“俯视图”怎样对应波峰、波谷…板图分析:a、某时刻波峰与波峰的叠加、波谷与波谷的叠加→半个周期末了它们再叠加b、某时刻波峰与波谷的叠加(波谷与波峰的叠加)→半个周期末了它们再叠加提问:振动的强点和弱点是交替出现还是固定不变?学生总结、答问:固定不变。
我们就把这种波叠加后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高中物理波的干涉教案
高中物理波的干涉教案
知识点:干涉现象、波的叠加原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干涉现象是由波的叠加原理引起的
2. 掌握双缝干涉和单缝干涉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3. 能够应用波的叠加原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干涉现象
教学内容:
1. 干涉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表达式
3. 单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表达式
教学准备:
1. 实验装置: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单缝干涉实验装置
2. 教学实验材料:光源、光栅、光学元件等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干涉图样展示器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干涉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干涉现象,并讨论干涉是如何发生的。
2. 学习双缝干涉实验:
a. 理论介绍:讲解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公式;
b.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干涉条纹;
c. 计算实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 学习单缝干涉实验:
a. 理论介绍:讲解单缝干涉实验的原理和公式;
b.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进行单缝干涉实验演示,展示干涉条纹;
c. 计算实验数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4. 综合讨论: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干涉现象的特点和应用。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验演示来直观感受干涉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波的叠加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二物理最新教案-6波的干涉 精品
一.知识目标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波的干涉图样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波的叠加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四.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五.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的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六.教学过程一.引入什么是波的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什么?波的衍射是一个波源发出的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波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二.新课教学1.波的叠加原理设问:把两个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到池塘的水中,就会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将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演示:用一根长绳,两同学在这根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现象: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的状态相向传播,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情况和相遇前完全一样。
总结:两列波相遇以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就是波的独立特性。
[多媒体演示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相遇前相遇后引导:两列波在相遇前后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多媒体演示绳波相遇区的情况]总结: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叫波的叠加原理。
讨论:两列波振动方向相同和相反的波叠加时,振幅如何变化?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两列波叠加时,若两列波振动方向相同,则振动加强,振幅增大;若两列波振动方向相反,则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2. 波的干涉演示:把两个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片上,当振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的触动水面,形成两列波,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出现的现象。
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列波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现象: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3.4波的干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3. 波的干涉的应用:介绍波的干涉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如光学干涉、声学干涉等,以及干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4. 干涉现象的数学描述:通过数学公式和图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干涉现象的数学描述方法,如干涉条纹的间距公式、干涉图样的相位关系等。
知识拓展:
介绍与波的干涉相关的拓展知识,如光学干涉、声学干涉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波的干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波的干涉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波的干涉条件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波的干涉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波的干涉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波的干涉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波的干涉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波的干涉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波的干涉问题。
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 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重点题型整理
1. 问题一:简述干涉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波的干涉 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机械波第四节波的干涉教学目标:1.了解波的叠加原理,了解波的叠加过程中质点的合位移。
2.从振动角度认识振动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
3.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4.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了解波的发生稳定干涉的条件。
教学重点:波的衍射的定义以及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教学难点: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的条件以及有关计算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回顾: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原因导入:在平静的水面上,下落的雨滴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复杂而美丽的图案。
这种图案是怎样产生的?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掌握波的叠加原理,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干涉现象也是波所特有的现象2、熟记波的干涉和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阅读课本69-72页内容,找到书中的知识点、重点、困惑点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1、阅读课本69-70页波的叠加部分,回答下列问题①观察演示实验,观察两列波的传播情况,解释其中现象的规律②在重叠的区域中,介质质点的位移规律是怎样的?2、阅读课本70-72页波的干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①观察演示实验,尝试描述其中的实验现象②波的干涉是如何实现的?有那些条件?③尝试动手“做一做”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1、①两列波在彼此相遇并穿过后,波的形状和相遇前一样,传播的情形也和相遇前一样。
生活中常见的水波也是如此,两列水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的运动特征,继续传播,就像没有跟另一列水波相遇一样。
②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2、①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类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稳定不变的。
②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某些区域的振动总是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总是减弱,这种现象叫作波的干涉。
形成的这种稳定图样叫作干涉图样。
六、课堂总结、构建知识树两列波在彼此相遇并穿过后,波的形状和相遇前一样,传播的情形也和相遇前一样。
高二物理最新教案-波的衍射和干涉教案 精品
第4讲 波的衍射和干涉1.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现象首先观察水槽中水波的传播:圆形的水波向外扩散,越来越大。
然后,在水槽中放入一个不大的障碍屏,观察水波绕过障碍屏传播的情况。
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再引导学生观察:在水槽中放入一个有孔的障碍屏,水波通过孔后也会发生衍射现象。
看教材中的插图,解释“绕过障碍物”的含义。
(2)发生明显波的衍射的条件①在不改变波源的条件下,将障碍屏的孔由较大逐渐变小。
可以看到波的衍射现象越来越明显。
由此得出结论:障碍物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②可能的话,在不改变障碍孔的条件下,使水波的波长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
可以看到,当波长越小时,波的衍射现象越明显。
由此得出结论:当障碍物的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时,波的衍射现象较明显。
小结: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
波的衍射现象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在生活中,可遇到的波的衍射现象有:声音传播中的“隔墙有耳”现象;在房间中可以接受到收音机和电视信号,是电磁波的衍射现象。
教师在线例1.一列水波穿过小孔产生衍射现象,衍射后水波的强度减弱是因为( )A 、水波的波长增大B 、水波的周期增大C 、水波的频率减小D 、水波的振幅减小例2.如图所示,S 为波源,M 、N 为两块挡板,其中M 板固定,N 板可上下移动,两板中间有狭缝。
此时,测得A 点没有振动,为了使A 点发生振动,可采用的方法是( )A 、增大波源频率B 、减小波源频率C 、将N 板向上移动一些D 、将N 板向下移动一些同步训练1.如图所示是观察水面波衍射的试验装置,AC 和BD 是两块挡板,AB 是一个孔,O 为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波经过孔之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此时能明显观察到波的衍射现象B .挡板前波纹间距离相等C .如果将孔AB 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D .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更明显地观察衍射现象2.如图是不同频率地水波通过相同地小孔所能到达区域地示意图, 情况中水波地频率最大; 情况中水波地频率最小。
11-12学年高二物理教案:12.6 波的干涉
12.6 波的干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所特有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波的干涉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波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波的叠加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长绳、发波水槽(电动双振子)、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CAI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前面研究的波的衍射现象,是从波源发出的一列波的传播特性。
在实际情况中,常可看到几列波同时在介质中传播。
那么,两列或几列波在介质中相遇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进行新课1.波的叠加教师: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将两块石子投到水面上的两个不同地方,会激起两列圆形水波。
它们相遇时会互相穿过,各自保持圆形波继续前进,与一列水波单独传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这两列水波互不干扰。
观察其他波动现象,同样可以发现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相遇时,每一列波都能保持自身的频率、波长、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这叫做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两个或几个运动着的物体相遇时,发生碰撞,结果它们原来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
只有波相遇时会互相穿过,相遇后跟没有遇到其他波一样,能保持本身特性继续传播。
两列波相遇时是怎样互相穿过的呢?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下述实验。
【演示】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分别产生两个凸起状态1和2在绳上相向传播。
观察现象:两列波彼此穿过,继续传播。
波形和传播情况跟相遇前一样。
[课件演示:波的干涉,演示波的叠加场景。
]对现象的解释:在介质中选一点P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P 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P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P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P点向上振动;这时,P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P点的振动被加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
以下是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物理教案:波的干涉》,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预习目标
通过预习并且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达到简单的了解一下波的叠加和干涉,达到感性认识的地步。
二、预习内容
1.在介质中常常有几列波同时传播,例如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里,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2.预习完毕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波的叠加这现象。
3.什么叫做波的干涉,两列波发生干涉的条件是什么啊?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波的叠加和波的干涉的关系。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学习过程
1、波的叠加
【演示】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就分别有两个凸起状态1和2在绳上相向传播.(参见课本图10-28)我们可以看到,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都跟相遇前一样,也就是说,相遇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
仔细观察两列相遇的水波,也可以看到两列水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就像没有跟另一列水波相遇一样.
(1).位移特点
当两个波源产生的两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每个质点都要同时参与两个分运动,在任一时刻,第一列波使某个质点a振动所产生的位移是x1,第二列波同时使质点a振动所产生的位移是x2,则质点a的位移就是这两列波分别产生的位移的矢量和.
如果位移x1,x2的方向相同,则质点a的振动位移的大小为X= 方向与。
如图10-18所示.如果位移x1,x2方向相反,则质点a的振动位移的大小为X= ;方向。
(2).波的独立性特点
n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在介质中某一点(或某一区域)相遇时,每一列波都能够;好像没有遇到另一列波一样,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所产生的振动,每个质点仍然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振动.质点振动的位移。
( 3).叠加原理
两列相同的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
2、波的干涉
【演示】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它们发出的波是频率相同的波.现象:解释:
由实验分析可知,波干涉有如下特点:
3.波的干涉特点.
振幅最小振幅
位移
4.产生干涉的条件
任何情况下两列波相遇都会产生干涉现象,而要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则需要一定的条件,其条件是:
不仅水波、声波,一切波都可发生干涉现象.
5.波的干涉与衍射一样,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6.当堂检测
(1)插在水中的细棒对水波的传播没有影响,这是波的(衍射)
现象;在墙外听到墙内人讲话,这是波的(衍射)现象;一个人在两个由同一声源带动的扬声器之间走动时,听到的声音时强时弱,这是波的(干涉)现象.
(2)以下关于波的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c)
A.波遇到障碍物时,一定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B.当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衍射现象很明显
C.当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时,衍射现象很明显
D.只有当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时,才会发生明显的衍
射现象
(3)当两列水波发生干涉时,如果两列波的波峰在P点相
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质点P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
B.质点P的振幅
C.质点P的位移始终
D.质点P的位移有时为零
(4)在水平方向上有两个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振源S1、S2,S1、S2相距7m,振动所形成的波的波长为1m,则S1、S2的连线
上有几个振动加强的点?(c)
A.只有中点 B.6个点 C.13个点D.无数个点
(5)两列波在某区域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A.两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状态互不干扰
B.两波相遇时引起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
矢量和
C.任何两列波叠加后都能使某些区域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
域振动始终减弱,得到稳定的干涉图样
D.频率相同的两列波相干涉时,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交替变换.
(6)两个频率、振幅相同的波在介质中传播发生干涉得到稳定的干涉图样,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振动加强的点的位移总是处于值
B.振动加强的点的位移可能为零
C.振动减弱的点再经过T/2振动变为加强
D.振动减弱的点的位移总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