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潍坊市高三期末考试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潍坊市高三语文阅卷分析报告

第4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4.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说明。(4分)

二、答案呈现:

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

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共4分,每点1分)

三、评分细则:

①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

②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一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

③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

④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共4分,每点1分)

答案变通:

“文化认同是纽带”,也可以答“文化认同是中介”;“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其中的“从属于”可以换成“服务于”“归属于”,或“有归属感”。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以酌情赋分。

四、存在问题:

1. 审题能力欠缺

题干要求“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很多同学未关注“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一要求,只分析三种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出“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弱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等不符合“为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要求的答案。也有同学未关注“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

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分析了前三种认同之间的关系。

2. 缺乏答题思路

“你认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应该具有什么关系?”从题干分析,可以有四个答题角度,分别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国家认同作为陈述对象,但很少有学生回答国家认同这个角度,“国家认同是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三种认同的有力保障”这一点几乎0分。

这位同学答案不分条,只分析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其他三个角度没有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陈述角度全是国家认同。

3.缺乏根据分值答题的意识

本题4分,应该考虑四个角度,多数学生只回答三个角度。

4. 缺乏对材料的整体理解

多数学生能从原文中摘抄原句,但不能深入理解四种认同的关系。

5. 答非所问

回答内容不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五、教学建议:

1.强化审题训练;

2.进行答题思路训练;

3.进行答题规范化训练,例如分条答题、根据赋分考虑分几条、每条简练概括等;

4. 提高阅读能力,深入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对文本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理解。

第5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5.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6分)

二、答案呈现:

(1)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2)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3)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4)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三、评分细则:

答案及评分要点:

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本点是综合三则材料理清几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加强国家认同)

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本点通过材料一推断得出,指向强化文化认同方面,但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且是谈香港而非台湾)

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本点通过材料二得出,指向经济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

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本点通过材料二、三得出,指向政治建设方面,注意此处要谈具体做法)

以上四条,每条2分,任答3条即可。

四、学生得分情况:

大部分学生得分在3——4分

满分答案:

五、问题分析:

1.审题不清,未关注到“怎样”二字,泛泛而谈,表达不精准。

2.机械性从原文摘抄句子,缺乏思考,导致多条指向同一角度。

3.审题不清,混淆香港、台湾,滥用“两岸”一词,概念不清。

4.部分学生仍然不分条作答,或者分条意识不强;书写潦草,乱勾乱画。

六、教学建议:

1.在复习过程中,在强化建模、规范作答的基础上,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深入指导,加强审题训练。

2.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现代文阅读I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材料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议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分析文本。

3.指导学生答题时要于文有据,不可天马行空。

4.关注答题语言表达的精准性,这一点与审题密切相关,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的答题语言会大有收获。

5.答题时要理清思路,分条列述,注意卷面书写。

第8题阅卷分析

一、原题再现:

8.纵观全文,如何理解“高贵的清贫”?

二、答案呈现:

“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而“高贵的清贫”则指以方志敏为代表的革命家为天下苍生的幸福、为建设未来美好中国(1分)而舍弃富裕生活、拒绝名利的诱惑(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

三、评分细则:

1、“清贫”指生活清寒贫苦,“高贵”指精神富有(1分)没有作为采分点:一是学生解释出现了偏差甚至错误,大多数学生认为“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高贵的清贫”;二是后面的解释呈现了前面的具体意义。

2、具体采分点:只要学生答出“放弃优越、殷实、富有或阔绰的生活”意思,得1分,“为人民谋幸福”为了他人(更多人)不再贫穷”为了美好的中国”意思,得1分,“拒绝高官厚禄”“拒绝金钱诱惑”意思,得1分,“坚守贫困”“清白节俭”“厉行节俭”“清白生活”“节俭朴素”意思,得1分。

四、答题情况: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