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臣》观后感
音乐剧《弄臣》赏析

成绩:论文题目:音乐剧《弄臣》赏析课程名称:外国音乐作品赏析授课教师:王旭院(系):国际艺术学院年级、班:08级8班学号:080200818姓名:钱悦音乐剧《弄臣》赏析1851年3月11日在威尼斯费尼斯歌剧院,《弄臣》被正式地展现在大众眼前,它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剧本《逍遥王》改编而成。
昨日慢慢地听了一遍,虽然存在语言的障碍,但男女高中音浑厚的声音及其声音所表现的嬉笑怒骂彻底征服并感染了我。
每一出歌剧都有其故事的线索和发生的背景,《弄臣》自然也不例外,那我们先从字面的意思解释一下什么是“弄臣”。
“弄臣”其实就是为帝王所宠幸狎玩之臣的意思。
英文名称是:Rigoletto而本剧的作曲则是…意‟威尔第。
作曲家威尔弟为这部歌剧写了一首很短的前奏曲,冰冷的铜管音色和不协和的和声由此奠定了充满了不祥之兆的悲剧气氛。
这首前奏曲为整个剧奠定了感情的基调。
随着音乐的深入故事的情节也娓娓道来。
故事是十六世纪意大利曼都瓦城发生的事,该城的公爵是一位风流潇洒的年轻贵族。
他所豢养的弄臣是个上了年纪的驼子。
为了娱悦公爵,弄臣除了要哭笑逗乐和百般阿谀之外,他还得常常物色美女来满足公爵贪色的本性。
甚至当这种事发生在弄臣的妻子和女儿的身上的时候,弄臣还会嘲弄那些愤怒的丈夫和悲痛的父亲。
最后所有的报应终于降临在弄臣的身上。
而他所珍爱并且怕被人发现的女儿,也成为天谴之下的牺牲者。
这个歌剧从华丽的宫廷盛会开始,一步步地推向悲剧的高潮。
故事的情节虽然没有脱离欧洲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的影子,但是巧妙地人物关系,及其悬念性的结尾确十足是一出好剧目的体现。
剧中人物出场次序鲜明首先是主公曼图亚公爵亲王(男高音),依次是弄臣里戈莱(男中音),接着是弄臣可怜的女儿吉尔达(女高音),然后依次是弄臣的女儿切普拉诺朝臣伯爵(男低音),切普拉诺太太(女中音),蒙泰罗内伯爵 (男低音),史巴拉夫刺客 (男低音) ,乔瓦娜保姆 (女中音) ,博尔萨朝臣 (男高音),玛达莲娜刺客之妹 (女中音) ,贵妇、朝臣、待卫、仆厮等。
浅析威尔第歌剧《弄臣》男中音角色的演唱艺术

浅析威尔第歌剧《弄臣》男中音角色的演唱艺术收稿日期:2018-09-29作者简介:盛辉(1979-),女(汉族),山东威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一、威尔第生平简介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 ,1831—1901),出生在意大利帕尔马的隆高勒,自幼家庭贫困,基本生计维持全靠他的父亲开的一个小客栈。
在这样的生长环境里,威尔第很小就尝到贫苦的滋味,虽然他在音乐创作道路上屡屡受挫,但这并不妨碍他以饱满的热情攀登歌剧之峰。
他以民间音乐为创作基础,歌剧作品取得丰硕的成果,被誉为“歌剧之王”,代表作有《茶花女》、《弄臣》、《奥赛罗》等。
威尔第对于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力,也成为歌剧发展史上的伟大改革家。
他超越主观局限性,不断探索一切时空,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与歌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优美的音乐旋律,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搬到歌剧舞台上来。
他的作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要原则,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让我们在歌剧中感受到音乐形象真实情感的流露。
这也是威尔第创作歌剧的基本原则。
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风格不同于传统歌剧。
他认为,传统歌剧里咏叹调过度的技巧表现会影响整体艺术形象。
威尔第最看重的是结构是否统一协调、角色的挑选以及娴熟的舞台技巧处理等因素。
所以,他注重歌剧的艺术性和戏剧性表现,在剧中情节的组织结构上,如果整体框架已经选定,他会在细节上一点点地研究选择,甚至是舞台上的一些场景布置。
另外,他还认真确定每个音乐形象的性格在歌剧中应如何表现。
当然,威尔第十分注重音乐语言的展现,这是他创作的一大特点。
他的作品在用音乐语言表达时就像对话一样流畅。
他在歌剧创作上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这也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于一般作曲家的强大影响力,促进整个时代音乐文化的推进与改革。
他一直坚持宣扬正义,敢于揭露社会上丑恶的一面,充分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正因如此,威尔第的创作主题被世人公认为是阳光积极的,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弄臣》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弄臣》观后感篇一:弄臣观后感弄臣观后感《弄臣》发生在十六世纪的意大利,那时候的意大利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歌剧《弄臣》威尔第的四幕歌剧《弄臣》,又名《利哥莱托》,完成于1851年,同年首演于威尼斯,剧本由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著《国王寻乐》改编。
这部作品是威尔第最惊人的作品之一,至今久演不衰。
虽然我看不出来《弄臣》中的建筑到底属于哪种风格,但是《弄臣》时期的建筑应该就是那时候古罗马建筑的写照,对于古罗马的建筑,我只熟悉罗马竞技场,这个号称世界奇迹的建筑,一层接着一层,是罗马皇帝残酷的象征。
尚老师放过的关于古罗马建筑的视频,有太阳神庙,有浴场。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浴场,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
只可惜罗马的建筑,都是用大量工人的血汗堆积出来的,看着觉得很残忍。
剧情大致是这样: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
公爵年轻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朝臣们的不满。
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
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貌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
后来,利哥莱托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
黎明前,却发现受害的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
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弄臣》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善恶美丑。
弄臣的女儿单纯、美丽、善良,怀着真诚的心去爱,抱着美好去看世界,她的人性美凸显出了公爵、贵族等人的阴暗,尤其是他的父亲——弄臣。
当然,不可否认,弄臣即使再丑恶,他的身上任然有人类与生俱来的父爱,在遭受了诅咒后,他急切地找到女儿,要女儿不要出门,注意安全;在女儿失踪后,一向高傲的他,跪下了双膝,求贵族告诉她女儿到底在哪;在女儿失贞后,赶紧预备好一切,让女儿离开,自己留下为女儿报仇……可怜的是,即使他千万个小心,千万个爱自己的女儿,最终任没能逃脱诅咒的厄运。
弄臣看后感

《弄臣》是一出典型的悲剧。
主人公Rigoletto貌丑背驼,在曼图亚公爵的宫廷里当一名弄臣。
年轻的公爵专以玩弄女性为乐,而Rigoletto经常为公爵出谋画策,帮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
这激起了群臣的公愤,大家定计对他进行报复,让他不自觉地帮助群臣掳走了自己心爱女儿吉尔达,去献给公爵。
吉尔达本来就认识微服私访的公爵,并爱上了他,而公爵居然也真心的爱上了吉尔达,吉尔达被群臣献上之后,双方正好情投意合。
而弄臣Rigoletto对女儿非常疼爱,发现她落入公爵之手后,愤恨交加,决定雇刺客杀死公爵。
当Rigoletto从刺客手中接过装有尸体的口袋,以为大功已成时,忽闻公爵高歌之声,于是他急忙打开口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儿。
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吉尔达对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歌剧中最令人感慨的一出戏,是第三幕的开头。
弄臣带着女儿,去看公爵是怎么对另一个女人调情的。
公爵在酒店里唱了著名的咏叹调《女人善变》“女人爱变卦,像羽毛风中飘,不断变主意,不断变腔调。
看上去很可爱,功夫有一套,一会儿用眼泪,一会儿用微笑。
你要是相信她,你就是傻瓜,和她在一起,不能说真话。
可是这爱情,又那么醉人,若不爱她们,岂不是辜负了青春。
”他边唱,边去勾引酒店里的女郎,满口甜言蜜语:“凭我的记忆,有一天我曾和你相遇,以后我到处找你,今天终于和你在一起,今后我这颗心,也只能属于你。
”边说边上手动,一会儿就上床了,脸皮厚的真是令人赞叹。
歌声很愉快,窗外的吉尔达却是心如刀割:“多么丑恶啊,同样的谎言,我曾倾听,我曾相信。
心儿受欺骗,多么不幸,多么伤心!我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人!”按一般戏剧的观点,矛盾发展到这个程度,吉尔达也该放弃了。
而在歌剧里,吉尔达虽然受了难以弥补的伤,却还是义无反顾的爱着公爵,最后拼着性命救公爵,终于被刺客杀掉了 -- 这就是所谓的悲剧,当着观众的面,把最美好的东西毁掉。
世界上的人真的是不一样的,公爵也许觉得女人善变,但吉尔达就明显不是个善变的主。
歌剧观后感-爱情密语

收拾东西时,竟把当初写的歌剧观后感翻了出来。
生怕弄丢了这份心情,想想还是存到空间里稳妥些。
——题记几天来被感冒耗尽了气力,懒懒地倚在窗边,阳光躲过窗帘,偷偷地在两边夹缝间溜进来,伴着我的发梢跳起舞,小巧的樱桃发夹反射出粉红色的光晕罩着我流动的笔尖。
不时抬头望望窗外,路过的男男女女,脸上挂着暖暖的笑容,想必是心里的幸福满满的要溢出来,漾开在眼波里。
就这样,我不知不觉沉入爱情的行行列列里,思绪更是被歌剧里各式各样的爱情揪心不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弄臣》是首次观看的歌剧,最要命的是当时观看时没有字幕,纯粹的意大利语,这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从头看到尾,连眨眼的次数都比平时少了几倍。
虽然《弄臣》内涵很丰富,可我不想谈其他,只谈爱情。
依稀记得,吉尔达身着白色衣裳犹如天使般在小窗边动情的唱着那首《亲爱的名字》,天使般的美人儿,天籁般的美声以及美丽和谐如风景般的画面浑然成一体,令人陶醉。
显然,纯洁美丽的吉尔达已被曼图亚公爵的花言巧语打动,坠入爱河,即使到最后,她得知公爵不过是个花花公子,还是情愿为他去死,因为付出太多,因为陷得太深,这也许应验了她唱的那首歌《亲爱的名字》中:“多可爱的名字啊,你使我的心激动,爱的幸福和欢乐,永远牢记在心中!我的一切思想和愿望,都跟着你飞翔,即使是死我也不会忘记,你已铭刻在我的心上……”对于吉尔达,这位纯洁美丽的姑娘,我只能感叹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微微瞬间,你在一秒点穴;漫长永远,我用一生解穴”卡门,这个放荡不羁,敢爱敢恨的女斗士,为了捍卫自由,宁愿牺牲生命,有网友说:“也许卡门注定要死于爱,因为没有人能像她一样冰与火共存,爱来时不顾一切,爱去时斩钉截铁。
”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有人对此盛赞不已。
我们一直随着时间在走,不可避免的各种变化,不可避免的长大。
当彼此的感情变淡,淡的甚至受不住那些山盟海誓时,记得好像有这么一句话“有一种爱叫放手”。
然而正如斗牛士所说:“卡门的爱情超不过三秒钟。
论歌剧《弄臣》的艺术价值

论歌剧《弄臣》的艺术价值我非常幸运能够在研究生期间选修《歌剧名作》这门课,特别是能在李老师教导下,自己得以去系统的了解歌剧知识,并逐渐对歌剧产生了兴趣。
同时,在课余时间我欣赏了一些歌剧作品,也阅读了一些与歌剧有关的书籍和文章,从而对歌剧有了些粗浅的了解和认识。
在接触过的歌剧作品中,我对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三幕歌剧《弄臣》这部作品更为情有独钟。
它是由被誉为“意大利歌剧大师”的著名作曲家威尔第所创作。
歌剧《弄臣》是威尔第创作中期的一部典型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世界歌剧史上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通过学习和了解,我认为这部作品是深刻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不仅是意大利歌剧史上,更是世界歌剧史上的一次革命,它标志着传统歌剧阶段的结束,同时又是现代新型歌剧的诞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歌剧《弄臣》的艺术成就和价值。
一、时代感鲜明突出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家,他的歌剧作品数量众多,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威尔第生活在一个意大利遭受异族统治、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的时期。
那个时期的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仍然处于风起云涌的阶段,统治阶级日益腐化,社会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而威尔第出生于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七岁学习音乐,十八岁时已是当地负有盛名的音乐家。
正是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念使威尔第具有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的热情,作品中经常用到鞭挞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反映社会底层人民悲惨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手法。
歌剧《弄臣》的剧本就是来源于意大利著名作家皮亚威,是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创作于1832年的讽刺戏剧《国王寻乐》改编而成。
原著是以16世纪上半叶,法国瓦罗亚王朝国王弗兰西斯一世的宫廷生活为写作蓝本,抨击了昏庸的封建君主制度。
《弄臣》在改编上忠实于原著的创作意图,形成了以揭露君主王朝统治下的荒淫无道生活为内容的三幕歌剧。
该歌剧对封建统治阶级骄横、腐朽、糜乱的政治生活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批判。
音乐作品欣赏论文

音乐作品欣赏论文张玲玲1903140215摘要歌剧《弄臣》以一个伯爵的弄臣及其女儿的悲剧故事,表现出了对那个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以及对弄臣女儿吉尔达的爱情悲剧的同情。
歌剧表演效果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优秀的音乐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创作背景《弄臣》的剧本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皮亚威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而成,音乐的创作则由“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创作。
雨果的原作以描写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为主,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歌剧的创作上,《弄臣》大体上忠于原作,主要还是揭露君主王朝统治下的荒淫无道的生活。
与传统意大利歌剧相比,它不仅在剧本上脱离了剧情简单、人物面谱化的窠臼,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大胆突破。
此外,它还通过增加剧中的主要角色,丰富了歌剧的表演效果,使歌剧有了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人物形象关于《弄臣》,我这里只想分析一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人,弄臣和他的女儿,吉尔达。
弄臣,“弄”,是指“玩弄”、“戏弄”。
的确,弄臣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弄臣”其实就是为帝王所宠幸的狎玩之臣。
弄臣是个可悲的角色,他必须不断地为主人找乐,帮助主人实行一切寻欢作乐的计划,因而遭到他人的厌恶和鄙视。
对这一切他心里很明白,却无可奈何,谁让他无钱无势无地位,只得以此谋生!你瞧他,浑身披挂着稀奇古怪的装饰物,头上戴着尖顶帽子,脸上画得五颜六色的,一副丑态。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驼背,严重的残疾使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悲剧性,。
然而,他对自己女儿的爱却是无私的,伟大的。
这个,兴许是天下所有父亲的共同特点。
尽管他在外面是这样辛苦、卑微,可是,他却好好的保护着自己的女儿——吉尔达,这个他生命中的至宝。
为了他的女儿,他不惜最后做出买凶刺杀自己的主人,那个有着无限财富及权利的伯爵。
三、出场人物剧情大致是这样: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
歌剧 《弄臣》 赏析

论文题目:歌剧《弄臣》赏析——利哥莱托人物形象分析科目:外国音乐作品赏析院系:韩国语系班级:10级4班姓名:芮雪学号:1001404281850年, 威尔第获威尼斯凤凰剧院委托,创作一部新歌剧。
由于威尔第彼时已经颇有名气,因此剧院给予了他自由选择题材的权力。
威尔逊为雨果的法语戏剧《国王的弄臣》的剧本所吸引,决定以此为蓝本写作。
雨果的这部戏本身在法国本已饱受争议,而威尔第那时所处的北意大利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因此威尔第的创作阻力,自然就是来自奥地利派驻北意地区的审查当局。
剧本的改编是由威尔第与作家皮亚威合作完成的,当年8月,威、皮二人退居威尔第的家乡布塞托(Busseto),继续创作并制定了反制审查当局的措施。
而在两人和剧院的通信中,“诅咒”成了该剧的代称。
但很快,奥地利审查当局内部也用了这个名称代称威尔第的新作,这是当局头子德·高日科夫斯基从间谍口中得知的。
正是此人掌握著《弄臣》一剧的生杀大权。
这期间,皮亚威曾因怕剧本通不过当局的审查,为免浪费威尔第优美的曲谱,想将剧名改为《旺多姆公爵》,并把驼背的弄臣和对他的诅咒抹掉。
但威尔第完全反对这个变动,并且决心与当局讨价还价。
最终得以保留这一重要剧情——弄臣所遭受的命运的诅咒,也是《弄臣》一剧的核心。
威尔弟为这部歌剧写了一首很短的前奏曲,冰冷的铜管音色和不协和的和声由此奠定了充满了不祥之兆的悲剧气氛。
第一幕中,蒙特罗内伯爵对弄臣怒骂道:“我作为父亲,向玷污女儿的人发怒,你竟然毫不理解。
我诅咒你! 你将遭老天的报应!” 不知怎的,这话击中了里戈莱的心,他一下子呆住了,两眼直愣愣的,说不出一句话来。
在众人面前失态,这在弄臣的个人世界里还是第一次呢。
利哥莱托是整部歌剧的中心人物,他虽常伴公爵身边,却是不折不扣的处在社会底层且又身患残疾,但即使是在那样一个世俗观念明显、道德标准遭扭曲的时代,他渴望自由、平等,赢得他人尊重的愿望却十分的强烈。
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多重且性格矛盾的人物身上,威尔第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手段,对利哥莱托这一人物的复杂性格和矛盾心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将丰富的旋律性和强烈的戏剧性结合在一起,使音乐的色彩时而温柔细腻,时而疯狂怒吼,时而悲痛无助,极具戏剧性的表现。
歌剧《弄臣》艺术价值探讨

歌剧《弄臣》艺术价值探讨作者:戴佳志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0期【摘要】威尔第的《弄臣》是一部伟大的歌剧作品。
这部作品大胆地突破了前人,增加了多位人物角色,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其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文学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音乐创作上的创新,有着很强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歌剧;《弄臣》;艺术价值;意义;研究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36-01三幕歌剧《弄臣》(另有译名《黎戈莱托》)是享有“意大利歌剧大师”之称的著名作曲家威尔第在38岁时创作的一部伟大音乐作品。
1832年,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创作了戏剧《欢乐国王》,后由意大利作家皮亚威改编成歌剧剧本。
《弄臣》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音乐性和观赏价值。
一、鲜明的时代印记任何艺术作品的创造都离不开创造者生活的时代沃土。
因此,创造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是创作者塑造人物角色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创作的基本依据之一。
十九世纪中叶,意大利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暴风骤雨之中。
社会政局激荡不平,统治阶级反动腐朽,广大的意大利人民备受苦难的煎熬。
统治当局对富有创新和复兴精神的文艺作品极为恐惧,总是刻意压制和抹杀。
创作《弄臣》时的威尔第对于雨果在《国王寻乐》中反映出的深刻的社会思想感同身受,他也为文学大师妙笔生花的强烈人物冲突和一波三折的戏剧性所深深吸引。
威尔第写信告诉编剧皮亚威,《国王寻乐》是他最念念不忘的一部戏剧。
威尔第的价值观、美学理念和精神气质与原著的精神内核高度重合。
于是,强烈的思想共鸣发生了。
威尔第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了强烈的震撼力,以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技法批判了统治阶级骄横跋扈、荒淫无耻的政治生活,并进一步揭示了“弄臣”现象这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怪胎。
正因为威尔第艺术创作所表现出来的鲜明时代印记,使得威尔第的音乐作品经常要经受反复修改的漫长过程。
《弄臣》就经历了改变剧名、人物名称和地名的过程之后才被同意公演。
《弄臣》赏析

弄臣下面来具体看看《弄臣》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唱段--《亲爱的名字》与《女人善变》。
16世纪曼图阿城里,有位年轻的公爵。
他行为放荡,诱骗过许多妇女,也祸及朝臣的妻女。
朝臣对他深为不满。
弄臣黎哥莱托却维护公爵,取笑朝臣。
他有个美丽的女儿--吉尔达。
为了防备公爵,把她秘密的迁居在城郊一座别墅里。
除了上教堂外,平时不让她出门。
公爵打扮成学生模样,自称是穷学生名叫格瓦尔蒂·马尔代,并且向姬尔达表达了爱情。
她被公爵潇洒的谈吐、英俊的外貌和文雅的举止所迷惑而动了情。
他们分手之后,这个青年的影子总是占据着姬尔达的心,她默默念着格瓦尔蒂·马尔代的名字,唱起了著名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
"多可爱的名字啊,你使我的心激动,爱的幸福和欢乐,永远牢记在心中!我的一切思想愿望,总是跟随你飞翔,对你死也不能忘,你铭刻在我心上。
……"唱段采用中庸的快板(每分76拍),E大调四四拍。
与之相对的《女人善变》是《弄臣》第三幕里,公爵在小酒店里唱的一段小曲。
纯洁、善良的姬尔达对公爵的真实行为并不知情,更不相信他是个卑鄙的好色之徒。
这天晚上,公爵正和刺客的妹妹玛德琳娜在小酒店里寻欢作乐,黎哥莱托为让女儿认清公爵的真面目,带姬尔达也来到这家酒店。
《女人善变》是公爵来到小酒店,玛德琳娜还没来之前演唱的,深刻揭露了公爵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本性。
"女人爱变卦,像羽毛风中飘,不断变主意,不断变腔调,看上去很可爱,功夫有一套,一会儿用眼泪,一会儿用微笑。
……"看到这样一个曲名,听到这样一些歌词,很可能误认为这首歌谴责的是某些水性杨花、朝三暮四的轻浮女人。
实际上,这正是作者对那些玩世不恭、侮辱女性的达官贵人的深刻揭露。
唱段采用小快板(每分138拍),B大调八三拍。
姬尔达的咏叹调与公爵的咏叹调在反映人物性格,使用节奏变幻形式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了十几年的音乐,接触了包括钢琴、竹笛、箫、黑管在内的近十种乐器,最后是我对音乐的一点看认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在一代代的音乐人不断奋斗中成长起来的,音乐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尘埃,更重要的是--它是作为最聪明的动物--人的价值体现与智慧结晶。
歌剧《弄臣》赏析

浅析歌剧《弄臣》摘要歌剧《弄臣》以一个伯爵的弄臣及其女儿的悲剧故事,表现出了对那个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以及对弄臣女儿吉尔达的爱情悲剧的同情。
歌剧表演效果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优秀的音乐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歌剧悲剧音乐特色艺术价值一.创作背景《弄臣》的剧本是意大利着名作家皮亚威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而成,音乐的创作则由“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创作。
雨果的原作以描写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为主,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在歌剧的创作上,《弄臣》大体上忠于原作,主要还是揭露君主王朝统治下的荒淫无道的生活。
与传统意大利歌剧相比,它不仅在剧本上脱离了剧情简单、人物面谱化的窠臼,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大胆突破。
此外,它还通过增加剧中的主要角色,丰富了歌剧的表演效果,使歌剧有了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人物形象关于《弄臣》,我这里只想分析一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人,弄臣和他的女儿,吉尔达。
弄臣,“弄”,是指“玩弄”、“戏弄”。
的确,弄臣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弄臣”其实就是为帝王所宠幸的狎玩之臣。
说的通俗点,就是个高级小丑。
在歌剧开始时候的一个狂欢的场景中,面对着曼图亚伯爵——他的主人,调戏切普拉诺伯爵夫人的时候,他,一个丑陋的驼背家伙,凑到切普拉诺伯爵跟前。
他幸灾乐祸地戏弄伯爵,嘲笑他的嫉妒。
可实际上,他对主人的做法也有点不以为然,他私下里对包尔萨嘀咕:公爵做得实在过分。
弄臣是个可悲的角色,他必须不断地为主人找乐,帮助主人实行一切寻欢作乐的计划,因而遭到他人的厌恶和鄙视。
对这一切他心里很明白,却无可奈何,谁让他无钱无势无地位,只得以此谋生!你瞧他,浑身披挂着稀奇古怪的装饰物,头上戴着尖顶帽子,脸上画得五颜六色的,一副丑态。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驼背,严重的残疾使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加上他的特殊地位,更显得怪诞而毫不令人同情了。
然而,他对自己女儿的爱却是无私的,伟大的。
观看歌剧弄臣的观后感

观看歌剧弄臣的观后感歌剧弄臣观后感篇一四幕歌剧《弄臣》(又名《利哥莱托》)完成于1851年,同年首演于威尼斯,剧本由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著《国王寻乐》改编。
这部作品是威尔第最惊人的作品之一,至今久演不衰。
剧情大致是这样: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
公爵年轻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朝臣们的不满。
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
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貌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
后来,利哥莱托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
黎明前,却发现受害的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
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作品中,作曲家创造了性格优柔寡断、内心感情变化多端的弄臣,风流浮华、多情善变的公爵和纯真深情、富于诗意幻想的吉尔达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
剧中的许多唱段都是世界名曲。
第四幕中公爵的抒情歌《女人爱变卦》,节奏轻松活泼,音调花俏,就是这位情场能手的绝妙写照。
于是这首歌很快就成为世界流行的歌曲。
剧中还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唱段,如第三幕利哥莱托的咏汉调,第二幕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第四幕中公爵和玛达林娜、吉尔达、利哥莱托的四重唱等等。
这部歌剧的音乐和威尔第其它歌剧一样,声乐旋律起着主导作用。
音乐主要塑造了公爵、弄臣、弄臣的女儿三个人物的形象。
弄臣利哥莱托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他既是供公爵娱乐并帮公爵做坏事的宫中丑角,又是一个热爱女儿的不幸的父亲,同时还是一个残酷的复仇者。
利哥莱托所具有的这些多方面的因素有机地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音乐中得到了鲜明的刻画。
代表诅咒的音乐动机是这部歌剧的主导动机,阴暗而悲惨的小调形成一种类似呻吟的音调,这个音乐动机真实地描绘了黎哥莱脱内心的痛苦。
当利哥莱托发现女儿被抢走,而自己又不得不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用巧言妙语去打听女儿的去向时,其内心真情却遮掩不住地时时流露出来,以这种复杂的情感,威尔第表现得十分巧妙、细腻。
《弄臣》

• 弄臣离去后不久,公爵假扮大学生闯入弄臣家中,公爵的朝臣亦跟随。公爵偷听到吉尔达 跟保母乔凡娜对话,听到吉尔达说她在教堂邂逅一位男子,那男子要是家贫的话,自己会 更喜欢他。她因为瞒着父亲,所以心感不安。吉尔达表白之际,大喜过望的公爵上前对吉 尔达表明心迹。吉尔达起初还有些抗拒,但最终被公爵打动。吉尔达查问公爵的名字时, 公爵犹豫地说他名叫“古亚尔提耶· 马尔德”。此时,外面忽然有声响;吉尔达担心是父亲 折返,就送走公爵。公爵临走前,两人还山盟海誓。众人前往公爵寝宫时却遇着弄臣,便 哄骗他说是掳获西布兰诺伯爵夫人。当弄臣回家发现女儿不见了,方知上当受骗。
弄臣与女儿吉尔达在家中
• 第二幕 • 场景:公爵宫中 • 公爵被众朝臣告知他们已经把弄臣的“情妇”掳入宫中,但公爵 从这群人口中之描述猜想到被掳的是吉尔达。既然心上人身处宫 中,公爵就急急跑去相会,口里嚷着什么最终吉尔达会知道真相, 他甘愿为伊人放弃财富权位,因为这是他初次认真地爱云云。 • 公爵雀跃的表现,起初令众人莫名其妙;但在此时,朝臣们却开 始嘲笑弄臣;弄臣此时来到公爵寝宫,寻找女儿。他故作冷淡, 深怕吉尔达落入公爵手上。此时吉尔达自公爵卧室冲出,并叫弄 臣把所有人支出。不得要领后,弄臣终于说出自己在寻找亲女; 众人大为诧异。吉尔达慌忙闯入,哀求父亲请众人离开,并流露 出得知父亲职业后之羞愧心情。弄臣决定向公爵报复,及发誓要 为女儿报仇,杀死公爵,但吉尔达却替公爵求情。
旅馆外的街上
• 用旋律来渲染人物性格。 • 比如剧中为公爵所设计的音乐,其主要唱段的节奏形态均为3/ 4、6/8或3/8拍。由于这种节奏本身的律动感很强,具有鲜明 的舞蹈性,花哨跳跃、激动、活泼,所以恰合公爵轻浮放荡的性 格特征,使这一角色形象显得更加生动、鲜活。
• 运用咏叹调和喧叙调的相互配合来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以这种 手法使各场、各幕成为了更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观柏林国家歌剧院《弄臣》

现 场LIVE2019年初夏,笔者有幸来到德国柏林访问学习。
6月末的一晚,怀着期待和兴奋的心情,笔者兴致勃勃地赶往历史悠久的柏林国家歌剧院,观看经典歌剧《弄臣》。
来到柏林国家歌剧院,只见这座建筑的外观端正大方,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无论外形还是内部装饰,都具有浓重的德国风格。
演出大厅由一层池座和三层楼座组成,许多舞美灯直接裸露在观众席外的墙壁四周。
总体看,演出大厅的空间虽然非常高,面积却并不大。
或许正因为这点,剧场OUTLINE / In the early summe r of 2019, the author was fortunate to visit Be rlin and se e Verdi’s Rigoletto .观柏林国家歌剧院《弄臣》On the Staatsoper Berlin’s Rigoletto文:清 逸© Brinkhoff / Mögenburg© Brinkhoff / Mögenburg的音响和视觉效果都非常好。
演出中,无论是半地下乐池中的乐团,还是舞台中央的演员,演奏和演唱的声音都清晰浑厚,舞台上的演出也毫无遮挡。
可以说,艺术气息充盈着整个剧场。
笔者进入正厅后四周环顾,一眼望去发现观众以中老年居多,当然这在欧洲是普遍现象。
观众大多身着正装,男士着装多半为黑色,女士则色彩缤纷,与顶上白发形成鲜明的对比。
演出开始后笔者还发现,大多数观众都是歌剧铁杆粉丝,他们对《弄臣》中的咏叹调都非常熟悉,甚至在欣赏过程中会随着音乐准确地打着拍子。
之前也看过不少国外歌剧制作的DVD ,笔者感觉现在欧洲歌剧制作的舞美,大多都偏于简单,走的是极简的风格。
此次在柏林国家歌剧院看的这部《弄臣》,原本对舞美并没有太大期待,可大幕甫一拉开,映入眼帘的是既传统又不失现代的舞美风格。
这个制作的舞美布景,主要依靠两个平台区分各个不同的场景——上场门边的两层楼的平台和下场门边的两层楼的平台,平台中布置成一个个不同的房间以表示室内,平台外则表示室外,观众一眼便能明白。
歌剧《弄臣》的艺术特点探究

歌剧《弄臣》的艺术特点探究作者:王辉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1850至1860年是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歌剧创作的鼎盛时期,威尔第在短短的十年间就创作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多部歌剧,其中一些已被列入世界著名歌剧之列,在世界各国上演。
其中,《弄臣》的诞生不仅仅是威尔第歌剧创作的新起点,也是整个歌剧史上的一次突破。
关键词:《弄臣》;威尔第歌剧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108-01一、歌剧《弄臣》概述歌剧《弄臣》是一部极具艺术性、戏剧性、欣赏性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它较之以前传统的意大利歌剧不仅在剧本上脱离了剧情简单、人物面谱化的形式,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大胆突破,并且通过增加剧中的主要角色,丰富了歌剧的表演效果,使歌剧有了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音乐要素与戏剧性的完美融合及音乐写作的创新性等很大的艺术价值。
二、四重唱《自从那天见到你》的艺术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
任何艺术作品都难免被其所处的时代打上深深的烙印,歌剧《弄臣》的创作明显的体现出深刻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中叶的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仍然处于风起云涌的阶段,统治阶级日益腐化,社会政局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凡是具有创新、复兴精神的文艺作品都可以被扼杀。
而当时的威尔第却被雨果深邃的社会思想所吸引,他钟爱大师笔下的强烈冲突对比和曲折多变的戏剧性。
他本人也曾说过:从戏剧效果而言,《弄臣》是我所作曲的剧本当中最好的一个题材。
它具有强而有力的情节,富于变化、刺激和哀伤。
正是因为音乐家本人的人生哲学、美学观念和价值理念与原作品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产生了共鸣,所以该剧中的音乐所表现出的震撼力才如此强大。
2.音乐要素与戏剧性的完美融合。
这部作品是深刻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高度统一,是音乐与戏剧的紧密结合,他与之前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比较,不仅在剧本上脱离了剧情简单、人物面谱化的形式,并且威尔第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选择日常生活而又具有人性化的题材,力图表现人的本质及其感情,深刻描绘人的性格特征,与同时代的歌剧作家们相比,难得有人像他那样,对剧中情节与人物做如此深思熟虑的处理。
威尔第弄臣

威尔第弄臣二、序曲在威尔第此部歌剧中,序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弄臣》原定标题为《诅咒》,而序曲正体现着“诅咒”的主题内涵,乐曲的开始是一段伴着号角、微弱鼓声的弦乐,气氛阴冷,带着悲伤和愤怒,音阶不断上行,接着会有带有纯洁柔软感觉的微弱下行,反复两次后更为愤怒的旋律占据上风,三个层次音阶不断上行,到达顶峰。
紧接着音阶不断下降,更为凄婉。
短暂停息后,音乐再次上行又渐渐无力,直至沉降,鼓点声凸显,号角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沉重,仿佛是命运的脚步,诅咒的节拍。
序曲中包含的情感十分复杂,我认为既是Rigoletto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复杂的体现,也是威尔第对待这个人物的情感复杂体现。
同时,序曲的多个层次的延展也是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首先是Rigoletto在宫廷里被嘲弄,愤怒与憎恨不断增加(诅咒),来到女儿身边时,纯洁的女儿会影响他,想变成一个善良的人(哀伤),可环境与人不断逼迫他,在女儿被掳走后复仇的情绪不断攀升,剧情也走向高潮(复仇),而在女儿被错杀死亡时,Rigoletto落入(绝望),而鼓点声仿佛死亡的来临,审判的来临,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三、唱段宣叙调:威尔第将宣叙调与乐队结合的很巧妙,也使叙述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譬如在Rigoletto与蒙泰罗内公爵对峙的一段,只在句子与句子间穿插短促跳跃的音符推动情节发展,也显出小丑的滑稽,变得生动有趣。
也会在咏叹调中穿插宣叙调,例如在父女在剧中轮唱时,会用急促反复的音型体现Rigoletto的谨慎担忧。
咏叹调:<曼图亚公爵>曼图亚公爵是个英俊年轻,但是花心浪荡的男子,需要极富穿透力的嗓音打动几乎所有女性,两首明朗轻快的咏叹调“Questa o quella”在第一幕开头,“La donna è mobile”在第三幕开头,都充分凸显了他的性格,热爱自由,崇尚自由的爱情观。
而在他发现自己的心上人遭遇不测时,也会高歌爱情的真挚。
在几位男高音中,感觉只有帕瓦罗蒂的高音部分唱的最好,很有穿透力,看起来也很轻松深情,多明戈版的也很好,非常的响亮,其他的或是音上不去或是非常急促吃力,但是两人的形象都和曼图亚公爵有略微差距。
歌剧弄臣观后感

歌剧《弄臣》观后感1. 简介《弄臣》是一部由意大利作曲家乔安尼·柳斯开心、作词家皮埃尔·奥吉诺特共同创作的歌剧作品。
该歌剧于19世纪末首次在米兰上演,至今仍被广泛赞誉为柳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本文旨在以个人观后感的形式,对《弄臣》这部歌剧进行分析与评价。
2. 精彩的剧情《弄臣》的剧情取材自法国剧作家贝尔那齐·迪杜罗的同名喜剧。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西班牙,讲述了陈情到西班牙宫廷的意大利剧团弄臣们,经历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和权力斗争。
在剧情中,不乏欢笑和悲剧,让观众为之动容。
在我看来,该剧的剧情布局精巧,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特点和生动的情感,使观众很容易产生共鸣。
主角弄臣费尔南多,他天真、善良的性格和坚持爱情的执着令人感动;女主角罗西奥娜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她的勇气和魅力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剧作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时代的王室生活和戏剧圈的风云。
3. 充满艺术美感的音乐无论是剧情的律动还是角色的情感表达,乔安尼·柳斯的音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歌剧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伴奏,而是与剧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首先,柳斯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和曲调来表达不同场景中的情感变化。
例如,在悲剧情节中,乐曲以悲伤、压抑的音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挣扎;而在喜剧情节中,音乐则变得欢快、活泼,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这种情感与音乐的结合,让观众在欣赏歌剧时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角色内心的变化。
其次,柳斯的歌剧中充满了美妙的旋律和华丽的合唱曲。
每一首歌曲都被精心设计,充满了激情与动力。
观众在听到这些美妙的旋律时,无不被其打动。
尤其是最著名的咏叹调《吾爱妳如茉莉花般纯洁》,以其华丽的音乐和感人的歌词,成为了歌剧中的经典之作。
4. 探讨了深刻的人性问题除了精彩的剧情和动人的音乐外,《弄臣》所探讨的深刻人性问题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剧中,权力、贪婪和爱情成为了主要的话题。
弄臣观后感

弄臣观后感《弄臣》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历史题材电影,该片根据明朝时期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
作为观众,我深受触动和感动。
通过影片的镜头语言和剧情叙述,我对弄臣这一角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影片中的弄臣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弄臣是明朝时期特有的一种制度,他们是皇权下最底层的官员,承担着处理零碎琐事的任务。
在电影中,弄臣的形象被刻画得非常鲜明。
他们穿着朴素,文质彬彬,但却没有任何实权和自由。
弄臣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极为艰苦,他们要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和责任。
影片中的主人公,一个年轻的弄臣,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不断进步,最终被皇帝重用。
这个角色的塑造让我对弄臣的辛酸和奋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影片通过展示明朝皇帝和官员的生活以及政治斗争,揭示了权力的残酷和腐败。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权力欲望的无底深渊,也看到了一些人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无情残忍。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要想在官场上生存,就必须学会以权谋私,甚至不择手段。
这样的残酷现实让我对历史的一部分感到痛心和唏嘘。
同时,我也深深反思了权力对人性的摧残和腐蚀,以及为了权力,人们可以背弃道德和良知。
另外,影片中的剧情紧凑,情节曲折。
导演通过精准的叙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使得观众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情绪。
影片中的一些悬疑和反转让我屏住了呼吸,全神贯注地观看。
导演还通过对细节的把控和画面的构图,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氛围,使观众仿佛回到了明朝的宫廷之中。
整体上,影片传递出了深刻的历史寓意和人性思考,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思考历史的教训。
最后,影片的音乐和摄影都非常出色。
音乐是电影的灵魂,而摄影则是电影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片选取了一些恰到好处的音乐来烘托氛围,使得观众更好地融入到剧情中。
而摄影则通过细腻的镜头和色彩搭配,展现了明朝宫廷的繁华和庞大。
整体上,影片技术的精湛使得观众更能被故事所吸引,体验其中的情感和冲击力。
综上所述,电影《弄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欣赏--<<弄臣>>观后感
歌剧《弄臣》是威尔第作品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歌剧,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他的作品中,《弄臣》、《茶花女》、《阿依达》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歌剧。
其中,四幕歌剧《弄臣》完成于1851年,同年首演于威尼斯,剧本由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著《国王寻乐》改编。
这部作品是威尔第最惊人的作品之一,至今久演不衰。
《弄臣》为四幕剧,但我认为,《弄臣》的剧情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弄臣黎戈莱托得意之时;在这部分剧情中,黎戈莱托受到公爵的重视,经常帮公爵欺辱大臣们的妻女,使大臣们个个都对黎戈莱托恨之入骨,但是因为公爵的原因,一直敢怒不敢言,私下一定要报复黎戈莱托。
第二部分是弄臣黎戈莱托失去女儿时期;黎戈莱托虽然在宫廷中是一个十足的恶人,但是同时又是一个十分慈爱的父亲,人都是有两面的,而黎戈莱托更趋于复杂。
在这个剧中,黎戈莱托十分爱自己的女儿吉尔达,让她住在偏僻的房子里,还雇佣了一个保姆照顾她,不让女儿涉足外面的世界,只允许吉尔达去教堂祷告,此举动用现代语言来形容应该是“溺爱”吧,黎戈莱托原本以为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女儿,但是让没有想到是吉尔达在教堂看见并喜欢上了公爵,而之后公爵假扮穷学生去追求吉尔达,而对于这,吉尔达并未曾对黎戈莱托提起,假如吉尔达把它告诉了黎戈莱托,或许最后的结局就不是悲剧了吧。
第三部分是黎戈莱托复仇时期。
在吉尔达失贞后,黎戈莱托对公爵恨之入骨,认为伯爵的诅咒终究还是应验了,他发誓要为吉尔达报复公爵。
作品中,作曲家创造了性格优柔寡断、内心感情变化多端的弄臣,风流浮华、多情善变的公爵和纯真深情、富于诗意幻想的吉尔达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
其中黎戈莱托是最值得品味的一个人物。
他是善与恶的共同体,狠毒与慈爱的复杂结合。
不像一般作品中鲜明的善恶设定,黎戈莱托是以个人性十足的,让人又恨又怜的真实的小人物。
在做恶时,他毫不手软,心狠手辣,但又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在身不由己的同时渐渐习惯并麻木。
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女儿,他又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让每一个人都如此动容,那种不带一丝虚假的,纯粹的爱,成为黎戈莱托人性中最美丽的亮色。
这种爱同样可以驱使他去雇人谋杀,爱在人性的矛盾中摇摆,爱在善恶之间成为刻骨铭心的特征。
这部歌剧的音乐和威尔第其它歌剧一样,声乐旋律起着主导作用。
剧中的许多唱段都是世界名曲。
第四幕中公爵的抒情歌《善变的女人》,节奏轻松活泼,音调花俏,就是这位情场能手的绝妙写照。
于是这首歌很快就成为世界流行的歌曲。
剧中还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唱
段,如第三幕黎戈莱托的咏汉调,第二幕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第四幕中公爵和玛达林娜、吉尔达、利哥莱托的四重唱等等。
其中,代表诅咒的音乐动机是这部歌剧的主导动机,阴暗而悲惨的小调形成一种类似呻吟的音调,这个音乐动机真实地描绘了弄臣内心的痛苦。
当黎戈莱托发现女儿被抢走时,其内心的担忧与不安却遮掩不住地时时流露出来,以这种复杂的情感,威尔第表现得十分巧妙、细腻。
他给弄臣安排了一首没有歌词的诙谐歌,描绘出不幸的弄臣假装出来的无忧无虑,但是,在简单的旋律进行里,却包含着他的不安和焦虑。
当弄臣要求把女儿还给他时,他唱出了一首咏叹调《弄臣,道德败坏的子孙》,在这首歌中,他撕下了丑角的面目,表现出一个愤怒的、受损害受侮辱的父亲的形象。
或许,在他帮公爵侮辱伯爵女儿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女儿也会遭受同样的结果,也许这就是因果循环。
歌剧以吉尔达的死去作为结局,给人以无限的遗憾,对于吉尔达的做法,我是不能完全认同的,难道她不能理解她这样的做法给她的父亲带来的伤害?难道她不知道她这样做全是枉然?年轻的我们容易意气用事,为爱痴狂,以为为爱牺牲是很伟大的,从不考虑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后果有多严重,我们应该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对待爱情的冲动。
但这往往也是很难做到的,可能这就是在生活,爱情与善恶中挣扎着人们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