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助 他 们 做 他 们 想 做 的事 . 此 在 提倡 对 传 统 教 学 进 行 改 革 因 的 同 时 , 强对 研 究 法 、 现 法 、 加 发 小组 讲 座 法 等 教 学 方 法 的
使 用 .并 在 教 学 活 动 中重 视 多 种 教 学 方 法 最 优 化 组 合 , 逐 步 过渡 , 由学 生 提 出新 问 题 , 堂 讨 论 , 生 解 释 , 且 设 课 学 并 置 恰 如 其 分 的 认 知 欲 望 , 生 强 烈 的 问 题 意 识 , 积 极 的 产 在 思 维 中发 现 问题 . 析 问题 和 解 决 问题 . 分 三 、 养 探 究 性 学 习 。 学 生 善 问 培 让
践 中常 发 现 。 的 学 生 遇 到 不 懂 问 题 问 老 师 问 同 学 , 往 有 但
往 由于 自尊 心 的 关 系 , 到 有 压 力 , 心 提 出 的 问 题 太 简 感 担 单 让 别 人 笑 话 , 而 不 懂 不 问 , 懂 装 懂 , 间越 长 , 题 从 不 时 问 越 积 越 多 , 绩 低 下 , 此 越 不 敢 问 , 成 恶 性 循 环 , 秀 成 从 造 优
下 问 题 : 是 不 是 所 有 的平 行 四 边 形 都 是 中 心对 称 图 形 ? ” “
钥匙. 么, 那 如何 激发 学 生 提 问 , 学 生 问 出精 彩 呢 ? 让
一
大 多 数 学 生 的 回答 是 肯 定 的 . 都 是 轴 对 称 图 形 吗 ? ” 时 “ 这 教 师拿 出 事 先 准 备 好 的一 些 纸 片 ,让 学 生 自己 动 手 实 验 ,
程 的根 与 系 数 之 间似 乎 存 在 某 种 关 系 , 就激 发 了 学 生 质 也
疑探究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问题意识,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生问题意识和反问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思维的核心是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否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更是重中之重的。
那么,怎样使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呢?笔者认为:1 创设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使学生敢问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觉得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
因此,要激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必须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提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求知欲旺盛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为此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一句话,要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必须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适宜探究的学习环境。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敢于提问的学生多表扬,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给予积极鼓励。
对提问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决不批评,启发他们换一种思考方法;对提出有思考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赞赏;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要有十足的耐心,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学生只有在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的状况下,才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在自由、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更容易激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对于那些特别胆小内向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怀,对于不敢当众提问的学生应该走到他们身边去征求问题。
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敢问而无后顾之忧,那么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必不可少。
2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问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尝试以下几种情境的创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教与学的载体,一个好“问题”,就是好的学习内容和好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乐问、善问
要 善 于 用 白己 的一 双 慧 眼 去 发 现 有 “ 题 ” 学 生 , 时 引 问 的 及
导 , 于 发 现 学 生 的 兴 趣 点 、 步 点 和 优 秀 之 处 , 时 给 予 善 进 及
肯 定 和 鼓 励 , 学 生 提 出 的 问 题 得 到 认 可 , 提 问 中 得 到 满 让 在
多 的 表 扬 , 他 们 搭 建 更 好 展 示 自我 的 平 台 。 对 大 胆 提 问 为
不 仅 要 敢 于 让 学 生 多 提 出 问 题 , 励 、 发 学 生 质 疑 , 要 鼓 启 更 注 意 引 导 他 们 去 发 现 提 出 有 价 值 的 问 题 。 国 外 有 研 究 表
的学 生 , 论 问 题 质 量 如 何 都 要 给 予 鼓 励 ; 提 错 问 题 的 学 不 对
生 , 师 也 决 不 批 评 , 发 他 用 另 一 种 方 法 思 考 , 立 自信 教 启 树 心 。 要 善 待 学 生 提 出 的一 切 问 题 , 有 思 考 性 的 问题 , 根 富 可
足 。这 样 学 生 才 会 变 得 有 兴 趣 , 会 逐 步 养 成 乐 问 的 习惯 。 才
三 、 行 恰 当 有 效 的 引 导 , 学 生 善 问 进 使
学 生 学 习 、 活经 验都 不 足 , 靠 胆 量 和 兴 趣 还 发 现 不 生 仅
了 实 质 性 的 问 题 , 容 易 提 出 切 中 知 识 关 键 的 问 题 。 教 师 不
明 , 生 提 问 时 喜 欢 模 仿 教 师 的 行 为 方 式 , 果 教 师 在 引 问 学 如
■
过程 中能经常为学 生提 出高 质量 问题 的范 例 , 学生 就会 在
教 师 引 问 的 潜 移 默 化 中 学 会 发 现 和 思 考 问 题 的 范 例 , 而 从
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能力的培养摘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敢问、能问、乐问、善问,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敢问;能问;乐问;善问古人说:“疑是思之初,学之端。
”问题的发现是引起思考的第一步,学习是一个发现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对信息的比较、分析,才能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将所学的知识领悟、掌握和内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敢问、能问、乐问、善问,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奠定基础。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严肃有余而亲和力不足。
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提出和思考问题,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探索问题的环境,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哪怕学生提出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的问题,也不要指责和批评,而要循循善诱,鼓励他们大胆提问,逐步教会他们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
二、设计科学灵活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能问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简单向学生灌输知识。
学生的思路被局限在教师设定的框架之中,没有自己思考的余地和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你教什么,我学什么”的习惯,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成了知识的容器。
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教育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必须科学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创造机会,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有机会提问,有时间思考。
三、进行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乐问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
尤其对差生,只要能提出问题,就给予热情的肯定,伴随赏识的表情,并让大家认真讨论,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学生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便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就毫不拘束地抢着回答。
这样学生就能从读到思,从思到疑,从疑到思,从思到解,乐在其中。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
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
数学教学应该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就要求我们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创设一种数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就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来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现象并不多见,他们或胆小或怕说错或根本无疑可问。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提问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问。
哪怕学生的问题幼稚可笑,问的“离谱”,也不能轻易否定甚至讽刺挖苦,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疑。
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说明学生正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学中,也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教材、教师,敢于阐述个人意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的身上就像有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善问的能力
现代教 育注 学生创新 能力的培养 ,而 课堂提问 能 力的培养又是创新 能力培 养
问题 往 往 比解 决 一 个 问 题 更
为重 要 ” 。但在 传统 的 教学
中 ,教 师常常 注重的是教学
生如何 回答 问题 ,却很少教 励学 生“ 问” 激发学生 “ 敢 、 乐 I ” 教会学 生 “ 问” 使 学 h 、 】 善 、
维普资讯
问
獭黼目麟 嬲麟 嚣 : ‘
的影响 。 此 。 这个意义上 来讲 , 语义教师 , 从 一个 更 是一个有 情愫 。 有理 想 , 道德 高 尚, 养 深厚 , 修 正直秉 溅的“ ” 。 人 师 语文教师担负 着传承 人类 文化 的神圣使 命 , 文化 的传承者 , 是 同时又是传播者 。 此 . 义教 语 师应博览群书 , 断更新知识 , 高 自身的综合 素养。 不 提 第二 , 发掘教材中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宝藏 。 “ 文学 即人学” 高尔基 的这句名言道 出了文学与 。 人之间密不可分 的关 系 语 文教材 选编的大鼍 文学作 . 品, 都是极 具思想性 干 艺 术性 的佳作 。 ¨ 学生 通过 这些 优秀作品 的浸染 , 受其形象 的影 响 , 日积月累 , 自然能 提升 自 的人义素 养。 比如《 太宗十思书 》作 者魏 身 谏 , 征针对唐太宗臀基定 国后 F渐骄奢忘 本的情况 , I 向唐 太宗力谏 “ 十思”表现 丁于 同于民的高度责任心 ; , 《 六 围论 》 的苏 洵讽 刺 北宋王朝 不要 为辽 、 西夏 的积威所 劫, 要奋起抗 敌 , 也表现 _ r高度的爱 国之心 ; 陶渊明在 《 归去来兮 辞》 中表达 了他 的超脱精神 , 作者鄙弃官场
创设条件 让学生敢问善问论文
创设条件让学生敢问善问【摘要】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从本质上讲,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教学过程也就是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是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问题敢问善问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在课末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并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
接着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颠簸,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
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教师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圆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由卡通人物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怎样的车轮是舒服的?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创建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标志。
从学生有“疑”敢“问”到想“疑”乐“问”,最后寻“疑”善“问”,阐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问题意识思维的发展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推动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动力。
可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标志。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
现在的课堂,教师要俯下身子,走近学生,跟学生建立朋友关系。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搭设交流合作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参与中求知,在探讨中发展。
再次,教师要运用体态语言,如,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跟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达到了有“疑”就敢“问”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疑”乐“问”学生不仅要“会答”更应该“会问”。
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新课伊始,就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我很快能判断出它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很奇怪,纷纷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一种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这时我让学生先自学,不明白的问题再小组研究。
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不一会儿学生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任意说出一个数字,他们都能立刻判断出来。
当我让他们大胆质疑时,有一名学生问:“老师,0能否被3整除?”我抓住了学生这个质疑点,组织学生讨论。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善“问”首先,教师要做好提问的示范作用,让学生明确在哪儿寻找疑点。
要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教学内容的重点处等寻找疑点。
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问学生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或圆的周长,怎样求圆的面积呢?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机会,又对新知进行了强化和巩固。
敢问 能问 善问 乐问——让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角
“ 题 是 数学 的 心 脏 ” 没 有 问 题 的数 学 学 习 是有 问 题 问 . 的. 据 中 国 科 学 院 心 理 研 究 所 张 梅 玲 教 授 的 调 查 :现 在 而 课 堂 上 . 主 动提 出 问题 的学 生 大约 只有 1 .%左 右 . 多 能 38 更 调查 显 示 :学 生 问题 意 识 淡 泊 最 重 要 的 原 因就 是 不 敢 问 .
出 问题 的机 会 .
验 , 快提 出了“ 很 8的 乘 法 口诀 有 哪 些 ” “ 句 口诀 什 么 意 ,每 思 ” “ 习 8的 乘 法 口 诀 有 什 么 用 ” “ 诀 问 有 什 么 规 .学 .口
1 创 设趣 味 情 境 , . 联想 提 问
新 教 材 中有 大 量 鲜 活 有 趣 的 、 近 儿 童 生 活 实 际 的 情 贴 境 , 一 个 情 境 都 有 极 丰 富 的 内涵 . 师 要 善 于 挖 掘 、 用 每 教 利 每 一 个情 境 , 学 生 充 分 想 象 、 问 . 笔 者 在执 教 “ 加 、 让 提 如 乘 乘 减 应 用 题 ” , 课件 创 设 了 一 幅 有 趣 的 情 境 : 天 到 时 用 夏
的 问题 .
一
266 ) 2 5 4
常 常 被 一 些 表 面 现 象 或 枝 节 问题 所 纠缠 , 以致 始 终 游 离 于 问 题 的 本 质 之 外 , 至 离 题 万 里 . 此 , 师 必 须 注 意让 学 甚 因 教 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 , 时引导学生多交流 、 反省 、 同 多 多 学 习 , 断提 高 自己 的 质疑 能 力 . 而 培 养 学 生 善 于 提 问 , 不 从
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整理版]
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
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培养学生敢问 乐问 会问
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伴随着课改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改变,课改实验的宗旨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只有培养学生敢问、乐问、会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才能,从而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使命。
让学生质疑问难,是突出主体,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
培养质疑能力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然而,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有了疑问是否有胆量提出来?怎样提问?怎样培养学生有疑就问,善于提问的好习惯?下面我谈几点实践与体会:1 沟通师生情感,消除对立情绪长期以来,有的教师怕学生节外生枝,怕学生提问,打乱教学计划,习惯于一讲到底,而学生,特别是中等生有自卑心理,怕说错被同学、老师取笑,有疑问也不敢说,课堂缺乏民主和谐气氛,造成怕问的心理障碍。
因此,要培养质疑能力,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质疑的心理基础——敢问。
为此,教师平时要多与学生接触,与学生交朋友,沟通师生情感,消除对立情绪,使学生“不怕老师”。
教学时语言要和蔼亲切,生动而丰富;对学生的回答不批评指责,讽刺挖苦,不恶语伤害其自尊心;对学生的提问不要求全责备,哪怕是“离谱”,也要认真对待保护其积极性,尽量发现其闪光点;有的学生一时提不出问题或胆怯,老师要用信任期望的语气给予鼓励;对于说错了的学生要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帮助,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绝对不能训斥和处罚。
只要经常这样做,学生怕问的心理障碍就能逐渐消除。
2 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学生有胆量问并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并不等于就能问在重点处、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
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可让学生这样想:①概念:为什么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
例如,在教“分数的意义”时,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字词质疑。
如:“为什么单位‘1’的‘1’字要加引号?”②计算: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
敢问、乐问、善问、设问——谈数学课堂上“四问”能力的培养
敢问、乐问、善问、设问——谈数学课堂上“四问”能力的培养发表时间:2015-11-13T14:47:40.993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作者:张志建[导读]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创新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张志建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其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
因此,教师要客观面对现状,分析成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问;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方法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当前创新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其主要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且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习惯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不善于自己提出问题,缺乏了创新精神。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问、不会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如下:一、导致学生不会提问的原因分析1.学生的因素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即使回答问题,也只是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回答,不深入思考,这就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或不善于提问题。
2.教师的因素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习惯于把知识组织得井井有条,把知识“讲深讲透”,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结果教师的讲解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独立思考,更不能提出问题。
3.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回答教师的简单提问,而对于一些创新性问题,学生往往怕被教师和同学取笑或是怕提的问题与所学的内容无关耽误了正常的教学进度而被教师拒绝。
因此,学生的“提问”意识淡薄,他们变得不敢、不愿提问题了。
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师生的认识不到位,课堂教学方式的不合理是造成学生提不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第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
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
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
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二,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有问题意识。
现实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书一体,成了教材的化身,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
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奢谈。
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理解的误解。
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多提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示教学。
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问问答答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和填空问。
不少问题根本不需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好,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思维的效率极低。
小语阅读课应让学生乐问 善问 勤问
二、 优 化教 师 提 问 , 以巧妙 的 问题 设 计 , 引导 学生
一
、
实 现 生本 归 位 , 让 学生 充 分与 文 本对 话 , 激 励 善 问
学生 乐 问
学生发 问水平浅层化 , 究其原 因 , 跟我们教师平
在课堂教学中 , 教师要善于将大块 的时间“ 还” 给 学生 , 让他们经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 , 在文本中呼吸 , 用心灵聆听文本 , 体验 阅读 的乐趣。只有 与文本有充 分 的亲 密 接 触 , 实现“ 我” 和“ 你” 的深 度 对 话 , 学 生 才 能 真正 提 出 自己想 要提 的问题 。如 , 一 位教 师 在教 学 常课堂提 问琐碎 、 肤浅 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钱梦龙老 师在听一节公开课时 , 他的脑子里是 “ 蹦” 出了一句大 不敬的话 : “ 这是一位傻乎乎的老师 , 设计了一 串傻乎
题 。学 生依 次提 出 了如 下 问题 :
1 . 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 , 这个谜 比“ 一寸光阴
一
寸金 , 寸金难买寸光阴” 还 让 我 感 到 可 怕 。为什 么
那么 , 阅读课 , 教师该如何优化 自己的提问呢? 1 . 聚焦教 学 目标 , 提整体 性 的问题 篇课文 , 值得教 的内容很多 , 如果面面俱到 , 势
2 0 1 3 年第 4 期
而在整体把握能力 和解读能力方面都能得到提高 , 自 然就 会发 出“ 高屋 建瓴 ” 之 问。 2 . 立 足文本 语 言 , 提 语 文性 的 问题
作文教 学研 究
只有 把 学 生 当作 学 习任 务 的 “ 首 要 责任 人 ” , 教师 由教
的“ 控制者” 变为学生学习的“ 共同体” 时, “ 充满生机与
让孩子乐问且善问——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词句的摘抄 , 使 学 生经 历 数 学 信 息 简 约 化 的 过 程 , 为 后 阶
段 的 正 确 解 答 奠 定 r基 础 。 2 . 借 助 图例 再 现 数 学信 息 , 理 解题 意
如教 学 : L } i _ 原有 l 0 0 元, 拿给 乙 1 5 元后, 两 人 钱 数 相 等, 乙原有多少元钱? 我 引 导 学 生 用 画线 段 罔 的方 法 帮 助理 解 题 意 。
习设计要切合实际 , 由易到难 , 面 向全 体 , 因材施教 , 加 强 对 比, 体 现一定的层次性。例如教学完六年级上册《 比 的 应用》 后, 我先 让学生进行 模仿性练 习 , 然 后 进 行 变 化 性 练 习, 接着我又设计 了: 甲 乙两 箱 粉 笔 的盒 数 比 是 5 : 1 , 甲
4 . 交流 算 法 , 优 化 解 决 方 法
甲乙两箱共有 粉笔多少 盒?进行这 样的综合性 练习 , 整 个练 习模 块 呈 现 了 一 定 的梯 度 。 问题 情 境 变 化 了 , 具 体思 路 也 变 化 了 , 教 师 应 时 常 提 醒 学 生 辨 析 比较 , 用 什 么方 法 思 考 , 用 什 么 策 略 来 帮 助 解 题, 使 学 生 在 实践 应用 中巩 固策 略 。
鸭 ,经 历 “ 填” “ 考 …‘ 酱” 三个 阶段, 最 终 被 磨 练 成 了一 只 规 格 标 准 且 唯
1 2 0元 , 春节期 间卖 2 0 0 元, 提 价 了 百 分 之 几 ? 通 过 重 点
率, 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
我先引导学生分析题 意, 独立解答 , 然 后 指 定 学 生
台板 演 。
( 1 ) 2 4 0 0 + ( 2 4 0 0 x 4 0 %÷ 3 ) = 7 . 5 ( 天) ( 2 ) 1 ÷( 4 0 %÷ 3) = 7 . 5 ( 天) ( 3 ) 2 4 0 0 + ( 4 0 %+ 3 x 2 4 0 0 ) = 7 . 5 ( 天) ( 4) 3 + 4 0 %= 7 . 5 ( 天)
怎样让小学生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怎样让小学生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摘要: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1.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在现代教学巾,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
但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还是边讲边问,表面上一连串的问题,实质上充其量为“启发”。
要将“质疑”用于课堂,教师首先应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
教师应设置合理化的教学情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究。
质疑时根据学生学习的差异,应分层次,并以鼓励为主,打消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如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并交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小组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
2.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使学生不得不疑,要注意如下控制:时间控制。
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新授课时和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
其次是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有所发现。
三是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拍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四是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一无所得,或尚未“解惑”,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象控制。
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学困生质疑。
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谈引导小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敢问、乐问、善问”
而在 实 际 的教 学 中 , 长 期 的应 试 教 育 和 传 统 的 灌 输 式 教 育 , 学 生 总是 被 动地 学 习 , 总 是 被 要求 去解 决 教 师 、 教 材 所 提 出 的问 题, 一 味地 接 受 现成 的知 识 , 不 善 思考 , 思维僵化 , 问 题 意 识 淡 薄甚 至 没 有 . 因此 , 培养学 生 的问题意 识, 引导学 生敢 问、 乐 问、 善 问尤 为重 要 。 探 究 学 习是 新 课 程 改革 转 变 学生 学 习 方式 的 核心 之 一 。而 问 题 是 构 成 探 究 学 习 的 第 一 要 素 , 正 是 新 问 题 的不 断提 出 , 才 使得 探 究 活 动 得 以 不 断 深入 。 当前 , 在 逐 渐 推 进探 究 教 学 的过 程 中 , 面 对 学 生提 不 出 问题 、 教 师 不 会 帮助 学 生 提 出有 价 值 的 问题 或 不 了解 如 何 处 理 学 生 提 出 的 问 题 等 现象 , 我们 应 当积 极 思 考 , 采 取 可行 的 方 法 , 达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学 问学 问 , 要 学好 必 须 会 问 。李 政 道 教 授 曾 指 出 : ” 学 习 怎 么 提 问题 , 这 才 是学 问 。 ” 现在有许多教师认为在教学 中, 提 问只 是教 师 的 事 。 因此 , 在课堂上 , 由教师一 问到底 , 于 是 出现了” 十万个为什 么” 似 的满堂 问。学生被 问得 晕头转 向, 思 考 和 读 书 的 时 间 都 挤 掉 了 。这 样 的教 学 , 学 生 一 直 处 于 被 动地位 , 教 学 的效 果 必然 不 佳 。心 理 学告 诉 我 ; 在 师 生 双 边 的 教 学 活 动 过程 中 , 学 生 会 经常 意 识 到 一 些 难 于 解 决 , 感 到 困惑 的 问题 , 从 而产 生 疑 问 、 探 究 的 心 理 。这 是 心 理 状 态 , 正 是 驱 使 学 生 积极 思维 、 不 断 提 出 问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核 心 动 力 因 素 。 为 了学 生 主动 获 得 知识 , 教师应该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 , 首 先 培养 学 生 的 问题 意识 , 逐步 学 会 提 问 , 下 面 就 此 谈 几 点 粗 浅 的实 践 体会 和认 识 。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问”
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问”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四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
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
为此,新课标理念下科学教学是一种启智教学,它要求教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想问、敢问、善问、乐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下面就我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到四问谈几点体会。
1、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
我就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所以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时,以儿童的兴趣为出发点,有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促进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纸的观察》一课时,把活动主题分成了四个教学环节:( 1)活动引入。
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研究纸的欲望。
(2)探索研究。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观察实验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
(3)活动拓展。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纸发明和造纸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纸的奥秘。
(4)通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各种纸的不同特性设计一件新物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受纸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当教学进入汇报产生的疑问这一环节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竟然提出了宣纸与报纸比谁的吸水性能强?、牛皮纸与信纸比谁更光滑?、牛皮纸与硬纸板比谁的承重能力强?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引入以问题结束,很大程度地拓宽了问题视野。
又如在教学《磁铁的磁性》一课时,我设计这样的猜想:讲述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问学生姜太公能钓上鱼吗?如果他真能钓上鱼,请你猜猜他的鱼钩和鱼会是什么材料?把学生熟悉的典故引进课堂,学生感到非常有趣,鱼竿上没有鱼钩,怎么能钓到鱼呢?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提出了问题和猜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鼓励学生要善于“问”
鼓励学生要善于“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学问、学问,顾名思义,就是既要学又要问,光学不问,构不成完整的“学问”。
问是学的手段,学是问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问”,是进一步开发学生智力,促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是鼓励学生“敢问”。
现实中,有的学生怕出丑,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小,不敢大胆问:有的学生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学习中不善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对问题发表新看法、新见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问,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敢提出异议,努力为学生发问创造宽松的条件。
二要鼓励学生“勤问”、圣人孔子,堪称勤问的楷模。
他向苌弘问乐、向老聃问礼。
在日常生活中,逢事必问一个所以然,以至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国人“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作为教育者,我们何不也教学生“学习孔夫子的‘每事问’”,凡事问个水落石出,弄得个清楚明白。
三要鼓励学生“下问”。
“下问”即不耻下问。
要使学生懂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短处和长处。
要学人所长,补己之短。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向自己的老师、家长和学问多的人学习,而且还要向比自己学问少的人学习。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发奋进取的求知精神。
四要鼓励学生“追问”。
就是要培养学生一问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克服学生对事、对物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坏习惯,做到剖根问底,而不浅尝辄止,在问的过程中,不断拓宽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要鼓励学生“善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学生多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加思索地乱问,而是要鼓励学生在多思的基础上勤问,思考后再问,有准备地问,有目的地问,问到点子上,在问中长进.在问中释疑、解惑。
【素材积累】不要叹人生苦短,若把人一生的足迹连接起来,也是一条长长的路;若把人一生的光阴装订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能力、是否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创新始于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中非常注重“问”的学问,因此在《每事问》、《问到底》的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
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
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
”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这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
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中激发学生乐问、敢问、勤问、善问的兴趣非常重要,会使学生受益一生。
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乐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的追求问题罢了。
”这句话一语道破创新的真谛:好奇心、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求是成功的前提。
强烈的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一个来源。
其实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当小孩开始学会说话以后,说的最多的就是问题:“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无穷无尽的问题。
当你回答了他的问题,他接下来的就是新的问题——“为什
么?”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善于引导,使学生对数学充满好奇。
而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可能提不出问题而在问题前束手无策,教师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数学内容可能产生的疑惑或好奇却不知其解的情况,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构架起一座桥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乐于提问,让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例如在讲“分数与小数间的互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分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鼓励学生,营造宽松氛围,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提问。
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得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用老师的爱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他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真正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大家都生活在宽松、和谐的世界里,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才敢于思考问题,才敢于提出问题。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难度时,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这是不难做到的。
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孩子们提问不正确或提问问题浅薄或荒谬,应该说是正常现象。
而回答错误或提出荒谬的问题,则免不了要受到批评和嘲笑,挫伤提问学生的自尊心,也许会导致该学生从此以后在课堂上沉默下来。
课堂上表现出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怕提出的问题浅薄或荒谬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
所以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要求,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时,对于不善于提问题的学生加以鼓励,表扬他们敢于提问题的行为,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提问题的勇气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学生受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开动脑筋,提出了问题,这时,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管通过什么途径或办法,都要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
只有这样,学生“敢问”的积极性才会保持下去。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灵性,要鼓励学生争强好胜,敢于怀疑,敢于挑剔,敢于质疑,以挑战教材,挑战老师,挑战他人。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教师教学中的“一言堂”,面对课堂严肃的气氛和教师严肃的神情,学生大都眼不敢抬,口不敢开,问题不敢提,意见不愿说,这种沉闷的气氛,不仅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因此,教
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稳定的心态,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才能沿着“敢问”的轨迹,不断创新,不断成长。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鼓励学生,营造宽松氛围,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放下架子,抛弃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利,允许学生提简单的问题。
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这样,消除学生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
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
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2、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
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
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
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工具”,内化为学
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能力。
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充分预设。
在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
因此,要想教给学生善于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还必须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循序渐进,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善问。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的规律,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提出问题。
如:
1、所提问题宜带有趣味性与刺激性。
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且具有刺激性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2、所提问题要具有突破性。
能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储备,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
培养探索意识,保持热情,丰富知识基础,为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3、所提问题可具有猜测性。
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
也就是说,在问题的激励下,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培养的正是直觉思维能力。
这种提问往往造成一种特定的顿悟氛围。
4、所提问题可具有比较性。
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但是任何一种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一贯的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需要持之以恒。
我们要做孩子的知音,充分认识孩子良好提问习惯的形成对其一生不断发展的重要意义,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孩子开辟良好的提问时空。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勤于提问、善于提问,让提问伴随孩子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