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技术对传统媒体传播理念的影响
浅析新传媒时代跨媒介传播现象
媒体观 察 ・
新 闻知识 (0 0 0 ) 2 1 .6
浅析新传 媒 时代跨媒介传播现象
王 晓萌
当代社 会 是一 个崭 新 的信 息社会 ,也是 一个媒 们来说 ,这种不对等关系所带来 的对某 ~事件或现象
介快速 发展的繁荣 时代 ,新媒 介和新技术层 出不穷 。 在这样 一个传媒竞争 的背景 之下,过去 曾有 的一些传
了现代 社会的每… 个角落 ,人们 越来越被淹没在各种 。 各样 的大众媒介 的海洋 中,越来越依靠媒介提供 的信 息去了解 自己生活之外 的世 界。从某种意义上 说,现
代 的大 众媒介使信息能够 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迅速地传 播 。大 众 媒 介 的 发 展 已经 成 为 社 会 发 展 的 巨大 推 动 力 之一 。然 而,一些人为 因素和技 术上无法克服 的局 限 造成 了大众 媒介中的真实与现 实世界的真实之 间的不 完全相 同,对于越来越 多地依赖 于媒介获取信息 的人
手段在政 治、经济 、社会生活中 的重要性决定 了传媒 的影响力,传媒的传播价值 、增值空间巨大,易吸纳资 本 。 当单一 类 型 的媒 介无 法 满足 这 种 需求 时 ,跨 媒介 传 播就成为了传播的必然趋势。正如我们上课时候所谈到 的 《 岩》、 《 红 东方 红 》、 《 家 浜 》 以及一 系 列红 色 沙 经典作品的传播 ,传播手段都是 经历了最早的 口头传 播,到后来 的文字、电视 、舞台剧以及 网络。 媒体发展至今 已经 出现 了各 类媒体边缘淡化,并 相互渗透 融合的现象 ,而且相 当普遍 。从多个 角度来 看 ,融合 只是 一种 手段而不是 目的,合是 为了更好 地 通过融合达 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 ,这才是媒介 融合 的
合媒介与融合新 闻把我们 带进了一个 “ 内容为王 ”的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困境及解决方法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一直以来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新媒体如社交媒体、网络直播、视频网站等,则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和丰富的信息获取方式。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技术融合的困难。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技术平台、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导致了两者在融合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例如传统媒体需要对自身的技术平台进行升级,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而新媒体则需要面临如何将内容与传统媒体结合,进行有效整合等问题。
其次是观念融合的困难。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呈现、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群体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媒体从业者进行观念上的转变,从传统的一对多的信息传递方式转变为面向个性化、多样化受众的内容输出方式。
这对于传统媒体而言需要在经营理念和编辑思路上进行重大调整,对于新媒体而言则需要更加关注内容的深度和专业度,而不是追求点击率和流量。
再次是内容融合的困难。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生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媒体注重深度、专业、长篇的报道,而新媒体则更注重轻松、新颖、短平快的内容,这就需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
如何保持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又能让内容更富有趣味性和新颖性,需要传统媒体借鉴新媒体内容传播方式的优点,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共同打造有深度的、高质量的内容。
首先是技术升级和创新。
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平台和设备,进行技术升级,以满足新媒体时代的需求。
如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内容产出效率,提供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体验。
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创新技术应用,发展移动端、社交媒体等新兴领域,吸引更多年轻用户。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关系
引言传统媒体主要有声音、图像还包括电视、收音机等、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则集声、图、动画等于一体,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但是多媒体并不能取代传统媒体。
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成为又一重要的传媒形态。
面临巨大冲击之时,做为强势媒体的电视,已经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功能,走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媒介的“新”指的是它与“传统媒介”的区别。
这些区别,除了因新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易检索性”、“高交互性”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具有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传播行为的主动性、异步性以及新的传播效力等传播学意义上的特征。
随着数字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传媒业充斥着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几乎所有关于传媒产业未来的构想都与新媒体和新技术有关:移动电视、3G手机、数字电视、电子图书……等等。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相对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生存压力。
新媒体发展势头不可抵挡,相形之下,传统媒体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究竟会是怎样的呢?一、传统媒介(一)什么是传统媒介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平台的媒体,主要包括报刊、户外、通信、广播、电视及自媒体以外的网络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二)组成内容传统媒体主要有声音、图像还包括电视、收音机等、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而多媒体则集声、图、动画等于一体,更主要的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但是多媒体并不能取代传统媒体。
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互联网成为又一重要的传媒形态。
面临巨大冲击之时,做为强势媒体的电视,已经认识到充分发挥网络交互性功能,走整合与互动之路将是新老媒体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主要特点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以多媒体和全媒体为发展方向,加速传统媒体升级和战略转型。
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
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新媒体是指由互联网、移动通信、社交媒体等技术所构成的新型传播媒介。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它对文化传播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文化传播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1.信息传播的快速性新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实时了解到各种文化活动和信息。
通过新媒体,文化传播不再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从而有效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2.多样化的传播形式新媒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形式的文化信息,从而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3.用户参与性的增强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文化传播的机会,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互动性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提高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4.个性化传播的实现新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精准的推送,为用户量身定制符合其特点的文化信息。
这种个性化传播方式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和兴趣,提高了文化传播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5.文化生产的新模式新媒体为文化生产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模式,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文化创作、制作和传播。
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扩大了文化产品的覆盖范围和受众群体。
二、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提升1.拓展文化传播的渠道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可以更广泛地向全球受众传播文化信息和内容。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可以跨越国界和地域,实现全球化的传播。
2.提升文化传播的互动性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文化传播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待。
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参与到文化传播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对文化内容进行分享和传播,从而提高了文化传播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4.促进文化传播的创新新媒体为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创作和制作方式,可以更好地创新和发展文化产品和内容。
新时代下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
浅谈新时代下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其发展远远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
而网络新闻传播作为即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形式,它的出现给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全方位的改革。
特别是针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后不难发现,网络新闻传播在一系列方面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存在的界限和限制,构成了新的传播理念。
本文笔者就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进行粗浅的概述。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统新闻;突破网络新闻传播以其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性等媒体形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青睐。
目前已经成为即报刊、广播。
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全方位的创新与改革。
以下笔者就网络新闻传播所带来了全新理念与突破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区域界限新闻的价值在于其所引导出的事实能够受到社会各界不同人群的共同关注。
而从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角度上来看,地域差异则是新闻价值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一条新闻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受到其自身地理与事件大小的,对全国人民而言未必会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但是放在事发当地,势必会具有加大的新闻价值。
正因如此,也证明了对一条新闻而言,其新闻价值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的。
而互联网出现,尤其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恰恰在空间上将新闻覆盖于全世界范围内,将个人需求与全世界媒体相结合,实现了个人世界化与世界文化的快速交流,强化了新闻价值,解决了传统新闻所面临的区域界线,将地球村概念真正实现在眼前。
2.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时间界限新闻的价值在于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机构对新闻的报道速度越快,新闻的时效性、价值性也就越强。
反之,新闻的报道速度越慢,新闻就缺乏价值,无人阅读。
然而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多受到新闻传媒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因素影响,弱化了新闻传播的实效价值。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
新媒体的繁荣发展,快速占据了媒体市场,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
面对如此情况,传统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成为其在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的关键因素。
在新旧媒体深度融合环境下,传统媒体应在充分发挥自身主流媒体优势的同时,积极吸收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新颖和传播类型丰富等多个方面的长处和优点,积极弥补和完善自身不足,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媒体的需求。
一、探寻发展新出路,建立适宜的合作关系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百度、腾讯等网站,人们基本每天都要浏览几次,其每日的点击量都达到数亿。
与此同时,一些社交软件也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软件的出现促使自媒体的广泛产生,促进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Q Q、微信等相关软件的出现和应用,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微信,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己经离不开微信平台的应用。
由其衍生出来的公众号和小程序等工具,都成为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进而新媒体应运而生,新媒体的出现,也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的改变了,人们对这些新媒体也越来越依赖。
比如,人们在查询资料时,完全可以使用手机,来搜索大量的资源,不是非要使用电能才能够登陆引擎才可以获得有效信息,手机一样可以找到上万条的信息供自己选择使用;人们在沟通时,不再是面对面交流,可以利用社交软件,使用文字、音频、视频等方式,实时沟通。
现代化信息时代人们的工作节奏比较快,传统媒体有些跟不上时代信息飞速传播的特点,其刊载周期受到时间的制约影响,缺点逐渐展示出来。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所以,电台媒体应该积极融入传播环境,积极开展适宜媒体融合,就极为重要。
因此,要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实效。
比如,电台媒体通过设立自己的公众号,推送一些有效信息;设计一个网站,可以将一些信息进行实时传递和报道,提高大众的认可度。
推动新媒体创新与发展,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
推动新媒体创新与发展,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推动新媒体创新与发展,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一、新媒体及其创新与发展新媒体是信息技术革命与传媒融合的产物,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和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方式、传播路径和传播形式的变革,大大拓宽了信息获取与传播的途径,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也为创造新的价值和机会提供了平台。
新媒体在政、商、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新媒体使用技能的提高,新媒体的影响力和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二、新媒体融合发展现状及挑战目前,在中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正在不断融合发展。
例如,传统媒体通过创新模式,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全媒体报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此外,新媒体也进一步拓展自身的传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展示与传播的机会。
然而,新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创新带来的更新速度让人们头疼,传统媒体在适应新媒体推动下的变革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技术和人才短板问题。
其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用户群体和消费习惯存在着差异,如何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最后,新媒体的监管与发展也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范。
三、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为了推动新媒体创新与发展,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路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推动政策法规的创新与变革。
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与支持,在政策和法规层面上提供更加明确的规定和指导,鼓励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大对新媒体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能力,培养新媒体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三)拓展新媒体的应用场景。
浅谈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140浅谈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高树坤(山东法制报社,山东,济南 250014)摘 要:融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成熟应用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和信息采编流程,为传统媒体转型探究了新的发展路径。
文章以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困境为基础,结合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发展要求,提出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发展在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大大提升。
但目前仅完成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渠道转型,并没有真正实现新旧媒体传播理念的“融合一体”,引发融媒体转型新困局。
一、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发展困境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受资源、资金和传播渠道等瓶颈制约,影响转型成效。
1.媒体传播生态格局失衡融合媒体时代,新旧媒体进入传播途径和形态、产业互融的深层次融合阶段,跨越媒介界限的全新媒体格局初步形成。
但传统媒体在推进融合转型进程中,传媒资源、技术优势和人才信息等方面相对贫乏,存在职能定位“重叠”严重、转型形式大于实质等诸多问题,造成了媒体传播生态、区域影响力和发展结构等一系列失衡问题,影响了媒体融合成效。
2.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严重衰落在媒体融合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新闻聚合平台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传播交流的重要途径,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日益衰落,尤其是在移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背景下,新媒体的移动智能、自由选取等优势日益明显,各类自媒体凭借传播时效和阅读便捷性等优势,成为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传统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严重衰落。
2.无法满足大众新的互动交流需求融合媒体时代,大众都有“主动发声”的愿望和心理诉求,渴望借助媒体终端和平台进行互动、交流,表达个人意愿。
多数传统媒体受传播方式和终端媒介等因素影响,仍然将自身定位为“媒体”,缺少平台意识和服务理念,未能及时转变信息传播机制和互动沟通模式,缺少为大众发声的现代传媒思维,大众缺少互动、交流的良好平台,受众群体日益缩小,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发挥新媒体“短平快”优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124发挥新媒体“短平快”优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杨文代(中原油田天然气产销厂,河南 濮阳 457000)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文化血脉、文化基因,为华夏子孙后代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深地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如何发挥新媒体“短平快”优势,创新、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走出去,是值得深思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路径;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深地影响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路径。
新媒体时代如何发挥新媒体“短平快”优势,创新、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巧妙运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载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是值得深思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新媒体传播的借鉴意义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由中心到边缘进行传播的“精英式”传播体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绝不是三言二语就能诠释和解读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一定意义上属于“快餐文化”,其微信、微博乃是“快餐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即时、快捷、迅猛的特点。
微信、微博上的大量图片,配有简洁的文字说明,甚至就在图片上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字点缀,就大大满足了当今人们快节奏生活、表面化阅读、短期效需求的心理。
在新的信息技术及传播渠道发展形势下,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当代社会焕发生机与活力,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出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遗产“活起来”,就需要运用传统文化+互联网的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新意、创新形式,进行艺术转化和提升,让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精品,巧妙借助最新的流行元素,运用不同类型新媒体多角度权威“科普”,以“千里眼”“顺风耳”的角色帮助受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使中华文明的深刻文化内涵内化于心。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融合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融合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模式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和媒体运作中的一个关键点。
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而且为媒体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会。
这篇文章将从新媒体时代下媒体融合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具体分析媒体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传统媒体的面临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受众减少:传统媒体的受众已经老龄化,年轻人对传统媒体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而且,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节奏,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报道,新媒体的速度更快很多,更具有时效性,这也让传统媒体的观众受众越来越紧缩。
2.收益下降:新媒体的技术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增强,广告主更青睐数字媒体的特性,这就意味着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相对减少。
3.内容单一: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已经无法满足读者广泛、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新媒体的主体内容更为多元化和个性化,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随时随地选择各种形式的内容。
二、媒体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尽管传统媒体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但媒体融合却为它们带来了新机遇。
媒体融合不仅拓展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平台,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资源和机会。
1.媒体融合扩大了宣传渠道:媒体融合打破了媒体间的界限,使传统媒体的内容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传播。
例如,传统电视媒体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或网络直播等方式在网络传播自己的内容,通过新媒体的方式,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可以获得更广泛的传播,获得更多的受众。
2.媒体融合提高了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媒体融合使得传统媒体的互动性得到了提高,例如,传统电视媒体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和互联网实现观众和媒体的双向互动。
3.媒体融合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媒体融合让我们继承传统媒体的长处,同时利用新媒体的强大技术特征,例如,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推荐和信息筛选,减少信息过载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新闻生产理念、产品形态和制作流程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进行深刻的理念变革、产品创新和流程再造。
新闻生产理念的变革是新媒体时代的关键。
传统的新闻生产往往以媒体机构为中心,以单向传播为主,而新媒体时代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以互动传播为主。
新闻生产者需要转变思维,从用户的需求和体验出发,生产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产品。
产品创新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新闻生产者需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创新新闻产品形态,如短视频、直播、互动新闻等,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流程再造是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保障。
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往往繁琐、低效,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快节奏。
新闻生产者需要对新闻生产流程进行彻底的改造,实现新闻的快速采集、高效制作和精准发布,以满足用户对新闻时效性和准确性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理念变革、产品创新与流程再造是新闻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新闻生产者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思维,创新产品,改造流程,以更好地服务于用户和社会。
1. 新媒体时代的定义与特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单向传播的方式被打破,新媒体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双向、多向传播,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新媒体能够精准地分析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
同时,内容的生产者也不仅限于专业的媒体机构,个体也能通过自媒体等平台参与到内容生产中,形成“人人都是媒体”的局面。
再次,新媒体时代的媒体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论新媒体时代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论新媒体时代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作者:王金鹏来源:《公关世界》2021年第07期摘要:网络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是出现热度最高的关键词,新型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社会的传播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型媒体是传统媒体领域的拓展,互为基础又互相影响,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其发展趋势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是一种双赢的互助模式。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代代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媒体也在不断的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搭建新兴媒体平台,进而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
媒体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媒体传播的介质和手段、运营模式、技术形态等方方面面都会发生的一种融合效应。
所谓的融媒体就是打通技术层面的壁垒,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体系,让媒体体系在未来呈现出融合形态下产生出的更多价值,具有更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而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何结合时代特点,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成为了当代媒体人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媒体融合,舆论引导力纵观当今网络信息化时代,新媒体是出现热度最高的关键词,新型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信息社会的传播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型媒体是传统媒体领域的拓展,互为基础又互相影响,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其发展趋势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更是一种双赢的互助模式。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一代代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媒体也在不断的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搭建新兴媒体平台,进而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
媒体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媒体传播的介质和手段、运营模式、技术形态等方方面面都会发生的一种融合效应。
所谓的融媒体就是打通技术层面的壁垒,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体系,让媒体体系在未来呈现出融合形态下产生出的更多价值,具有更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而在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何结合时代特点,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成为了当代媒体人探讨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科学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催生了新媒体也诞生与发展,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更新进步,传媒也逐渐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发展方向过度,新媒体从诞生之日起便显示出其卓越的领导力量和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在对舆论的控制力上也叫传统媒体更胜一筹,随着电子信息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普及,新媒体的传播已经深深植入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内容。
新媒体与纸质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共同组成了当今世界三大传播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也在逐渐加深,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与传统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几年,5G信息网络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更快的新闻信息,我们的获取信息途径将会越来越多,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近些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本文针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概念入手,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展开解读,并针对这些影响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传播手段;传播载体;传播效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随着新生代力量逐渐步入社会,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管理方式,“网络反腐”“微信众筹”“朋友圈代购”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受众群体可以通过新媒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利用社交平台表达自己的诉求,人们的发声渠道变得多样化,生活、生产、消费也在新媒体的发展下彻底进行变革;新媒体也带动了媒体产业的不断更新和升级,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变得不同,人们阅读习惯和表达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在新媒体面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媒体经营者要改变原有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为传统媒体开创新的未来,但是新媒体在蓬勃发展的今天,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和困扰,如何有效管控好这些弊端,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媒体产业的欣欣向荣,是值得所有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新媒体发展和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发展和传播的机遇和挑战一、新媒体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实时性、交互性、个性化和社交化,包括了互联网、手机、社交网络、微信等多种媒介形式。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娱乐、生活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新媒体发展的机遇1.拓展传播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在新媒体的基础上,传统媒体可以在发挥纸媒的优势的同时,将信息传播的范围拓展到互联网上。
这样一来,无论是新闻还是广告等信息传播,都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
2.节约成本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成本更低,甚至无需花费过分的资金,只靠一部手机、一段录像、一篇微博就能传递信息,这为商家提供了一种更为经济、高效的营销手段。
同时,对于平凡的个人而言,新媒体的出现,也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个人品牌的塑造,甚至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是传统媒体难以提供的。
3.创新机会新媒体开辟了全新的社交和信息交流模式,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诸多创新机会。
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企业可以不断地了解市场变化、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拓展业务,提高商业价值。
三、新媒体发展的挑战1.信息过载新媒体的出现,以及人们对它的高度依赖,导致了繁杂信息的大量涌现。
人们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去筛选并判断需要的信息,这有时候会成为一种负担。
同时,一些虚假信息也会获得传播,给人们带来困扰。
2.信息可信度难确定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源和可信度变得越来越难以确定。
很多时候,虚假信息会给人们带来伤害。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将慢速媒体的理念融入新媒体中,即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当代新媒体发展趋势之一。
3.信息私密性的保护现代新媒体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破坏了隐私。
信息泄露和个人隐私的滥用等问题屡见不鲜。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作者:黄佳晖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1年第01期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络和各类移动通讯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更为便捷,大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随时获取所需的咨讯,这也使得各类新媒体呈井喷式的涌现。
但同时,通过电视收看新闻节目的人数逐渐减少,报纸的销量也逐年下滑,且此种下滑趋势已持续多年,这表明传统媒体的发展出现疲态。
如何打破传统新闻传播的界限,找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是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面临的难题之一。
2000年起,我国的互联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个人电脑迅速普及,出现了搜狐、新浪、优酷等网站,网站为了获取客户,对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作出了一些改变,比如将电视、报纸新闻进行剪辑或编辑后再进行发布,形成了各类“网络新闻”,受众的收看方式也由过去的电视、报纸逐步转变为电脑,大量用户从传统媒体流向新媒体。
2010年起,各类移动通讯设备全面普及,受众的收看方式第二次转变,由电脑转变为智能手机等随身设备。
网络平台再次抓住机遇,开辟了全新的新闻阵地,打造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这类新媒体都以母网站为依托,在信息处理上做出变革,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移动互联网络为传播媒介,以人们随身携带的移动通讯设备作为收看终端,对正在或新近发生的事实通过视听化的方式做出新闻报道,技术和理念上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新媒体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
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新闻的素材来源更加广泛,无论是新媒体的工作人员还是注册用户,有一台智能手机就能随手拍下日常生活中有特点的事件,在简单制作后就可以在移动端上传发布。
在当前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社会大众普遍存在较大的生活压力,传统的通过电视新闻、报纸获取信息的方式已逐渐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大众需要快速获取资讯或随时浏览娱乐节目放松情绪,新媒体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各类素材进行高质量、快速处理并迅捷上传,正符合大众对信息快速获取的需求,而制作上的简单、易上手等特点,使得大量的人群主动参与到新闻的发布中,提高了新闻传播的创新性和推广性。
论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论手机媒体对大众传播的影响【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球村”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
这一时代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手机媒体作为现在新兴的第五媒体,以其及时、便捷、互动性强和融合多种没接技术的特点,不但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及运作方式,对同样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际传播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对国际传播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而国际传播也因为手机媒体的出现,传播内容更加多样化,互动性不断增强。
本文主要从手机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优势,手机媒体对国际传播的影响以及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介绍手机媒体与国际传播。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手机媒体,大众传播,媒介融合,手机阅读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揭开了信息全球化时代的新篇章。
这一时代,地球愈益紧密地被联结成一个整体,“地球村”的概念真正实现。
不同国家、区域间的信息传播、处理可以在同一时间完成。
新媒体传播的这种即时、共时的特征,不但改变着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及运作方式,对同样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际传播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个典型代表,对国际传播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手机媒体在诞生之初是为了更便利的实现人际交通,随着无线电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到现在的与手机媒体相结合,手机媒体成为了集众多媒介于一身的大众传播媒介,时至今日,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国际电信联盟表示,2009年年底,全球手机用户数量达到46亿。
这意味着全球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2个手机用户,而在发到国家,许多人拥有多部手机。
2009年全球移动宽带数量达到6亿,而固定宽带用户达到5亿。
以上数据显示手机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
手机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第五媒体市场,打造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是主要目标将会成为现实。
目前国内3家主流新闻媒体的手机报问世以来,从内容建设方面看,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显示出巨大的传播力。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作者:杨晓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1期摘要:以数字化技术为主体的新媒体发展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带来较大的冲击,灵活利用其技术的优势构建了特色的数字化平台,以满足时代需求。
本文从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界定入手,深入分析当前时代对其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传播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新型的媒体形态逐渐创新应用,促使现代信息传播体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播环境得以优化,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数字化传播媒体创新发展,实现了传统文的推广与弘扬,适应时代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界定现阶段,在进行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应首先对其概念进行明确,明确其实质,以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针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而言,实质是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传承、继承、弘扬下来并且客观存在的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例如,我国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相传,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体现在风俗、思想、日志、文化、艺术、制度、歌舞、道德以及书籍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延伸,可以体现不同的层面,如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物态层面等”。
通过不同的层面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千百年的社会演变而形成的,折射出不同地区的文化、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是各个地区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标志着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文明。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其种类复杂繁多,富含丰富的内涵思想与内容,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随着历史的变迁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消散,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甚至部分文化遗产、古迹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受全球化的影响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面临失传的困境,形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
二、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促使数字化媒体技术普及,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实现的信息化发展,承载着数字图形、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相关的技术传播媒体,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新技术发展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启示
新技术发展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启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新技术的应用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和更加多样化的方式,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新技术发展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与启示进行探讨。
一、数字化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文化传承带来了全新的方式和手段,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字化资源数字化资源是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传承中最为显著的成果之一。
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档案、数字化博物馆等,其使得文化传承得以摆脱时空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访问相关资料,大大丰富了文化传承的渠道和内容。
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例,对于不少人而言,传统图书馆更像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空间,而数字化图书馆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使用数字化技术,将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料数字化,便于检索和访问,使得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在网络上得以共享,传承和传达,这不仅方便了学者和读者的查询、学习和借阅,而且保护了文献资料的珍贵性。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数字化技术另一重要方面,它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组合起来,使得文化传承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形象。
多媒体技术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经验,如虚拟博物馆、数字文化展览等,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直观的文化体验。
虚拟博物馆是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全新的、在线的博物馆,吸引有更多的游客通过网络参观文物和历史遗迹。
虚拟博物馆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修复处理,最终修复后的景象可以是3D立体的,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3.移动设备移动设备的普及同样深刻改变了文化传承方式。
如今,人们只需要打开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的相关应用,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学习文化的知识,这对于文化传承的普及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在线课程和教育应用。
移动设备可以为学校教学、家庭教育和自我学习提供方便,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就能实现自我学习,促进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方便老师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进度,开创了新的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
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一、导言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重塑了文化交流的格局。
然而,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依然承载着人们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如何实现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二、新媒体面临的挑战新媒体优势在于以互动性、呈现形式多样、快速链接为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为广泛、快捷,同时也更加易于传播虚假信息、夸大事实等负面效果。
在实现新媒体和传统文化融合时,必须认识到这些挑战,采取措施降低无意义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致力于更具有价值的传播和文化输出。
三、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融合1. 新媒体平台与传统文化呈现的融合传统文化的呈现一直以来是以书籍、音像制品、博物馆、文化遗址等为主要途径,而新媒体崛起以来,互联网、App等成为了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例如,《北京故事》APP、国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实现了文物展览的线上展示和文化推介。
这种方式的创新和利用可极大地加深文化交流和传播,在推广传统文化的同时,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2. 新媒体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作用新媒体不仅在文化呈现上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更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媒体平台可让文化遗产由虚拟呈现到现实,为文化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例如,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日活动推出的「Cool!保护青瓷」,通过让人们在线上为青瓷陶制品保护做出贡献,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文化保护的实际意义。
3. 以新媒体为切口,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跨界融合新媒体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热点有机结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意再生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
例如,东方卫视推出的综艺节目「中国好歌曲」就是将传统音乐和流行文化结合的力作,受到了年轻观众的追捧和认可。
同时,在众筹、漫展等领域也屡见不鲜。
四、新媒体和传统文化融合中的问题和展望1. 问题在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在设置正确的传播模式能力和突出的策划能力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差异及相互关系
104传媒业态·传媒教育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传播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摘 要:随着近年来网络经济的强劲发展,互联网用户大幅增长,2016年网民增长至30多亿,其中8亿互联网用户在中国,约是法国、德国、印度、英国和美国互联网用户的总和。
目前,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新媒体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传授关系、传播理念、传播规律的颠覆;对人们既往行为方式和生存条件的改变;对新产业形态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创造等问题。
事实上,在短期内传统媒介优势犹存,尚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怎样处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存在的关系是当下非常重要的议题。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互联网;新媒体特点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34(2019)05-104-02DOI:10.19483/ki.11-4653/n.2019.05.034文/戴金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对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受到的网络冲击是非常明显的。
而电视的娱乐功能,通过查阅美国的调查显示,服务功能受网络影响的情况非常小,在调查的2000人中,看电视的比例少了23%,看杂志的比例少了20%,听广播的比例少了9%,看报纸的比例少了11%。
其中,减少量最多的是电视观众。
无论是哪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网络媒体会替代传统媒体”的说法无法成立。
1.传统媒体的优势传统媒体指的是部分较为传统的传播方式,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新媒体指的是近年来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以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互联网为依托,通过各种类型的终端设备传播信息,如手机、电脑、移动客户端等。
四大传统媒体的特点:一、报纸。
报纸是一种静态媒体,具有阅读的主动性,报纸将许多信息同时呈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读者的认知主动性,读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
此外,读者还可以在必要时将所需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可信性高,报纸消息准确可靠是报纸获得信誉的重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要内容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对媒介技术的传播学浅析【内容摘要】媒介作为一个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其无可匹敌的重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来临也愈加凸显,对其的研究也早已系统化和深入化。
文章回顾和归纳了前人对媒介技术一些理论性分析。
【关键词】媒介;媒介技术;传播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创建到现在,不过是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则是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步的。
并且,媒介和传者与受者两者一样,是作为最基本的传播要素而出现的,它是信息传递和接受的手段、载体。
在最初的传播历史中,媒介表现为语音、语言和一些简单的符号等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随着现代印刷机的发明,传播第一次有了现代性的意义,开始跨越以前人类想象力的极限,摆脱了时间性与地域性的制约,使地球上每一个个体都身陷于现代传媒的巨大旋涡之中。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继续发展,电台、电视等媒介也竞相跃上传播的舞台,并且,每一个媒介的产生,都在很大意义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境况,甚至同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文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
特别是电视的发明与成熟,其作用更是巨大,这也使得媒介技术分析的现实意义迅速而明晰地凸显出来。
在媒介分析理论界中至今享有盛誉的理论大师:雷蒙·威廉斯、麦克卢汉、梅罗维兹都有着自己对独特的理论思辩。
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的时间里,更是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更新提速的年头,数码技术、光纤卫星通讯技术、电脑网络技术大放异彩。
在所有这些技术逐渐走向融合和协调的基础上,世界性的因特网迅速崛起,成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崭新媒介,它不但打破了地域限制和国家疆界,还打破了文字、声音、图象等各种符号形式的隔膜,更使得个人的单向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个层次类型和规模的传播走向统一。
其影响的触角也正伸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
对于传媒界而言,这些变化中包含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传播学研究界而言,这些令人激动的变化构成推动媒介分析研究的动力:一方面,要对信息传播新技术、新媒介、新环境、新实践作出深刻的分析和解释,离不开传播学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传播领域层出不穷的新变化,将一系列有关信息传播高新技术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新传播研究课题摆在了学术界面前。
将传播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从前人的成果中获取启示,而又追求联系实际充实传播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传播学界的双重任务。
媒介分析作为以媒介技术为焦点、以媒介分析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的关系为核心的研究部类,正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切入口。
一提到媒介分析理论,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名字便是麦克卢汉,殊不知,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英尼斯的影响,他自己也把英尼斯称为“良师”。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英尼斯就在他的专著《帝国与传播》、《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中广泛分析了人类转播的各种形式、各种技术手段,提出了一种把传播技术及其发展同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考察的媒介理论。
比起麦克卢汉的媒介分析理论,英尼斯的媒介理论要早问世十多年。
英尼斯从20世纪40年代初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来个年头里,他把传播置于人类历史运转的核心位置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媒介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
英尼斯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时间偏向或空间偏向,也就是说,传播媒介或具有长久保存但却难于运输的倾向性,或具有易于运输却难以保存的倾向性,前者便于对时间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纸、石头等,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时间的媒介”;后者便于对空间的控制,如轻便的纸张,英尼斯将其称为“偏向空间的媒介”。
根据英尼斯的观点,就这两种媒介同权利结构的关系而言,“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地域的贸易,有助于帝国领土扩展,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制度不强的社会体制。
英氏还探讨了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两者之间的平衡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他的媒介理论认为,建立在强调时间偏向的传播手段或强调空间偏向的传播手段基础上的两种不同的权威和知识垄断——宗教的或国家政府的,道德的或科技的,是帝国兴衰的主要动力、文明兴衰的主要动力。
这种理论还把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视为辨证的统一体,认为一味地向时间倾斜和向空间倾斜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地机制。
英尼斯的媒介理论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作者对科技理性的怀疑态度,尽管英氏很看重媒介技术发展史在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但他并未从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中看到解决现代文明中如下重要问题的希望:如何发展道德的力量去和物质科学所释放出来的力量向抗衡,以维持一种社会的平衡。
例如,他在《传播系统的偏向性》一书中,英尼斯对知识的机械化中所隐伏的问题作了如下的评论:“机械化强调了复杂性和混乱,它造成了知识领域的垄断。
对于任何文明而言,如果它不屈服于这种知识的垄断的影响,对此进行一些批判性的调查和提出批判性的报告已成为极其重要的事项。
思想自由正处于被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机械化及伴随他们的西方文明摧毁的危险之中。
”也许尽管英尼斯在对待科技的态度方面的悲观论调和怀旧情绪并不可取。
但是他对现代西方文明过于强调物质科技的力量,忽视道德力量的批判性思考确是每一个习惯于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所必须尊重的。
假如说英尼斯是将媒介技术与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先驱,那么麦克卢汉则是继续开拓这一领域、并在传播学领域研究中确立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研究传统的关键人物。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理论以其一系列大胆新颖的论点,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重视,非但如此,他还在美国媒体与大众之间掀起了一阵麦氏风暴。
麦克卢汉最为重要的一个论点应该是“媒介即讯息”,这即是麦克卢汉与另一学者合著的一本重要著作的书名,也是其媒介理论的发人深思的主题。
麦氏从功能和效果两个方面阐述了“媒介即讯息”的论点。
首先,麦氏从媒介技术的功能作用的角度理解“内容”,提出任何媒介的“内容”总是另一媒介。
“言语是文字的内容,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一样。
而印刷则是电报的内容。
如果有人要问,‘那么言语的内容是什么?’那么就有必要回答说,‘它是思想的实际过程,这本身就是非言语的’”。
此外,麦克卢汉还从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效果的角度赖理解“内容”,认为一种新的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是什么样的讯息内容,这种媒介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种变化,这就是它的内容,也就是它带给人类社会的讯息。
麦克卢汉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其“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理论。
他把媒介技术比作人体或人类感官的延伸,并提出了“感官的平衡”的概念。
他指出,使用不同的传播技术会影响人类感觉的组织。
例如,文字与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耳朵的延伸,而电视则是全身感觉器官的延伸。
麦氏根据人类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手段的演变,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以及电子传播时期。
在每个时期,人类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思维的方式都有其自己的特点。
与此相应的是部落文化、脱离部落文化和重归部落文化。
他认为人的感觉需要平衡,任何一种感觉一旦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另外的感觉的作用被人们所疏远,这样的个体不会是健全的。
而新兴的电子传播时期,将会使人重新走向和谐,使人的各种感觉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另外,麦还有关于“冷媒介、热媒介”的理论。
二人把媒介技术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大背景进行考察,强调媒介技术本身的作用,在传播学研究中开创了以媒介技术为焦点的新的研究传统。
这是此二人学说的重要历史地位。
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存在着重要的缺陷:陷入了唯技术决定论的悖论。
他们的媒介理论都失之于过分强调媒介技术的作用,把媒介描绘称导致社会变动的最大动力。
从而被学界批评为陷入唯技术决定论的极端。
这是我们在阅读他们的著作,吸取其精华思想时所必须警醒的。
除此之外,两人在写作中,常常对一些基础的定义未作明确的界定,而为了追求一种夸张的风格造成了思维逻辑上的混乱。
这一点也同样需要读者加以注意。
与此二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英国著名学者,西方批判学派中的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先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
威廉斯毕生致力于文化研究,于他而言,大众传媒研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整个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首先,他认为,对媒介文化研究要运用一种整体的、历史的、动态的观点。
其认为,文化现象(包括媒介文化)是和所有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一部分,它们的变化牵涉到所有社会现象包括内在结构的变化,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运动过程,“在任何时候,它都即包括对现代的反应,也包括对历史的延续。
”其次,他把文化研究同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试图探询文化制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这可以从他以下观点看出来:第一,强调社会传播过程就是意义和定义在社会上建立并且历史地演变的过程,强调传播和社会制度机构、习俗之间关系密切。
第二,指出大众传播的商业形式并非象某些人吹嘘的那样是自由的大众传播模式,而是一种实际上由商业系统控制社会的模式。
第三,指出文化现象的复杂性以及传媒文化中的种种问题的社会性。
他反对非此即彼的简单两分法去看待社会文化问题,大众文化中存在着内容低劣等问题,但并不是孤立的,他主张把他们看作社会问题,其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这其中包括:对过去真正的通俗文化传统的蔑视;作为人类文化伟大成就的伟大文化传统又被搞成少数人的独占;投机商们的乘虚而入。
对于传媒科技发展与社会关系这一问题,威廉斯批评了传播界占有显赫地位的两位大师的理论,一是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二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威廉斯对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颇为不满,他认为这一模式遗漏了对真正社会与文化过程至关重要的“意向”问题,如果忽略了为什么目的而传播,那么就等于忽略了所有真正的社会与文化过程。
这涉及到传播过程所指向的意向和利益等问题。
他进一步指出,西方传媒的真正意向常常与有关当局公开宣言的意向有很大的区别,并与那些假象的一般的社会过程中的情形有很大区别。
只有对意向的正确分析,才能更深的理解西方传媒的内在制度。
威廉斯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批评,首先,他认为在麦氏的媒介理论中,实际上见不到社会的踪影,它丝毫不能解释不同的媒介特征与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及意向之间的相互关联。
麦氏的理论虽然关注到不同媒介不特殊性,但只是把它们臆断地指派给媒介的心理功能。
其次,麦氏的理论不但认可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现状,而且尤其认可这种社会文化状况的内在倾向。
也就是说,它缺乏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的理性批判,最后,麦的理论中还存在着严重的逻辑混乱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