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放风筝教案1
第三阶第8课放风筝教案
![第三阶第8课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def3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c.png)
第三阶第8课放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团队合作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教授学生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
如何在风筝飞行过程中保持平衡和控制风筝的方向。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的体育活动来热身,让学生放松身心,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 知识讲解。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历史,让学生对风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场地、如何正确地扎好风筝线、如何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等。
3. 实践操作。
在讲解完基本方法和技巧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或者草地上进行实践操作。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一遍放风筝的过程,然后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纠正他们的错误操作,并鼓励学生们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4. 总结反思。
在实践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
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在放风筝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同时总结放风筝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四、教学资源。
1. 风筝。
2. 放风筝的场地。
3. 放风筝的线。
五、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听取学生的总结反思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小测验或者问答来检验学生对放风筝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放风筝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放风筝这一活动,也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类似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风筝 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风筝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d2de9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a.png)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风筝》,学生能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及放飞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传统文化,体验亲手制作风筝的乐趣,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童年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生字新词:包括“风筝”、“竹篾”、“线轴”等与风筝相关的词汇。
2. 理解并分析课文:讲解《风筝》一文的主要情节,理解作者如何描绘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放飞情景,领悟其中蕴含的童年乐趣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重点内容、生字新词及其注音、风筝制作过程图片等)、实物风筝模型、生字卡片。
2. 材料准备:提前让学生收集关于风筝的历史资料和制作方法,并准备一些简易风筝材料,以备课堂实践活动使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实物风筝或播放风筝飞翔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风筝》。
2. 字词学习:通过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新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和记忆。
3. 课文解读:利用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逐段阅读、理解课文,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制作简易风筝,并分享交流风筝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5. 总结提升: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风筝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和自然之美的欣赏。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尝试在家自制风筝,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与风筝的故事,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总结: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进行整体性总结,强调学生在本节课中所取得的进步,包括字词掌握、课文理解以及动手能力的提升。
同时,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积极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af7b0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b.png)
《放风筝》教案放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放风筝》这首诗歌的内容,掌握其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创作与表达,增强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关注,增强团队合作和共享快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板书准备:放风筝2. 教具准备:课件、打印的《放风筝》诗歌和风筝制作材料四、教学过程导入:1. 启发思考:学生是否喜欢放风筝?为什么?有没有放过风筝?喜欢在什么场景下放风筝?2. 引入诗歌: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入《放风筝》这首诗歌。
呈现:1. 诗歌导读:师生共同朗读《放风筝》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处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2. 诗歌赏析: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师生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丰富的词汇。
拓展:1. 词汇学习:整理出诗歌中的生词和难词,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
2. 情感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关于放风筝的经历或感受,鼓励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作:1. 风筝制作:学生分小组制作风筝,在教室内或操场上进行实践活动,通过亲自制作风筝来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创作一首与放风筝相关的诗歌,并在班级或全校范围内进行分享。
巩固:1. 诗歌背诵:学生个别或集体背诵《放风筝》这首诗歌,要求正确朗读诗歌,并注意语音语调的处理。
2. 诗歌演唱:选取一些学生代表,进行诗歌的朗诵或演唱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诗歌的美。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放风筝》这首诗歌的内容,学会了背诵和朗读诗歌,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通过诗歌的创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619afb6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f.png)
教学
目标
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放风筝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
准备
准备放风筝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发学生对放风筝活动的兴趣;提前安排好放风筝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准备写作素材,如相关的词汇、句型模板等,帮助学生进行写作
通过放风筝活动和作文写作,要引导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满足,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感
作文分享
学生进行作文分享和互相欣赏,鼓励同学们积极表达对放风筝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放风筝实践和作文训练中的参与度,鼓励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写பைடு நூலகம்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放风筝的场景,提高写作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放风筝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放风筝活动的兴趣,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放风筝经历或期待
实践体验
组织学生进行放风筝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和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场景
写作指导
向学生介绍放风筝的相关词汇、句型结构,引导他们构思放风筝的作文内容
写作训练
学生进行放风筝作文的写作训练,可以从放风筝的地点、天气、风筝的形状、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和描写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4ed363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0b.png)
《放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放风筝》这篇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教师提前准备好多张放风筝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展示一张放风筝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放风筝的兴趣。
Step 2:导读教师给出一段导读,简要描述放风筝的趣事,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愉悦感。
Step 3:阅读学生开始独立阅读《放风筝》。
教师提醒学生需要掌握故事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色彩。
Step 4: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他们的行为举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并指导学生进行记录。
Step 5:整体讨论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故事中的友情和成长。
Step 6: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一段放风筝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和自由。
教师鼓励学生写下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Step 7:朗读学生们分角色朗读整篇故事,通过朗读的过程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了解。
Step 8:提问互动教师提问学生与故事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阐述和解释。
Step 9: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故事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思维导图,将故事的情节和自己的感受进行整理。
Step 10: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故事中所传达的友情和成长主题,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作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
Step 11:拓展延伸教师推荐一些相关的图书,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
Step 1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的放风筝经历的作文,并可以附上他们自己的放风筝图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放风筝》这篇短文,深入体会到放风筝的乐趣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通过活动的引导,学生培养了情感认知能力,并且能够理解并解读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1599cc10661ed9ac51f333.png)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师巡视,了解学情)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
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
(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
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三年级语文教案)1、放风筝
![(三年级语文教案)1、放风筝](https://img.taocdn.com/s3/m/dd6635cd84868762caaed560.png)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第二课时
1、指认并默写生词。
2、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除了文中写到的风筝,还会有哪些风筝?为什么作者没把这些风筝全写进课文中?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一段,讨论:作者把那些没有生命的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为什么?你能做到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重点讨论朗读“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天空一段,指导读出当时“我”高兴的心情。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cca1e38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5.png)
三年级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由来、制作方法和风筝的飞行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护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传授放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技巧。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掌握放风筝的制作和飞行方法。
三、教学过程1.热身活动(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放风筝的乐趣,并谈论放风筝的由来和意义。
2.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放风筝时的气氛和风筝的种类,并解释风筝的飞行原理。
3.制作风筝(20分钟)准备麻绳、纸、竹子等材料,让学生分组制作风筝。
老师给学生讲解风筝的制作步骤,并在制作的过程中进行指导。
4.飞行示范(15分钟)教师示范放风筝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飞行练习。
5.回顾总结(10分钟)让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风筝,讨论风筝的飞行情况,总结飞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
6.情感体验(10分钟)让学生结合当天的活动,写下自己对放风筝的体验和感受,包括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飞行时的愉快。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放风筝这项传统活动非常感兴趣。
他们在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同时也学会了动手制作的能力。
但是在飞行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风筝无法顺利起飞。
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飞行技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放风筝的乐趣。
同时,也要注重对环境的爱护,不要让风筝飞到禁飞区域或是对他人造成伤害。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
三下第二单元放风筝作文教案
![三下第二单元放风筝作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a411cd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5.png)
三下第二单元放风筝作文教案英文回答:Unit 2: Flying a Kite.Lesson Plan.Objective: By the end of the lesson,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vocabulary related to flying a kite, and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ir experience of flying a kite.Warm-up:1. Ask students if they have ever flown a kite before. If yes, ask them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If no, explain what flying a kite means.2. Introduce key vocabulary words related to flying a kite, such as kite, string, wind, tail, and sky. Use realiaand visual aid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words.Activity 1: Vocabulary Practice.1. Give students a worksheet with pictures of the vocabulary words. Ask them to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correct words.2. Play a game of charades or Pictionary using the vocabulary words. Divide students into teams and have them act out or draw the words for their teammates to guess.Activity 2: Writing a Composition.1. Explain to students that they will be writing a composition about their experience of flying a kite.2. Brainstorm ideas as a class and write them on the board. Encourage students to use descriptive language and include details about the weather, location, and their feelings.3. Model the writing process by writing a sample composition on the board. Use idioms and expressions to make the writing more engaging.4. Give students time to write their own compositions. Monitor their progress and provide assistance as needed.5. After students have finished writing, have them share their compositions with a partner or in small groups. Encourage feedback and discussion.Closure:1. Have a few students share their compositions with the whole class. Ask for feedback and positive comments.2. Recap the key vocabulary words and expressions learned in the lesson.3. Encourage students to practice flying a kite intheir free time and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with their classmates.中文回答:第二单元,放风筝。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放风筝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963e40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e9.png)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放风筝教案一、活动目的。
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3. 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二、活动准备。
1. 放风筝的地点,选择一个宽敞的场地,远离高压线、高楼和树木等障碍物;2. 风筝的材料,纸张、竹子、线、胶水、剪刀等;3. 辅助工具,风速仪、风向仪等。
三、活动流程。
1. 介绍放风筝的历史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2. 分组讨论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材料准备;3. 分组制作风筝,老师在一旁指导;4. 老师讲解放风筝的技巧和注意事项;5.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指定的场地放风筝;6. 教师进行风速和风向的讲解,并观察风筝的飞行情况;7. 活动总结,学生分享放风筝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学重点。
1. 学生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2. 学生了解放风筝的技巧;3. 学生掌握风速和风向的测量方法。
五、教学难点。
1. 学生在制作风筝时,需要注意材料的搭配和结构的稳固性;2. 学生在放风筝时,需要注意风力的大小和风向的变化。
六、教学方法。
1.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2. 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3. 指导学生实地放风筝,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学生在制作风筝时,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尖锐的工具;2. 学生在放风筝时,要注意场地的选择,避免危险区域;3. 学生在放风筝时,要听从老师的指挥,避免发生意外。
八、教学反思。
1. 活动后,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活动的优点和不足;2. 学生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放风筝的体会和收获。
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放风筝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体育锻炼意识。
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放风筝教案及教学反思
![放风筝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9e3cfa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d.png)
放风筝教案及教学反思放风筝教案及教学反思1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幼儿了解风筝的特征,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2、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展幼儿的倾听及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帮助下放风筝,体验放风筝的乐趣。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5、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实物风筝若干,多媒体课件《放风筝》【幼儿园PPT课件制作】活动过程:一、导入: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都有那些好玩的活动?(幼儿自由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件在春天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玩的'东西,但是想请它出来必须要先猜一个谜语,猜对了,它才会出和小朋友一起玩,现在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好了,天上一只鸟,用线拴得牢,不怕大风吹,就怕细雨飘,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呢?(教师出示风筝)二、教学过程:1、教师:小朋友刚才都太棒了,一下就猜出来是风筝。
小朋友你们除了老师手里的风筝以外,还见过什么样子的风筝呢?(请幼儿思考并举手回答,把自己见过的风筝尽量仔细地描述一下)2、教师:老师这里也有许多的好看的风筝,小朋友想不想看?(观赏多媒体图片)3、教师:刚才你们看到的风筝漂不漂亮?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请小朋友告诉老师是什么?(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说一说,最后老师揭晓答案演示一下)4、教师:有个小朋友在春天和好伙伴一起和风筝玩,玩过以后他写了一篇小散文,并且还制成了一个小动画,小朋友想不想一起来听赏一下?(播放图片)听过之后,小朋友有什么感想?这位小朋友和他的伙伴们都分别玩了哪几种风筝?它们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图片,按问题听赏)5、画一画请小朋友们,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风筝,画好后贴到展示栏中,请所有的小朋友们欣赏。
三、活动小结:1、引导着小朋友们背诵《放风筝》这篇散文,感受语言的美丽,理解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词语的意思。
2、欣赏自己和别人画的风筝,比比谁的最好,为什么?活动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请小朋友们带上自己最喜欢的风筝,一起到户外放风筝,教师讲好怎样放,指导幼儿学放风筝,发展幼儿跑跳的能力。
《放风筝》教学设计
![《放风筝》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b4d8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7.png)
《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及其意义。
2.学生能够制作自己的风筝并学会放飞风筝的技巧。
3.学生通过放风筝的活动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风筝的制作材料,如竹子、纸张、绳子和彩色笔等。
2.收集关于中国风筝文化的图片和资料,用于介绍和讨论。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教师播放一段与风筝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风筝的了解和观点。
介绍风筝: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风筝的历史、种类和意义,解释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筝,并解释其特点和制作材料。
制作风筝:1.教师向学生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并指导学生按照步骤一起制作风筝。
2.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风筝的形状、颜色并进行涂饰。
放风筝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两人组成,一位负责放风筝,一位负责维护绳子。
2.在开阔的操场上,带领学生一起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
3.教师引导学生在放风筝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并提醒注意安全问题。
讨论与总结:1.学生回到教室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放风筝的经历,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困难。
2.学生围绕风筝的意义、风筝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拓展活动:1.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一步学习风筝的制作技巧,尝试制作不同形状和样式的风筝。
2.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风筝作为手工作品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3.学生可以参观或参与当地或国际的风筝展览活动,拓宽对风筝文化的认识。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制作风筝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听取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发言和观点。
3.通过学生的合作成果及展示的风筝作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风筝是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中国玩具,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在中国,风筝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最初是作为一种军事信号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游戏和娱乐活动。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20973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7.png)
《放风筝》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关于放风筝的基本知识;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制作并放飞风筝。
教学重点:1. 听说读写“放风筝”相关的词汇;2. 学习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方法。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关于放风筝的现象和过程;2. 风筝制作所需的原材料,如纸张、竹子、鸟线等;3. 学生参考的放风筝的步骤说明。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放风筝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有放风筝的经历,让他们描述放风筝的感受和过程。
Step 2: 学习与分享1. 教师给学生介绍放风筝的定义和由来,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起源和重要性。
2. 教师教授放风筝相关的词汇,如风筝、线轴、长尾、上天线等,并帮助学生正确发音与理解。
3. 学生小组间互相分享放风筝的经验和喜好。
Step 3: 风筝制作1. 教师向学生展示风筝制作的材料,并解释每种材料的作用。
2.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风筝制作流程,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逐步制作自己的风筝。
3.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发挥创造力,自由选择风筝的形状和装饰。
Step 4: 放飞风筝1. 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适合放风筝的场地。
2. 学生按照指导,将风筝编织完成并系线。
3. 教师演示正确的放风筝方法,包括运用手中力道掌控风筝的高低、左右飞行等。
4. 学生轮流尝试放飞风筝,并互相观看和鼓励。
Step 5: 总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制作和放飞风筝的过程,总结经验和技巧,并做一些完善的建议。
2. 学生讨论风筝对他们的意义,并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3.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设计制作的风筝,并引导学生进行展览和欣赏。
Step 6: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放风筝的体验或感受的短文。
评价与反馈: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风筝制作成果,并提供指导和改进建议。
3.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对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表达。
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放风筝》教案
![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2c202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17.png)
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放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来源和流行背景,感受其文化魅力;2.让学生掌握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3.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天气、风向、风力、地形等因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4.让学生学会协作和沟通,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过程1.介绍放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魅力。
放风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人制作、飞行风筝了。
风筝作为一种古老的玩具,不仅有助于释放人们的精神压力,还与许多节日和庆典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中,放风筝就成为了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
风筝也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如戏曲中的戏风筝、中国画中的风筝图案等等。
通过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习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学习制作风筝之前,首先要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风筝,例如红旗风筝、对虾风筝、鹞式风筝等等。
不同类型的风筝在制作上有细微的差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接下来,详细介绍制作风筝的基本步骤:步骤一:准备材料;步骤二:制作风筝框架;步骤三:装备风筝纸;步骤四:装备连接部件;步骤五:装备尾翼。
在以上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例如选择材料的质量和厚度、风筝框架的结构等等。
同时,制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如避免使用锐利的工具、注意火源等等。
3.学生动手制作风筝,加深对制作步骤的理解。
在学习过制作基本步骤之后,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过程,借机加深对制作过程的理解。
在制作过程中,老师需要密切监督学生,引导他们掌握材料、工具使用技巧和注意事项,防止意外发生。
4.学习观察天气、风向、风力、地形等因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在实践中,风筝的飞行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天气、风向、风力、地形等等。
学习观察以上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掌握风筝的飞行技巧。
语文三下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
![语文三下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9588c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a.png)
语文三下第二单元作文放风筝教案Flying a kite is a traditional activity that has been enjoyed by people for centuries. The process of flying a kite involves assembling the kite, finding a suitable location, and carefully handling the kite to catch the wind. 风筝放飞是一项传统活动,几个世纪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放飞风筝的过程包括装配风筝、寻找合适的地点,以及小心地操纵风筝来捕捉风。
As a language arts teacher, I would incorporate the activity of flying kites into our curriculum as a way to connect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 would assign students to read a poem or story about kites and then ask them to write their own composition about their experience of flying a kite.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会将放风筝的活动纳入我们的课程中,以便与中国文化和文学建立联系。
我会让学生阅读一首关于风筝的诗歌或故事,然后让他们写一篇关于放风筝经历的作文。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act of flying kites is deeply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 and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kites were used for military purposes as well as for leisure. They were also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religious and spiritual practices, symbolizing theconnection between earth and sky.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放风筝的行为深深扎根于中国的传统和历史之中。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放风筝_沪教版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放风筝_沪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53354d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4a.png)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补种花苗说明了什么?
男孩的动作以及“小心翼翼”的表情说明他补种花苗是那么的认真,而且花苗是从自己家移来的,更表达了他明白得爱护绿化,损坏东西就要赔偿的道理。
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小孩用自家的花苗补上了被踩坏的花苗,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小孩,读时应该带有夸奖赞扬的语气,
三、写出表示时刻短的词学,向大伙儿作介绍。抓住他(她)外貌上的特点,然后有顺序地进行介绍,并写下来。
4、学生自读,交流:
放风筝的男孩显现了,看模样有七八岁。一张可爱的面孔,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像两颗水灵灵的葡萄。身上雪白的衬衫,就像天空悠悠的白云。
小结:这是一个专门可爱的小男孩。
5、听写上述句子。
校对出示朗读,同时显现男孩画面。
三深入学习,读文析句
让我们跟随着小男孩一起放风筝,他一边奔驰一边高喊着:“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风筝翱翔于蓝蓝的天空中,牵动着我的心。
出示课题: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换部首,关心学生复习形近字:睁、挣、净。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小结
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放风筝时,不小心踩倒了花坛里的花苗,他搬来了自家栽种的盆花,移植到了花坛里。
3、这是如何样一个小孩?请你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爱护公物 爱护绿化 心灵纯洁漂亮
本课小结
1、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点指导了“翱、翔、翼”,学生作业中错误较少。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读文体验、拓展实践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3、在指导语言直播厅的练习时,让学生学习课文的人物外貌描写。请认真观看一个同学,抓住特点向大伙儿作介绍,并猜猜他是谁;教师介绍动画片中的人物外貌,让学生猜猜他是谁。
三年级教案-《放风筝》教学设计
![三年级教案-《放风筝》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390434fd0a79563d1e728f.png)
三年级教案:《放风筝》教学设计导读:《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五张)(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
教师引读: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2)说话练习: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
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
我拿着风筝。
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
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
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
(三年级语文教案)15.放风筝
![(三年级语文教案)15.放风筝](https://img.taocdn.com/s3/m/e414ae8f4a7302768f993960.png)
15.放风筝三年级语文教案(看图学文)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兴高采烈地放风筝的,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
2.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教学难点能在头脑中形成“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画面。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完成预习课文1.指名读预习提示,其他同学画出有几项预习要求:①先仔细看图,按照一定的顺序,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②再读读课文,要特别注意“我”和哥哥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1.课文是怎样对图画进行描写的呢?请你轻声读课文,特别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的字音。
(将生字板书出来,指名读或齐读,反复读,读准字音。
)式仙鹤端轴拽碌桔斑缓翘致宇宙特别是三个黑体字“拽”“碌”“翘”的音要读准。
3.除生字之外下面的字音也要读准确。
蜈(wú)蚣(gōng)呼扇(shan)读轻声骨(gū)碌碌骨是多音字花丛(cóng)仿佛(fú)随风飘荡(dàng)4.默读课文①标出文章的自然段;②找出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思考:(这两个问题写在小黑板上。
)1.“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2.天空中有哪些五颜六色的风筝?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过什么风筝?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放风筝。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挂图)昨天,我们已经初步观察了图,你都观察到了什么?2.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这个内容?(指名读第1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我们也随着这两个小伙伴到运动场去看看,场上,还有别人放风筝吗?2.指名读,思考都有谁在放风筝?都是怎么放的?3.在体育场中,抬头一看满天的风筝,真多呀从哪儿看出多?(课文中的……)这里为什么要用……?(风筝太多了,作者都介绍不过来了,只能用省略号表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风筝教案1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情感目标: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是教学的重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
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用具: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同学们最想做什么呀?对,放风筝,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别人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
●三、读课文,想画面
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春天的景象,放风筝的画面,再配上欢快的乐。
同学们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能不能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入:同学们有过的经历,那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我和哥哥是怎样的吧!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自由读,扫清字词障碍。
)
择点读,读出感情,想出画面。
1、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从课文中选择描写画面的段落读一读。
读好“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有‘老鹰’,有‘鹦鹉’,有‘仙鹤’,有‘蜈蚣’……”中省略号的意思。
问:图上除了这几种风筝,还有没有其它的呢?从省略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练读“我”让哥哥赶紧放“大蜻蜓”风筝的兴奋,“我”边拍手边叫嚷的话语,小鸟叽叽喳喳同“大蜻蜓”的问话。
这些都要用一种欢快、轻松的语调来读。
(可让学生在朗读中适当加些动作,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3、书中写了哪些风筝,你最喜欢哪一种风筝,找出相关语句,把读好。
课文对风筝鲜艳美丽的色彩和在空中随风飘荡的姿态写得生动逼真,生动形象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词语,边读边想象。
抓住重点词语“热闹”,在理解过程中,拓宽思维,想想还有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风筝在天空中飘荡?闭目想象“风筝图”,在头脑中有一幅多姿多彩的的画面,才能体会到“热闹”。
四、演动作,促理解
课文的第三段,写“我”和哥哥把风筝放上了天,先是写“我”是怎么做的,然后写哥哥是怎么做,最后写“大蜻蜓”飞上了天的样子。
其中有很多动词,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动词,理清顺序。
我想最直观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演一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表演,“情动于中而形动于外”。
这对理解词语、积累词语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风筝拿出来时,学生争先举手,唯恐落后。
提出要求:选两位同学上来,要配合好,用上文中的动词,放了以后,还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马上找合作伙伴,然后又开始找出文中的动词,试着演一演。
第二课时
●一、写插图,会延伸
理解之后,必须会运用。
要使学生真正将作者观察与表达方法学会,必须设计迁移运用的练习,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
文中有二处省略号,都是还有很多风筝没有描写出来,学生可进行课文的补白,让“五颜六色的风筝”的画面更丰富,更生动。
●二、创设情境,练习写话。
同学们,我的大蜻蜓飞上天,比飞机飞得高,小鸟还特意来和我交朋友,天气这么好,风筝也越来越多……。
你能不能说一说呢?请以“天空中的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为开头写一段话。
学生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有了切身的体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有了一定的写作欲望。
这时让他们仿写一段话,他们很乐意。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很快地完成了写作,并且有了很多的精彩片段。
——天上的风筝五颜六色,各式各样,有“燕子”、有“蝴蝶”,有“大雁”还有“蜈蚣”……
最好看的要数“燕子”了,它那两对翅膀是绿色的,像剪刀似的尾巴却是红色的,可漂亮了。
“蝴蝶“的翅膀红黑相间,身体是黄色的,嘴巴也是黄色的。
一双圆溜溜的眼睛,骨碌碌直转。
天空中的风筝让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有美丽的“蝴蝶”,它身上的有很多的斑纹,漂亮极了;有尾巴像剪刀的“小燕子”,它一会飞得高高的,一会儿又飞得低低,好像在和谁闹着玩呢;还有爱学人说话的“鹦鹉”,身穿绿色的衣服在空中飞翔,大概在找聊天的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