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与《浪淘沙》背景介绍《凉州词》和《浪淘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两篇诗都具有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被广泛传诵。
在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特色的教育中,教授这两首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设计适合初中高中阶段的《凉州词》和《浪淘沙》教学方案,能够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化修养。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字句、意象等方面的要素;•掌握诗歌的文学特色及内涵,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欣赏诗歌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提供模板和思路。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和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信息;•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表达;•借助其他作品和历史知识融汇贯通,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
难点•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韵律、格律和写作技法等;•领悟文化内涵,把握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阅读、解析和分析:通过背景介绍、诗歌朗读和注释等方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古诗的基本信息、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
•思辨、探究和比较:引导学生借助其他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融汇贯通,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
•仿写、创作和演示: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第一步:了解古诗的基本信息(20分钟)•向学生介绍《凉州词》和《浪淘沙》的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朗读古诗,让学生体验古诗的美感和思想内涵;•注释重要词语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
第二步:探究文学特色(30分钟)•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韵律、格律和写作技法等,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规律;•分析古诗中的重要词汇、意象和隐喻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第三步:比较文学作品(45分钟)•比较古诗与其他文学作品,如《将进酒》、《滕王阁序》等,理解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和内蕴;•分组讨论古诗与现代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比较能力。
《凉州词》教学设计、分析、点评

古诗《凉州词》教学设计、分析及点评西固城第二小学王丽珍教材分析: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味诗歌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的意境。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读中悟,悟中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诗歌理解、交流导入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中的“川”指什么?猜一猜,山川、河川。
2. 你能背背你积累的描写黄河的有关诗歌吗?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黄河的源头之远。
(教学分析:课程的学习是有逻辑的,每一课的新知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设立的。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最大限度地发起对新知的求知欲。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重温和累积,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更加专注地开始新的学习。
尤其是每次课前短暂的个体学习交流,对于大班额中的教学和管理很有意义,学生的表现欲强,个体竞争意识在加强,对学生的整体向上发展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紧抓契机、学习首句师:这儿也有一句诗是描写黄河的。
出示:黄河远上白云间,1.谁原意来读一读,请3-5名学生读,齐读,读准字音。
2.理解意思。
从字面上看,抓住“远”字,想象远眺黄河的画面。
理解诗意: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一般。
3.指导朗读。
三、揭示诗题,简介作者1.过渡:你们读得非常好,那么,这句诗出自哪首诗,你知道吗?师相机板书:凉州词并范读。
2.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了解他的有关情况吗?说一说。
师板书:——(唐)王之涣,相机补充介绍,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豪放不羁,常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的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与高适、王昌龄一起被评为著名的边塞诗人。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精选13篇)《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篇1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
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诵读古代,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
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古到今,黄河也是诗人们描写的对象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有关黄河的诗歌《凉州词》。
二、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三、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四、想意境,悟诗情。
(1)自由读诗歌,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指生读诗并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玉门关的荒凉,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悲凉的心情。
五、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第二课时一、复习:背诵《凉州词》 1.指名背诵。
2.全班集体背诵。
二、学习《浪淘沙》。
1.初读课文。
播放录音,范读。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分男女生朗读。
2. 理解诗意。
(1)分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再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样体会到的?(2)讨论交流,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练习背诵。
先自由练习背诵,再指名背诵。
三、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
1.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2.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结合诗句具体谈。
四、小结。
教学后记。
凉州词王翰教案

凉州词王翰教案【篇一】教案一:《凉州词》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并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运用诗歌的语言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导入:展示凉州风光图片,引发学生对凉州的好奇课堂活动:1.听读《凉州词》2.分析《凉州词》的艺术特点3.体会《凉州词》蕴含的深刻哲理4.练习运用诗歌的语言技巧表达情感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检测,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布置:和情感。
【篇二】教案二:《凉州词》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并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运用诗歌的语言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导入:播放一首古筝演奏的《凉州词》音乐,引发学生对凉州的好奇课堂活动:1.学习分析《凉州词》的艺术特点2.理解《凉州词》蕴含的深刻哲理3.运用诗歌的语言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4.分析作者王之涣的背景和创作背景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和检测,巩固所学知识作业布置:和情感。
【篇三】教案三:《凉州词》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并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2.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凉州词》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 优

《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资料明白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并结合资料去理解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学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
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地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黄河)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
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2、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二、自学1、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大家说说怎样学习古诗?2、朗读古诗。
三、展示(一)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2、想象画面,了解意境,读好每一句;3、走近诗人,体会情感,读出情感美。
(二)朗读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开火车朗读古诗。
四、探究精读古诗,理解古诗。
1、“黄河远上白云间”谁来读一下?(指多个学生读)要读得气势更大一点。
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
诗人将目光移动,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2、“一片孤城万仞山”师:读读这句,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交流:“孤”、“仞”、“一片”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
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
齐读这两句。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两句诗理解较难。
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哪些字词较难理解?补充资料: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唐诗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望洞庭》、《浪淘沙》、《乌衣巷》五首诗。
通过学习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们对自然、历史、人生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背诵五首唐诗;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展示鹳雀楼、洞庭湖等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2. 朗读:让学生分别朗读五首唐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对五首唐诗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意象。
结合诗歌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
4. 对比阅读:将五首唐诗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各自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5.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及原因。
6. 随堂练习:设计填空、改写句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唐诗五首》2. 板书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凉州词:王翰望洞庭:刘禹锡浪淘沙:刘禹锡乌衣巷:杜甫重点词语、句式、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艺术特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示例答案:《登鹳雀楼》艺术特色:描绘了壮阔的河山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感受: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凉州词》教学设计定稿教案

《凉州词》教学设计定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凉州词》。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之涣的诗词风格。
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凉州词》的意境和主题。
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凉州词》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情境。
2. 诗词内容解析:分析《凉州词》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特点。
3. 诗词鉴赏与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凉州词》。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凉州词》的诗意和主题的理解。
王之涣的诗词风格和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入《凉州词》的学习。
2. 诗词背景介绍:讲解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讲解《凉州词》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情境。
3. 诗词内容解析:分析《凉州词》的诗意、意象和情感。
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用词特点。
4. 诗词鉴赏与欣赏: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凉州词》。
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5. 总结与反思:总结《凉州词》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凉州词》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王之涣的诗词风格和特点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4. 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5.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凉州词》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PPT和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词背景、内容解析和修辞手法等。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的背景和意境;2. 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教授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 分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1. 完整的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的文本;2. 课堂演示素材:图片、音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古筝演奏《凉州词》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筝的高亢激昂和悲凉深沉的情感表达。
同时展示一幅凉州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二、导读(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完整的古诗《凉州词》和《浪淘沙》,并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古诗中的“凉州”和“浪淘沙”分别指代什么地方?为什么古诗中的情感如此强烈?三、课文解读(30分钟)1. 《凉州词》教师先带领学生读诗,再分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和意象,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千里共婵娟”等。
通过解读,学生可以体会到凉州的荒凉和无边的辽阔之美。
2. 《浪淘沙》教师带领学生读诗,并重点解释古诗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例如“浪淘尽”、“白沙如雪”、“梦魂”等。
通过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和抒发。
四、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放映一段描述凉州景色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凉州的壮丽和荒凉。
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对视频和古诗的感受,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
五、创作表达(30分钟)1. 课堂创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创作,要求学生以《凉州词》或《浪淘沙》为灵感,写一段自己感受到的凉州或海边的景色描写,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辞藻。
2. 朗读与分享: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创作或其他同学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提出几个问题进行总结:你是如何理解《凉州词》和《浪淘沙》的意境和情感的?你觉得古诗对你的情感和思考有什么启发?七、拓展延伸教师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的古诗,并学习古诗的创作技巧,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凉州词》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凉州词》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解更多的边塞诗,体会其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诵读,想象画面,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谁来给大家背背指名背——齐背2、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进入它发展的黄金时代,《全唐诗》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配乐,师朗读)3、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二、读题、解题1、生齐读课题2、通过预习,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哪些了解呢(指名回答)3、师补充: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
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性格豪爽,无拘无束,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
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我们赶快去读读吧!三、初读古诗1、打开书,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出示全诗),相机识字“琵琶” “葡萄” “催”3、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出节奏,谁再来试试4、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生四师三、师读题生读全诗)四、理解诗意1、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凉州词》《浪淘沙》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
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
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有关资料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
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教学设计9篇

《凉州词》教学设计《凉州词》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凉州词》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凉州词》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二、学习《凉州词》: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1、出示要写的3个字。
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习古诗《春日》:1、出示全诗。
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
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习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1、背诵《春日》2、完成课后习题2《凉州词》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凉州词》。
(2)理解《凉州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分析《凉州词》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凉州词》。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凉州词》。
(2)理解《凉州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分析《凉州词》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意境。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凉州词》。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凉州词》,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凉州词》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边疆将士的敬意。
3.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凉州词》的韵律特点和意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4.1 背诵《凉州词》。
4.2 结合课下注释,深入了解《凉州词》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4.3 写一篇关于《凉州词》心得体会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5.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5.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5.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凉州词》《浪淘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结合资料弄清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多诵读,体味诗的意蕴,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并结合资料去理解诗的意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守边将士怨情,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
教、学具准备幻灯片,录音机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黄河的诗句,谁能背一首给大家听一听?(1―2生背)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黄河的诗:《凉州词》(板书题目)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王之涣)出示图片。
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对,他是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
)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板书:知背景)唐玄宗荒淫纵乐,不务边防,不关心远戍征人的疾苦。
诗人在进入凉州,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二、初读,读通顺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五年级语文下册《凉州词》教案、教学设计

-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诗词意境、修辞手法的理解和体会。
-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作业在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边塞诗,如《出塞》、《塞下曲》等,让学生谈谈对边塞诗的认识和感受。
2.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同时播放古筝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边塞的壮美。
3.导入新课:教师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凉州词》,并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五年级语文下册《凉州词》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凉州词》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所属文学时期,认识到古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并正确书写诗词中的生字、生词,如“烽火”、“诸侯”等,理解诗词中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3.理解并背诵《凉州词》全诗,能准确地表达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凉州词》这一边塞诗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对边塞风光及边塞诗的背景知识相对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补充。
2.感悟分享:邀请学生谈谈学习《凉州词》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凉州词》《浪淘沙》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凉州词》《浪淘沙》两首古诗;2.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表达和感受能力;3. 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2. 学习如何欣赏和分析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 分析古诗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过程:引入:1. 通过播放相关音乐以及展示古诗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于古诗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古诗的魅力在哪里?”分析《凉州词》:1. 让学生听一遍《凉州词》的朗诵,然后进行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意境?为什么?”2.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教师进行课文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
4. 请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欣赏,开展小组讨论。
分析《浪淘沙》:1. 让学生听一遍《浪淘沙》的朗诵,然后进行讨论:“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意境?为什么?”2.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教师进行课文的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
4. 请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和欣赏,开展小组讨论。
学生自主表达:1. 每组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包括诗歌表达的情感、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
2. 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汇报,全班进行共同讨论和交流。
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解析,提高他们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2. 学生自行查找古诗中的其他经典之作,进行分享和讨论。
总结回顾: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重要性,并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2. 学生进行反思与总结,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课后拓展:1. 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于古诗的认识和体会。
2.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朗读,进行表演。
(教案结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学设计(共2课时,附板书)

古诗二首《凉州词》《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一、导入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
二、共同学习(一)、自主学习1、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王之涣,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2)补充介绍: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3.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4.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2、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可用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3、感知诗歌内容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
描写戍边士兵的还乡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诗人的广阔胸怀。
(二)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三、小结四、推荐阅读1、王翰的《凉州词》2、王之涣的诗歌五、作业:1、背诵默写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传说、谚语、歌曲。
2023最新-《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优秀6篇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优秀6篇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6篇《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品读悟诗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二、初读感知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3、汇报(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3)质疑。
三、赏析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2023最新-《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优秀3篇)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优秀3篇)下面是壶知道整理的3篇《《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篇一国庆节前夕,在文翁试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市教科所罗老师关于学习新课标的讲座,受益匪浅。
尤其听到他讲到的李吉林老师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案例。
李吉林老师教学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导学生画“篱笆”,画“飞入黄花无处寻”,通过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诗句中的美好意境。
诗歌教学历来就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对于小学生,要在读中感悟几千年前诗人的情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但是,李老师的方法,却化难为易,学生兴趣高,易接受,而且也更容易弄懂诗词的意思,这样一举几得的事情,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呢?今天准备学习《古诗二首》其一——《凉州词》。
我也想像李老师一样来一个创新,一改往常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一个更自由的空间。
一、开课师:同学们,经过国庆长假之后,你们还记得我们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吗?生:母亲河。
师:板书“母亲河”。
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她无私的哺育了我们,但是我们同样知道,我们还有另外一条河……(来不及说完,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说出了——黄河)师:在母亲河旁边板书“黄河”。
不错,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也一直是人们赞美歌咏的对象,我就记得在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大家还学过一首写黄河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生:忘了。
(在师的提示下)背诵《登鹳雀楼》。
师:今天我们同样要学习王之涣写的一首描写黄河的古诗。
板书课题——凉州词、王之涣。
师:你们了解“凉州词”和王之涣吗?生:交流预习时收集的关于“凉州词”“王之涣”的知识。
(对作者的介绍太过简单,导致后面诗意的理解不到位)二、学习古诗师:首先我们来朗读古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生:齐读古诗。
师:这一遍,同学们能把字音读准,但是对于诗的韵律和节奏还把握得不好,现在请自由朗读,待会儿,愿意读的同学请大胆的起来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凉州词》与《浪淘沙》赏析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诗词词语解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古诗词诗文解释澎湃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岭之间。
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杨柳这哀怨的曲调?春风不愿度过玉门关。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古诗词诗文赏析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唐诗之旅)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山天相连,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这“孤城”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
“怨”甚么呢?从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浪淘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古诗词词语解释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浪淘:波浪淘洗。
浪淘风簸——大风荡起波浪,大浪冲走泥沙,形容风大浪大。
簸:掀翻。
天涯——天边。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古诗词诗文解释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古诗词诗文赏析:《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
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
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
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名句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
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
另附拓展阅读的两篇古诗文赏析: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题解:《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是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李白写了六首《塞下曲》,第一首尤佳。
内容大要:此诗写边塞的苦寒,五月仍然未见柳色。
「晓战」二句写战斗之艰苦,对仗工稳而自然。
这是首五言诗。
本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严寒。
前两句从大处起笔,描写了典型的边塞环境,交代了地点、时间。
五月份,内地已是夏季,而塞外依然是皑皑白雪,未见鲜花开放,笼罩着一片寒气。
仲夏五月尚无花,其他季节寒如之何,即可想见。
此二句是举轻而见重,语淡意深。
从“无花”紧启下句“无柳”。
“笛中”句,看起来写塞外闻笛,实为话中有音,即在说眼前无柳可折。
绿柳只能在“笛中闻”。
“无花”又无柳,也即“春色未曾看”,此四句意脉紧连,一气贯通。
五六句紧紧承前意,描写大环境下军旅的战斗与生活。
并刻画人物,表现战斗紧张与生活之艰辛,同时诗中又透露出乐观情调。
作者选取最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概括性极强,且富有启发性,引起读者更多的想象。
古代行军与作战击鼓鸣金,以整齐步伐,指挥进退。
写金与鼓烘托紧张气氛和严明军纪。
只选“晓战”来写,整日行军俱在不言中。
一“晓”和一“宵”概括性极高。
句式对仗整齐,严整*形式与严肃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抒发了爱国激qing。
末二句是转合。
用“愿”字来转,用“直为”来合,点睛结句。
雄快有力的结尾与前六句的起承反面烘托出的是结尾点破题旨,写身经百战的将士的誓言:“直为楼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反映了诗人以身许国、英气逼人的壮志。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古诗词诗文解释: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古诗词诗文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