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
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__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
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师:小朋友们,课桌是你们在学校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知道它有多长吗?生:不知道。
(先是愣住了,一会儿后有的学生伸出双手开始比划,有的学生开始七嘴八舌起来,有的学生瞪着大眼睛直摇头。
)师: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作工具呢?(启发出用铅笔、书、文具盒、手等工具去比。
)师:现在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开始。
(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巡导。
)师:请小朋友来汇报一下,刚才你用的工具是什么,测量的结果是什么?生1:我用的工具是手,有五柞那么长。
生2:我用的工具是数学书,有三本数学书那么长。
生3:我用的工具是铅笔,有两支铅笔那么长。
生4:我用的工具是小棒,有八根小棒那么长。
生5:我用的工具是橡皮擦,有十二个橡皮擦那么长。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量地很认真!真奇怪,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来的结果却不同呢?(学生一时愣住了,但也有学生踊跃举手。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为大家的《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欢送大家分享。
《长度单位》拉开了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序幕,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孩子们的亲生体验,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
学了《长度单位》,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确实,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比方步长、一庹长等等,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其实,要理解“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要使孩子们能既轻松又有效地学习知识,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合理运用知识,我们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就应该具有现实行、情景性。
反思这几节让孩子喜欢的课,我觉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
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开展空间观念。
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
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复原数
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长度单位》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
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
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
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单元知识测验。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四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
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
教学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你想知道你的身高吗?要知道你的身高,必须要用到什么?从而引出尺子。
然后介绍尺子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认识1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米的长度,体会尺子的长是1米——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五块瓷砖的长度﹑窗子的宽度、从脚到身子某部位的高度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比划出1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米的长度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在让学生汇报交流这一环节里,当学生表达不出或不清楚时,我不够耐心,急于给学生提示,这样不利于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果当时我能不急于帮学生下定论,而是请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相互补充,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更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和一位的退位减法,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在之前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退位的基本思想:“个位减不够,十位要退一作十”的想法。
在教学这部分退位减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回家预习这部分内容,然后上课时让学生说一说我们今天将学习什么?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等)随后讨论今天要学习的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引出:当个位减不够的时候就要想到向十位“借”,从而十位要退一还十。
通过“借”想到“退”,让学生在脑海中能较形象的体会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_1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准备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开心且积极主动,我发现到一些后进生的情绪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知道测量长度常用的工具。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加强其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的概念:米、厘米等。
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直尺、卷尺等。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单位的换算,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难点:如何让学生实际操作中理解长度单位的含义,以及不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黑板:用于写字和画图,解释长度单位的概念。
投影仪:播放与长度单位相关的视频。
米尺、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软件:动态展示长度单位换算。
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之前学过的简单测量方法。
教学策略:结合讲解与示范,小组讨论,动手操作。
学生活动:测量身边的物品,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因为不懂长度单位闹出的笑话,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定义长度单位的概念,以及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通过投影仪展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换算。
示范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三、巩固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品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小组间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方法和准确性。
归纳小结:总结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为学生提供反馈:点评每组的测量过程和结果,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在家中选择三个物品,测量其长度并记录数据。
请思考:在生活中哪些场合你会用到这些长度单位?写出三种以上情况。
尝试用手中的测量工具,测量家中或学校的一个物品,记录其数据并与同学分享。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进行单位换算的讲解时,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出困惑,未来需要在此部分加强讲解的清晰度。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6篇
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6篇二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1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拟物体长短的根底上学习的。
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阅历和根底,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学问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力量来说,难了点。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熟悉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熟悉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适宜的单位时,一局部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展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的积存有肯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受中有所阅历积存。
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沟通的时机,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展沟通合作,互帮互助,共同进展提高。
注意学生个体参加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加,全员参加,有效参加,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进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例如:熟悉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加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许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终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根底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拟、沟通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实行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比照,明白前一种方法便利且快。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课桌图片。
)师: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想量出这张课桌的长,你会怎么做?预设1:用书量。
预设2:用手比。
……二、探究新知1.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物体长度吗?(学生各抒己见,课件演示。
)用庹测量石头的长度;用拃测量布的长度;用脚测量竹竿的长度。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和我分别用拃测量一张课桌的长。
预设:师生量出来的数据不一样。
师:同样的课桌,学生量着是5拃,老师量着是3拃,为什么量得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老师和学生一拃的长度不同。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呢?(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
)师: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预设1:尺子上有数字,还有一根根线。
师:这些线叫作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个比较长的刻度线,长线对着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作刻度几。
预设2:这把尺子上还有“厘米”两个字。
师:有些尺子上写的是“cm”,意思是一样的,“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单元知识测验。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
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
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落实的比较好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
让学生尝试测量教室里的物品,家中的物品,积累关于实际物品的长度概念,对于孩子建立长度单位的直观概念很有帮助。
当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个别孩子因发育差异,动手能力比较差,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通过多次练习逐渐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和技巧。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力求教学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2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分散地学习了各种计量单位。
本单元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使学生对量的的计量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悟计量源于生活。
在这节课中,我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学生活的原型,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计量的产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看,我将这个难点分解成两个小难点:1、什么是量?如:表示一枝铅笔又多长(教师演示),可用1厘米长的一段来计量,量得这枝铅笔有12段,说明这枝铅笔的长为12厘米。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长度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常见的长度单位,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米、厘米、米和厘米的换算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长度单位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探索数学世界的热情。
3. 教学内容•认识米和厘米的概念。
•米和厘米的换算。
•长度单位的运用。
4. 教学过程引入:老师出示不同长度的物品,让学生猜测各物品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讲解: - 介绍米和厘米的定义并区分二者。
- 给出米和厘米的换算公式。
- 演示米和厘米的实际测量和计算。
练习: - 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练习。
-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巩固:设计游戏环节,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通过引入、讲解、练习、游戏和作业等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参与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对长度单位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应用。
另外,教学中还需注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例如米和厘米的概念,多设立复习环节,以确保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
此外,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含试卷)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虽然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就学习过“比长短”,孩子们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但本学期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孩子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这几节课看起来大家似乎一直都在玩,用硬币、图钉、回形针量课本、铅笔盒,用尺量自己身体上的数据,用卷尺量教室的长度、宽度,还有大量的估测、观察等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亦乐乎!热火朝天的课堂背后反思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
针对班里这部分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孩子们借助身边的工具描述物体的长度,再用多种方法描述厘米和米的长度建立表象;接着利用生活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比较,讨论选择合适的单位长度。
最后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并测量身边的物体,是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并学习。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________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
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着了难题——长度单位。
尽管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种的词语,可是他们真正的意思仍是不明白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关于他们是新知识,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体会了。
因此如此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一、在原先知识体会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觉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咱们很近。
二、纠正老体会的错误认知,成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二者成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体会查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明白得。
于是依照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信为:一、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进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明白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要紧让学生先观看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感觉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什么缘故一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咱们一起得出的结论。
二、活动中,使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成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明白1米=100厘米。
帮忙学生成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熟悉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二、2到3.最后寻觅身旁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式,厘米过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因此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仿照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成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育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专门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育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式和准确度。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不足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不足这是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不足,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不足第1篇《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
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水平来说,比较难。
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及较短的物体的学习活动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要把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
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学生在亲身经历过程中有所经验积累。
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许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
学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想参与,能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
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
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教学反思及优化建议
小学数学《长度单位》教案:教学反思及优化建议教学反思及优化建议导入环节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通过常见的汽车、铅笔、课桌等物品让学生们了解长度单位是什么,以及不同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
主体环节1.概念讲解要让学生们了解长度的定义是什么,即长度是指物体的长短之间的距离,单位是米(m),进而介绍一些常用长度单位:1)厘米(cm):指1/100米的距离,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之一,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
2)分米(dm):指1/10米的距离。
3)千米(km):指1000米的距离,用于较长距离的计量,比如路程、地图上的距离等。
2. 换算计算在讲解完长度单位之后,应教授学生们如何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
例如,1米=100厘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等等。
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图表和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各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在进行换算计算的时候,老师应该注重分析学生们在计算过程中可能犯的错误,例如忘记加单位、进行了错误的四则运算、将小数点位置搞错等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更加透彻地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计算方法。
3.练习题答案讲解在讲解完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计算方法之后,老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并锻炼自己的计算能力。
在讲解练习题答案的时候,老师应注重讲解如何利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何分析题目中的难点和技巧,以及如何判断和避免计算错误。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长度单位和换算关系之间的联系。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们到教室或校园内进行一个长度测量比赛:学生们需要使用尺子或者卷尺,验证自己对长度的认知是否正确,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
结束环节在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通过点名、提问等方式来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2篇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
对于抽象思维实力还未形成,感性相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肯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亲密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验学习数学学问。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迪。
长度单位我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米的区分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老师的细心打算、学生的全员参加,的确使学生对学问的驾驭、爱好的激发、阅历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气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胜利和乐趣。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加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相识,切实理解学问间的内在联系。
如何让孩子体验这份感受呢?我要求同学们回家打算回形针、硬币、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卷尺等,用来测量数学书、文具盒、铅笔、黑板等的长或宽,孩子们都学得很快乐且主动主动,我发觉到一些后进生的心情也很高涨。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阅历,从而实现其相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推断力的发展。
学生正是通过摆布客体而获得客体的学问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
而视察、操作、探讨┉┉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供应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试验、试验及视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寻到答案。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简单让学生相识。
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相识。
为了培育学生视察、比较、分析、抽象的实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支配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7篇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7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老师,必需要保证教学内容趣味性十足,而且在上课前肯定要预备好教案。
教案的好处在于可以关心老师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
现在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二班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盼望大家喜爱并情愿共享!二班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篇1新学期刚开学,二班级数学就遇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学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阅历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盼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学问阅历基础上构建新学问的框架,发觉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和我们非常接近。
2、订正老阅历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学问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阅历检验和加深对新学问的理解。
于是依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同学初步经受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同学先观看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觉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同学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同学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同学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关心同学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同学熟悉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同学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终查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详细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同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由于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同学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实行了自己正确示范、同学仿照和自己错误示范、同学订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
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
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
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6篇)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6篇)《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1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
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引言长度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长度单位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长度单位的数学教学进行反思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长度单位的数学教学前,我们首先需要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安排,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的。
针对长度单位的数学教学,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教学目标: 1. 理解长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辨识常见长度单位,例如:米、厘米、毫米等。
3.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灵活地进行单位转换。
4.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估算。
5.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测量准确性和精确度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和策略针对长度单位的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概念教学法:首先引入长度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长度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场景。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长度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和辨识不同的长度单位。
3.探究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通过讨论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游戏和活动:设计一些趣味的游戏和活动,如测量比赛、长度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实际问题应用:引入一些实际问题,如图纸上的缩放比例、购物时的物品长度估算等,让学生将所学的长度单位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资源和工具在进行长度单位的数学教学时,合理选用教学资源和工具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资源和工具: 1. 实物物品:例如尺子、直尺、校服等,用实物物品直观地展示长度单位。
2. 图片和图表:通过图片和图表,呈现不同长度单位的示例和换算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教学软件: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移动应用程序,设计一些互动教学资源和游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
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
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
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