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和关键控制分析(1)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第一篇: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1评价目的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从源头控制或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1.2确定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对未达到职业病危害防护要求的系统或单元提出职业卫生补充措施。

1.3针对不同建设项目的特征,提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和防护的特殊要求。

1.4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依据我国有关职业病防治的现行法律、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国家、行业、地方等标准、规范;评价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文件,建设项目设计资料及试运行情况的有关资料,控制效果评价委托书等。

3 评价范围以建设项目实施的工程内容为准,主要针对试运行期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及职业病防治情况进行评价。

4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总体布局、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要求、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效果、辅助用室基本卫生要求、应急救援、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

5 评价方法根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控制效果评价一般采用现场调查法、检查表法、检测检验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必要时可采用其他评价方法。

5.1 现场调查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方法,了解建设项目生产工艺过程,确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

5.2 检查表法依据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以及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等,通过对评价项目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列出检查单元、检查部位、检查项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等,编制成表,逐项检查符合情况,确定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缺陷和潜在危害。

必要时可赋分进行量化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

3
危害因素评估
评估危害因素的暴露水平和潜在风险,确定健康影响和必要的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目的和 意义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旨在评估员工的暴露水平和潜在风险,以识别可能的健 康问题,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的常用方法
工作场所调查
调查员工的工作环境、作业方式、暴露时间等,收集 相关数据。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评 价与控制
本演示将为您介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评价和控制,并解释其定义、分 类以及重要性。我们还将分享辨识方法、评价的目的和常用方法,以及控制 的原则和措施。让我们开始吧!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是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精神因素或人因因素,对工作场 所内员工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尽管危害因素多种多样,但它们可以归类为不同类型,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和作用机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重要性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是确保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步骤。通过准确辨识危害因素,我们能够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健康风险。
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的方法和步骤
1
信息收集
收集与工作环境和任务相关的信息,包括工艺流程、材料使用、作业条件等。
2
危害因素识别
通过检查、测量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如噪音、化学物质、议
•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控制危害因素。 • 提供员工培训和教育,增强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 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 持续改进控制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和新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工作环
境和作业方式。
生物监测

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发表时间:2017-09-08T14:49:28.5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作者:曾繁刚[导读] 概述了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HACCP 在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及纠控措施、结合其他学科综合评价、动态监测等方面的运用,探讨了 HACCP 运用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18101摘要:通过对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CCP)的理论学习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介绍了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运用HACCP 的可行性,概述了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HACCP 在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建立关键限值及纠控措施、结合其他学科综合评价、动态监测等方面的运用,探讨了 HACCP 运用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全面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对尘、毒、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所采取的防护措施的效果,提出关键控制点是防止职业病发生、便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手段。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本是一种对食品生产中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进行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的体系,核心部分为确定关键控制点。

由于 HACCP 与职业病危害评价均着眼于预防的过程控制,故近些年来HACCP 已逐步运用到职业病危害评价中。

本文现通过文献整理,将 HACCP 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运用概述如下。

1 HACCP 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运用的可行性1.1 HACCP 发展及运用历程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颁布的《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将HACCP定义为一个识别、评价和控制显著危害的食品安全体系。

该概念的雏形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率先提出,用于保证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食品安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鉴于其对食品安全预防的有效性,HACCP已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并拓展到供水安全、医院护理[5]等领域。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3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3篇)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根据本项目工程内容、参考相近项目职业健康危害情况,按照集团公司项目管理标准要求,根据南宁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要求,项目部安全总监督导、安质部组织施工技术部、物资设备部、综合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对本工程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汇总成表。

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据此清单实施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及相应职业健康安全交底,确保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受控,安全目标顺利实现。

一、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____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1、识别要全面;2、分析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3、评价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同时要明确分布范围及危险度。

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范文(2)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劳动就业问题的不断增加,职业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辨识、评价制度。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方法1. 调查问卷法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通过询问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以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

2. 现场勘查法现场勘查法是指调查人员亲临现场进行观察和检测,通过对劳动者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工艺流程、劳动强度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判断危害因素的存在和程度。

3. 检测仪器法检测仪器法是通过使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仪器来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判断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的存在与程度。

职业安全卫生危害与危险的基本概念及危险范文(4篇)

职业安全卫生危害与危险的基本概念及危险范文(4篇)

职业安全卫生危害与危险的基本概念及危险范文为了保障人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安全与健康,职业安全卫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领域。

职业安全卫生危害是指工作环境或工作岗位上可能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因素和条件。

而危险则是指直接或潜在地可能导致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物质、设备、环境或作业等因素。

本文将讨论职业安全卫生危害与危险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一些常见的危险范围。

职业安全卫生危害是指工作环境或工作岗位上各种因素和条件对工人身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职业安全卫生危害主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类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化学因素包括有害气体、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等对身体的直接或间接危害。

生物因素包括病原体、寄生虫等对身体的直接感染或间接感染。

人类因素主要指与工作有关的职业灾害和职业病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指工作压力、情绪变化等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危险是指直接或潜在地可能导致伤害、疾病或死亡的物质、设备、环境或作业等因素。

危险主要包括机械危险、电气危险、火灾危险、化学危险、物理危险、传染病危险等。

机械危险主要指来自机械设备的可能危险,例如旋转部件、锋利的物体、高速运动的物体等。

电气危险主要指来自电气设备的可能危险,例如电触电、电弧、电击等。

火灾危险主要指来自火灾的可能危险,例如可燃物质、易燃物质、火源等。

化学危险主要指来自化学物质的可能危险,例如有毒、腐蚀性、易燃等特性的化学物质。

物理危险主要指来自物理因素的可能危险,例如噪声、振动、辐射等。

传染病危险主要指来自病原体的可能危险,例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在工作场所中,危险范围广泛存在。

首先,机械设备可能带来的危险是工作场所中最常见的危险之一。

例如,有些机械设备没有有效的保护装置或安全开关,工人操作时容易受伤。

其次,化学危险也是工作场所中较为常见的危险之一。

许多工作场所需要使用各种化学物质,如溶剂、酸碱等,如果使用不当或没有正确的防护措施,可能会导致工人受到化学物质的损害。

试分析汽车厂职业病危害原因及相关对策

试分析汽车厂职业病危害原因及相关对策

试分析汽车厂职业病危害原因及相关对策摘要: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职业病,严重威胁着工人的身体健康,而避免职业病的唯一途径是从源头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本文通过对汽车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降低汽车厂职业病发病率的措施,以期为汽车厂防治职业病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汽车厂;对策引言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事汽车制造业的工人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汽车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健康损害也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汽车制造业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多种人体器官健康效应。

1汽车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在汽车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序主要是焊接、打磨、涂装、机械加工、装配等。

例如,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紫外线、噪声等;在涂装过程中,工人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丁酮等有毒物质;在机械加工和装配中,接触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噪声和振动。

电焊生产中传统手工焊接产生的烟尘、有害气体浓度较高,严重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而通过使用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作业,并安装局部通风设施,可有效降低工人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涂装生产线的关键控制位置一般为手工喷涂,当风电系统运行不正常时,很容易发生短路,导致化学有害物质浓度过高,应定期对风电系统进行维护,并给涂装线喷漆工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2 汽车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汽车制造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涉及到许多系统和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听觉系统、血液系统等,会引起包括尘肺病、噪声聋、白血病等一系列疾病。

2.1呼吸系统汽车制造业直接危害呼吸系统健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不同的粉尘特性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的损伤部位和范围,可引起粉尘性皮炎、呼吸道炎症和呼吸道肿瘤等疾病。

石油化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石油化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摘要:石油化工企业使用的原辅材料种类多、化学反应过程复杂,有的生产过程控制难度大,作业环境中会产生有毒有害化学品。

从事石油化工生产的生产人员及管理人员会接触到不同程度的有毒有害物质,可能会导致劳动者急性中毒或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保证职业健康,本文通过调查与分析文献资料,围绕石油化工企业具有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展开探讨,并重点对控制方法进行分析,以期可以为业内人员开展相关的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石油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方法;管理措施1 石油化工企业存在的危害因素1.1化学有害物质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极易接触到酸碱等具有化学灼伤、腐蚀性物质,氨、一氧化碳、氰化氢、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氯化氢、甲醛、肼、氯乙烯、甲烷、丁二炔、锰及其化合物、臭氧等有毒有害物质。

例如化肥生产作业中易接触到一氧化碳、氨、甲醛、肼等有害物质,在氯碱生产作业中易接触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气、氯化氢等危害物质,在PVC生产作业中易接触到氯化氢、乙炔、硫酸、盐酸、氯乙烯等有害物质,天然气化工中易接触到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乙炔、丁二炔、N-甲基吡咯烷酮、硫酸、氢氧化钠、氨等有害物质,纯碱生产作业中易接触到氨、氢氧化钠、硫酸、盐酸、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物质。

检维修焊接作业时会接触到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臭氧等有害物质。

1.2粉尘有害物质石油化工企业涉及的粉尘种类较多,如矽尘、煤尘、石灰石粉尘、尿素粉尘、PVC粉尘、碳酸钾粉尘、碳酸钠粉尘、絮凝剂粉尘、炭黑粉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等。

例如石油化工企业热电生产过程中输煤工序易接触煤尘、锅炉工序易接触矽尘、脱硫脱硝工艺易接触石灰石粉尘等,PVC生产中聚合干燥工序易接触PVC粉尘,化肥生产中尿素造粒工序易接触尿素粉尘,氯碱生产化盐工序中易接触其他粉尘、盐水精制工序易接触絮凝剂粉尘,片碱工序易产生碳酸钾粉尘等,天然气化工中炭黑水处理工序易接触炭黑粉尘、絮凝剂粉尘等,纯碱生产中供热工序易接触煤尘、矽尘等,纯碱煅烧及包装工序易接触石灰石粉尘等,电石生产工序中焦炭输送、转接、筛分、破碎过程中会接触焦炭粉尘,生石灰破碎过程会接触氧化钙粉尘,焊接作业中易接触电焊烟尘及砂轮磨尘进而危害生产人员身心健康[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修订)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修订)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因素识别及分析产生场所甲醛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甲醛高居第二位,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研究表明:甲醛具有强烈的致癌和促进癌变作用。

大量文献记载,甲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细胞核基因突变、抑制DNA损伤修复、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甚至可以引起白血病。

在所有接触者中,孕妇和老年人对甲醛尤为敏感,危害也就更大。

甲醛属高毒类化学物质,急性吸入易导致眼、皮肤和黏膜强烈的刺激作用,轻者导致结膜炎、角膜炎、支气管炎,严重者可以发生喉痉挛、喉头水肿、肺炎甚至肺水肿。

国家标准:0.50mg/m3水加药间油加药间氨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

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水加药间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浓度过高时除腐蚀作用外,还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面引起心脏停搏和呼吸停止。

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

氨属高毒类化学物质,短时间吸入高浓度可以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常伴有眼和皮肤灼伤,严重者出现肺炎、肺水肿、呼吸窘迫和心脏、肝脏损害。

国家标准: 30 mg/m3苯系物苯属高毒类化学物质,长期吸入一定高浓度的苯蒸气,可损害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而发生慢性苯中毒。

由于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忽视,继而症状逐渐加重,以产生严重后果。

慢性苯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疲倦、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白血球(白细胞)减少,若病情进一步加重皮肤可有出血现象,严重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二甲苯属中毒类物质,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其蒸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有部分经呼吸道排出,吸收的二甲苯在体内分布以脂肪组织和肾上腺中最多,后依次为骨髓、脑、血液、肾和肝。

铁路机务段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铁路机务段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铁路机务段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摘要:铁路机务段作为重要的交通运输组织部门,在保障铁路运营安全和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操作特点,铁路机务段工作人员容易受到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识别和分析铁路机务段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期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铁路机务段、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因素分析、预防控制策略1引言铁路机务段作为铁路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机车、车辆的检修、维护和保养工作,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营的安全和效率。

然而,在机务段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噪音、震动、化学物质等各种危害因素的环境中,容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病不仅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可能对铁路运营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铁路机务段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铁路机务段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职业病防护策略提供参考。

2铁路机务段工作环境与特点2.1铁路机务段的职能和重要性铁路机务段作为铁路运输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和保障铁路运营的重要职责。

其职能的履行直接关系到铁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同时也在国家交通体系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机务段负责机车和车辆的检修、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它们在运营过程中保持良好状态。

机车和车辆作为铁路运输的基础设施,其正常运行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安全性和顺畅性。

通过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机务段能够及早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确保车辆在高负荷和多变的运营环境下稳定运行。

其次,机务段的工作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营的效率和准时性。

机务段保障了机车和车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修和维护,确保了列车能够按时开行,避免了不必要的停车和延误。

这对于铁路运输系统来说,意味着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和更有效的运营管理。

重要的是,机务段在国家交通体系和经济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

我国职业危害现状及其防治对策措施

我国职业危害现状及其防治对策措施

我国职业危害现状及其防治对策措施1 职业危害现状当前全国工业企业中,职业危害最严重的粉尘危害,其次是有毒物质的危害,第三是物理因素的危害。

1.1 粉尘危害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6 年底,全国累计尘肺病人为524759例,已死亡率34674 例,病死率为25.7%,尚存390085例;疑似尘肺病245845 例,占尘肺累积病例的46.8%;煤工尘肺209239 例,占39.9%,其它类型尘肺69675 例,占13.3%。

1980~1987年,尘肺新病例每年递增20000例,1987年以后,新病例增加数有所下降(据统计分析,下降原因主要是基层收集数据覆盖面不全和实际参加职业病体检人数减少),但仍以8000~9000人/ 年的速度呈恶性增长趋势。

粉尘危害在乡镇企业尤为突出。

我国现有乡镇企业2203 万家,从业人员12981 万,其中15%的工人接触粉尘作业。

目前乡镇企业虽未到达尘肺病的高发期,但粉尘危害的严重情况已经暴露。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50 年代的国有企业中曾经出现过、现在已基本控制住的某些恶性职业危害,又在乡镇企业中重现。

如小煤矿和石粉厂中发生的快速型矽肺,石棉加工业中石棉肺合并肺癌等。

据专家预测,乡镇企业的尘肺病在今后几年将会进行高发期,形势十分严峻。

1.2 毒物危害我国工业生产中觉的大宗毒物约有56 种,其中患职业病后不易治愈或易造成死亡的有15 种。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我国共检出职业中毒2370例,其中急性职业中毒854 例,占36.04%;慢性职业中毒1516 例,占63.96%;因职业中毒死亡率29 人。

造成慢性中毒的化学毒物约30 余种,其中铅及其化合物占50.7% (768例),其次苯占14.4%(218 例)和三硝基甲苯占13.3%(201 例)。

可以看出,铅和苯仍是造成慢性职业中毒的主要化学毒物。

引起急性中毒的化学物质约40 种。

死亡例数最多的病种是一氧化碳和硫化氢中毒,约占死亡例数的38.0%。

某包装饮用水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分析和控制

某包装饮用水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分析和控制

某包装饮用水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关键控制点分析和控制顾文勍(青岛啤酒优家健康饮品(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137)摘 要:目的:识别和分析上海市某包装饮用水厂的瓶/桶装饮用水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其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为包装饮用水行业职业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2021年7—9月通过职业卫生调查定性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定量分析职业病危害程度。

结果:该厂注塑、吹瓶和内洗有较大噪声危害。

结论:包装饮用水生产厂在设计布局时,应将注塑机、吹瓶机和内洗机单独分隔,降低噪声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关键词:包装饮用水生产;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Analysis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and Key Control Points in the Production of Packaged Drinking WaterGU Wenqing(Tsingtao Beverage Pure Family Health Drinks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200137,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and analyze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in the production of bottled / barreled drinking water in a packaged drinking water plant in Shanghai, and determine the key control points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 in the packaged drinking water industry. Method: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21,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qualitatively through occupational health survey, and the degree of occupational hazard was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rough on-site monitoring of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Result: The injection molding, bottle blowing and internal washing of the factory had great noise hazards. Conclusion: When designing the layout of packaging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plant,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bottle blowing machine and internal washing machine should be separated separately to reduce the harm of noise to workers.Keywords: packaged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occupational hazards; critical control points自从20世纪90年代某外国著名食品公司将包装饮用水引入中国市场后,人们为了自身健康逐步接受包装饮用水作为一种健康饮品的存在和价值。

职业危害工作总结工作总结5篇

职业危害工作总结工作总结5篇

职业危害工作总结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针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

本文将对职业危害工作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旨在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今后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二、职业危害因素分析1. 化学因素: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如甲醛、苯等,这些物质对工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 物理因素:一些企业存在噪音、粉尘、高温等物理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引发职业病,如噪音性耳聋、矽肺病等。

3. 生物因素:部分企业因接触病原体,可能面临病毒、细菌等生物因素的威胁。

4. 心理因素:快节奏的工作环境、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不良的劳动关系,可能对工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三、防控措施及成效1. 技术控制: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

例如,引进低毒、低害的生产工艺,安装除尘、降噪设备等。

2. 个体防护:为工人提供符合标准的个体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防毒面具等,并督促工人正确佩戴。

3. 健康监测:定期对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职业病风险。

4. 安全教育:加强职业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工人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威胁得到了有效控制,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到了保障。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部分企业对职业危害工作重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建议加强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

2. 个别企业在职业危害防控措施上存在短板。

建议企业加大对职业危害工作的投入,完善防控措施,确保全面覆盖。

3. 职业危害信息披露不完善。

建议企业公开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控措施,接受社会监督,提高透明度。

五、结论职业危害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工人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监管、完善防控措施、提高安全教育等措施的实施,我们能够有效降低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威胁。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三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三篇)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所引起的慢性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是对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科学评价和管理的体系,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就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进行详细论述。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的意义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是保护劳动者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科学评价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可以评估和分析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劳动者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和危害。

2.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可以建立健全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档案和职业病防治档案,为劳动者享受相关的社会保障待遇提供依据,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的内容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的来源、性质和程度,为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和检测。

建立相关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对劳动者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了解职业病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程度。

3.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和管理。

采取各种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措施,减少劳动者接触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4.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评价和预测。

评价和预测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研究职业病的病因和防治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5.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和管理。

加强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督和管理,强化企业和单位的主体责任,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和管理得到有效执行。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关键控制点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关键控制点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关键控制点分析摘要:如今,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持续的上升,离不开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

化工行业的整体发展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这个行业的特质,会对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是当代最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以及职业卫生等多方面。

本文主要围绕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以及关键控制点进行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化工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点化工行业与我国的其他行业之间相比较,它所包含的危险因素种类更多,其中主要表现在化学物质的特殊性质,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害化学物质产生的主要原因就包括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多方面。

在化工施工的过程中,因为具体的施工环境是高温、高压且有大量噪音的。

并且现阶段化工生产当中有许多不合理的制度,也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健康以及安全,因此在生产的期间,一定要严格地规范其操作,防护一些不当的安全事故,不能够轻易的忽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否则极其容易引起职业中毒,甚至有最为严重的安全事故产生,直接让相关工作人员患有职业病,这样不但不能够促进化工生产的持续性发展,反而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化工行业职业卫生防护与管理重要性化工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之一,其中还与建筑企业、电力企业、交通基础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化工企业的本质与这些企业的本质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在进行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运输以及加工时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难度,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易燃易爆的产品,甚至还包含了许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在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且小心地去处理这些物质,避免对工作人员身体造成损害。

一旦发生任何操作不当的现象,必然会引起到爆炸等严重事故的产生,这样就会影响到化工企业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特别是化工企业产品当中还包含了涉及甲醛硫化氢等多种材料,而这些材料的本身特质就是包含了有害性质。

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都会接触到这些物质,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必然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会影响到后期员工的日常生活。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新版)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新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常用方法(新版)备注说明: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进行共同管理的基础。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经验法、类比法、检查表法、资料复用法、工程分析法、实测法和理论推算法等。

事实上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优缺点,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扬长避短,方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1经验法经验法是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借助自身经验和判断能力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工作场所的识别。

优点是简便易行。

缺点是识别准确性受评价人员知识面、经验和资料的限制,易出现遗漏和偏差。

为弥补上述不足,可采用召开专家座谈会的方式交流意见、集思广益,使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结果更加全面、可靠。

2类比法类比法是利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资料进行类推的识别方法。

采用此法时,应重点关注识别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如: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包括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辅材料、产品结构等;②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相似性,包括有害因素产生途径、浓度(强度)与防护措施等;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地理条件等。

类比法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中最常用的识别方法。

某通信元件公司职业病危害识别与关键控制点分析

某通信元件公司职业病危害识别与关键控制点分析

I d e nt i ic f a t i o n o f o c c upa t i o na l ha z a r d s a n d a na l y s i s o f c r i t i c a l c o n t r o l po i n t s
i n a c o m m un i c a t i o n c o mp o ne n t s c o m pa n y
Me  ̄ h o u C e n t e r f o r D i s e a s e C o n t r o l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 , Me  ̄ h o u G u a n g d o n g 5 1 4 0 7 1 , C h i n a
H U A N G Y u a n— w e i , Z H A N G Y i n g , L I N L i —x i n , HU A N G X i a o— x i o n g , H U A N G We n— w e i , L I N Q i —y a n
n e e i r n g a n ly a s i s w e r e a p p l i e d f o r o c c u p a t i o n a l h a z a r d s i d e n t i i f e d a n d a s s e s s e d . Re s u l t s T h e m a j o r o c c u p a t i o n a l h a z a r d s i n t h e p r o d u c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c l u d e d c h e mi c a l t o x i c a n t s ( b e n z e n e , t o l u e n e , x y l e n e , e t h y l b e n z e n e , s t y r e n e , b u t y l a l c o h o l , i s o p r o p y l l a c o h o l , t i n s mo k e a n d l e a d s m o k e , e t c . ) , d u s t , h i g h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n o i s e . T h e o c c u p a t i o n a l h za a r d f a c t o r s m o n i t o i r n g r e —

职业危害辨识及评价

职业危害辨识及评价

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在职业卫生工作中,通过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环境检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把某建立工程或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过程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也叫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其目的在于辨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存在形式、存在浓度(强度)、危害程度等,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劳动者安康监护以及研究应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控制措施等提供重要依据。

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也是检查考核职业卫生工作者综合技术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根本功。

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X围(一)粉尘与尘肺1.生产性粉尘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叫做粉尘。

从胶体化学观点来看,粉尘是固态分散性气溶胶。

其分散媒是空气,分散相是固体微粒。

在生产中,与生产过程有关而形成的粉尘叫做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有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

不同分散度的生产性粉尘,因粉尘颗粒粒径大小的差异,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情况存在差异,在生产性粉尘的采样监测与接触限值制定上,通常将其分为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两种类型:(1)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简称“总尘〞。

技术上系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准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2)呼吸性粉尘: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μm以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简称“呼尘〞。

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生产性粉尘来源于以下几方面:(1)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其所形成的尘粒,小者可为超显微镜下可见的微细粒子,大者肉眼即可看到,如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或岩石的钻孔、爆破、破碎、磨粉以及粮谷加工等。

(2)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可在空气中凝结成小颗粒,或者被氧化形成颗粒状物质,其所形成的微粒直径多小于1μm,如熔炼黄铜时,锌蒸气在空气中冷凝、氧化形成氧化锌烟尘。

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5篇)

职业危险因素识别、检测和管理制度1.目的为提高对本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制定本制度。

2.职责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和检测工作。

3.协助机构生产经营部门。

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方法4.1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使用的物品的性质来识别有害成分。

4.2根据生产机器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进行识别。

4.3通过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部门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来识别。

5.识别后的处理5.1检查识别出的职业病危害项目是否已经如实向当地卫生部门申报,如未申报应及时申报或补充申报,并保留申报回执。

5.2发现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时,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现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5.3发现存在《高毒物品目录》里的毒物,或者经常发生职业病事故的高危险化学品时,检索有无低毒或无毒的替代品。

若有,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替代。

若无,当及时上报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申请通过工程控制(如改善工艺流程和加强防护设施)、行政控制(如减少接触时间)、加强个人防护等途径来预防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6.检测项目的确定6.1参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根据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检测项目。

6.2若工作场所中存在《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工作场所中存在三氯乙稀、正已浣,应作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的重点项目。

6.3检测项目经所委托的检测机构现场调查确认。

7.检测机构的确定应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检测。

8.检测周期的确定8.1按照《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要求,对《高毒物品目录》所列出的项目及三氯乙稀、正已浣,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

8.2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每年至少检测一次。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范文(4篇)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范文(4篇)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范文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工作者的健康与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

对于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我们需要进行识别评价与控制,以确保工作者的健康与安全。

本文将从识别评价与控制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不使用分段语句,以满足要求。

识别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第一步,通过识别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可以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在识别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考虑到物理因素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例如,噪音、震动、高温、低温等因素可能对工作者的听力、神经系统、皮肤等健康造成危害。

其次,要考虑到化学因素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例如,有毒物质、化学品泄漏等可能对工作者的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造成危害。

另外,还要考虑到生物因素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例如,工作者接触到的病原体、细菌、真菌等可能对工作者的免疫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危害。

最后,还要考虑到心理因素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例如,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工作不平衡等因素可能对工作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评价是对识别到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进行程度评估,以确定其对工作者健康与安全的潜在风险。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评估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暴露水平。

这包括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频率、时长、强度等因素,并结合工作者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因素进行评估。

其次,要评估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对工作者健康与安全的影响程度。

这包括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对工作者健康的潜在危害程度、对工作者安全的潜在危害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另外,还要评估工作者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敏感程度。

这包括工作者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感知程度、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最后,还要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这包括现有控制措施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控制程度、对工作者健康与安全的保护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

控制是对评价到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采取控制措施,以降低其对工作者健康与安全的潜在风险。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与控制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共十大类115 种,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慢性职业病特别是尘肺病和有些化学中毒的职业病潜伏期达数年甚至十几年,一旦发病往往很难治疗,病死率较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防治职业病是项目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并对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出建议。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是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基础,辨识的准确与否决定了职业健康监管工作是否全面,并为通过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手段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供支撑。

一、职业病危害的特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项目轨道施工工程,作业方式有土方开挖、盾构掘进、电焊、油漆、防水、拆除等。

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样性。

既存在粉尘、噪声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等产生的职业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地铁施工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化学毒物等。

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为全面、准确、有效的识别职业危害,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辨识可划分为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部分。

(一)施工前辨识:项目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

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

识别范围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和关键控制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职业病防治一直是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本文将通过分析职业病发病情况及防治现状,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和关键控制进行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防治
近年来,随着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认识程度的加深,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大力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职业病的发病率得到了控制,但整体上形势依然严峻,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职业病防治工作更加复杂,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1.职业病发病情况及防治现状
1.1全国职业病发病情况
根据2007年-2012年,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的相关文件,从整体上看,目前主要的职业病仍然以尘肺、职业中毒、职业性肿瘤为主,且发病人数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其中尘肺在职业病中占比最大,2007-2012年,发病人数占总人数得84.70%,超过11万人次新发尘肺病,例如矽肺、煤工尘肺,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其次,职业中毒发病率从整体上,比较稳定,主要以一氧化碳、铅苯以及化合物为主。

此外,还有白血病、肺癌、膀胱癌、皮肤癌等职业性肿瘤,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加,职业病防止工作艰巨。

近年来,随着对职业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开展,职业病的发病率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接触人数众多,患者总量较大,以煤炭、化工、建材、冶金为主,其次为医药、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在,各行各业均面临职业病的危害。

第二,职业病危害因素仍以尘毒为主,但新兴职业病也占据了较大比例,包括纳米科技、电子行业、生物医药行业等。

第三,群发性职业病事件发生率较高,由于缺乏系统、完善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职业病防治投入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群体性职业健康损害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恶劣。

1.2江西地区职业病发病情况
江西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主要以原材料工业、传统产业
为主,同时,对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现代高科技产业,例如微电子、基因工程等,也导致了一些新的职业病,使广大职工面临严重的重金属、有机溶剂以及生物危害。

调查显示,江西地区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其次为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

从职业病危害人群上看,主要以工人和农民工为主,其中女工受到的职业危害更大。

从危害类型上看,包括粉尘、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等各种危害因素。

此外,还有职业性噪声危害,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2007-2011年,江西地区部分企业的职业噪声危害比较严重,通过实际监测422家工厂和企业,结果显示,噪声平均强度为(83.09±8.49)〔d B( A)〕,超标率达到40.64%。

在对2008-2012年,江西市工作场所铅危害因素检测中,不合格率超过20%,其中,中小型企业超标情况比较严重,大型企业在危险因素控制方面,表现良好。

在超标的工厂和企业中,其中电池制造厂、塑料制造厂、汽车修理厂超标率最高。

从企业性质上看,外资企业超标最为严重,其次为内资企业、港澳台企业。

2.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
2.1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HACCP)食品安全的控制理论,是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为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和卫生需求而提出的,即确定危害点并采取控制手段的一种具有较高系统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安全预防体系。

随着该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工程学、质量控制、危险因素评价等领域,在职业病防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 HACCP理论的具体实践
采用HACCP理论进行职业病危险因素的分析并采取有效控制,首先应成立HACCP工作小组,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HACCP计划,明确实施步骤以及验证程序。

进行危害分析,根据现场实际调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职业病危害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判断可能引发职业病的具体内容和条件,分析职工面临的潜在职业病危害风险,并对其严重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和评估。

确定关键的控制点,根据判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消除危害或控制危害程度的关键节点,将危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较低水平,通过逻辑推理,确定关键步骤。

在确定控制的关键点后,应设置控制限制值,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标准,确定危害因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明确监控办法,为保证危害因素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应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建立预警
机制,一旦噪声超标、浓度超标,应立刻通知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应制定统一操作标准,在发生超标事件时,按照标准化操作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为确定HACCP 机制的正常运行,应对其进行验证,包括关键点验证以及体系有效性验证。

2.3常见的关键点控制手段
以煤矿行业为例,其主要面临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和噪声,粉尘主要是在挖掘、开采、装卸、运输、凿岩等环节出现,因此,应加强综采工作面防尘,例如设置自动喷雾,实现降尘目的;在挖掘点、凿岩点、装卸点、破碎机点进行洒水降尘、空气喷射器除尘;加强通风和个体防护,要求职工使用防尘帽和口罩;定期安排员工体检等。

对于噪声危害,主要由于机械设备和运输设备,例如绞车、通风机、输送机、破碎机等,应采取低噪声的设备,加强隔音、减振,对设备进行润滑保养,加强个体防护,例如耳塞、耳罩等。

2.4职业病防治的思考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当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职业病危险因素、职业心理健康等问题,已经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主要的矛盾。

推进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应加强吸收和转化,坚持科技技术为第一生产力,采取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利用科技攻关,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与生产实践。

同时,在进行职业病防治时,应突出重点,加强对中小企业职业病危险因素的监控,重点整治传统粉毒等危害因素,同时对新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持关注。

借鉴国内外成果的职业病防治经验,及早规划,加快部署,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结束语:
目前,我国职业病发展情况严峻,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多且发病人数总量巨大,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职业病危害因素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使职业病防治工作更加复杂,为积极应对新时期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挑战,应以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害因素的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控制限制和控制策略,对危害因素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戴霞云,陈振龙,李济超,王冬明,易桂林,潘志伟. 江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38家汽车制造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J]. 现代预防医学. 2017(06)
[2] 李乐,李松汉,李济超,易桂林,陈振龙,毛革诗. 江西地区企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1(06)
[3] 马效东,杨子娟,侯丽明,霍俊锋,杨艳. 职业病危害因素联合作用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 2013(08)
[4] 倪蕾,梁娇君,李翠玲,刘安生,毛革诗,陈振龙,李济超,易桂林. 江西地区部分企业2007-2011年的职业性噪声危害[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05) [5] 倪蕾,梁娇君,李翠玲,刘安生,毛革诗,陈振龙,李济超,易桂林. 江西市2008-2012年工作场所铅危害因素检测[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3(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