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六 文言文阅读 讲义 题型突破第4讲古代文化常识题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选练习25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十围,两臂合抱或两手拇指、食指相合为一围,一般形容树木或人腰身的粗大,在文中指许褚腰身粗壮。

B.太祖,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例如司马昭是晋太祖,后有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等,文中指的是曹操。

C.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爵位制度是古代的一种封赏制度,常用来赏赐皇亲功。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等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B(“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古人对开国皇帝的通称”错误。

一般指开国之主或国家奠基者。

曹操并没有做过皇帝,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

晋太祖、清太祖也没有称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

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草书:“汉字七体”中的一体。

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D.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

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亦可单用“京”来表示,即现代所说的首都。

B.卜筮,文中指预测吉凶的活动,用蓍草称“卜”,用龟甲称“筮”。

C.公车,汉代官署名,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和臣民上书、征召等事。

D.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职,具体所指历代各有不同。

B.“用著草称‘卜’,用龟甲称‘筮’”错误,应为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尔卜尔筮(shi ) :烧灼龟甲的裂纹以判吉凶,叫做“卜”。

高考文言文阅读第4节理解与翻译板块(考题)精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第4节理解与翻译板块(考题)精练

高考文言文阅读第4节理解与翻译板块(考题)精练第4节理解与翻译考题精练一、(2009·重庆)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

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

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

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

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

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

如此之流,何可胜记!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

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

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

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博.财物耶博:增加 B.禄秩.优厚秩:品级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解析】A项中的“博”,根据句意应该理解为“博取”或“博得”。

【答案】A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4课 新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4课 新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4课新题(含解析)不分版本〔文言文阅读+文化知识〕第04课新题一、〔四川省达州市XXXX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

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

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

〞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

〞少年强请,乃许。

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

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

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

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

〞令校长斩之。

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

〞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乃行略.地,收诸侯散卒,得千余人。

汉元..年秋,齐王田荣畔项王,乃使人赐彭越将军印,使下济阴以击楚。

楚命萧公角将其南越,越大破楚军。

汉王二年春,与魏王的及诸侯东南楚,彭越将其兵三万余人归汉于外黄。

汉王曰:“彭将军收魏地得十余城,欲急立魏后,今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后。

〞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

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

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之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

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之,可致之;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项籍已死。

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祖..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

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高祖怒,使人让梁王。

梁王恐,欲自往谢。

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那么为禽矣。

不如遂发兵反。

〞梁王不听,称病。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

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

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

高考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训练(附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训练(附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文学常识训练(附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

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

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2022届高考语文 重难点06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

2022届高考语文 重难点06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

重难点06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建议用时:30分钟)命题趋势1.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导向,引导考生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在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导向的同时,突出了对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凸显出命题者对于国家教育发展目标的深刻领会,体现出了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

思想内容上“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学习内容上“将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形式内容上“将鉴赏与评价紧密结合”。

2.选文来源呈多元化态势,材料选择更加广泛,由过去基本取材于二十四史,扩大到其他各类文本,尤其是纪事本末体史书。

涉及政绩、谏诤、廉洁、经济、民本、治学、读书、孝道、修身等方面,具有鲜明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倾向。

3.题型注重对文本内容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把握相关内容的考查。

满分技巧一、阅读技巧1.先通读全文,由选择题协助,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进行推导。

4.需要读懂材料,并审清题干要求,立足文本内容,从文中找出信息。

二、归纳要点,概括中心。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限时检测一、【河南省南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又求地于魏桓子,复与之万家之邑: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赵襄子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高三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三语文高考文学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敕,指上告下(如尊长告诫子孙或官长告诫僚属)的文书,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散文集。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C. 古代官办学校在商代称为“庠”,在周代称为“序。

明清时期,官办中央最高学府被称为“国子监”。

D.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大夫或士祭祀祖宗的处所。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2.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D.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

3.下列对联描述的对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孔子)B.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屈原)C. 玉茗堂中传蝶梦,临川集上插芳馨。

(王安石)D. 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当空头文学家。

(鲁迅)4.下列诗句对应传统节日正确的一项是()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②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③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④此生长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A. ①元宵节②端午节③中秋节④七夕B. ①端午节②中秋节③七夕④元宵节C. ①中秋节②七夕③元宵节④端午节D. ①元宵节②端午节③七夕④中秋节5.下列对联对应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②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③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径,归去来兮④建功立业,修文韬武略安命顺时,养学问才思A. 孟子屈原陶渊明“三曹”B. 孔子屈原陶渊明“三苏”C. 孟子白居易谢灵运“三曹”D. 孔子白居易谢灵运“三苏”6.老张旅居海外三十年,他想写句话来打发自己的思归之情,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A. 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四 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四 古诗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专项突破卷四古诗文阅读专题(90分钟 100分)一、古文阅读(6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2分)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周讠斤谓王曰:“今王之事秦,尚有可以易入朝者乎愿王之有以易之,而以入朝为后。

”魏王曰:“子患寡人入而不出邪许绾为我祝曰:‘入而不出,请殉寡人以头。

’”周讠斤对曰:“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今秦不可知之国也,犹不测之渊也;而许绾之首犹鼠首也。

内王于不可知之秦,而殉王以鼠首,臣窃为王不取也。

且无梁孰与无河内急”王曰:“梁急。

”“无梁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

”曰:“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

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王尚未听也。

支期曰:“王视楚王,楚王入秦,王以三乘先之;楚王不入,楚、魏为一,尚足以捍秦。

”王乃止。

王谓支期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行者,欺之矣。

”支期曰:“王勿忧也。

臣使长信侯请无内王,王待臣也。

”支期说于长信侯曰:“王命召相国。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支期曰:“臣不知也,王急召君。

”长信侯曰:“吾内王于秦者,宁以为秦邪吾以为魏也。

”支期曰:“君无为魏计,君其自为计。

且安死乎安生乎安穷乎安贵乎君其先自为计,后为魏计。

”长信侯曰:“楼公将入矣,臣今从。

”支期曰:“王急召君,君不行,血溅君襟矣。

”长信侯行,支期随其后。

且见王,支期先入,谓王曰:“伪病者乎而见之,臣已恐之矣。

”长信侯入见王,王曰:“病甚奈何!吾始已诺于应侯矣,意虽道死,行乎。

”长信侯曰:“王毋行矣!臣能得之于应侯,愿王无忧。

”(摘编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B.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C.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D.如臣之贱也/今人有谓臣曰/入不测之渊而必出/不出/请以一鼠首为女殉者/臣必不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魏王自称,中国古代的君主常以此谦称自己。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题课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常识题课件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 读之古代文化常识题课件
汇报人:XX 20XX-02-06
目录
• 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 历史文化常识梳理 • 礼仪制度类知识点解析 • 官职地理类知识点梳理 • 宗教哲学类知识点解析 • 古代科技艺术类知识点拓展
01
古代文化常识概述
古代文化常识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中国在文 化、历史、社会、制度等方面的 基本知识和常识。
分析古代礼仪中如何体现尊卑有序原则,如在称谓、服饰、座次等 方面的规定。
尊卑有序的社会意义
探讨尊卑有序原则在古代社会的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 启示。
经典名篇中礼仪描写欣赏
《左传》《史记》等史书中的礼仪描写
选取史书中的经典片段,欣赏古代礼仪的庄重、典雅。
《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的礼仪描写
分析文学作品中礼仪描写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
民间习俗的多样性
阐述民间习俗的丰富多彩,包括节庆、祭祀、婚嫁、生育等方面的 传统习俗。
宫廷礼仪与民间习俗的互动
探讨宫廷礼仪与民间习俗的相互影响和渗透,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 的演变。
尊卑有序原则及其体现
尊卑有序的原则
阐述古代社会尊卑有序的原则,即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应遵守相 应的礼仪规范。
尊卑有序在礼仪中的体现
地理名称的文化内涵
古代地理名称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如“中原”、 “江南”等。
著名战役及其地理背景
赤壁之战
发生在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地点位于今湖北省赤壁市西 北,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之战。
三国地理形势
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形势对于理解战役背景和战略部署具 有重要意义,如三国时期的荆州、益州等地区的地理位置 和战略价值。

高考文言文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四)含答案(选自2018年模拟题)

高考文言文 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四)含答案(选自2018年模拟题)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四)1.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内阁,明清两代的政务机关,设置多位大学士共同行使宰相权,按照皇帝意旨批办各项事件。

B.太仓,古代政府积藏粮食的地方,一般指京师储粮的大仓;也是官职名,执掌仓廪出纳。

C.书院,旧时私人教学读书场所,唐明皇设置丽正书院,是我国书院设置之始,此后盛行于宋明。

D.吏部,是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部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侍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潜邸,皇帝即位前如果为太子,自然居于东官,也就没有潜邸;如果非以太子身份继位登基的,则称其即位之前原来的住所为“潜邸”。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

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己未”为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

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

它亦可指武将、将军名号、官署名称。

B.古代称黄河为河,黄河以南称河内,黄河以北、以西为河外。

这些是按黄河的大体位置来分的。

C.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皇帝的称号有四种:尊号(徽号)、谥号、庙号、年号。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 ➢ 2019年(III卷)
近 13
殷纣: 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 酷刑,是有名的暴君。与夏末国君桀并称为“桀纣”。

文 武王: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

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 文 化
三晋: 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 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 ➢ 2020年(I卷)
近 13
主司: 1.主管某项工作的官员或部门。2.科举的主试官。
年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

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
学 、
,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后又为古代

官的通称,常指地方长官,如京兆尹、河南尹、

州尹、县尹等。
考 察
御名: 皇帝的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 字,如御玺、御驾亲征等。

【 ➢ 2019年(I卷)
近 13
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 以儒、墨、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称为“丁忧”。

常 私禄(文义判断): “私”强调个人拥有,与“公”相对;

“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后
考 察
也常用以借指仕途。 私禄在此强调是私人财产。

【 ➢ 2017年(II卷)
近 13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章文言文阅读第4节古代文化常识题__注重积累四方法准确解题两要点课件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5章文言文阅读第4节古代文化常识题__注重积累四方法准确解题两要点课件

故设通 罪事实的取证工作。(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1题)
假字
辨析:“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捕拷问,是通假
字,拷问的意思。该题显然是故意加进去通假字而设置的陷阱。
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冠名,如令尹、
张冠 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2018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第11题)
李戴
辨析:“是知府的简称”错。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
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
各级官员。(2016年新课标全国I卷第5题) 以偏
辨析:“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的含义有二:一是指主 概全
管某部门的官吏;二是泛指官吏。此题中的“有司”是指“有关部门”,
是泛指,不是单指“朝廷中的”。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
混淆 礼部尚书。(2016年新课标全国Ⅲ卷第5题)
范围
辨析:礼部掌管土地、户籍等职事的表述错误,“土地、户籍”等
事务是属于户部管理。
古汉语中关于文化常识类的实词在长期的使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词义
古今 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中的“爪牙”是
褒义词,指“得力的武士”,今义的“爪牙”变成了贬义词,是指“坏人的党
色彩
羽、帮凶”。
学习任务二 古代文化常识巧记法
面对内容广泛的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巧记。下面介绍几种巧 记法:
一、分类串记法 1.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 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 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 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 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四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学案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四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学案

分点突破四识记古代文化常识逐点突破·建知识之架构导图指引考向分析阅读古诗文,应该具有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方面的积累。

考向(一) 考查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方法:结合教材,分类记忆高考所考的古代文化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本,因此,在复习备考时,有必要将散见于教材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以及试卷中出现的高频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归纳。

下面将诸如名号称谓、官职官署、天文历法、山川地理、教育科举、风俗文化、饮食器用、音乐艺术等方面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识列表如下,详细内容参见《语文知识清单》。

典例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官职、职掌、封号、爵号类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荆轲刺秦王》)①太子..太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

(《鸿门宴》)②沛公左司马..司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孔雀东南飞〉并序》)..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科举、学校、音乐、歌赋类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六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庠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并序》) 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①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分点突破四 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分点突破四 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四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解析)不分版本分点突破四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一、专项练习1.以下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B )A.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持节〞含义根本相同。

B.郡县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和县。

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徭役是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务,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

杜甫的《兵车行》就揭露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尚书最早设于战国时期,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历代多有沿革。

【解析】“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错。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表达,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2.以下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3.以下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古代文化常识题《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

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

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

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古代音乐等。

下面将近5年的高考考查的文学常识分类列出,以便复习时心中有数。

一、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考查内容(一)明确考查内容2014~2018年全国卷文化常识考查内容汇总(二)明确考查原则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理解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

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11题B项中的“姻亲”与“血亲”的区别。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

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⑦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古代文化常识两种记忆方法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

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考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一)分类串记法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称)和科举制度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

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

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文体记忆法中学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去优选文章的:3.基数记忆法4古人根据一天的天色变化,把24小时按2小时为一个时辰,分为12个时间段,分别是:5实际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具体如下:A.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

征辟一般对被征辟者的资历不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C.“秋试”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法,考中者称为进士。

D.殿试录取中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状元、榜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状元又被称为鼎元。

解析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二)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如记忆官职变动: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黜、免、夺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官职训练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迁”是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叫法,一般指升职。

表达“降职”意思的时候,古代常常用“左迁”一词。

B.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调”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三、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三步骤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10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

古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2014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见且又熟悉的礼俗类的“南面”和典籍类的“《春秋》”等,到2017、2018年在原来考查的基础上扩大到历史典籍、典章制度类,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如“三坟五典”“陵寝”“收考”等(已与以往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一致之处,须根据语境仔细推断)。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

高考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旨在引起考生乃至全社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以此检验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与理解,从而拓展考生的视野。

高考命题时所设的4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

常见的设误方式:1.扩大范围。

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2.跳脱背景。

如解说“嗣位”,说成“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忽略嫡庶。

3.张冠李戴。

如将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4.以今释古。

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解题技法]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三步骤”典例(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技法演示]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通览4个选项,A、B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需结合语境。

A项中的“状元”是对文化常识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来推断,“状元”指科举考试中经过殿试后获得第一名,可判断A项正确;B项中的“上元”是对文化常识中“礼俗习俗”的考查,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节日,古时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也可联想到诗句:“上元锦书传宝字,王母琼箱荐金约。

”(唐·王勃《七夕赋》),可推断B项正确,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

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通过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较难判断的C、D两项。

而这两项中C项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其正误,尤其是C项后半句“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暂且一放,先看D项。

D项中的“告老”是对文化常识“礼俗习俗”中讳称的考查,可联系平时学习的知识积累和词语“告老还乡”,并且和教材中学过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结合选文上下文内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可推断D项正确,故可确定C项错误。

(文史不分家,如果历史知识掌握比较好,考生对于C项一眼就能判定是错误的,“近侍”虽然对帝王有较大影响,但他们有“名”无“职”。

) 第三步:依据要求确定答案。

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答案。

[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

考取进士第一名。

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

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

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

”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

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

”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

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

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

”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

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

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

”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

父老感叹道:“自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