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最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是一种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政府监管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
它的宗旨是让社会能够更好地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减少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危害。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要求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必须提交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该报告应详细说明项目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环境管理建议。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内容还必须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范围和方法、环境影响的原因和程度、详细的环境影响分析结果、环境管理建议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还要求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必须由一家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该具备资质,有能力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行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还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进行,强调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是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更好地实施环境保护政策而设定的。
任何项目建设都必须遵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确保项目建设和环境保护
两者的统一,以维护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在规划、建设、改造、拆除或停止使用某一项目前,对该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一种环境管理工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是指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技术方法、评价标准和程序要求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是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 技术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明确规定评价方法和技术要求,包括评价范围、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等内容。
评价方法应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2. 评价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明确规定评价标准和限值要求,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容量限制、环境影响预警值等内容。
评价标准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能够保障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信息公开。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规定评价过程中的信息公开要求,包括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等内容。
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评价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1. 项目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明确规定项目范围的划定和界定要求,包括项目边界、影响范围、敏感区域等内容。
项目范围的确定应综合考虑项目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环境敏感性等因素,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环境指标。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明确规定评价指标和监测要求,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噪声、振动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内容和标准限值。
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能够客观反映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3. 风险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明确规定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要求,包括环境风险评估、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等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第一章环保标准体系熟悉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1、环境标准分类:国家环境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部标准。
1-1、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中有害物质和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1-2、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1-3、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环境监测中最常见的是(分析方法、测定方法、采样方法)。
1-4、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制定的标准物质。
标准样品在环境管理中起着甄别的作用:可用来评价分析仪器、鉴别其灵敏度;评价分析者的技术,使操作技术规范化。
1-5、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对环境标准工作中,对(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图形、指南、导则、量纲单位、信息编码)等作的统一规定。
1-6、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1-7、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熟悉我国现行的环评技术导则的体系构成及其应用范围:2-1、环评技术导则组成:规划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技术导则(总纲、专项…、行业…)。
2-2、专项环评技术导则两种形式: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环环评技术导则)、专题(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 宏观背景分析、总图布置方案分析、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35
(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重点(掌握) ▪ 工程分析重点是通过工艺过程分析、核算,确定污染源
▪ (3)总纲反映环评技术导则的共性部分,是 考试最易触及和案例灵活应用的
▪ (4)但总纲颁布时间早,已不适应目前法律 法规、有关政策和环评技术的要求,现修订中。
23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1、工作程序 (1)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熟悉) ▪ 3.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噪声标准值也分为五类。
17
注意:
▪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 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从严要求)。
18
(3)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 关系
▪ 环境质量标准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的目标和依据;
▪ 两者是环境标准体系的主体与核心内容,集 中体现了其基本功能,是实现其目标的基本 途径和表现。
16
(2)环境功能区和环境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熟悉)
▪ 环境质量一般分等级,与环境功能区类别相对应。 高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严格;反之则宽松
▪ 高功高标,低功低标 ▪ 例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成三类(一~三类区),空气
质量标准分成三级; 例2: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为五类(Ⅰ~Ⅴ类),地表
水环境质量基本项目标准分为五类; 例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区分为五类(0~4类),区域
37
5、环境现状调查
(1)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熟悉)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影响评价的工作等 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
(完整版)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总结
(完整版)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总结环境保护标准体系1.我国环境标准法规特点:国家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审批、发布;地⽅环境标准由省级⼈民政府组织制定、审批、发布。
2.环境质量标准以国家级标准为主,地⽅环境质量标准补充制定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国家级标准和地⽅级标准同时执⾏。
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项⽬可以是国家级标准中没有的项⽬,若与国家级项⽬相同的要严于国家级排放标准,执⾏标准时地⽅级标准优先于国家级标准。
⽽产品质量标准以国家级标准的效⼒最⾼,有国家级标准的就不能再制定相同适⽤范围的⾏业标准和地⽅标准3.4.地⽅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做出规定的项⽬,可以制定地⽅环境质量标准,并报国务院⾏政主管部门备案。
5.国家环境标准与地⽅环境标准的关系:执⾏上,地⽅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6.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和⾏业性排放标准。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
7.环境标准的实施:县级以上地⽅⼈民政府环境保护⾏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总纲1. 环境影响评价⼯作⼀般分为2.环境影响评价原则:、⼯艺路线(施⼯⽅案)的环境可⾏性。
⽤因⼦进⾏分析、评价,突出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有关单位和个⼈及当地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
3.资源利⽤合理性分析:⼯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资源利⽤合理性分析。
根据建设项⽬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建设项⽬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的相容性,明确⼯程占⽤区域占⽤的合理份额,分析建设项⽬的制约因素。
4.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境保护要求。
5.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态功能区划、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的直接和间接⾏为。
6.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法7.评价因⼦筛选8.9.10.评价⼯作等级的调整:对于某⼀具体建设项⽬,其环境要素专项评价11.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选取:采⽤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
导则与标准
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 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
的部分,如大气、地面水、
地下水等,应进行全面、 详细的调查,对这些部分 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 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 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 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
1
2
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
3
2 环境现状调查评价的方法及特点
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 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 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 充。
方法:
①矩阵法
环境影 响因素 识别
②网络法 ③地理信息系统支持的图形叠加
应根据工程的组成、 特性及其功能,结 合工程影响地区的 特点,从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两个方 面,选择需要进行 影响评价的环境因 子。
评价因子的筛选
入选环境因子的原 则:①尽可能地精 练,并能反映评价 对象的主要环境影 响和充分表达环境 质量状态,以及便 于监测和度量;② 选出的因子应能组 成群,并构成与环 境总体结构相一致 的层次,在各个层 次上将环境影响全 部识别出来。③项 目的建设阶段、生 产运行阶段和服务 期满后对环境的影 响内容是各不相同 的,因此有不同的 环境影响识别表。
类比 分析法
物料平衡 计算法
4. 简单,计算结 果是理想状态, 偏低,不利于提 出合理的环保措 施,具有局限性
实测法
2. 通通过相同类 似工艺实测关键 污染参数
查阅参考 资料法
5. 最简单,评价 级别低时间紧, 其它方法无法采 用时可以用才方 法,但数据准确 性差,不适用于 评价级别高的项 目
3. 通过实验手段 确定污染参数
Step 3 • 编制环评文件阶段 Step 2 • 分析论证、预测评价阶段 Step 1 •(详细工程分析、充分的环境现状调查监测、预 测、公众意见调查) • 前期准备、调研、制定工作方案阶段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对新的建设项目、政策、计划或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的一项重要工具和方法。
为了确保EIA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
一、引言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估的实施过程,确保评估的结果准确可靠。
本导则适用于各类环境影响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建设工程、土地利用规划、政府政策与计划等。
二、适用范围1. 本导则适用于涉及环境影响评估的各类项目和计划,无论其规模大小。
2. 环境影响评估应在项目或计划实施前进行,以确保充分的参与和审议。
三、评估流程1. 项目立项阶段:确定评估的目的、范围和可行性,制定项目组织与管理机制。
2. 现状评价:对项目或计划实施前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评估和描述,包括自然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等。
3. 环境影响预测:评估未来环境可能面临的压力和变化,分析可能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4. 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明确环境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确保项目或计划实施后的环境质量。
5. 评估报告与审查:撰写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提交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查和批准。
四、评估原则1. 全面性原则:评估过程应对项目或计划的各个环节和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全面。
2. 可比性原则:评估应以可比性为基础,对各个方案或选项进行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优方案。
3. 公众参与原则: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权益和意见,开展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4. 可持续发展原则:评估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
五、评估报告要求1. 简明扼要:评估报告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重复。
2. 清晰准确:评估报告应使用准确的科学术语,清晰表达评估结果,并支持合理的结论。
3. 数据可靠:评估报告所依据的数据应真实可靠,来源清晰明确。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一种系统性的工具和过程,用于评估特定发展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在项目规划和决策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它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识别、预测和评估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
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应当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此外,导则与标准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生态、社会和经济特点,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评价工作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其次,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
评价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水、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导则与标准应当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内容,确保评价工作全面、系统。
另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参与性和透明性。
评价过程应当充分考虑公众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价工作的公正和公开。
导则与标准应当明确评价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公众和利益相关方有权参与评价工作。
最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应当易于操作和实施,确保评价工作的高效和可行。
导则与标准应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鼓励采用环保技术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综上所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导则与标准应当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综合性、系统性、参与性、透明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全面、公正、公开、高效和可行。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近年来,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新一版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于2023年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一、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1.1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和指导,旨在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了评价的范围、方法、要求等内容,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
1.2 2023版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有哪些新特点?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较之前版本在内容和要求上有哪些新的变化和提升,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何影响?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全面评估与深度探讨在评估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和深度的探讨:2.1 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导则与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新旧版本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变化和提升,进一步了解环境保护政策和理念的演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把握。
2.2 探讨导则与标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对于企业、政府和公众而言,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2.3 分析导则与标准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导则与标准的改变和提升是否会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果有,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不同行业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其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需求和挑战。
三、文章总结与个人观点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从多个角度剖析了其对环境保护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新版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发布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能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发布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大进步,对行业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第二讲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8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一、工作程序 (1)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内容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 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主要的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确 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和评价工作等级,编制 影响评价大纲。 (2)正式工作阶段 主要工作是: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3)环境影响报告编制阶段 其主要工作是汇总、分析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 数据,给出评价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 编制。 9
(七)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提出各 项措施的投资估算(列表) (八)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九) 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十)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4
四、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1、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当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技术文件中记载的资料、数据等能 够满足工程分析的需要和精度要求时,应通过复核校对后引用。 对于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可定量表述的内容,应通过分析尽量给出定量的结果。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3、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3
1.1.2 我国现行的主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种类
及其应用范围 (1)《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总则》HJ/T2.1-93 (2)《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声环境》HJ/T2.4-1993 (5)《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 (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 (7)《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 (8) 《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目录一、总则 (2)1.1 目的和意义 (3)1.2 适用范围 (3)1.3 术语和定义 (4)1.4 评价原则 (6)1.5 评价内容 (7)二、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程序 (9)2.1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10)2.2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编制 (11)2.3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审查 (12)2.4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公示 (13)2.5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备案 (14)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 (15)3.1 建设项目概况分析 (16)3.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17)3.3 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 (19)3.4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编制要求 (20)3.5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审查要点 (21)3.6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公示要求 (23)3.7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备案要求 (24)四、环境影响后评价案例分析 (25)4.1 建设项目概况介绍 (26)4.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过程 (27)4.3 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及建议 (28)4.4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编制与审查过程 (29)4.5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公示及备案过程 (30)一、总则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导则。
本技术导则所称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后,对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环境影响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科学性:采用现代环境科学技术和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技术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建设项目。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应纳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是衡量计划、项目或政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影响(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一种分析工具。
它为决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他们在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取得平衡。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标准是指为实施环境影响评价(EIA)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南,指导和控制EIA的实施和审查。
它们确定了EIA的基本原则,评估的内容,以及评估的立场和实践。
它们还提供了环境影响评估的实施要求,以及用于确定EIA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的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标准通常被分为三个类别:基本原则,评估要求和审查标准。
基本原则通常涵盖了EIA的定义,评估范围,以及评估的原则,任务和目标。
评估要求是EIA过程中应遵循的步骤,以及在每个步骤中实施的活动。
最后,审查标准规定了有效的EIA评估结果应包括的要素,以及评估的有效性的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为EIA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框架,以确保EIA过程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它们确保了EIA过程的全面性,考虑了受影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以及政府决策的影响。
它们还确保了EIA过程的公正性,确保参与者的利益得到充分的考虑,公众的发言权得到充分的尊重。
总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标准是政府和社会在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时的重要准则,它们是确保EIA过程的有效性和公正性的关键因素。
它们可以帮助决策制定者制定更加合理的决策,以保护环境,并确保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评技术导则总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1-93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工程环境保护治理方法》,制定本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展。
2引用标准HJ/T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下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预备阶段,主要工作为争辩有关文件,进展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工程,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其次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展部境影响推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其次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3.2在进展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如需进展多个厂址的优选,则应对各个厂址分别进展推测和评价。
3.3如通过评价对厂选厂址给出否认结论时,对选厂址的评价应按 3.1 的规定重进展。
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4.1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以以下因素为依据进展划分的:4.1.1建设工程的工程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4.1.2建设工程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4.1.3国家或地方政府所公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是针对各类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评估项目建设过程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以确保项目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顺利实施。
以下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的主要内容。
一、评估范围: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的基本信息、规模、投资、建设地点等。
2.项目周边环境:包括项目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环境等。
3.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水资源、空气质量、噪声、固体废弃物、环境污染物排放等。
4.项目建设后的环境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影响等。
二、评估方法:1.采用综合评估方法,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
定性评估主要通过对项目的影响程度、持续时间等进行描述和分析;定量评估主要通过模型和数据进行计算和测算,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给出具体的数值和指标。
2.采用现场调查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地勘察和信息收集,对项目影响的程度和地域分布进行研究和分析,以确定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影响的范围。
3.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对各个指标进行权重分配,以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三、评估内容:1.自然环境影响评估:包括土壤、水资源、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
2.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包括项目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包括就业、收入、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影响评估。
3.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建议: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建议,包括环境监测、环境保护设施的建设、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等,以减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四、评估报告:1.技术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编制技术评估报告,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描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
2.公众参与:在编制评估报告的过程中,进行公众的参与和听证,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纳入评估报告中。
技术导则与标准(环评)
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第一节环境标准概述一、环境标准的定义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具体讲,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度以及监测方法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环境标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科学进步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标准也随之发展,其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
我国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基础标准等。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标准具有法规约束性,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所赋予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实施环境标准的条款,使环境标准成为执法必不可少的依据和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环境标准本身所具有的特真是:国家环境标准绝大多数是法律规定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的强制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审批、发布;地方环境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审批、发布。
这就是我国环境标准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
国家环境标准明确规定了适用范围及企事业单位在排放污染物时必须达到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规定了监测分析方法及违反要求所应承担的经济后果等。
同时我国环境标准从制(修)定到发布实施有严格的工作程序,使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特征。
国家环境标准又是国家有关环境政策在技术上的表现,如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兼顾了我国环境保护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政策;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体现了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的能源政策、淘劣奖优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进步的科技政策等,其中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又着重体现了我国行业环境政策。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一、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分级、分类)⑴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和举荐性标准。
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依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操纵技术,并考虑经济承担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操纵的标准。
③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④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⑤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⑵地点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近年来为操纵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一些地点已将总量操纵指标纳入地点环境标准。
①地点环境质量标准。
②地点污染物排放标准: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能够制定地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能够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⑶国家环境爱护部标准。
在环境爱护工作中对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2.熟悉我国现行的要紧EIA技术导那么的种类及其应用范畴⑴«EIA技术导那么—民用机场建设工程»HJ/T87—2002:适用民用机场(含军民合用机场的民用部分)的新建、迁建、改扩建工程的EIA项目。
⑵«EIA技术导那么—水利水电工程»HJ/T88—2003:适用于水利行业的防洪、水电、灌溉、供水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EIA。
其他行业同类工程和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可参照执行。
⑶«EIA技术导那么—石油化工CP»HJ/T89—2003:石油化工CP是指以石油和石油气(包括天然气和煤厂气)为原料,从事炼油、化工、化纤和化肥生产以及相关的储存、运输、科研等CP。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一种用于评估特定发展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和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基本要求。
1.1 完整性和全面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当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能够覆盖各类发展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土壤、水质、空气、生态系统等方面。
导则应当能够全面评估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2 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能够为从业人员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和方法,使其能够根据导则的要求进行评价工作。
导则应当具有实用性,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发展项目,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1.3 可比性和可复制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当具有可比性和可复制性,使得不同项目的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比较和参考。
导则应当能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致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原则。
2.1 科学性和客观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基于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准应当能够客观反映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2.2 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能够为评价工作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和方法。
标准应当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发展项目,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3 可持续性和综合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和综合性,能够充分考虑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综合性。
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资料是本人用了一个月时间,对照网校讲义及教材整理出来的,全面而精简,重点突出。
学友们可以结合此资料复习,节约大量时间来复习实务,本次上传只是一部分,完整版共68页。
需要的同学请QQ39704807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第一章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环境标准体系环境保护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环境保护部标准。
•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由省、自治区、自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己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于国家环境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
•环境标准与环境功能区之间的关系•环境空气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分级•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二类区。
•标准分级;一类区适适一级浓度标准;二类区适用二级浓度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Ⅰ、Ⅱ、Ⅲ、Ⅳ、Ⅴ类。
•标准分级:五类。
•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0—4类。
•标准分级:五类。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制订工作方案;•第二阶段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图•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a)依法评价原则 b)早期介入原则 c)完整性原则d)广泛参与原则•掌握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的内容•工程所在区域未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进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
•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资源禀赋,量化分析建设项目与所在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的相容性,明确工程占用区域资源的合理份额,分析项目建设的制约因素。
•掌握环境合理性分析的内容•调查建设项目在所在区域、流域或行业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与相关规划和其他建设项目的关系,分析建设项目选址、选线、设计参数及环境影响是否符合相关规划的环境保护要求。
•掌握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在了解和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列出建设项目的直接和间接行为,以及可能受上述行为影响的环境要素及相关参数。
•影响识别应明确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生产运行、服务期满后等不同阶段的各种行为与可能受影响的环境要素间的作用效应关系、影响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定性分析建设项目对各环境要素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与生态影响,包括有利与不利影响、长期与短期影响、可逆与不可逆影响、直接与间接影响、累积与非累积影响等。
对建设项目实施形成制约的关键环境因素或条件,应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矩阵法、网络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评价因子筛选•依据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并结合区域环境功能要求或所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筛选确定评价因子,应重点关注环境制约因素。
•评价因子须能够反映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区域环境的基本状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和排污特征。
•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建设项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原则上应划分工作等级,一般可划分为三级。
一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详细、深入评价,二级评价对环境影响进行较为详细、深入评价,三级评价可只进行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其他专题评价可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划分评价等级。
•具体的评价工作等级内容要求或工作深度参阅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各环境要素专项评价工作等级按建设项目特点、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他专项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可参照各环境要素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原则•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可根据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环境敏感程度、工程污染或生态影响特征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调整的幅度不超过一级,并应说明调整的具体理由。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根据评价范围各环境要素的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评价因子所采用的环境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优先选择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没有限定的污染物,可采用国际通用标准;•生产或服务过程的清洁生产分析采用国家发布的清洁生产规范性文件。
•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取要求•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应以量化评价为主。
•评价方法应优先选用成熟的技术方法,鼓励使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慎用争议或处于研究阶段尚没有定论的方法。
•选用非导则推荐的评价或预测分析方法的,应根据建设项目特征、评价范围、影响性质等分析其适用性。
•工程分析•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工程分析应突出重点。
根据各类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内容及其特征,对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
•应用的数据资料要真实、准确、可信。
对建设项目的规划、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件等,应进行分析后引用;引用现有资料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分析其时效性;类比分析数据、资料应分析其相同性或者相似性。
•结合建设项目工程组成、规模、工艺路线,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因素、方式、强度等进行详细分析与说明。
•熟悉工程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类比分析法、实测法、实验法、物料平衡计算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
•熟悉工程分析的内容①工程基本数据②污染影响因素分析③生态影响因素分析④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的储运⑤交通运输⑥公用工程⑦非正常工况分析⑧环境保护措施和设施⑨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舍各专项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调查范围,筛选出应调查的有关参数。
•充分搜集和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料,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并分析现状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对与建设项目有密切关系的环境状况应全面、详细调查,给出定量的数据并做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方法•有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等。
•收集资料法应用范围广、收效大,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环境现状调查时,应首先通过此方法获得现有的各种有关资料,但此方法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它方法补充。
•现场调查法可以针对使用者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以弥补收集资料法的不足。
这种方法工作量大,需占用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有时还可能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限制。
•遥感的方法可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表环境情况,如一些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荒漠、海洋等。
此方法不十分准确,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的调查,一般只用于辅助性调查。
在环境现状调查中,使用此方法时,绝大多数情况不使用直接飞行拍摄的办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熟悉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调查与评价a)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b)环境敏感区历史环境监测资料收集。
c)污染源调查。
d)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e)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其他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掌握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是指对能代表评价区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因子变化的预测,分析、预测和评价的范围、时段、内容及方法均应根据其评价工作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而定。
•预测和评价的环境因子应包括反映评价区一般质量状况的常规因子和反映建设项目特征的特性因子两类。
•须考虑环境质量背景与已建的和在建的建设项目同类污染物环境影响的叠加。
•对于环境质量不符合环境功能要求的,应结合当地环境整治计划进行环境质量变化预测。
•掌握常用的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方法•预测环境影响时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
目前使用较多的预测方法有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和专业判断法等。
•数学模式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但需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数据。
一般情况此方法比较简便,应首先考虑。
选用数学模式时要注意模式的应用条件,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而又拟采用时,要对模式进行修正并验证。
•物理模型法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能反映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但需要有合适的试验条件和必要的基础数据,且制作复杂的环境模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在无法利用数学模式法预测而又要求预测结果定量精度较高时,应选用此方法。
•类比调查法的预测结果属于半定量性质。
如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不能采用前述两种方法进行预测时,可选用此方法。
•专业判断法则是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建设项目的某些环境影响很难定量估洌(如对文物与“珍贵”景观的环境影响),或由于评价时间过短等原因无法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时,可选用此方法。
生态影响预测采用的生态机理分析法、景观生态分析法属此类。
•熟悉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内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按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划分为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生产运行阶段的环境影响和服务期满后的环境影响。
还应分析不同选址、选线方案的环境影响。
•当建设阶段的噪声、振动、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的影响程度较重、影响时间较长时,应进行建设阶段的环境影响预测。
•应预测建设项目生产运行阶段,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事故排放等情况的环境影响。
•应进行建设项目服务期满的环境影响评价,并提出环境保护措施。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考虑环境对建设项目影响的承载能力。
•涉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生产、使用、贮存,存在重大危险源,存在潜在事故并可能对环境造成危害,包括健康、社会及生态风险(如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风险)的建设项目,需进行环境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