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时代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
(一)河洛文化的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
关于它的具体范围,可界定为: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晋南。
这个地域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说的洛阳平原(或称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疑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
(二)什么是河洛文化?就是孕育、发展、繁荣、传承于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徐金星说,关于河洛文化的定义,史学界有以下界定。
其一,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区域性文化,狭义指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中游伊洛地区的文化,广义指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
其二,河洛文化的概念,即中原文化的泛称,狭义指中原腹地伊、洛、河三川平原的远古文化。
其三,河洛文化是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河洛文化的本质是地域文化,是产生、发展于河洛这块土地上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各个层面。
关于河洛文化的起迄时间,学术界已有基本认定:这一区域文化时间跨度长,其上限可上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其下限则一直到今天。
河洛文化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阶段,河洛文化经历了数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属起始期;第二阶段是重要的发展阶段,大致从夏、商、周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属成长期;第三阶段是繁盛阶段,主要是隋、唐、宋时期,属成熟期;第四阶段是衰落期,也就是金、元、明、清、民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河洛文化进入复兴时期。
总而言之,河洛文化产生于夏、商,成熟于周,发达于汉、魏、唐、宋,传承延续于其后的历朝历代,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她不仅是地域性的文化,还是延续千年的帝都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载体。
(三) 河洛文化树大根深,内涵极为丰富。
它就像一棵参天大树,深植于河洛地区的文明土壤,生长得枝叶茂盛,其文化枝干起码有十几个。
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
从这一地区发掘的遗址看,主要有石器和陶器,说明河洛地区史前经济以农业为主,并饲养猪、狗,从事渔猎和采集。
黄河历史文化故事
黄河历史文化故事黄河(Huang He)是中国的母亲河,它的流域面积广阔,涵盖了中国北部的诸多省份。
黄河源头在青海省玉树县附近的昆仑山脉,最终在山东省的东营市注入渤海。
黄河的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黄河就已经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以下是一些黄河的历史文化故事。
一、开河神话相传,黄帝时代,国内经常发生水患,百姓生活困苦。
黄帝派遣精壮的大力士往神山问道,得知要开采并熔化五色巨石,用来塞住河道。
大力士们完成了任务,黄河水势得到了控制,这座大坝就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
这个故事成为了“开河”神话的源头。
二、河图洛书汉朝时期,乌鲁木齐(Wūlǔmùqí)的一位道士偶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石盘,上面绘制了河图洛书,包含了七个方格的彩色图案和七十九个相应的符号。
后来,大多数的汉代翻译家、学者和基督教传教士都试图解读这个神秘的文物。
河图洛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占卜、编年史和历法等方面都影响深远。
三、大禹治水大禹是黄帝的重要后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治水英雄之一。
据史书记载,大禹二十岁时就开始治理水灾,他用十年时间撤河返川,分散河流,修建大坝,治理很多洪水。
历史上,大禹被尊为水利治理的祖师爷,他的许多治水经验与方法被沿用至今。
四、黄河流域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是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它涵盖了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份,地理条件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
在古代,农民们借助黄河的灌溉能力,繁荣了中国北部的农业经济。
五、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是以今天的河南省为中心的一个古代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
河洛文化包括桐柏山古墓葬、良渚文化、商代铜器文化、汉代石窟艺术等众多方面,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黄河历史文化的故事,这条母亲河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它将继续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无限的财富和启示。
河图洛书释义
【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
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 - 释义《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孔子相信河图、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四条依据之一。
b5E2RGbCAP河图洛书4 9 2 ,35 7 ,8 16 ,九宫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
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
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是15。
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八卦,九宫及五位统一的体系。
十月太阳历与《河图》有相通之处,原因在于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河洛文化的传承艺术的价值
化,它既包括以农耕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明,也包括由此
产生的政治、经济、习俗、心理等在内的政治文明和精神
5
文 关明 于河洛文化的特点,不少专家对其进行了概括,如根源 性、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性、辐射性、开放性、包容性、厚重性等
河洛文化的传承——艺术的价值
其实,作为地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岭南文化等,何尝没有上述特点 呢!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窃以为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主要是内容的元典性、内涵的核心 性以及传承的连续性
河洛文化的传承——艺术的价值
1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文明化"过程中,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考古学文化社会群体,基本在相同时期或稍有 先后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万邦"、"万国"的局面
2
但是这些"万邦"、"万国",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数以"万"计的"国家",这还是个需要进一 步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
作为科学常识而言,这些"万邦"、"万国"对以夏商王国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影响不可能是等同的,进
3 而言之,即使当时的"万邦"、"万国"文化对河洛地区的夏文化产生影响,形成于河洛地区的夏文化及
华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区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
4
这是因为,不断发现的考古新资料说明,夏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也就是说夏文化基 本上是河洛地区"土生土长"的考古学文化
河洛文化的传承——艺术的价值
从对夏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而言,河洛地区的河
3 南龙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汉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Zhengzhou04na época da floração”; participará de um banquete no palácio da Dinastia Tang e reviverá a prosperidade da Dinastia Tang.Para começar, vamos procurar e entender as raízes amplas e profundasda cultura chinesa!中华民族文化之根:Cultura Heluo: Raízes daCultura Chinesa 河洛文化,是指存在于黄河中游洛河流域、以伊洛盆地为中心的区域性古代文化。
它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为核心,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的地区。
由于该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自古夏代开始,河洛文化便一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久负盛名,是5000年华夏文明的源泉与主脉。
A cultura Heluo é uma antiga cultura regional que floresceu no vale do Rio Luo, no curso médio do Rio Amarelo, dentro na atual província de Henan, entre as coordenadas 34° e 35° Norte e 110° e 114° Leste. Por ser a cultura de uma região que abrigou a capital de treze dinastias imperiais desde os primórdios da história da China, Heluo permeia os cinco milênios da nação chinesa.07Localizada nas Planícies Centrais, a área de Heluo limita-se com os Montes Waifang e Funiu ao sul, o Rio Amarelo ao norte, a Cordilheira Qinling e a Planície de Guanzhong a oeste, a Planície Oriental de Henan a leste. As extensas e profundas repercussões da cultura Heluo, que floresceu na região originalmente conhecida como “País do Meio” (o caracter “中” da “中国” significa literalmente “meio” ou “centro”), fizeram dela a mãe da civilização chinesa.Os lendários “Três Soberanos” (Suiren, Fuxi, Shennong) e os “Cinco Imperadores” (Huangdi, Zhuanxu, Diku, Yao, Shun) estão intimamente ligados a Heluo. Fuxi, por exemplo, viveu ali por muito tempo, sua filha tornou-se uma divindade (Luoshen) depois de se afogar no Rio Luo; a atual cidade de Xinzheng é a terra natal de Huangdi; as tribos de Shennong (Yandi) e Huangdi, figuras tidas como ancestrais da nação chinesa, moravam na área da Montanha Pingfeng (atual Luoyang, Xin’an, Mianchi e Mengjin).Os célebres “He Tu” e “Luo Shu” (dois padrões antigos) surgiram na região de He Luo. No atual distrito de Mengjin, em Luoyang Hoje, há um antigo rio chamado Tu, com extensão de aproximadamente 20 quilômetros. Diz a lenda que o episódio do “Cavalo-Dragão levando o desenho” ocorreu na confluência do Tu com o Rio Amarelo. Com base nesse desenho, Fuxi traçou um Bagua (os oito trigramas) que mais tarde serviria de fonte para o Yi Jing (I Ching), o Livro das Mutações . O “He Tu Luo Shu” é um fenômeno cultural de grande significado que nasceu na Bacia do Rio Luo e deu origem a essa civilização ancestral.As cinco grandes escolas de pensamento — confucianismo, taoísmo, budismo, metafísica Wei-Jin e neoconfucianismo Song-Ming — estão relacionadas a Heluo ou a Luoyang. Elas tiveram um impacto profundo na sociedade, na ideologia, na cultura e na história dos chineses. Por exemplo, ritos e músicas cerimoniais que seriam consagrados pelo confucianismo foram criados pelo duque de Zhou em Luoyang. Como o duque de Zhou recebeu o feudo de Lu (atual Shandong), posteriormente governado por seus descendentes, esse território que viria a ser a terra natal de Confúcio acumulou o maior acervo literário e jurídico da Dinastia Zhou. A doutrina budista também foi introduzida na China através de Luoyang. Ali foram recebidos os livros sagrados da Índia trazidos por dois monges que fundariam o budismo chinês. Ali também foi construído o primeiro templo budista da China: o Templo Baima.A engenhosidade das pessoas que viviam nesta terra contribuiu em muito para a ciência e a tecnologia da China antiga. A produção de aguardente, por exemplo, foi inventada por Du Kang na Dinastia Xia; a esfera armilar e o sismógrafo são criações de Zhang Heng da Dinastia Han Oriental; quase na mesma época, Cai Lun aprimorou as técnicas da fabricação do papel; Ma Jun inventou um tipo de bomba d’água no período Wei-Jin; e Guo Shoujing da Dinastia Yuan construiu uma plataforma de observação astronômica no condado de Dengfeng.Heluo é a cultura-raiz de uma grande árvore com muitas ramificações. Várias civilizações tiveram origem nesta área, onde 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即所谓“中国”。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民俗传承河洛文化是指中国历史发展中,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河洛文化凝聚了中原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涵。
本文将从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民俗传承两个方面入手,介绍河洛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一、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河洛文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时期、古代社会时期和近现代社会时期。
1.原始社会时期河洛地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殷商时期,河洛地区的四个大都会,分别是陈、郑、鄢、宋。
正在积极发展着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生产,人口增长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同时,古籍中记载的黄帝、尧、舜、禹、汤、文、武等帝王和众多的文化名人,也在这里诞生和生活过。
2.古代社会时期从周代开始,河洛地区的典章制度和文化传承更加充实。
周朝时期,河洛地区的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成为了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古代河洛文化以礼仪、音乐、文学、铜器、陶瓷等为主要代表,汇聚了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优秀文化精华。
3.近现代社会时期清代到民国时期,河洛文化进一步地繁荣了起来,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才。
新洛学派在洛阳兴起,雷家鼓书在郑州广为流传,吕氏春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
这些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悄然地成为了中原地区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二、河洛文化的民俗传承河洛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民俗,在一代代河洛人的传承中,成为了他们心灵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感。
1.传统节日习俗河洛地区有着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在这些节日里,河洛人有着对于祖先和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了他们喜庆、欢乐的心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2.民间故事传说在河洛地区,有着许多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基本信息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指起源于 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 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 一带。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 越。
研究河洛文化的意义
华夏文明的主体是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中心 在中原地区,黄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此,研究河洛文化对我们 传承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第一,河洛文化圈内国都文化连绵不断。 黄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国时代,黄帝都有熊,颛顼都 帝丘,尧都平阳,舜都蒲坂;黄河文明发展期的夏商周王 国时代,夏都阳城、阳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 相、殷,周都丰镐、洛邑;黄河文明兴盛期的帝国时代, 西汉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阳和开封。上述都城均 在河洛文化圈内,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 影响的国都文化。因此,可以说,河洛文化是我们炎黄 文化之根。
▪ 第二,树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点, 有许多文明源头都在这一地区。据姓氏专家研究, 中国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于 中原。
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汉族姓氏有4820个, 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当 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 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 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 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两项合计,起源于 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 在80%以上。
第四,河洛人南迁至福建。现在的闽南人也称为河洛 人,为中原河洛南迁移民后裔。在漳州闽南族群(河洛族 群)和客家族群混居的地方,闽南人以河洛人自称跟客家 人以作区别。现今闽南语和闽南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 之后才形成的。早期闽南人(河洛人)为了把自己的语言同 客家人区分开来,称自己的母语为河洛语。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河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河洛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是指位于黄河和洛河之间的地区所发展出的文化。
因为这个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历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河洛文化的形成河洛文化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先民时期,约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这个时期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到了公元前5000年,人类开始了种植和养殖,使用陶器,并且发现了铜和青铜,这个时期也叫做新石器时代。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一地区开始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也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在这个时期,也是商朝的后期,河洛文化逐渐形成。
商代的发展给河洛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二、河洛文化的特点河洛文化有许多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成就。
早在新石器时代,河洛地区的先民就开始进行了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后来又出现了青铜器,这些器物表现了当时的人类对于艺术和科技的热爱与追求。
另外河洛文化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千年来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如夏禹铜鼎、颍川大观图、商代玉琮等。
河洛文化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服装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三、河洛文化的发展从历史上看,河洛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5000年),人类主要是打猎、捕鱼、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林之间。
2. 商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771年),出现了许多贵族和城邦,城市的建设和规划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
3.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各种思想和文化在河洛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4.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河洛文化表现出更大的兴旺之势。
如汉武帝南巡,创立了洛阳的“洛阳纸贵”等。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中原文化介绍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中原文化介绍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河南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原文化的文明起源在中原地区的考古中,史前文明在这里的连续性表现强烈。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自东向西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在中原崛起,它们之间联系紧密,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文化区域,与周边文化同一时期的孤立发展相比,已表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半坡文化是由老官台文化发展而来,向北发展到陕北地区,沿黄河扩展至洛阳,经汉水流域影响到南阳盆地。
而中原地区的仰韶后冈文化则扩张至晋南、鲁东北等地。
仰韶半坡文化和仰韶后冈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仰韶庙底沟文化迅速向四方扩展,北至河套地区,南达汉水中游,东抵华北平原北部,西伸甘肃湟水流域。
与周边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原文化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强势文化,起主导作用。
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开始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经济以农业为主,出现家畜饲养,并伴有采集及狩猎等生产方式。
仰韶文化继承了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当时开始形成大规模建房而居的聚落,彩陶的使用证明了烧制技术的出现。
从龙山文化开始出现较多的城址,属于万邦时期,青铜容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占卜等巫术活动当时较为盛行。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中原地区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全新的文明时代。
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碧龙形器的发现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中国文明三大源头
中国文明三大源头简介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黄河和长江莫属了。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
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黄河文明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
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
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
这时的黄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黄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区,以今天的河南省为核心,大中原地区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黄河文明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神州大地出现了许多地区性文明,如在长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汉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
在黄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
在东北有燕山地区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红山文化。
各个地区性文明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学术界都给以高度评价,但是到后来有的文明中断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黄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气蓬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文明精华,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
据文献记载,他们的族团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
这时的社会是邦国林立,出现了城郭、农业生产社会化、手工业专门化、礼制规范化。
贫富分化,阶级产生,文化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
这时的黄河文明处于大交融的形成时期,可以称为邦国文明,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
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圈,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
在河洛文化的众多特征中,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
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
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思想元典的原创性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最有力证明。
标签:河洛文化;根源性;思想原典;原创性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圈,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
关于河洛文化的特征问题,学术界和政界归纳已多,大致有综合性、根源性、厚重性、辐射性、开放性、正统性、连续性、包容性、基础性、悠久性、原创性等特征。
笔者以为,在这众多特征中,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
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
本文拟从史前考古文化、“河图”“洛书”文化、思想元典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史前文化主要是指夏朝建立之前文明成果的总称。
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
以郑州的新郑裴李岗村命名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河南省中部、西部、南部已发现同类文化遗址120余处。
其中在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漯河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墓葬、公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别是出土了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以三门峡渑池仰韶村命名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在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
距今5000年左右的河南龙山文化,在河洛地区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经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是甲骨文的出现标志中华文明的开始吗?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个只是传统的说法,事实中华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来说这个五千年是从大禹治水那时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时间根据目前的考证应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时.不过五千年文明之说早已有之,以当时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考证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说五千年了为什么说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最近,夏商周断代工程己经取得突破性成就。
专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确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黄帝事夏一千年左右。
这样算来,从黄带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
一般讲文明史,是以城、青铜和文字为标志的。
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阳发现了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在这里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和文字。
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计距今三千年左右。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专家认为这才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科学家还发现山东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与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迹象,估计"陶文"距今约五千年。
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的一座古城遗址中又发现了一种与甲骨文差别较大的"陶文"。
"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个宇,分五行排列。
第一行3宇,其余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匀,笔划纤细。
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
专家们还发现了河图和洛书。
河图刻有一到十个自然数排列图形,洛书刻有一到九个自然数排列图形。
这些图形是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龟甲上,人称"河洛文化"。
有人称这是中华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坛。
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证实中国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
河洛文化的源头及早期发展作者:张得水赵…文章来源:河南博物院网站点击数:64 更新时间:2008-4-7一、河洛地区与河洛文化在讨论河洛文化发展阶段之前,需要明确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河洛地区的文化,另一个是河洛文化。
河洛地区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水,河洛地区即为黄河中游和洛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黄河中游是指黄河由河曲而东,经三门峡、孟津、荥阳、郑州、开封,直达兰考境内;洛水发源于陕西塚岭山,经陕西洛南、河南卢氏、洛宁、宜阳,进入洛阳偃师境汇集涧水、瀍河、伊河后至巩义南河渡注入黄河。
所以,河洛地区实际上指的就是以中岳嵩山为中心的狭义的中原地区。
在历史长河中,居住在河洛地区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向四周辐射、延展。
河洛文化发源于河洛地区,但并不局限于河洛地区。
河洛地区的文化并不能与河洛文化划等号。
河洛地区在其早期的发展中,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融汇四方,善于吸收四周地区文化的精华,起到了文化熔炉的作用,最终成为最早诞生文明的地方。
但在后期的发展中,伴随着河洛地区政权的交替,社会的动荡以及多次的人口迁徙,大大扩展了河洛文化的外延,所以河洛文化在这里又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文化的界定,它实际上又成了一个超时空的文化范畴。
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河洛文化发展阶段时,要以发展的观点,既要看出到河洛文化在河洛地区的起源与形成,认同河洛文化为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化之根,同时也应重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特点。
尤其是在今天,河洛文化已融入中华大文化之中,但它作为文化之根,始终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随处可以感受到河洛文化的影响和相互联系。
我们今天探讨河洛文化的起源、传承及影响,实际上重点探讨的就是河洛文化在连绵不断的发展中,如何由一个单纯性的区域性文化逐步向超时空的文化发展,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得出根在河洛的命题。
二、河洛地区的史前文化——河洛文化的源头之所以说河洛地区的史前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源头,是在于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直接孕育了河洛文明。
河洛文化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河洛文化璀璨夺目、浓墨重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他的发展和强壮成就了华夏民族这棵参天大树,她的滋养使华夏文明生机盎然,蓬蓬勃勃。
诞生、成长、发展繁荣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河洛”指黄河与洛河交汇地带即今河南洛阳一带,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河洛文化的古代地域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源一带。
河洛文化不同于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如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山西的晋文化、陕西的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两湖的荆楚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等等,它是中央文化、国都文化、统治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和统率地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河洛文化的时限界定,不少研究者认为:上限始于裴李岗文化,以后一直延续到今天。
河洛文化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新古器时代早期偏晚的一种文化。
早在1959年,就在洛阳市偃师马涧沟发现了属于裴李岗文化遗存的石磨盘一套;以后,裴李岗文化遗址陆续在古洛阳范围内的偃师、巩县、登封发现,再后来,在豫西地区又多次发现,这说明古洛阳地区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
接下来的仰韶文化,以首先发现于河洛区域内的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河洛地区是它的中心区域。
同时河洛地区又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
二是“三皇”、“五帝”文化。
三皇(取燧人民、伏羲氏、神农氏一说)、五帝(取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都和河洛地区有直接或简接连系。
其中尤以伏羲、神农、黄帝、帝喾等关系更为密切。
如伏羲长期在河洛地区活动,受河图以画八卦,伏羲之女溺死洛水,化为洛神;今新安县青要山“实惟(黄)帝之密都”;帝喾族生活于洛阳平原,帝喾有四妃,生四子,分别为后稷(周先祖)、契(高先祖)、帝尧、帝挚等。
河洛文化的历史发展
河洛文化的历史发展展开全文夏代第一阶段夏代是早期河洛文化的第一阶段,在这时,河洛文化的内涵就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就是当时河洛文化的核心载体。
考古研究表明,在距今约5000-3500年期间,生活在中原地区,具体地讲生活在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被称为是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王湾三期文化、新砦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学文化。
这几种文化在考古学地层上先后叠压,在文化内涵上一脉相承。
这些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在嵩山南北,集中在黄河及其支流伊河、洛河,淮河支流汝河、颍河的中上游。
根据考古研究成果,当时我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分为既同时并存又相互影响的6个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燕辽文化区、甘青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和江浙文化区。
中原文化区位居中央,与四邻的5个文化区密切联系,其地域优势使它汲取四邻文化精粹,迅速发展自身文化,在诸区域文化中起着核心、主导作用,最终率先跨入文明社会。
这个研究成果与文献记载是吻合的,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距今5000-3500年期间,该区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及其后裔与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
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建国之初禹都阳城、阳翟,启都夏邑,地域在颖河上游的现郑州市所辖的登封、新密、禹州一带,距洛阳仅百里之遥。
启子太康继位,就把都城迁到斟X,以后的夏桀也定都斟X,如《竹书纪年》:“太康居斟X,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对魏文侯说的一段话:“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在这里,“河济”指济水入黄河处,在今荥阳以北;“泰华”即华山,今陕西华阴县;“伊阙”为洛阳南的分水阙口;“羊肠”指黄河北岸太行山上的崎岖羊肠小道;“夏桀之居”的地理位置无疑就是洛阳,就是伊洛盆地。
1959年四五月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先生率领的中国科学院考古所考古队在河南省西部进行以探索夏文化为目的的考古调查,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命名为“二里头遗址根据考古发掘,结合文献资料,确认生活在嵩山南北的伊、洛汝、颖河流域的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就是历史上的夏文化。
黄帝时代与河洛文化
一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 0 9 ( 0 0 0 A 0 8 - 3 1 7 - 9 2 2 1 ) 7 一 1 0 0
于这一” 共主 ”以往学界多作为传说来看待。这一观念的产生, , 则源于 现 有 史 书 对 黄帝 记 载 的 语 焉 不详 及 诸 多 记 载 的 前 后 矛盾 与不 一 致 . 加 之今人所能读 到有关黄帝的事迹, 并非直接从先秦典籍古字中所得。 多 是 移 译 传抄 , 对 黄 帝 真 实 性 的存 疑 也 理 所 当然 。幸而 大 地 无秘 藏 , 故 随
黄帝时代与河洛文化
’
◎聂 晓 雨
( 洛阳周公庙博物馆 , 河南 洛阳 410) 702
摘要 : 黄帝及其 时代在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 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原 因, 但 学界 多作为传说 来看待 。本文结 合考古资料指 明历史文献记载 的可信性 , 点明黄帝及其时代 的实质和与考 古学文化相对应的年代 , 并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通过 对黄帝活动 范围、 文化创造的排 比指 出黄帝时代是河洛文化 的根基和源头。 关键字 : 黄帝; 时代 ; 河洛; 文化
二 是 表 现 力极 丰富 , 喜 、 、 、 各 种 情 绪 及 动 、 、 烈 、 对 怒 哀 乐 静 热 琵 琶 运 用 了 由慢 渐 快 , 由弱 渐 强 的弹 、 指 法 。充 分 塑 造 拂 轻 快 各 种 形 态都 起 画 龙 点 睛 作 用 ; 是音 色 优 美 、 和 、 听 了 一个 “ 胆包 天 ” 武 才人 , 为 大唐 埋 下 了 一颗 定 时 炸弹 。 三 柔 百 色 的 也 第 四场 ,三 年 后 ,太 子 登基 并前 去 尼 庵 招 妩 媚 娘 续 发 回 不 厌 ; 是 既 有 个 性 , 透 力 很 强 , 能 与 各 种 中 西 乐 器 为 四 穿 又
河洛文化的发展
河洛文化的发展
河洛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具有极高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它孕育了华夏民族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河洛文化中的思想、观念、礼仪等,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的核心
其次,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 容,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河洛文化中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 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数字化保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河洛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确保其历史信 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创新性发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对河洛文化 进行创新性发展,推出符合现代审美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 国际交流与传播:加强河洛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河洛文化 ,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教育普及:将河洛文化纳入各级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普及河 洛文化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河洛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河洛文化的发展
01
总之,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源 头之一,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河洛文化在
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
03
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河洛
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河洛文化 的发展
-
1 河洛文化的起源 3 河洛文化的发展 5 总结 7 河洛文化的未来发展
2 河洛文化的形成 4 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6 河洛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8 河洛文化的未来展望
河洛文化的发展
河洛文化的起源
河洛文化,又称河图洛书文化,是中华文 化的源头之一,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因其 地域在古代为中原地区,故称"河洛文化"
黄帝传说等
黄帝传说等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2012年第06期黄帝传说同学们,黄帝和炎帝一样有着神奇的故事,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传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出生成长于陕西姬水,因而姓姬,居轩辕之丘(今陕西省武功县),故号轩辕氏,葬于陕西桥山黄帝陵。
传说黄帝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或山东曲阜),亦称为有熊氏。
当时的天下,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断。
黄帝族崛起,先与炎帝联手打败蚩尤,后与炎帝决战于涿鹿,将其流放南方,后又平定刑天和夸父等部落的反抗,经过随后数次战争,终于重新统一天下,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
后来将炎帝从南方召回辅政,炎黄两个部落开始融合。
传说黄帝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三皇五帝”的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个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三皇五帝中国历史的早期(现称为先秦时期)可以划分为皇、帝、王、霸四个时代。
中国早期最高统治者称“皇”和“帝”,他们在位的时间就是中国开国之初,古人称之为“三皇五帝”时代。
古人理解的“中国”具有“天地人”静态结构和“五行”运转模式。
因此,“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
后代学者习惯把个人推崇的古皇古帝人选放入以上八个“座位”中,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三皇五帝组合。
田野考古学所见的中国各地文化面貌有史以来第一次趋同的时代就是“龙山文化时代”。
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就是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语出《国语·周语下》。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
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部落的首领。
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
关于炎帝黄帝的历史小论文
一般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巍巍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渊源于黄河流域。
这种说法当然对,但不全面,根据现代考古的发现和众多学者的多方论证,中华民族史前文明区应分为三部分,它们是:一、河洛文化区位于黄河中上游。
黄河中游是古代羌族居住地,最早一支为烈山氏,其子名柱,会种谷物和蔬菜,后被奉为稷神。
炎帝(即神龙氏)也属古代羌族。
轩辕黄帝居黄河上游,属古戎狄部,后黄帝与炎帝联盟,产生了族外婚的婚姻形式,繁衍出世代的“炎黄子孙”这也是后来华夏民族(汉族)的主干部分。
二、海岱文化区位于黄河下游、黄淮之间的广大地区,居住着东方夷人各部,据说当时“夷有九种”,伏羲氏为“九夷”部落联盟首领,教人渔猎,始作八卦。
接着发展起来的是蚩尤,他发明铜器,以金为兵。
后来蚩尤被黄帝打败,夷人中的四部并入了华夏族,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海岱文化区是中华民族最早、最重要的摇篮之一。
三、江汉文化区位于南方长江流域,是古苗蛮族各部居住地。
三苗是三个苗族部落,奉帝鸿为祖先,以蛇为图腾。
最早培育出水稻,农业生产相当发达。
而湖北屈家岭文化的分布及影响所及,其农业生产水平和“陶祖”所反映的父权制的确立,都证明当时南方的江汉流域广泛存在过一个发达的苗蛮文化区。
中国上下五千年是怎么算的?
中国上下五千年是怎么算的?⼤家可能都听过《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那么上下五千年历史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伟⼤祖国有⾮常悠久的历史。
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约有五千年的历史,所以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传统说法”和“通常叫做”不会早于20世纪初,因为古⼈不会有此意识和兴趣,时间跨度也不够。
“五千年”之说最早出⾃哪⾥不好确定,最为有名者相传是孙中⼭于1912年初写的《黄帝赞》: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古传。
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
世界⽂明,唯有我先。
这篇祭⽂是否真为孙中⼭撰写有疑问,因为《孙中⼭全集》中不收此⽂,⽽同期孙中⼭倒是写过祭明太祖朱元璋⽂。
但是“五千年”之说借《黄帝赞》传播甚⼴,如今陕西黄帝陵⽴有该祭⽂的孙中⼭集字⽯刻。
祭⽂充满豪情壮志,不过以现在眼光看,内容并不客观。
尤其最后⼀句“世界⽂明,惟有我先”,基本属于极端民族主义⽤语,不应得到认同。
可是回到当时情况,完全可以理解。
因为在清末民初,⾰命党⼈为实现推翻满清的⽬标,在准备军事⽃争的同时,在⽂化领域也掀起⼀股崇拜黄帝的热潮。
黄帝纪年的具体年份确定当时有多种,最⼤误差达200多年。
后经宋教仁主张,采⽤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实际是政论⽉刊)的⼀种推断,统⼀黄帝纪年为公历年+2698年。
考证⽅法如下:据宋代邵雍《皇极经世》记载,尧元年为甲⾠年,经考证相当于公元前2357年。
再根据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尧以上共有五帝,其中黄帝在位100年,少昊⾦天⽒84年,颛顼⾼阳⽒78年,帝喾⾼⾟⽒70年,帝挚9年,共计341年,因此黄帝即位之年应为公元前2698年。
从考古⾓度看,此中荒诞之处不必讨论。
当时的⾰命者毕竟不是考古学家,对社会有更新的认识,对古史未必有更多的知识,反对满清,也要多借⽤神话传说和术⼠之⾔。
为了⾏⽂简单明了,宣扬⼤汉族主义,⼜采取四舍五⼊之法,创出“中华⽂明上下五千年”之说。
其实黄帝并⾮中国历史传说的起点,之上还有神农、伏羲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时代与河洛文化摘要:黄帝及其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但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因,学界多作为传说来看待。
本文结合考古资料指明历史文献记载的可信性,点明黄帝及其时代的实质和与考古学文化相对应的年代,并采用抽丝剥茧的方法通过对黄帝活动范围、文化创造的排比指出黄帝时代是河洛文化的根基和源头。
一、黄帝及其时代海内外华人大多自诩是黄帝的子孙,尊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祖”。
这一虔诚的信念是维系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坚强纽带。
但对于这一”共主”,以往学界多作为传说来看待。
这一观念的产生,则源于现有史书对黄帝记载的语焉不详及诸多记载的前后矛盾与不一致,加之今人所能读到有关黄帝的事迹,并非直接从先秦典籍古字中所得,多是移译传抄,故对黄帝真实性的存疑也理所当然。
幸而大地无秘藏,随着考古的发现,从而得以解决这一疑问.战国中期齐威王所铸造的“陈侯因敦”的出土,其上铭文中有关黄帝的提及可与现存史料相互佐证①,表明史料的可贵且可信。
既然黄帝是真实的,但何以有关其记载却多有矛盾之处,诸如《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帝王世纪》又称炎帝传位八代至榆罔五百三十年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孙昌意之子高阳为颛頊;《史记·秦本纪》又称颛頊之孙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这些典籍中有关黄帝的几百条记录可谓是矛盾重重.首先黄帝炎帝既同为少典之子,就不可能过五百余年后才代替炎帝而有天下;其次,颛頊为黄帝孙,女修又是颛頊孙辈,女修的儿子又娶黄帝的姊妹女华,这是决不可能的。
如何看待和解释这些问题或矛盾?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对其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即黄帝既是一个人,亦是一个族或部落.黄帝的名称具备双重意义,其部族的名称与族的历代首领或领袖的名称是一致的。
笔者是非常赞同这一认知的。
黄帝是一个部族及其首领的世袭名号,并不是单纯的一个人,而是若干代人,是世代相传的,直到该名号被其它名号代替为止。
黄帝时代亦即自黄帝代炎帝而有天下,至颛頊执政。
黄帝时代的大致年代,笔者亦赞成许先生的推断,即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其早期距今约四千二百年左右;夏以前是尧舜时代,对应考古学文化为龙山文化;尧舜之前为颛頊帝喾时代,属仰韶文化晚期到龙山文化早期,距今约五千年到四千二百年间;再之前即为黄帝时代,属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到六千五百年间,其间华夏大地有许许多多的部落部族或小的酋邦王国,即"黄帝有万诸侯"。
正是由于黄帝部族煊赫的地位及战绩,将当时众多的部族汇聚到一起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并创造出众多的灿烂文化.因此将黄帝作为其时代的代表和中华民族的"共祖",亦是理所当然。
二、黄帝活动的范围黄帝其人,既得证实并非汉代传译的先秦古史所虚构,而是由2350年前的战国中期之人(齐威王)所铸记,并多见当时人对黄帝的载述,则有关黄帝的事迹就非全然乌有。
因此,可从先秦古籍摘译勾画出的黄帝行踪,对应当今的地理位置,便可得到时空概念。
1.有熊:黄帝都邑,学者称其地在今河南省的新郑县西北,此处有黄水,出于有熊山之黄泉,黄帝是因居于黄水而得名②。
按新郑县西约60公里处,是今中岳的嵩山地区。
2.大隗具茨山:钱穆著引《水经注》考称,在新郑西南20公里有大隗山,今名具茨山。
按读《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的语气,具茨山应是大隗山的支脉,所以黄帝向牧马童探路,既问具茨之山,又问大隗之所在。
3.襄城:在今新郑西南约60公里,黄帝应是迷路跑过了头才到此地。
4.洞庭湖: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两省交界处,从新郑南下约600公里。
5.阪泉:钱穆著引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考称,其地在今山西省西南隅河曲的盐池解县东境,该处有蚩尤村。
6.涿鹿:钱穆著考称与阪泉相近,在解县之西约12公里处。
7.空同:即崆峒山,钱氏《黄帝故事地望考》称在河南省中部的临汝、许昌、禹县及密县之间,不在陇山之西③;其与大隗具茨山及襄城接壤,都在河南省中部,而位于有熊(新郑)之西。
8.赤水:在昆仑山下④,北魏郦道元《水经·河水注》云:“赤水出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入于河”。
地在陕西省宜川县之北,是知黄帝游踪到过陕北。
9.昆仑:按昆仑山是中国最大山脉,西起新疆省葱岭,向东横贯以至海滨,长达4000公里左右⑤;其中昆仑东北走为祁连山(在甘肃省)、贺兰山(在宁夏),绵延至阴山(在内蒙古),正属河套地区。
黄帝既游陕北而登上昆仑之丘,便应是到了阴山,然后向南返回其都,甚为合理。
10.青要山:洛阳新安境内,《山海经·中次三经》云:“敖岸山又东十里,曰青要山,实惟帝之密都。
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惮渚……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此言黄帝的秘密居所在青要山,北面是黄河弯曲处,畛水从山中北流注入黄河,与今地望一致。
上述地理脉络,大多出自2300年前的《庄子》一书所载,比较齐威王铭记其高祖黄帝,约晚50年左右,而当时传闻的黄帝活动范围,应该是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向北到山西,经陕北,登内蒙古河套北的阴山;向南到湖北和湖南交界,在南北来去约1500公里的区域内。
晚于庄子约250年后,汉武帝时司马迁记述黄帝的活动范围,则是东至于海,西至空桐,南至长江,北至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约相当于现今的河南、山东、甘肃、两湖及河北等省,南北东西方圆皆1500公里的范围,但都城已改迁涿鹿。
此涿鹿的注解颇为分歧,本文不作详谈。
从中不难看出,两种记述虽略有差异,但共同点还是很明显的,即黄帝活动范围的中心是河洛地区。
三、黄帝时代的文化创造黄帝时代的文化创造,以往的文献多有记述,然学者们对有关记述黄帝时代的文献的看法多有不一致,有的认可,有的不认可,有的只认可一部分,有的则半信半疑。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以文献为线索,现代考古资料为证据,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印证,就可证实黄帝时代是我国文化创造的第一个大繁荣、大昌盛的时代,是形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时代。
(一)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
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最直接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陶器的创造。
《物原》载“轩辕做碗碟”;《古史考》载“黄帝时有釜甑”;《列仙传》载“宁封子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识火自烧。
”陶器的发明创造,根据考古发现,早在黄帝时代以前很早就已出现了,最早出现陶器的年代可能最早到距今一万年。
但是直到仰韶文化,亦即黄帝时代,陶器的生产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陶器的种类出现了大的繁荣,不仅有《古史考》《物原》中提到的釜甑碗碟之类,还有陶壶,陶罐、陶钵、陶盘和尖底瓶等,甚至出现了管理陶器生产的官员“陶正”及彩陶。
文献记载烧陶出“五色烟”即可能是烧制彩陶时的一种曲折反映。
彩陶的出现是制陶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不仅反映了制陶技术的提高,也折射出彩绘艺术的出现和化学试验与科学选择的萌芽。
2.服饰文化的创造。
《易系辞传》载“黄帝……垂衣裳”。
《世本》载“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宋衷注:“伯余、胡曹皆黄帝臣”。
《竹书纪年》载“(黄帝)初制冕服”。
表明黄帝时代的人们已脱离了衣兽皮挂树叶的时期,不仅开始着衣服,而且开始有了代表身份地位的冠帽。
《淮南子·汜论训》载“伯余之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仰韶时期陶器上布纹,稀疏程度正如文献所言,经鉴定也确属麻布。
另《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这就是讲黄帝时代已饲养家蚕并用蚕丝织布作衣。
在中原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发现家蚕茧遗迹和陶塑家蚕俑。
这就表明黄帝时代的人们,不仅穿着麻布衣服,而且还出现了更高档次、更舒适的丝织衣物。
3.铸铜及生产、生活、交通工具的创造。
《管子·地数》中提到黄帝采金(铜),蚩尤用铜制器。
另在今灵宝境内有黄帝铸鼎升仙的传说,有铸鼎原,黄帝陵等。
传说原本难以确认,不过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有铸铜遗渣,在甘肃距今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中发现有铜器,在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也发现距今六千年的青铜和黄铜。
这些均证明在黄帝时代已开启了铸铜文化的序幕。
《世本》里提到“雍父作臼”,“雍父作杵”、“挥作弓”、“夷牟作矢”、“垂作耒耜”、“垂作銚”、“垂作缛”、“共鼓、货狄作舟”等。
据宋衷注雍父、挥、夷牟、共鼓、货狄等人皆黄帝臣。
在仰韶文化前,粮食加工工具主要是石磨盘、石磨棒,黄帝时代杵臼的出现则更为进一步;弓、矢的出现当在黄帝之前,挥与夷牟作弓矢当是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对弓矢进行了改进,使之效能更加突出。
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均普遍发现石矢、蚌矢和骨矢。
耒、耜、銚、缛等都是农具,在仰韶文化各遗址中均有发现,体现了黄帝时代农业文明的昌盛。
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船形陶器,证明了“共鼓、货狄作舟”的记载。
《易系辞传》载黄帝时“夸刂木为舟,剡木为楫”,说明当时的船当为独木舟。
此外,未见于文献而在考古中发现的工具有斧、锛、铲、刀、镰、凿等。
4.建筑的创造。
《帝王世纪》讲“自黄帝以上,穴居而野处,及至黄帝,为筑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虽说在黄帝以前人们已会营造房屋,但基本上是窝棚式的半穴居房址,到了仰韶中晚期,即黄帝时代,人们营造的房子不仅有半地穴式,也有地面建筑,由圆形,方形的房子。
房子已经会主柱架梁,墙壁是木骨泥墙,室内一明两暗,这种房屋建筑模式,奠定了五千年以来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基础,是中华民族建筑的鼻祖。
另外代表中国古建筑技术最高、水平最高、艺术价值最高的楼阁,在黄帝时代就已出现。
《竹书纪年》上记载“黄帝建十二楼,六十年凤凰巢于阿阁。
”不仅如此,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前堂后屋”的大型建筑,是进入王朝时代“前朝后寝”建筑的祖型。
尤其是在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发现了占地四百平方米的“四阿重屋”大型建筑。
阶级社会的王宫建筑格局竟出现在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二)精神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造1.形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及贫富分化的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的早期是群婚阶段,逐渐才出现以氏族为基础的社会,实行族外婚、对偶婚。
氏族的性质开始是母系,后来才发展为父系。
黄帝时代则完全确立了父系氏族社会的主导地位。
在黄帝时代范围内考古所发现的众多遗址中,均发现有成排的小房间,有些房子内有自己的生产工具、粮瓮、粮窖、灶塘等,显然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形象。
墓葬则是另一佐证。
在遗址中所发现的墓葬,基本上都可分成大、中、小三类,墓葬随葬品的悬殊,表明贫富分化已走向极端;而男女合葬墓,普遍是男左女右,显然是一夫一妻制的实例。
1996、1997年在黄河岸边所发现的妯娌、寨根遗址即是黄帝时代社会形态的典型例证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