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哲学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与超越——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与超越——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德基础 , 因而批判 了私 有制 和私 有 财产 , 将人 的 真 正 自由理 解为道 德 自由, 而 不是 私 有财 产 的 自由。 “ 道 德 的 自 由 才 使 人 类 真 正 成 为 自 己 的 主 人。 ” _ 6 J ( 他 认 为“ 公 意” 应 当成 为政 治 的道 德 基 础 。因为 “ 公 意” 是人们意志 的内在结合 , 是普遍 意 志, 永远 不 会 出错 。法 律 应 当根 据 “ 公意” 建 立起
理 想 的最坚 定 的追 求者 。
关键词 i 现代政治 ; 道 德 基 础 ;个 体 权 利 ; 共 产 主 义
中圈分类号 : A8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7 1 6 8 ( 2 0 1 3 ) 0 6 —0 0 0 5 —0 6
现代 政 治 的 主 流 话 语 为 了实 现 个 人 权 利 的
他 不再 为现 代政 治 寻求 美德 支撑 , 而是 在 揭示 和 批判现 代政 治 的社会 基 础 上 , 提 出 了从 政 治解 放 到 人 类解 放 的思 想 , 并构
想 了实现人 的 自由全 面 发展 的共 产 主义 社会 理想 。马 克 思既 是 一个 现代 政 治 的 激进 的 批 判者 和 超 越 者 , 同 时也 是 其价 值
第 1 5卷 第 6期 厂2 0 1 3 年1 1 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Jo U R N A L o F TI A N JI N ADM I NI ST R AT I oN I N STI TU T E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V0 I . 1 5. N0. 6
N o v . 2 0 1 3 7
求 者 。梳理 这 一 批 判 对 于 理解 唯 物 史 观 的 诞 生 及 其 当代 意义 , 有着 十 分 重 要 的价 值 。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

马克思对于现代性两重批判一、马克思学说对于现代性的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关键词:现代性、有原则高度、批判1、现代性:modernity,有137种定义,可见理解其含义的角度之多,但是马克思揭示的现代性是指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原则和纲领,也就是是现代世界称之为现代世界的某种东西。

具体来讲主要是两点:(1)资本(物质动因):重商主义时代进行大量的货币累积,但是单纯的货币累积并不是资本,只有当货币投入流通,并且产生超出其自身价值之上的价值,才能称之为资本,可见资本要求增殖,因此在此现代性的作用下,现代社会不断进步、增长,并且对于增长高度敏感。

海德格尔说现代社会处于一种“进步强制”的状态,当人们有一天认为增长可有可无,那意味着现代社会行将崩溃。

正是资本增殖的根本属性使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必须把增长和进步作为自己的基本法则。

(2)现代形而上学(实现手段):即现代哲学以及以现代哲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和技术。

简而言之,即资本以何种方式增殖。

人们可以通过延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取绝对剩余,但是这是一种传统的、非现代的方式。

而现代方式即一种现代形而上学——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这要通过提高生产率来实现,提高生产率则是使生产变成科学的生产性应用的过程。

2、有原则高度:马克思并不是批判现代性的第一人,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

重农主义就对现代世界进行了批判,认为积累货币是罪恶的根源,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在于健康的农村居民,而不是像老鼠一样在地洞里钻来钻去的城市居民。

而卢梭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更是对于现代性批判的后盾式人物,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一书中,卢梭就认为现代世界的原则使人文明起来,使人类没落下去,使人类没落的并非金和银,而是铁和谷物——工业和商业、科学和技术。

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批判。

海涅曾对浪漫主义者进行过定义:他们设想一个黄金时代,即原始的自然状态,认为那是最优越的,而人类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没落的。

自由范式的转换与现代性困境的超越

自由范式的转换与现代性困境的超越

活。……家族 内的 自然共同体产生于必然性 , 必然 性统治着家庭中的所有活动。 相反 , 城邦的领域是 人所理解的 自由。作为近代著名的 自由主义奠基 自由的空 间 ,如果 这 两个 领 域之 间有 什 么 关 系 的 那么理所 当然的就是 : 在家庭 中对生命必需性 者之一 , 贡斯当( ej i C nt t]此理解古今 话 , B n mn os n)I a a / 自由的差别 :古代人 的 目标是在共 同祖 国的公 民 “ 的控制是追求城邦之 自由的条件。 [ 在必然性的 ”] 2
而不 自知 , 这也是斯宾诺莎 的“ 自由就是对必然的 认识 ” 所蕴含 的真实 含义 。而建 立在这 个假 设 之上
去做 ……” 自由, 的 往往就 通过 自由的语 言与行动显 现 自己的卓越 与独特 对积极 自由的理解 即“ 性, 确证着 自己是“ 。 谁” 这里的人不是同质化的人 规定好了对真实生活的理解 ,结果成为残暴统治 类, 而是 指 “ 复数 性 ” 的人类 境 况 , 应 着言 与行 的 的华 丽伪 装 。“ 对 有人 怀疑 我捍 卫消 极 自由而 反对 积 极 自由 , 以为消 极 自由更 文 明 ,那 只是 因为我 觉 显现所构成 的权力空间中的 自由。可 以说在古代 人那里 , 自由与政治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 自由的 得, 积极 自由在正常生活 中虽然更重要 , 但与消极 自由相 比更频繁地被歪曲和滥用 。”5 [ ]在伯林看
会说话的动物” , 时 他这里的“ 并非是全部的社 人” 会“ 口”而是特指公 民即 自由民。在城 邦社会 人 ,
中,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或者城邦与家庭 的分离
是 自由得 以可能 的前提 。“ 家庭领域的显 著特点 资本主义社会才获得了现实性及其“ 定在” 。实 际 是 ,在其 中,人们被他们 的需要所驱使而一起生

马哲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探讨

马哲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探讨

马哲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哲学体系。

作为一种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现代西方哲学进行了超越性的探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人们对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的审视,并试图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哲学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心主义被视为一种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它忽视了物质的存在和它与意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由物质条件决定。

这种观点超越了唯心主义的范畴,为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中的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理性主义被视为一种过分强调人类理性能力和意识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观点,强调了人类实践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个人的理性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这种观点超越了理性主义的范畴,为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提供了理论支持。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形而上学被视为一种虚构的哲学思维方式,它忽视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历史是一种有目的的变化过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这种观点超越了形而上学的范畴,为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进行了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存在主义被视为一种抽象的哲学思想,它将人类存在的问题抽离了社会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存在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存在形式,人类对于自身的理解需要考虑社会历史的影响。

这种观点超越了存在主义的范畴,为对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超越提供了理论依据。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理论
西方马克思 主义对 现代性政治的批判 ,主要是 指对现
代 国家 的批判 , 一般而言 , 国家在 日常 的政治生 活中扮演 了 非常重要 的角色 ,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 国家的本质 、 职能以及 范 围等 问题 , 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 不仅对传 统的 国家理 论 进 行 了 全 新 的解 释 , 更重要 的是 , 它还 根据 2 0世 纪 时 资 本主义 国家的变化 , 重新理解国家的真正 内涵 。下面就简单 介绍一下西方马克思 主义 三个 典型 国家理论 ,即工具主义 国家理论 、 结构主义 国家理论和调节者 国家理论 。第一种 国 家理论是从 国家 的阶级统 治功能角度分析 的 ,它认 为 国家 是经济 占统治地位 的阶级 实施 阶级统治 的重要 工具 ,其主 要职能就是维护统治 阶级 ( 现代主要指资产 阶级 ) 统 治和经 济利益。第二种 国家理论是从 国家结构 的角度分析的 , 它认 为 国家结构主要分为经济 、 政治和意识形 态三方面 , 其中经 济 占据支配地位 , 是其 他一切的基础 , 而政治和意识形 态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 。第 三种 国家理论是从 国家 的调 节功能 出发来分析 的,它认 为国家主要是调节社会各 阶级 关系 , 来维护统治 阶级 的统治 , 维护社会稳定 。三种 国家理 论 分别从不 同的角度研究 了资本主义的国家理论 。 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 的变迁 ,国家理论开始不适 应 实际 , 由此国家的批 判理论开始 出现 。其 中现代 国家批判理 论 产生的原因在于 :两次世界 大战使得资本主义 国家理 论 无 法被普遍适用 , 并且 随着俄 国十月社会 主义革命 的胜利 , 社 会 主义 形 式 的 国家 开 始 出 现 。在 这 种 背 景下 , 以往 的 国 家 理论无 法解 释新 的现象和解决新 的问题 。因此无论是老牌 的资本 主义 国家还是 新兴 的社会 主义 国家都要求对 国家 问 题进行新 的分析和研 究 , 建立新 的国家理论 , 为此催生 了现 代 国家 批 判 理 论 。 概 况 地 来 讲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的 国 家 现 代 批 判 理 论 认 为 国 家是 一 种 政 治 组织 形 式 ,与 人 类 的 活 动 具 有 密 切 的 联 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具有开创意义的国家批判理论 , 是 战后 由意 大利学者 葛兰西针对意 大利 的历史经验进行 反 思后所提 出来 的。葛 兰西 的 国家批判理 论主要包括两个 方 面 的内容 : “ 两个社会 ” 和“ 霸权理论 ” 。其 中的两个社会 , 是 指东西方社会文化等方 面存 在着差异 ,因而东西方存在 着 不 同的国家制度 和结构 。西欧 国家效仿俄 国十月革命建立 社 会 主 义 国家 在 2 0世 纪 后 期 都 遭 遇 了 失 败 的 历 史 也 正 说 明了这一点 ,不 同的国家权 力基础需要有不 同的国家制度 和结构去适应 , 盲 目地照搬 , 只会导致失败 。葛兰西认为 国 家包括政治社会和市 民社会两 部分 ,在西方 国家 中市民社 会是更为独立和复杂 的权力组 织 ,是对资本 主义 在文化和 意识上 的一种保护 。因此 , 对于西方 国家 来说 , 简单地效仿 俄 国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国家是不会成功 的。共产主义 者想要推翻资本主义 ,必须从 文化和意识上 进行坚决 的斗 争。而霸权理论是在两个社会 的基础上 , 即区分 了政治社会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李承儒(甘肃社会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 要:现代性问题作为当前社会发展遇到的瓶颈已经为许多哲学家所批判和反思,但仅从否定启蒙理性的角度批判现代性问题显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后现代主义者不再存在论基础上去消解理性中心主义的做法也是流于表面。

尽管马克思没有直接使用过“现代性”一词,但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洞察,对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反思、重构和超越,从异化劳动入手,提出只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自由人共同体,才能使人回归本质,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现代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反思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9)01-0144-04作者简介:李承儒,(1990—),男,汉族,甘肃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统战理论等研究。

现代性理想是一种以人的理性为基础,人的主体自由为标志的思维意识的转向,也是确立理性权威,重新建构人类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的拐点。

正是启蒙理性为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价值体系,创造了新的世界秩序。

随着现代性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人类所能企及的范围内,人的因素已经超越了自然因素,可以说,人成了世界的“主体”。

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

”[1](P561)当资本逻辑伴随着启蒙理性主导人们的思想之后,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便不断被推向前进,但全球问题却逐渐凸显,并不断扩大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这使得许多人对启蒙理性重新进行反思,以求解决现代性问题。

而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现代性已不再作为支配和衡量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标准,反而成了他们批判的对象。

但仅仅通过全面否定启蒙理性从而解决现代性问题是绝不可能成功的,现在宣告告别现代性而步入后现代更是不现实的。

超越现代性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与阿伦特

超越现代性的两条道路:马克思与阿伦特

安定 和变 动” , 使一 切 固定 的僵 化 的 关 系 以及 与之 相适应 的素被尊崇 的观念 和见解 都被 消 除 了, 一 切 新形成 的关 系等不到 固定下 来就 陈 旧 了, 一 切等 级 的和 固定 的东 西都烟 消云散 了 , 资 本成 了摧 毁一 切 的万里长城 , “ 这就 是资 产 阶级 时代 不 同于过 去 一
关键词
现代性
资本统治 技术控制 人的异化 世界异化 复归政治 生产关系
[ 中图分类号 ] B 0 3 ; B 5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4 4 7— 6 6 2 X( 2 0 1 3 ) 0 1 — 0 0 1 0— 0 6
在今天 “ 现代 性 ” 全球 扩张 的时代 , 对 1 9和 2 0 世纪两位最 关注现代性 问题—— 同情人类 苦难 和追 求人类 自由解放 的伟大思 想家一 一 卡尔 - 马克思 和 汉娜 ・ 阿伦特 的现代性思 想进行 比较研 究 , 无 疑具
② 马克思 : 《 资本论》 第1 卷, 人 民出版社 , 2 0 0 4年 , 第8 8页。 ③《 马克思恩格 斯文集》 第 2卷 , 人 民出版社 , 2 0 0 9年, 第3 5

3 6页 . .
l l 一 一 ■ ■ l 0 。
超越现代性的 两条道路 : 马克思与 阿伦 特
◎ 白 刚
பைடு நூலகம்
内容提要
马克 思和 阿伦特都是现代性 的强烈批评者 。在马克思这里 , 现代 性的本
质是“ 资本 统治” , 现代性 的危机 是 失去个性和 自由的“ 人 的异 化” ; 而在 阿伦 特这 里 , 现 代 性的本 质是“ 技 术控制 ” , 现代性 的危 机是 失去公 共政治 自由空 间的“ 世界异 化” 。对 于现代 性的批 判和超越 , 阿伦特走 的是 一条 单纯“ 复 归政 治生活” 之路 , 而马克思 则走 的 是一条彻底 “ 变革生产 关系” 之路 。比较 而言, 马克 思的道路更 为究竞 。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政治哲学分析 ——内涵意蕴、本质特征及现代性超越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政治哲学分析 ——内涵意蕴、本质特征及现代性超越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政治哲学分析——内涵意蕴、本质特征及现代性超越一、引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哲学深意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意蕴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涵义和基本特点2. 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3.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本质特征1. 人类共同价值观与人类本性的关系2. 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社会根源与制度基础3. 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路径1. 全球化背景下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2.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维度的推动模式3. 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律框架在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方面的作用五、当今世界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面临的挑战1. 文化冲突与种族歧视的挑战2. 贫富差距与社会不公的挑战3. 统治制度不完善导致全人类共同价值无法得到实现的挑战六、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性超越1. 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的文化及思想基础2.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代内涵、历史性与超越性3.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七、结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哲学意义及现实意义引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的概念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指所有的人类都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核心包括尊重人权、尊重多元文化、社会公正及平等等。

本篇论文将论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意蕴、本质特征及现代性超越的政治哲学分析。

第一章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意蕴1. 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涵义和基本特点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种不分国界和种族、不局限于任何文化、信仰、政治制度的普世价值观,它强调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尊严和权利,包括人权、社会公正、人类尊严、平等自由、多元文化等。

这些价值观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共同文明基础。

2. 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人类共同价值观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在古代,许多不同的文明发展出不同的价值观,如古希腊的民主、古罗马的法治,以及儒家和佛家文化中的仁爱、同情等价值观。

从政治哲学到经济哲学——论马克思的现代性诊断视角及其转变

从政治哲学到经济哲学——论马克思的现代性诊断视角及其转变
赵 亚 琼

要: 最初 马 克思 围绕 国家、 法等 问题 批 判现代 性 的主 流政 治哲 学 , 可以说是 在现 实 实践 中理 解
现代性 的基本 内涵 。为 了深入把 握现代 性的现 实根 基 , 马克 思转 向政 治经 济 学的研 究 , 处 于资本 宰制 对 中的现代 性进行 经 济哲学的透视 。 政 治哲学 的视 角到 经 济哲学的视 角。 从 马克 思对现代 性 内涵的理 解从 精神 意识层 面深入到 了现 实根基 之 中, 对现 代性 始终保持 一种 反 思性 的批判 态度 。 关 键词 : 代性 ; 克思哲 学 ; 治哲 学 ; 济哲 学 现 马 政 经
引 向对 国 家 的思 考 。黑 格 尔 的 国 家是 一 个 伦理 共 同体 。
“ 自在 自为 的 国 家 就 是 伦 理 性 的 整 体 ,是 自 由 的 现 实 化 。” ㈣ 个 人 服 从 国家 正 是 扬 弃 自己 的 狭 隘 的 主体 眭 , 回
由于立 足点 的不 同使 他对现代性 矛盾 的把握更加 深刻
说 是 从 政 治哲 学 的视 角 出发 展 开 对 现 代 性 的理 解 ; 来 后 通过 政治经济学 的研究 而对资本 及资本主 义商 品社会
内部 矛 盾 的批 判 , 以说 是 从 经 济 哲 学 的 视 角 对 现 代 性 可
进 行 把 握 。当 然 要 使 我 们 的 理 论 假 设 具 有 实 质 性 的 内
同 时 也 是 全 部 哲 学 所 关 注 的 中心 理 论 课 题 。 尽 管 马 克

政 治 哲 学 的 视 角
马 克 思 对 现 代 性 诊 断 的 初 始 视 角— — 政 治 哲 学 ,
是 在 对 黑 格 尔 政 治 哲 学 批 判概念 ,却是最 早对 现代社会

浅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浅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

浅谈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提要: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考察而得出的社会理论。

尽管他认为这种现代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无比的推动作用,但他也更加鲜明的看到这种现代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通过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实践方面的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对它的超越。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共产主义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的概念,但是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入考察,马克思对现代性作出了新的实质性的理解。

他的现代性理论是一种现代性的社会理论。

他所讲的“现代社会”,就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

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致整个社会生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现代”色彩。

马克思认为这种现代性源于现代生产,现代社会之所以有别于传统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生产方式不同。

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础以及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现代性的生成、演化,制约着观念、文化现代性的发展。

离开了现代生产,很难真正透彻的说明现代性的形成。

应该说,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现代性对社会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革命的性质。

《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而且马克思对构建资本主义现代性起重大作用的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性和解放等价值也十分推崇。

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现代性的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成果;另一方面,现代性又导致了社会裂变等各种异化现象。

在对现代性积极成果赞扬的同时,对于现代性的负面效应,马克思也同样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并由此完成了对它的超越,创建了共产主义理论。

一、对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对启蒙哲学特别是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批判,理清了其中凝结着的启蒙现代性理论,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最初审视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最初审视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最初审视摘要:现代性是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原性理论视域。

对现代性的理解、反思和批判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批判,剖析资本、异化劳动的本质特征,对现代性进行了最初审视。

马克思关于现代性的理论,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合理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现代性;资本;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现代性”是一个复杂、模糊且至今难以定论的概念。

它大体是指一种开放、动态、不断去魅、各个构成因素之间难以协调的社会形态和人的存在样态,是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取代旧的传统秩序的复杂过程。

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但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反思和批判的思想家。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现代性主要意味着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及其基本原则。

对于今天的学术界来说,现代性已成为各种问题争论所共享的一个问题背景,在此背景中凸显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主宰现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

“现代性”是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原性的理论视域。

马克思身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以资本全球化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地平线,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则是现代社会的哲学地平线。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审视、对资本现代性“无情地批判”,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发生地的。

一、资本――马克思对现代性最初审视的主要对象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直逼现代性的本质蕴涵。

资本分析是其现代性审视的核心。

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将现代概念化,对现代性的批判构成马克思哲学批判的内在基础。

马克思通过分析工资与地租,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在国民经济学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各种利益的敌对性的对立、斗争、战争,被承认是社会组织的基础。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一个静态的、可供观察的对象,而是一种动态的运动,资本运动的逻辑就是无限制地增殖自己、膨胀自己。

郗戈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与现代性的“内在超越”问题

郗戈 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与现代性的“内在超越”问题

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批判来审视现代性问题,力图抓住现代性的内在发展逻辑,并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内在批判,寻求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正是基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现代性的内在超越立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才能同时开启现代性的继承、批判与超越的三重理论视域。

一、马克思思想视野中的“现代性”马克思很少使用“现代性”这一术语。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使用了“现代性”一词。

在谈论“政治解放”时,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二元分裂,并揭示出政治民主制与基督教之间的联系:“基督教的幻象、幻梦和基本要求,即人的主权——不过人是作为一种不同于现实人的、异己的存在物——在民主制中,却是感性的现实性、现代性、世俗准则。

”显然,马克思是在与“世俗性”近似的意义上来使用“现代性”一词的,以此来表明现代民主制的世俗性原则与传统基督教的神圣性原则之间的差异。

[1](P179)尽管马克思很少使用“现代性”这一术语,但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性质即现代性本身做过深入考察和具体研究,阐发了具有实质内容和鲜明特征的现代性思想。

马克思频繁使用的“现代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等术语,其实就是他对现代性的指称。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现代社会”、“资产阶级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可以互相替换的同义语:“‘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

[2](P313)并且,马克思还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作为一个“时代”、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而开始的大致时间和标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与现代性的“内在超越”问题郗戈摘要:马克思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来透视现代性问题的,他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相关。

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看作现代性赖以存在、发展的一种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现代性”。

但这并不是指现代性就等同于资本主义,而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现代性的一种特定的发展形式或实现方式。

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之外,还可能存在“社会主义现代性”等其他类型的现代性发展形式。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理解与超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理解与超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理解与超越
马克思是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他是经济学上“第二次革命”的倡导者,他的学说深刻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的思想领先传统,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蕴含着很多可以被超越的结构,他认为公民应该反抗资本主义,以发展一个更公正和实现真正自利的社会秩序。

从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可以被视为法制监督下的自动状态,其经济结构和政治关系存在强大的内在压力,这种压力使得它产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但它往往存在一种不公正的结构,社会的不平等、贫富差距、个体的权力和失去主角地位等等问题对社会的发展是非常不健康的。

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必须有效地维护和改善,否则就会出现社会的紊乱、分裂和动荡的局面。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必须得到超越。

超越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在经济领域,二是在政治领域。

他指出,对经济制度存在过时的概念,应当进行革新和变革,采取更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确保公平实施经济利益的均等分配,摆脱经济的贫穷桎梏,解放人们的政治权力,促进所有群体的共同利益。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在政治领域中,人们应当反对对当权者的崇拜,尊重人权和主权概念,建立民主共和体制,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建立多元化文化氛围,以促进真正的进步。

总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理解和超越,旨在构建一个多样、包容和友好的社会秩序,倡导公平、自由和尊重的精神,提高人们的社会对等意识,实现公正的状态权力,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供有力的基础。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吕忠明/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马克思在不同层次和语境中处理正义问题,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双重维度。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性以“物’的所得为核心,包括以“个人所有权”为标志的权利平等和按“贡献”原则按劳分配的结果平等,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超越性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理想。

关键词:马克思正义理论 现实性 超越性相比其他政治哲学家,马克思在不同层次和语境中处理正义问题,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双重维度。

马克思正义理论是政治哲学史上一次重大转向与突破,在实然与应然、经验与超验、形下与形上的双重视域内,将现实性与超越性有机融为一体。

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是一种普遍的而非特殊的正义。

一、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性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和历史主义联为一体,强调经验直观感和当下的社会历史环境。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1]他的正义理论形成于以市民社会的出现为开端的现代性社会,他站在市民社会外部,察觉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在现代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他的基本任务是,“揭露具有非神圣形式的自我异化”,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阶级压迫,现实性是其根本规定性。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现实性以“物”的所得为核心,包括以“个人所有权”为标志的权利平等和按“贡献”原则按劳分配的结果平等。

(一)以“个人所有权”为标志的权利平等麦金太尔说“正义是给每个人——包括给予者本人——应得的本分”[2]“应得”即权利,权利平等是正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表现。

近代市民社会确立了以财产私有为核心的权利平等原则,它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之上,所以无法实现普遍的权利。

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基础,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中,在事实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维度中,确立了以“个人所有权”原则为标志的权利平等观,构成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基础。

在近代政治哲学中洛克最早提出个人对自己的劳动和劳动成果正当占有的所有权原则,吸取了洛克的个人所有权原则的积极成分后,马克思的“个人所有权”“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呈现,中经《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提升,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达到了高点。

信奉者、批判者、超越者——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位一体

信奉者、批判者、超越者——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位一体
没有成 为 当时社会 的 主流话 语 。马克思虽 然没 有提


维度去理解 , 在不同的时期观察 的视角发生过不 同的转换 。青年时期 , 马克 思深受德 国古典哲学的
影响, 是启蒙理性 的信奉者。随着研究政治经济学 理 论 和参加 工人运 动 实践 的深 入 , 马克 思 对 资本 主
义 现代 性带来 的普遍 异化 现象进 行 了严厉 的谴 责和 深刻 的反思 。面对 资 本 主义 社 会 的残酷 现实 , 马克
维普资讯
信 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第2 6卷

J un l f n a gNoma iest o ra y n r l o Xi Un、 ri )
第 5期 2 0 0 6年 l O月
( hl . Sc Si dt) o.6N . c.0 6 P i s & o . c.E i V 12 o 5O t2 0 o .
现代性 的理 念 创 造 出来 的 , “ 代 性 的命 运 ”与 在 现 “ 资本 主义 的命运 ” 二者 之 间 , 存在 着 一 种不 可 分割 的本质 联 系 。 因此 , “ 本 主 义 的角 嗖” 透 视 从 资 来 “ 现代社 会 ” 从“ , 资本 主义 的 命运 ” 出发 来 探 讨 “ 现 代性 的命 运 ” 就 被 马克 思 自觉地 选 择 为解 剖 现 实 , 生 活世 界最恰 当 、 有效 的途 径 。在 此 意义上 , 最 马克
资 本主 义的残 酷现 实 , 马克思研 究人 类社 会发展 规 律 , 重新 设 计 通 向未 来理 想社 会 的道路 , 形成 了
超越 启 蒙理性 的社会 理 论 。
关键 词 : 马克 思 ; 现代 性 ; 奉者 ; 判 者 ; 信 批 超越 者

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哲学对后现代哲学的批判与超越20世纪中叶以来的后现代哲学,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态度、时代意识和文化表征,尤为重要的是其通过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普遍性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颠"完全不并不是一开始就把神奉为世界的终极实体,而是把某种具体事物确定为万事万物的最终根据和变动不已事物中不变的始基,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赫拉克利特的"火"等。

但随着人的现实世界的延展,以具体事物作为世界的第一推动因日益受到贬谪和质疑。

既然此岸世界无法供给万事万物一个圆满的解释,那就只有在虚无的彼岸世界中找寻。

因此,它把彼岸世界的神即上帝视作万物的本原。

从此万能"神"以至真、至善、至美,最为纯粹的至上地位取得现实的统治霸权。

马克思哲学针对古代形而上学的这种"非存在---存在"的论证思维方式,认为"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也即对于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必须由神学回归人学,使彼岸通达此岸,从天国到达尘世。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4]55.他还指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神"界之中是人强调"原本",从以前哲人忽略或不屑的经验世界出发,提出"对哲学的否定"并"消灭哲学"[4]8,即是说,消灭旧哲学从而终结近代形而上学。

至此,马克思拒斥形而上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并非是在抽象的世界中用新的理性代替旧的理性,"不是从观念出发去解释世界,而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从实践中确立行动的原则"[6].总之,马克思哲学在对西方古代形而上学的颠覆中,在对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终结中,展露出典型的后现代意蕴。

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结构的批判与超越

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结构的批判与超越
确卅 警列 2 0 1 5 . 0 4
ZHO U XUE KAN
■ 马 克 思 主 义研 究
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结构 的批判与超越
高广旭
摘 要 现代性的启蒙辩 证法为现 代社会埋 下危机的种子 , 现代社会 危机 的实质是现代政 治危机。现代 政治
对 于古典政治的反叛决定 了现代社会不再寻求社会的整体性正义理念 , 转而关注实现 正义的具体条件 , 人类社会被 肢解为 以 自然竞争为法则的“ 私人领域” 和以理性 自律 为 法则的“ 公共领 域” 。马 克思的现代 政 治批 判不仅揭 示 了 现代社会危机的现代性基 因, 而且 阐发 了现代社会 危机 与现代政 治结构的 内在 关联 , 并在 此基础上 , 建构 一种既植
中图分类号 B O一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3 4 9 2 ( 2 0 1 5 ) 0 4— 0 0 9 8— 0 6
“ 私人领域” 与“ 公共领域 ” 的二元分立是现代
社 会 的基本 结构 , 围绕 这一 基本结 构 , 当代政 治哲 学
共领 域 ” 二元 分立 。哈 贝马 斯认 为 , 虽然“ 在 中世 纪
个 意义上 , 我 们认 为 , 反 思现 代社 会 的危机 首先 要反 思作 为新 神话 形态 的现代性 何 以为现 代社会 危 机埋
下苦 种 。
那么 , 推 动现 代 社会 结 构 上 述 历 史 性 变 革 的 现
代性 基 因到底 是 什 么 ?众 所 周 知 , 现 代 社会 诞 生 的
标志性 事 件是 1 7 —1 8世 纪 的启蒙运 动 , 而启 蒙 运 动
高扬 的理 性原 则正 是现 代性 的核 心精 神基 因。 自启

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与超越

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与超越

论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与超越作者:黄学胜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06期收稿日期:2013-07-1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唯物史观与历史主义关系研究”(13CZX015);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唯物史观与启蒙:一个批判性的研究”(12ZX16)。

作者简介:黄学胜(1983-),男,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博士。

摘要:现代政治从维护人的权利出发,将道德与政治分离开来,带来了种种现代文明的弊端。

卢梭、黑格尔等人力图重建政治的道德基础,黑格尔法哲学是现代政治的最终完成。

马克思对现代政治的批判围绕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来展开,他不再为现代政治寻求美德支撑,而是在揭示和批判现代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提出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思想,并构想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马克思既是一个现代政治的激进的批判者和超越者,同时也是其价值理想的最坚定的追求者。

关键词:现代政治;道德基础;个体权利;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3)06-0005-06现代政治的主流话语为了实现个人权利的最大化而将政治与道德分离开来,但在卢梭、黑格尔等人看来,这会带来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种种现代文明的弊端,因此他们力图重建政治的道德基础,为现代政治寻求美德支撑。

马克思偏向于后者,但又超越了后者,他是在揭示现代政治的社会基础,以及批判分析现代解放的限度和现代社会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从而一方面对现代政治提出了最高的道德要求,将现代政治的道德诉求,转化成对新的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向往上来;另一方面又不仅仅停留于为现代政治寻求美德支撑,而是将政治问题转化成经济问题,又将政治解放问题转化成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问题。

因此,马克思既是一个现代政治的激进的批判者和超越者,同时也是其价值理想的最坚定的追求者。

梳理这一批判对于理解唯物史观的诞生及其当代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现代政治哲学演进中的自由逻辑——兼论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批判与超越

现代政治哲学演进中的自由逻辑——兼论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批判与超越

2018 年7 "第29 .第4期#豪古&会科学(*文版)I44ERM04G0LIAS0CIAL SCIENCESJul. 2018Vol.39 @.4D0I:10. 14137/ki.issn1003 - 5281.2018. 04. 013现代政治哲学演进中的自由逻辑—兼论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批判与超越祁松林(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自由是哲学的重大问题,更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现代政治哲学以自由问题为理论起点,经过洛克、卢梭、康德与马克思等人的不同阐释,凸显出清晰的逻辑内涵。

面对中世纪传统观念的束缚,洛克等 人大力鼓吹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个人自由,并以此形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卢梭认为,自由是无原则的,个人利益只是嗜欲的冲动,并不能凌驾于自由之上。

康德秉持了卢梭的基本思想,以道德为政治立法,进一步 将自由带入先验层面,确立了自由的至上性原则。

马克思在自由问题上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以人的自由 和解放为思想宗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将人类的自由理想现实化为对“自由时间”的占有,揭示出人类历史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自由;道德;政治哲学;康德;马克思[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5281(2018)04 -0087 -06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谋求人类的自由与解 放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但资产阶级却 将个体的“经济自由”看作是自由的实现。

在资本 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有效回应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 挑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着不同的维度 推进。

回溯思想史的发展,在现代政治哲学的思想 脉络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类自由的状况与社会关 系的实存始终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哲 学亦由此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彻底批判。

一、自由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起点近代欧洲理性精神的兴起带来了人类主体性 的觉醒,在对中世纪神学意识形态与君权神授思想的批判中,自由意志不再是上帝全知全能的表征,人类主体性 的体现。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

作者: 陈志刚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与党史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页码: 34-4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共产主义;资本主义
摘要:马克思是现代性理论的重要代表。

立足辩证法,马克思既看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成就,也看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病症,这使他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具有了科学性和深刻性,迥异于现代性的简单维护者和解构一切价值追求的后现代主义者。

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洞察到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及其奴役的根源,看到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过渡性和暂时性,指出了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彻底超越现代性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新路,从而和注重意识形态解构的后现代学者区别开来。

马克思批判现代性,但并不像后现代学者那样彻底解构现代性,以后现代性来取代现代性,而是以共产主义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作者:丁心悦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4期摘要: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人们高扬理性,也有了对理性的些许分殊,不管是工具理性的广泛应用还是价值理性的被排挤,归根结底还是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所以对于现代性困境我主要是从我们主体理性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社会弊病特别是以异化这一视角来切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并用,是讲求科学认知的“是”与价值规范“应当”的统一,不仅以科学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程,还从价值应当视角来批判的审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

关键词:理性异化共产主义政治哲学一.现代性困境何以可能近代以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对理性的崇拜和颂扬使得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从对客体的研究转向了对主体的研究,强调主客体对立,卢卡奇在其著作中写到“近代哲学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再把世界视为独立于认识主体而产生的(例如由上帝创造的)什么东西,而主要地把它把握为自己的产物。

”近代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只要认识对象是由主体创造的,那么它就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和准确把握的,如此,理性日趋取得了独断地位。

康德的两大论断,实质上就是主体的理性能力为自然和为人自身立法。

早期社会批判理论家霍克海默把理性分殊为主观与客观。

主观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强调的是对理性的工具性应用来满足理性主体的个人愿望,甚至为了达到主观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客观理性更多的是从价值层面来思考与运用我们的理性。

霍克海默认为随着对理性主体的高扬,工具理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的合理化发展,不仅使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同时伴随着客观理性的被挤压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暴露了非理性的多种弊端。

霍克海默的这一观念深受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影响。

韦伯的理论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度分析,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与理性的关系,他提出了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合理性这一对概念,“通过这一对概念,韦伯揭示了理性是怎样通过资本主义的制度实现其‘狡计’的。

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高度合理化的制度,但是,它只是具有高度形式合理化的制度。

”我个人是比较赞同霍克海默的观点的,认为是工具理性的普遍应用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剥夺了个人自由和资本主义道德的沦丧。

其实不管是工具理性还是形式合理性等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主体的理性能力,所以对于现代性困境我主要是从我们主体理性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病特别是以异化这一视角来切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

二.理性与资本异化面对社会的物化现象,卢卡奇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所取代了,整个社会普遍物化了,本作为人们劳动产物的对象不仅取得了主体的地位,还同人相对立。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只有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即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表现和确证,人们通过自由的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外化到对象中,这种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是人的感性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了,变成了强制劳动。

对于社会的异化现状,马克思通过对私有财产的考察发现,正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使得资本家为了资本最大化而剥削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沦为机器般的存在。

“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过程严格遵循可计算性原则,表现为一个服从自身理性原则的自律运转的体系,人不过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化的组成部分,人就自然丧失了其主体地位。

”用韦伯的话来讲就是形式合理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严格遵循可计算性,虽为资本家创造了极大的社会价值,但是为资本家卖命的工人却越来越失去了人的特性,这也是马克思会为了伟大的工人阶级的自由解放而奋斗终身的原因。

卢卡奇在其著作中这样表述资本主义社会根据计算加以调节的合理化的原则:“劳动合理化过程中,人的性质和特点与这些抽象的按照预先合理的估计相对立,人不管是客观上还是在劳动中都不是这一过程的真正主人,只是机械化的一份子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

”正是这种计算的合理性使得我们理性主体越来越丧失主体性,逐渐沦为孤立化和原子化的个人。

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还体现在国家制度与法律体系的严密话,这也说明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全面的。

众所周知,西方马克思的先驱卢卡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有过系统的研究,他对于克服异化的出路与马克思克服异化的道路有何不同呢?接下来我将对二者的不同做一个简要对比分析。

三.克服异化之路1.卢卡奇与物化卢卡奇认为物化在资本主义合理化的过程中,是指工人的质的特性逐渐被消除,工人的命运沦为可以出售的商品,这种人与物关系的物化使人缺乏主体性,对于社会的物化现实不能起到能动的改造作用。

卢卡奇指出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的普遍现象,它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所决定的。

马克思曾指出,面对异化现实的不止有无产阶级还有资产阶级,但是由于二者的阶级地位不同,无产阶级在社会中不仅是一无所有的阶级,同时也是被吞噬的最物化的阶级。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把无产阶级革命在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而在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无产阶级不具备与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相称的阶级意识。

实质上,卢卡奇只是重点强调阶级意识对革命胜利的重要性,认为无产阶级只要提高对物化的认识,意识到自己在整个社会里的阶级地位,从而达成自觉的阶级意识,就可以把人从物化的社会现实中解放出来。

卢卡奇解决物化的途径过于强调意识的作用了,把无产阶级的认识问题等同于革命实践了,这一途径在理论上是合乎逻辑的,但在实践上却是苍白无力的。

因此,他所呼吁的革命的胜利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实践,也只是一种解释世界的表达方式,而没有深入到社会实践层面对世界的改变。

而关于阶级意识如何觉醒的问题,卢卡奇却并没有仔细的探讨,资本主义社会最物化的无产阶级,其意识结构必然也是被物化的,那么他们如何能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存亡问题如何形成自觉地阶级意识呢?因此,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把复杂的社会问题过于简化了,这很难实现人的现实解放。

但其物化理论对于当下社会困境确实提供了一种解决范式。

2.马克思与异化政治哲学是一种对价值“应当”问题的思考,是从规范性视角来审视我们社会中的价值应当问题。

我认为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不仅是一种从价值应当视角来批判的审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认为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作为人而值得追求的;同时,马克思还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当前的经济事实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永恒的社会,它只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过程性的存在而已。

所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才是对现代性困境的真正救赎与超越。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对人与金钱的关系做过考察,认为人与金钱关系的异化使得金钱成了世俗的神,而且金钱不仅是犹太人的世俗上帝更是整个世界的世俗神。

接着,马克思深入地考察了金钱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犹太人的解放不是宗教对立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当代价值意义的社会解放问题,也就是使人们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解放(真正的人类解放)。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的逻辑来考察私有财产问题,认为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的产生,在私有制条件之下,资本家为了私人目的为了占有更多私有财产而工人为了工资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样整个社会就都异化了。

为此,马克思提出要想超越这一现状,就必须通过共产主义社会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扬弃私有财产制度对人的奴役,进而使工人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的解放。

那么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如何揭露当下的社会是不值得过的而共产主义社会在价值上更具可欲性的?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如何实现科学认知的“是”的历史规律与价值“应当”的尺度相统一的。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在人类文明史中,生产力和交往的发展程度主要地体现在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因此马克思就根据分工发展的不同形式来描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是迄今为止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阶段的分工,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力,也产生了最彻底的私人占有制;马克思通过科学分析经济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不可调和地矛盾,社会日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由于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必然导致工人的失业,而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为了谋生,就必然要以暴力革命的形式进行反抗。

革命不仅会打破阶级的分化还将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从而进入一个真正的人类社会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是必然要毁灭的,其灭亡不仅是历史规律使然,而且它在伦理价值上也不具可欲性。

那共产主义社会的可欲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共产主义社会有这样的表述“人们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或理解为拥有。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第85页]共产主义的人是一个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每个人不是片面的对物的拥有,不是从利己主义的有用性上来占有物,人们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来丰富自己的人的本质。

此外,感性对象性活动使人自身一切感觉都成为真正的人的感觉,一切对象都是人的对象;不同于私有财产制度下,人与物的关系是物占主导地位,共产主义社会中,一切对象都是按着人的方式与人发生关系,任何一个对象对主体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性更依赖于主体的感觉和特性所达到的程度。

就像美丽的风景能使人赏心悦目,但是对于没有欣赏美的眼睛来说,再美的的画面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一切需要都是从人本身出发来看待人与物的关系,是人从对象世界向人自身的真正的复归。

四.结语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过将“是”从“应当”的语境中分离出来的问题,但是,《理想国》的内在张力就在于柏拉图在开启了这种“是”与“应当”的分离后,他又投入大量思想精力致力于把哲学王重新带回到城邦的工作当中。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理性的发展,尤其在康德哲学那里,“是”与“应当”的分离就形成了一种更激进的对立状况。

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致力于统一“是”与“应当”的分离,在实践维度上也努力达致二者的统一。

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矛盾的演变而实现的。

参考文献[1]《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著商务印书馆第184页[2]《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王新生著科学出版社第149页[3]《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页[4]《历史与阶级意识》卢卡奇著商务印书馆第158页[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第8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