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牛蒡子,清热之外,还有一个特点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牛蒡子,清热之外,还有一个特点走近中药:认识一下牛蒡子,清热之外,还有一个特点。
现在的季节正是夏天暑热的时候,顺应《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的理念,避暑就是我们现在说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说到避暑,自然就离不开清热解毒。
而提起清热解毒,我们会想到些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想起金银花、绿豆、西瓜之类。
但舍此之外,牛蒡子也是一味不得不详细说说的中药了。
牛蒡子在中药里有比较高的地位,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它就被列为中品。
一开始的名字被叫做“恶实”,此外,还有牛子、大力子、鼠粘子等别名。
从植物来源来说,牛蒡属于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也就是牛蒡的成熟果实。
它的植株大概有1到1.5米高,有较多分枝,果实为瘦果类,略呈弯曲的长倒卵形,外表灰绿色。
牛蒡子虽然各地均有出产,尤其东北产量尤多,但它的道地药材却是浙江桐乡,称为“杜大力”。
从外观上看,牛蒡子是一种果实,外形消瘦,为倒卵形,外皮褐色,有数条稍微突起的纵棱,表面还能见到紫黑色斑点,下端有一凹窝为果柄痕。
牛蒡子的外皮很坚硬,却容易被嗑开,破开后可见两片子叶,含有丰富的油脂,气微而味苦。
入药的牛蒡子以粒大饱满,灰褐色者为佳,一般炒黄后入药。
现代科学发现,牛蒡子含有牛蒡甙和大量的油脂。
它的药理作用大概有两个方面:1、利尿解热。
2、抗菌。
由于牛蒡子含有大量的油脂(约占20%左右),所以,传统的中药炮制里一般将其炒黄后使用。
性味辛苦而寒,能入肺、胃二经,能散风热、宣肺气、透疹解毒。
在历代医家手里,牛蒡子被广泛运用于感冒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痈肿疮毒等证。
郁郁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和解毒作用,尤其适宜以下几种情况。
1、风热表证:风热袭表而致咽喉肿痛,牛蒡子常与荆芥、薄荷、桔梗、甘草等配伍,代表方剂如牛蒡汤。
2、风热里证:很多人认为,牛蒡子既然适用于表证,显然就不适合里证了。
但牛蒡子对于里热引起的便秘却又非常合适。
尤其是风热在表,外有表证而内有便秘,牛蒡子可谓能表里双解;3、便秘:因牛蒡子富含油脂,有不错的润肠通便之用,中医称之为“滑肠”。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牛蒡子是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中药的一种,这是人们熟知且公认的养生食物。
下面就来说说。
牛蒡子的基本介绍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
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
现代研究,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牛蒡子的营养价值果实含牛蒡甙,水解生成牛蒡甙元及葡萄糖。
又含罗汉松脂酚,络石甙元,倍半木质素AL-D及 AL-F。
种子含牛蒡甙,牛蒡酚A、B、C、D、E、F、H。
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硬脂酸,棕榈酸和亚油酸。
牛蒡子的选购瘦果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mm,直径2-3mm。
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数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
先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凸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
质硬,折断后可见子叶两片,淡黄白色,富汕性。
果实无臭;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
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牛蒡子的食用方法一、瓜蒌牛蒡子汤功效:主治乳房结块肿痛,伴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等。
组成:瓜蒌仁12-15g,牛蒡子9-12g,天花粉9-12g,黄芩9-12g,山栀9-12g,金银花9-12g,连翘9-12g,皂角刺9-12g,青皮3-6g,陈皮3-6g,柴胡3-6g,生甘草3-6g。
加减:乳汁壅滞者加鹿角霜9g,漏芦9g,王不留行9g,路路通9g;乳汁过多者加生山楂30g,生麦芽60g;有肿块者加赤芍9g,川芎9g,当归12g;偏热盛者加生石膏24g,鲜生地15g;偏于气郁者加金铃子9g,合欢皮9g,炒枳壳6g;新产妇恶露未尽加当归9g,益母草15g,减黄芩、山栀;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g;表寒重者加荆芥10g,防风10g;成脓期加黄芪15g。
牛蒡
牛蒡被称为东洋参,原产中国,《本草纲目》称“牛蒡”(又称大力子)是两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其根均可入药,也可食用,《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
《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
牛蒡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在日本可与人参媲美,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产品,它全身是宝,富含菊糖,纤维素,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所含胡萝卜素比胡萝卜高280倍。
目录∙ 1 简介∙ 2 概述∙ 3 营养成分分析∙ 4 价值功能∙ 5 药用及功效牛蒡开放分类:中国植物中药农作物各类植物名称植物被称为东洋参,原产中国,《本草纲目》称“牛蒡”(又称大力子)是两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其根均可入药,也可食用,《本草经疏》称其为“散风除热解毒三要药“。
《本草纲目》称其“通十二经脉,洗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
牛蒡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在日本可与人参媲美,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产品,它全身是宝,富含菊糖,纤维素,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矿物质、氨基酸,其中所含胡萝卜素比胡萝卜高280倍。
目录∙ 1 简介∙ 2 概述∙ 3 营养成分分析∙ 4 价值功能∙ 5 药用及功效∙牛蒡牛蒡学名ArctumIappaL,别名牛菜、大力子、牛子、蝙蝠刺、东洋萝卜。
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的肉质根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每l00克鲜菜中含水分约87克,蛋白质4.1-4.7克、碳水化合物3.0-3.5克、脂肪0.1克,纤维素1. 3-1.5克。
胡萝卜素高达390毫克。
维生素C l.9毫克。
在矿物质元素中含钙240毫克,磷1 06毫克,铁7.6毫克,并含有其它多种营养素。
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
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
牛蒡为菊科草本直根类植物,性温、味甘、无毒。
别名大力子、东洋参、牛鞭菜等。
牛蒡子和牛蒡根既可入药也可食用。
原产中国公元920年左右传入日本,在日本栽培训化出多个品种,20世纪八十年代末由日本引种菜用牛蒡,大部分出口,少量进入国内市场。
牛蒡子《中国药典》
叶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并含有细小的草酸钙簇晶,偶见小方晶。
【化学成份】果实含牛蒡甙(arctiin),水解生成牛蒡甙元(arctigenin(glucose)[1]。
又含罗汉松脂酚(matairesinol)[1],络石甙元(trachelogenin倍半木质素(sesquiligenan)AL-D及 AL-F[1]。
种子含牛蒡甙[3],牛蒡酚(A、B[4]、C、D、E[5]、F、H[6]。
又含脂肪油,其中脂肪酸成分有:花生酸(arachic硬脂酸(stera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药理作用】1.对肾病变的作用:取5周龄的Wistar系雄性大鼠腹腔注射l0mg/kg的氨基核苷每10天次,连续6但经口服给药则显未效果。
2.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形奴兴氏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3.甙元有抗癌活性。
【鉴别】理化鉴别(1)取脱脂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温浸1h验:①取滤液2ml,加入1%液2ml,加入等体积的3%碳酸钠水溶液,于水浴上煮沸3-5min则溶液呈红色。
(检查木脂素类)(2)取本品粗粉5g,加稀盐酸水溶液(pH1.0-2.0)浸泡过夜,滤过。
取滤液3份各2ml,置3剂、硅钨酸试剂各1滴,则分别产生白色、棕红色及白色沉淀。
(检查生物碱)(3本品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炮制】1.净制:拣去杂质,筛去泥屑。
2.放凉。
3.酒制:《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质,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性味】味辛;苦;性寒【归经】归肺;胃经【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注意】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牛蒡子
牛蒡子(《名医别录》)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
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苦,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
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
主明目,补中,除风伤。
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
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
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
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
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
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
降也,阳也。
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
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
吞一粒可出疮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
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
《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
中药一口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一、7个历代本草代表作:1.《神农本草经》:汉代,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
【口诀】神在最早的时候有,农民经常流汗(汉代)2.《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集注,是对神农本草经进行集注,通过自然属性分类来集注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图文并茂、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新修:重新来修,是由国家组织的,因此有图文,唐代的兴盛也造就了这第一部官修本草4.《证类本草》: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
【口诀】宋代包拯破案讲究证据5.《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口诀】珍视明滴眼液6.《本草纲目拾遗》:清代,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拾遗:捡漏,所以新增最多7.《中华本草》:当代作品,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
当地的作品,集继往开来的成就,所以载药最多。
二、道地产区及药材:道地产区药材关药人参(吉林)、鹿茸、哈蟆油、(辽)细辛、(辽)五味子、关防风、龙胆、甘草(内蒙古)、黄芪(内蒙古)北药党参(山西)、金银花、阿胶(山东)、板蓝根、青黛、大青叶、黄芩(河北)怀药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地黄【口诀】牛山菊花遍地黄西北药大黄(青海)、软紫草(新疆)、当归(甘肃)、枸杞子(宁夏)、秦艽、秦皮、猪苓(陕西)藏药炉贝母、冬虫夏草、藏红花、雪莲花【口诀】母虫藏雪川药黄连、黄柏、附子、金钱草、丹参【口诀】二黄付钱买丹参贵药杜仲、吴茱萸、朱砂、五倍子、黄精、天冬、天麻【口诀】杜仲与沙悟净跪两天华南药泽泻(福建)、薄荷(江苏)、牡丹皮、木瓜(安徽)、枳实、枳壳(江西)浙药杭菊花、杭麦冬、白术、白芍、延胡索(元胡、玄胡)、玄参、山茱萸、浙贝母【口诀】二杭,二白,二玄,加茱贝广药又称“南药”阳春砂、广藿香、槟榔、穿心莲、肉桂、桂枝、蛤蚧、巴戟天“四大南药”为槟榔、巴戟天、益智仁、砂仁云药木香、茯苓、三七、重楼【口诀】香菱晕七楼三、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加工方法目的适用范围拣、洗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适用:大多数药材不适用:具芳香气味,如薄荷、细辛、木香等;含多量黏液质的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等切片利于干燥适用: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如大黄等;坚硬的藤木类,如鸡血藤等;肉质的果实类,如木瓜等不适用: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不宜切成薄片,如当归、川芎等蒸、煮、烫易干燥、使酶失活(1)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如白芍去皮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延胡索煮至恰无白心(2)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发汗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剌激性,有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揉搓使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的药材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的目的玉竹、党参、三七等干燥除去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不适用:要求鲜用的药材,如石斛、鱼腥草、地黄、益母草煅法小结煅法分类炮制条件举例明煅法不隔绝氧气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煅淬法煅后立即投入液体辅料中冷却赭石、自然铜、炉甘石、磁石扣锅煅法高温缺氧条件下血余炭、棕榈炭、干漆【口诀】煅法的药材:明煅白牡膏决明,煅淬赭磁炉自然,扣锅棕榈血余炭。
牛蒡子的临床研究述要
牛蒡子的临床研究述要对牛蒡子近几年的现代临床应用资料进行检索和归纳,以期更好地综合开发利用牛蒡子。
标签:牛蒡子;临床研究[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73-02牛蒡子又称大力子、牛子、鼠粘子、炒牛蒡。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牛蒡子味苦辛,性寒,归肺、胃二经。
具有疏散风热、祛痰止咳、利咽散结和清热解毒的作用。
近期国外对牛蒡子的研究较深入,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为此对其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风热感冒牛蒡子,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
用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证。
2肺热喘咳,阴虚火旺牛蒡子能宣肺利膈,祛痰止嗽。
3急性咽喉肿痛牛蒡子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对急性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4鼻窍不通牛蒡子能辛凉解表,疏散风热,解毒利咽消肿。
可治各类鼻炎、鼻窦炎。
吕仁柱等将牛蒡子粉碎,温开水冲服或吞服,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48例,总有效率为100%。
5痈肿疮毒、痄腮喉痹牛蒡子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外散其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兼能通利二便。
用鲜牛蒡叶适量捣烂调蜂蜜外敷,治无名肿毒和一般性疮疡未化脓者,也有一定效果。
6小儿麻疹不透,积滞腹胀、流涎牛蒡子古称“痘疹要药”。
临床用于出疹性疾病。
如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猩红热等有一定疗效。
牛蒡全草适量煎汤洗澡也有一定效果。
7神经病变牛蒡子味辛能散,味苦能降,且性寒滑利。
《珍珠囊》一书中利咽膈、去皮肤风。
其可使头面部风火热壅得以上宣、下泄、处达、俾火郁得发,气血调畅,邪有出路。
用治周围性神经麻痹。
8便秘牛蒡子辛苦、冷滑、含牛蒡苷、脂肪油。
能降气下行,润肠通便,包祖晓目用牛蒡子通大便效果理想。
9急性乳腺炎牛蒡叶外用治痈肿,鲜品尤佳。
取鲜叶2张,洗净,捣敷患处。
对急性乳腺炎早期有显著的消炎、镇痛作用。
牛膀子功效与食用方法
牛膀子功效与食用方法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是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消肿,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瓜蒌牛蒡子汤,牛蒡子杜仲酒,连翘牛蒡子茶,牛蒡子桔梗茶,牛蒡子解毒汤。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牛蒡子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的功效,牛蒡子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1、牛蒡子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食疗本草》2、牛蒡子消斑疹毒。
《纲目》3、牛蒡子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李杲)4、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
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
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
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
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经逢原》5、牛蒡子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
6、牛蒡子主风毒肿,诸痿。
《本草拾遗》7、牛蒡子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
8、牛蒡子消利咽膈。
《医学启源》9、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
《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
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
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
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
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
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
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本草正义》10、牛蒡子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
11、牛蒡子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
中药牛蒡子主要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
中药牛蒡子主要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牛蒡子,中药名。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
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
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
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
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
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老中医廖佐芹教授说,本品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之功效。
属于解表药中发散风热药。
现代研究,牛蒡子还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牛蒡果实含牛蒡甙经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性味归经:味辛、苦,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主治病症1、梳风散热牛蒡子主治便是疏散风热。
牛蒡子性凉味辛而散苦。
且同时可以清热解毒,宣肺祛痰。
可用于风热感冒。
在感染风寒后,咽炎上火。
喉咙化脓咳痰可血。
皆可以用牛蒡子治疗2、止痒发疹牛蒡子有疏散风热之功效。
从而能透泻解毒促使麻疹透发。
且牛蒡子如果配合苍术等药材,还可以止痒,主要用于止风湿瘙痒与疥疮3、润肠通便牛蒡子性苦而寒,可以通便滑肠。
含有可以促进肠蠕动的粗纤维,还含有益生菌生长酵素。
且牛蒡子散火、解毒消疮,更是对治疗便秘效果更上一层楼4、抗菌消炎牛蒡子煎水后外敷,洗漱,对于多种附在皮肤上的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且专门针对肺炎双球菌。
对肺炎双球菌有着显著的抗菌作用。
5、减脂降压牛蒡子含有水溶性膳食纤维和菊糖,能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减少脂肪的吸收,还能预防胆结石。
同时膳食纤维吸附了钠,后随尿液粪便排出。
起到了降压的作用用法用量:煎服,6-12g。
中药配伍:①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
热酒调下3克。
(《经验方》)②治痦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15克。
柽柳煎汤,调下立透。
(《本草汇言》)③治皮肤风热,遍身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
牛蒡子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牛蒡子药材名称:牛蒡子拼音名称:NIUBANGZI别名:大力子、牛子、恶实、鼠粘子、牛子根科属: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产地: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西南及台湾的台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西等地。
性味:[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中成药:共有133种中成药使用牛蒡子:银翘伤风胶囊小儿咳嗽宁糖浆五福化毒片咽舒胶囊咽舒口服液金玄利咽颗粒利咽解毒颗粒(含糖型)风热感冒颗粒(冲剂)感冒解毒灵茶感冒解毒灵颗粒等。
应用:1、用于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
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
3、用于咳嗽咯痰不畅。
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
4、用于疮痈肿痛等症。
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采收加工:7-8月果实呈灰褐色时,分批采摘,堆积2-3D,曝晒,脱粒,扬净,再晒至全干。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本品含有牛蒡子苷、脂肪油、拉帕酚、维生素A、维生素B1及生物碱等。
2、药理作用:牛蒡子碱基对肺炎双球菌有显著抗菌作用,水浸剂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牛蒡子有解热、利尿、降低血糖、抗肿瘤作用。
牛蒡子苷有抗肾病变作用,对实验性肾病大鼠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管生化指标。
临床应用:1、牛蒡子汤内服和外敷的方法治疗因膝关节炎所致的滑膜炎属脾虚痰湿型者,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牛蒡子汤主方:牛蒡子9G,僵蚕9G,白蒺藜9G,独活6G,秦艽5G,白芷5G,半夏6G,桑枝9G,随证加减。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牛蒡子是中草药大全中的一种,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你有用!牛蒡子的功效性味:味辛;苦;性寒。
归经:肺经;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来源: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炮制方法:1、净制牛蒡子:拣去杂质,筛去泥屑。
2、酒制牛蒡子:《雷公炮炙论》:凡使恶实,采之净拣,勿令有杂质,然后用酒拌蒸,待上有薄白霜重出,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
3、炒制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外面呈微黄色并略有香气,取出,放凉。
牛蒡子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牛蒡子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故有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之效,牛蒡子用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常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若风热壅盛,咽喉肿痛,热毒较甚者,可与大黄、薄荷、荆芥、防风等同用,如牛蒡汤;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牛蒡子常配荆芥、桔梗、前胡、甘草。
牛蒡子用于痈肿疮毒,痄腮喉痹。
牛蒡子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泄其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痛肿疮毒,兼有便秘者,牛蒡子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等同用;牛蒡子配瓜蒌,连翘,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治肝郁化火,胃热壅络之乳痈证,如瓜蒌牛蒡汤;该品配玄参、黄芩、黄连、板兰根等同用,牛蒡子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
牛蒡子用于麻疹不透。
牛蒡子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牛蒡子常配薄荷、荆芥、蝉蜕、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汤。
牛蒡子的作用牛蒡子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肿的功效,牛蒡子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肺热咳嗽、咯痰不畅;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畅及风疹瘙痒;疮疡肿毒及痄腮等,牛蒡子生用可润肠通便,热毒咽喉红肿疼痛,兼有热结便秘尤宜;牛蒡子用于热毒疮肿尚未溃者,常与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配伍。
牛蒡生活中的本草纲目
大家好,我是雨潼,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牛蒡——
牛蒡是一种蔬菜。
长得很像山药,比山药还要细长一些,很长的一根。
本草纲目-中详载其“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名医别录》称其“久服轻身耐老”。
宋人苏颂曾这样描写牛蒡:“叶如芋而长,实似葡萄核而褐色,外壳如栗木小而多刺”,“根有极大者,作菜尤益人”。
全世界最长寿的民族——日本人常年食用牛蒡根部。
”
以前牛蒡是金贵的,大多出口到日本。
日本人爱吃,认为它的保健效果特别好,甚至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东洋参”,所以有“大力子”、“东洋参”等别称,富含菊糖、纤维素、蛋白质、钙、磷、铁等人体所需的
280倍。
以独特的营养价值受到人们的青睐。
它有几个突出的功效:
1、牛蒡含有抑制肿瘤生长的物质,可以防癌。
2、降血脂、降血压、预防胆结石
3、扁桃体发炎红肿,可以消肿
4、牛蒡通便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适合调理胃热、有实火导致的大便干燥、便秘。
5、清血排毒,防治血毒引起的后背长痘、面部痘痘。
注意:牛蒡茶不宜冷饮,否则会引起腹泻,所以冲泡之后也最好趁热喝。
正确饮用量:每天一包牛蒡菊花茶。
宜忌人群:牛蒡茶一般人都能喝,而且因为性质温和,所以老少皆宜,痛经的妇女禁用
关注我,了解生活中的本草纲目。
牛蒡子的临床应用_靳瑞英
·228·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年8月第7卷第16期 China J Mod Drug May, Aug 2013, Vol. 7, No. 16牛蒡子辛苦寒, 入肺、肝、胃经, 其疏散风热, 解毒透疹, 利咽消肿之功, 尽为人知, 但其作用远不止此, 通过近年来临床体会发现, 牛蒡子别有妙用, 略述如下。
1 散瘀滞 壮腰膝《用药法象》云:“利凝滞腰膝之气是也”, 甄权亦云:“利腰脚”, 由此可见, 《外科正宗》立“阳和解凝膏”温经行阳, 行气活血, 祛风散寒, 化痰通络以治疮疡阴症、乳癖, 以牛蒡子根茎叶(鲜者)1.5公斤入药, 确属高明之举。
盖牛蒡子味辛质润, 是辛香通络, 辛柔和血, 宣痹散结之妙品, 其苦寒之性入血分而属肝象, 兼之质润味辛, 当属通络散结之润剂, 用于阴疽漫肿, 乳癖不消, 骨质增生, 糖尿病足, 坐骨神经痛以及硬皮病, 多有显效。
如曾治一糖尿病足的患者, 患者患糖尿病已7年余, 近二年来脚部疼痛难忍, 活动后减轻, 以致夜不能寐(一夜只能睡1~2 h), 近期足大指出现如大豆黑斑, 处方:熟附子30 g、丹参30 g、细辛45 g、牛蒡子40 g、豨蔹草60 g、炙麻黄20 g、白芥子30 g、紫草30 g、制马钱子8 g、山慈菇24 g、毛冬青30 g、制乳没各20 g、刘寄奴24 g、皂角刺30 g、生甘草30 g, 煎汤外洗, 目前已能睡6~8 h, 大指黑斑已除。
有骨质增生患者无论是腰部颈部还是膝部, 用下方醋拌酒蒸外熨皆效(蔓荆子60 g、大青叶60 g、白芷60 g、川断60 g、牛蒡子60 g、独活60 g、透骨草60 g、羌活60 g、刘寄奴60 g、红花90 g、芙蓉叶90 g、血竭40 g、粉甘草40 g), 见效者多人。
2 通利二便《本草正义》“凡肺郁之邪, 宜于透达, 而不宜于抑降者, 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着, 早投清降, 则有遏抑气机, 反致内陷之虞, 惟牛蒡子则清泻之中自能透发, 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 故牛蒡子最为麻疹专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要考查中药学类执业药师从事药品质量监管和药学服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用于评价执业药师对中药学各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识记、理解、分析和应用能力。
这部分的专业知识是中药学学科的核心组成内容,也是执业药师执业能力的基础,体现执业药师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水准。
根据执业药师相关职责,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药药性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中药制剂与剂型的特点、质量要求和临床应用,常用中药的来源、产地与性状鉴别,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控制等内容;熟悉中药化学成分与质量控制成分及中药毒理;并能够运用有关中药学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正确认识中药与疾病治疗的客观规律。
大单元小单元细目要点一、中药与方剂(一)历代本草著作1.神农本草经学术价值2.本草经集注3.新修本草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5.本草纲目6.本草纲目拾遗7.中华本草(二)中药性能1.中药性能理论(1)药性理论的内容(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2.四气(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3)寒凉性所示的效用(4)温热性所示的效用(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五味(1)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2)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3)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的效用与临床应用(4)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5)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4.升降浮沉(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2)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3)升浮性所示效用(4)沉降性所示效用(5)顺其病位用药(6)逆其病势用药(7)依据气机运行特点用药(8)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5.归经(1)归经的理论基础(2)归经的确定依据(3)归经的表述方法(4)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6.有毒与无毒(1)“毒”的特性(2)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3)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三)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1.功效(1)功效的认定(2)功效的表述(3)功效的分类2.主治病证主治病证的表述3.相互关系(1)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关系(2)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关系(四)中药的配伍1.配伍目的配伍的目的2.单味药配伍(1)七情配伍的内容(2)七情配伍的应用原则3.中成药配伍(1)功似配伍(2)功异配伍(五)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的治法“八法”的内容与应用3.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的内容)(2)组成变化(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剂型更换)二、中药材生产与(一)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1.品种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2.栽培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二)中药材的产地1.产地与药材质量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2.道地药材主要道地药材的产地(三)中药材的釆收1.釆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釆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2.药材的适宜釆收期适宜釆收期的确定品质3.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1)植物药的釆收原则(2)动物药的釆收原则(3)矿物药的釆收原则4.采收中的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四)中药材的产1.产地加工的目的目的、具体内容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拣、洗、切片、蒸、煮、烫、搓揉、发汗、干燥(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与作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二)生物碱1.生物碱的分类和分布(1)生物碱的分类(2)生物碱在自然界中的分布2.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1)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和有机胺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2)生物碱的性状、旋光性、溶解性和碱性(3)生物碱的沉淀反应与显色反应3.含生物碱的常用中药(1)苦参、山豆根、麻黄、黄连、延胡索、防己、洋金花和天仙子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2)川乌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毒性及其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3)马钱子、千里光和雷公藤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与毒性(4)上述中药在《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成分(三)糖和苷1.糖的分类、结构特征和化学反应(1)糖的分类(2)常见单糖和二糖的结构特征(3)糖的氧化反应、羟基反应和羰基反应2.苷的分类和水解反(1)苷类化合物的分类及三、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应结构特征(2)苷的水解反应3.含氰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杏仁、桃仁和郁李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四)醌类化合物1.醌类化合物的分类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基本结构2.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醌类化合物的性状、升华性、溶解性和酸碱性(2)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3.含醌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丹参和紫草中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基础(五)香豆素和木脂素类1.香豆素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1)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和结构(2)豆素的性状、溶解性、荧光性、与碱的作用和显色反应(3)呋喃香豆素的光化学毒性2.木脂素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木脂素的结构特点、溶解性和旋光性3.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秦皮、前胡、肿节风和补骨脂中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4.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和细辛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六)黄酮类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溶解性、酸碱性和显色反应3.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1)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2)上述中药在贮存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萜类和挥发油1.萜类化合物的分类萜的分类2.挥发油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化学常数3.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和龙胆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4.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薄荷、莪术、艾叶和肉桂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八)皂苷类1.特点和分类皂苷的分类2.皂苷的理化性质(1)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发泡性和溶血性(2)皂苷的水解反应和显色反应3.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陆和柴胡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4.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麦冬和知母中主要甾体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九)强心苷1.特点和分类(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分类及特征(2)强心苷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2.强心苷的理化性质强心苷的溶解性、显色反应和水解反应3.含强心苷的常用中药(1)香加皮和罗布麻叶中强心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毒性表现(2)上述中药在《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成分(十)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1.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动物药(1)胆汁酸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2)牛黄和熊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2.含强心苷元成分的常用动物药蟾酥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3.含其他成分的常用动物药麝香、斑蝥和水蛭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十一)其他成分(1)桂皮酸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特点(2)金银花、当归和丹参1.有机酸中有机酚酸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3)马兜铃酸的化学结构特点(4)马兜铃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毒性2.鞣质(1)鞣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2)鞣质的理化性质(3)除去鞣质的主要方法(4)五倍子主要化学成分3.蜕皮激素(1)蜕皮激素的结构特点(2)牛膝的主要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四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1.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物疗效(4)便于调剂和制剂(5)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2.炮制与药物成分(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成分的影响(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成分的影响1.炮制常用辅料及作(1)酒、醋、盐水、姜汁、蜂蜜、油用等辅料及作用(2)麦麸、河砂、米、土、滑石粉、蛤粉等辅料及作用2.常用饮片的质量控制(1)净度、片型、色泽、气味的要求(2)检查(3)含量测定(4)限量标准(1)炒黄: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炒焦:山楂、栀子的(三)常用饮片炮制方法及作用1.炒法炮制方法与作用(3)炒炭:大蓟、蒲黄、荆芥的炮制方法与作用(4)麸炒:枳壳、苍术的炮制方法与作用(5)米炒:斑蝥的炮制方法与作用(6)土炒:白术、山药的炮制方法与作用(7)砂炒: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的炮制方法与作用(8)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方法与作用(9)蛤粉炒:阿胶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炙法(1)酒炙:大黄、黄连、当归、蕲蛇、白芍、丹参、川芎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醋炙:甘遂、延胡索、乳香、香附、柴胡的炮制方法与作用(3)盐炙: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4)姜炙:厚朴、竹茹的炮制方法与作用(5)蜜炙:黄苗、甘草、麻黄、枇杷叶、马兜铃的炮制方法与作用(6)油炙:淫羊藿、蛤蚧、三七的炮制方法与作用3.煅法(1)明煅:白矾、牡蛎、石决明、石膏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煅淬:赭石、自然铜、炉甘石的炮制方法与作用(3)扣锅锻:血余炭的炮制方法与作用4.蒸、煮、燀法(1)蒸:何首乌、黄芩、地黄、黄精、人参、天麻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煮:藤黄、川乌、附子、吴茱萸的炮制方法与作用(3)燀:苦杏仁、白扁豆的炮制方法与作用5.其他制法(1)复制:半夏、天南星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发酵:六神曲的炮制方法与作用(3)发芽:麦芽的炮制方法与作用(4)制霜:巴豆、西瓜霜的炮制方法与作用(5)煨:肉豆蔻的炮制方法与作用(6)提净:芒硝的炮制方法与作用(7)水飞:朱砂、雄黄的炮制方法与作用五中药质量标准与鉴定(一)中药的质量标准1.国家药品标准(1)中国药典(2)部颁药品标准2.地方药品标准(1)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标准(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二)中药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中药的真实性鉴定(1)基源鉴定(2)性状鉴定(3)显微鉴定(4)理化鉴定(5)其他鉴定方法和技术2.中药的安全性检测(1)主要的内源性有毒、有害物质及检测(2)外源性有害物质及检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素、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检测3.中药的质量评价(1)传统经验鉴别(2)纯度检查:杂质、水分、灰分、色度、酸败度(3)与有效性有关的定量分析:全草类中药含叶量的检查、浸出物和含量测定(4)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法六中药制剂与剂型(一)(一)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选择1.中药制剂的原料中药制剂原料的类型2.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剂型的不同分类方法及涉及的剂型3.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1)剂型与疗效(2)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二)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1.中药制剂卫生(1)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2)中药制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2.中药制剂的稳定性(1)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2)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三)散剂散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1)特点(2)分类(3)散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4)散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四)浸出制剂1.特点与分类(1)特点(2)分类2.汤剂与合剂(1)汤剂的特点、影响汤剂质量的主要因素(2)合剂的特点及质量要求3.糖浆剂与煎膏剂糖浆剂、煎膏剂的特点及质量要求4.酒剂与酊剂酒剂、酊剂的特点及质量要求5.流浸膏剂、浸膏剂、茶剂(1)流浸膏剂、浸膏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2)茶剂的分类、特点与质量要求(五)液体制剂1.液体制剂特点与分类(1)特点(2)分类2.表面活性剂(1)表面活性剂的毒性(2)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3.真溶液型液体制剂(1)特点(2)分类4.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1)特点(2)分类5.乳剂型液体制剂(1)特点与分类(2)乳剂不稳定现象(3)影响乳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6.混悬型液体制剂(1)特点与分类(2)常用附加剂及应用(3)影响混悬型液体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稳定化措施7.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1)液体制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2)液体制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六)注射剂1.特点与分类(1)特点(2)分类2.热原(1)热原的来源及致热特点(2)热原的基本性质(3)污染热原的途径与去除方法3.注射剂的溶剂(1)制药用水的种类及应用(2)注射用水与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4.注射剂的附加剂(1)增加药物溶解六中药制剂与剂型度的附加剂及其应用(2)防止药物氧化的附加剂及其应用(3)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及其应用(4)调节pH的附加剂、抑菌剂、减轻疼痛的附加剂及其应用5.中药注射剂的半成品中药注射剂半成品(二)的基本要求6.输液剂、乳状液型注射剂与中药注射用无菌粉末(1)特点(2)分类7.注射剂的质量要求(1)注射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2)注射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七)眼用制剂1.特点与分类(1)特点(2)分类2.眼用制剂的附加剂(1)渗透压调节剂(2)pH调节剂(3)抑菌剂(4)黏度调节剂(5)其他附加剂3.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1)眼用制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2)眼用制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4.眼用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1)眼用制剂中药物吸收的途径(2)影响眼用制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八)外用膏剂1.特点与分类(1)特点(2)分类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及其影响因素(1)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2)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3.软膏剂(1)特点(2)基质的质量要求与类型(3)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水溶性基质的特点、代表品种及应用4.膏药(1)膏药的特点及种类(2)黑膏药基质的组成5.贴膏剂(1)橡胶贴膏的特点与组成(2)凝胶贴膏的特点与组成6.贴剂特点与组成7.外用膏剂的质量要求外用膏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九)栓剂1.分类、作用特点与吸收(1)分类(2)作用特点(3)直肠给药栓剂中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因素2.栓剂的基质(1)基质的要求(2)基质的种类、代表品种及应用3.栓剂的质量要求与贮藏(1)栓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2)贮藏(十)胶囊剂 1.分类与特点(1)分类(2)特点(3)不宜制成胶囊剂的药物(4)软胶囊对填充物料的要求2.胶囊剂的囊材与质量要求(1)明胶空心胶囊的囊材组成(2)软胶囊的囊材组成(3)胶囊用明胶及其质量要求3.空心胶囊与质量要求(1)明胶空心胶囊及其质量要求(2)肠溶明胶空心胶囊及其质量要求4.胶囊剂的质量要求胶囊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六中药制剂与剂型(三)(十一)丸剂1.特点与分类(1)特点(2)分类2.水丸(1)特点(2)常用赋形剂与选用3.蜜丸(含水蜜丸)(1)分类及特点(2)蜂蜜的选择与炼制4.浓缩丸分类及特点5.糊丸特点与常用赋形剂6.蜡丸特点与常用赋形剂7.滴丸特点与常用基质8.糖丸特点9.剂的包衣(1)包衣目的(2)包衣种类及包衣材料10.丸剂的质量要求丸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十二)颗粒剂1.特点与分类(1)特点(2)分类2颗粒剂的质量要求颗粒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十三)片剂1.特点与分类(1)片剂的分类(2)中药片剂的类型2.片剂的辅料 片剂辅料种类、主要品种及其应用3.片剂的包衣 包衣目的、种类及要求4.片剂的质量要求 片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十四)气雾剂1.特点与分类(1)气雾剂的特点及分类(2)喷雾剂的特点及分类2.吸入气雾剂与喷雾剂的吸收与影响因素(1)吸收(2)吸收的影响因素 3.气雾剂与喷雾剂的构成(1)气雾剂的构成(2)喷雾剂的构成4.气雾剂与气雾剂的质量要求(1)气雾剂、喷雾剂生产与贮藏的有关规定(2)气雾剂、喷雾剂质量检查项目与要求(十五)胶剂、膜剂、涂膜剂剂、涂膜剂及其他传统剂型1.胶剂、膜剂、涂膜剂(1)胶剂、膜剂的特点与分类,涂膜剂的特点(2)胶剂原料的种类,辅料的种类和作用(3)膜剂常用成膜材料及其他辅料(4)涂膜剂常用成膜材料及附加剂 2.其他传统剂型锭剂、灸剂、线剂、熨剂、糕剂、丹剂、条剂、钉剂和棒剂的应用特点(十六)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1.药物新型给药系统(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及类型(2)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3)靶向制剂的特点及分类2.中药制剂新技术(1)环糊精包合技术及环糊精包合物的作用(2)微型包囊技术的特点与应用(3)固体分散体的特点、类型、常用载体与应用(十七)药物体内过程1.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1)生物药剂学及其研究内容(2)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2.药物动力学常用术语(1)药物动力学及其研宄内容(2)隔室模型、生物半衰期、表观分布容与参数积、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等术语参数及其应用七中药药理与毒理(一)中药药理1.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1)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关系(2)五味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关系(3)升降浮沉与药理作用的关系(4)归经与药理作用、有效成分分布、微量元素、受体的关系2.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1)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贮藏、剂型和制剂工艺、剂量、配伍与禁忌(2)机体因素:生理、病理及心理因素(3)环境因素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2)中药药理作用的多样性(3)中药药理作用的双向性(4)中药量效关系的复杂性4.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1.中药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2)毒性反应(二)中药毒理(3)变态反应(4)后遗效应(5)特异质反应(6)依赖性1.中药成分的毒性(1)含生物碱类中药的毒性(2)含有机酸类中药的毒性(3)含苷类中药的毒性(4)含毒蛋白类中药的毒性(5)含萜及内酯类中药的毒性(6)含重金属中药的毒性(一)常用植物类中药鉴别根及根茎类中药(1)根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2)根茎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3)狗脊、绵马贯众、细辛、大黄、虎杖、何首乌、牛膝、川牛膝、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白芍、赤芍、黄连、升麻、防己、北豆根、延胡索、板蓝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粉葛、甘草、黄芪、远志、人参、红参、西洋参、二七、白花、当归、羌活、前胡、川号、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秦充、徐长卿、白前、白薇、紫草、丹参、黄苳、玄参、地黄、胡黄连、巴戟天、茜草、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白术、八常用中药苍术、紫菀、三棱、泽泻、香附、天南星、半夏、石菖蒲、百部、川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山麦冬、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郁金、天麻、白的鉴别及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2.茎木类中药(1)茎木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2)木通、槲寄生、桑寄生、大血藤、苏木、鸡血藤、降香、沉香、通草、钩藤、石斛、铁皮石斛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3.皮类中药(1)皮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2)桑白皮、牡丹皮、厚朴、肉桂、杜仲、合欢皮、黄柏、关黄柏、白鲜皮、秦皮、香加皮、地骨皮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4.叶类中药(1)叶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2)侧柏叶、淫羊藿、大青叶、寥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罗布麻叶、紫苏叶、艾叶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5.花类中药(1)花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2)辛夷、槐花、丁香、洋金花、金银花、山银花、款冬花、菊花、红花、西红花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6.果实及种子类中药(1)果实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3)地肤子、五味子、南五味子、葶苈子、木瓜、山楂、苦杏仁、桃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决明子、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巴豆、酸枣仁、小茴香、蛇床子、山茱萸、连翘、女贞子、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薏苡仁、槟榔、砂仁、草果、豆蔻、益智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7.全草类中药(1)全草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2)麻黄、鱼腥草、紫花地丁、金钱草、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半枝莲、香薷、肉苁蓉、穿心莲、车前草、茵陈、青蒿、大蓟、蒲公英、淡竹叶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8.藻、菌、地衣类中药(1)藻、菌、地衣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2)海藻、冬虫夏草、灵芝、茯苓、猪苓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9.树脂类中药(1)树脂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2)乳香、没药、血竭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10.其他类中药(2)海金沙、青黛、儿茶、冰片、天然冰片、五倍子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二)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动物类中药(1)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2)动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3)地龙、水蛭、石决明、珍珠、牡蛎、海螵蛸、全蝎、蜈蚣、土鳖虫、桑螵蛸、斑蝥、僵蚕、蜂蜜、海马、蟾酥、龟甲、鳖甲、蛤蚧、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鸡内金、麝香、鹿茸、牛黄、人工牛黄、体外培育牛黄、羚羊角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三)常用矿物类中药的鉴别矿物类中药(1)矿物的性质(2)矿物类中药的分类(3)矿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特征(4)朱砂、雄黄、自然铜、赭石、炉甘石、滑石、石膏、芒硝、硫黄的来源、产地、釆收加工及药材、饮片性状鉴别。
张锡纯应用牛蒡子探要
张锡纯应用牛蒡子探要【摘要】清朝名医张锡纯应用牛蒡子颇有特点。
一是应用独具特色:疏邪透热治外感;润肺利肺以止咳;祛痰、降气以平喘;清热解毒治肺痈;降胃气以止吐衄;润肠通便以治痢;通利小便以治淋。
二是配伍精妙:与山药、白芍、半夏、代赭石等药配伍精当,值得研究学习。
【关键词】用药特点;牛蒡子;张锡纯张锡纯为清末民初医学家,学贯中西,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一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巨著。
载录了临证实践所得,创制了不少疗效很好的方剂。
其用药颇具特色,如对代赭石、山药、石膏、山茱萸等药的应用为大家所称道,余仔细研读其书,发现医家用牛蒡子亦有独到之处,其自制方中含牛蒡子的方剂共18首,分析其在功用、配伍方面的特点如下。
1 功用特点1.1 疏邪透热治外感牛蒡子味辛,具有疏散风热作用和透疹作用,临证常用于治疗风热表证、温病初起、麻疹。
《本草求真》:“牛蒡子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热邪毒而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无不因此表解里清”。
张氏治温病的犹龙汤中,利用牛蒡子透散特性,配伍蝉蜕,既解表又透里热,治胸中素蕴实热,又受外感,内热为外感所束,不能发泄。
时觉烦燥、或喘、或胸胃疼,其脉洪滑而长者;张氏创制的从龙汤,用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病未全愈,或愈而复发者……再服原方不效者,自拟此汤后,凡遇此等证,服小青龙汤一、二剂即愈者,继服从龙汤一剂,必不再发。
未全愈者,服从龙汤一剂或两剂,必然全愈”。
该方利用牛蒡子通利透散作用,一方面疏邪透表、化痰平喘,另一方面,又可防龙骨、牡蛎之涩滞,使龙骨、牡蛎敛正气不敛邪气,发挥其治痰的作用(张盛赞方中龙骨、牡蛎的作用,谓两者相配,为治痰之神品。
余认为牛蒡在方中起到了有很好的佐制作用,功不可没)。
1.2 润肺利肺以止咳牛蒡子归肺经,善治肺系疾病。
张锡纯认为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利肺、止咳,在资生汤、醴泉饮、参麦汤、沃雪汤诸阴虚劳热方中,均配有牛蒡子,在治阴虚外感的加味越婢加半夏汤中也配有牛蒡子,在这些方剂中,张氏利用牛蒡子的润肺作用,配伍山药、玄参,或配麦冬等共奏养阴润肺、止咳作用。
执业药师中药一汇总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汉)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陶弘景)3 《新修本草》唐官修,图文对照,第一部药典 4.《证类本草》宋以前本草大成5、《本草纲目》古代本草最全(明李时珍)6、《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最多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寒热温凉(平)二、五味:1、辛,能散,能行化湿开窍耗气伤阴2、甘,能补能缓能和腻膈碍胃2、酸,能收能固生津收敛邪气 4、苦,能泄火能燥湿能坚阴伤津伐胃3、咸,能软,能泻能散 6、淡,渗湿利水三,升降沉浮:辛甘淡——升浮,酸苦咸——沉降清宣肺气,利咽——升浮,清热解毒,通便——沉降升浮效用:上行向外——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窃四,归经:到哪里去,选择什么路,脏腑+经络第四节:中药的配伍1、相须:相似药物+(同性)—夫妻增效2、相使:主+辅—(异性)—主仆增效2、相畏(A小偷B警察)小偷怕警察减毒 4、相杀(A小偷B警察)警察抓小偷减毒3、相恶:A+B——A效用↓减效 6、相反:A+B——A毒性↑增毒第五节:方剂与治法一、常用治法:八法——汉吐下请萧何温补(汗吐下清消和温补)二,组方原则:君药(习)臣药(李)佐助--佐制--反佐=佐药(王)使药(大使)引经--调和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第二节:中药材产地一、四大怀药:牛山菊花遍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地黄二、浙八味:菊花两百元卖金贝菊花-白芍-白术-元胡索-元(玄)参-麦冬-郁金-浙贝母三、道地药材:黄芪——内蒙,党参——山西,木瓜——安徽,泽泻——福建,当归——甘肃紫草——新疆薄荷——江苏枳壳——江西黄连——四川茯苓——云南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1、拣洗:去降泥沙杂质+非药用部分(芳香气味,不用水洗)2、切片:根、根茎,藤木,果实(易挥发,易氧化,不切薄片---当归-川芎)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糖分(营养物质)搓揉:----玉竹-党参-三七4、发汗(回潮):——茯苓-玄参-厚朴-续断-杜仲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生物碱—糖和苷—醌类—香豆素与木脂素—黄酮—帖类与挥发油—皂苷—强心苷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一、提取:1、浸渍法(泡药酒)遇热不稳定与营养物质不适用2、渗漉法:不加热3、煎煮法:挥发性和遇热不稳的不适用3、连续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器(连续索取)4、水蒸气蒸馏法:挥发性,难溶或不溶于水的4、升华法:樟木—樟脑,茶叶—咖啡因 6、超临界流体提取法:二氧化碳二、分离:1.溶解度差别——分离:结晶及重结晶——溶距1~2度2、吸附性差别——极性强弱判断:水、甲醇、乙醇、丙醇,乙醚,二氯甲烷,苯,四氯化碳,石油醚水甲乙丙二路家本四十聚酰胺吸附(氢键吸附)筛硅胶氧化铝——属于极性吸附活性炭——属于非极性吸附3、解离程度不同——离子交换法 4,溶剂比不同——萃取4、分子大小不同——凝胶过滤膜过滤 5,沸点不同——分馏法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1、质谱法MS——分子量 2,紫外一可见光谱法UV——共轭体2、红外线IR ——功能团 4,核磁共振NMR——质子原子第二节:生物碱:(双子叶植物中)环状含氮化合物,。
中药学重点总结
中药学重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中药学重点总结中药学重点总结(精选3篇)中药学重点总结篇1考点一、历代本草《神农本草经》: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代本草药性汇解目录
目录
清热燥湿 黄芩——196 黄连——206 黄柏——220 龙胆草——228 秦皮——233 苦参——236 白鲜皮——241
清热解毒 金银花——244 连翘——248 蒲公英——253 紫花地丁——256 大青叶——256 板蓝根——257 青黛——258 贯众——260 鱼腥草——263 败酱草——264 射干——266 山豆根——270 马勃——273 白头翁——274 鸦胆子——277 蚤休——278 半边莲——280 土茯苓——281 熊胆——283 漏芦——285 山慈菇——288 白鲜皮——289 绿豆——292
祛风湿药 独活——402 威灵仙——405 乌头——409 乌梢蛇——417 雷公藤——419 木瓜——420 蚕砂——424
祛风湿清热 秦艽——426 防己——430 桑枝——437 海桐皮——441 丝瓜络——443
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443 桑寄生——447 狗脊——450
化湿药 藿香——452 佩兰——454 苍术——456 厚朴——461 砂仁——470 白豆蔻——474 草豆蔻——476 草果——479
清热凉血 生地黄——296 玄参——307 丹皮——314 赤芍——322 紫草——327 水牛角——330
清虚热药 青蒿——331 白薇——335 地骨皮——339 银柴胡——342 胡黄连——343
攻下药 大黄——345 芦荟——360
润下药 火麻仁——371 郁李仁——374
逐水药 甘遂——375 大戟——380 芫花——384 商陆——388 牵牛子——391 巴豆——39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蒡子(《名医别录》)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种子。
栽培或野生。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浙江、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以东北三省产者为佳,俗称“关大力”。
原植物常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沟边、荒地、山坡向阳草地。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旱,怕涝,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
味辛、苦,性寒。
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滑肠通便。
临床用名有生牛蒡子、炒牛蒡子。
【本草汇言】
《名医别录》:味辛,平,无毒。
主明目,补中,除风伤。
根茎,治伤寒、寒热、汗出,中风,面肿。
《本草拾遗》:味苦,主风毒肿诸瘘。
《药性论》:亦可单用,味甘,无毒。
能主面目烦闷,四肢不健,通十二经脉,洗五藏恶气,子研末投酒中,浸三日,每日服三二盏,任性饮多少,除诸风,去丹石毒,主明目,利腰脚。
又食前吞三枚熟下,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又根细切如豆,面拌作饮食之,消胀壅,又茎叶煮汁酿酒良。
又取汁夏月多浴,去皮间寻寻如虫行风,洗了慎风少时。
又能拓一切肿毒,用根叶入少许盐花。
《珍珠囊》: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
微炒,同入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
《药类法象》:主明目,补中,除风。
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药性赋》:味辛,平,无毒。
降也,阳也。
其用有四:主风湿瘾疹盈肌,退寒热咽喉不利;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汤液本草》:《象》云:主风毒肿,利咽膈。
吞一枚,可出痈疽疮头。
《珍》云:润肺散气。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吞一粒可出痈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捣碎用之。
东垣云:味辛平、甘温,主明目,补中及皮肤风,通十二经。
《本草发挥》:洁古云:主风肿毒,利咽膈。
吞一粒可出疮疽头。
《主治秘诀》云:辛温,润肺散气。
捣碎用之。
《本草纲目》:消斑疹毒。
《本草经疏》:恶实至秋而成,得天地清凉之气。
《本经》言辛平,藏器兼苦。
升多于降,阳也。
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
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
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故除风伤。
藏器主风毒肿,诸瘘。
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者,悉此意耳。
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简误:恶实性冷而滑利,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闭之证。
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填勿服之。
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
痈疽已溃,非便闭不宜服。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平。
无毒。
鼠过之则缀惹不落,故又名曰鼠粘子也。
止牙齿蚀疼,散面目浮肿,退风热咽喉不利,及腰膝风凝;驱风湿瘾疹盈肌,并疮疡毒盛。
生吞一粒,即出疮头。
明目补中,润肺散气。
《本草乘雅》: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
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
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
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药性解》:牛蒡子,味辛,性温,无毒,入十二经。
主风湿瘾疹盈肌、咽喉风热不利、诸肿疮疡之毒、腰膝凝滞之气,润肺止嗽,散气消痰。
一名恶实,一名鼠粘子。
按:《主治秘诀》及东垣皆云牛蒡子辛温,故能入十二经而通散也。
洁古云吞一枚可出痈疽头,亦表其辛散之功耳。
《本草》言其性平,误矣。
《药鉴》:气寒,味苦辛,无毒。
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甘桔为妙。
辛能达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
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
若痘出不快者,即用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
《景岳全书》:味苦辛,降中有升。
治风毒斑疹诸瘘,散疮疡肿毒喉痹及腰膝凝寒痹滞之气,以其善走十二经而解中有散也。
《本草备要》:一名鼠粘子,一名恶实。
泻热解毒。
辛平。
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
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
性冷而滑利,痘证虚寒泄泻者忌服。
实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
根苦寒,竹刀刮净,绞汁,蜜和服,治中风,汁出乃愈。
捣和猪脂,贴疮肿及反花疮。
肉反出如花状。
《本经逢原》:鼠粘子,肺经药也,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
痘不起发,用此为末,刺雄鸡冠血,和酒酿调,胡荽汤下神效。
疮疡毒盛,生研用之,即出疮头。
酒炒上行,能通十二经,去皮肤风,消癍疹毒。
惟气虚色白,大便利者不宜。
《本草崇原》:牛蒡子专入肺。
又名恶实,又名鼠粘子。
辛苦冷滑。
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尤未绎其义。
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
深得表里两解之义。
是以感受风邪热毒。
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
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降肺气而不燥,祛滞气以利腰。
疗疮疡,以其解热之功;消风毒,以其辛散之力。
得旋覆花,治痰厥头痛。
配荆芥、桔梗、甘草,治咽喉痘疹;配薄荷、浮萍,治风热瘾疹;配羌活,治历节肿痛;配蒌仁,治时疫积热。
佐生石膏,治头痛连睛。
牙痛,生研绵裹噙患处,去黄水即愈。
泄泻,痘证虚寒,气血虚弱,三者禁用。
《本经疏证》:恶实明目以象形也,其象形奈何,则以其壳象目之胞,胞上有刺,象目之睫,然则谓补中除风伤何也?夫以恶实明目,正为其能补中除风伤耳。
风气通于肝,风伤即肝伤,肝伤则中无所疏泄而亦伤,中伤斯上注之气不精,而目之明减矣。
恶实以木气盛时生苗起茎,以补交火令开花紫色,不正似肝家升发之气,挟血上注为精明乎?在水谷之气其升发精微也,亦赖以清浊攸分而不混,是中之受益固已多矣,能不谓因除风伤而补中,因补中而目明乎?虽然,此缘风伤已后阴阳乖错情景也,不审知风伤当时形状,何以见目之不明中之不足由风伤乎?夫风伤时形状非他,即下文根茎之所主是已。
伤寒寒热汁出,内风与外邪相搏,两不相下也,中风面肿,内风不受外风也,消渴热中逐水,内风外风相拒难
解,遂化热而致涨也,此非缘本身风气受伤之源耶?味辛者擅通,气平者擅降,况是开花结实后气已退藏于密,将为他日生发之基者,其能不使内风受驱逐外风之伤,而使外风遂无所应不能内侵以为伤,又何疑矣。
后世不用根茎,惟取其实以治若此等证,于理虽亦有可通者,但欲述是物之所以然,不得不如是界域分明耳。
《本草分经》:辛、苦、寒,滑。
泻热散结,宣肺气,清喉理嗽,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毒,腰膝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