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材教法分析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补充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①干洁空气:n2、o2、co2等②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③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2.大气的垂直分层:(1)对流层: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②厚度:不均一(赤道达17~18千米;中纬度达11~13千米;两极地区8~9千米)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④意义: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一层(2)平流层: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②厚度: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千米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21~23千米处为臭氧层,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该层有利于高空飞行(3)高层大气: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②厚度:从平流层顶至距地面2000~3000千米(地球大气的上界)③特点:又可划分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热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散逸层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80~500千米处为电离层,可传播无线电短波通信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几种常用的辐射形式:(物体本身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能量越集中在其短波部分)(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简介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2)地面辐射——长波辐射(3)大气辐射——长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3.太阳是地球的根本热源,而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活动]p29二、热力环流:1.产生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活动]p292.热力环流的形成:[比较各点气温与气压的大小]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2)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3)城市风: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夜晚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活动]p30板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教学反思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2.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①特点: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②意义: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3.风的形成:(1)高空的风: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2)近地面的风: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与影响风速)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③摩擦力——永远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也减小风速)[习题]:北半球一人背风而立,高压和低压分别在他的哪个方向上?板书设计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三、大气的水平运动1.气压梯度: 3.风的形成:2.水平气压梯度力:教学反思略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a、风向-—风来的方向;b、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

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天气系统》说课稿礼嘉中学毛丽菊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说课活动,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天气系统。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天气系统》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第二节内容中已经介绍了高低气压中心的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另外,通过这节课也可以让学生知道每种天气系统影响下的天气情况。

为以后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节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和图一直也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本着新课改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结合本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图分析说明锋、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过程以及绘制各种类型的锋面图,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绘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大纲所规定,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原理是理解本课的关键理论,起到铺垫的作用,学生只有熟悉了每一种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才能正确理解各种天气系统影响下得气候特点,因而我把这部分内容确定为教学重点。

天气系统原理与具体的天气现象内容综合性较强,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容易混淆,难以理解。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与人类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新课标教材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册) 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和说课设计

新课标教材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册)     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和说课设计

新课标教材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高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总结出它们分布及移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出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绘制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总结出它们分布及季节移动的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学模型。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也有规模很大的大尺度运动,那就是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如:三圈环流。

它能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板书)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

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

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

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如图。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案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主要关注地球的层次结构以及地球表层的构造与变化。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结构与变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掌握地球的内部变化和外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 能够解释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的原因与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地球的内部变化:地震、火山活动。

3. 地球的外部变化:风、水、冰等地表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讲解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变化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组成和变化原因。

2. 实验法: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内部变化和外部变化的过程。

3. 观察法:观察和分析地球变化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地球变化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地球的层次结构概念,让学生通过图示和简单解释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2. 讲解地球的层次结构详细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特点,重点说明地球的密度分层和内部的热力活动。

3. 地球的内部变化通过讲解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变化对地表的影响,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规律。

4.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模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过程,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加深对地球内部变化的理解。

5. 地球的外部变化通过讲解风、水和冰等地表作用对地球表层的改造和变化,让学生了解地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

6. 观察地球变化的例子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变化的实际例子,如地貌、气候等,让学生理解地球变化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7. 总结和小结对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变化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初中地理教材第一册第二章教学方案解析

初中地理教材第一册第二章教学方案解析

初中地理教材第一册第二章教学方案解析我理解您的要求,下面是关于初中地理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的教学方案解析。

第一部分: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学科,它帮助学生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

教学方案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在本文中,我们将解析初中地理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的教学方案,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尺度、地球上的环境和资源分布,并能够通过地球仪和地图进行相关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我们将通过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来达到这些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行星特征,如地球的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等。

2. 理解不同尺度地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包括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城市地图。

3. 掌握地图上的基本地理符号和各种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4. 了解地球上的主要环境和资源,如大气圈、水圈、陆地等,并能够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方法1. 地球的行星特征:通过讲解和展示地球的形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等,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方式。

2. 地图的使用方法:介绍不同尺度地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不同地域的地理情况。

通过制作简单的区域地图和城市地图,让学生亲自实践地图的制作和使用。

3. 地理符号和比例尺的使用:教授学生地图上的基本地理符号,如山脉、河流、湖泊等,并介绍各种比例尺的使用方法。

通过练习和游戏,让学生掌握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比例尺的含义和使用技巧。

4. 环境和资源的分布:通过图片、视频和实物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主要环境和资源,如大气圈、水圈、陆地等。

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并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部分: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本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法:1. 笔试:出一些选择题和简答题,考察学生对地球的基本特征、地图的使用方法和地理符号的理解。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材解读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材解读

第二章单元解读一、第一节地位与作用: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课标》内容: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时地位作用: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内容却是极其重要的。

重点介绍了对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具有深刻影响的基本自然地理过程之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状况(大气热力环流的产生——发展——演变),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完成从地理现象到地理成因的探索,从感性知识到理性思维的提升。

【教学重点】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热力环流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二、第二节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教材解读ppt 人教课标版精选教学PPT

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二章教材解读ppt 人教课标版精选教学PPT

【学生集体讨论】归纳出结论:如果人类不合理 利用水资源,不顾水循环和平衡的原理,就会造 成水资源的枯竭。
【教师点评】①强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 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遭到了污染,就会造成 了水资源的枯竭,因此,一定要保护水资源。一 是合理利用,即利用量不能超过水的更新数量; 二是保护水质,免受污染,这样才能保证水资源 的永续利用。②用数据说明水资源是有限的:水 资源通过水循环得以更新,因此水资源可以永续 利用,但是人类目前真正有效利用的水资源是很 少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 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教师提问】水循环这种规律在我们实际生活中 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下面请同学们思考:我国许 多地方修建水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主要 是解决什么问题,有何作用?
【教师归纳】修水库,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年内分 配不均(季节变化大)的问题。水库的作用是在河流 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 的季节变化。
“南水北调”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 程,如“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引黄入 晋”等,均属跨流域调水工程,主要是解决水资 源空间分布(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过渡】阅读P60页“黄河输沙造陆”。 【教师提问】水循环有什么意义?
【板书】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生讨论】学生就近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 言。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
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 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平昌县驷马中学刘光辉一、教材分析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

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

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

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

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教材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册) 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新课标教材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册)    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高一地理必修1册
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说课设计
三门峡市一高 高颖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 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解读 :课标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 原理和规律。通过课堂教学的引导和实验,最终 达到让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7气6风”分 布图,分析总结出它们季节移动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本节地位:气候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处于
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地位,本节又是气候中 的重点,因此,它就成为了自然地理重点 中的核心。 它将热力环流升华和深化到最复杂的 三圈环流,为解释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 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出大气运 动的规律性。 引导学生绘制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示意图,总结出它们分布及季节移动的规律。
极地高气压带
分析总结全球气压带与 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以赤道低压 带为中心,南北对称 且高低压相间分布. 风带:高压吹向低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 球向左偏.
假设三:太阳直射点居于赤道及回归运动。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课堂小结
强化本节重难点,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在模型演示和交流合 作中的得与失,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实现情感目标。
难点:绘制全球“7气6风”分布示意图。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熟练绘
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分析出它们的分布及 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运用模型图和绘制分布
图,交流学习体会,提高地理技能,培养空间想象 能力。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案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地球——地理必修一第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2. 掌握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3. 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坐标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重点:1. 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2. 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3. 地球的形状、地理坐标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难点:1. 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的理解;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电脑;2. 地理教科书和参考资料;3. 图片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2. 引发学生思考: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二、知识讲解与讨论(20分钟)1. 讲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的类型和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是什么?三、实例分析与练习(15分钟)1. 利用实例展示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具体案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2. 分组讨论并解答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理解;3. 练习题:请学生回答几个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相关的问题。

四、概念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地理坐标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2.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地球形状的变化,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3. 分组讨论并解答相关问题,巩固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2. 让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利用实地考察或实验室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地球的地壳运动和形态变化;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相关议题。

必修一第二章(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二章(高中地理)

一、课标要求:
五、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等。

七、教学反思:
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

三种形式大大地削弱了到达地球外表的太阳辐射。

【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稳固知识点。

学生跟着老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规律与大气的削弱作用有何关系?
疑惑,思考问题。

1.自主学习:教师提问,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思考完成。

力环流的形成》
1.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思考完成。

2、回忆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气压、等压面的
学生思考台风的成因。

1.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思考完成;〔1′〕
2.读图分析:结合课本图2.21,教师引导学生分
课学习。

1、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本,自主学习,思考完成。

2、读图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近百年来全球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 2
二、本章七个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1.说出大气主要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
气逆辐射的含义及其波长特点。 3.阅读相关图表,解释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
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 的保温作用
4.运用玻璃温室示意图,解释产生温室效应 的主要原因,联系实际说明温室效应的后果, 以Page ▪提3 高保护带起环境的重要性。——小组研学
(填字母)带控制,盛 气候。
Page ▪ 14
(2013年春季会考)读图 “北半球气压带及风带分布示意图和罗 马气温曲线及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
带,其控制下的大气干湿状况

;B风带的名称是
带。
(2)罗马夏季受
带控制(填字母),冬季受

控制(填字母),其气候特征是

(3)伦敦常年受D风带控制,盛行风向为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解析: 1.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主要是
指对流层的大气。 2.大气受热过程学习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
来源。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量来源,而地面 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知识解析: 1.理解三圈环流的基础是明确太阳辐射的纬
度差异、大气热力环流原理、风的形成及风向的 转变是。
2.一般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平均状况,以此为参照,分析讨论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性移动。
3.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 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世界复杂多 样的气候。 Page ▪ 10
(高考)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 第5题。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Page ▪ 8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 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解读: 1.在了解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上,绘制简图
(2012年春季会考)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甲图中A气压带的
名称是 ,其控制地区
大气垂直运动方向是 ,
干湿状况是 。
(2)甲图所示北半球处

季,此季节气压
带、风带因 移动而位
置偏南。


半年后,乙图中的M地受甲图所示的
气候特征是

(3)乙图中N地终年受甲图中
行风向是
,形成典型的
(填字母)带控制,
高一教材教法分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马珏
一、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
论 及 的 异 了介说貌析述 全 形 的 基绍 明 形 工了 球 成 重 本地 由 态 具地 大 机 要 知球 此 , 。球 气 理 因 识内 形 为大的,素和部成学气基这,原的了生的本些为理物地理热运都以。质球解量动是后循表地来规形各环面貌源律成章和千成和和地节地姿因传天理学质百提递 气 习现态 供作, 气 提象的 了用以 候 供差地 分, 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的转化和 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 为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做好 知识的铺垫。
4.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 基础
Page ▪ 4
(2013年春季会考)读图3“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 成8~10题。
8.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中②表示大气的 A.反射作用 B.吸收作用 C.保温作用 D.辐射作用
10.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使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A.人类活动变化 C.气压带、风带移动
B.天气系统不同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Page ▪ 6
(2009北京高考)右图是中国局部地区太阳年辐射总 量分布图。读图回答。
Ⅰ区太阳年辐射总量 比Ⅳ区高,主要因为 Ⅰ区 A.夏季大气逆辐射强 B.年平均气温比较高 C.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D.天气晴朗且海拔高
Page ▪ 7
D.④减弱
Page ▪ 5
(2014年夏季会考) 读图“我国某海滨 地区不同时间旗帜 主要飘动方向示意 图”,完成5~6题。
5.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日内主要风向的变化, 则
A.甲为白天,吹海风 B.乙为白天,吹陆风 C.甲为夜晚,吹陆风 D.乙为夜晚,吹海风 6.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的变 化,则引起该地盛行风向变化的主要成因是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 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注意: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 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是理 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 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 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Page ▪ 11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 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注意: 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一些气候类型为例,具
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 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 候;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 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会考阶段非系统 讲授各类气候的成因)。
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及风向 2.阅读示意图,解释全球气压带、风带移动
的主要原因及其移动规律 3.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布与移动
对气候的影响,说出在气压带、风带控制和移 动影响下主要气候的气候特征。
Page ▪ 9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 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Page ▪ 12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
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注意: 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季风环流”,但是从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看,应该能够 说明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进而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季风环流”并分 析其产生原因。
Page ▪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