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复习,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 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向上的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类型成因风向特点高空大气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名称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压带0附近热力作用受热膨胀上升高温多雨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附近动力作用受空气重力作用下沉炎热干燥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60附近动力作用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抬升温和湿润极地高压带南北纬90附近热力作用冷却下沉寒冷干燥风带风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东北风东南风炎热干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西北风温暖湿润极地东风带东北风东南风寒冷干燥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亚洲大陆太平洋七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显著)一月: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阿留申低压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2.季风环流成因风向气候类型分布范围东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西北风;7月东南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副热带高压对我国雨带位置的影响4-5月(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华北出现春旱;6月(夏初)长江中下游梅雨;78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受副高控制出现伏旱。

高中地理-高一第一二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高一第一二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01宇宙中的地球(一)天体与天体系统1.天体及类型(1)天体: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星云、恒星、行星等。

①天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脉(宇宙间极其稀薄的气体和尘埃)等。

②人造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等。

(2)常见天体的特点类型形状组成能否发光星云云雾状气体和尘埃,主要物质是氢恒星球状或类球状炽热气体能行星近似球状如土星否卫星如月球否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天体的方法(1)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

进入大气层或返回地面的物体不属于天体。

(2)二看实质: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

(3)三看运转: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

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就不是天体。

2.天体系统(1)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级别(由低到高):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

①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②太阳系: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行星际物质等。

③银河系:太阳和众多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系统。

④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

(二)行星地球1.太阳系(1)八大行星(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靠近太阳,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气体构成,体积巨大)——木星、土星;远日行星(远离太阳)——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共面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近圆性——八大行星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1)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太阳系中大小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2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与图例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与图例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精选图第一节大气运动一、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

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

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练习题:1.填空 A C D 1 2 3 4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如图6-1)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

垂直方向上的高低压与温度有关。

②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③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补全)三、大气水平运动——风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含义: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方向:与风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风向与摩擦力的方向总相反;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总与风向、摩擦力的方向相垂直;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相反.4、等压线图判判读规律:(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高压脊(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低压槽(线)——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

【高一地理知识汇总】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经典整理!

【高一地理知识汇总】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经典整理!

【高一地理知识汇总】高一地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经典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l、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新高一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

新高一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

新高一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地理必修一二知识点一、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具有各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和运动。

地球的主要特征包括地球形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的运动等。

1. 地球形状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不是一个完全的规则球体。

地球的赤道稍微偏大,而两极稍微偏小,形成赤道膨胀,两极压缩的略扁球体。

2.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最外面的部分称为地壳岩石圈。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由具有一定塑性的岩石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内核是固态。

3.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个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一天约24小时;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运动,一年约365天。

二、自然地理环境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涵盖了陆地、海洋、大气和生物四个要素。

地理环境对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社会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 陆地陆地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地理环境。

包括大陆和岛屿。

大陆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形状各异。

岛屿是分散在海洋中的一片围绕着的陆地。

2. 海洋海洋是地球表面另一个重要的地理环境。

约占地球表面的71%。

海洋包括各种海域和海洋资源,对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

3. 大气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大气圈和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现象。

大气圈由不同密度和厚度的气体层组成,近地面的主要气体是氮氧和水蒸气。

4. 生物生物是地球上的生命体。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命形式。

生物在地球上起着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重要作用。

三、自然地理现象地球上存在着各种自然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地表晃动现象。

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 火山火山是地球表面喷发岩浆、烟气和火山碎屑物质的山体。

火山活动不仅会导致火山爆发,还会产生地震、岩浆喷发等现象。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地理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于椭球体,具有赤道略鼓起和两极略扁平的特点。

- 地球的尺度指的是地球的大小,通常用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表示。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进行自转,自转周期为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运行,公转周期为一年。

3. 地图的制图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 地图的图例:用于解释地图上各种符号和颜色的含义。

- 地图的方向:利用指南针或者指北针确定地理方向。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调查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功能: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来研究地理问题的一种技术系统。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原理:利用航天器或者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 遥感技术的应用:用于监测气候变化、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领域。

3. 地理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式获取地理数据。

- 实验方法:在实验室中进行对地理问题的模拟与实验。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

- 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围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转。

2.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等。

- 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等。

3. 地球的地理环境- 大气环境:指大气的组成、结构和运动等。

- 水环境: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

- 生物环境: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第四章: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壳-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态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 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密度较低,海洋地壳较薄、密度较高。

2. 地幔- 地幔的特点: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固态岩石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2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大气运动形式: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0.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山风和谷风:11.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引起大气运动的标志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6、.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雨(准静止锋);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进入“伏旱”(反气旋);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结束,华南再一次经历短暂的雨期。

②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造成北涝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7、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量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与天气1.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2.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准静止锋: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幅度很小,我们将这类锋面称为准静止锋。

多出现连续性降雨天气。

典型(在中国)华南准静止锋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

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秋季出现最少。

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

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

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江淮准静止锋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

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黄梅时节家家雨”就是对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昆明准静止锋又称云贵准静止锋。

位于云贵高原,主要由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和西南气流受云贵高原地形阻滞演变而形成。

云层低而薄,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贵州高原“三日无一晴”便同昆明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多出现于冬季,其间出现日数约占全年1/2。

锋区位置多在贵阳与昆明之间,略呈西北——东南走向。

天山准静止锋不太强的冷锋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常形成地形锋性质的天山准静止锋,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

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降水较多就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

3、冷锋与暖锋1、图中1表示冷锋,2表示暖锋。

其中冷锋在我国出现的频率较高。

2、锋面天气系统: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风降温)春季的沙尘暴暖锋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略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现象实例冷锋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易出现雨雪大风及降温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夏季的北方暴雨冬季的寒潮(大风降温)春季的沙尘暴暖锋气温较低,易出现连续性降水气温上升,略气压较高,天气晴朗或雾等天气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4、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台风。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7月中旬到8月中旬)。

5、主要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台风:在西北太平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多发于夏秋季节,危害包括:狂风、暴雨、风暴潮。

预防措施:加强研究、检测预报工作;做好宣传减小措施;研究抗风作物减少农业损失;加强国际合作。

寒潮: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

危害:降温、大风、大雪、冻雨。

预防措施:加强预报工作,提前发布预报信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寒准备。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1.主要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2.温室效应(全球保暖)影响: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与低平岛国被淹没;②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地区减产,高纬度地区增产;③影响水循环:增加降水极端异常天气事件,地表径流改变(南方降水最多,北方减少)。

应对措施: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量,大力发展新能源,多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防止森林火灾。

②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植树造林,保护原始森林,采用固碳技术。

③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水利设施,防止降水突发事件和海水入侵。

3.绿化的环境效益: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