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体系统的研究概况_综述_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HB s Ag 检 测 ,HB s Ag 检 测 的灵 敏 度 和 特 异 度 得 到 年发现慢 性HB V感染 者肝细胞 内小球形颗粒 的输 出与 较 大 提 高 ,其 中应 用 最 广泛 的是 酶 联 免疫 吸 附试 验 血清 H B V D NA是一致 的l 3 ] 。C h e n 等 定量检测4 组无
也有研 究显 示血清  ̄ ? H B s A g 与HB V复制水平变化 并不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定 与其保持一致 ,K u h n s 等[ 9 ] 在研 究用HB V D NA替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i mmu n o a s s a y,TRF I A) 等 ,但 ECL成
( e n z yme — l i nk e d i mmu n oa bs o r b e n t a s s a y, ELI S A) ,
本 相对 较 高 ,S P R I A检测 操 作 繁琐 、污 染环 境 、线 性 范 围狭 窄 ,T RF I A费用 较 为 昂贵 , 这 些 检 测 方
感 染 乙型 肝 炎 病 毒 ( h 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 ,H B V)后 4 ~7 H B s Ag I I Q u a n t 可将HB s Ag 定量检测 上限扩大 ̄5 2 0 0 0
周就 能从血清 内检测到HB s A g ,但H B s Ag 本身 不具有 I U / ml ,灵敏度和精确度 L  ̄ E L I S A、T R F I A高几个 数量 传 染性 ,以往 临床一直将HB s Ag 作 为HB V感 染的一个 级 。蛋 白质芯片技 术 、液相 芯片技 术虽然早 已存 在 , B s Ag 定量 的时间较 晚 ,蛋 白质 芯片检 指标 ;近年来 ,随着H Bs Ag 定量检测技 术 的进 步和不 但应用 于检测H 断开展相 关的研究 ,人 们对H B s Ag 定量 与慢性 乙型肝 测表 面抗原 定量效果 与E L I S A法相 当,但方法简 单 、 炎 自然史 、疾病 转归 以及疗 效预测 的关系逐渐 变得 乙 快捷 、廉价 ,结果可视 ,并直 接通过软件 计算 出抗原 】 。 型肝炎病 毒清晰起 来 ,H B s Ag  ̄ _ 个 “ 古老 ”的指标再 含量 ,既定性又定量,很适合于对患者疗效 的观察 次焕发 出新 的生命 。

乙肝核心抗体实训报告

乙肝核心抗体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通过本次实训,了解乙肝核心抗体的检测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提高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相关检测技术的认识。

二、实训内容1. 乙肝核心抗体检测原理乙肝核心抗体(HBcAb)是针对HBV核心抗原(HBcAg)的特异性抗体,包括IgM和IgG两种类型。

检测HBcAb可以帮助判断个体是否曾感染过HBV,以及HBV感染的阶段。

2. 乙肝核心抗体检测操作步骤(1)样本采集:采集受检者血清。

(2)加样:将血清样本按照说明书要求加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板孔中。

(3)洗涤:使用洗涤液清洗板孔,去除未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4)加酶联抗体:加入针对HBcAb的酶联抗体,孵育一段时间。

(5)洗涤:重复洗涤步骤,去除未结合的酶联抗体。

(6)加底物:加入底物,根据颜色变化判断结果。

(7)终止反应:加入终止液,终止酶促反应。

(8)读取结果:使用酶标仪读取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判断HBcAb的滴度。

3. 乙肝核心抗体检测结果分析(1)HBcAb阴性:表示未感染HBV。

(2)HBcAb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包括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

(3)HBcAb滴度:滴度越高,表示感染时间越长,病毒复制活性可能越高。

三、实训结果本次实训中,我们检测了10份血清样本的HBcAb。

其中,5份样本为阴性,5份样本为阳性。

阳性样本中,3份为既往感染,2份为现症感染。

四、实训讨论1. 乙肝核心抗体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HBcAb检测在乙型肝炎的筛查、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为HBcAb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1)乙型肝炎的筛查:HBcAb阳性者应进一步检查HBsAg、HBeAg等指标,以确定是否为现症感染。

(2)乙型肝炎的诊断:HBcAb阳性结合其他指标,可确诊为乙型肝炎。

(3)疗效监测:HBcAb滴度下降或转阴,提示抗病毒治疗有效。

(4)预后评估:HBcAb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性可能较高,预后较差。

乙肝核心抗体检测原理

乙肝核心抗体检测原理

乙肝核心抗体检测原理一、前言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2亿人感染了乙肝病毒,其中约有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在中国,患有乙肝的人数也非常庞大。

因此,对于乙肝的检测和诊断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乙肝核心抗体检测原理。

二、什么是乙肝核心抗体乙肝核心抗体(HBcAb)是指针对HBcAg(即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

HBcAg是一种在感染初期出现的抗原,它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内部,并且只能通过电镜观察到。

当人体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后,免疫系统会产生针对HBcAg的特异性抗体——HBcAb。

三、为什么要检测HBcAb1. 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当人体感染了HBV后,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免疫反应,即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的产生。

在感染初期,IgM抗体可以很快地出现在血液中,并且可以被用于诊断急性乙型肝炎。

而当感染进入慢性期后,IgM抗体逐渐消失,此时只有HBcAb和表面抗原抗体(HBsAb)存在于血液中。

因此,检测HBcAb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2. 判断乙肝的治疗效果:在治疗乙肝过程中,检测HBcAb可以判断是否成功清除了HBV。

如果患者的血液中没有检测到HBcAb,则说明已经成功清除了HBV。

3. 评估人群的乙肝感染情况: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血友病患者等),检测HBcAb可以评估其是否曾经感染过乙肝。

四、HBcAb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HBcAb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分析(RI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等。

其中,ELISA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五、ELISA检测原理ELISA是一种基于酶标记技术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HBcAb。

其基本原理如下:1. 固定抗原:将HBcAg固定在微孔板上。

2. 加样本:加入待检测血清样本,其中含有可能存在的HBcAb。

3. 结合抗体:加入与HBcAb结合的酶标记抗体。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的发展和研究近况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肝脏功能,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乙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在过去,由于对乙肝病毒的认识有限,诊断技术不够先进,很多乙肝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乙肝的了解逐渐深入。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患者可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在急性感染期,部分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清除病毒,从而实现自愈。

然而,对于许多患者来说,乙肝病毒会在体内持续存在,进入慢性感染阶段。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长期没有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损害肝脏细胞。

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肝硬化会导致肝脏质地变硬,功能严重受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而肝癌则是乙肝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在诊断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检测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病毒 DNA 定量、肝功能检查等,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乙肝感染的状态和肝脏的受损程度。

近年来,乙肝的治疗也有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乙肝治疗的关键。

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

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

干扰素则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但使用时可能会伴有较多的不良反应。

除了药物治疗,对于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还可以考虑肝移植手术。

然而,肝源的短缺和手术的复杂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在乙肝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基因治疗旨在通过修改病毒基因或患者的基因来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能力。

预防乙肝同样至关重要。

乙肝疫苗的广泛接种是预防乙肝感染的最有效措施。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

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引言乙肝病毒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人口。

乙肝病毒感染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乙肝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对于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乙肝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研究现状自乙肝疫苗研制成功以来,疫苗的制备方法、接种时间、接种次数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优化。

目前,乙肝疫苗主要分为血源性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两大类。

血源性疫苗是通过收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面抗原(HBsAg)制备而成的,而基因工程疫苗则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到酵母或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表达制备而成的。

在接种时间方面,一般认为乙肝疫苗的接种应在婴儿出生后尽快进行,最好是在出生后24小时内。

同时,根据研究发现,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更好地保护婴儿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

在接种次数方面,根据现有资料,婴儿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大多数接种者可以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但也有部分接种者抗体水平较低,因此,对于易感人群,尤其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建议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进行补种。

研究方法乙肝疫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等。

在实验设计方面,研究者通常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乙肝疫苗和安慰剂,并观察其效果和不良反应。

在数据收集方面,通过收集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血清学检测和病毒学检测等相关数据,了解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统计分析方面,利用统计学原理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疫苗的保护率、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等指标,以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结论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方面显示出显著的效果。

根据现有资料,乙肝疫苗可以有效地预防婴儿和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并能够有效地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疾病的发生率。

乙肝综述

乙肝综述

乙肝及抗乙肝药物的研究进展——中药制药四班张蒙1045432【摘要】HBV is one of the main pathogenis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There are so far about 3.5-4.0 hundred million patients infected with chronic HBV, and the disease has so far defied all attempts at a effective cure. Hepatitis B has already stirred up universal concern. Our state is the country which has the largest amount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HBV, so the drugs that can treat HBV are paid close attention. This text sums up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treating Hepatitis B with drugs, and also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clinical cure of Hepatitis B.乙型肝炎病毒(HB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迄今为止,全世界大约有3.5~4.0 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手段。

乙型肝炎已经引起世界性的广泛关注, 而我国又是世界上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数最多的国家,因此,乙型肝炎治疗性药物备受瞩目,本文综述了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为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干扰素类药物;核苷类药物;免疫调节剂;中药制剂【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原之一,迄今为止,全世界大约有3.5~4.0 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有超过100万的患者死于HBV。

《抗核抗体的研究进展综述报告3600字》

《抗核抗体的研究进展综述报告3600字》

抗核抗体的研究进展综述报告目录1.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 (1)2.抗核抗体发病机制 (2)3.抗核抗体临床应用 (2)4.抗核抗体发病风险 (3)5.展望 (4)参考文献 (4)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是出现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一组自身抗体的总称,最初定义是指针对真核细胞核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总称,但随着对ANA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针对细胞浆成分的抗体陆续被发现,ANA的定义己经不局限于针对细胞核抗原了,而是指一组将细胞核、细胞浆、细胞骨架、细胞周期蛋白等全部细胞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也就是所谓的ANA谱。

1.抗核抗体的检测方法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恢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恢细胞的各种成分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抗恢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危象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

随着AIDS的不断完善和实验室旁检测技术的进步,自身抗体的旁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AIDaid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2]。

目前用于临床实验室检测自身抗体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分析(RIA)、间接免疫荧光(IIF)、免疫印迹(LIA)和抗原芯片。

在ANA侧检测的某些方面,当使用不同传感原理的几种方法时,一些测试结果之间存在一些矛盾。

因此,比较实验室中常用的抗核抗体检测方法在临床上非常重要[3]。

IIF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实验室,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缺陷。

IIF需要有经验的工程师来确定荧光模型。

抗体之间的干扰会导致荧光掩蔽或多个荧光模型的重叠。

肉类解读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体验能力。

ANAS特异性抗体的测试侧基于可回收抗原的特定测试侧,该可回收抗原可针对特定类型提取。

理论上它是最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乙肝(HBV)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前言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威胁着人民健康的全球性问题。

目前,全世界受HBV感染者接近20亿,其中有超过3亿的慢性感染者。

在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超过10%,其中25%~40%患者会因合并或不合并肝细胞癌的肝硬化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BV感染列为全球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

HBV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

HB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

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

HBV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的约占32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

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

随着HBV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1章课题研究背景与价值第1.1节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 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

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

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

•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0264.2021.06.025乙型肝炎及其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张莹1聂红明"汪蓉3姜煜资1俞嫣青1王灵台$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2.上海中医药大学3.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中图分类号R575.1文献标志码A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至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重大公共卫生威胁”的终极目标。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m,据此推算,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有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约2000万例。

我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本病所致的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

虽然近年来已加大乙型肝炎免疫疫苗的接种和普及,但HBV感染在我国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

CHB发病率高,且易发展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肝衰竭,最终导致死亡。

目前HBV感染后的慢性化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综合最新国内外进展对HBV感染后慢性化的发生机制行综述。

1宿主因素HBV侵入机体后,形成慢性感染与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程度是HBV持续性感染的重要因素。

胎儿及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此时容易发生免疫耐受。

研究表明,乙肝携带者主要与母婴传播方式有关⑵。

成人感染HBV后,病毒侵入肝细胞形成cccDNA不断进行复制,激发人体的非特应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进一步对肝脏造成损伤。

同时乙型肝炎慢性化还与宿主的HLA基因型差异有关,使得HBV肝外不断复制得以免疫逃逸而致慢性化。

1.1免疫应答1.1.1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和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乙肝相关抗原和抗体

乙肝相关抗原和抗体

---------------------------------------------------------------最新资料推荐------------------------------------------------------乙肝相关抗原和抗体乙肝相关抗原与抗体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 e 抗原(HBeAg) 乙肝 e 抗体(HBeAb) 乙肝核心杭体(HBcAb) 乙肝病毒的生命周期:乙肝病毒(HBV)---肝细胞表面---脱掉外衣,进入肝细胞---脱掉内衣,将 HBV DNA 注入肝细胞核---肝细胞核内形成 DNA(每个肝细胞核内含有 10-20 个 DNA 分子,也有报告每个肝细胞核内含有30-50 个 DNA 模板)以肝细胞核内 DNA 为模板,生产出各种乙肝病毒蛋白合成所需要的核糖核酸(RNA),然后在肝细胞浆内生产出乙肝病毒的各种蛋白质(抗原),包括:HBsAg(表面抗原) HBcAg(核心抗原) HBeAg(e 抗原) 这些病毒蛋白质合成后,即发挥病毒复制的各种功能:HBsAg(表面抗原)--- 给病毒 DNA 穿上外衣,包装病毒,或释放入血,形成空的表面抗原 HBcAg(核心抗原)--- 给病毒 DNA 穿上内衣,包装病毒 DNA,等待包装外衣 HBeAg(乙肝 e 抗原)---经过肝细胞浆的内质网,直接分泌到肝细胞外,进入血液及全身一、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来源:HbsAg 是 1963 年由 Blumberg 在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首先发现的,故开始被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说的奥抗,后又被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 年被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1 / 7结构:HbsAg 实际上就是一项肝炎病毒的外壳部分。

在血清中查到它的时候,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并不含有病毒颗粒,因此并不能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以及传染性强弱、预后等问题。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

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1.引言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使用,乙肝病例数量已显著降低。

然而,仍有许多挑战需要解决,比如疫苗接种覆盖率和疫苗的有效性。

本文将对乙肝疫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2.乙肝疫苗的类型2.1 常规乙肝疫苗常规乙肝疫苗是指由灭活的乙肝制成的疫苗。

其主要优点是安全性高,但其免疫效果相对较低,需要进行多剂次接种。

2.2 重组乙肝疫苗重组乙肝疫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基因导入表达系统中,通过大规模培养获得乙肝表面抗原,制成疫苗。

重组乙肝疫苗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是主流的乙肝疫苗类型。

3.疫苗接种覆盖率3.1 全球疫苗接种覆盖率全球乙肝疫苗的使用已经得到大力推广,疫苗接种覆盖率在不断提高。

然而,某些低收入国家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仍然较低,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3.2 中国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中国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接种覆盖率逐渐提高。

但由于人口众多和地域广阔的特点,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边远地区的覆盖率相对较低。

4.疫苗的有效性和免疫保护4.1 疫苗的有效性乙肝疫苗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临床实验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来评估。

目前的研究表明,乙肝疫苗具有高效的免疫保护作用,并可以预防乙肝感染和相关疾病发生。

4.2 免疫保护期限乙肝疫苗的免疫保护期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乙肝疫苗在接种后可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但其具体的保护期限仍需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5.结论乙肝疫苗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全球范围内的疫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乙肝病例数量呈下降趋势。

然而,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疫苗推广和宣传工作。

附件:无注释:1.HBsAg:乙肝表面抗原2.乙肝疫苗接种覆盖率:指符合接种适应证的人群中,实际接种的比例。

3.免疫保护: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能够有效抵御乙肝感染,并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定量检测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定量检测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定量检测研究进展陈翔宇1,2综述张海峰1,3审校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江苏南通226001;2.南通大学医学院,江苏南通226001;3.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感染科,新疆阿图什845350【摘要】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检测与抗病毒药物治疗应答、区分慢乙肝不同自然史时期、免疫抑制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等相关,有望成为启动抗病毒治疗、预测疗效、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具有巨大临床应用潜力。

本文就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检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意义进行综述,为早日实现对慢性HBV 感染者的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慢性HBV 感染自然史;疗效预测;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V 再激活【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23)23—3492—05Clinical research advances in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core antibody of hepatitis B virus.CHEN Xiang-yu 1,2,ZHANG Hai-feng1,3.1.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1,Jiangsu,CHINA;2.Medical College of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1,Jiangsu,CHINA;3.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Xinjiang Kyzylsu Kirgiz Autonomous Prefecture People's Hospital,Atush 845350,Xinjiang,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many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core antibody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s relat-ed to the response to antiviral drug treatment,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fferent natural history periods of chronic hepatitis B,and Hepatitis B (HBV)reactivation after 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It is expected to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dex for initiating antiviral therapy,predicting efficacy and judging prognosis,and has great clinical application po-tential.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 (anti-HBc),so as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accurate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chronic HBV infected patients.【Key words 】Core antibodies of hepatitis B virus;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BV infection;Prediction of effica-cy;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HBV reactivation ·综述·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3.23.033基金项目:江苏省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MSZ2022002);新疆克州科研计划项目(编号:克科字[2022]13号)。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分布,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密切,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人口的30% 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

HBV 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和主要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流行程度的地区主要的传播模式也不同。

HBV 为部分双链DNA 病毒,其血清学标志物有: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 抗原(HBeAg)和E 抗体(抗-HBe),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和IgG (抗-HBc IgG)。

不同标志物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具有各自的临床意义。

HBV 为非细胞毒性病毒,肝脏损伤和病毒控制,及带来的临床结局,均依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复杂的交互作用。

慢乙肝患者的T 细胞应答较弱,在自发性HBeAg 血清学转换或抗病毒治疗后有所恢复。

然而过度激活的免疫应答可导致爆发性肝炎。

慢乙肝自然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

不同阶段有各自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

早期发生HBeAg 血清学转换者及长期稳定在低复制期患者预后较好。

总体而言,围生期感染HBV 的人群中大约40% 男性和15% 女性将死于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并减少肝细胞癌发生。

目前已有2 种干扰素α和5 种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两类药物治疗各有优劣。

各大指南对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疗程都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推荐。

乙肝疫苗的问世和和普及显著减少了慢乙肝的发病率,甚至带来了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2 种干扰素和5 种核苷(酸)类药物的相继上市,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安全、有效的HBV 疫苗已于1981 年问世,虽然地区间存在差异,广泛的新生儿疫苗接种已经带来发病率的大幅下降,甚至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然而部分地区疫苗覆盖率不够,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多感染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全球HBV 疾病负担仍然沉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强宿 主免 疫 能 力 来 对 抗 HB V, 干 扰 素 是 我 国 治 疗
ml 的 HB s Ag ] 。如今 HB s Ag的定 量 检 测 可 操 作 化与 规 范 化 正 逐 步 重 新 定 义 慢 性 HB V感染 ( 血 清 HB s Ag阳性 ≥ 6 个月) 的 自然病 程 : ① 免疫 耐 受 期 : 患者 通 常为年 轻 患 者 , 其肝功能正 常, HB V 病 毒 标 志 物 为 HB s Ag阳 性 、 HB e Ag阳性 、 HB e Ab 阳性 , HB V D NA水平 一 般 大 于 6 l o g 。 I U/ ml , HB s Ag水 平 可高 达 4 . 5 ~5 . 0 l o g 。 I U/ m1 。② 免 疫 清 除期 : 宿
乙型肝 炎 ( C HB ) 患者约 2 0 0 0万 例 _ 1 ] 。我 国可 用 于
主 HL A— I 限制性细 胞 毒性 T 细胞 介 导 的 免疫 反 应 开 始导致 肝 细胞凋 亡 或坏死 , 患者 A L T水 平开 始 升 高, 甚 至 出现 AL T≥ 5 UL N 的 急性 肝 炎 , HB s Ag水 平 开始 下降 , 介于 3 . O ~4 . 5 l o g 。 I U/ ml , 在这 一 时期 最 终可 出现 HB e Ag的血 清学 转 换 。③ 无 症状 携 带
HB s Ag血清 学清 除风 险 比也 较 为可 观 ( 风 险 比分 别
为4 . 4与 2 4 . 3 ) E 1 2 ] 。
2 HB s Ag检 测 在 干 扰 素 抗 HB V 治 疗 中 的 临床 意 义
干扰 素 有 部 分 抗 HB V作用 , 但 其 主 要 通 过 增
治疗 C HB的药 物有 干 扰 素 及 口服核 苷 ( 酸) 类 药 物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特异性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HBV-DNAALT的相关性研究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特异性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HBV-DNAALT的相关性研究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特异性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HBV-DNAALT的相关性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引起乙型肝炎的病毒,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2亿人有乙肝病毒感染,其中有超过300万人患有慢性乙肝。

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感染肝脏细胞,引发肝脏炎症和损害。

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细胞类型,对清除感染的细胞起着重要作用。

在乙肝病毒感染中,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被激活从而参与对病毒感染肝细胞的清除过程。

除了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外,细胞因子也在乙肝病毒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细胞因子如干扰素和趋化因子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加强对病毒的清除。

因此,研究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特异性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HBV-DNAALT的相关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为乙肝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究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特异性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与HBV-DNAALT的相关性,为进一步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机制提供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乙肝病毒感染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的发展过程和机制,为相关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旨在明确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CD8+细胞毒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探究其与患者血清中HBV-DNAALT水平的关联,为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

通过对乙肝病毒感染机制的深入探究,有望为预防和治疗乙肝病毒感染提供新的临床应用方向和战略。

2. 正文2.1 乙肝病毒和相关疾病乙肝病毒是一种引起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一种DNA病毒,属于肝炎病毒科。

乙肝病毒感染可以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严重时甚至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2023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一种全球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导致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乙肝病毒的基础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以及治疗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病毒学特征HBV属于部分双链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途径传播。

其特点是高度感染性、变异数、潜伏期长、易产生慢性感染和发展为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二、病毒复制及毒力机制的研究进展1、病毒复制机制病毒复制是HBV病毒感染的关键步骤,对其复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发病机制。

目前已确定HBV复制过程中的环节和关键酶,如HBV DNA聚合酶、转运酶等,这些都为治疗提供了重要的靶点。

2、毒力机制HBV毒力机制的研究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乙肝病毒感染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目前已经发现HBV病毒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HBx蛋白,它是HBV中的一个非结构蛋白,参与了HBV 的复制和发病过程。

三、治疗策略1、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一直是治疗慢性乙肝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拉米夫定、安泰、恩替卡韦等。

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慢性乙肝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免疫调节治疗乙肝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剂主要指利用干扰素、肝炎丙种球蛋白以及植物碱等药物来调节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乙肝的目的。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体细胞或组织进行干预,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乙肝方面,基因治疗技术被认为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新型治疗方法。

四、未来展望在治疗HBV方面,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的新策略,例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细胞治疗技术等。

病毒复制过程中的靶点不断被研究和发现,将会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精准度。

同时,人们也需要增强自我预防和控制的意识,积极参与进行乙肝防范工作,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

总之,随着对HBV病毒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策略,并提高提高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原理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原理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原理
乙肝核心抗原(HBc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产
生的一种特定抗原。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可以用于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阶段以及病毒血症的监测。

乙肝核心抗原核酸检测原理基于核酸扩增技术。

具体步骤如下:
1. 样本处理:从血液或组织样本中提取乙肝病毒核酸。

2. 逆转录:将病毒RNA转录成对应的DNA,即病毒RNA的
逆转录过程。

3. 嵌合酶链反应(LAMP)或聚合酶链反应(PCR):使用特
异性引物和酶,在合适的温度下,对乙肝病毒核酸进行多轮扩增,从而产生大量的目标DNA分子。

4. 检测:通过荧光探针或其他荧光染料,对扩增的目标DNA
进行检测。

如果乙肝核心抗原核酸存在,检测结果将显示阳性荧光信号。

该检测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乙肝核心抗原核酸的存在,对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