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改革知识梳理及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中外改革知识梳理及练习

一、改革的分类:

1是否改变社会性质(社会制度):

①不改变社会性质(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戊戌变法、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卡达尔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②改变社会性质(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商鞅变法、大化改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2、改革性质:

①奴隶制性质的改革:管仲改革(中国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伯利克里改革(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

②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化改新。

③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卡达尔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二、中国历史上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个体农耕生产普遍,生产力大大提高,新兴地主阶级为了争取其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2.目的:富国强兵。

3

4. 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成功原因:(1)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2)秦孝公的大力支持。(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6.商鞅变法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和历史发展规律。

(二)、北魏孝文帝

1.背景: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内容:1、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同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

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4.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

家。

5.启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是富国强兵的重

要途径。

(三)、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4)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为口号

(6)主要内容:①创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最大的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福州船

政局)

②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京师同文馆)

③派遣留学生

④筹建新式陆海军(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⑤创办民用工业(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轮船招商局)(7)结果:甲午战争(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8)性质: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失败的自救运动。

(9)评价:消极: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西方列强侵略也起了一定

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0)失败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四)、戊戌变法

(1)背景(引发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

(2)时间:1898年6—9月;

(3)开始的标志:公车上书(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

高潮的标志:百日维新

失败的标志:戊戌政变

(4)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帝;

(5)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力量弱小;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脱离人民群众。

(7)意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8).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改革开放

1.开始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思想界关于真理评价标准的讨论,使人民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3)内容:①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转折)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党的政治和经济工作重心

的转移。)

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组织路线的转移。)

(4)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②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主要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改革的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率先尝试)

②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③意义: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农村实行的重要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新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①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就业制度改革:我国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通过公平竞争获得工作岗位。

④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社会救济被确立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以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发展稳定的需要。

(3)对外开放:

①内容: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1984 年,开放了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 年,进一步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 年,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②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③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