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诵读教案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国学经典》诵读教案1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高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喜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赏识、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细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支配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进展的进程中,制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日,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抱负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每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老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老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舞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老师要每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舞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沟通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育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

关于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六篇国学经典诵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品读古诗,感悟诗情;2、诵读文言经典,感悟人生哲理;3、赏析美文,提升鉴赏能力;4、增强对人类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中悟人生哲理,增强审美能力。

2、开放式教学:有词朗诵、配乐美文欣赏、唱诗词。

三、教学预备:1、学生背诵印发的小册子中的内容。

2、学生背诵《满江红》《少年中国说》3、学生学唱《水调歌头》。

4、各小组选择自己喜爱的诗词或美文,并精心预备,把握节奏、感情、声音大小、人员安排多种多样。

四、教学过程:(一)导课: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经典文化。

诵读经典我们会感悟更多的人生哲学,体味各家的语言特色。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在经典诵读竞赛中感受经典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措施与要求“诵读”即为“出声的读”,达到“熟读自然成诵”的理想境界。

鉴于此,提出如下要求:(1)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一、三、五早读时间及每周的晚自习时间为诵读时间,天天坚持。

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教学。

为减轻学生背诵古诗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要把以往课前一支歌换为一首诗,开展“课前一吟”教学,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2)教师要依据诵读内容与诵读量,划分每天的诵读量,制定计划,依据计划诵读并且要与学生一起诵读。

看谁读得好,记得牢,鼓励学生多诵多背。

班级内定期开展古诗文诵读或背诵竞赛,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

(3)布置作业时,可以加入诵读内容。

语文教师要天天抽查学生,动员学生互动检查;表扬先进,鼓励后进;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诗文诵读交流汇报,我们尝试开展各种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

如唱演诗文,陶冶审美情趣。

为古诗文配曲谱,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演奏;如诗配画,彰显创新才能。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让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中描写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如创用诗文,提升思辨能力。

即引导学生把诗或文改编成一个个课本剧,展开丰富的联想,再现古诗文的意境,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改创诗文,培养创*好。

初中国学经典教案设计有特色的

初中国学经典教案设计有特色的

初中国学经典教案设计有特色的对于初中生进行国学经典教育很重要,要怎样制定好初中国学经典的教案也是人们好奇的。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初中国学经典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初中国学经典教案篇一《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五、教法、学法设想: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国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初中

国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初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国学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国学经典知识,如《论语》、《大学》、《中庸》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国学基本概念和起源。

2. 国学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国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国学经典著作中的文言文。

2. 将国学经典中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对国学有哪些了解?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国学基本概念和起源- 教师讲解国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国学经典著作- 以《论语》为例,讲解其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 引导学生阅读《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并讨论其含义。

- 介绍其他国学经典著作,如《大学》、《中庸》、《孟子》等。

3. 国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分析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如仁、义、礼、智、信等。

-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国学经典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国学经典中的某一主题。

-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 角色扮演- 教师挑选《论语》中的经典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国学经典,深入理解其内涵。

五、作业布置1. 阅读一篇国学经典著作,并撰写读后感。

2. 收集关于国学的资料,制作一份PPT。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

国学经典教案初中

国学经典教案初中

国学经典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选段,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论语》选段:学而、为政、八佾舞、里仁、公冶长等。

2.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教学重点:1. 《论语》选段的内容理解。

2.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 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准备:1. 《论语》原著或选读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论语》的地位和影响。

2. 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选段,理解内容。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难点问题。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论语》选段进行逐条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 举例说明儒家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儒家思想。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阅读《论语》选段,深入理解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3. 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论语》选段,让学生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在课后,鼓励学生深入阅读《论语》,将儒家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传统国学教案

初中传统国学教案

初中传统国学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选读,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4. 引导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 《论语》选读: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选取《论语》中的若干章节进行学习,如“学而”、“为政”等。

3. 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孝、悌等。

4. 生活中的儒家智慧: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及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谈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二、学习《论语》选读(15分钟)1. 教师发放《论语》选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三、讲解儒家思想核心(15分钟)1. 教师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如仁、义、礼、智、信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今后学习的计划。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二、学习《论语》选读(15分钟)1. 教师发放《论语》选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深入讨论。

三、生活中的儒家智慧(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实用性。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今后学习的计划。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基础规范,包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二、背诵《弟子规》总叙播放《弟子规》总叙的音频,让学生跟读。

老师可以先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跟着朗读。

反复练,直到学生能够流利背诵。

三、理解《弟子规》总叙的意思让学生阅读《弟子规》总叙,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含义。

老师可以提问:“你们觉得‘入则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出则弟’?‘谨而信’是什么意思?”通过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弟子规》总叙的意义。

四、课堂练老师可以准备一些与《弟子规》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

比如:“你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孝敬父母的?”“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不守规矩的人?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些练,让学生将《弟子规》的规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流利背诵《弟子规》总叙,也能够初步理解其中的含义。

但是,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更加生动有趣地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弟子规》的规范。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弟子规》的规范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

本课研究的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之“父母呼”。

这句话告诉我们,当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回应,不要懒惰。

同时,我们要尊重父母的教诲,听从他们的命令,遵循他们的责任。

四、讲故事:《孟子的故事》——孝___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父亲去世后,他非常孝顺,每天都去祭拜父亲的坟墓,即使下雨也不例外。

有一天,他的弟弟问他:“为什么你下雨天也要去祭拜父亲?”___回答:“天下的父母都应该得到孝顺,我怎么能因为下雨就不去祭拜呢?”五、礼仪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研究鞠躬。

3、研究如何向父母行礼。

六、作业1、背诵“入则孝”之“父母呼”。

2、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小事。

六、古诗两首《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1课时)本课时将研究两首唐代诗歌:《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

初中国学经典教案

初中国学经典教案

初中国学经典教案教案标题:初中国学经典-《论语》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2. 学习《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思想观点。

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背后的思想内涵。

2. 分析《论语》中的经典思想观点,掌握它们的现实意义。

3. 运用《论语》中的经典思想观点进行问题思考和价值判断。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论语》中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

2. 将《论语》中的思想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个人理念。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引用一些经典名句,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第二步:知识讲解(15分钟)解释并讲解一些重要经典名句,如“学而时习之”、“君子周而不比”等,并介绍背后的思想内涵和古代的社会背景。

第三步:分组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的经典名句和思想观点,展开讨论,思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四步: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对《论语》的理解。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交流意见,促进思想碰撞和交流。

第五步:拓展延伸(15分钟)提供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论语》中的经典思想观点进行思考和价值判断。

例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和“义”。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达个人见解。

第六步:总结归纳(5分钟)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强调《论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提醒学生将所学的思想观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资源:1. 《论语》教材或电子版本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素材3. 网络资源,如经典名句解释和相关背景材料教学评估:1. 平时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中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等,了解他们对《论语》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初中经典国学课程教案

初中经典国学课程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经典国学课程——<论语>教学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

2. 通过诵读、解析《论语》名句,让学生领会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 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 《论语》中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2. 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提前准备《论语》的相关资料,包括译文、名句解析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如PPT、视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基本信息,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论语》的了解,教师总结。

二、诵读《论语》(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诵读《论语》名句,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

2. 学生跟读,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三、解析《论语》名句(15分钟)1. 教师选取《论语》中的名句,进行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总结。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与《论语》智慧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

二、深入解析《论语》名句(15分钟)1. 教师选取《论语》中的深入解析名句,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教师点评、总结。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供现实生活中与《论语》智慧相关的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点评、鼓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论语》的基本信息了解程度。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一:国学经典教案】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第1课《弟子规》总叙学习目标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弟子规》音频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初中1. 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解析,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选取《论语》、《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著作中的片段。

2. 对选定的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难点:对国学经典中的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国学经典片段,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视频等。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2. 讲解:教师对选定的国学经典片段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

3. 诵读: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发音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国学经典的语言美。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国学经典中的道理来解决问题。

5. 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思想道德观念,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情况。

3. 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让学生在国学经典的诵读和解析中,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文学素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关于国学的教案

初中关于国学的教案

初中关于国学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价值。

2. 通过学习《弟子规》,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 《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及其价值。

2. 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1. 《弟子规》中一些古代礼仪的理解和运用。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学习《弟子规》,掌握其基本内容和精髓。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视频、故事案例等。

3. 安排适当的教学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弟子规》的背景和基本内容,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弟子规》吗?你们认为国学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帮助?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详细讲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包括孝道、尊师、诚实、友爱等方面的规范。

2. 通过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生动展示《弟子规》的精神内涵。

3. 举例说明《弟子规》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价值。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与《弟子规》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表演《弟子规》中的礼仪动作,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认识到《弟子规》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提问:同学们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国学文化?教学评价:1. 学生对《弟子规》的基本内容和价值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弟子规》的情况。

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意愿。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教案标题:《论语》中的礼貌教育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培养学生的礼貌意识和行为习惯;2. 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礼貌原则,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了解《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及其中所蕴含的礼貌原则;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礼貌原则,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 《论语》相关课文及注释材料;- 录音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电子课件;- 礼仪小贴士、案例分析表;-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论语》的兴趣。

2. 引发学生对礼貌的思考,提出问题:“你认为礼貌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二、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篇章 (15分钟)1. 分发或展示《论语》的相关课文给学生,请学生自主阅读,并配合录音设备播放课文录音。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礼貌原则,例如“君子养性,民修礼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人而无礼,何以别于禽兽?”等。

3. 借助电子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课文,加深学生对其中礼貌原则的理解。

三、小组讨论 (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要求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论语》中的礼貌原则有什么理解?- 礼貌对人际交往有哪些益处?- 你在生活中有哪些体验和感受,证明礼貌的重要性?2.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 (15分钟)1. 分发或展示礼仪小贴士和案例分析表给学生。

2. 配合案例分析表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文明行为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3. 请学生根据所学的礼貌原则和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场景,加强实践和应用。

五、课堂总结与延伸 (5分钟)1. 点评学生的角色扮演表现,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提供指导。

初中诵读国学经典教案

初中诵读国学经典教案

初中诵读国学经典教案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国学经典选篇:《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孟子》等。

2. 教学方式:诵读、讲解、讨论、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诵读国学经典,理解其中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国学经典中的抽象概念和哲学思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国学经典选篇。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国学经典的定义、背景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诵读: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诵读国学经典选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在旁边指导,纠正发音和表达不当的地方。

3. 讲解:对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概念、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举例、故事、图表等方式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 实践: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学经典概念或思想,通过实践活动(如表演、制作海报、编写故事等)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国学经典中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熟练程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对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创新意识。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2. 结合现代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3.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国学经典,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

七年级上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

七年级上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

七年级上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国学经典教学全册备课一、指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

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颂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第4课《孟子》选读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国学经典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国学经典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课题:《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掌握孔子关于孝道的核心观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 孔子关于孝道的核心观点。

2. 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难点:1. 如何将孝道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孝道。

教学准备:1. 教师:PPT课件、教材、《论语》原著。

2. 学生:预习《论语》相关章节,准备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思想。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孝道?孝道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意义吗?”3.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论语》中关于孝道的章节,如《孝经》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孔子关于孝道的核心观点。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孝道在《论语》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孝道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体现?- 如何践行孝道?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关于孝道的案例,如父母生病、家庭矛盾等。

2. 学生分析案例,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体现孝道。

五、总结提升(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孝道的感悟,字数不少于500字。

2. 预习《论语》中的其他章节,为下次课程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孝敬父母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将孝道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践行孝道。

国学教育教案初中

国学教育教案初中

国学教育教案初中课时:2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学的概念,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国学学习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国学的概念与重要性2. 国学学习的基本方法3. 国学经典著作简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国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国学的了解和认识。

二、讲解国学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从文化传承、道德修养、思维方式等方面阐述国学的重要性。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学习国学的方法(15分钟)1. 教师介绍国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如阅读经典、聆听讲座、实践体验等。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介绍国学经典著作(20分钟)1. 教师简介《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2. 学生了解经典著作的基本内容,初步感受国学的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国学概念和经典著作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深入探讨国学学习方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材料等问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互相借鉴。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国学实践活动,如吟诵经典、书写汉字等。

2. 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国学素养。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的国学学习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国学概念和经典著作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国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参与国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

教学资源:1. 国学经典著作电子版或纸质版。

2. 国学学习方法的相关资料。

3. 国学实践活动的器材或材料。

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国学素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国学。

国学教案初中

国学教案初中

国学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作为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

2. 通过学习《弟子规》,培养学生孝顺、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内容1. 《弟子规》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 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选取《弟子规》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和实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弟子规》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4.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弟子规》的精神,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弟子规》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弟子规》的价值和意义。

2. 讲解:《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包括孝顺、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

3. 实例分析: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选取具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弟子规》的意义。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5. 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弟子规》的精神,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如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等。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弟子规》在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弟子规》的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弟子规》中所倡导的优良品质的认同和实践情况。

3. 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程度的提高。

六、教学资源1. 《弟子规》文本资料。

2. 与《弟子规》相关的案例素材。

3. 教学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八、教学建议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 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国学素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课题: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目标:1. 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帮助学生熟悉国学经典的重要内容。

3. 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2. 提高学生的国学经典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国学经典相关的教材、录音等资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国学经典1. 教师简要介绍国学经典的概念和分类。

2. 教师示范诵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请学生模仿朗读。

第二课时:经典诵读1. 教师选择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文字阅读和解释。

2. 学生分组朗读这段经典,并注意抑扬顿挫、字音字调等朗读技巧。

3. 学生小组间相互比较朗读效果,展示优秀的朗读表演。

第三课时:经典理解与表达1. 学生阅读一段国学经典,并进行理解。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3. 学生进行个人发言,表达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学以致用1. 学生选择一段国学经典,进行个人朗读表演。

2. 学生以小组形式编写一则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小故事,并进行演绎。

3. 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分享自己的朗读和表演成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拓宽自己的国学知识面。

2. 组织学生参加国学经典的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 鼓励学生写作一些以国学经典为素材的文章或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国学经典教案【篇一:国学经典教案】国学经典《弟子规》教案《弟子规》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全书共360句(1080字)。

二、教学目的: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弟子规》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1、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平均每节课学习16句。

2、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第一周:学习《弟子规》“总叙”第二至六周学习“入则孝”第七至九周学习“出则弟”第十至十四周学习“谨”第十五至十八周学习“信”第1课《弟子规》总叙学习目标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重点会背《弟子规》总叙。

难点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弟子规》音频教学过程一、介绍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弟子规》中的“规”,当然就是指规矩、规则。

你们知道“弟子”指的是谁吗?明确:实际上这个“弟子”是泛指,也就是针对每个人而言的。

所以《弟子规》中谈到的规矩礼节是同学们甚至是老师都应该遵守的。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古训——《弟子规》。

《弟子规》共360句(1080字),今天我们学习总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仪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业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入则孝”之“父母呼”学习目标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不但孝,关键是顺。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孝道的重要性。

难点理解意义,能在生活中做到。

教具准备音频教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

“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

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延伸:父母呼应勿缓;老师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同学呼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仪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业【篇二: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一、活动目的1.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2.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的习惯。

3.通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素质。

二、活动安排1、在经典诵读课或者早读课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2、在空余时间与学生讨论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国学经典内容,体验经典魅力。

3、在经典课上对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加强对国学经典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赏析能力。

三、活动评定1、以学习小组为基础,全方位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每周总结评定。

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对表现不佳者进行辅导教育。

2、每月进行一次反思总结活动,总结一个月来的得失,并针对得失制定下月计划,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四、国学经典重点学习内容和课时1、《朝花夕拾》(1课时)3、《千字文》(3课时)4、古诗两首《月夜》和《乡思》(1课时)5、古诗两首《山中》和《济上作》(1课时)6、古诗两首《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1课时)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课时)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课时)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教案第一课时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一、学习导引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

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二、新课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1、创作时间 1926 年。

具体说,从 1926 年2月起,至 11 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 ②与“现代评论派” 的论战;③“三一八” 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 岁了。

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

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 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 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

作者曾说: “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 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3、文体特点:杂感4、小结: “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

” (钱理群)三、选文例析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讨论: 《五猖会》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 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

)《五猖会》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五猖会》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 在《朝花夕拾》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 对“五猖会” 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四、探究思考《五猖会》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 殊与“礼教” 有妨。

)文末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 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 “我” 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

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 等内容,也是一致的。

)点评中说: “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 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 指什么?(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作者在《小引》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环境也不一: 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 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 ” 当时,“三一八” 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学潮,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

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

从 1926 年3 月底到 5 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

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

)结束语: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