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 《大学语文》刘臣国 精讲班 17先妣事略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妣事略
归有光
一、作家作品知识: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优秀散文家,他反对“后七子”“追章琢句”、“模拟剽窃”的文风,主张继承唐宋散文的优良传统。他
的散文长于抒情记叙,语言简洁。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9岁能作文。
20岁时尽通五经三史和唐宋八大家文。
35岁时,乡试中举。但以后8次会试都未及第。
60岁时,才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
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参与撰修《世宗实录》,以劳成疾,卒于南京。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作者追忆亡母的记叙文。
不动声色地感动:
全篇在刻画母亲形象时,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神。篇中文字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另外作者没有抒情,不加渲染,只是简略地
叙事,但字里行间流动极其悲痛的心情,不动声色而使读者深受感动,是这篇文章的
主要魅力。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
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
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入城则缉引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僮奴有恩,
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痾。舅母卒,四姨归顾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与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
而有妇,孺子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三、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追忆母亲一生多子、早逝。
第二部分(3-5自然段):写母亲的勤劳、简朴、关心孩子学习的美德及母亲娘家的概况。
第三部分(6-7自然段):写母亲死后子女们的情况和周家的情况及我的哀伤之情。
1、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
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
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A、这段话中的“先妣”是对谁的称呼?
“先妣”是对作者母亲的称呼。
B、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第几个孩子?
作者归有光是第二个孩子。
C、当“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时母亲“举之尽”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她深深觉得“吾为多子苦!”
2、正德八年五朋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於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A、这里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B、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请加以说明。
表现方法:侧面烘托方法。写“诸儿”哭母亲而以为母亲“寝”,是侧面烘托悲情;写二子各肖母一半,是侧面描写母亲的肖像。两者皆十分巧妙。
C、指出这里的抒情手法。
寓深情于细节白描之中。
四、中心思想:
通过母亲短暂一生的记叙,表达了作者深深地对母亲的悼念之情,歌颂了母亲朴实而勤劳的美德。
五、写作特点:
1、本文文笔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简之中。
2、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六、考纲:
1、概括本文的情感内容。
2、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
3、认知本文语言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的叙事特点。
4、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5、体会本文作者不动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