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一、课程概述《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培养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
本讲义旨在为自学考试的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内容,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基本语言表达技巧:包括写作、阅读、听说等能力的提升;2. 理解与分析文本:通过阅读与分析文本,提高对语言细节、文化内涵的把握能力;3. 加深对文化与思想的理解:通过阅读名著、文学作品等,增进对文化和思想的认识。
三、重点知识点讲解1. 文字阅读与理解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进行文字阅读与理解。
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理解等。
这些能力的提升对于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至关重要。
2. 修辞与写作技巧修辞与写作技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可以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艺术性。
在此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并提供相应的例句和练习。
3. 名著阅读与文化修养《大学语文》课程还包括对名著的阅读与理解。
通过读名著,可以加深对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阅读的能力。
我们将重点介绍几部经典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等,并提供相应的阅读指导和思考题。
四、学习方法与策略在自学考试过程中,学习方法与策略至关重要。
本部分将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大学语文》课程。
例如,如何利用时间,如何进行重点内容的归纳总结,如何做好复习备考等。
五、总结与展望在本讲义的最后,我们将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自学考试,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六、结束语本讲义旨在帮助学生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通过提供全面、系统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完整讲义五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完整讲义五《都江堰》1.中心思想这是一篇游记。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壮不雅的水利工程的描绘,高度评价和赞扬了李冰父子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的行为和举措。
2.划分和解析段落层次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中对水流壮不雅景象的描写是重点。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即第一自然段,直言不讳地提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的不雅点。
第二层,包罗第2—5自然段,分析都江堰比长城更伟大的原因。
先说明“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为我们保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接着在将两者进行对比,指出都江堰虽然在规模上空间上比不上长城的宏大与辽阔,但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却“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接着历数都江堰在从三国到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期间所起的伟大作用,再次印证都江堰的伟大。
然后将两者对比,指出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并把它比拟为一位用爱心细细浸润儿女,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比起长城的突兀、僵硬和傲慢来,它确实要伟大得多。
第三层,即第6自然段,以一句话再次对都江堰的伟大作用作出必定性判断。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描绘都江堰水流的壮不雅。
这一部分为纯记叙的语言,我们可以将它分为两层:第一层,即第1自然段,写本身开始以为都江堰只是一处水利工程,不会有大大的游不雅价值。
此为欲扬先抑之法,为下文盛赞它的壮不雅作反衬。
第二层,包罗第2—3自然段,对都江堰的水流壮不雅进行具体而生动的描绘。
先在第2自然段用三个含比方的排比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来写水流的声音,极为形象、生动,这是正面描写;然后再写的感觉,“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这是侧面描写。
第3自然段极写江水翻卷咆哮的壮不雅。
开始从侧面将江水与海水进行对比,突出它的喧嚣的生命力。
04729大学语文》课程讲义
前言《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一门公共课,几乎所有参加自学考试的同学都要参加此门课的考试。
自考的课程,只要是考试大纲、教材没有变动,每次的考试出题的内容、难度是不会有变化的。
《大学语文》主要复习四部分的内容:一、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本课程共52篇课文,议论文10篇,记叙文17篇,诗词18篇,小说7篇。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考生一定要加强对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浅层次的掌握就是要求考生记忆课文中的内容,在过去《大学语文》考试中,考核考生对课文的内容是否记忆的试题较多;深层次的掌握则要求考生在对课文记忆的基础上对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考核考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对于古文,要能够读通、读懂,同时对重点字词(课文后面的注释)要一一掌握。
二、在熟练掌握每篇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课文后面的提示,逐个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对【考试大纲】、【提示】的考核是每次考试的重中之重,所占分值较多。
三、要灵活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习的难点,历年来考生丢分很多。
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主要有:1、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
其中两种论据、三种论证方法是重点;2、10种修辞手法;3、记叙文的表现手法;4、描写人物的五种方法;5、诗词的直接抒情手法,间接抒情的六种手法;6、记叙的顺序。
参照教材50页、148页、217页、287页学习。
四、作文自考作文一般可以写成夹叙夹议夹抒情的文章。
在写作作文时,可以参看《纪念傅雷》一文的写法。
从试卷的组成来看,除去作文,考核课文知识的题目中,非常容易的题目大约占15分;较容易的题目大约占20分;较难的题大约占20分,难的题目大约占15分。
第一单元议论文部分《寡人之于国也》孟子:(1)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自考大学语文,04729 新版教材课程介绍
《大学语文》新版教材课程介绍过去,大学语文分为两版,一种是六学分的版本,专门供社会科学类的考生来学习,比如:新闻系、法律系、英语系等。
一种是四学分的版本,供财经类、理工类考生学习的版本。
现在把这两个版本统一起来成了一个版本,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2006年新版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了中文专业之外,其它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这门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文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学应考者的人文素质、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学习这门课要求考生达到:第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考生的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文精神。
第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作品名篇,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第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的效应,提高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新版大学语文的特点:难易程度略低于原本科教材而与原专科教材接近;内容方面是原来两本教材中已有的占一半,新增选的占一半;总共52篇诗文,其中议论文十篇、记叙文十七篇、诗词十八首、小说七篇。
其中注意的方面是:在这本教材中,70%的文章可能在高中时都已经学过,但是在大学还得再学习一遍,因为在大学学习有大学的难点、尺度。
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在我们小学时都已经学过了,可是在大学中还得再学习一遍。
在小学学习时,是学习它歌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拼搏精神的,而在大学学习时它是一首送别的诗。
大学语文的通过率并不高,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认真的、刻苦的学习这门课,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
学习大学语文,归纳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是要认真研读课文,把教材中52篇课文非常熟练的研读,研读是一边钻研一边读。
第二部曲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依据,考试大纲的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要熟练的掌握,要吃透、吃深、吃准;第三部曲是适当练习,在理解课文,而且把考试大纲中规定要掌握的知识点一一都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在这个基础上做题巩固知识点。
自考《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二)
下⾯我们来谈⼀谈议论⽂的复习问题。
⼀、单元内容概括 议论⽂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式的⼀种⽂体。
学习议论⽂⼀章,应当熟识议论⽂的三要素、议论⽂的论据类别、论证及驳论⽅法。
⼀篇议论⽂,通常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1.论点是⼀篇议论性⽂章中所阐明的思想观点。
就数量⽽⾔,可以是⼀个(如(科学的春天》),也可以是⼏个(如(散⽂创作谈》);就位置⽽⾔,可在⽂章的开头(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D,可在中间(如《咬⽂嚼字》),可在结尾(如《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或者即为⽂章标题(如《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或需要概括(如《论⽓节》)。
⼀篇议论⽂,要做到论点正确、鲜明、新颖。
在我们在阅读时应重点把握,以收到提纲挈领之效。
2.论据是议论⽂中⽤来论证论点的根据。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类。
前者如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经历和感受等,后者如前⼈的经典著作、⾄理名⾔、民间谚语和俗语、科学公理和定律等。
论据的使⽤要以论点的证明为中⼼,并为之服务,⼒争做到论据确凿、典型并与论点相统⼀。
3.论证是对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揭⽰,分⽴论和驳论两种⽅式。
⽴论从正⾯⼈⼿,以充⾜的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驳论则反驳别⼈论点的错误。
⽴论和驳论均为论证⽅式,采⽤任何⼀种论证⽅式都需要运⽤⼀定的论证⽅法。
基本的论证⽅法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较法(包括类⽐法和对⽐法)。
(1)归纳法:这是⼀种由个别到⼀般的论证⽅法。
分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
⼀般为不完全归纳,使⽤完全归纳法的较少,如《发扬伟⼤的创业精神》⼀⽂。
归纳法按照举例的先后可分为两种:先列事例后归纳,或得出结论再举例说明。
后者被称为“例证法”。
(2)演绎法:这是⼀种由⼀般到个别的论证⽅法。
就形式⽽⾔有以下⼏种:三段论、假⾔推理、选⾔推理等,主要为三段论。
三段论是由⼀个共同概念联系着的两个前提推出结论的演化演绎推理,由⼤前提、⼩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1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自考大学语文每课重点
寡人之于国也一、基本要求:1、掌握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散文的特点。
2、掌握比喻修辞、排比修辞3、能判断所用论据类型及所证明的论点4、能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5、识记文章的论点、线索6、识记文章的疑难词句7、掌握文章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二、重点讲解:【问题一】什么是比喻修辞?比喻修辞有什么作用?【解析】(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问题二】什么是排比修辞?排比有什么作用?【解析】(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自考“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
自考“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第六部分4学分大学语文作文部分的复习与准备在大学语文自学考试中,作文要占40分,即百分之四十的比例,作文实际情况的好坏,对考试的成绩影响极大。
这里,着重谈一谈作文考试,这是课文中没有明确提出的问题。
按照《考试大纲》的规定,作文考核的重点是议论、说明和记叙的能力。
这里我们侧重于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加以切实有效的指导。
第一部分:议论文写作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它是以抽象的思维形式,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不雅事物的道理。
它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引出遍及的结论,使人领悟、懂得某个道理。
下面,我有针对性地给考生谈几个问题。
一、明确要求,审好题第一类是命题作文。
首先要分析标题问题的语言结构、文字含义,明确议论的重点或范围。
一般说来,议论文标题问题有两种语言结构:一种是用一个判断句为题,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别的,是中心论点以联合词组为题,这就要求搞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第二种,对那些蕴含比方意义或象征意义的标题问题,则要透过试题字面的表层含义去理解它的比方意义或象征意义,如《议“根深才能叶茂”》是一个含有比方意义的标题问题,如果只就事论事地议论根深和叶茂的关系,不揭示标题问题的比方意义,显然背离了题意,只有对“根深才能叶茂”这个比方,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揭示它的比方意义,指出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基础,不能急于求成,这样才真正符合标题问题的要求。
第二类是材料作文。
这类试题是看一段或数段材料,要求按照提供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有的要求考生自拟标题问题,有的在试题上已拟好标题问题。
这类试题在历届自学考试中用得比力多。
对看材料作文的试题,必然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
如1993年上半年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卷的作文题:东汉时有一少年陈著,独居一室,其庭院龌龊不堪。
他父亲的伴侣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曰:何不洒扫以待室!”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居?”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请以《扫天下与扫一居》为题,写一篇600—1000字的议论文。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
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1《科学的春天》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
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1)归纳论证法。
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
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
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用。
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
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比喻。
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
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通用3篇)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通用3篇)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篇1《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本文所说明的重点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读来引人人胜,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识别本文主要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说明文。
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
所以,在学习时,应予注意把握好下面重点内容:1、写作特色本文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是:说理与叙事相结合。
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所以这篇科学小品行文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把说理同叙事结合起来,在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说理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的同时不时插入科学道理的讲述,读来引人人胜。
2、说明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
这种说明方法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周密,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
而且行文较自由,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从而将事理诠释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本文的说明中心是解释“海市蜃楼”与“鸣沙”两大怪异见象的成因,作者因此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解释清楚。
《桥的运动》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以及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析理精深的科学小品,是阐述桥的运动的说明文。
作者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学知识,剖析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
自考《大学语文》本科课文重难点汇总
自考《大学语文》本科课文重难点汇总《大学语文》是自考本科必读的科目之一,大学语文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书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应用文写作四大局部。
那么《大学语文》课文的重难点有哪些,下面跟一起来看看吧!本课主要考核点是:本诗作者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根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民创立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现手法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那么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较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比照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较两种修辞手法。
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风光的暗示。
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较,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低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比照。
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比照,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
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展比照,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这两处转折和比照,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部分,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
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
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
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
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
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
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
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
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
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
自考《大学语文(专)》课程完整讲义(三)
第三部分 4学分⼤学语⽂说明⽂部分的复习要点 ⼀、课程内容概要 说明⽂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式,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的的⽂章体裁。
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知识的科学性,表达的客观性。
学习说明⽂这⼀单元,应掌握说明⽂的分类、说明顺序与结构及常见的说明⽅法。
1.说明⽂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说明⽂进⾏以下⼏种分类: (l)按说明对象划分,可分为两类:实体事物说明⽂,抽象事理说明⽂。
前者如《菊花》、《⽩丝翎⽻丹砂顶》、《苏州园林》以及《我们肚⼦⾥的⾷客》四篇⽂章。
后者如《沙漠⾥的奇怪现象》、《现代⾃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和《统筹⽅法平话引⼦》四篇。
(2)按⽂章表达的语体划分,可分为两类:⽂艺性说明⽂,⾮⽂艺性说明⽂。
前者如《沙漠⾥的奇怪现象》、《菊花》、《⽩丝翎⽻丹砂顶》和《我们肚⼦⾥的⾷客》《统筹⽅法平话引⼦》、《苏州园林》(均为科学⼩品)。
后者如《现代⾃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桥的运动》。
2.说明⽂的说明顺序与结构 A.说明⽂的说明顺序,概括起来有三种: (l)时间顺序,如《菊花》。
(2)空间顺序,如《我们肚⼦⾥的⾷客》。
(3)逻辑顺序,如《沙漠⾥的奇怪现象》。
B.最常见的说明⽂结构⽅式有两种: (1)总分关系。
“总⼀分”⽅式,如《苏州园林》:“总⼀分⼀总”⽅式,如《桥的运动》:“分⼀总”⽅式,如《⽩丝翎⽻丹砂顶》。
(2)并列关系。
如《菊花》。
3.常⽤的说明⽅法 (1)下定义法。
其公式为:被定义概念=属⼗种类。
如(现代⾃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中对“物理”的说明。
(2)诠释法(解释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花草树⽊讲究映衬的特点和《沙漠⾥的奇怪现象》说明“海市蜃楼”的成因。
(3)⽐较法,如《苏州园林》说明苏州园林建筑布局不讲究对村的特点,就与古代宫殿和近代住房⽐较。
(4)⽐喻法,如《桥的运动》⽤⼈坐板凳造成板凳变形,⽐喻说明车过桥上引 起“变形”的⼒学原理。
(5)图表法,如《统筹⽅法平话引⼦》运⽤箭头图表⽰⼯序。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五代史伶官传序》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五代史伶官传序》《五代史伶官传序》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
伶官传》,作者北宋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反对北宋初年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强调内容重于形式,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而文章想写得好,即要道胜文致,也就是说要道德修养好。
只有道德修养好的人文章才会达到高的境界。
欧阳修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欧阳文忠公集》、《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的作品是《新唐书》。
第二项文体知识。
这篇文章是为《新五代史。
伶官》一文写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监修一部《五代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文体卑弱,叙述或失之于烦冗。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自撰的,文章远初旧五代史之上,欧阳修又仿照《史记》设《刺客列传》,《滑稽列传》,《义儿传》,《伶官传》等,伶官是宫中的东工和扮演杂剧的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音律,庞用伶人,使得财政乱国,故欧阳修特立《伶官传》。
欧阳修为此做序,以庄宗的史实展开论述,以总结历史经验,警世未来。
序,是实用性文体,它可是记叙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本文属于史论。
第三项主旨。
本文阐述了盛衰取决于人事,不取决于天命,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为人“事”上的成败之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
第四项层次段落。
全文三段,紧扣盛衰两字展开议论。
第一段高层建瓴的提出自己观点,说明一个国家的盛衰归根结底是由人事决定的,而且指出这可以由庄宗的“得天下”与“失之者”的事实中得到印证。
第二段用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和正反对比的议论归结出江山难得而易失,成败全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免费下载】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二部分
1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十三课:《张中丞传后叙》一、张巡、许远镇守睢阳的背景及韩愈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安史之乱初期,叛军攻势凌厉,气焰嚣张,唐军则屡遭败绩,形势危殆。
在这种局面下,张巡、许远以万余部众坚守孤城睢阳,抗击强大的敌人,“蔽遮江淮,沮遏其势”,为日后唐军的反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尽管最终英勇牺牲,但他们的气概和功绩,可歌可泣,深受人们景仰。
平乱以后,朝中有人利用张巡儿子的幼稚,散布谣言,混淆视听,以为藩镇割据势力张目。
韩愈对此愤慨万分。
他所以写作本文,既是补李翰所为《张巡传》之缺憾,更是为了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谬论,歌颂英雄以宏扬正气,打击邪恶以维护朝廷政权的统一。
二、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共同“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
两个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着内在联系:前者议论为后者的“纲”,后者叙事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从而使文章显得神气凝聚。
三、本文几个英雄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重点。
可以用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1、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张巡:忠心报国、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宽厚谦和、为国让贤南霁云:深明大意、嫉恶如仇、忠贞刚烈选择题、简答题或问答题,例如给出一段描写,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能够塑造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
1.使用了肖像描写,如写张巡,“须髯辄张”。
2.得力于传神的细节描写。
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南霁云去贺兰将军那儿请求发兵,贺兰强留霁云,南霁云为了走,于是就抽刀断指,表示自己回去的决心。
如此贺兰就不能够再留了。
再如南霁云抽矢射塔,他对于贺兰拥兵坐视,不去支援非常愤怒,所以他抽出箭射到佛塔上说,有朝一日我破了贼兵,我饶不了你贺兰。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
新版自考教材《大学语文》课程重点讲义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第六课:《容忍与自由》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1、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2、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3、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显然,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
二、论证方法: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1、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
2、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3、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都具有十分鲜明而强劲的启示力和说服力,作者无需多说,读者就能从事例本身悟出诸多至理深意。
第七课:《咬文嚼字》一、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先讲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指出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例如《史记》李广射虎;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例如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
2、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强调语言应该贵在创新。
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二、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1、归纳法关于史记中李广射虎和韩愈贾岛推敲的故事用的是归纳的方法。
2、演绎法作者在论证语言贵在创新时用的是演绎法。
3、比喻法为了说明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作者分别把它们比喻为月轮、月晕。
更加形象直接,容易把握三、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1、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怪罪。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斯,是这样。焉,代词,指梁惠王。
第八项,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翻译:丢弃了盔甲,托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战士耻笑跑了一百步的战士行不行。
四、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
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和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还有,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还有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而大仓乎?还有一个句子,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仕士之所劳,尽此矣。
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饥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3、狗彘食人食 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翻译: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打开仓廪加以拯救。
第四项,层次和段落。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
即河伯所想所说。先写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到海边看到海以后,认识到最为天下之美近在已是错误的。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个自然段。
即写‘海神’北海若的谈话。阐述天下万物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自多,不可自满。
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文中以战为喻的描写有声有色,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指出梁惠王的作法与邻国没什么区别,也抨击了他自诩有功的矜态,又用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揭穿统治者惯于推卸责任的手法,议论尖刻、有力。
第三个特点,文中的排比句:排比句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和数罟不入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富民,就要反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要数罟不入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要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确实丰衣足食。
第二段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海若阐述海是比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不能自多。
第二段第三层从“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到“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通过一系列的类力,阐述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有大小、多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第五项,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
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第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第五项,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第五项,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
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以上两大段还可以各分几个层次。
第一段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何伯的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到海边后才认识到自己那种自多的观点是危险的。
第二段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阐述人们的见识受到各种限制,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
(3)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这里指逃跑。
(4)直不百步耳。直,仅,只。
(5)数罟不入夸池。数,细密的意思。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就是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者办丧死。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须发花白。
(8)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读望,用作动词,即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意思。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部分,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主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于“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孟子》共七篇。
这一篇《寡人之于国也》辅导完了。
《秋水》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第二项,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评统治者在灾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对立的实质。
第四项,层次、段落。全文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自然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就要有新举措,要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均能受益,同时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二项,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第三项,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