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仲颖)后裔改姓童以后入闽

合集下载

董卓是什么人物

董卓是什么人物

董卓是什么人物
董卓字仲颖,是东汉末年的大军阀,身为朝廷太师挟持汉献帝号令群臣、鱼肉百官、横征暴敛;董卓生性残暴,对俘虏惩罚手段残忍,后被义子吕布刺死。

人物生平介绍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

东汉末年权臣,因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

汉桓帝末年,董卓被授为羽林郎,跟随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讨伐汉阳羌人,粗猛有谋,力建战功,拜郎中,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免职。

得到司徒袁隗征辟,出任并州刺史。

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颇有功勋。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受大将军何进征召,进京讨伐十常侍。

遇到京中动乱,在北芒山立下了救驾大功,开始掌权。

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实力大增。

废杀汉少帝及何太后,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出任太师。

选用名士蔡邕等人,专断朝政,威震天下。

初平元年(190年),受到袁绍组织的关东联军讨伐,遭到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自封相国,册封郿侯,广布亲信,呼召三台。

初平三年(192年5月22日),司徒王允施展反间计,为部下吕布所杀。

三国名将董卓是谁

三国名将董卓是谁

三国名将董卓是谁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董卓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董卓生平简介董卓,三国时期东汉权臣,在乱世中因其残暴的性格使其一路高升,手中所握权利无人能及,废黜少帝刘辩,扶植幼帝汉献帝,壮大董家势力,逐步问鼎中央政权。

简述董卓的一生,可以用残暴不仁、野心勃勃来形容,起初董卓便有意图地结交羌人与当地豪强,同时培养亲信,不断巩固与扩大自己的势力,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董卓的势力不断膨胀与地位不断上升,他开始不甘于陇西这片区域,进一步积蓄力量,发展大业。

之后,东汉政府着手解决西羌问题,这成为了董卓绝佳的发展机会,董卓受到当地官员的举荐,拜官羽林郎,统管羽林军,领兵讨伐羌胡、镇压黄巾军,功绩卓著,接连升迁,他的势力逐步壮大为一支以凉州人为主,参杂胡人和汉人的混合军队,实力不容小觑。

朝廷随即对其势力刻意压制,但这反而催促了其野心的增长,羽翼日渐丰满的董卓自视战功甚高,越发野心勃勃,目中无人。

并且一步一步实现其操纵中央政权的目的,自始自终考虑与盘算如何满足其私欲与野心。

掌握实权后的董卓更是肆无忌惮的滥用职权、玩弄权术,他掌权制定的法律法度丝毫没有章法,对百姓施行重典,对王公贵族则丝毫没有约束,为了方便其收敛财务,破坏钱币,导致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致使东汉末年政权极度混乱,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董卓的性格董卓做为三国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其人物个性极为鲜明,残忍暴力、贪婪好色在他的身上皆演绎到极端,在他独霸汉室政权后,残暴的性格更是得到放大化,变本加厉地残害俘虏,滥杀无辜,霸占妇孺,掠夺财务。

董卓出身于豪强世家,家族财大气粗,对董卓更是宠爱,使其少年时期便为所欲为,不加节制,少年时期随着身体日益健壮,所学本领日渐精湛,年轻气盛的他到处惹是生非,欺善霸弱,与当地豪强称兄道弟,更是拉拢地痞流氓,明目张胆地掠夺平民财物妻女。

董姓的来源介绍

董姓的来源介绍

董姓的来源介绍董氏是一个典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关于其出处现有源于己姓、姬姓、地名、蒙古族等说法,父也被尊称为得姓始祖。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董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董姓源出1、出自己姓。

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的儿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周王朝有个大夫叫辛有,辛有的两个儿子都在晋国任太史,负责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以官名称为董督。

3、源于己姓,出自颛顼帝之孙子吴回的后裔,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

颛顼逝世后,其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

4、源于地名,出自汉朝时期董泽,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5、源于蒙古族,出自汉朝时期南匈奴族屠各部奥矣·毛都氏部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汉字姓为氏。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得姓始祖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

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

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

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董姓迁徙分布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简述古代北方汉人移民闽南的主要历程。

简述古代北方汉人移民闽南的主要历程。

简述古代北方汉人移民闽南的主要历程。

唐朝以前,古代闽越族居住地区的统治者多为黄帝、炎帝的子孙,即华夏族。

北方汉人因屡遭迫害和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向江南移民,同时把北方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重要的人口迁徙高潮——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或“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也叫“八姓入闽”。

这种南迁不仅数量多,而且从南往北流动,经过莆田,流入漳州,并散布到福建各地。

从此,出现“十姓九莆”的局面。

所谓“十姓”,即十个家族。

他们分别是: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吴、曾、李。

所谓“九莆”,即九个家族。

他们分别是: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吴、蔡、曹。

第一次移民是在东晋末年至隋朝的时候,中原发生“五胡乱华”,为躲避战乱,北方汉人纷纷南迁,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由于南迁的汉人基本上都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因此他们的迁徙比较零星,其影响也相对较小,但却是古代汉人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第二次大规模的南迁主要是在唐朝建立后,唐初政府吸收山西、河南的流民和士兵,发放土地,并安置流民垦荒,鼓励移民开发新田。

大批北方汉人和南方百越人互相混杂,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福建人的祖先。

第三次移民,在两宋之际,福建开始再度被侵扰,在战乱期间,莆田人口也大量损失,因此宋朝实行保甲制度,按户籍编排保甲,清查户口,以利于管理。

但是莆田依然未能阻挡人口外迁的步伐。

宋朝灭亡后,元朝为了巩固政权,实行残酷的“湖广填四川”政策。

许多北方移民为躲避战乱,被迫南迁,其中就包括很多莆田人,这些莆田人迁到闽南各地。

如今,莆田市荔城区仍有数千莆仙人,他们还保留着许多来自中原的习俗。

如莆田还有自己的妈祖信仰等。

第四次是明朝的倭寇侵犯东南沿海地区。

战争时期,东南沿海的军民,积极抵抗倭寇侵略,激发了莆田人爱国情怀,也引起了北方移民迁徙的移民潮。

最后一次则是清朝入关,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在清朝和太平天国之间进行的军事战争和人民起义战争中,南方人口锐减,中原移民尤甚,北方汉人大举南迁,也造成了近代莆田的人口流失。

三国人物介绍-董卓

三国人物介绍-董卓

董卓简介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生于颍川。

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

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父亲董君雅在担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时,生下了董卓和董旻,所以分别给他们取表字:仲颖、叔颖。

董卓随着父亲的离职而返回家乡(凉州陇西郡临洮县),董卓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曾经到羌人部落游玩,与很多羌人首领结交。

后来,董卓回乡耕种,一些羌人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家,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

羌人首领们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送给董卓。

董卓成年后,就在陇西郡府担任官吏,负责地方治安。

当时匈奴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凉州此时成就征辟董卓为从事,董卓领兵大破匈奴,斩获千计。

并州刺史段颎将董卓推荐入朝廷公府。

汉桓帝末年,董卓担任羽林郎。

董卓有武艺,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

延熹九年(166年),鲜卑人入塞,与叛乱的羌人联合,对抗东汉政府。

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

董卓大概是此时出任张奂的军司马。

永康元年(167年)冬,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张奂派军司马董卓、尹端大破之,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

次年,张奂班师回朝。

董卓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董卓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

后来,董卓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为某事而被免职。

约在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旧主张奂隐居在弘农郡华阴县,董卓派兄长董擢向其赠送一百匹缣,张奂厌恶董卓为人,拒绝不受。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六月,北中郎将卢植被朝廷罢免后,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

董卓放弃围攻张角据守的广宗县,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围攻两月余不克。

八月三日,朝廷令左中郎将皇甫嵩北上冀州,董卓被罢免至廷尉受审,判“减死罪一等”。

三国志汉献帝传原文翻译

三国志汉献帝传原文翻译

三国志汉献帝传原文翻译翻译1:其一,董卓让献刘协下诏,任命朝中公卿及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以填补原来由宦官担任、在宫殿侍侯皇帝的职务;其二,189年九月十二日,董卓为了笼络人才,任命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同时封刘虞为襄贲侯。

董卓自己担任太尉,兼任前将军,并为自己加赐代表皇权的符节,以及有代表皇帝征战大权的斧钺和虎贲武士,同时进封董卓为侯;其三,九月十三日,献帝改任太中大夫杨彪(142—225,字文先。

今陕西省渭南华阴市人。

东汉献帝时代名臣,灵帝时代太尉杨赐的儿子,三国名士杨修的父亲)为司空;其四,九月二十一日,灵帝改任豫州牧黄琬为司徒;其五,董卓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请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以及党人的冤案,一律恢复这些忠臣志士的爵位,派使者去墓地祭悼他们,并录用他们的子孙;其六,十月初三,安葬何太后;其七,在今天山西省。

白波叛军进攻河东郡,董卓派部将牛辅(董卓的女婿)讨伐;其八,189年十一月,献帝任命董卓为相国。

允许他在参拜献帝时不唱名,上朝不趋行,佩剑穿鞋上殿;其九,十二月十三日,改任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其十,当初,尚书周毖(?—189,又名周珌,字仲远。

今甘肃省武威市人。

其父周慎曾担任过豫州刺史、荡寇将军,与董卓都曾是张温的部下讨伐边章、韩遂),城门校尉伍琼(?-190,字德瑜,今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人)劝董卓矫正桓帝、灵帝时的弊政,征召天下有名望的士人,以争取民心。

董卓采纳了这一建议,命令周毖、伍琼与尚书郑泰、长史何颙等人淘汰贪脏枉法与不称职的官员,选拔曾被宦官打压的人才。

于是,征召没有当过官的士人荀爽(128—190五月。

字慈明,今河南省许昌市人。

荀爽兄弟八人都有才名,被当时人称为“荀氏八龙”)、陈纪(129—199,字元方,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名士陈寔的儿子)、韩融、申屠蟠入朝任职。

还派使者到荀爽家乡去任命他为平原国(国都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张官店村,与平原郡同城)宰相,荀爽从许昌北上赴任到宛陵城(位于今河南省郑州新郑市北18公里的龙王乡古城师村),又被改任为光禄勋。

董卓人物形象分析及主要事迹

董卓人物形象分析及主要事迹

董卓人物形象分析及主要事迹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

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西凉军阀。

官至太师、郿侯。

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

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

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

董卓性粗猛而有谋断,从驻守边塞的地方官吏升迁为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早年为将,在西方平定少数民族叛乱。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代卢植统兵,因临阵换帅,不敌黄巾军。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副车骑将军皇甫嵩征讨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和金城人边章、韩遂,后皇甫嵩因之前得罪宦官,于其年秋征还,边章、韩遂等遂愈发猖獗(临阵换帅,兵家大忌)。

后朝廷又以张温为车骑将军,统兵十万,督董卓等平叛。

十一月,董卓、鲍鸿大破韩遂、边章,斩首数千。

后讨先零羌,诸军皆败,唯董卓独全师而还。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与皇甫嵩平讨王国。

灵帝病危,董卓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两次抗旨,驻屯河东,拥兵自重,坐待事变。

中平六年(189)汉灵帝死,汉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辅政。

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凉州军阀董卓入京。

后因谋泄,何进被宦官张让等所杀。

袁绍、曹操带兵入宫,杀尽宦官,控制朝廷。

随后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并领何进所属部曲,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并吞其众。

由此势力大盛,得以据兵擅政,废黜少帝,杀何太后,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为郿侯,进位相国。

又逼走袁绍等人,独揽军政大权。

董卓放纵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称之为“搜牢”。

又虐刑滥罚,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起用士大夫,企图笼络人心。

初平元年(190)冀州牧韩馥与袁绍、孙坚等人联合关东各州郡兴兵声讨董卓。

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关东。

董卓挟持献帝西都长安,临行把洛阳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强行劫走,并焚烧宫庙、官府和居家,并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后汉书·董卓传》),室屋荡尽,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眉坞故地话董卓

眉坞故地话董卓

眉坞故地话董卓作者:薛军礼来源:《丝绸之路》 2014年第7期秋风送爽的季节,我慕名来到眉坞,寻访1000多年前那座威振四海的古城。

时过境迁,眉坞古城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叫常兴的小镇。

常兴归宝鸡市眉县管辖,人口寥寥,商贾不兴,和东汉时的眉坞古城相比,真乃小巫见大巫。

史载,眉坞古城是董卓给自己修建的别墅,说是别墅,并不亚于城市。

围绕别墅的建筑是气魄雄浑的酒肆、瓦舍、禅堂、道场……商贾云集,游人如织。

仅城内住户每日的消费就够商家忙活半天。

可风水轮流转,明日到他家,董卓处心积虑修建的眉坞古城被三姓家奴吕布捣毁了,留在这里的只是一段历史,一段权臣人物利令智昏的罪恶。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官至太师、郿侯。

原本屯兵凉州,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

董卓出生殷富的地方豪强家庭。

当时岷县属于边远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羌人的居住地相邻。

董卓自小养尊处优,少年时期便形成了一种放纵任性、粗野凶狠的性格。

史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性粗猛有谋”。

董卓不仅能识文字,体魄健壮,力气过人,还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带着两壶弓箭,左右驰射。

他那野蛮凶狠的性格和粗壮强悍的体魄,使得当地人们都畏他三分。

不仅乡里人不敢惹他,周边羌人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羌族首领豪帅为了保全自己,极力迎合趋附董卓,并且与他结为友好,以求暂时相安无事。

地方豪帅们经常带着大量的牲畜和财物前来拜望,与董卓称兄道弟。

董卓年轻的时候就常常到羌人居住的地方游玩,依仗地主豪强的出身和富足的资产,广泛结交豪侠义士。

他十分熟悉那里的情况,见羌人如此敬畏自己,便寻思如何利用和控制他们,在羌人中培植和收罗亲信,为自己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于是,在野心趋使下,董卓丝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产,每当羌人豪帅来家作客,他便杀牛宰羊款待,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

羌人一方面畏服董卓的凶悍,一方面感于董卓的“豪爽”,所以都归附他,愿意听候他调遣。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和元代初年间。

当时,南宋灭亡后,许多汉族人逃离中原地区,寻找新的栖身之地来避
免元军的统治。

其中,有八个姓氏的人们选择了南方闽地作为他
们的避难所,从而开启了“八姓入闽”的历史篇章。

这八个姓氏分别是林、黄、陈、李、郑、翁、罗和许。

当时,
这些姓氏的人们带着他们的家人和财产,希望在这片新天地中找
到和平与稳定。

他们在闽地定居下来,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社会
生活中。

这些移民后代以后形成了世代相传的家族,在福建地区
繁衍生息。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民族在逆境中的坚韧和自强,也展示了闽南地区接纳外来民族并保护他们的精神和宽容。

这些移民后代通过不懈努力,逐渐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
一个独特的闽南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八姓入闽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也为后代研究和了解福建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个故事是关于坚韧、适应和融合的故事,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团
结和互助精神。

八姓入闽的历史故事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财富,也
是我们了解和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来源。

董卓简介资料

董卓简介资料

董卓简介资料董卓,东汉末年献帝时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董卓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董卓简介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

东汉末年献帝时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

后随张奂平羌乱,又先后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凉州之乱等战役,颇著威名。

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却借何进被杀之机,得以掌握朝政。

他随后废除汉少帝,改立献帝,引发不满。

次年,袁绍联合关东各地刺史、太守起兵讨伐董卓。

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董卓人物生平身经百战董卓父亲董君雅在担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时,生下了董卓和董旻,所以分别给他们取表字:仲颖、叔颖。

董卓随着父亲的离职而返回家乡(凉州陇西郡临洮县),董卓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曾经到羌人部落游玩,与很多羌人首领结交。

后来,董卓回乡耕种,一些羌人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家,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

羌人首领们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送给董卓。

董卓成年后,就在陇西郡府担任官吏,负责地方治安。

当时匈奴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凉州此时成就征辟董卓为从事,董卓领兵大破匈奴,斩获千计。

并州刺史段颎将董卓推荐入朝廷公府。

汉桓帝末年,董卓担任羽林郎。

董卓有武艺,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

延熹九年(166年),鲜卑人入塞,与叛乱的羌人联合,对抗东汉政府。

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叛乱。

董卓大概是此时出任张奂的军司马。

永康元年(167年)冬,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张奂派军司马董卓、尹端大破之,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

次年,张奂班师回朝。

董卓因功拜郎中,赏赐九千匹缣,董卓全部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

后来,董卓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为某事而被免职。

关于对下董寨村居住的董氏族人

关于对下董寨村居住的董氏族人

关于对下董寨村居住的董氏族人关于对下董寨村居住的董氏族人渊源的追溯近年来,随着地方乡村厉史文化的挖崛和弘扬繁荣,在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更是活跃。

如,正月十六跑马等特色大型活动,通过省和国家媒体传向四面捌方。

这项活动源于何时,笔者曾了解过,但,由于缺乏资料,学识浅薄。

考证难度较大,没有找到结论。

是否与下董寨村厉史上发生过的厉史事件或“董卓垒”的史实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

笔者在这里要论证的是,下董寨村有一个牵动着在此居住的董氏族人一直探讨的涉及国家厉史事件的大问题;即,茵早在汉代,时任并州牧的董卓曾在下董寨村附近屯兵筑垒,史称“董卓垒”。

有村民向煤体宣称“下董寨的董氏族人是董卓的后代”,其依据不外乎史上的“董卓垒”这个说法。

然而,通过煤体的传播,成为董氏族人自己也不解的惊人信号。

几年来,就这个问题下董寨村有不少董氏族人一直在谈论、探究。

我作为不在下董寨村居住的董姓人士也不断旬找真实客观的答案。

笔者认为,这个涉及面大的课题,第一需要有相干资料的支撑,第二需要弄清如下两个问题;一是,下董寨村董氏族人是否与董卓有关?二是,在下董寨村居住的董氏族人的厉史渊源何在?带着上述问题,笔者反复阅读了《山西通志》、《华夏董氏大全》、福建连城《童氏族谱》,以及董氏清代乾隆三十七年梦花堂藏版的《董氏族谱》中的有关记载。

根据《董氏族谱》又实地查看了平定县七亘村古碑,证实了《董氏族谱》记载的确切性,阅读了学者董炎星的有关论述和台湾省《捌闽董氏汇谱》.总谱(十六)的有关记载。

摸出了其中有关头绪,得出如下见解,请关注者一阅,如有不妥请指教。

一、下董寨村居住的董氏族人是否与董卓有关?其一、据《山西通志》记载,东汉并州牧董卓(132-192),字仲颍。

陇西临洮(今甘肃山民)人。

东汉中平元年(184),董卓茵拒韩遂有功,被征为并州牧(今太原)。

数次巡查地方,见此地山势险峻,可凭为关。

便派兵驻守。

修建工事,此防御工事被称为“董卓垒”。

董童联宗历史渊源

董童联宗历史渊源

董童联宗历史渊源董童联宗历史渊源台.董渊源盍闻“童氏”族,其始祖本姓董;董童本同宗也。

《姓纂》谓: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童氏由来,按《童氏家谱》载称:始祖童褐,与董褐同。

又谓: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廾,’易立,而为童氏,董童本同宗。

童氏,望出渤海。

氏族典,其迁移分布情形:后汉董仲玉,子恢,字汉宗,少仕州郡为循史,子孙居丹阳,又迁青溪。

至后唐頹公,官封监察御史、上柱国,卒青溪仁寿乡,唐季子孙避乱入闽居殴宁。

至宋代,伯羽公文章道德,当时学者称“敬义,’先生。

宋殿前将军淑公,寿昌人,因平乱闽粤寇乱,授江南东路安抚史,卒赠太尉。

贯公平方腊有功,宋徽宗宣和七年,封庆阳郡王,裔孙繁昌,派衍各地。

台湾省台中县沙鹿镇竹林村,现时残存之《童氏族谱》所载:一世祖童颜胜,立籍于泉州1同安,传二子,是为畴溪童氏之始祖;另据童氏族人传说,一谓其先世居浙江,后进闽连城;一谓其先世居漳州之廿五都蔗头社两平保佛仔溪头,至第八世祖童元生,约于嘉庆年间,始迁板桥,至第十世童攀怡,再迁万里乡,今基隆一带童氏,均其后裔。

童氏入台年代,沙鹿童氏,则谓其先世随郑延平来台,后于乾、嘉年间来台者尤众,先聚居沙鹿,嗣衍分南投县埔里镇、台北县板桥镇及基隆、嘉义等地。

台湾省童氏约计七百多户,台北、嘉义、台中三县各居一百数十户,基隆市分布近百户。

其中台中县沙鹿镇竹林村,全村均为童氏,达七十余户。

笔者为求了解董童二氏之渊源,曾赴本省板桥土城“童氏祖庙”:参观,睹其正堂奉祀香案所陈列者,即为董仲颖将军之香炉。

复赴基隆市万里访晤耆耄高龄童氏族老涂伯,亦一如前述。

并承基隆市童永宗长出示手抄谱谍,观其前页载称:“吾族本姓董始祖董仲颖将军,九月十三曰忌辰,当时因被侍婢所害,后裔不得使用婢女,以追忏先祖被害之覆辙者戒也”。

始祖董仲颖将军之后裔,因祸媾及年久源远,对流传嫡脉,无法详为稽考,其族谱谨谓:“本支族先世徙居漳州廿五都蔗头社,至第八世祖童元生,于清仁宗嘉庆年间(公元一七九六年)始迁台湾板桥,至第十世祖童攀怡再徙万里”,今基隆台北一带之童氏,盍其后裔也。

历史名人董卓简介

历史名人董卓简介

历史名人董卓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董卓,字仲颖,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下面是答-案-网XX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历史名人董卓简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董卓看到反对他的那批刺史、太守,各有各的打算,没有什么可怕,就在长安自称太师,要汉献帝尊称他是“尚父”。

他还把他的弟弟、侄儿都封为将军、校尉,连他的刚生下的娃娃也封为侯。

为了寻欢作乐,他在离长安二百多里的地方,建筑了一个城堡,称作郿坞。

他把城墙修得又高又厚,把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金银财宝和粮食都贮藏在那里,单是粮食,足足够三十年吃的。

郿坞筑成之后,董卓十分得意地对人说:“大事成了,天下就是我的;即使不成功,我就在这里安安稳稳度晚年,谁也别想打进来。

”董卓在洛阳的时候,就杀了一批官员;到了长安以后,更加专横跋扈。

文武官员说话一不小心,触犯了他,就丢了脑袋。

一些大臣怕保不住自己性命,都暗暗地想除掉这个坏蛋。

董卓手下有一个心腹,名叫吕布,是一个出名的勇士。

吕布的力气特别大,射箭骑马的武艺,十分高强。

他本来是并州刺史丁原的部下。

董卓进洛阳的时候,丁原正带兵驻守洛阳。

董卓派人用大批财物去拉拢吕布,要吕布杀死丁原。

吕布被董卓收买,背叛了丁原,投靠董卓。

董卓把吕布收作干儿子,叫吕布随身保护他。

他走到哪里,吕布就跟到哪儿。

人们害怕吕布的勇猛,就不好对董卓下手。

董卓简介司徒王允决心除掉董卓。

他知道要除掉董卓,先要拉拢他身边的吕布。

他就常常请吕布到他家里,一起喝酒聊天。

日子久了,吕布觉得王允待他好,也就把他跟董卓的关系谈了出来。

原来,吕布跟董卓虽说是父子关系,但是董卓性格暴躁,稍不如他的意,就向吕布发火。

有一次,吕布说话顶撞了他,董卓竟将身边的戟扔了过去。

幸亏吕布眼快手快,把身子一侧,躲过了飞来的戟,没有被刺着。

后来,吕布向董卓赔了礼,董卓也表示宽恕他。

但是,吕布心里很不痛快。

福建仙游董姓

福建仙游董姓

福建仙游董姓摘自福建《仙游今报》https:///a/135938327_250844厉害!仙游董姓代代出名人,而今特别多!半山书亭成励志典范!2017-04-23 22:23仙游《百姓故事会》第52期:黄姓“陇西”倡读志闻达据钟山镇九狮村董氏尚书祠资料记载,董氏先祖居湖北襄阳,元末,董安保应明太祖征入闽,授怀远将军,后奉命调仙游兴泰里,定居后子孙主要分布在钟山、大济、西苑、永泰县梧桐、瑞应、芭蕉等。

而钟山镇朗桥村的猪母山下,成为仙游董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

董姓是炎帝第五世祝融(烛龙)八姓之一。

董姓是风姓分支,祖先名飂叔安,其子继承太昊氏(风姓)驯养扬子鳄(古称龙)的本领,服侍于舜,赐董姓,为侯伯,因而可以在居邑设立天文仪器“重”,有了祭天权。

董由天文仪“重”(中)和四游表构成。

“重”为主表居中,四隅方置四游表。

寻根问祖帝王赐姓相传上古帝王颛顼的儿孙中有个董父,善于饲养龙,帝舜就命董父专门饲养龙。

在董父精心饲养下,这几条龙学会表演各种舞蹈,舜帝高兴,便封董父为川(今山东定陶)侯,后又赐为董姓。

董姓最早入闽大约在东汉末年,多属董仲舒后裔。

有一支为“董仙杏林”的董奉,携家入闽,居吴国侯官的董乾村(今长乐古槐镇)。

后董奉后裔由长乐迁入莆田。

另据张琴《莆田县志》载:唐吏部尚书董勇,由晋江迁莆,居南门外。

《游洋志》载:董氏,古陇西人,出自光州固始县辅王审知入闽,寻移清源东里龙眉。

今子孙迁于永福大障。

而龙眉有祠在焉。

”仙游钟山镇九狮村董氏尚书祠资料记载;董氏先祖居湖北襄阳,元末,董安随明太祖征入闽,授怀远将军后奉命调仙游兴泰里,定居后子孙分布钟山、大济等地。

家风家训兴泰董氏家训先祖安保,征战八闽,功成身退,归隐陇亩。

开宗600余载,地灵人杰,枝繁叶茂。

历览先贤,或耕或读,或居庙堂,唯其读书怡情,品高行端,是为不朽。

因为此训,诫勉后人。

处世立身,修德为先。

居庙堂之高,勿恃宠妄为;怀万贯家财,戒骄纵淫逸;时运不济,不堕青云之志。

正史董卓怎么死的

正史董卓怎么死的

正史董卓怎么死的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

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

官至太师,封郿侯。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正史董卓怎么死的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正史董卓怎么死的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董卓字仲颍,陇西临洮人也。

性粗猛有谋。

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

后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由是以健侠知名。

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

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谋诛卓。

有人书“吕”字于布上,负而行于市,歌曰:“布乎!”有告卓者,卓不悟。

三年四月,帝疾新愈,大会未央殿。

卓朝服升车,既而马惊墯泥,还入更衣。

其少妻止之,卓不从,遂行。

乃陈兵夹道,自垒及宫,左步右骑,屯卫周匝,令吕布等扞卫前后。

王允乃与士孙瑞密表其事,使瑞自书诏以授布,令骑都尉李肃与布同心勇士十余人,伪着卫士服于北掖门内以待卓。

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

吕布劝令进,遂入门。

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惰土}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

”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主簿田仪及卓仓头前赴其尸,布又杀之。

驰赍赦书,以令宫陛内外。

士卒皆称万岁,百姓歌舞于道。

长安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相庆者,填满衔肆。

使皇甫嵩攻卓弟旻于眉阝坞,杀得母妻男女,尽灭其族。

乃尸卓于市。

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

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

诸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

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锦绮缋縠纨素奇玩,积如丘山。

董卓评价总评董卓一生残暴,满怀私欲和野心。

他从陇西发迹到率军进京操纵中央政权,始终考虑和盘算的是如何满足私欲和野心。

为了达到目的,董卓不择手段玩弄权术,践踏法律,破坏经济,残害人民,他的种种倒行逆施,造成了东汉末年政权的极度混乱,给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董卓专制的经过

董卓专制的经过

董卓专制的经过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

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凉州军阀。

官至太师,封郿侯。

原本屯兵凉州,于灵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乱时受大将军何进之召率军进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权。

其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联合讨伐,但联合军在董卓迁都长安不久后瓦解。

后被其亲信吕布所杀,余部由李傕等人率领。

凉州军阀董卓,年轻时因结交豪强贵族而在陇西一带小有名气,后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步步高升,从而扩大了势力。

中平六年(189)董卓利用外戚宦官互相残杀之机,带领人马杀进洛阳。

董卓进入洛阳之后,废了少帝刘辩(汉灵帝之子),立陈留王刘协做皇帝,这就是东汉的末代皇帝汉献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初平元年(190)。

从这时候起,董卓自封为丞相,独揽了朝政大权,在洛阳为所欲为,杀人如麻,掠夺妇女和财物。

董卓在洛阳的专横残暴,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强烈反对,就连那些官僚地主也对董卓没有好感。

中军校尉袁绍因为和董卓意见不合,逃到渤海郡。

典军校尉曹操也怕董卓对他下毒手,逃出洛阳,回到陈留,公开打出了反对董卓的旗号。

在这时候,有10多个州郡也先后起兵反对董卓。

他们集合在一
起。

共同推袁绍做盟主,组织联军,讨伐董卓。

这支联军,历史上叫做“关东军”。

关东军对洛阳采取了半圆形的包围阵势,可是董卓并没有把关东军放在眼里,他担心的是黄巾军的余部郭太,怕他们乘关东军围攻洛阳的机会,渡过黄河,切断后路,就匆匆忙忙地挟持汉献帝刘协撤出洛阳,逃往长安。

历史上的“八姓入闽”

历史上的“八姓入闽”

历史上的“八姓入闽”历史上的所谓“八姓入闽”始于三国后的西晋王朝,“闽”即现在的福建省,而“八姓”指的是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

至于为何会有“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一说法,还要从西晋王朝的建立开始说起。

衣冠南渡的迁移路线形成原因公元265年,司马炎逼魏元帝退位,司马炎顺势继位建立晋朝,并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但西晋一统天下后的安稳日子,仅仅过了十几年,至晋惠帝继位后,西晋朝廷的动荡开始愈演愈烈。

最开始只是西晋宫廷内部的权利斗争,但由于没有强有力的人物站出来统一政权,导致这场动乱开始向外扩散,最终酿成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宫廷斗争终于从单纯的政治斗争,演变成波及全国的内战。

而就在晋朝内部打得热火朝天、一塌糊涂之时,各个地方的实权势力也开始渐渐脱离朝廷的掌控,逐渐地有一些地方势力开始自立为王。

而且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也开始向中原地区扩展,以匈奴为代表,包括羯、鲜卑、羌及氐等五族开始不断侵扰中原王朝,最终北方地区开始形成“五胡十六国”的态势。

西晋朝廷因为内乱已经完全无法控制住局面。

最终导致五胡乱华的发生。

东晋时期的形势而西晋朝廷也因为匈奴攻破洛阳而不得不举国南迁,晋元帝在南迁后于建康建都(即现在的南京),历史上称之为东晋。

而中原的世家大族也因为不堪战乱,跟随西晋朝廷向南方迁移,上文中所说的八姓入闽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事情。

“八姓入闽”在历史上的争议但“八姓入闽”这件事在历史上争议很大。

首先是他的形成过程,八姓入闽是在初唐时才在民间形成的传说,至唐末“八姓入闽”才有了比较完整的叙述。

另一方面永嘉之乱后,中原世家大族多随朝廷迁移至江苏、浙江等地,并没有迁移到福建一说。

而在福建发现的一些家族大墓中最早地追溯到西晋的太康八年,这要比永嘉之乱早20年,而历史学家分析称,这些只是当时在长江中下游的人民移居到福建而已,并不能牵扯在永嘉之乱的中原大族身上。

当时福建的区域至于为何八姓入闽会越传越广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能够南迁的多是中原的世家大族,普通人是无法负担南迁的费用的,而当时的福建土族人,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多愿意改姓汉姓,而“衣冠南渡”者多是有身份之人,那些福建土著族群为了使自己的家族显得历史悠久且功名赫赫,所以多有攀附之嫌。

董将军灵镇两岸童姓

董将军灵镇两岸童姓

董将军灵镇两岸童姓董将军灵镇两岸童姓2008年04月26日来源 : 福建省台联作者:黄亚平华安县高车乡高车村,有一座古色苍苍的乡土寺庙----董将军庙。

庙内供奉的神明董将军,乃明代一位军功赫赫的战将。

董将军的信奉者,以高车乡的童姓村民为主。

据统计,高车乡六千五百人口中,童姓将近五千。

无独有偶,台湾台北县中和市也有一座董将军庙,崇祀董将军的信徒,也是童姓人家。

据了解,中和市及台北县、台中县等地,祖籍在华安高车的童姓,达一万多人。

一九九O年四月,台北县中和市十多名童姓宗亲,冒着绵绵春雨,抵达高车踏青揽胜,谒祖会亲。

在高车乡高车村童姓大宗祠“慎德堂”里,海峡两岸童姓族人共谒祖宗,查阅族谱。

祖宗神牌和世传谱牒上的记载,都在在说明两地童姓本是血缘极亲的一家人。

据慎德堂《童氏族谱》记载,华安高车和台北中和童姓家族,都尊四千前的老童为得姓始祖,以元代童学科为本族肇基始祖。

老童乃颛顼帝之子,子孙以其字为氏,以“雁门”为堂号。

到唐大中六年(八五二),有童其中从河南固始入闽,居于龙岩永福陈村(今长春村)。

元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童学科从龙岩迁居华安高车。

有关童学科开基高车的经历,族谱中记载了一段故事。

相传,童学科有个女儿,名叫童娆金,长得分外标致。

时有朝廷官员乌鲁不花入闽,听说童家有美女,便要娶童娆金为妻。

但童姓家族有族规,不兴异族人通婚。

乌鲁不花依伏权势,非娶不可。

童娆金为逃婚嫁,自杀身亡。

恼羞成怒的乌鲁不花不甘罢休,反诬童家犯叛国之罪,欲将之满门抄斩。

童学科在慌乱之中,求得童氏家族崇祀的董将军香火,只身逃到华安高车落籍定居。

由童学科传衍的高车童姓,到明末已成巨族。

族人又陆续向台湾、德化、大田、安溪、潮州、漳平等地迁徒。

据谱载,明崇祯年间,童姓先民就已进入台湾北部拓垦。

入台时,他们将家乡保护神董将军也分香到新居地供奉。

有关董将军的业迹,高车《童氏族谱》也有记载,相传,董将军乃童氏先祖童学颜任松滋知府时的一员部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卓(仲颖)后裔改姓童以后入闽董卓(仲颖)后裔改姓童以后入闽童姓源于董氏,出自东汉王朝末期郿侯、宰相、太师董卓,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台湾学者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因汉朝末期的太师、郿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艸’易“立”,而为童氏。

董、童本同宗。

”按其童氏族人的传说,皆谓其先居于浙江,后进闽地连城。

董仲颖,就是众所周知的东汉末期一代枭雄董卓,在其家谱中称“童濑将军”,公元132~192年,字仲颖,陕西临洮人(今甘肃临洮),官至太师、郿侯。

董卓世家为西周大夫辛有之后、春秋时期晋郭大夫董狐(史狐,晋灵公姬夷皋执政时期的太史令兼室记)的庶支后裔,董卓的父亲叫董君雅,东汉后期由微官逐渐晋为颍川纶氏县尉(今天河南登封),生有三子:长子董擢,字孟高,早卒;次子董卓,字仲颍;三子董旻,字叔颖。

董卓少年时期喜好游侠,常至西北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

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董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

因此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董卓,由此董卓与西北少数民族关系密切。

董卓先为汉军地方小官吏,后领军为将领,曾长期驻扎在西域地区,多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官阶逐次晋升。

后来又以中郎将之职率军参加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在于张角对阵中数败无胜,却依然功升督前将军,掌管重兵。

据史书的记载,董卓其人性粗猛而有谋断,从驻守边塞的地方官吏升迁为羽林郎,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奉命镇压响应起义的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但屡遭败北。

在汉灵帝病危之时,他已经官至并州牧,屯兵驻扎于河东郡(今甘肃、山西之间),拥兵自重,坐待事变。

汉灵帝病逝后,恰逢十常侍作乱,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

董卓遂以勤王之名引兵驰抵京城,势力大盛。

后来何进被十常侍所杀,董卓派遣其弟董旻勾结原何进的部曲将吴匡,一起杀死了何进之弟何苗,并杀了皇太后何氏,进而协助董卓吞并了何进、何苗的部众,然后随董卓驰兵援救汉少帝刘辩,不久即杀了执金吾丁原,自为大司空,废黜了汉少帝为弘农王,扶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董卓则以此晋迁为太尉领前将军事,再于农历11月自进位为相国,随后任命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侯,专职统领军队。

董卓多次放纵其弟董旻率士兵在洛阳城中大肆剽虏财物,淫掠妇女,称之为“搜牢”;又虐刑滥罚,以致人心恐慌,内外官僚朝不保夕。

与此同时,他又为党人恢复名誉,起用一些士大夫,以笼络人心。

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冀州刺史孙馥与袁绍、孙坚等人兴兵声讨董卓,黄巾余部也陆续起兵于关东。

董卓遂一把火烧了洛阳,焚毁洛阳宫庙、官府和居家挟持汉献帝迁都至长安,之后自封为太师,并强迫居民数百万口随迁,致使洛阳周围二百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到了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农历4月,董卓在入朝时,为其女婢与属下悍将吕布相勾结所杀。

消息传开后,举国百姓歌舞于道,置酒肉互相庆贺。

之后,董卓被陈尸于街衢(城市主街十字路口),其家族偕董旻等宗族成员一同被“夷灭”。

后忠实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起兵,抢董卓之尸,并收董氏族人尸体焚之为灰,合敛一棺,葬于郿地(今陕西宝鸡眉县)。

传说,董卓之尸下葬之日,苍天突起狂风暴雨,雷电交加,李傕、郭汜等人抱头鼠窜而去,雷霆震开董卓之墓,流水入藏穴,将其棺木漂起,其后消无踪迹。

其实,董卓家族仍有一些族人由于是在军中,得以乘乱顺利迁逃。

学者董炎星考证了居于今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姑田乡的童氏一族,认定其的确是董旻的后裔,当年改称童氏,避居于浙江湖州一带。

到了宋、元战乱时期,由其后裔童十三郎从河南开封南下迁入浙江绍兴府嵊县避祸,至南宋末至建炎元年(公元1127),童十三郎之后童万一郎携四个儿子迁入闽西汀州(今福建长汀),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其后裔再由长汀青泰里迁至连城县北郊落居,世代繁衍,史称“客属童氏”,其后渐次分播至福建、广东、台湾、海南诸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童氏家族,人口已众达数万,其特征是以皆雁门为郡望。

该支童氏正确读音作tóng(ㄊㄨㄥˊ),源出董氏,与晋支姬姓董氏(非己姓董氏)、晋支姬姓史氏为同宗同源,因此有“董童本同宗”之说,在近代虽然已经与董氏联宗,仍旧分称童氏、董氏,但不知因何未与晋支姬姓史氏联宗,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董卓后裔福建连城雁门童氏各房入禄者:先一祖:董君雅,陕西临洮人东汉后期由微官逐渐晋为颍川纶氏县尉(今天河南登封),生有三子:长子董擢,字孟高,早卒;次子董卓,字仲颍;三子董旻,字叔颖。

先二祖:董擢,字孟高,早卒。

董卓,字仲颍,东汉末郿侯、宰相、太师。

董旻,字叔颖,东汉末鄠侯、左将军,领汉廷前将军事。

……再一祖:童十三郎,两宋之际避金兵,从河南开封南下迁入浙江绍兴府嵊县避祸,始有浙江嵊州童氏一族。

是为绍兴童氏始祖。

……再三祖:童万一郎,童十三郎之子,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携四个儿子迁入闽西汀州(今福建长汀)。

……第一世:童得祥,童万一郎长曾孙,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由长汀县青泰里迁至连城县北郊下水竹洋村落居。

是为连城童氏始迁祖。

得庆房,童万一郎次曾孙,随兄迁连城县。

是为连城童氏始迁祖。

……第九世:童诚,童得祥之子,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任云南经力,升四川东乡知县(正七品)。

生一子:童应凰。

童谟,童得庆之子,任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输粟县知县(正七品)。

第十世:童应凰,童得祥支房,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4年)诰赠南京刑部员外郎(正七品)。

第十一世:童乔桂,童子侣支房,任广东东安县主簿(正七品)。

童应举,童子侣支房,授北直永平府乐亭县知县(正七品)。

童玺,童得祥支房,明成化庚子年(公元1480年)任广西全川同知,平乐府通判,高州府同知,内补广州府同知,内迁南京刑部员外郎,进阶奉直大夫,外升云南澄江县知县(正七品)。

童瑞,童得祥支房,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任云南直隶太仑州学训,升湖广麻阳县教谕(从七品)。

童瑭,童得祥支房,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任淅江处州府训导,升北直隶房州县教谕(从七品)。

第十二世:童本丰,童子侣支房,字富公,明成化己亥年(公元1479年)进士。

童希达,童得祥支房,明嘉靖壬辰年(公元1532年)任广东长乐县主簿,升龙川县县丞(正八品)。

童绍贤,童得庆支房,任淅江金华县县丞,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升江西新喻县知县(正七品)。

童绍德,童得庆支房,明万历辛丑年(公元1601年)任古田县训导,升广东永安县教谕(从七品)。

第十三世:童体元,童子政支房,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任江西宜春县训导,升南直隶安庆府望江县教谕(从七品)。

童志德,童子政支房,明嘉靖丙辰年(公元1556年)任江西广信县县丞,升广西挂林府义宁县知县(正七品)。

童茂成,童得庆支房,任江西赣州府会昌县知县(正七品)。

童邦杰,童得祥支房,诏赐七品冠带(事载《连城县志》)。

第十四世:童训,童礼支房,任镇海卫训导,明万历丙戌年(公元1598年)任太和县教谕(从七品)。

童任,童礼支房,任衢州训导,升信宜县教谕(从七品)。

童体,童富支房,明万历丁未年(公元1607年)任信宜县教谕(从七品)。

童养正,童子政支房,明万历乙卯年(公元1615年)任广西朔阳县知县(正七品)。

童大猷,童纶支房,任广东陵水县知县,补江西南安府大庚县知县(正七品)。

童大章,童纶支房,任南直隶颖州判官,补任山东曹州(正七品)。

第十五世:童惟一,童富支房,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任恩平县县丞(从七品)。

童惟克,童富支房,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例授奉直大夫(从五品)。

第十六世:童日鼎,童绰支房,清康熙己巳年(公元1689年)任寿宁县训导(从八品),编纂有《连城童氏族谱》。

第十七世:童士梅,童谟支房,奉直大夫(从五品)。

第十八世:童寿犒,童谟支房,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

童新龙,童谟支房,清道光辛己年()钦赐副举人。

童南麟,童组支房,朝议大夫(从四品)。

童锦瑞,童绰支房,任栋选州同知(从五品)。

第十九世:童祖源,童玺支周房,敕赠修职郎(从七品)。

童祖珂,童瑗支良房,奉直大夫(从五品)。

童祖宏,童组支房,诰赠朝议大夫(从四品)。

童祖墉,童谟支房,职授布政司理(从六品)。

童祖瞻,童谟支房,文林郎(正七品)。

第二十世:童廷寅,童玺支召房,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授延平府顺昌县教谕(正七品)。

童畋宗,童瑗支良房,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

童彭宗,童组支房,职授员外郎,晋升知府。

诰封朝议大夫,直隶州州同知(从五品)。

童树宗,童徵支房,职授州同知(从五品)。

童寅宗,童谟支房,赠封修职郎(从七品)。

童永宗,童谟支房,皇恩诏赠云骑尉(正六品)。

童衢宗,童谟支房,登仕佐郎(从八品)。

第廿一世:童积华,童瑗支良房,职授州同,遵例加二级,清封二代(从五品)。

童积保,童瑗支良房,授登仕郎(正九品)。

童含贞,童瑗支良房,福宁府学训导兼教谕(正七品)。

童积溶,童瑗支良房,职授州同知(从五品)。

童焕章,童瑗支良房,特授永寿县知县(正七品)。

童积琏,童瑗支良房,职授布政司理(从六品)。

童积攀,捐州同加二级授奉直大夫(从五品)。

童积洪,童义支房,职授登仕郎(正九品)。

童积斌,童礼支房,历署福州府学,闽清县学训导兼古田县教渝,栋造知县,敕授修职郎,又敕授文林郎(正七品)。

童积松,童谟支房,授登仕郎(正九品)。

童积报,童谟支房,职授州同知,奉直大夫(从五品)。

童积恩,童富支房,奉直大夫(从五品)。

童积杰,童富支房,恩授武略骑尉,候补卫守府。

童积裕,童徵支房,授登仕郎(正九品)。

童积裕,童徵支房,授登仕郎(正九品)。

童铬彝,童徵支房,奉直大夫(从五品)。

童积著,童徵支房,授本班郎开封府参军(本书注:清朝有参军官,隶二等,从四品;有参领,从三品,就是没有“开封府参军”。

而“本班郎”则是五代至宋朝时期的辽国官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