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合集下载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这是一句古训,深刻阐述了育人的根本目标和方法。

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健全的人格和道德素质;而春风化雨无声,则是比喻育人的过程是平和、缓慢而又深入的,如同春风化雨般无声无息,却又能让人受益匪浅。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内在逻辑和方法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立德树人有道”,意味着要以德育为先,让学生在道德品质上树立正确的标杆。

在当下社会,道德教育承载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因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一员。

立德树人有道,首先要做好身教。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引导学生在德行上谨慎严谨。

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情感力量和教育智慧,能够以温柔和善的方式感染和启迪学生,让他们在了解道德的也能自发地践行和传承。

“春风化雨无声”,揭示了育人的方法是需要细致和耐心,并且没有轰轰烈烈的外在表现,但却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力量。

育人如春风,需要教师具备悉心呵护的能力和恒心。

教师应该像春风一样,用柔和的方式影响和改变学生,让他们在内心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的营养。

而春风化雨无声,则更强调了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谨慎和细致。

有时候,教师的一点一滴的引导和辅导,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悄无声息,但却足以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

春风化雨,是教育的一种温和力量。

教师用温和的方法去影响学生,并且耐心指导他们,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能动性,并最终实现真正的成长。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春风化雨式的关怀和爱护,会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在生活中始终充满信心和勇气。

有时候,教育不需要大张旗鼓,只需要平静的春风和细微的雨露,就能让学生得到滋润和成长。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这是一种教育的心法和智慧。

在当下社会,教育工作的确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牢记着这句话,不忘初心和使命,就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师德的力量尤为重要。

我们应当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度,传承和弘扬高尚的师德,不断潜心立德,努力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润物细无声”,表达了一种不张扬、不声张的品质。

对于教师来说,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事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不断的耕耘与付出,这一切并不需要张扬和夸耀。

教师应当以平常心对待教育工作,不断用自己的真心和汗水去“润物”,去磨砺学生的品格,去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师德就显得格外重要。

弘扬高尚的师德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尚的师德是指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爱护、尊重和关怀,对工作的热情与责任感,对学识的不断追求和提升。

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以身作则,积极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从而使得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受到人格的熏陶,受到道德的感染,受到信念的熏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未来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潜心立德树人是教师的使命所在。

教师要有一颗潜心立德树人的心,有一份崇高的师德,有一种细腻的情怀。

潜心立德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潜心修身、潜心修德,时刻保持对学生的良好影响。

只有以潜心立德的态度去对待教育工作,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以德育人。

从而真正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让他们在日后的成长中,能够牢记师恩,传承师德,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而实际上,一些教师在潜心立德树人中并不尽善尽美。

这些教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忽视了自身的修养,忽视了自己的言行举止。

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品德败坏,导致了现在的一些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潜心立德树人的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树立良好榜样,引领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进行发展。

要想实现潜心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德育观念的形成影响深远。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

立德树人有道,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要秉持教育者的主人翁地位,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为学生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春风化雨,是一种比喻。

它比喻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能够像春风一样温暖人心,像春雨一样滋润身心。

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我们也要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而非感受到压抑和束缚。

立德树人有道,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生考取好成绩,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的人才。

对此,教育工作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立德树人方面,我们要秉持正义、善良、公平、公正的价值观,注重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先进思想灌输给学生。

同时,我们也要倡导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二,在教育方法上,我们要融入合适的现代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研究和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潜力。

第三,在教育环境上,我们要创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注重营造一个夯实学生功底,并尊重、鼓励学生多方面特长发展的综合性发展的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弘扬优秀的校风校纪,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立德树人有道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我们要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事业,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

我们应该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工作中尽全力关心、支持、引导每一个学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立德树人有道,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1. 引言1.1 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是一种修身立德的境界,寓意着在教育工作中不张扬,却能够默默地影响和感化他人。

润物,即润泽万物;细无声,即渐行渐远。

在教育工作者的师德修养中,润物细无声体现了一种谦逊与包容,注重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散发出高尚品格和正能量,而非靠口头宣讲或外在的炫耀来展示自己的修养。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尊重。

"润物细无声"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谦逊和平和心态,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追求短期的功利。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潜心润物细微,注重积累点滴的付出和积累,而非急功近利。

通过这种温和的态度和精心的关怀,教育工作者可以真正影响学生成长,让他们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继承并传承高尚的师德,成为品德高尚、思想健康的新时代人才。

2. 正文2.1 弘扬高尚师德弘扬高尚师德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所在,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始终坚守的准则。

高尚的师德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心和关怀上,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自己的言行榜样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弘扬高尚师德还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教师要以认真、负责、专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惑和需求,积极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成长。

高尚的师德还要求教师端正自己的品行和言行举止,做到廉洁自律、正直诚信,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楷模和榜样。

弘扬高尚师德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使命和担当,只有教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楷模,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2 潜心立德树人潜心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潜心是深入,是埋头实干,是专心致志。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能润物细无声者,大义必在其中。

”这是一句古语,它揭示了一种高尚的品行——能够默默地渗透思想,润物无声。

在教育的领域,我们要求教师要具备这种高尚的品行,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教师是育人的工程师,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渗透着道德的力量。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品行引领学生,用自己的师德感染学生。

一位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潜心立德树人。

只有潜心立德的教师,才能将高尚的师德植入学生的心田,才能真正做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要做到潜心立德树人,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职业操守和品质的外在表现,它是教师责任和情感的内在化身。

教师的师德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教学水平、人格魅力、道德修养等等。

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是教书育人的正能量源泉。

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都要慎于言、慎于行,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榜样。

只有秉持高尚的师德,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

除了高尚的师德外,教师还要有弘扬高尚师德的意识。

弘扬高尚师德,就是要将自己内心的高尚情操转化为实际行动,传递给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着自己的师德理念,为学生树立正面榜样。

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只有弘扬高尚师德,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潜心立德树人需要教师要有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

教师要爱学生,要用心关爱每个学生。

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只有真心的爱,才能使学生成长成才。

爱与责任相辅相成,教师要有责任心,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只有爱与责任并行,才能真正做到潜心立德树人。

在潜心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细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点滴,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

无声细心的关怀是立德树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关心学生的心灵成长。

只有细心指导,才能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潜心立德树人需要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

这是一句蕴含着教育工作者崇高使命和崇高追求的名言。

在当今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尚的师德。

而高尚的师德又需要教育工作者潜心立德,并将这种美德传递给学生。

本文将从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和潜心立德树人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说润物细无声,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境界。

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传递正能量。

在师德建设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像春风一样,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像夏雨一样,滋润他们的心田,让他们茁壮成长;像秋阳一样,给予他们知识的光芒,让他们茁壮成长;像冬雪一样,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他们有所感悟。

教育工作者的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力量的存在,教育事业才能茁壮成长。

其次说弘扬高尚师德,高尚的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弘扬高尚师德,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支持和促进。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需要倡导师德高尚,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引领学生走向阳光的未来。

弘扬高尚师德,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言传身教,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最后说潜心立德树人,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追求。

潜心立德,首先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提升教育水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生是花朵,老师是园丁,潜心立德树人,是要教育工作者以一颗执着的心和一份责任的担当教育学生成长成才。

教育工作者要勤于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修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

潜心立德树人,就是要不断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潜心钻研。

润物细无声,弘扬高尚师德,潜心立德树人,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教育工作者高尚的使命与追求。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这是一句古训,也是一种美好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的内涵丰富深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教育的真谛。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于教育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升华。

而“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正是一种新时代下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体现了一种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引领教育的主导思想。

而“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这句话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提倡以德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品行。

也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让他们成为有德有才、有知有行的新时代人才。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凸显了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思想、道德、智慧、体魄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提升。

而“润物无声”则注重了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

也就是说,优秀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渗透式的熏陶,而不是简单的灌输。

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点滴熏陶和潜移默化,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正面的影响,培养自身的品格和素养。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体现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怎样才能最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理念呢?首先是要有正确的育人观念。

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

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教育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生命的阳光和雨露。

也需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和时代的变化相适应,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也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期望。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牢记社会对教育的期望,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所推崇的一种教育理念。

它强调的是以德育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

而“润物无声”则是指以温润之德,无声之美,来润物养人,由内而外地影响他人,引导他人成长。

在当代社会,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如何将这一理念融入现代教育,如何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理念,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德育人才。

德育是人的基本素质,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社会地位。

故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道德风尚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才,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立德树人,需要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但当代教育更需要注重品德的培养和道德的教化。

教育者要以自身的榜样来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学校和社会也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注重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潜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润物无声,强调的是一种柔和的力量。

在教育中,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的塑造。

教师要像春风一样温柔渗透,像夏雨一样滋润育人。

要以真诚之心对待学生,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润物无声。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润物无声,也是一种修身养德的境界。

教育者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真正去影响和教化学生。

要做到润物无声,就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做到有德行、有学问、有胆识、有恒心,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作则,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这是中国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中国教育一直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润物无声为态度。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如何继续传承并发扬“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优良传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立德树人,是指教育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训,强调培养学生的修身之道。

这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即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立德树人,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品格修养,培养他们优良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年来,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如何立德树人?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是立德树人的基础。

只有师德高尚,师风端正,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

要注重课堂教育。

课堂教育是学生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

教育工作者要讲究教书育人,做学生的引路人和引导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还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应该注重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倡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精神风貌。

立德树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学生有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够在社会上胜任各种岗位,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润物无声,是指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张扬,不追求虚荣,不计较个人得失,默默地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德行天下第一”等古训,都强调了教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润物无声,以自己的默默奉献来感化学生,激励学生。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人的成长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德育。

树德育人,是教育工作中常用的口号,显然,德育是培养人们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但是,人们或许更应该明白的是,德育并不是仅仅有教育者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有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德育的环境。

在德育的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不断为德育和教育工作作出贡献,让道德和品质得到精心地培养和保护,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地实现。

树德育人,需要的不仅仅是口号和理论,更需要的是实际行动。

在学校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是德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课堂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深耕于学科知识本身,更需要在课程体系之外,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比如,对于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要做到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勤奋学习,而不是为了获得好成绩去“作弊”或“抄袭”。

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则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推行“阳光体育课”、“公益活动”,帮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或者提倡“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所有这些德育方法,都应是有针对性的,能够真正符合学生各方面的需求。

树德育人,有一个重点就是家庭环境,因为家庭是一个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从孩子的早期教育就应该开始了解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和孩子们的独特之处,进而创造一个让孩子们发展的良好环境。

比如,如果一个家庭里的孩子长时间都处于一个冷漠和疏离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的心理和成长状态都将受到负面影响,他们可能容易受到很多不良行为的诱惑或冲动行为的支配。

因此,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水平,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让他们在言行中尊重他人、尊重他们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另外,家长还需要及时引导孩子们理性认识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目标,逐渐培养他们的辨别是非、性格塑造能力,在童年的学习中营造出一个完整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立德树人有道,是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有用之才,对社会有益的人。

而春风化雨无声则是用来形容一种无声的力量,即教育的力量,它能够像春风和雨水一样,悄悄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的最高使命。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素质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储备上,更要注重对人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只有通过立德树人,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不仅具有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立德树人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和道德观念,同时家庭也要承担起培养孩子品德的责任,注重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

春风化雨无声是指教育的影响是悄然无声的,它不是通过高声宣传或强制实施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渗透和感染来实现的。

教育的力量就像春风,能够温暖孩子的心灵,唤醒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追求。

教育的力量就像雨水,能够滋润孩子的思想,使他们能够不断成长和进步。

这种无声的力量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

教育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并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一种行动,一种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校和家庭要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品行。

教育者自己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做学生的榜样,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立德树人有道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立德树人有道 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 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立德”、“树人”、“有道”,这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

立德,就是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树人,就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让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都得到提升和成长;有道,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错,懂得分辨善恶,学会遵守规则和法律。

而“春风化雨无声”,则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就像春风化雨一样温和细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但却能够在不经意间,让学生得到说不出的滋润和启发。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及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立德,就是要从小抓起,从幼儿园甚至家庭开始,就要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错误的行为。

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宽容和责任,让他们明白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是生活的底线。

要培养孩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学会独立生活和社交,养成团结友爱的习惯和品质。

树人,就是要栽培和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人才,他们不但在知识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品德上更是令人敬佩。

这样的人才,将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人民的脊梁,他们将会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中国的栋梁之才。

立德树人的教育方法要注重声东击西,因材施教。

孩子的性格、天赋、习惯和兴趣都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

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例如趣味性教学、游戏化教学、启发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做一些小实验、小研究、小发明等,让学生动手动脑,获得实际的经验和技能。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复合型人才。

春风化雨无声,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方法。

春风化雨,形容柔和细致的温情、渗透力量。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摘要】在现代社会,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便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通过正确的培养方式和师生关系的构建,可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而教育的效果也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得以体现,为社会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智慧的人才。

在教育方式上,应该注重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教育。

立德树人有道的教育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每一个学子,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引言:'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正文:教育意义、培养方式、师生关系、教育效果、教育方式结论:'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1. 引言1.1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内容。

立德树人指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春风化雨无声,则形象地表达了教育的潜移默化和渗透力量,就像春风细雨那样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就是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去影响和塑造学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在教育中,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激励和引导学生,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的教育理念,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是人类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标。

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希望每一个教育者都能牢记这一宗旨,努力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教育意义教育意义是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的重要体现。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传承文明、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树德育人,浸润无声”,这句话展现了中华民族一贯的教育理念和传统。

在中国古代,教育就是一种道德教育,为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四育,其中德育是最为重要的。

经过千百年的实践证明,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正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

所谓树德,是指在教育中,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今,我们不难看到,现代社会的德育教育中,总是强调理论性授课,倡导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日常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但其实,正确的德育教育,更应该在日常的点滴中起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对于教育者而言,日常生活中所向学生展现的行为,同样是一种道德的传递。

细心的老师们不仅教书育人,更应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理有德的榜样,让学生在日常审视自己的行为习惯中看到正确的方向。

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红楼梦中林黛玉守贞节,孝道而没被贪婪腐蚀的故事,以及我国历史上贞节女性的事迹,努力引导学生在品德方面远离不良诱惑。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可以向学生展现平等、善良、敬业、诚信等良好品质,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道德环境。

道德教育的另一个核心思想是“浸润无声”。

所谓浸润无声,是指道德教育应该像水一样平静地浸润学生内心,让学生在无声中获得强大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教育者都喜欢通过讲堂、公开课等方式来向学生灌输知识,但往往忽视了道德教育在日常中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平淡的金句、寓言、小故事中,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义和爱心,让学生在平时的言谈举止中逐渐培育良好的道德习惯。

在当今社会,道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已经成为了当代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我们向学生展示了正义之美,弘扬了人间之真善美。

在校园中,不断弘扬“树德育人,浸润无声”的理念,重视道德教育,开创美好未来。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人生,是一场充满挑战与荆棘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修养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道德是一个人在行为上所持的态度、品质和原则,它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品质提升,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关键影响。

在这个关键时刻,树德育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而“浸润无声”,则是一种深远的方式,无需声张,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一生。

道德,是一座精神的灯塔。

他引导着一个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的培养。

道德并不是可以事后补救的东西,而是需要在平时不停灌溉、不断浇灌的。

树德育人成为了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学校,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

学校是一个国家未来的根基,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

而在学校中,通过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的营造,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成长的引导。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平等、公正、宽容、尊重的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榜样的塑造者。

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言行举止可以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用坚定的道德信念感染学生,以教育之心教育之人,为学生树立榜样。

树德育人中的教师角色尤为重要。

家庭也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影响因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行为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做好榜样的示范工作。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道德引导,懂得做一个有道德、有文明的人。

家长的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观念,所以在家庭中,亲子沟通、父母行为举止都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环境也极大地影响着个人的道德品质。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培养人的爱心和责任感,而一个不良的社会环境则有可能培养出人的自私和冷漠。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教育的种种讨论,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教育体制的改革等等。

在这些讨论中,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培养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传统的中国教育注重道德教育,而当代的教育似乎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道德教育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本文将探讨树德育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浸润无声地进行道德教育。

树德育人,首先要有良好的范例。

孩子们是模仿的专家,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而不是通过口头上的规劝和教育。

父母、老师和社会各个角色都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行来影响孩子的成长。

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中,孩子们需要看到那些真正具有高尚品德的成年人,才能够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有那些自己先做到了德才兼备的人,才有资格去要求别人去做到。

每个成年人都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行为举止都在无形中对孩子们的道德培养产生影响。

只有成年人自己先行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树德育人的目标。

树德育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借助于事例来进行道德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向孩子们传递道德观念,让孩子们通过人物的行为和结局来领会什么是正确的做法和错误的行为。

在学校中,老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讲解历史故事或者科学事件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来向公众传递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社会风气向善向上发展。

树德育人,更需要重视教育的全面性。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全面性的概念也同样适用于树德育人。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教育,更是一种全面的修养和素质的提升。

在树德育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言传身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因为言传身教能够更直接地影响到他人,通过模范行为来激发他人的学习和仿效。

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品德高尚、行事正直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够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他人,引导他人成长。

一个老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做到言教身教相统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正确的行为准则。

立德树人有道并不仅仅是通过言传身教来实现。

它还需要像春风化雨一样,无声地滋润人的心灵和精神。

春风化雨是指柔和温暖的春风和细雨能够滋润大地,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同样,立德树人也需要通过无声无息、温和平和的方式来感染他人,让他人在潜移默化中受益。

立德树人有道不只是在学校教育中有用,它还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

家庭教育就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

父母的爱与关怀、责任与尊重,都是立德树人的基础。

而在社会中,政府与社会组织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责任。

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政府与社会组织可以向大众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立德树人有道,需要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一个人要想立德树人有道,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注重自身修养,做到身心健康、道德高尚。

还需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给他人带来正能量。

立德树人也需要注重教育方式,通过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人成长,使他人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立德树人有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

在现代社会,立德树人有道更加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践行这一价值观,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用自己的行动来提升社会风气。

只有通过立德树人有道,我们才能够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是一句富有深意的名言。

它告诉我们,唯有立德树人,才能引领国家和社会向前发展。

同时,它也说明,教育对于文明进步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有道”,即通过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德育,让他们具有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在现今的社会,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

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知道什么是真善美,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培养学生德育的过程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传承优秀的师德师风,让学生在他们的影响下受到正面引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而学生本身也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德育。

在学校中,他们需要遵守纪律,尊重师长,关心同学,乐于助人。

在生活中,要注重言行举止,弘扬中国传统美德。

“春风化雨无声”,是把教育比喻成春风和雨水。

春风和雨水虽然轻柔无声,但却具有巨大的威力。

它们可以滋润万物,让大地充满生机。

同样地,在教育的领域中,教育也具有这样的力量。

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茁壮成长,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教育的方式也需要及时地调整和改进。

我们需要注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以及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让教育更加普及和便捷,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让教育更能够实现公平。

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具有更强的适应和发展能力,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是作为儒家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它要求我们通过教育来打造新一代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心的公民,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让我们珍视教育,传承文明,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树德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在生活中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

树德育人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树德育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不仅是一种教育行为,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和文化传承。

因此,树德育人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不移地推动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工作。

在树德育人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基于道德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他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的行为的意识。

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意识,学生才能够在社会道德日趋复杂的现实中,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除了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树德育人工作的长期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推动学生习得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标准。

树德育人需要教育工作者本着高度负责、执着专注的态度,注重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从而在教育上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方向。

树德育人的过程常常是悄悄无闻的。

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价值观和思想倾注到培养学生中去,使学生能够在成长中感受到师长的关爱和引导。

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教育能力,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讨,不断地创新,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样,才能够让树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有效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德育人,浸润无声
作者:王晓艳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8年第12期
【摘要】“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千年前的记载寥寥数语道出教、学之要义。

反观今日之教育业已追根朔源,探求教育之大道。

学科与德育的整合就是最有力的体现。

【关键词】语文学科以德育人德育渗透笔者认为,切实有效地将育人与学科教学整合,既需要针对文本理想的思考,又需要结合学生的需要进行感性的融入。

根据《纲要》中给出的建议,语文德育也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思考。

一、畅游书海,润德育于无声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曾经说过“阅读是一场妙不可言的奇遇”。

《纲要》中也明确提到了“应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

其实,倡导学生读书不仅仅是进行阅读技能方面的训练,更重要的是阅读书籍还具有育得、启智、健体、修身、养性、冶美等方面的作用。

阅读,在无声中浸润德育。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比较低。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学初我便制定的活动策略:以活动为基础,以奖励为手段,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以老师帮扶为辅,开展系列阅读活动。

1.有效的读书引导,树立正确人生导向
利用阅读课时间带领孩子们到阅览室中阅读。

阅览室群书荟萃,有各种各样孩子喜欢的书,又有安静宁谧的氛围利于学生快速投入到阅读中来。

要想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老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

如在低年级阅读的起始阶段,可以从学生喜欢的传统经典故事入手,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学生认同阅读这件事后,再推荐人文类、科学类的书籍,让学生感受到书的魅力是无穷的。

为什么选择传统文化故事呢?首先读这些故事即积累了文学素材,丰富孩子的语言,孩子也喜欢读,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被我们先贤古人的优秀品质所感染,如程门立雪、卧冰求鲤、凿壁借光等在阅读相关的作品时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在无形中接收到作品中传递出的正能量。

孩子的头脑中有了正能量的积淀,在以后阅读的过程中,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自己的读书选择机制,分辨好坏真伪,从而真正达到内化德育的目的。

2.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内化文化精髓
看了不一定会,但说了一定就是自己的。

语文学科在更应利用这一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和发挥读书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读书活动可以是故事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感受类
的;也可以是朗读者吟诵展示类的;还可以是诗词大赛竞技类的。

在交流、分享、竞赛的过程中把自己汲取到的精髓传递给周围的人,而同时自己为了更好的展示出所读内容就必须更加深入的阅读、分析。

而同学们所展示的是在老师引导下,当前主流文化的积极成分,这就是通过语文学科的渗透自觉的德育内化的过程。

以诗词大赛为例,同学们在积累诗词时或感受到作者的忧国忧民如杜甫;或感受到作者豁达的胸襟如苏轼;或感受到作者的恬静淡泊如陶渊明。

这些生活的态度成就了不同的人,也是当前缺少信仰的孩子需要有的人生指向。

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更高的追求,这也是农村学生在阅读中需要关注的德育目标。

除此以外,还通过不同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促进德育的渗透。

如以写促读,写一写自己读过的名词佳句,写一写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通过写,把书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走进经典,倡导亲子共读,把读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在家里也掀起读书热,孩子影响父母,父母激励孩子,学生在这全方位的读书活动中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

家庭教育是孩子德育的主阵地,家长能够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进行有效的为人处世的引导,那么孩子可以轻快的走在人生给你的道路上。

但是农村家庭教育情况极为不乐观。

通过对学校行为问题的学生的分析,其中97.4%的家庭都在教育方法或方式上,教育态度上有严重的问题。

所以,通过学科教学带动家长家庭教育水平的改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观古今中外,觉今是而昨非
1.理性分析,走进文化的背后,培植文化包容性
不论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在不断变革中的语文教学总是时刻关注着家国情怀、民族精神、中华美德的德育教育。

在此方面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去学习。

但在此次《纲要》中不仅提到此类内容,还提到了多元文化:“对不同文化应取的正确态度,或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是在塑造人。

而语文学科更在“塑人”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比以前,单纯的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播,现在我们还需要塑造一个具有文化包容性的更加全面的人。

所以教学中,可通过阅读感受、主题讨论、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开拓视野,感受文化的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尊重多样文化的情怀;还可以联系品德与社会、外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潜移默化地进行尊重世界多样文化的教育,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理性分析,走进文化的背后。

每一篇文章都有写作的背景,只有走进去才有可能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想,但同时也需要老师能够引导孩子做一个理性的分析,求同存异,树立国家意识。

学习《夜莺的歌声》时查阅有关苏联反法西斯战争,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此时我引导学生分析感受每一个民族都都有自己要维护的尊严,当民族危亡时,每一个成员都应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是,别人亦是。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文化同样需要被理解被尊重,文化的包容性这是我们在学科教育中应该渗透的。

2.客观评价,走进文字背后,滋养“大写”的人
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年幼学生对历史也是一无所知,但是现如今自媒体时代出现多元价值观,学生很容易就被一些错误思想所牵引。

一些错误的思想、浮夸的价值观很容易占据孩子稚嫩的心灵。

我们语文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带领孩子走进文字背后,用文字来滋养孩子,而利用文章线索,讲述历史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的滋养的良好契机。

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时》在分析文章的同时为同学们讲述了十二岁的抗日英雄海娃的故事,同学自己分享了小兵张嘎和王二小的故事,体会孩子也应有责任和担当;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同学分享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并说出了自己的体会,鼓励同学搜集并分享了开国十大元帅的故事,增强学生光荣感与和对使命的传承的责任感。

树德,并不是存在于概念的形式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践行道德。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看似不经意的引导、分析实则是引导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辩证的看待一件事,选择正确的做法来完成一件事。

以德育人,浸润无声。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铁肩担道,在教学中修葺、完善自我,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育功底,将育德育人作为一项事业不断探究、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实施纲要.
[2]徐大刚.浅谈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学科教育,2015,(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