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浙江农林大学《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作业
题目
班级
学号——————————————————姓名
得分
1、论文主题是“生态文明”,可从生态文明的某一个领域突破,题目自拟。

2、写作规范
论文题目
(黑体四号居中加粗)
——副标题(宋体小四号居中,有则写,可以空缺)
摘要:客观地概括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

避免写成引言、序言或提要。

200字(宋体五号)
关键词:一般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可以直接从题目和摘要中提取,尽量准确反映论文的主题、研究角度和特点。

关键词在摘要的下方,另起一行,用分号隔开。

3-5个(宋体五号各词之间空一格)
正文写作:这是课程论文的核心和主体。

尽量做到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论证充分,语言规范等。

5000字左右(宋体小四号行距1.5倍)
参考文献:
(宋体五号)参考文献置于文末,按照文中出现的顺序左顶格标出,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表示[1],[2]…,
[1]作者姓名:文献名称,文献出处,出版单位,出版时间或期号。

如:
[1][美]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2] 李国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特质与内在诉求[J].思想理论育.2008(3).
提交的论文严格按照此规范,并且全文1.5倍行距,在页面右下角插入页码。

3、完成后把电子稿发到ytr096@。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反杜林论》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反杜林论》

对《反杜林论》的认识和体会xxx201x级研究生x班,学号xxxxxx摘要:《反杜林论》一书是恩格斯写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的一本批判德国哲学家杜林一系列言论的论战著作。

本文基于《自然辩证法》课程,对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进行学习,根据理解简单介绍了反杜林论的产生背景、内容、杜林及其言论,并对反驳的论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哲学;辩证法;批判1 反杜林论的概述《反杜林论》这部著作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文是德文,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是由恩格斯大约写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完成,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与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载于1877年1月3日-1877年7月7日《前进报》,1878年以单行本形式在莱比锡出版。

在这部著作出版第一版时,恩格斯在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冲动”的结果,恰恰相反”。

《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一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反杜林论》是每个有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

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1500字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1500字

以自然辩证法为基,引领电力系统转型之路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1]。

自然辩证法总结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最一般规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各行各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电力系统作为世界上最复杂的人工动力学系统,其本身的安全经济运行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至关重要[2]。

正是因为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统一的科学规律引导,电力系统领域庞大而浩博的科学研究工作才能持续有序地开展下来。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状况不断恶化[3],在国家“双碳”目标[4]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5]的引领下,中国电力系统正在实现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转型。

本文依据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剖析电力系统转型的发展方向与关键技术难题突破,旨在为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电力系统发展方向——辨识主要矛盾随着化石能源的逐渐枯竭,将新能源作为电力系统的主要能源供给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电力系统的必然发展方向。

因此,可以辨识出当前电力系统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后对电力系统更高运行调控能力的需求与电力系统本身不充分、不完善、不协调的能力之间的矛盾。

想要实现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便必须依据主要矛盾、突破主要矛盾,对电力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从物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能力,使其成为适配于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充分完善协调的电力系统。

需要明确的是,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世界进步的必然需求之下,电力系统的升级转型已经成为历史必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发展方向是由自然世界能源分布的规律与其本身特性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改变。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电力系统必然会迈入到新的阶段,因此面对目前发展路上遭遇的困难与挑战,电力系统科研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直面挑战、迎击困难,提供有效可行的解决方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与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作为战略性能源,石油资源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巨大影响,这使得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本文通过针对如何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自然辩证法论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节能为本、环境优先、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实现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环境一、引言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希冀和巨大压力进入了 21 世纪。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世纪都多的社会财富。

人类社会不断取得的进步是无法抹杀的。

但是,在工业文明建立的同时, 许自然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中资源枯竭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 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和技术。

从上可知,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恰恰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即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近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完成时间:2016年 4 月 5 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摘要: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静止、一成不变的,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并最终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基础1.引言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形而上学自然观中的缺陷,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自然科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含了两层含义:首先,它是一种“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关于自然界整体的最科学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它以自然科学的事实为基础,唯物而又辩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和人类历史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等各种自然观有着根本的区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分别将其称为“新的自然观”、“真正合理的自然观”、排除了“一切片面性的历史的自然观”等等。

其次,它是一种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

它以自然界的整体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形态、过程和规律为自己独特的理论任务,以近代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为自己坚固的科学基础,以众多独特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为自己的理论内容。

自然辨证法论文(范文)

自然辨证法论文(范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论文题目:看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哲学发展学院:姓名:学号:摘要:古往今来,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总是离不开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学家个人经历和素质的影响,而经济学家的哲学观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经济学家理解和把握现实经济活动的切入点、分析方式和结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文着力于分析西方经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科学哲学思想,从而试图得出一些有助于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科学哲学哲学观局限性启示1 引言哲学通过多种途径对经济学产生影响。

其中科学哲学即通过经济学方法论间接地对经济学起作用。

因此, 很多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被称之为经济学哲学。

哈奇森就深受逻辑实证主义科学哲学的影响, 在1938年出版了《经济学理论的意义和基本假定》一书, 提倡用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的观点来指导经济学理论的构建。

但是,每个时期由于时代社会环境所限,其科技哲学思想对经济学的影响都有其局限性,所以随着时代进步及时更新对经济学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们能看到“在经济学中以当代科学哲学的某一框架的观点重写经济学已变成一种时髦”。

11Deborah A.Redma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91.2 西方经济学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哲学思想亚当-斯密被誉为经济学的“鼻祖”,他第一个创立了系统的经济学体系,在他之前,曾有不少人致力于经济学的研究,可为什么直到他,经济学才得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呢?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他正确的哲学观。

斯密认为,在蜜蜂王国里,蜜蜂都在非常有秩序地工作着,这一秩序来自生存本能的需要,因为,没有什么结构比保持这样一种集体生活更适于生存了。

这种秩序,后来被斯密称为“自然秩序”。

在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观察中,他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自然秩序”的存在,并且将它大胆地引入了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从而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论文-问题意识

自然辩证法论文-问题意识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结课论文论问题意识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摘要问题意识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源于客观事物,是人对隐藏在事物偶然性中必然性的一种认识和测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在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问题进入研究,以问题推动研究,围绕问题而展开研究,是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基本图景,也是科学研究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内在机制。

本文旨在对问题意识对科研的作用进行理性阐释, 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 进而培养问题意识,,充分发挥问题意识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字:问题意识;科研;作用;问题不论对于获取知识,还是揭示新规律、新现象还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人们对问题意识、提问题的能录的培养,却往往不够重视,这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观察出来。

就如平时参加一次讲座而言,当报告人发言完毕之后总会留出部分时间供那些听报告的人提问,然而我发现很少有人提问,我相信有部分人不知道该问些什么问题。

可以想象,那些不知如何揭示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人在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很难取得质的飞跃。

因此我觉得研究问题意识, 培养问题意识,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人的进步和现代化的标志, 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问题意识问题, 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感到或发现应当解决而暂时没有条件、或因疏忽而未解决的矛盾。

问题是知与不知的对立统一, 是知识中的不知部分, 是关于不知的知识。

问题既反映着现有实践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又反映着向未知领域探索前进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除了表现人类认识已经达到的成果外, 更重要地还表现人类实践和认识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这就是问题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 什么是问题意识呢?人的大脑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 经常致力于各种矛盾的思考, 并探索其发展态势和结果, 久而久之, 便形成问题意识。

简言之, 所谓问题意识, 是对事物“内在理性”的一种突破, 指人以质疑索解的态度审视主客观世界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

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这是已被人类历史反复证明过的朴素真理。

时至今日,科学仍然不断渗透改变着生产力,发挥着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的强大杠杆作用。

人们一般总是把科学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称为“科学技术”。

科学包含科学知识和科学活动,是一种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是一种思想体系,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而技术则是将科学应用在具体人类生产中,用来探索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技巧、技能和工艺等的总和,包含物质形态和知识形态。

社会早期发展中,科学和技术的革命总是分别平行发生。

而从19世纪以来,尤其是当代社会,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一体化,达到“科学技术革命”这一崭新的统一。

因此我们暂且不考虑科学与技术的具体区别,将其归纳为一项综合的社会活动形式。

然而,如果不认清科学技术的善恶本质,毫无限制地加以利用,反而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阻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因此,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辩证地看待。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向前推进的过程,而科学技术是一直贯穿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论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姓名:学号:任课教师:完成时间:摘要宗教预科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历来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宗教与科学同作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所以,我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框架下,去分析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才能有一个清楚地认识。

关键字:宗教科学关系历史阶段引言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向来都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无论人们如何看待科学与宗教的确切关系,都不能否认这个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不是把科学史狭隘地看成不断进步地历史,因此,追溯科学发展史显然无法回避它和宗教(确切地说是基督教)的历史关系,在研究中世纪科学史、近代科学的奇缘乃至进化论的发展和传播时,莫不如此。

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费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在其关于近代科学的起源的经典讨论中,做了一个被人广为引用的比拟:“17世纪的科学革命具有如此深渊的影响,以至于它的里程碑作用只有基督教的兴起才能与之相比。

”这样的对比提出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两种强大的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在效果上是互补的,还是相互对抗的?这种关系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化的?第一章宗教与科学的概念和起源1 宗教1.1宗教的概念宗教是一种神秘而又实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平时人们一提起宗教,马上就会想到香烟缭绕的佛寺、道观,高耸壮观的基督教堂,清洁宁静的清真寺院;想到那些正在对神灵无体投地地跪拜、虔诚地祈祷地教徒们;想到为教徒们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认识宗教和宗教问题,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宗教?在这里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宗教进行概括:宗教是与超自然力量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

1.2宗教的起源宗教是怎么产生的?是宗教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宗教神学家们将神确定为宗教的神圣来源;唯心主义哲学家又往往将某种抽象的、绝对的观念作为宗教的来源,或断言人天生就具有宗教意识。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自然辩证法概论学号:专业:学生姓名:任课教师: 副教授副教授副教授年月一、自我学习状态评价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就向我们说明了自然辩证法的特点,它不同于普通的政治课,甚至可以这么说,它本身就不能归到政治课一类当中,因为这门课程与理工科的联系非常紧密。

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时,在其过程中总会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提供的方法论反过来会影响和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或许是有意识的,或许是无意识的。

而自然辩证法就为完善和拓展我们的世界观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我们可以开阔自己思路和视野,学会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范围来思考问题,所以自然辩证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指导和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研究。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很高的学习积极性,每周一节的自然辩证法,从未缺课,并且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听老师讲述的过程中,一直联系自己的专业,力求将自己的科学研究与自然辩证法结合,从而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寻找一个更加有效的途径。

二、主要学习内容在本课程中的学习过程中,分别跟随蔡文学、曹卫国、杨华三位老师学习自然辩证法的不同部分,各部分相互独立同时也具有一定得关联。

第一部分,主要学习了蔡文学老师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马克思主义技术方法论。

在该部分。

分别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与动力。

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蔡老师讲述的“箩先生”的事件。

从而接触到了潜意识和潜意识场问题。

第二部分是杨华老师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以及发展。

比较分析了东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差异一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影响。

老师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自然贾娜带有浓郁思辨性质,以及古代西方的辩证的科学研究思想。

第三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社会论。

主要学习了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方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和运行。

老师为我们详细分析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科学的社会规范包括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等科学的精神气质。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完整版毕业论文】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xy摘要: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由芝诺悖论引出哲学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继而提出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科学技术所体现出的自然辩证法。

指出了科学技术要想发展就要依靠哲学的指导。

关键词:芝诺悖论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一、引言科学、技术与自然辩证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有着微妙的关系。

科学指导技术的发展,发展的技术又促进科学的发展,当前的自然辩证法起到了指导科学与技术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得我们的认知得到了提高,又有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二、芝诺悖论与量子力学芝诺悖论是古希腊数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

这些悖论由于被记录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一书中而为后人所知。

芝诺提出这些悖论是为了支持他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不动、是一的学说。

这些悖论中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和“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善跑的英雄。

在他和乌龟的竞赛中,乌龟在前面跑,他在后面追,但他不可能追上乌龟。

因为在竞赛中,追者首先必须到达被追者的出发点,当阿基里斯到达乌龟在某时所处的位置时,乌龟已向前移动一些;阿基里斯再到达乌龟的那个位置时,乌龟又往前跑了一段;……因此,无论阿基里斯到达乌龟曾处的哪个位置,乌龟都会在他前面。

所以,无论阿基里斯跑得多快,他永远追不上乌龟。

由于运动的物体在到达目的地前必须到达其半路上的点,若假设空间无限可分则有限距离包括无穷多点,于是运动的物体会在有限时间内经过无限多点。

用微积分的概念来解释“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

”只是在数学上给出了抽象的解。

实质上用数学的微积分来解不完全让人信服。

因为数学上的微积分的定义是:将曲边形划分为许多的小矩形,再将这些小的矩形的面积相加,那么得到的就是原来的曲边形的面积。

这个过程就包含了任何事物是有限的思想。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中医的科学性学号:姓名:专业:微生物学院系:生工院二○一七年四月论中医的科学性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作为我国的国粹,中医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路走到今天。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由于中医理念与建立在生物化学基础上的西医不同,引发了人们针对“中医是否科学”的质疑,甚至有人要把中医作为“伪科学”予以废除。

如何正确认识“中医是否科学”,关系到中医能否健康完善与发展,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社会。

那么,问题来了,中医是不是科学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

科学的含义有三个方面: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方法是实证的,理性的;科学又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浅谈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一、摘要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各个学科领域的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方法。

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自然科学技术方法论也属于哲学范畴,而结构工程属于实际应用工程范畴,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结构工程中存在的关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哲学思想,以及怎样利用哲学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未来的发展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衍生的问题。

关键字结构工程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信息交流规律建筑物发展二、自然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方法论(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它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的哲学,同时它又是探索、改造自然途径的方法论,根据所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创造处能完成既定任务或者改造自然的具体方法理论。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包括如下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有: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科学技术方法论三、结构工程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1)技术认识的基本程序之结构工程体现(2)技术方法的特点之结构工程体现下面我将结合现今建筑结构的发展状况对技术方法的特点作简要介绍。

技术方法具有很多特点,其中包括目的性和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

1、目的性与客观性。

技术是人们有目的地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

技术方法总是与人们的一定目的相对应的。

目的性反映了技术方法的应用是以达到目的为前提和归宿的。

技术方法具有客观性,它以与客观因果性相符合为前提。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这项技术就是为了达到建筑物能够抵抗一定地震作用,同时建筑物本身不能发生彻底性性垮塌破坏的目的。

它是严格按照地震作用原理,根据抗震等级的不同来进行抗震设计的,抗震设计必须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2、功利性与折中性。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论文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题目: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思考学生姓名:班级:学号: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思考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凸显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科学化,人们已经不能在科学与技术之间划上一条鲜明的界线。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

只有弄清楚科学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实两者协调发展。

只有深刻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我们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制定合理的科学技术政策,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字:科学、技术、辩证统一、科学技术一体化1、绪论今天,人们往往把“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名词简称为一个词:“科技”,尽管这种简称正确与否有待认真推敲,但他确实表明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马克思提出“科学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这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已日益成为生产过程中独立的、第一位的重要因索。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敏锐觉察出当代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发展的态势,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从技术发明的过程看,从技术目标的确立到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都少不了科学的应用。

在技术发展遇到难题时,则往往求助于科学理论。

这种情形表明,一旦科学上有了新发现,就能很快地在技术上得到应用。

而当代科学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具体到一项科技活动,人们在其中已经很难区分它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研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已经融为一体。

2、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和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弄清楚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先搞明白科学、技术的概念。

2.1科学的定义科学英文叫“SCIENCE”,最初人们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作为知识体系,科学是由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理、定律组成的有机系统。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科学的社会作用越来越突出,仅仅把科学看作单纯的知识系统就显得难以为继。

于是,有人提出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

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精选6篇)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自然辩证法相关论文篇1摘要:科学的自然辩证法,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及科学技术观,对于科学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现为例,通过简要介绍了其自然哲学的来源、主要思想及其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自然观,科学观以及方法论对科学发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约瑟夫·亨利电磁学发现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观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其主要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技术观。

而这些正是我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本文以美国19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在电磁学上的科学发现为例,通过分析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观,科学观及方法论分析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现产生的重大影响。

一、约瑟夫·亨利生平及其伟大发现约瑟夫·亨利(JosephHenry,1797~1878)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和卓越的科学领导人,终生献身于科学事业,历时长达半个多世纪。

在大部分我们所学的科学技术史中,亨利几乎是名不见经传的,我们看到永垂青史的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麦克斯韦预言并证实了电磁波,亨利在电磁学的成就似乎并不为人所知。

而实际上亨利最早发现了电流的自感现象,和法拉第差不多同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最早实现了无线电波的传播,甚至帮助贝尔发明了电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与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摘要:作为战略性能源,石油资源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有着巨大影响,这使得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

本文通过针对如何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自然辩证法论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着重探讨了节能为本、环境优先、加快天然气和新能源发展、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实现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环境一、引言历史的车轮承载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希冀和巨大压力进入了 21 世纪。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

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方式,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创造出了比以往所有世纪都多的社会财富。

人类社会不断取得的进步是无法抹杀的。

但是,在工业文明建立的同时, 许自然和社会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中资源枯竭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 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 作为这一关系中的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和技术。

从上可知, 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使人与自然及人与人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 而自然辩证法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恰恰是在科学地解决人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也是为合理地处理人和自然界的矛盾服务的, 即研究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近十几年来,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重点是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石油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在20世纪人类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中国,石油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国防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实施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中国石油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石油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能源,是重要的一次能源,根据2005年中国行业年度报告:2004年原油产量1.75亿吨,增长2.9%。

全年能源消费原油2.9亿吨,增长16.8%。

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未来20年,我国石油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为4.5亿吨,年均递增12%。

同时,石油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石油为原料可以生产出5000多种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石油资源承担着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的能源保障,它的可持续发展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其他工业部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然而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消费的增长、开采时间的延长和开采程度的加大,石油可供开采量有着逐年递减的规律。

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国内的石油产量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左右,高峰期年产量为2亿吨左右,占国内需求的55%左右。

2020年以后,我国国内石油产量将不能满足需求的50%,并逐年减少。

其次,国内老油田已经过几十年开采,普遍进入开采中后期,剩余资源的勘探难度不断加大,石油产量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石油需求的增长速度。

我国油气资源短缺问题,将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所以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国家“十五”发展规划中,已把石油与水、粮食并列为中国三大重要资源,处于特殊位置。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石油必须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石油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3.1坚持以节能为本,抑制石油消费过度膨胀,促进可持续发展。

尽管中国已在能源利用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中国能源消耗仍然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巨大。

中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

这说明中国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还比较粗放,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

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单纯依靠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办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石油能源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推广节能技术,开展节能工作是增加我国能源供给的另一种途径,节约能源,降低消耗也意味着减少环境污染。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原则,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挖掘资源潜力,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统一,实现资源开发、资源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和布局,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加快建立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模式。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石油能源问题,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方式,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2推动环境优先策略,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环境优先是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点。

由于地面石油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油田开发、输油管线占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石油勘探、开发、输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石油生产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如何树立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生态经济观,成为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点。

当前在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要求已经成为决定能源结构,从而决定能源成本的重要因素。

而在我国的环境考虑将在今后逐步成为能源结构选择的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对能效的提高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特点,环境污染和内部化的保护不会自然发生,需要在各个层次达成共识,形成法律、技术标准、执行监督的完整体系。

在这方面进行各种政策干预和公众教育推动的余地很大。

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中既要考虑到如何在能源的开发转换利用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还要考虑在能源结构和效率方面如何适应不断提高的环保要求。

环保本身也是推动能源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应该在能源发展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环保的需要。

能源基础设施庞大,使用期很长。

能源系统一旦建成,改变起来不但成本很高,还要用几十年的时间。

所以在能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环境保护现在的要求,而且要充分预见今后的环境要求。

3.3天然气和新能源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如果将能源优质化作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那么天然气开发应作为中国一次能源开发的重点。

天然气是优质清洁能源和化工原料,近几年来,中国在天然气供应、消费和管网建设等方面都呈蓬勃发展之势,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2.5%增加到2002年的2.7%,增加0.2个百分点。

把天然气作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发展重点,应强调将煤气层的开发利用作为天然气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国内天然气输配管线网系统的建设作为国家支持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内容,尽快形成全国的天然气供应体系,这是中国未来一、二十年中能否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关键前提。

从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来看,各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引人瞩目。

中国有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目前,水电和太阳能热水器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风力发电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技术领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可以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内,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新型产业之一。

中国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积极大力推进水、风、太阳能等多种发电形式,把利用生物能源作为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予以发展,逐渐降低对煤、石油的依赖程度。

3.4加快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初期,我国石油工业将进入以“总体效益”为中心、以“自主创造”为主的科技产业化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发达国家的能源工业已完成了由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向技术密集方向转变,能源工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创新是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振兴我国石油工业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应该鼓励企业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促进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国家要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法律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对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给予一定的鼓励。

形成不断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使技术创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结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时。

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重视。

我们的党和政府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可持续发展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面对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一轮竞争,任重而道远的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树立“关注社会、广爱环境、创造能源与环境和谐”的发展观,既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更要借鉴国际上成功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以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2]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1998(01),[3]杨晓龙;中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4]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北:台湾地球出版社,1992:34,[5]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6]于新.我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的哲学分析[J].吉林地质,1998,[7]郑易生等:《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今日中国出版1998年版,[8]黄选平.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J].甘肃环境与监测,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