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第11讲明清时期的政治学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 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 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
变动
[三维坐标·时空清] [三面解读·特征明]
第11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明朝
1.废除宰相制度
(1)原因:宰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2)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
(1)出现:
(2)地位: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能统率六部,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3)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
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其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二、清朝
1.清朝初年
(1)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
(1)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2)职责: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3)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辩]内阁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

[联]清朝统治者在承袭明制基本框架的同时对其有所调整,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将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与此同时,17~18世纪的西方,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议制不断发展,中国的封建专制政体中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拓] 军机处的特点
“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勤”: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速”:办事速度快,效率高;
“密”: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

三、地方——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和因地制宜设置地方体制
(一)三司分权,设立督抚
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管民政、财务;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掌刑法;都指挥使司(都司)的都指挥使掌兵务,调兵则由中央。

明中叶后又设文官总督、巡抚,职权在三司之上,代表中央到该地区直接节制三司,统一征调军队、军粮物资,集中指挥。

明代的督抚,还不是以省为单位的固定辖区,具有临时性,多担任军事方面的职责。

(二)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
实行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保持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的政策。

1.设理藩院(地位与六部相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等。

2.确立对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及其继承人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制度(用掣签与金瓶以确定活佛转世人选),同时确立驻藏大臣制度(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
同管理西藏地区),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3.“改土归流”。

从明朝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

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

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

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上做法因地制宜,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辩]这种地方分权体制,有利也有弊:利的方面是,分散了地方最高层级长官的权力,避免了其坐大割据及其对中央的威胁;弊的方面是,事权散置,协调不利,尤其不利于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在遇到地方叛乱的时候,调动部署军队、征用军粮物资就无法顺畅便捷,步调无法一致。

[拓]金瓶掣签究其实质是清朝中央政府以此维护和保持对认定大喇嘛转世呼毕勒罕的权力,这就进一步体现并强调了在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大活佛转世问题上中央的权威。

重难点一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一读图明史——明朝的内阁制
[解读]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其权力来自皇帝私下的支持与信任。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史料探史——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
史料一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①,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②。

——摘编自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二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③,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④,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⑤。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探究] (1)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职责与唐以前的宰相有何不同。

(2)据史料二,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①说明了内阁的职能,结合唐以前丞相的职责比较其不同;③⑤说明了军机处的职权,从其职权上分析其本质。

[提示] (1)唐以前的宰相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明代内阁的主要职责是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大臣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这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2)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负责
保管地方奏折。

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系统认知]
内阁与军机处所体现的制度创新
1.创新表现
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的“军机处”,是加强君主权力的又一创新。

宰相具有两大职能:百官之首和皇帝的助手。

宰相制度废除后,封建君主想找到一种制度,这种制度仅保留宰相作为皇帝助手的职能,杜绝“皇帝助手”演变为“百官之首”的可能,也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辅政机构,但不允许辅政机构变成握有实权的行政机构。

2.实施效果
(1)明中后期阁臣权力出现膨胀的现象,并且还有伴随而来的太监乱政问题,说明明朝的内阁制度不是一种理想的辅政制度。

(2)清朝的探索相对比较成功,其辅政机关实行的是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

这样既照顾到事情的轻重缓急,又分散了中央权力,二者相互牵制,保证君主集权。

(三)归纳总结——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特点
(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

(2)程度空前强化。

(3)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消极影响
(四)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

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五归纳总结——清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
1.制度与“家法”相联
清朝“家法”森严,其宗旨是严密防范一切侵犯皇权、威胁国家安全的举动。

家法成为第一大法。

针对明末的诸种社会弊端,清朝各种制度凸现“家法”精神。

清初几位帝王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严防,如顺治帝鉴于往代宦官擅政典兵,流祸无穷,于交泰殿铸铁牌示警,并依明宫寝旧制,裁定十三衙门,再立内务府。

外戚不许专权,权臣不得干政,并严行禁止士习不端,结社订盟。

康熙帝则禁止官员私置党羽,蠹国害政。

雍正帝撰《朋党论》,告诫臣僚。

2.糅入周边民族的多种文化
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就借鉴了契丹的“八部大人”,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以及明代卫所的总旗、小旗等;部分机构名称又吸纳朝鲜称谓。

文化上彼此相互借鉴,这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王朝在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共有特征。

3.彰显满洲贵族与官员的地位
在“首崇满洲”的清代社会,官员虽设满蒙汉复职,但制度本身却凸显满洲的地位。

4.“仿古效今”,承袭明制
后金初创,制度未全,多仿明制。

比如,清代从中央的内阁、六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县衙门的建置,与明朝大同小异。

重难点二明清监察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一史料探史——明清的监察制度
史料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①。

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②。

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③。

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④。

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⑤。

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⑥。

为加强对皇族贵
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⑦。

——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探究] 根据史料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解读]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概括信息不但要分层归纳,更要把所获得的信息综合提炼,如①②③④从不同方面阐释了监察制度,但还应从整体上升华,进而分析出其特点。

[提示] 监察制度制度化、体系化;服务于皇权;依法监察;强调对皇族贵戚的监督。

[系统认知]
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和评价
(1)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

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2)对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
①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②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监察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本身贪赃枉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

二家国情怀——对明清监察制度的反思
(1)监察应建立在民主、法治、权力制衡的制度基础上。

明清监察制度异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监察制度建立在皇权高度集中的专制政体之上,在集权政体之下,只可能做到分工而不可能做到分权。

今天我们加强监察机构的组织建设,更重要地是在政体改革中加速民主法治建设,重视权力的制衡。

(2)监察机构与职权应独立、中立。

在今天的制度设计与改革中,不仅做到监察机构与组织的独立,更应明确界定监察职权的边界,避免对行政、司法的监督成为直接插手行政管理与司法审判,同时实现监察权力真正独立于其他权力之外,使其不受其他力量左右与干扰。

(3)监察应制度化、常规化而非运动化、特殊化。

只有重视制度的执行,寄希望于制度而非上层决心与打击力度,才能真正避免人亡政息、人走茶凉,维持监察制度的持续高效运转。

三纵引横联——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随堂巩固训练]
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
1.(2017·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读懂] 材料中的线索是:严禁宦官识字→宦官识字制度化→编纂宦官学习读本。

线索反映了宦官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说明在明朝中后期宦官获得一定的票拟权,从深层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这一历史事实,体现的是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化(异化/专制)。

[做对] 选A
2.(2016·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读懂] 材料中的线索: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降低/提高)→后来,对地方三司的管理从六部直接管理演变为由巡抚管理,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从而提高(提高/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做对] 选B
3.(2014·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读懂] 从制度上说,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所以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是君主集权加强的表现。

到明代中后期,虽然由于皇帝昏庸等原因而出现了如严嵩和张居正等权倾一时的事例,但他们的权力都来自君主的信任。

[做对] 选B
4.(2012·新课标全国卷)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读懂] “惟揣摹此样本为急”可知,清代内阁官员处理公务拘泥规制,不敢创新,这说明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其政治体制已经僵化。

[做对] 选B
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
1.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官阶只有正五品,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其官衔是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譬如兵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之类。

这表明
( )
A.内阁非法定机构
B.六部直接行使丞相职权
C.大学士地位提高
D.皇权受到大学士的制约
解析:选A 由材料“无定员”“阁员通常由六部尚书(正二品)来兼任”,可知内阁非法定机构,不设专职官员,由其他官员兼任,故A 项正确;B 、C 、D 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从体现,排除。

2.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

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但明朝统治还得到延续”,其原因是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而这些又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故A 项正确;B 、D 两项不能说明材料观点;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非法定机构,C 项错误。

3.(2019·商丘模拟)清代军机处有官无吏,因此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

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独掌政务决策大权
B.职官简练,事务清闲
C.理政人员素质低下
D.重视保密,较为封闭
点拨:无法阅读公文文件。

解析:选D 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故A 项错误;事务清闲不符合史实,故B 项错误;C 项表述与题目中“其洒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充任”不符,属于主观臆测,故C 项错误;“不识字”就无法阅读公文文件,这体现了军机处重视保密,较为封闭,故D 项正确。

4.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

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

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 )
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
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D.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
解析:选C 据材料“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可知主要强调权力的相互牵制从而加强皇权,故C 项正确。

A 、B 、D 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5.清朝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

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等。

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这些努力(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通过立法强化对汉人统治
解析:选C 据材料“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表明不仅是对地方的控制,故A 项错误;据材料“主要有《大清律例》《钦定六部则例》《理藩院则例》及以行政法为主要内容的《大清会典》”可知主要涉及行政法,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但不能说明完成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故B 项错误,C 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而不是针对汉人,故D 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