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是指自秦汉时期开始,直至清朝被推翻的时期,中国社会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以封建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长时期内,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封建制度的深刻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一、政治制度封建社会的核心政治制度是皇权专制,皇帝被视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君主至高无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权力。

皇帝通过设立官僚系统,管理国家事务,并将官职授予地方贵族,以确保统治的稳定性。

官僚系统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分为九品中正制和八品朝议制,以确保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二、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农耕经济为主,土地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

土地所有权归于封建贵族和地主,农民则以佃农或奴隶的身份,缴纳租金和赋税,为封建贵族和地主创造财富。

此外,手工业和商业在封建社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受制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限制。

三、社会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等级严格分明。

社会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士农工商。

士人享有特权地位,拥有文化和教育的优势,可以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发挥作用。

农民作为生产者和纳税人,处于社会等级的中下层。

工人则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地位相对较低。

商人则是最底层的社会阶层,由于商业活动被视为低劣的身份,地位较低。

四、文化制度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孝道和礼仪,在封建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封建贵族和地主通过实施儒家教育,培养子弟成为合格的士人,为他们继续地位和特权。

此外,文人墨客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文化创作和学术研究,提高了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皇权专制成为社会的核心政治制度;在经济方面,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成为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等级方面,社会等级划分严格;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

封建社会的制度构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直至现代。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它以皇帝为中心,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来统治国家。

这个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则向君主效忠,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

这种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分配,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层。

在最顶层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他们拥有最高的权力和特权。

其次是贵族,他们通过封地和领地来获得财富和权力。

然后是士人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政府官员的行列。

最底层是农民和工人,他们是社会的劳动力和生产者。

三、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是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皇帝被视为天子,认为他是天地间的连接者。

他制定法律,任命官员,领导军队,管理国家事务。

皇帝的权力是世袭的,传给皇帝的儿子。

这种世袭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到清朝。

四、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官僚制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官僚制度是指政府官员按照等级和职责来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

官员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他们被分为九品官员,每个品级都有不同的权力和责任。

官员的等级决定了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和权威。

五、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农民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阶层,他们种植粮食和其他农作物,为社会提供食物和财富。

农民向地主交纳租税,地主则向皇帝和贵族交纳赋税。

这种农业经济体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运行了几千年,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封建社会的衰落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但随着社会变革和外部压力的增加,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最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终结。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用官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中,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

这种制度在唐初得到完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草拟政令和审核政令、封驳政令之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在秦朝实行郡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置令、长、君等职官。

此外还有乡、亭等基层行政单位。

选官用官制度方面,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在汉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如中书省和尚书台的设立等。

在唐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官僚制度为组织形式,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这些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统一文字、度量衡及货币在统一六国之前,诸侯国各自为政,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均有不同,秦始皇在全国统一之后采取了许多统一的措施。
在秦统一之前,文字的形体非常紊乱,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都有很大的差异。这给政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显示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从此,皇帝便成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外,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这些规定都表明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也使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秦成为第一个将中央集权付诸实施的国家,公元前3世纪秦国商鞅推行的变法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的雏形:将地方一级官员的委任权划归中央,并统一了部分物资的流通。这为日后秦有能力统一六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秦帝国正式建立的时候,李斯利用已有的经验建立郡县制,并统一地方文字、财经、度量衡,建立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国家。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且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定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统治,但明清时期,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皇帝制
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中央集权图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等。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以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君主与贵族的封建关系为特征。

在封建制度中,国家被分为多个封建诸侯国,每个诸侯国由一位诸侯统治。

君主通过任命贵族为诸侯,以土地和封号奖励他们,并期望他们效忠和服务。

这种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直到辛亥革命后才结束。

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通过官员的任命、官员之间的等级和制度化的职责来管理国家。

在官僚制度中,政府官员通过考试选拔和晋升,按照官职的高低履行不同的职责。

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特征,它有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官员的奉公守法。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拔和任用官员的制度。

根据科举制度,政府通过考试选拔有才能的人才来担任官职。

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但在宋朝达到了顶峰,并持续到清朝。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起到了选拔人才、保障官员素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除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和科举制度,古代中国还有一些其他政治制度,比如都城制度、州县制度、监察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对古代中国政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特色和制度体系的基础。

封建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封建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封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封建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的是封建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对农民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社会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掌握着土地和财富,而农民则没有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向其缴纳地租。

地主阶级通过控制土地和财富,掌握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导权,对农民实行剥削和压迫。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从周朝开始,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封建制度的存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限制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封建制度下,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在1911 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一、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

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③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指的是在中国历史上从公元3世纪前期建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清朝灭亡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封建地主阶级所控制的社会制度。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以封建思想为基础,通过君主专制、世袭制、等级制以及官本位等一系列制度来进行维持的。

君主专制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君主专制是非常突出的一种制度。

君主专制意味着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所有决策权都由皇帝一人拥有。

这样做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使政治决策的执行更加迅速、高效,而且可以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但是君主专制也存在着弊端,比如一旦皇帝个人意志产生了偏差或者错误,整个国家的利益都会跟着遭受损失。

世袭制封建社会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政治制度就是世袭制。

这种制度的核心在于家族的长辈自然继承先辈的权力地位,子孙后代也将获得相应的继承权和地位。

世袭制可以有效援引家族长辈的长期经验和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国家政权的正常运作。

但是,这种制度也非常容易导致贪污现象的发生,因为继承者并没有经过任何严格的审查和考试,缺少了选择和监督的重要环节。

等级制等级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重要政治制度。

按照等级制,国家的管理职位和权力是根据一个人的出身、学历和爵位来确定的。

因此,这种制度与社会阶层密切相关,并且与世袭制等其他制度相互促进。

虽然等级制让国家的管理人员去除了平民出身人士的干扰,但对于人才的浪费和阶层的封闭也有很大的弊端。

官本位官本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政府的管理人员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因为他们拥有上层权力的掌控和控制。

政府官员的本位便是官,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可以通过世袭制和等级制进一步提升。

这种制度虽然能够激发政府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但也会使他们沉迷权力和财富的寻求中,导致腐败和不公。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相对比较特殊,通过君主专制、世袭制、等级制和官本位等一系列制度进行维持。

这些制度本身都有着一定的优势和弊端,如何协调利用这些优势,克服弊端,是这个制度体系可持续发展与否的关键所在。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制Hale Waihona Puke 主 义秦中

建立
央主
中 央
西汉
集 权
专 制
巩固
集 权
制不
隋唐

断 完善
不强

断化





加强

明清

顶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的发展演变及变化特征
• 《资治通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
察,中书诏敇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
正。”

• 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 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清: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设军机处, 强化专制皇权;大兴文字狱加强专制集权。使封建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中国落后于世界。
实战演练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 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 举措: A.焚书坑儒 B.强化中央机构 C.推行郡县制 D.统一文字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尚 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祇 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 “节镇太重,主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 者,无它技,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定。”

• “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 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 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 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实战演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专制, 主要是通过 p75 A.省、部之间相互牵制 B.各省之间相互牵制 C.各部门职权分工合作 D.各部门官员都由皇帝任命

第三讲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第三讲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第三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
节度使,藩镇割据
─→节度使掌握地方财政军大权,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
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监察制度
在全国设置监察区“道”,设置监察官员。
第三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5.宋代(中央集权)
目的:改变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收地方政权(文官知州)、军权(安抚使、中
央禁军)、财权(转运使),监督地方官员(通判)
─→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的弊端
专制主义 目的:分割相权 制度:“二府三司制”
第三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二府三司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府:中书门下(政)、枢密院(军) 三司:三司(财) 中书门下,最高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宰相) 参知政事(副丞相,分政权) 分 相 权 作用: 削弱丞相职权, 枢密使(分军权) 加强了君主专制。 补充:
意义:便利了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变革,省制的开端。
形成行省、路、府、州、县的地方行政制度。
第三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物的 中央机构
第三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明代:加强君主专制
三司使(分财权)
宋代官、职、差遣分离
第三讲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补充:宋代官、职、差遣分离 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
无关的。“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
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有官无权” 职是指馆职,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有职无权” 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也称职事官,是官员们担任的实际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实行原因: •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 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 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 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 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 集权制的建立。 •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 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 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 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私有制度 •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 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 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 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 (3) 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 导致权臣专权。 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 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4)趋势:丞相权力削弱,君主权力加强。 当。” 作用:不一致。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 •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 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 么?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 而明朝以后我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 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 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 么? 会进步。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制度体系。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

一、政治制度1. 君主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核心是君主制,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统治者通常是皇帝或王。

他们通过世袭来传位,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2.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统治者会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功臣,以作为其统治地盘,而贵族则向君主效忠,为其效力。

3. 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中央政权的权力非常强大。

君主掌握着政治、军事、财政等大权,在各地设立官员,以保持对辖区的掌控。

二、经济制度1. 地主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地主经济,即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

地主通过对农民的剥削,获取大量财富。

2. 农业为主导:古代中国主要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

他们向地主交纳租税,为地主提供劳动力。

3. 手工业发展:在封建社会中,手工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各地培养了大量的手工业者,他们制造各种商品,并向地主和市场出售。

三、社会制度1. 严格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非常严格,主要分为君主、贵族、农民以及奴隶等不同等级。

不同等级之间有着明确的地位和权力差异。

2. 家族观念: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

家族连带责任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始终贯穿在人们的思想中,对个人和家庭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礼制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礼制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们遵循着一套固定的礼仪,礼仪在社会交往、家族传承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结: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以封建制度为核心,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均有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通过对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和演变过程。

这一制度体系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社会的制度与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的制度与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的制度与经济基础封建社会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由奴隶社会演变而来的一种社会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制度是社会的根本制度,而经济基础则是封建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两个方面,探讨封建社会的特点和演变。

一、政治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

1. 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核心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和阶层,包括君主、贵族、士大夫和农民等。

每个等级有着不同的权力和特权,处于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享有土地和劳动人民的剥削权。

2. 封建君主制度封建君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形式。

君主是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他通过封赏地以及任命地方官员来维持封建等级制度的稳定。

君主享有极高的权力,具有土地所有权和最高司法权。

二、经济基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经济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1. 农业经济农业是封建社会的基础经济形态。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是农业的主要生产者,他们耕种领主的土地并缴纳地租和赋税。

农业生产主要以自给自足为目的,封建领主从中获取农民劳动的剩余价值。

2. 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指土地归封建领主所有,领主对土地行使绝对的统治和支配权。

农民只能通过缴纳地租和劳动来换取土地使用权。

封建领主通过地租的收取和封建剥削来获取经济利益。

三、封建社会的演变封建社会的演变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两个方面。

1. 政治制度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欧洲,封建君主制逐渐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国家开始向现代国家制度演进。

而在中国,封建君主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2. 经济基础演变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封建经济逐渐不适应社会经济的需求。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动摇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在欧洲,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兴起逐渐改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济的格局。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也最终终结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着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这一制度影响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组织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以君主和贵族阶层为核心,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等级体系和统治秩序。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进行论述。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为核心,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通过世袭的方式将权力传承给下一代皇帝。

此外,中央政府设立的官员也是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官员根据等级制度进行层级排列,分别管理国家各项事务。

在封建社会中,以“封邑制度”为基础。

皇帝会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功臣,作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这些贵族和功臣通过拥有土地,实现了在社会等级体系中的地位提升,他们享有特权,并对自己的封地行使统治权力。

二、经济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农民是封建经济的基础。

农民以种植粮食和养殖家畜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向封建贵族支付租税和劳动力。

农民被视为贵族的附庸,他们所种植的农产品主要供养皇室和封建贵族。

此外,手工业也是封建社会中重要的经济形式。

手工业者以手工制作为主要生产方式,他们生产各种商品,并以贡品的形式向皇室和贵族提供。

手工业者通过向贵族提供奢侈品和奢华商品,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提升。

三、文化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文化秩序和价值观有着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了君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核心理念,封建社会以“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价值观为准绳。

此外,在封建社会中,古代中国的文化一直以士人文化为主导。

士人是指有读书学问,且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的人士,他们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最高层次,担任着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职务。

四、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社会等级制度严格划分,贵族阶层享有特权,并以皇帝为最高等级的代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一个持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时期,其制度构架了中华文明的基石。

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体系中,封建制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封建经济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述。

一、封建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封建政治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制度的核心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君主专制体制。

皇权神圣不可侵犯,君臣关系明确,各级官员依附于皇帝并执行其政令。

在政治体制中,还涌现出一系列细致的制度,如六部制(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科举制度等。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统治者的权威和政府的运转。

二、封建经济制度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以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的封建割据为特征的。

封建领主通过授予土地和赋予封建等级来维持其统治地位。

土地成为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生产力的主要来源。

地主有权收取农民的租金和赋税,并从中获取利益。

这种基于土地的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贫困和地主的富裕。

三、封建思想文化封建思想文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强调亲情、孝道和社会等级。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合理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佛教、道教等哲学思想也在封建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并对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有时期性的演变。

例如,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取代了分封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的力量。

而隋朝和唐朝推行的科举制度,打破了封建世卿的垄断,使人才选拔更为公正。

这些历史变革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也为后来中国社会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封建经济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

这些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区都有所变化,但封建制度的核心特征始终强调君主专制和土地封建。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是指以皇权至上、土地分封、贵族统治为特征的社会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主要由君权和贵族掌握。

君权是整个政治体系的核心,皇帝作为天下万民的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通过封爵制度来奖赏忠诚的官员和贵族,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贵族阶层则是分封于各地,也因此成为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

除了君权和贵族,古代中国的政府还设置了官僚机构,以行使政治权力。

这些官僚机构按照地域不同,可分为中央官僚和地方官僚。

中央官僚包括吏、郎、博士等,主要负责中央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

地方官僚则是负责地方政务的官员,分布于各地,代表中央政府统治。

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封建制度下,阶级固化,社会流动性不足,人才难以得到合理的发展和利用。

同时,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君权和贵族手中,导致各地政局不稳,难以形成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

二、封建社会的经济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封建王朝通过土地分封和农业税收来稳定政权和保持社会秩序。

土地作为封建贵族的主要财富来源,王朝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再将土地分封给农民,农民对贵族的土地拥有一定的使用权,但要交纳一定的租税。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这也是封建政权维持自身运转所必需的。

农民种植粮食,交纳给封建贵族的租税作为封建社会的主要财政收入。

此外,农民还承担了建设和维护灌溉工程、修筑城墙等公共设施的任务。

然而,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也有一定的弊端。

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力,土地私有制导致了土地的长期固化,难以有效开发和利用。

与此同时,财富和土地集中于贵族手中,农民的负担和压迫加剧,导致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三、政治体制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政治体制的稳定与合理的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繁荣的经济能够为政府提供可观的财政收入,从而巩固政权。

初中历史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知识点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多种政治制度,其中一些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课程中涉及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它是一种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且具有连续性。

在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从上至下按等级依次分布给各级贵族和官吏。

(一)封建王朝中国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是封建王朝,包括夏、商、周等朝代。

封建王朝制度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其权力神圣而绝对。

皇帝的地位是世袭的,继承在基因上,也受到礼制和传统的约束。

(二)封建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存在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制度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等,各等级有不同的特权和责任。

等级制度使得贵族之间建立了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也反映了社会的等级和地位差异。

(三)天子祭祀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天子祭祀制度。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皇权来自于天,因此皇帝需要定期进行祭祀仪式来示威天下。

最有代表性的仪式是封禅和祭天仪式,使得皇帝具有仪政合一、天人合一的合法性。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和汉朝时期。

这种政治制度通过强化中央政权的权力,加强统一和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始皇帝的集权制度秦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权的集权。

他推行了统一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同时进行封建制度的改革,并加强了中央行政机构的组织。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统一国家和加强中央政权的权力。

(二)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时期,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他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州、郡和县这样的行政区划,选拔文臣为官。

此外,汉武帝还实行了均田制和推行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对人口和社会资源的控制。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史料及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⑴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实质是地主阶级压迫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

⑵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①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原因;②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和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③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④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⑶基本矛盾:①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⑷发展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④加强对官员的选拔与监督。

⑸特点:①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③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④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⑤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⑥以文化专制巩固政洽专制;⑦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⑧专制主义中小央集机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

⑹评价:积极: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封建社会时期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
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②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创立——秦朝:
①内容:A政治上: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B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C 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D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②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
①内容: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

汉武帝颁布察举
制、刺史制度、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军事上北击匈奴、南攻越族。

②特点:重新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隋唐:
①内容: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创立和完善科举制;调整和健全府兵制。

②特点: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

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

科举制使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

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皇权空前加强;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大权统归中央;废大都督府,
行五军都督府;颁布《大明律》,维护封建特权统治;设置厂卫机构,以保卫皇权;实行八股取士,以加强思想控制;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
衰落。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评价
(1)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①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③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②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