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文人墨客与士人风范

古代中国的文人墨客与士人风范

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借鉴
强调社会责任
古代文人墨客与士人大多具有强 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关注社会 现实和民生疾苦,积极投身于社 会公益事业。现代社会道德建设 也应该强调社会责任,鼓励人们 积极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
倡导诚信为本
古代文人墨客与士人注重诚信和 信誉,他们认为诚信是为人之本 、立业之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 也应该倡导诚信为本,加强社会 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信社会氛 围。
02 03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文人墨客与士人所代表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研 究和宣传他们的风范,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 化自信。
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
尽管时代变迁,但文人墨客与士人身上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学识修养 等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借鉴他们的风范,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有益 的启示和指导。
》等。
03
士人风范的内涵与表现
士人的定义与特点
士人定义
士人,又称文人墨客,是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高尚品德、广博学识和卓越才能的 知识分子群体。
士人特点
士人通常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 格精神。他们注重个人修养,追求真理与美,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积极投 身社会变革与进步事业。
05
古代中国的文人墨客与士人 风范的现代价值
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古代文人墨客与士人的作品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传承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历史底蕴。
倡导人文精神
古代文人墨客与士人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现实。现代文化建设 也应该倡导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不知道哪些文人可以算是你眼中的中国文人的性格?在我看来,中国文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东汉末年的曹操,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和杜甫,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和文天祥,明代的于谦和谭纶,民国的鲁迅。

为什么我会这么想?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正直和精神为我们今天的人所称赞。

以下是我对那些这几位代表人物的看法:曹操:也许有人会说曹操不是文人,但是曹操写的文献中的成就足以证明他是文人。

他的建安风格在文坛影响很大。

早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有能力的大臣,但现实的残酷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虽然,因为他的理想,人民多疑,君主不信任;所以他在晚年说他应该向周文王学习。

即使他有当皇帝的实力,他也没有。

因此,他想当忠臣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一个学者,能坚守自己的底线,是非常难得的。

要知道,很多读书人都是管不住自己,最终成为被后人唾骂的汉奸。

陶渊明:陶渊明在作品中提到桃花源,他非常向往田园生活。

然而,世上没有桃花源;这个大家都知道。

而且,真正的桃花源在人心。

而且他不为五斗米弯腰,这在今天很多读书人都做不到。

他追求自己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最起码没有坏人,一些文人的文学圈污秽不堪;让人生气。

比如年初的方老太和梁某平叫兽。

李白和杜甫:李白和杜甫是他是我的兄弟。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李白也喜欢饮酒和舞剑。

所以,李白的前辈们除了有诗仙的谥号外,还有酒仙、剑仙的谥号。

尤其是李白前辈的豁达,是今天很多文人做不到的;毕竟说起来容易,不一定要留在这里。

真的很难做到。

杜甫的前辈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们忧国忧民。

他的诗敢于为老百姓发生,比某些自视甚高的文人好得多;要知道很多读书人自视甚高,所以严重脱离群众。

苏轼和辛弃疾:虽然一个生于北宋,一个生于南宋;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

苏轼的豁达和豪气,是很多文人无法相比的。

要知道很多人文主义的人经常无病呻吟,很恶心。

早年参加抗金起义的辛弃疾,英勇善战;可惜南宋朝廷的昏庸导致他没有得到重用。

文人的风骨与气节的议论文

文人的风骨与气节的议论文

文人的风骨与气节的议论文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风骨曾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文人气节曾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不断书写和鸣奏着中华文明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风骨与气节一定会更加鼓荡奋拔、硬朗弥坚,一定能激发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魏晋南北朝以降,风骨一词被用来衡量文学艺术的格调和品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篇,将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进行了详尽闸释和细致论述,风骨遂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意味着文意诗词中端百言辞和骏爽风格的有机种合和高度统一。

文重风骨,人更重风骨。

鉴于风骨原初具有的品藻人物月旦品行的属性和功能,后世往往用风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用风骨来裁断一个人的德行和操守,于是风骨就成为一种高迈而超拔的人格境界。

人格意义上的风骨大体由气概、气度、风范、操行、修为等诸多道德因素构成,常被古书典籍形象地表述为风骨凛凛、风骨棱棱、风骨铮铮、风骨峻、风骨清逸、风骨清举、凤骨傲然、风骨道劲、风骨神韵,等。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风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新和且象,麦现在人的志向取舍和行为选择上,大都与作为重要道德标准的气书在逻辑上相提并论,尽管气节指的是个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但作为一种操守标尺和价值标签,风骨和气节在中国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征着正向维度,在中国人价值体系中均代表着高尚指标,素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挥洒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烈志;一部厚重博大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写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义传。

风骨与气节彰显华夏美德和东方神韵风骨与气节作为一种道德风范和信念追求,在我国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如果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司马迁刚直不阿的风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陶渊明恢世嫉俗的风骨,“苟仝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俊”是诸葛亮谦卑淡泊的风骨,“仰观字出之大、俯察类之盛、所以游日骋怀”是工羲之的旷达疏朗的风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底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市忧国忧民的风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李白洒脱做岸的风骨,“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苏轼清俊高洁的风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孤愤悲绝的风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英武豪迈的风骨;那么,屈原投江是一种赤诚摅忠的气节,荆轲使秦是一种快慨悲壮的气节,苏武牧羊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气节,岳飞抗金是一种雪耻报国的气节,方孝孺拒降是一种舍生取义的气节,文天祥赴难是一种凛然不屈的气节,史可法守城是一种刚烈非慨的气节,谭嗣同就义是一种守志成仁的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风骨作者:王一凡来源:《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2013年第04期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汉末的战乱,三国的纷争,西晋的“八王之乱”,十六国的混战……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乱世造就了大批才华卓绝而又风格迥异的文人名士,让那个烽火连天,金戈铁马的时代熠熠生辉!关键词:建安风骨竹林风度魏晋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4.017一、数魏晋风流提到魏晋文学,自然不能不提“魏晋风流”。

简单的说,“魏晋风流”是指魏晋那一代名士们所追求的一种极具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其形成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本质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建安风骨”开启,而建安风骨自曹操滥觞。

历史上的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

他多才多艺,对书法、围棋、音乐都相当精通,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创作了很多流传千古的诗歌。

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十余载,手不释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操诗所蕴含的那种古直悲凉的大气之美可谓前无古人后鲜来者。

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是“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保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也”,他登高而呼:“今天下大事舍我其谁?”“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总之,作为文学家,曹操以其卓绝之才开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作为政治家的曹操也凭借他那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彪炳史册。

从魏初到晋初,中国文学的发展也自建安风骨跨入了正始之音。

正始文学的代表则是阮籍和嵇康。

他们任情率性,越名教而任自然,“礼岂为我辈设哉”,这一方面为他们赢得了广大士阶层的敬仰,一方面也注定了他们在那样一个高压环境下的悲剧命运,嵇康便是为政治殉难的文人之一。

嵇康“刚肠忌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嵇康的不随和是显而易见的,一封义愤填膺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分享到:来源:文艺报|刘金祥2018年08月22日08:08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风骨曾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文人气节曾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不断书写和鸣奏着中华文明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风骨与气节一定会更加鼓荡奋拔、硬朗弥坚,一定能激发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魏晋南北朝以降,风骨一词被用来衡量文学艺术的格调和品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风骨”篇,将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进行了详尽阐释和细致论述,风骨遂成为中国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意味着文章诗词中端直言辞和骏爽风格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

文重风骨,人更重风骨。

鉴于风骨原初具有的品藻人物月旦品行的属性和功能,后世往往用风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格和修养,用风骨来裁断一个人的德行和操守,于是风骨就成为一种高迈而超拔的人格境界。

人格意义上的风骨大体由气概、气度、风范、操行、修为等诸多道德因素构成,常被古书典籍形象地表述为风骨凛凛、风骨棱棱、风骨铮铮、风骨嶒峻、风骨清逸、风骨清举、风骨傲然、风骨遒劲、风骨神韵,等等。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风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承载和具象,表现在人的志向取舍和行为选择上,大都与作为重要道德标准的气节在逻辑上相提并论,尽管气节指的是个人精神生活方面的价值取向,但作为一种操守标尺和价值标签,风骨和气节在中国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征着正向维度,在中国人价值体系中均代表着高尚指标,素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挥洒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烈志;一部厚重博大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风骨与气节写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义传。

风骨与气节彰显华夏美德和东方神韵风骨与气节作为一种道德风范和信念追求,在我国古代不同文人身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论风骨作文

论风骨作文

谈风骨作文精选5篇篇一:论风骨作文慷慨“风骨”,遗世独立“风骨”一词流传至今,内涵丰富。

见到此词,就仿佛穿过历史云烟,来到了战火频仍却又人才辈出的魏晋时期,领略建安文学的慷慨激昂与清新秀丽,感受到嵇康等一众文学精英的仙风道骨与高洁志趣。

从美学要求到形容人物,“风骨”一词含义的深化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正如刘强教授所说,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风雨飘摇,家国动荡,文人们笔下的文字不再拘泥于小情小调,而是大量涌现出表达建功立业抑或是壮志未酬感慨的文字。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文字之美。

更强烈地投射出诗歌背后文人的铁骨铮铮。

在乱世的时代背景下,本就高贵而孤傲的文人们展现出了更加硬气的人格。

除开乱世背景,根植文人内心的张扬个性与熠熠生辉的才华是“风骨”含义的根本来源。

所谓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是嵇康临死前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是陶渊明隐逸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才情;是王羲之在会稽山修褉时的游目聘怀,不拘一格;是聚众清谈、集于竹林饮酒作赋、厌恶官场的文人群像。

他们不为外物所拘束,个性像河水一般恣意涌流,即使世界不与之相容,仍守住自己任诞的心性,在自己的天地中活得自在自得。

如今,我们眼前一派盛世图景,无数机会等着我们去把握,崇高梦想等着我们去追求。

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被困于生活的桎梏之中。

当我们被所谓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或许可以回望历史,去听听古人的故事,看看“风骨”的精神,寻得自己的一片桃花源。

追求理想之时,读读他们建功立业时的欢喜与失意;感觉伸展不开手脚之时,看看魏晋名士如何张扬个性,任诞不羁,我们终能敞开心的大门,跳出束缚个性的牢笼,挖掘与理解自己的个性,心怀本真,不虚不佞,活出本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

历史难以再现,乱世下的慷慨“风骨”永恒地闪耀在时间之河的上游,但现代人也要有现代人的风骨,不卑不亢,锐意进取,迎难而上,顽强自立,亦要尊重本心,以坚定的勇毅张扬自己的个性,遗世而独立。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人生态度引言古代中国文人墨客是一个令人称赞的群体,他们具有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

他们的作品精妙绝伦,蕴含着诗意和哲思。

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也深深影响了后世。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文人墨客的艺术理念和人生态度,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一、艺术追求:追求自我的表达古代中国文人墨客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他们追寻着自我表达的境界。

他们通过艺术创作来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诗歌、书法、绘画还是音乐,都成为了他们表达自我精神世界的工具。

H1 - 诗歌:写意与抒情的交融古代文人墨客以诗歌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通过吟咏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他们追求的是意境的表达,而非事物本身的描绘。

细腻而婉约的诗句,让人仿佛置身诗人的内心世界。

他们以古典的形式和鲜明的意象表达自我,塑造出了丰富的文化形象。

H1 - 书法:意境与气韵的结合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书法作品独具一格,宛如绘画般的笔触展现出了他们的艺术追求。

他们注重笔法的独特表现,以及字体的韵律感。

他们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将文字书写成一种艺术形式。

书法作为一种写意技巧,让观者能够感受到文人墨客内心世界的表达。

H1 - 绘画:写意与写实的交融绘画是古代文人墨客另一种重要的艺术追求。

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意境,通过形象的表现来体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文人墨客的绘画作品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审美的享受,他们通过画笔勾勒出了独特的人文风景。

H1 - 音乐:以音乐之声寄情性灵音乐作为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之一,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传递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创造了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通过音符和旋律展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二、人生态度:追求自由与独立古代中国文人墨客的人生态度也反映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追求。

他们追求的是自由、独立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

陈子昂与“兴寄”“风骨”说文/肖旭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许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其诗文正是其文学思想的具体实践。

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兴寄”和“风骨”说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陈子昂全面地表达了他的诗歌理论主张,他提倡“汉魏风骨”、“兴寄”,反对齐梁间那种“采丽竟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诗风,希望能再现“正始之音”,“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作品。

陈子昂在这篇《序》中,提出“兴寄”、“风骨”这样两个鲜明的观点。

兴寄何意?孔子提出“兴”,强调诗歌审美,诗美才能引起感性认识,才能寄托于美的形象里;反之,不能兴寄就不能称其为好诗。

“兴寄”,指文章有深刻的含义。

兴,本指诗歌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这里兼有“比”的表现手法;寄,指有所寄托。

“兴寄”在这里是针对六朝轻视内容,重视形式而来的。

它主张写诗要有感而发,要有政治寄托。

所以陈子昂“曾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

”他认为到了齐梁时,这诗的兴寄也丧失了,而只是堆积词藻,故为此而长叹。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

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

如《感遇》三十五,对入世充满了激情,对功业的渴望十分强烈,要想作一番大事业。

刘勰“风骨”论的形成及内涵述评

刘勰“风骨”论的形成及内涵述评

刘勰“风骨”论的形成及内涵述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南朝以迄唐代人们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术界对风骨一词的意义曾进行过讨论,意见颇为分歧,尚无定论。

罗宗强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刘勰的风骨命题的确切含义,它的理论价值何在,一直为学术界争论不休。

”刘勰的风骨论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给后人的学术研究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的遗产。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五四”以来的文学观念及入思、运思方式与古人已迥然有别,而与西人学术之精密,系统之严谨更为接近。

因此对于“风骨”的阐释最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得出统一的结论。

本文坚持“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标准的这种观点,并试图从“风骨”范畴的渊源、涵义、以及刘勰提倡风骨的原由等几方面来诠释观点,同时对《风骨》篇做简略的分析。

一、风骨论渊源“风”的来源,本于《诗经》中的国风。

刘勰以六义之“风” 为风骨之开篇,显然是取风诗的教化意义而言。

《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风有教化作用。

孔颖达《正义》:“微动若风,言出而过改,犹风行而草偃,故曰风。

”风的具有教化的意义,最早是由比喻而来。

另外,刘勰又说:“志气之符契。

”《书?舜典》:“诗言志。

”《孟子?公孙丑》:“夫志,气之帅也。

”风又和志气联系。

风含有以情动人,移情性之义,风来自情志,故称其为“志气之符契”。

所以风诗的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之教化意义是风骨思想渊源之一。

风骨范畴的另一思想渊源,可能来自品藻人物的风气。

魏晋时期,“风”已被广泛应用于品评人物,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

《世说新语》中品评人物时就大量用到“风”这一概念,如“闻其风采”“风姿特秀”“风神清冷”“风仪秀整“等,主要指的是人的生动的神态和内在气质的具体表现。

《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修养与品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修养与品味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修养与品味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是受到极高崇拜和推崇的文化人士,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情操,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风流人物。

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还在艺术修养和品味方面具备深厚的造诣。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修养与品味进行探讨。

一、艺术修养1.文学修养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修养首先体现在他们对文学的熟悉和深入研究上。

他们秉承儒家思想,注重经典的阅读与理解。

他们通常会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经典著作,如诗词、史书、哲学等。

这使得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进而在文学创作中有所借鉴和发挥。

2.书法修养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注重艺术修养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书法。

书法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文人们修身养性以及展示自我才华的一种载体。

文人墨客通过课文,模仿名家,参观名胜古迹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技巧,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3.绘画修养除了书法,绘画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所追求的艺术之一。

他们会从大量的学习和实践中汲取灵感,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擅长山水画、花鸟画等,他们注重画面的构图、笔墨的运用以及气韵的表达,通过画作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品味1.审美品味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独特的审美品味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美、文化美的敏感和追求上。

他们常常游历名山大川,欣赏自然风光,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和绘画中。

另外,他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尊重,也使得他们能够深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2.生活品味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简约、精致的生活品味。

他们通常选择居住在静谧的山水之间,远离尘嚣,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艺术修炼。

他们钟爱文人雅居,注重家居环境的布置和物品的摆放,以体现自己的品味与气质。

3.人文品味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人文精神的崇尚也是其品味的体现。

他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推崇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观念。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将自己的社会责任与个人感悟相结合,通过艺术作品传递出对社会、人性的思考与关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精神中国古代文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也是社会的意见领袖和审美倡导者。

他们以其独特的精神面貌和才华横溢的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索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精神,包括儒家思想、自然意识、人文关怀以及民族情怀等。

通过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1. 文化保护者与传播者中国古代文人把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们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古代经典著作,致力于保护和传播中华文明的精华。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视儒家经典为治理国家和修身养性的重要参考。

他们通过撰写注释和评论,对经典进行解读和解释,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古代文人还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播文化。

他们以优美的诗歌、文章和书信等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将文化传播到更广的人群中。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通过他的诗歌描绘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2. 自然意识与人文关怀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和环境的热爱体现了他们的自然意识和人文关怀。

他们常常游历名山大川,观赏自然美景,并以此为题材创作诗歌和绘画。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这些作品既展示了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传递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古代文人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呼唤上。

他们通过作品揭示社会的不公平和人民的疾苦,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哀叹。

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许多改革和救济的建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社会状况。

这种关怀和呼唤凝聚了古代文人的人文精神,也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社会思想遗产。

3. 民族情怀与国家意识古代文人对于祖国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他们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许多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辞章、赋和歌颂君王的作品。

中国文人的风骨

中国文人的风骨

中国文人的风骨中国文人的风骨中国文人的风骨历来被视为高尚、坚韧而充满智慧的品质。

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在社会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以下是关于中国文人风骨的三篇文章。

文章一:文人的情怀中国文人的风骨首先体现在他们对情怀的坚守。

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并力图在作品中传递给读者。

他们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乃至个人的命运充满关心与思考,用文学艺术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愿景、对于人生的追求。

无论是在风云变幻的现实中还是在内心的挣扎中,中国文人总是保持着独立而自由的精神态度,坚守着对真理、善良和美好的追求。

文章二:文人的思辨中国文人的风骨还体现在他们的思辨精神上。

他们习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文人们是对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有着深入了解和独特见解的人,他们常常通过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为社会提供了许多独到而有意义的观点和思考。

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智慧,以此来扩展人类的认知领域和内心的智力空间。

文章三:文人的创作中国文人的风骨最后体现在他们的创作能力上。

文人们常常通过自己的文字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用美丽的词句和细腻的笔墨展现出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用自己的作品唤醒读者的艺术感受力。

中国文人的创作常常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通过对于理性和直觉的平衡,创造出许多经典的作品。

他们的创作使人们享受到了文学带来的美好与情感,激发了人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总结一下,中国文人的风骨体现在他们对情怀的坚守、思辨的精神和创作的能力上。

他们以独立自由的精神面对现实和挑战,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对美好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中国文人的风骨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关键力量。

文人风骨的意思

文人风骨的意思

文人风骨的意思文人风骨就是文人所具有的一种风度和做事的态度。

何谓文人,可以说就是当时中国的知识阶层,精英阶层,宽泛的说,通晓茴字的四种写法的就是文人了。

1.文人的风骨在于一腔报国之心。

屈原的淳淳爱国之心在自己所著的《离骚》一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楚怀王的好友兼伴读,屈原开始非常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官至三闾大夫。

但古代帝王的身边多奸臣,屈原的忠贞在他们的眼中是那样格格不入,因此数次以谗言陷害屈原。

当众口铄金时,楚怀王也犹豫了。

再加上张仪的一张巧舌如簧的嘴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以三百里商於之地做诱饵,想要破了齐楚联盟。

这时,朝中那些不喜欢屈原的大臣们联合起来向楚怀王进言,而屈原的一番肺腑之言在这些人的眼中却成了清高与固执。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本来已经出使齐国修复了齐楚关系,但任谁也改变不了倔强的天子之心。

于是,楚亡国了,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他的那一跳,跳出了中国文人视死如归的风骨。

2.文人的风骨在于敢于秉笔直书,不屈不挠的斗志。

被鲁迅先生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个不屈不挠的斗士。

他出生于史官之家,自幼便博览群书,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气度。

在自己父亲司马谈的教导下,从小立志做一个历史的真实见证者和记录者。

他就是为李广的孙子李陵说了几句真话而被囚于牢笼。

身体和心理所受到的束缚并没有让他屈服,反而更给了他一颗直面现实的心。

在后世眼中,汉武帝拓疆域,驱匈奴,南征北讨,战功赫赫;但连年征战导致的赋税加重也使当时的老百姓民不聊生。

而在汉武帝的严酷刑法之下,司马迁受到了最侮辱的刑罚。

这次刑罚虽然摧毁了他的身体,但却没有打倒司马迁的灵魂。

他将自己余下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了《史记》的创作。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诞生了!这部著作用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段真实的历史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司马迁擅长使用春秋笔法,让我们在作品的留白之处读到了更多。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国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国学传统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国学传统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是一群充满才华与智慧的创造者,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秉承着国学传统,凭借对经史文集的深入研究和对人生世间的独特感悟,以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古代文人墨客的人物形象、学问修养、艺术追求等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人物形象古代文人墨客常以儒士身份示人,他们多是家族出身或有品行兼备的士子。

这些文人墨客以儒家经典为基础,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教育。

他们一方面承继古人的德行与学问,另一方面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期通过自身的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学问修养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注重学问修养,他们通常以儒家经典为基本学习素材,并寻求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和感悟,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独特的学术观点。

他们不仅精通经史文集,还能够运用智慧之光去解析人生苦乐、自然和社会现象等问题,从而拓宽了自己的学识宽度和深度。

三、艺术追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艺术追求上呈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

他们善于运用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将自然景色、人生哲理融合其中,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

他们讲究笔墨的韵味,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追求字里行间的意境和韵味。

四、墨客的社会地位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威望。

他们常常被当作文化名人、社会精英受到尊重和崇拜。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着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影响着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而一些文人墨客更以其杰出的学问和才华,担当起国家文化和教育事业的重要角色。

五、古代文人墨客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影响力远不限于其时代而已,他们的文化世界观和审美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成为后来诗词、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重要指导,也成为后人借鉴的源泉。

古代文人墨客以其卓越的才华、创造性的思维、精湛的艺术和高尚的品德,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的文人与文化传统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也是社会的表达者和引领者。

他们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后世,也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人与文化传统的关系,以及他们在这个传统中的独特地位。

一、文人的定义在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称谓。

他们是有教养、有修养的人,他们不仅有才智,还有高尚的品德和追求卓越的意愿。

文人以文字为工具,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表达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

他们通常从事文学创作、文化研究、教育工作等与文化相关的领域。

二、文人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们被视为社会的精英,受到尊重和仰慕。

文人的地位不仅来自于他们的才华和学识,更来自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人生之道的追求。

他们常常被赋予儒学的理念,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修养影响着身边的人和社会。

三、文人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文人与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他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者。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儒家思想和文人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文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和作品展示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儒家的价值观,如仁爱、孝道、礼仪等,将这些思想传递给后人。

同时,文人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创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四、文人的作品文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例如,唐代杜甫的《登高》、苏轼的《书湖阴先生壁》等诗作,清代纪晓岚的《瓜子记》、郭沫若的《国民党史略》等散文作品,以及宋代王安石的《岳阳楼记》、李时中的《武则天本纪》等史书。

这些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文人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关怀,也成为后世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五、文人的精神除了作品,文人的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人的精神包括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崇尚美好、追求卓越等。

文人风骨人物事例素材积累

文人风骨人物事例素材积累

文人风骨人物事例素材积累文人风骨是指具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卓尔不群的才情的人物。

他们经常在文化领域中崭露头角,以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文人风骨人物的事例素材。

1.王阳明(1472-1529)-理学大师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他在思想领域中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强调个人修养与行动的一致性。

此外,他还致力于军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能够增强军队实力的建议。

王阳明以其崇高的品格和杰出的才能成为明代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

2.辛弃疾(1140-1207)-南宋时期的文学家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以其激情洋溢和辛辣的批评风格而闻名。

他的词作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表达了对外侵的愤怒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辛弃疾的词被后人称为“词中之楷模”,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3.鲁迅(1881-1936)-现代文化巨擘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拒绝妥协的态度而闻名。

他的作品常常批判社会不公和封建旧制度,尤其在揭露中国落后社会现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简明扼要,对后来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梁启超(1873-1929)-近代政治家和文化评论家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评论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开创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提倡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梁启超的思想深深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进步和变革方向。

5.郭沫若(1892-1978)-现代诗人与文学家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丰富多样的创作风格和众多的文学成就而著名。

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个文学领域。

郭沫若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使得他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文人风骨人物。

6.徐志摩(1897-1931)-爱情诗人与作家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著名的爱情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深沉的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与文化传统的相关研究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与文化传统的相关研究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与文化传统的相关研究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精湛的文学技巧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力量,还是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古代文人墨客通过自己的诗文创作,表达了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看法,传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既继承了前人的成就,也注入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意识。

这种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文化精神,使得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另外,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与文化传统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创作活动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密切联系。

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和影响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此外,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文化传统中还承担着传播和弘扬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责任。

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播着中华传统的美德和理念,引导人们崇尚仁义道德,追求真善美之境。

他们的作品广泛流传于后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对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与文化传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他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有益启示。

相信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有更多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与文化传统的相关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力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力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力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以文人为主的文化中,艺术力和文化底蕴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艺术力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追求和创造才华,文化底蕴则彰显了他们对传统经典、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的深入探索和思考。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解读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造力。

一、艺术力:文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学创造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力指的是他们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审美追求和创造才华。

在文学方面,古代文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

如唐代的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他们的诗词作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瑰宝。

而较为晚近的明代文人如唐伯虎、文征明、杨慎等,则在文学上拓展了更广阔的创作领域,出现了大量有代表性的传世之作。

在绘画方面,中国古代文人所涉猎的画种繁多,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他们不仅学习传统绘画技法,更注重对山水、花鸟、人物等具象事物的精神内涵和表达语言的探索。

文人画家用自己特有的笔墨语言,在作品中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如宋代的米芾、明代的唐伯虎、文征明等,他们的艺术成就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二、文化底蕴:文人的学问修养与思想探究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另一重要方面,指的是他们在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和社会风貌方面的学问修养和思想探究。

中国古代文人的学问修养深厚,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融汇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儒学思想、文化理念和道德准则。

如北宋名臣、儒学家范仲淹,他既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名诗人、书法家,同时积极从事儒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爱民如子,为人师表,其学问修养和人格魅力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人也注重对社会风貌和人文环境的描绘和反映,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宋代文人苏轼的《东坡赋》以及元代文学名家郑光祖的《晚香堂》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独特魅力,而且在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力和文化底蕴相辅相成,两者只有相互结合,才能形成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文人的诗人身份建构

中国古代文人的诗人身份建构

中国古代文人的诗人身份建构前言中国古代文人是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文人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诗人身份与其个体经历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如何建构自己的诗人身份。

1. 文化背景对诗人身份的影响中国古代诗歌是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艺术表达形式。

文化背景对于诗人身份的塑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首先,儒学思想强调君子修养和道德高尚,使得古代文人注重自身修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创作;其次,佛教和道家思想对于诗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启示;最后,民间文化、音乐舞蹈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题材和风格。

2. 社会地位对诗人身份的塑造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有着官方赋职之外,还有众多身份复杂、多元的文人。

诗人身份往往与其社会地位紧密相连。

一方面,担任官职的文人可以通过创作表达对政治、社会等议题的看法,同时顺利跻身于统治阶层;另一方面,无官职的诗人则以自身才华闻名,并借助演艺或替代创作方式维持生计。

3. 个体经历对诗人身份的塑造每位古代文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个体经历和特点,这些经历和特点对于他们建构诗人身份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从贵族出身的文人更注重品味和优雅之美;而来自底层阶级的文人可能更为关注社会问题和民间风俗等主题;同时,如何应对政治动荡、家族沉浮等也是诗人形成独特身份认同感的重要因素。

结论中国古代文人在建构自己的诗人身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和个体经历。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促使了中国古代文学领域丰富多样的诗人形象。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诗人身份建构,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也有助于深入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

中国文人的风骨作文(最新)

中国文人的风骨作文(最新)

中国文人的风骨作文
翻开记录着帝王将相家谱的24史,纵使满本都写着吃人二字,但细细品味,仍掩藏不住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有骨气的文人的背影,之所以说是背影,是因为他们已经离我们这个浮躁的功利的社会渐行渐远,正如某位作家所言他们在彼岸,我们在此岸。

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师级的文人在他生活的时代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当时人类的局限,他们是未来世界的来者,他们的灵魂撞击着时间的不公,他们的笔犹如利剑一般刺痛着某些人的丑陋的内心,所以凡夫俗子只能望其项背,还会自作聪明的骂他们为书呆子,嘲笑他们的不顾现实,但现实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是人追名逐利的借口,披在狼身上的羊皮;在他们看来,现实却是百姓之疾苦,国家的贫弱。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正是他们在世人的'不解与嘲笑中用自己独立的笔和人格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拒绝着荣华,笑对着死亡,名留青史;又看一看那些粉饰太平,鼓吹盛世的御用文人,他们死前可能声名显赫,荣华富贵,但死后却不过随着风沙的吹拂,战火的洗礼而消逝在滚滚的江水中。

从屈原到韩非,从司马迁到班固,从嵇康到陶潜,从李杜到八大家,从辛弃疾到方孝孺,从王夫之到龚自珍,从鲁迅到柏杨,他们缔造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土壤,赋予了一代代中华文人不屈的品格,以天下为天下的普世价值观,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文人站出来,踏着先人铁肩,谱写新篇章,撑起我们民族不屈的文化脊梁,为这个病态的社会开一剂文化药方。

轻移蜀桐,款抚吴丝,合上书,让历史的利剑划破黎明的黑暗,仿佛整个世界,春暖花开。

【中国文人的风骨作文】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人;风骨
[论文摘要]对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
看法,一般的理解无非是事君以忠,敢于直言犯谏,宁死不屈;或是改朝换代之际,决不仕于新王朝等等。

《辞海》、《南史·宋武帝纪》等对“风骨的阐述,只是“风骨”的表面意义,或是文人风骨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形式而已,并不能以点盖面。

要想全面深入分析、解释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内涵,就必须将其与中国的文学以及绘画等方面
相结合,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意义。

对于“风骨”一词,仅从字面去分析,其实是较容易理解的。

按《辞海》解释:“风骨,品格,骨气。

《南史·宋武帝纪》:‘风骨奇伟。

’《新唐书·赵彦昭传》:‘少豪迈,风骨秀爽。

’”当然,这也只解释了“风骨”的表面意义。

若仅以此意义来诠释中国文人之风骨,则未免流于肤浅了。

下面我们不妨先从文学作品之“风骨”谈起。

所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此句如何理解呢?宗白华先生解释说: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

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

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

……这同歌唱艺术中讲究“咬文行腔”一样。

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

有学者认为“刘勰论‘风骨’是从儒家传统的
‘风教’思想出发的,就是要求文章起一种鼓动、讽谏、教化的作用”。

即如文章开头所说“斯乃化感之本源”。

有了风骨,文章就有了感化的力量。

也就是说,文章之“风”,侧重于情,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文章之“骨”,侧重于理,来自作者充实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活动。

通过以上之分析,我们对“风骨”一词应该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了。

那么,再通过文艺审美之“风骨”来论述中国传统
文人之风骨。

“风”侧重于“情”,用之于人,也即是说一个人的气质,风度。

而“骨”侧重于“理”,用之于人,也就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内容和逻辑思维活动。

这大致相当于孔子论君子之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由此,所谓文人之风骨,则应主要从其外在之气质风度以及其内在思想行为来论之。

《大学》曰:“古之
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是儒家文人“修身正心”的最基本要求,其概括为五个字就是:温、良、恭、俭、让,同时也是文士之风的一种体现。

从外在之气质风度上来说,古代传统文人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儒雅、温和、朴素等。

从历代所留传之画迹看,文人们大都白衣青帽,或扶杖信步于竹林山溪之旁;或临窗苦读;或卧听山林之风等等。

如孙位之《高逸图》中所画“竹林七贤”,山涛、王戎、刘伶、阮籍之形象。

而钱选《扶醉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