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去来兮辞》看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

合集下载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

翻译下列句子,并体会这些句子 的表达效果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 门虽设而常关。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内容分析
承上而问 自我解答 卒章显志
委心任去留 遑遑欲何之 富贵浮云( 反 ) 恬然自乐(正 ) 乐天安命
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 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参考思路: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
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 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 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 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 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 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 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 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 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 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 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 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二十余载,教授《归去来兮辞》也已不止一次了,每次我都会有一些小小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之所以青睐《归去来兮辞》,是因为人们看中的是文文章字里行间肆意流淌的隐逸情怀。

而这种隐逸情怀我们一般表达为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归隐田园生活的快乐。

此说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总感觉太笼统、太粗糙,没有真正读懂陶翁。

当再次学习这一课时,我认为此文表现了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乐乃其表,悲乃其里。

一、先说其表——乐尽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由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为现实生活所迫的陶渊明最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实际陶翁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但官场这个大染缸由于太过污浊不堪,陶翁度日如年,灵魂备受煎熬,所以“三十年”的深义藏而不露。

所以在“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时,他很庆幸自己作者“实迷途其未远”“知未来之可追”,这是乐之一。

一旦冲破世俗的牢笼,“复得返自然”,作者归途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轻松愉悦与“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归心似箭,这时乐已难以掩饰。

紧接着看到久违的家的“载欣载奔”,以及受到家人的欢迎和重享天伦的快乐,曾经的痛苦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

回到家后的陶渊明犹如羁鸟归旧林,池鱼游故渊,其乐融融。

一是家居之乐。

闲暇之际,偶尔喝点小酒,在自家小院走走歇歇,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或是和亲朋好友说说知心话,亦或是弹弹琴、看看书,一切是那么的悠闲惬意。

二是农耕之乐。

辞别了官场也就意味着生活完全得依靠自给,尽管作者对耕种并不在行(“草盛豆苗稀”),但当春及之时,作者“将有事于西畴”或是“植杖而耘籽”,累可能是累了点,但“衣沾不足惜”,这种与愿不违带给作者的快乐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出游之乐。

或驾着简陋的小车,或是划着一叶扁舟,路过幽深难测的深谷,历经崎岖不平的山路,有時登上高高的山峰对天长啸,有时面临清澈的山泉吟诗作赋……这些无不体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官一身轻的悠闲与自在。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归去来兮辞》是先秦时期楚国文学家屈原创作的一首辞别故国的诗歌,通过描写楚国覆灭、自己离乡背井、游离于世的遭遇,表达了思乡之情和追求自由的心声。

这篇诗歌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给予了现代人一些人生的启示。

《归去来兮辞》描绘了屈原在自己的故国楚国遭到覆灭之后痛心离去的情景。

现代人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面临诸多人生选择。

屈原舍弃了舒适的宫廷生活,选择了离开、隐居于世的境地。

这告诉现代人,人生不尽如人意是难免的,但是面对困难和选择时,要有勇气去面对和改变。

只有主动寻找新的道路,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归去来兮辞》追求的是自由和理想的人生。

屈原在离乡背井、漂泊流离的状态下,仍然坚持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理想的人生。

现代社会中,忙碌的生活常常让人失去对内心真正的追求,沉迷于功利和物质的追求。

屈原是个具有不妥协精神的人,他选择了放弃世俗的享受和权力,追求真理和自由。

这给予现代人的启示是,要学会关注内心的需要和追求,不要让物质的追求束缚了自己的灵魂。

《归去来兮辞》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诗中描绘了屈原游离于秋水之中,与大自然交流的情景。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忽略了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物质的繁荣而忽略了心灵的宁静。

屈原以自然为伴,从中汲取了思想和力量。

现代人需要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重新与大自然建立起联系,悟出生活的真谛,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归去来兮辞》揭示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首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对权力和宫廷生活的反感,同时强调了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操守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了功利和名利而迷失了自己,追求虚荣和物质的满足。

屈原告诉人们,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来自物质的积累,更来自内心的清净和高尚。

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才是真正能够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力量。

屈原的《归去来兮辞》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篇名篇。

它通过独特的诗意表达,在情感、理想、人生观等方面给予现代人一些重要的人生启示。

《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归隐情怀

《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归隐情怀

《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归隐情怀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创作者:别如克*《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归隐情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写成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厌恶甚至是鄙弃黑暗官场以及热爱自然风物和劳动生活的隐士情怀。

下面,笔者想就陶渊明归隐情怀的具体内涵作一些粗浅探讨。

归隐情怀一:厌恶官场,蔑视权贵《归去来兮辞》开篇即用一个感叹句和两个反问句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自责、自悔、自觉、自醒的心路历程。

如果说“归去来兮”是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宣言书的话,那么“既自以心为形役”就是辞官归田的原因。

这里的“心”即“志趣人格”,“形”即“出仕为官”。

这种由“出仕为官”之累造成的心灵“惆怅独悲”,在他一百二十多首诗、六篇散文和三篇辞赋中均有表露。

其中,作者在《归园田居》中写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归去来兮辞》的小序中更是以“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表达了自己挨饿受冻之苦远远不及“违心折志”之痛,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作者厌恶官场与蔑视权贵的归隐情怀。

归隐情怀二:淡泊名利,闲适自在《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离开官场后的闲适愉悦,“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则灵动地写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情状和心理。

至于抵家时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温馨情景,以及回家后“引觞自酌”“眄柯怡颜”“涉园成趣”“矫首遐观”的生活,无不与陶渊明“无适时之韵,爱丘山之美”的天性相吻合。

正是顺应天性、忘却得失、淡泊名利、不慕功名的精神使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的陶渊明终于超越世俗,活出了真实恬静、闲适自在的自我。

所以,苏轼才高度赞扬陶渊明“欲隐则隐之,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诵读《归去来兮辞》,我们时常会感受到“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清淡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然。

其实,这都源于陶渊明淡泊名利、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归去来兮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反映了作者辛弃疾的内心矛盾和深刻
思考。

这首诗堪称现代人的人生启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诗中“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一句,表达了辛
弃疾追求个人理想的渴望。

现代人也应该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不畏困难,不轻言放
弃。

第二,珍惜当下,不忘初心。

辛弃疾在诗中意识到“岁月不待人”,并提醒自己珍惜
时光。

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当下,不去纠结过去和未来,时刻保持一颗初心,不忘初衷,不
被外界干扰。

第三,要有积极进取的态度。

诗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句,表
达了辛弃疾不断进取的心态。

现代人也要不断进取,不断进步,学会摆脱舒适区,迎接挑战。

第四,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影响。

辛弃疾在诗中表达了对众说纷纭的态度,强调
了自我思考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也面临着各种信息的洪流冲击,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
信念,独立思考,不被外界所影响。

第五,学会适应变化和巨大挑战。

诗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子,表达了辛弃疾在艰难时刻仍然能够坚定向前的决心。

现代人也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和巨大挑战,坚定前行。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具有很强的人生启示,它提醒我们珍惜
当下,勇敢追求梦想,坚持自我,不被外界所影响,并学会适应变化和巨大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创出光明的未来。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

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

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

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隐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被江州招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读《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态宁静

读《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态宁静

读《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态宁静陶渊明是一个隐逸诗人,很出名,在他之前也有很多隐士,大多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如《论语》中的孔子问路遇到的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他们仅仅存于论语的问话中,陶渊明不一样,他用诗写出了归隐后怡然自得,心之所向,人之所趋,顺应万物,安于天命的心态。

用《归去来兮辞》短短64句,概括出这种脱离世俗的心态。

他为什么归隐?诗前的小序给了答案,“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他的家里实在太穷了,“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当官可以让他有酒喝,然而,他“质性自然”,做官让他感到“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又逢其妹命丧,颇有感触,就辞官而去。

读《归去来兮辞》:从陶渊明的归隐,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态宁静陶渊明并非解决了财富自由的问题,才辞官回家,颐养天年,回家仍旧很穷,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写到了酒都喝不上的贫窘,是什么让他感到“顺心”,这就是心态。

从《归去来兮辞》中可以看到他的心态很好。

1.穷却心安。

归隐之后,他端着酒杯,看着院子里的树枝,脸色欢欣,靠着窗子傲然自得,深感住在这种小房子里,才觉得心安。

回到家里,目之所及,都是亲切熟悉的情景,院子里的树是他自己种的,屋子也是亲手修的,这儿就是他的地盘,小是小点,也可以坐得下,可以享受大自然的风景,他觉得舒适。

古代的隐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很穷,虽然穷,却很快乐。

2.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陶渊明在他的地盘上,每天到院子里走一走,门把外物挡住,他想休息就休息,想抬头就抬头,就像云一样,自然从山峰中飘出,也像鸟儿一样,飞累了,就回窝。

这种怡然自得的神仙状态,直到傍晚,太阳落山了,才抚摸松树游回来。

隐居之前,大多被俗事所扰,清闲自在下来,把一切包袱都放下了,感受万物自由自在,心情也跟着豁然开朗。

3.与世隔绝,想走就走。

隐居后,不再和人交往,不再有什么追求,和亲人说说心里话,看看书,弹弹琴,消解烦闷,到田里种种庄稼,或坐着车,或荡着小船,下下山谷,爬爬山丘,看看树木欣欣向荣的生长,观察泉水潺潺流动,感受大自然一片生机,万物自由生长。

《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情怀

《归去来兮辞》中的隐士情怀

恨 . 其 一 个 “ ” 掷 地 有 声 . 含 强 烈 的 质 问 , 逼 达 了 陶渊 明 的 闲 适 自在 的 隐士 情 怀 尤 胡 字 饱 直 自己的 灵 魂 。 种 情绪 在他 的《 园 田居 》 中 也有 体 这 归 诗
现 , “ 落 尘 网 中 , 去 三 十年 . 鸟 恋 旧 林 , 鱼 思 如 误 一 羁 池
《 归去来兮辞》 中的隐士情怀
一 河北 省 藁 城 市 第 九 中 学 李 军 梅
细读 陶 渊 明 的 《 去 来 兮 辞 》 我 们 不 仅 能 品味 出 归 .
“ 庭柯 ” “ 南 窗 ” “ 眄 、倚 、 乐琴 书 ” “ 扶 老 ” “ 孤松 ” 、策 、扶 、
陶 渊 明 的 那 种 清新 、 纯朴 、 远 、 洒 的 语 言 风 格 , 淡 潇 更 涉 园林 、 自云 、 归 鸟 . 让 我 们 领 略 到 诗 人 的闲 情 观 瞧 更 能从 中感 受 到 陶渊 明 的那 种 圣 洁 、 逸 、 漫 、 游 的 飘 浪 悠 隐 士情 怀
隐 士 情 怀 三 : 穷 守节 。 耕 田园 固 躬
陶渊 明“ 年罕人事 , 好 在六经 ”《 酒》 , 少 游 (饮 ) 深
故 渊 ” 诗 人 自 比“ 鸟 、 。 羁 池鱼 ”把 官 场 比作 “ 网” 入 受 儒 家 思想 影 响 . 山 林 田间 当成 自 己 固穷 守 节 的 舞 , 尘 , 把
仕为“ 落” 误 。诗 人 理 智 地 认 识 到 “ 是 而 昨 非 ” 他 为 台 , 用 大 量 的 文 字 去 记 录 , 歌 劳 动 的 乐趣 . 在 当 今 , 并 讴 这 自己 “ 迷 途 其 未 远 ” 现 实 而 庆 幸 . “ 未 来 之 可 时 是 了 不起 的事 情 因为 中 国古 代 士 大 夫 写 劳动 都 是 实 的 为 知

从《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从《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

从《归去来兮辞》解读陶渊明的隐逸生活长阳职教中心李胜归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现象,更多的是它代表着我国古代一大批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心态。

提起古代的隐士以及这些人的隐逸生活,我们很快会想到陶渊明和他的《归去来兮辞》,可以说他是我国隐士的一个代表。

周振甫先生称《归去来兮辞》“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

钱钟书先生与《管锥篇》中引录之,且论此抒情小赋只谋篇机抒为“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

也就是说《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归隐前对归隐生活的想象之辞。

事实证明他归隐后也是这么过的。

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我们可以解读陶渊明与众不同的隐士生活,探讨陶渊明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陶渊明最初并没有归隐的愿望,年轻时也有兼济天下的抱负。

但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士时想出仕,出仕时要隐居,心情很矛盾。

此后他坚定了归隐的决心,一直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厌恶官场、扬弃功名的选择,是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当时的玄学思潮改变了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儒家的道德教条和礼仪规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

一种符合人类本性的的、返归自然的生活已经成为新的额追求目标。

身外的功名既然受到怀疑,便转而肯定自身人格。

另一方面,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人”的黑暗政治局面,使得他“大济与苍生”的愿望屡屡碰壁。

归隐是陶渊明对内在自我的“真”的最求,他内在自我的“真”是一种对生活的还原,以及在这种生活中的真情真性。

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写的“质性自然,非娇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表明他天生的一种对内在自我的追求。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甁无储粟”是他糟糕的家庭状况,陶渊明应该知道“五斗米”的重要。

但对黑暗官场的厌恶,更是对自己内在本性的追求,使得他下定了决心放弃官场而隐居田园。

开篇即点明“田园将芜”“心为形役”的可悲,继之以“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语文教学:从《归去来兮辞》谈归隐

语文教学:从《归去来兮辞》谈归隐

语文教学:从《归去来兮辞》谈归隐从《归去来兮辞》谈归隐佚名《归去来兮辞》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他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他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他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

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

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

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

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

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

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

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

“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正文以“归去来兮”开篇,意即“回家去啊!”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

“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

陶渊明引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加点化,形神俱似。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

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

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以下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

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陶渊明的归隐之痛

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陶渊明的归隐之痛

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陶渊明的归隐之痛说到陶渊明的归隐,大家熟知的理由是他不甘束带见督邮,“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愤而挂绶,回乡去过那种自尊、自由、自适的生活。

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他陈说的归隐理由有四:其一,“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无法适应官场;其二,“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身居官场,身心俱痛;其三,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其四,“程氏妹丧于武昌”,急于奔丧。

不管怎么说,陶渊明在官场过得不如意,“及少日”,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联想到孔子在陈“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的慨叹,更能体悟陶渊明在官任上的困窘与思乡、归乡之情切。

那么,归园田居后,他乐享自由、恬然自适,自然是无可置疑的了,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

这样的例证于陶诗中也可以随处翻检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归园田居(其五)》)、“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八首(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朱文公就认为“《归去》一篇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楚辞后语》)。

梁启超的看法更为直截了当:“(陶公)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

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以看得出来。

”(《饮冰室合集·陶渊明》)这种观点差不多已成为“千古之确论”。

主动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

聚焦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及其他环境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公益诉讼调查和监督工作,以法治的手段推动有关难题解决。

射阳县检察院针对当地近百家畜禽养殖场10多年来持续排污、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环境的突出问题,依法向3个行政执法部门发出督促履职建议书,推动开展专项治理,清理污臭河沟125条,整治受污耕地600多亩,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和基层群众好评。

然而透过他眄柯怡颜、容膝易安、涉园成趣、乐数晨夕、乐天安命的自说自话,我们仍依稀能感受到他的无奈与不甘,依然能体会到他内心深沉的焦虑、矛盾与痛苦。

《归去来兮辞》品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归去来兮辞》品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归去来兮辞》品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归去来兮辞》品味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引导语:陶渊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品,那么这部作品中的陶渊明是如何的呢?我们通过下文了解。

归去来兮辞·并序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学习《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渭南高级中学

学习《归去来兮辞》感受陶渊明隐士情怀-渭南高级中学
启示
陶渊明的隐士情怀启示我们要关注内心世界,追求精神的自由和独立。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冥想、 艺术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内心平静和创造力,不受外界的干扰和束缚。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淡泊名利,关注生 活的本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05 《归去来兮辞》在现代社 会的意义
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启示
追求内心平静
玄学盛行
当时玄学思想盛行,文人墨客追求 超脱世俗,寻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 放。
隐逸之风
受魏晋风度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 选择归隐山林,追求自然与心灵的 和谐。
陶渊明的个人经历
01
02
03
家道中落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没落的 官僚家庭,从小生活较为 优渥,但随着家道中落, 生活逐渐困顿。
仕途不顺
陶渊明曾多次出仕做官, 但因政治腐败、官场黑暗, 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外在的荣誉 和财富。他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简单真实的生活,这也是他
向往的田园生活的核心。
陶渊明的思考与追求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 要关注内心的需求,追求真实和自然的生活,而不是被物质和名利所迷 惑。
03 《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 色
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01
陶渊明的作品情感真挚,他通过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 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 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
02
陶渊明的作品感人肺腑,他的文 字质朴无华,却能够深深打动读 者的内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共鸣和感动。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陶渊明的作品结构严谨,他善于将不同的素材和思想进行 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陶渊明的作品层次分明,他在表达思想时层层递进,逻辑 清晰,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入理解他的观点和情 感。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

浅析《归去来兮辞》对现代人的人生启示《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所作的名篇之一,它被誉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这首诗以幽远的自然风光和清静的田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痛苦感受和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归去来兮辞》所蕴含的人生启示,对现代人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一、珍视内心追求在《归去来兮辞》中,诗人陶渊明深刻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中“彼竹斯翠,彼水斯清,彼风斯扬,彼松斯平。

”这些自然景观给了诗人无限的慰藉和向往。

诗人之所以如此向往自然田园的生活,是因为他发现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过于追逐名利,处处受制于世俗的利益,为了得到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放弃了内心真正的追求和向往。

在当今社会,现代人也往往在功利和名利的追求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内心的追求。

《归去来兮辞》告诫我们,应当珍视内心的追求,追求真我,而不是被表面的功名与利禄所束缚。

人们应该回归本心,深思内心的向往和追求,从而获得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平静。

二、摒弃浮躁追求淡泊《归去来兮辞》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是清静、淡泊的,与现实社会的浮躁、功利形成鲜明的对比。

诗中“多忧多思,亦何益哉?多忧多思,亦何益哉?”可以看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不满。

他认为现实社会的浮躁和功利造成了人们的烦恼,而淡泊的田园生活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名利和权势,导致浮躁和功利主义严重。

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社会竞争激烈,使人们心灵深处缺乏宁静与平和。

《归去来兮辞》告诫我们,应当摒弃浮躁的心态,追求淡泊,学会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人生并非只有功利的追求,应当学会放下执念,净化心灵,追求内心的深层意义和价值。

三、明晰生活理想《归去来兮辞》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领悟。

诗人认为,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每个人都是过客,应当珍惜眼前的一切,明晰自己的生活理想,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

在当今社会,现代人往往被功名利禄所迷惑,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权势,对生活充满焦虑和迷茫。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隐士文化解读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隐士文化解读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隐士文化解读《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传世名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让我们寻根到一种恬淡的隐士文化(所谓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它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体现。

从传说中的许由,先秦时代的接舆、庄周到清代的随园主人袁枚等,隐士文化延续几千年),从中窥斑见豹地透视到中国古代隐士的传统情怀。

一、厌恶官场,鄙弃功名。

陶渊明“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的价值取向有一个形成过程。

他在年轻的时候有过“大济苍生”之志,决意不肯老死穷庐,曾多方谋求一种实现“猛志”的途径,也就是出仕。

但当时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严重地阻碍了陶渊明的仕途发展。

所以,他五次出仕,也只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职,前后13年时间大部分在家赋闲。

这样的勉强出仕不仅对他的大志无济于事,而且使他见识了官场的龌龊和阴暗,充分地加强了他“深愧平生之志”的生命悲剧意识。

于是,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天性点燃了他归隐山林的决心。

在辞去彭泽县令后,他就断然走上与仕途生活决裂的道路,真正解甲归田了。

《归去来兮辞》就是陶渊明初归家时所作。

开篇即直呼“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诗人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喊出来的肺腑之言,喊出了他对于出仕的悔恨,一个“胡”字更是掷地有声,饱含强烈的谴责和质问直逼自己的灵魂,理智的认识到“今是而昨非”。

他为自己“实迷途其未远”的现实而庆幸,更为有“知来者之可追’的未来理想而欣喜。

其实,陶渊明的出仕除了为实现其少年大志之外,还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道出了个中缘由:“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但陶渊明不容自己的气节沾上半点污秽,他在序中感叹:“饥论员切,违己交病”,其痛恨的心情是何等诚挚啊!他在挫折的仕途中彻底反省,视功名利禄如粪土,高唱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毅然归人园林。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

归去来兮辞读后感《归去来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作的一篇诗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和对于世俗的厌倦,以及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这篇诗歌深刻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读完这篇诗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渴望,他希望能够回到故乡,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

这种向往故乡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家乡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其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的厌倦。

诗中说到“彼童而未足,忧心有余。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和厌倦,他觉得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和忧虑让人心力交瘁,让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这种对于世俗的厌倦,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清净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

诗中说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回到田园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这种对于自然和清净生活的向往,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于纯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阅读《归去来兮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对于自由和纯粹生活的向往,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现实生活中,往往被功利和名利所左右,追求物质和权力,而忽略了内心的真正渴望和追求。

我们应该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远离世俗的纷扰和烦恼,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希望我们都能够学习诗人的向往,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纯粹,享受自然和清净的生活。

从《归去来兮辞》看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

从《归去来兮辞》看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

从《归去来兮辞》看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仕与隐是中国士人生命的两大主题。

读书是为了进仕,但同时总有些孤高的文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逃离官场。

伯夷叔齐、许由巢父、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袁枚黄宗羲……每个时代都可以见到隐士那飘逸的身影,可以感受到他们挥之不去的归隐情结。

东晋陶渊明堪称隐者之范,其《归去来兮辞》是他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文中处处充溢着隐者甚至非隐文人的这种特殊感情。

一、不事权贵,憎恶官场。

陶渊明29岁开始入仕,此后13个年头,时官时隐,作官4次,总计不过四五年。

最后一次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只当了83天的彭泽县令一职,从此不再出仕。

本文即写于此间。

他认为做官使自己“心为形役”,是迷失自我的错误行为,因而不免“惆怅而独悲”,对此深深地自悔和自责。

不事权贵,憎恶官场,是清高文人身上的共同特质,也是促使他们归隐的主要原因。

从拒绝接受帝位的许由到甘愿像乌龟一样曳尾于涂中的庄周,从宁被烧死也不出山的介之推到拒绝光武帝而垂钓富春江的严子陵,从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到与荐己入京的官员爽约的孟浩然……这一切无不标示一些文人与权贵对立,与官场游离的姿态。

二、乐悦琴书,娱性诗酒陶渊明归隐之后,“乐琴书以消忧”,音乐销尽他千般烦恼,“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自己所好,自有乐趣。

闲暇之余,“临清流而赋诗”,诗文中流淌着他舒畅欢愉之情;“有酒盈樽”,十分满足,“引壶觞以自酌”,异常畅快。

值得一提的是,酒之于渊明犹如酒之于李白,渊明本性嗜酒,生活中离不开酒,“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序》)。

琴棋书画,诗文美酒是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因读书而有士人之称,因会吟诗作画而千古留名,以弹琴下棋来陶冶性情,更是借酒给单调的读书生涯带来不羁飘逸的情怀;而惟有心无旁骛的隐者才真正让这些东西发挥到极致。

三、躬耕田园,纵情山水“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见陶潜不是个优秀的农业家,但他心系农事,虚心向农人请教。

归去来兮辞中隐士文化解读

归去来兮辞中隐士文化解读

归去来兮辞中隐士文化解读《归去来兮辞》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经典作品。

该作品写于刚辞官时,表达了其归隐田园之后内心的真实感受。

陶渊明在该作品中,描写了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并打造出了一种安宁闲适、自然舒畅的意境。

本文中所呈现出的景色和思想观念等,无一不彰显出隐士文化的特点。

从隐士文化的发展历程看,这篇作品可称为代表之一。

一、排斥官场.淡泊功名该辞赋的陶渊明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在排斥官场,淡泊功名。

这一价值观有一个具体的形成过程。

在陶渊明年轻时,曾怀抱“兼济天下”的志愿,不愿意缩在茅庐之中,并想方设法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即出仕为官。

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而陶渊明又有着鄙视名利,不为金钱和官衔折腰的气节,因此其仕途发展不甚光明,颇受阻碍。

所以,陶渊明曾经五次为官,但也只担任过类似县令、参军之类的小职位,在十三年时间中大多时候都在家赋闲。

这样的仕途并没能实现陶渊明的大志愿,反而让他见识到了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这时,陶渊明热爱自然、喜欢隐逸的天性又被激发了出来,坚定了他隐居山林的意愿。

于是,他毅然辞去县令一职,走上了一条和仕途背道而驰的路。

《归去来兮辞》就是他刚回到家中时所写作品,开篇就表达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感受。

这句话是陶渊明的真情流露,道出了他对于为官的悔恨,同时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谴责。

陶渊明认识到“今是而昨非”,并为自己“迷途未远”而感到欣慰庆幸,“知来者之可追”则表现了他对将来的期望。

这便是“归去来兮辞”中所体现的隐士文化,陶渊明排斥官场、淡泊功名之心天地可鉴。

二、饮酒赋诗,亲近自然在当时社会,饮酒赋诗属于隐士们生活当中主要活动之一,而诗与酒的呈现也是隐士文化的代表性特点。

就以陶渊明来讲,其关于饮酒的诗就达到了二十首。

连苏轼都曾言:“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虽略显夸张,但也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酒在隐士文化中的地位。

陶渊明归隐之后,首先就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之后便“引壶觞以自酌”。

从“归途”到“归心”——《归去来兮辞》的归隐历程解读

从“归途”到“归心”——《归去来兮辞》的归隐历程解读

111[文本解读柳宗元的游记还喜欢写他们治理山水,变荒莽为秀美的过程。

如《钻窮潭西小丘记》中写道:“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那些原本荒凉芜杂的地方,经过他和同仁的一番除残去秽,顷刻间显露出奇美的面貌。

这种“除秽”的过程,几乎每文必谈,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他锐意改革的政治主张。

在柳宗元的意识里,治理山水和治理地方是相似的。

他在《永州韦使君新堂记》中写道:“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表现了作者虽然被流放荒地,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如何当好一名教化百姓、废贪立廉,以清明的政治声誉而家喻户晓的地方官员。

较之柳宗元笔下怪异特立的山水,欧阳修笔下的山水就热闹丰盈多了。

《丰乐亭记》中的丰山“耸然而特立”,《醉翁亭记》中的琅珈山“蔚然而深秀”,山间四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欧阳修看待山水的审美眼光是大众化的。

欧阳修的山水散文,不像柳宗元那样时时把被弃挂在嘴边,而是淡化个人经历,专注于描写风景美与人情美。

《醉翁亭记》让人们看到了欧阳修治下的滁州,一派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和乐景象。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惬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欢乐掩盖了悲伤,留下一个意蕴丰富的“颓然”背影,待后人去细细品味。

《古文观止》还收录了欧阳修另一篇非常有名的山水散文《秋声赋》。

写作本文时,作者已步入晚年,虽然又重新回到庙堂高位,但长期的政治斗争已经让作者对仕途显贵无比淡漠。

他笔下的秋天“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眨人肌骨淇意萧条,山川寂寥。

”他笔下的秋风“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这多么像他一生经历的官场倾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归去来兮辞》看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
仕与隐是中国士人生命的两大主题。

读书是为了进仕,但同时总有些孤高的文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逃离官场。

伯夷叔齐、许由巢父、嵇康阮籍、王维孟浩然、袁枚黄宗羲……每个时代都可以见到隐士那飘逸的身影,可以感受到他们挥之不去的归隐情结。

东晋陶渊明堪称隐者之范,其《归去来兮辞》是他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的宣言书,文中处处充溢着隐者甚至非隐文人的这种特殊感情。

一、不事权贵,憎恶官场。

陶渊明29岁开始入仕,此后13个年头,时官时隐,作官4次,总计不过四五年。

最后一次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只当了83天的彭泽县令一职,从此不再出仕。

本文即写于此间。

他认为做官使自己“心为形役”,是迷失自我的错误行为,因而不免“惆怅而独悲”,对此深深地自悔和自责。

不事权贵,憎恶官场,是清高文人身上的共同特质,也是促使他们归隐的主要原因。

从拒绝接受帝位的许由到甘愿像乌龟一样曳尾于涂中的庄周,从宁被烧死也不出山的介
之推到拒绝光武帝而垂钓富春江的严子陵,从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到与荐己入京的官员爽约的孟浩然……这一切无不标示一些文人与权贵对立,与官场游离的姿态。

二、乐悦琴书,娱性诗酒
陶渊明归隐之后,“乐琴书以消忧”,音乐销尽他千般烦恼,“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自己所好,自有乐趣。

闲暇之余,“临清流而赋诗”,诗文中流淌着他舒畅欢愉之情;“有酒盈樽”,十分满足,“引壶觞以自酌”,异常畅快。

值得一提的是,酒之于渊明犹如酒之于李白,渊明本性嗜酒,生活中离不开酒,“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序》)。

琴棋书画,诗文美酒是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因读书而有士人之称,因会吟诗作画而千古留名,以弹琴下棋来陶冶性情,更是借酒给单调的读书生涯带来不羁飘逸的情怀;而惟有心无旁骛的隐者才真正让这些东西发挥到极致。

三、躬耕田园,纵情山水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见陶潜不是个
优秀的农业家,但他心系农事,虚心向农人请教。

不仅如此,他还“植杖而耘籽”,亲自耕种于田间。

中国士大夫喜欢田园生活,可常常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

陶潜是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他躬耕田园的举动发于本性,亲历亲为,毫不做作。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农作之余,还可游赏自然美景,在幽深的山溪、崎岖的丘壑中流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万木复苏,泉水丁冬,自然万物让他感悟到生命的本真形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来隐者或居山林,或临溪水。

商纣时于渭水设钓的姜太公,汉初隐居商洛山的四皓,唐代隐终南山的卢藏用,明朝躲在九里山以梅花屋为居的王冕等等,其意都在山水之间,是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使他们荣辱皆忘,身心澄澈。

四、留恋家园,尽享天伦
对家园的留恋,对亲人的依恋是中国文人亘古不变的情怀。

陶潜身处官场,心系家园,不禁审问自己:“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家途中,尽管轻帆快风,仍“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家之心多么迫切;而远远地看到家门时,就“载欣载奔”,欢欣愉悦之情,溢于言表。

当然陶潜的住所田园居不是个富丽堂皇、典雅葳蕤的
所在,它简陋狭小,甚至贫穷破败,但它是诗人根的所在,心灵的栖息地,在这儿诗人远离了官场的污浊腐败、尔虞我诈,获得人间最为宝贵的真情。

你看,虽说离家才80多天,一听说作者归来,“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一进家门,“有酒盈樽”,可见最为盛情的是贤惠的妻子。

现在每天可以和亲人们在一起,“悦亲戚之情话”,说说知己贴心话。

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难怪作者会“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了。

五、守节松菊,乐安天命
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自然之物来表明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坚毅不拔的青松,苍翠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在岁寒中同生,最得雅士敬慕,被誉为“岁寒三友”。

梅、竹和兰、菊又因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态,深博世人喜爱,被赞为“四君子”。

陶渊明进入家门发出的第一句感叹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隐士的居处虽然荒芜了,庆幸的是那阶前的松影,篱前的菊姿没有飘零。

那郁郁葱葱、精神抖擞的松树是陶潜坚强不屈的精神仍在的告白,而那凌霜自得、淡泊清华的菊花不正是他清高超逸的气节尤存的宣言吗?
与此同时,文人们总是在焦虑人生苦短,魏晋文人尤
甚,陶渊明又是其中最为焦灼的一个。

“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感叹生命快要结束了,寄身于天地间还有多少时日呢?面对这一事实,陶潜决心“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即顺应自然,乐安天命。

这固然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但又表现出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

在封建社会,当文人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在现实中受阻,而又不愿在黑暗中昧昧昏睡时,他们就选择这种自我清高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陶潜入世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不事权贵、憎恶官场是他的本性;琴书诗酒是他人生的情趣,躬耕田园是他生活的保障;自然山水让他心灵放飞,家园亲人使他的心灵找到栖息地;淡泊明志是他的操守,固穷守节让他的归隐之心坚定;而顺应自然、乐天知命是他整个人生的真悟。

一篇《归去来兮辞》,照出了陶潜一生的心路历程,也照出了所有中国古代文人要走的路。

(作者单位:温州市
第二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