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

合集下载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书报告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书报告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书报告作者:陈小飞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主要论述了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民族主义话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线性进化史和复线历史的概念。

杜赞奇将对民族国家话语的解构与对线性进化论的批评相结合试图探寻被民族国家话语体系所遮蔽的历史,将历史从从民族国家叙事结构中解放出来,从而对中国现代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解释空间。

关键词:杜赞奇民族国家复线历史历史叙事杜赞奇是美籍印裔史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史,其代表作是《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是自20世纪70-80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颇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杜赞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研究和他建構的复线历史研究范式在学术界极具影响力。

一、民族国家历史叙事结构的建构该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民族国家的叙事结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接下来杜赞奇探讨了梁启超、汪精卫、傅斯年、雷海宗、顾颉刚、鲁迅等人对启蒙主义历史观的接受。

围绕着种族、民族、与历史三种话语的循环推理,具体展示了他们如何将这三个词语逐渐结合起来,建构出一个对疆域、文化、人民都有独占性要求的民族主体。

与此相应,一整套与之相关的词汇,如封建主义、自觉意识、迷信和革命等日常用语进入中文,这些新的语言资源包括词汇和叙述结构,把民族塑造为历史的主体,从而深刻的改变了人们对历史意义的看法。

第二部分作者在复线历史观指导下对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二编的第一、二章他着重分析了20世纪初和20年代末的反洋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早起革命党对会党的组织动员。

在第三、四两章中,作者又尝试对封建主义和联邦主义两种历史叙事结构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命运作了回顾。

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读后感

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读后感

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读后感《中华儿女报效祖国》读后感。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它以鲜活的笔触,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献身的壮丽画卷。

作为一名读者,我深受感动,也深切思考着每一个故事背后的意义。

这部作品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一系列为祖国献身的英雄事迹。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改革开放到现代化建设,每一个时期都有无数的中华儿女在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或是战场上的英勇战士,或是科研一线的科学家,或是基层一线的工作者,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奉献,为祖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阅读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些英雄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只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书写着祖国发展的篇章,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荣耀。

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书写着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壮丽史诗。

在阅读中,我也深刻思考着自己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应该怎样报效祖国。

我明白,报效祖国不一定要成为英雄,不一定要有大手笔的奉献,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是对祖国最大的报效。

无论是在学习中,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要心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情怀,都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这部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情怀,也让我深刻思考着自己应该怎样为祖国献身。

我相信,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努力下,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人民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贡献,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壮丽史诗继续书写。

_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_读书笔记_詹悟空

_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_读书笔记_詹悟空

《民族论坛》2013年第01期语竞争中没有表达能力,只是处于被代言被言说的地位,也只能作为“含糊不清的背影,成为各种官方叙事和精英叙事的声音背后无声的沉默”[27]。

杜赞奇在本书中通过话语分析所拯救出来的历史仍然不是大众的历史。

部分历史主体话语的缺失,无法为杜赞奇的学术构想提供扎实翔实的素材,使得他的实际研究和理论框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总之,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方法是话语分析,主要从话语的争夺、控制、实施和操纵等角度去理解社会和历史的过程。

也许他在著作中通过话语分析所解救的不是大众的历史,但无疑能够为历史叙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视角。

在现实情境下复线历史只能作为线性历史的批判性方法,不可能取代线性历史,成为主流的历史书写范式。

这种复线历史理论框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真正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意义,而不是一个现实的目的。

尽管受到诸多学者的质疑与批评,却恰恰体现出本书的学术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扩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在历史学方法论上的创新。

[1][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5][8][9][10][12][13][14][15][16][17][18][19][20][23][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9;50;225;72;导论部分第4页;109;111;140;141;148;149;186;194;197;27,47,4.[4]侯鹏,沈树永.话语分析与复线的历史———对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的解读[J].钦州学院学报,2007,(5).[6][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88.[7]彭姝.恢复叙事之争:解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J].社会科学论坛,2010,(19).[11]邱格屏、王庆德.文化、权力与民族—国家———杜赞奇教授访谈录[J].学海,2000,(6).[21]邱巍.解构民族国家叙事与重写历史———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述评[J].中国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2).[22][美]德里克(Arif Dirlik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历史[J].中国学术,2001,(1).[26]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Subaltern Talk :Interview Withthe Editors 1993-94.In ndry and G.Maclean eds .The Spivak Reader ,1996,p.292.Routledge .[27]李猛.拯救谁的历史?———评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J].二十一世纪,1998,(10).[参考文献](责任编辑觉理)“复线的历史”确立的对手是“线性历史”(linear history )。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读后感(两篇)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读后感(两篇)

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读后感(两篇)篇一: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读后感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

《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

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

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

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

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

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

”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

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

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一个黎明的描写。

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无数位战士用鲜血换来的,血染红岩,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更因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永远不忘那些伟大的战士,将他们铭记在心。

篇二: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读后感今天,我看到一篇短文——《我代表我的祖国》,写的是我国着名画家徐悲鸿在外国留学被外国学生挑战,徐悲鸿怀着为国争光的激情,努力学习,获得了成功的事。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书评 高铁泰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书评  高铁泰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书评高铁泰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着重研究20世纪的中国,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受西方达尔文主义理论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系列思潮。

本书主要探讨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结构主并用之建构一个从远古向现代发展的民族主体。

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主要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

杜赞奇在第一章中对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认为历史不一定是线性的,而且民族历史叙事很大程度上是被国家和时代建构出来的。

对于“线性历史”的概念,作者并没有给我们直接的答案,但是通过作者对其的叙述以及作为其对立面——“复线历史”的阐述,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大致的结论。

即“线性历史”是单一的以某种标准来划分历史的历史。

他认为“线性历史所假定的透明性使我们看不到它为了包含这些压制,为了阻止民族体内部的分裂所采用的战略”①。

由于“线性历史”的缺陷导致我们对民族问题演变的片面看法,为此作者在第二章中提出了“复线历史”的概念。

杜赞奇认为“复线的历史不仅用多样性替代了单一性的演化,而且否认历史是因果性、线性发展的,否认只有在因果的链条中才会前因产生后果。

复线的历史视历史为交易的,在此种历史中,现在通过利用、压制及重构过去已经散失的意义而重新创造过去。

与此同时,在考察此种利用的过程中,复线的历史不仅试图重新唤起已经散失的意义,而且还试图揭示过去是如何提供原因、条件或联系从而使改造成为可能的方式”②。

从中可以看出,复线历史是通过解构线性历史范式,并针对线性历史的弊端而提出,认为历史并非只有一个单一的主体,而是多元;历史并非是直线向前发展的,而是在过去与现在的复线时间里互为因果性的复杂交易;复线历史的目的就是要揭示散失的意义,造成散失、压抑、利用的原因、条件等等。

在研究民族问题上,作者认为要多角度的看待,不能仅仅把民族主义的内容与政治文化等相互重叠。

中国历史 无需拯救——读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有感 张虽旺

中国历史  无需拯救——读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有感  张虽旺

中国历史无需拯救——读杜赞奇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有感张虽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61)内容提要:杜赞奇的著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将对民族国家的解构与对历史叙事中“线性史观”的批评相结合,力图发掘被民族国家叙事所掩盖的历史。

他所提出的“复线历史”对当今人们重新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中国历史的认识也有了一个新的视野。

但他并没有注意中国现今所处的国际环境使得中国历史还必须以民族国家的叙事结构来进行,虽然这种结构可能对认识历史有一定局限性,但是由这种结构影响所产生的民族主义对于凝聚民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是中国当今还必须需要的。

关键词:杜赞奇复线历史中国历史无需拯救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在当前美国中国学学界是十分有影响力的学者。

他的《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史研究》和《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的出版在中美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是杜赞奇先生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在书中,杜赞奇认为“线性史观”的民族国家的叙事垄断是中国史的叙事传统,他力图解构这样的叙事垄断,并通过撰写他所称的“复线历史”的模式来拯救民族国家的话语之外失语的“他者”。

在他看来,“拯救历史”的尝试并不是要还原历史原貌,而是希望为人们呈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元化的历史,其意义在于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使人们换一种解读历史的方法。

通俗的说是他想发掘“他者”在民族国家叙事中的地位,从而将历史从传统的民族国家叙事结构中拯救出来, 从总体上以一种新的解释空间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再解释。

但他并没有注意到中国现今所处的国际环境使得中国历史还必须以民族国家的叙事结构来进行,虽然这种结构可能对认识历史有一定局限性,但是由这种结构影响所产生的民族主义对于凝聚民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是中国当今还必须需要的。

一、线性历史和复线历史所谓“线性历史”,杜赞奇认为,这种线性的历史是从黑格尔传统发展而来的。

国家救援一切为了人民读后感

国家救援一切为了人民读后感

国家救援一切为了人民读后感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就像被暖炉烤着一样,心里热乎乎的。

国家救援这个事儿啊,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就像是超级英雄在电影里干的活儿,但看了文章才知道,这就是咱国家实实在在做的事儿,而且每一步都写着“为了人民”这几个大字。

你想啊,那些自然灾害,像洪水、地震啥的,就像突然冒出来的大怪兽,张牙舞爪地要破坏我们的生活。

但咱们国家呢,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钢铁侠,总能第一时间派出各种救援力量。

那些消防员、武警战士、医护人员就像超级英雄战队一样,“嗖”地一下就出现在灾难现场。

他们可不像机器人那样只是完成任务,从文章里能看出来,他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定,都是想着怎么把老百姓从危险里拉出来,怎么让大家少受点苦。

文章里可能会提到一些救援的小故事,就像那些在废墟里挖了好久好久,就为了找到一个被困群众的消防员,累得满头大汗也不放弃。

这让我想到,在他们眼里,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不能轻易放弃。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是实实在在地用行动在兑现“一切为了人民”的承诺。

而且啊,国家救援不只是在灾难发生的时候才开始,还包括预防呢。

就好比给大家提前打预防针,做各种防灾减灾的宣传,教大家怎么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保护自己。

这就像家里的长辈,一边担心着你磕着碰着,一边还不停地教你怎么注意安全,这心思啊,细腻得很。

看完这篇文章,我就特别骄傲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一员。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地方的人在遇到灾难的时候只能无助地哭泣,而我们国家的人可以安心地等待救援,就像有一个巨大的护盾在保护着我们。

这篇文章让我知道,这个护盾就是国家,这个护盾的核心力量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

我也在想,咱们老百姓也不能光等着被救,也得好好配合国家的各种安排,大家一起努力,让这个“国家救援,一切为了人民”的故事一直这么美好地讲下去。

2024年爱国主义读后感600字(通用21篇)

2024年爱国主义读后感600字(通用21篇)

2024年爱国主义读后感600字(通用21篇)爱国主义读后感600字篇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听到这洪亮的声音,天安门广场30多万人都沸腾起来了。

终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终于,中国人民不会再受列强欺侮了!终于,我们能把祖国母亲被分割的土地夺回来了!我一页一页地翻看着这本《中华爱国先辈故事》,虽然它有点破旧,但我仍非常喜欢它里面的内容。

因为它告诉了我:如果没有革命先辈的付出和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11年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1924年3月31日,孙中山先生已经病入膏肓,但他仍用断断续续的声音,反复说着:“和平……奋斗……救中国……”可想而知,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啊!我们也不会忘记“鉴湖女侠”秋瑾为了追求真理,而投身革命。

被捕的第三天她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她死后,一万多民众自发走上街头,向这位英勇不屈的“鉴湖女侠”作最后的送别,这时她才31岁。

当我看到《“炸弹大王”喻培伦》这个题目时,一开始还觉得很有趣,可看到一半时,我好奇与轻松的心情已转变成敬佩与怜惜。

在敌人面前,他拒不吐露组织机密。

为避免战友受牵连,自称为湖北王光明,并慷慨激昂陈述革命宗旨:“我头可杀,学术是杀不了的。

革命党尤其杀不了!”最后他怀着为国而死的信念,奔赴刑场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5岁。

看完整本书,眼泪在我的眼眶里打转。

我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巨大的革命力量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爱国主义读后感600字篇2我现在正在读一篇小说《红岩》,虽然只读到了一半,但内容大至了解了。

《红岩》中的革命烈士都是英雄。

他们就算死也不会对国民党泄露半句共产党的机密。

而且在渣滓洞和白公馆里被关的所有烈士们,都是被敌人严刑拷打过的,非常的痛苦。

但是。

他们的意志并没有动摇,始终向着正义的一边。

为民族而战观后感

为民族而战观后感

为民族而战观后感《为民族而战观后感》700字《为民族而战观后感》一直以来都是被广大读者所推崇和称赞的一本书。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民族的热爱和对于战争的思考。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一个被侵略国家的抵抗战争。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农民军官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对于民族独立、民族尊严的追求。

作者通过真实而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民族要求独立和自由的决心和勇气。

在小说中,民族是一个被很多人高高挂在嘴边却很少深入理解的词。

民族是一个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信仰的结合体。

民族抵抗战则是为了保卫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为了维护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战斗。

这其中既有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结合,也有军队的血性和战斗的勇气。

民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的精神和魂魄。

没有民族的凝聚和归属感,一个国家也就无法有持续的繁荣和发展。

在一个民族面临侵略和战争的时候,是民族的凝聚和统一让战斗显得更加坚定而勇敢。

每个人都有权利为自己的民族争取自由和独立,不论身份和职业,只要自己动身,就能成为民族的一份子,奋斗在保卫家园的战场上。

本书通过一个普通的农民军官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力量和普通人的伟大。

在战争中,普通的农民军官将自己的一身热血投入到了民族独立的斗争中。

他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更是为了整个民族的独立和自由。

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光环,保卫民族的荣耀和尊严。

《为民族而战观后感》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正义是必然主宰战争的一种原则,而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并且坚信的。

当一个民族面临侵略和屈辱的时候,战争就是唯一的选择。

我们不能被人所欺压,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民族被压迫和贬低。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思考。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勇气。

一个伟大的民族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只有每一个人都能为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而战斗,我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我们的民族才能越来越自信。

民族历史观后感

民族历史观后感

民族历史观后感我一直对民族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我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历史观。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了解和认知其历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逐渐形成了对于民族历史的独特观点,并意识到历史观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首先,拥有正确的历史观能够夯实民族的根基。

历史是民族的基因,也是民族的魂魄。

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清民族的发展脉络,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自信。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是没有历史的,而对历史的认知正是唤醒并激发民族精神的关键。

我深刻体会到,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镜鉴,能够提醒我们记取历史教训,汲取民族的优秀传统,为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其次,正确的历史观对于塑造国民品格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是一面照妖镜,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的美德和伟绩,也可以看到民族的劣根性和自由意志的放纵。

通过正确的历史观,我们可以汲取先辈们的智慧,学习他们的品格和气节,从而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品德。

只有通过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才能使民族文明不断昌盛发展,并将其传承给后代,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和繁荣。

此外,正确的历史观能够拓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

历史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还是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都是历史留给我们宝贵的智慧财富。

正确的历史观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历史进程中的伟大风云人物,了解他们的贡献和故事,通过他们的光辉事迹,激励我们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然而,要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不容易。

历史在信息的传递和记录中,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扭曲和改写。

历史的真实性是我们必须追求的目标,但也需要保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并且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验证来进行论证。

同时,我们也需要摒弃民族主义的狭隘观念,尊重和包容他国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应该是互通的,通过与他国历史的对话和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自己的历史。

民族的重建读后感

民族的重建读后感

民族的重建读后感先说说这书里涉及的几个国家吧,波兰、乌克兰、立陶宛、白俄罗斯,在历史的长河里就像几个性格各异又纠缠不清的小伙伴。

以前我对这些地方的历史只知道个大概,就像只看到冰山一角。

这本书可倒好,把那冰山下面巨大而复杂的部分全给挖出来摆在我面前了。

书里讲的历史时期跨度那叫一个大,从1569年开始,一直到1999年。

这么长的时间里,这几个国家的边界、民族认同、文化等方面就像橡皮泥一样,被各种势力捏来捏去。

一会儿是这个帝国统治,一会儿又是那个国家占领,每一次权力的更替,都像是一阵狂风,把当地人民的生活吹得七零八落,也把民族的概念吹得模糊不清。

就拿波兰来说吧,曾经强大得不得了,领土大得很,周围的小国家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是后来呢,被瓜分,被侵略,那日子过得可惨了。

但是波兰人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不管怎么被折腾,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乌克兰也很有趣,夹在大国之间,东边和西边的影响都有,所以在民族构建上就充满了矛盾和纠结,像是一个在两个家庭之间摇摆不定的孩子,不知道到底该跟谁走。

立陶宛也不简单,这个国家虽然小,但是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不小。

它和波兰联合起来的时候,那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可是后来又经历了各种分离、被统治,民族的命运也是起起落落。

白俄罗斯呢,感觉像是个低调的邻居,一直默默地在那里,但是也同样受到周边国家和大国的影响,自己的民族身份也在不断地被重塑。

作者写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侦探,把各种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现象等蛛丝马迹都找出来,然后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我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部超级复杂的悬疑剧,每个章节都有新的线索,每个新的时期都是一个新的情节转折。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民族这个概念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从一开始就像现在这样清晰明确的。

它是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无数次的战争、政治博弈、文化交流等因素慢慢形成的。

而且,民族的重建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人们的记忆、身份认同、文化自豪感等好多方面。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400字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400字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400字【篇一】天朝的崩溃读后感400字疫情期间,有幸拜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

这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包含了对以往的研究的批判。

阅读这本书,使我更加的了解了那个时候的历史,感觉与更真实的历史接近了。

阅读这本书,感觉茅海建治学非常的严谨,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让我了解到了我以前未曾知道的历史事实。

看到此书,兴奋之余还会和我的朋友分享,给他讲述书中的精彩之处。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三元里抗英描述。

三元里今天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1841年5月29日至31日,英军占领城北越秀山时期,爆发了一场以三元里为中心的抗英活动。

三元里抗英今天的地位,已经被人为的夸大了很多次,那么当时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三元里抗英究竟有多大的作用?这本书里给了回答。

茅海建先生根据各种中方文献,对照英方的文献,探究出了当时的历史。

首先是对于三元里民众抗英的直接原因进行了理清,英军的暴行激起了三元里群众的不满。

之后在纷杂的材料中推理出了三元里抗英的时间经过和战果。

关于是谁先挑起的战争,中英双方的文献分别指出是对方先挑起的战争,这是因为当时中英已经签订了停战协议,谁先动手谁就是理亏的一方,因此双方都不可能承认是自己先动的手。

关于战果,中英双方的报告也不同,中方文献夸大了歼灭头目和歼灭人数,记载不实,传说的成分非常的大。

由于这种有意的宣传,使三元里抗英的事迹不断地被神化,人们在这种宣传下,纷纷认为如果不是余保纯的阻止,那么战争的发展趋势就很可能是民众消灭了英军。

但装备落后、缺乏训练,组织指挥不严密的三元里民众又怎么能打得过训练有素,装备齐全的英军呢?冷兵器如何能战胜敌军的近代化武器呢?但是,从以后裕谦在定海的表现可以看出,在当时天朝上国和儒家传统思想的指导下,当时的人们把战争的失败都归结于将领和士兵的不作为,不努力,归结于奸臣害国。

而不是自身的实力不足,自身的兵器太弱。

他们觉得战争获胜的主要原因是民心团结,将士拼命。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读书笔记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读书笔记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读书笔记《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是波恩法伊特在1955年出版的一本政治哲学经典著作。

该书以全球政治发展的演进过程为线索,对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后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全书分为三部分,涵盖了从14世纪至20世纪国际政治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第一部分中,波恩法伊特首先对“天下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他认为,在中世纪,国家的定义是比较模糊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君主权威的竞争。

然而,随着近代国际关系的确立,国家逐渐成为一个稳定的政治主体,通过军事力量、领土争夺等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此外,波恩法伊特认为,现代国家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国家内部的权力集中和现代国家机构的建立,这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接下来,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民族国家的兴起。

波恩法伊特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离不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国家意识的凝聚。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文化和历史等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得国家的认同和利益更加统一,同时也导致了对其他民族的排斥和矛盾的升级。

此外,波恩法伊特还对民族国家的民主和权力集中进行了讨论,指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在第三部分,波恩法伊特深入研究了民族国家的后果。

他指出,民族国家的崛起给国际政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影响。

一方面,民族国家的存在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另一方面,民族国家的崛起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秩序由世界体系向区域体系转变。

波恩法伊特的《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理论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和民族国家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他认为,民族国家的兴起既是历史的必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在推进民族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平衡好统一和多元、民主和权力集中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稳定和持久的发展。

总的来说,波恩法伊特的《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是一本思想深刻、引人深思的著作。

百年沧桑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

百年沧桑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

百年沧桑与民族复兴心得体会当我们回首中华民族走过的百年沧桑历程,心中不禁涌起无尽的感慨与思考。

这是一段充满血泪、奋斗与辉煌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史诗。

百年前,我们的国家深陷苦难。

列强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让中国的大地满目疮痍。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的尊严被肆意践踏。

那时的中国,像是一艘在风雨中飘摇的破船,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惜付出一切。

他们探索着各种道路,试图找到一条能让中国走向富强、民族实现复兴的光明之路。

从戊戌变法的尝试,到辛亥革命的枪声,每一次的努力都饱含着对民族未来的热切期望。

然而,这些早期的探索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

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为中国的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方向。

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的信仰、无私的奉献和顽强的斗争精神,逐渐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面对强大而残暴的敌人,我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

无数的英烈用他们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保卫了我们的家园。

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民族精神的洗礼。

它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决心。

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和诸多的困难与挑战。

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挫折。

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我们走了不少弯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在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们打开国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特区的设立、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让中国的经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国 家记忆读后感

国 家记忆读后感

国家记忆读后感《国家记忆读后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去深入了解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国家记忆。

然而,当我翻开《国家记忆》这本书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那些鲜活的历史瞬间、那些英勇无畏的人物、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书中的每一个篇章,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抗战时期的一段记载。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百姓流离失所,国土沦陷,但是中华儿女们却从未放弃抵抗。

我仿佛看到了年轻的战士们,他们眼神中透着坚定和无畏,毅然奔赴前线。

他们或许知道此去凶多吉少,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为了身后千千万万的同胞,他们义无反顾。

战场上,硝烟弥漫,炮声隆隆。

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他们的衣衫早已破烂不堪,身上布满了伤痕。

但他们的步伐却从未停歇,每一次冲锋都带着必死的决心。

有一位小战士,看起来不过十七八岁的模样,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

可他在战斗中却异常勇猛,毫不退缩。

他的眼神中燃烧着怒火,那是对侵略者的痛恨,是对保卫家园的执着。

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他被掀翻在地,尘土飞扬。

当战友们把他从土里挖出来时,他满脸是血,却还笑着说:“我没事,还能继续打!”后方的百姓们也在尽自己的力量支持着抗战。

妇女们日夜不停地为战士们缝制衣物、纳鞋底;孩子们组成了儿童团,帮忙站岗放哨;老人们把自己积攒多年的粮食拿出来,送给前线的战士们。

大家齐心协力,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赶走侵略者,保卫我们的家园。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物资极度匮乏。

战士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们的精神却始终饱满。

他们靠着顽强的意志,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

记得书中提到过一次战役,由于长时间的作战,战士们已经疲惫不堪,粮食也所剩无几。

但就在这时,敌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战士们没有丝毫犹豫,拿起武器就投入了战斗。

他们饿着肚子,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终于击退了敌人。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是著名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的著作。

杜赞奇是当前美国中国学学界十分有影响力学者,他这本书和《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样,一经出版即在中美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本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很具代表性的著作。

这本书总体而言是试图解构中国历史叙事中单一的、居主流的线性历史(linearhistory)以及无处不在的、杜赞奇认为遮蔽了其他历史的民族历史叙事,进而企图发现线性历史和民族历史叙事背后的、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的多样性,也就是所谓的“拯救历史”。

从哪里拯救历史呢?在杜赞奇看来是从解构民族历史叙事开始。

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

一是觉得他的思路比较新,视野比较开阔。

他这种质疑中国主流历史叙事的反思,我觉得生活于中国环境中的历史学者很难提出来。

中国学者,包括大多数中国国民都接受了民族历史叙事,接受了线性历史观,即历史是线性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没有截然不同的“他者”作为参考,很难挑战这种主流话语。

杜赞奇的反思——即历史不一定是线性的,而且民族历史叙事很大程度上是被国家和时代建构出来的——对我而言是某种意义上的“刺痛”,它刺激我去反思,去质疑当下的中国主流的、看似无可挑剔的民族历史叙事。

二是他提出的“复线历史”(bifurcatedhistory)比较有新意。

在对线性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复线历史”这个重要概念,并用之于分析中国学者的历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读他文中提出的四个案例时——即他运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复线历史”的存在以及线性历史观和民族历史叙事是如何压制历史时,我感觉他的研究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尽管存在着一些模糊和牵强的地方。

我在思考,我们为何会形成线性历史观?因为要知道传统儒家可不是线性历史观的倡导者,也就是说我们几千年来一直都是非线性历史观的奉行者,我们眼中的历史是循环的,是倒退的,最美好的时代(所谓的“三代”)已经过去。

解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解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解读《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是杜赞奇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一经问世,便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该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两章,主要是理论模型的建构,作者在分析“线性史观”及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复线历史”的理论。

第二部分共五章内容,主要涉及个案的研究,是作者针对20世纪初的中国撰写“复线历史”的尝试。

他试图通过撰写“复线历史”来打捞散失在历史细缝中的不同声音,从而打破“线性历史”的极权与封闭,把历史从民族国家的叙事垄断中拯救出来。

一、“线性历史”:民族国家叙事对历史的垄断杜赞奇全书的写作是从探讨线性历史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入手的,他认为现在人们所接触到的历史是一种线性的、进化的历史,这种历史已成为人们体验时间的主要方式,甚至是人们存在的主要方式。

同时,这种线性历史又与民族密不可分,“现代社会的历史意识无可争辩地为民族国家所支配”,即使是最优秀历史学家也很少去探求在民族国家之外是否有其他历史主体的存在。

“我们从来不怀疑我们所学的历史就是中国、印度、日木或法国的历史”杜赞奇的问题意识由此开始,他认为线性历史与民族国家的联姻一定不是出于偶然,它们之间的这种亲缘关系非常值得探。

在第一章中,他重点分析了民族国家成为线性历史主体的原因及其后果。

杜赞奇首先借用保罗·李科尔关于历史时间的哲学分析了在线性历史中构建单一主体的必要性。

因为线性历史是按线性时间来编撰的,线性时间观念把时间理解为“现在”的不断逝去,这种逝去是连续的、一维的、单向的,由此,线性历史也如同“通向未来的一次变幻不定的航程,没有回返”。

在线性历史中,过去不可挽回,现在转瞬即逝,未来无从预测,它极易让人们产中‘有限之悲哀”和“灵魂分离”的焦虑。

要克服这种悲哀和焦虑,最好的办法是建构一个理想的统一体来连接过去与未来。

2024年爱国读后感12篇

2024年爱国读后感12篇

2024年爱国读后感12篇爱国读后感篇1最近,我读了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故事,他“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使我深受感动。

岳飞从小就有立志从军,报效国家的壮志,他的母亲在他背上特意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决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他也是这样做的,虽然最后惨遭杀害,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辉业绩,深深地铭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而奸臣秦桧等人,却被铸成铁像,反剪双手,长跪于英雄墓前,被万世人民唾骂!爱国名人名言近代也有很多的爱国故事,新中国的成立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浴血奋战换来的,的大雪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英雄。

四川特大地震更是使中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众志成城,全力支持抗震救灾,把地震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世界各国人民都佩服中国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斗志,那时我还在成都读书,那种感觉更深刻。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要以古今英雄人物为榜样,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中国强。

虽然这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受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职责,有义务,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祖国的安危,为祖国的建设,为祖国的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爱国读后感篇2林觉民是近代民主革命的著名烈士。

他小时候聪明好学,志向远大。

长大后结了婚,生了一个儿子。

他和妻子互敬互爱,家庭生活十分美满。

但是他还有更大的志向,就是拯救受苦受难的祖国和广大人民。

为了这个志向,他毅然离开家庭,离开父亲、妻子和孩子,去日本留学。

几年以后,他作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回到国内,准备参加广州的武装起义,推翻清朝。

因为要召集家乡的同志,他回到家中。

见到年老的父亲和可爱的妻儿,想到起义如果失败,牺牲了生命,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他心里很不平静。

可他不忍心说出真情,又匆匆离去了。

广州起义前夕,林觉民给父亲和妻子写了绝笔信。

他对父亲说:“我死了,让大人吃苦,弟弟妹妹也无人照顾。

然而我的死对全国同胞有用处。

2024年爱国书籍读后感_2

2024年爱国书籍读后感_2

2024年爱国书籍读后感2024年爱国书籍读后感1《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

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

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

2024年爱国书籍读后感2本人读了《祖国本人终于回来了》,让本人晓得了钱学森是本人国出色的爱国科学家,他早年留学美国,以优良的学习成果取得了博士学位,成为了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专家。

他在火箭研讨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停顿,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在美国金钱,位置,声誉他都有了,可自重新中国解放以来,他立即决议回国并说:“本人是中国人,本人能够放弃这里得一切,但不能放弃本人的祖国,本人应该早日回国,为建立新中国献出自己的全部力气。

”可是美国人使终不让他回国,还说他是特务。

阅历了种种磨练,他终于回国了。

作文大全这件事让本人想起本人的喜好钢琴,本人的喜好钢琴是本人从7岁开端学的,从小到大,从生到熟,本人总是想:真烦呀,还有这么多变。

可是,本人看完这篇课文以后,总有六个字在鼓舞本人,那就是:不丢弃,不放弃。

这六个字不断让本人坚持下来。

本人太感激这篇课文,由于这篇__让本人晓得了假如钱学森也像本人一样,那样本人国的航天技术就不会这么兴旺;让本人明白了自己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2024年爱国书籍读后感3读了《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读后感《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史研究》是著名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的著作。

杜赞奇是当前美国中国学学界十分有影响力学者,他这本书和《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一样,一经出版即在中美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本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很具代表性的著作。

这本书总体而言是试图解构中国历史叙事中单一的、居主流的线性历史(linearhistory)以及无处不在的、杜赞奇认为遮蔽了其他历史的民族历史叙事,进而企图发现线性历史和民族历史叙事背后的、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的多样性,也就是所谓的“拯救历史”。

从哪里拯救历史呢?在杜赞奇看来是从解构民族历史叙事开始。

读完这本书,感触很深。

一是觉得他的思路比较新,视野比较开阔。

他这种质疑中国主流历史叙事的反思,我觉得生活于中国环境中的历史学者很难提出来。

中国学者,包括大多数中国国民都接受了民族历史叙事,接受了线性历史观,即历史是线性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没有截然不同的“他者”作为参考,很难挑战这种主流话语。

杜赞奇的反思——即历史不一定是线性的,而且民族历史叙事很大程度上是被国家和时代建构出来的——对我而言是某种意义上的“刺痛”,它刺激我去反思,去质疑当下的中国主流的、看似无可挑剔的民族历史叙事。

二是他提出的“复线历史”(bifurcatedhistory)比较有新意。

在对线性历史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复线历史”这个重要概念,并用之于分析中国学者的历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在读他文中提出的四个案例时——即他运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复线历史”的存在以及线性历史观和民族历史叙事是如何压制历史时,我感觉他的研究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尽管存在着一些模糊和牵强的地方。

我在思考,我们为何会形成线性历史观?因为要知道传统儒家可不是线性历史观的倡导者,也就是说我们几千年来一直都是非线性历史观的奉行者,我们眼中的历史是循环的,是倒退的,最美好的时代(所谓的“三代”)已经过去。

为什么我们会在近代形成线性历史观,并且这种观念闹不可破?历史到底是不是线性的?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杜赞奇提出的“复线历史”概念,尽管受到了一些中国学者的质疑,但更多的是被中国学者接受并运用。

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自己提不出这种类似的概念?要知道我们比他们更熟悉自己的历史。

于是我联想到我们自己创新力的欠缺,我们总是很难提出什么新概念。

这一两百年,我们一直都是在被动地接受西方的概念和观念,我们的大脑是西方学者的思想的跑马场。

三是他提醒我们去注意话语背后存在权力因素,权力和话语密不可分。

杜赞奇借鉴了后殖民主义历史学家的思路,对话语背后的权力因素进行了一些思考。

他认为,强大的主流话语的形成和维持,背后都是某种权力因素在发挥作用。

民族历史叙事的形成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它是民族国家形成并支配整个国家的权力进而支配话语的结果。

同样的,杜赞奇也注意到了西方国家之所以形成线性历史观和进化历史观同样和西方企图支配世界的欲望有关,也就是说,线性历史观和进化历史观无非是在为西方的殖民侵略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口实和提供理论依据而已。

所以显然,一种话语的形成和发展,绝非是思想自身的运动,而是权力在“作祟”,政治经济因素在背后发挥巨大作用。

尽管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批评过西方的霸权和他们的文化侵略意图,但是现在的中国学者却忘记了这个东西,忘记去分析西方话语背后的权力结构以及政治经济企图。

尽管这本书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是也绝非无可挑剔,这本书存在很多可以商榷的地方。

我认为,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中,至少有这么几点我们是需要反思的,或者说是必须和杜赞奇商榷的,或者是杜赞奇忽视或轻视了的。

一、线性历史观形成的历史合理性和重要性被忽视或轻视杜赞奇认为线性历史论深受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将民族视为历史的主体,遮蔽了其他历史真相,其实质是为西方侵略东方提供理论依据,即在西方世界起动员、制造口实作用,同时也是麻痹东方世界的精神工具。

这是完全正确的。

作为曾深受西方侵略过的国家的子民,回顾本国辛酸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

但是我们显然不能因此就断言线性历史观没有合理性。

回顾西方线性历史观的产生背景,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因素是必须考虑的:第一,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导致西方人越来越自信;第二,随着资本主义崛起,西方有侵略东方欲望和要求;第三,西方存在逻各斯主义传统,总是试图追求现象背后的本质、理念,在历史观上表现为总是试图追求历史规律。

在批线性历史的遮蔽作用之余,杜赞奇提出“复线历史”。

他的复线历史观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注意研究话语形成的具体过程;第二,注意在所摄取的话语系统之外去发现历史:第三,主流的历史话语可能遮蔽了其他历史;第四,关注话语背后的权力因素。

这种历史观注意到历史是非透明的,本身便是建构的、有道德评判的,揭示了线性历史遮蔽了许多真相,强调恢复历史的多样性,同时认为历史分析应在话语分析和权力分析中进行。

杜赞奇的复线历史观有其深刻性和合理性,它对于发现被遮蔽的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的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我们也发现,线性历史观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它反映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能力和未来的信心的增加。

首先,线性历史观的出现是人类知识增长事实在历史观上的反映。

民族成为历史的主体有其合理性,反映了人民经民族主义组织起来对于国家竞争而言有着特殊的重要性,适应了随全球化而来的国家竞争的要求。

完成民族国家建构是一国赢得国家竞争、增强国力、促进国家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尤其对于那些独立不久的国家。

其次,民族国家成为历史的主体,确实有可能遮蔽其他重要历史,使历史成为了被过滤和曲解了的历史,在这一点上,杜赞奇提出的复线历史观有启发意义。

但是无论怎么样,民族或者说民族国家作为历史主体的位置在较长时间内无法被撼动。

再次,杜赞奇批评历史并非透明,即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哲学的产物,这一点他自己也不能摆脱。

可能真正重要的是,不在于历史在多大程度上受历史哲学影响,而在于历史哲学是否能够促进全人类或者至少本民族的利益。

毕竟历史学家和普通人一样,都是活在文化之中,无法摆脱文化的影响。

而且,我们并不需要完全摆脱人类文化影响的历史书和历史观,那样的历史书和历史观实际上没有太大价值。

二、民族成为历史主体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杜赞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叙事中的民族历史叙事过于强大表示了担忧,认为它极大了压抑和遮蔽了其他历史,而且一定程度地导致了历史扭曲。

他看到中国近现代历史教科书中充斥着对于反帝的描述,仿佛中国近现代历史除了这些,别无他物。

他这个担心显然是有必要的。

但是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古代的族群(如果我们认为民族是近代的产物的话,古代的人类群体只好叫族群了)、现代的民族成为历史主体有其必然性。

族群或者说民族成为历史叙事主体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重要性。

自我保存和发展是人类的最基本需要,这一需要导致了他们必然成为历史的主体。

社会环境的残酷和恶劣,可供给资源的稀缺、动物与人类竞争的存在以及人类自身竞争的存在使得人类必须抱成团,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换言之,人类不抱成团,不形成族群或民族,唯一后果就是死亡和灭亡。

所以中外很多哲人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人是社会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荀子说人能“群”。

试想一下:当今世界有谁不属于一个具体的民族?存在脱离民族的人吗?如果说全球化之前,人类竞争主要在国家内部的族群之间。

那么,全球化使得国与国的竞争更加激烈,可谓是生死存亡,你死我活。

近代史上中国多少次面临痛彻心扉的亡国亡种危机?中世纪以来欧洲多少个政治体湮灭无存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可以说,国家能力成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而在武器难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制度难以根本性变革情况下,国内人民的组织化便成为提高国家能力的关键。

组织人民,主要靠思想,不能仅靠利益,利益使人怕死,而思想使人视死如归。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不正是法国面临反法同盟入侵时产生的吗?民族主义可以使得全民族团结起来,愿为国死难,它是一个国家最锋利的武器。

于是,全球化背景下,几乎所有国家都选择了民族主义,以之组织人民,克敌制胜,以赢得生存发展机遇。

现实中,民族主义正是许多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根本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反思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不正是证明了上述道理吗?近代中国,国家孱弱无能,频频遭受列强入侵,国家在与列强的竞争中表现出低效和无能,出现国家失败,中国人面临亡国亡种危机。

这个时候,从西方传入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开始与中国内部的救亡图存强烈愿望以及朴素的种族观念结合,中国人接受了民族主义,并用之于组织整个国家,使得国家变得富有组织和战斗力。

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人民,在革命领袖的带领下,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和坚强的反侵略战争,建立了强有力的新国家,形成了维护本民族生存发展和关键利益的强大国家。

我们看到,在新中国建立前,民族主义解决中国的是人民动员问题,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今天,解决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五大危机——认同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渗透性危机、参与性危机、分配性危机,除了经济手段和制度建设之外,同样离不开适度弘扬民族主义,而且对于民族主义这个意识形态的依赖甚至更为严重。

反观世界历史,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民族国家建构是集权过程——无论是德国、意大利还是英国美国,而且也是民族主义不断弘扬的过程。

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强制、强政府、战争都是在所难免的。

尽管当今世界对于战争和暴力都是人人讨伐,但是对于中国而言,为了完成民族国家建构,也许还是不得不使用武力。

因此,我们在批评民族(nation)为主体的历史叙述时,必须看到民族国家构建尚未完成的国家仍最需要的是什么,并且思考这种历史叙述形成的原因。

杜赞奇很大程度上就没有看到这种历史叙述背后的复杂原因,单单是从话语本身来思考话语,轻视或忽视了背后政治和经济因素。

此外,即使指出近现代中国接受了来自西方的民族主义和其他意识形态,中国的发展道路完全被打断,也必须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的能动性一面。

中国接受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西方文明,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中国汲取的是符合中国利益的部分,从长远来看,这些有助于中国走向富强和现代化,实现救亡图存、赶超强国和人民幸福。

显然,中国并非是完全被动的一方,中国也不是失败的一方。

三、真理比种族更为重要对于一个出生并成长于殖民地的学者,杜赞奇对于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特别敏感,很多时候,杜赞奇总是试图从殖民地—宗主国关系的视角来思考后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