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重要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 4.89 万 km2,占该区总面积的 30.87%。从青海境内每年输 入长江的泥沙量由 70 年代的 871 万吨增至现在的 1303 万吨,年均土壤侵蚀模数 650.6 吨/ km2。长江源区的水土流失主要以水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其次为风 力侵蚀。由于气候变暖和降水减少,长江源区 90%以上的沼泽地干枯,许多河道 断流,雪线上升,冰川在 1970 年到 1990 年的 20 年间退缩了 500m。区域内生态 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使源区 15%~20%的物种正在受到威胁或处于灭绝的边 缘。因此,加快治理长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源区晚近处于地球上构造运动活跃地区之一,近代地震活动沿断裂带分布。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北部东昆仑山南缘断裂带上发生过 5 级-7.5 级地震 8 次, 震中分布与断裂带方向一致,沿断裂带地震变形极为发育。南部唐古拉山雀莫 错-雁石坪-当曲源头断裂带附近也多次发生过 4.5 级-7 级的地震。
长江源区地势高峻,气候干旱,空气稀薄,具有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其主要的地貌单元有:
(一)高平原丘陵 长江源区总的地貌属高平原区。地势起伏和缓,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海拔 近 5000m,地面海拔一般都在 4500m 以上。高平原上有可可西里山(东段)、 风火山、乌兰乌拉山(东段)、祖尔肯乌拉山、冬布里山、巴颜倾山和西恰日升 山等,相对高度一般为 500-600m,貌似丘陵。河流下切不深,高原面貌保存 得十分完整。 (二)山地 长江源区主要山脉有:昆仑山脉(东段)、唐古拉山脉、可可西里山、祖尔 肯乌拉山及巴颜喀拉山,其海拔均在 4500m 以上。 (三)冰川 长江源区的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冰川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北坡 和祖尔肯乌拉山西段,昆仑山也有现代冰川发育。以当曲流域冰川覆盖面积最
因此,研究长江源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和现在的生态环境状况,搞清楚驱动该 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对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牧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三江源头和整个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保护也有很大 的借鉴作用。同时,可以为环境治理、科学开发大西北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 据,为全球性变暖和环境变化研究提供难得的研究课题和试验场所,因此该项研 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理论价值。
第二章 长江源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长江在楚玛尔河口以上的流域(包括楚玛尔河流域)为长江源区。其地理 坐标:北纬 32°26’-35°46’,东经 90°33’-95°20’(图 2-1)。流域面积 10.27 万 km2,全部在青海省境内的西南部(图 2-2)。长江源区北界昆仑山脉,南界 唐古拉山脉,分水岭山峰均在海拔 6000m 以上;西有可可西里山、乌兰乌拉山 和祖尔肯乌拉山,山峰多在海拔 5000m 上下;东边分水岭海拔较低,山峰海拔 在 4300-5000m 之间)。
5
(七)盆地 长江源地区,外流水系溯源侵蚀很弱,地形起伏不大,盆地地貌特征不显 著,呈宽谷盆地出现。一般宽度在 20km 以上,最宽可达 100km,呈北西向展 布。盆地四周缺乏山地环抱,盆地内有东西及南北向外流网络水系穿越。盆地 主要由第三系组成,其上有大面积第四系覆盖。盆地形成奠基于早第三纪,受 控于北西西向活动断裂。
4
大,沱沱河流域次之,楚玛尔河流域最小。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 1247km2,冰 川年消融量约 9.89 亿 m3。
(四)冻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地带唯一发育有大面积多年冻土的地区,属高 山多年冻土。最大的一块“大片多年冻土区 ”正在青藏高原腹地。据兰州冰川冻 土研究所考察分析,在长江源区高平原上多年冻土层厚度:唐古拉山脉以北厚 100-120m,昆仑山口附近厚达 175m;河谷处较薄,厚 8-88m。 海拔对冻土特征的影响极为明显,平均海拔每升高 100m,地温下降 0.8- 0.9℃,冻土厚度增大 20m 左右,具有垂直地带性。 长江源区的冻土表层温度为-2? ? 5℃,每年 5 月表层开始融化,8 月-9 月间达到最大融化深度,季节融化深度一般为 1-4m。9 月下旬又开始冻结, 并与下面的永久冻土相衔接,到最冷的季节(11 月-次年 2 月),继续向深层 冻结,使冻土厚度增加,其下限一般终止在含水层顶板。冻土现象有冻胀裂缝、 冻胀斑土、冰锥、冻胀丘,以及融冻滑塌、融冻崩塌、热融沉陷、热融湖塘、 wenku.baidu.com冻泥流等冰缘地貌。由于冻土的存在,使河流深蚀作用受到限制,致使河道 断面宽浅,同时强烈的融冻风化和融冻泥流作用,使河谷两岸山形浑圆,谷地 开阔,谷坡平缓,各期形成的阶地也往往遭到后期冰缘作用改造而变形。 (五)温泉谷地 长江源区河谷地带泉水很多,温泉在各源流区也均有出露,以唐古拉山脉 北坡断陷谷地中为多,在唐古拉山口北坡宽阔的布曲河谷中尤为集中。东部当 曲流经的巴茸巴空峡断裂发育,峡谷两侧亦有泉水出露,形成多处泉华台,尤 以峡口处的曲波波的涌泉最为壮观。 (六)沼泽湿地 长江源区有沼泽面积约 1.43 万 km2,占源区面积的 13.9%。其中沱沱河流 域 728 km2,当曲流域 7708 km2,楚玛尔河流域约 12 km2,通天河上段区间流 域内有 5852 km2。沼泽大部集中于长江源区潮湿的东部和南部,而干旱的西部 和北部分布甚少。从地势方面看,沼泽主要分布在河滨湖周一带的低洼地区, 尤以河流中上游分布为多,当曲水系中上游和通天河上段以南各支流的中上游 一带沼泽连片广布。
长江流域海拔高,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经济文化落后,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原始、敏感、脆弱三大特点。由于自然和人为 因素的双重影响,区域内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水环境失衡、生物多样性锐 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气象资料显示,1963 年— 2001 年的 40 年间,长江源区 气温每 10 年以 0.19℃的速率升高;降水以每 10 年 0.78mm 的速率减少。长江上 游年流量呈逐步减少趋势,其减少速率达每 10 年 10.8mm/s。同时,超载过牧、 采金、挖药等人为活动也是导致生态恶化的重要因素。根据 90 年代末卫片解译 数据,源区 5 县 1 乡范围内,中、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占草地总面积的 98%,其中 植被覆盖度为 5%~20%的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 72%。近年来,以草场退 化为主的植被退化呈不断加剧趋势,退化草场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26% -46%。草地退化类型主要包括黑土滩型退化草地、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和鼠虫害 造成的草地退化等,退化总面积 562.74 万公顷。源区有沙漠化土地 1942 km2,其 中流动沙丘面积约占 24.85%~40.47%,沙化土地约 0.6 万 km2,源区沙漠化发展 速度加快,年均扩展率为 2.2%。根据青海省 2000 年土壤侵蚀遥感调查,长江源
2.4 气候
长江源区气候具有寒冷、干燥、气压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烈及多风等
特点。流域及相邻地区测站气象要素多年平均值见表 2-1。
表 2-1 长江源区及相邻地区测站气象要素多年平均值表
站名 楚玛尔河沿
测站海拔 (m) 4530.0
气温 (℃) -6.2
气压 (百 Pa)

年日照 (小时) 2682.2
源区最北部为西金乌兰湖-扎河断裂以北的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带内 以陆相碎屑岩系为主,可分性差,虫迹发育,褶皱紧密,具板岩-千枚岩变质
6
特征的类复理石所覆,侏罗系陆相火山岩及磨拉石层系不整合于其上。南、北 巴颜喀拉冒地槽内褶皱紧密,经区域动力变质具板岩、千枚岩相,与褶皱变质 作用同时有中酸性花岗岩生成。
由于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区位优 势,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源区也受到升温的影响。同 时,长江源区是三江源区中的重灾区,也是重点保护区。在三江源区中长江源突 出的特点是生态系统最敏感性和脆弱性。在环境科学研究上,该地区是研究全球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最佳实验室,所以成为受到国内外专家最关注的 研究区域。
购置了青藏高原近20多年来不同时间分辨率、不同空间分辨率的GIMMS NDVI、MODIS 和ETM卫星遥感数据,提取了20多年生态和地表水体的数据,分析了总体的变化规律。在
2
此基础上,收集了重要时段的长江源头地区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并按照不同目的对遥感数据 进行了信息提取,确定了长江源区20多年来的变化特征。
源区中部属通天河优地槽带,位于南巴颜喀拉山冒地槽南侧,西起西金乌 兰湖,东南延伸经苟鲁克错、扎河而出江源区。带内出露由中基性-中性-中 酸性火山岩及野复理层系组成的上三叠统。带内走向断裂十分发育,因断裂分 叉、合并而使各地层单元呈构造透镜体产出,整体构造格局似垒堑相间。带内 东段发育有大量顺层产出的辉长岩、超基性岩群;西段有少量超基性岩、基性 岩、拉斑玄武岩河放射虫硅质岩。
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重要进展
(2005年)
第一章 研究意义与2005年研究工作
1.1 研究的意义
地处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区面积 10.27 万 km2,其正源为沱沱河,南源为当曲, 北源为楚玛尔河。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系少数民族聚居区。源区内总人口为 21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3.64 万人。居民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 90%以上。 区域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牧民人均纯收入 1400 多元。畜牧业以天然草地畜牧业为主,可利用草场面积约 1723.58 万公顷。耕地 面积约 0.97 万公顷,集中分布在东部河谷区,粮食总产1万吨左右,主要农作 物是青稞、小油菜、春小麦等。
1 . 2 2005 年主要工作
1 、 收集并全面分析了长江源头以及周边地区近40年的水文气象资料 购置了包含长江源头及其周边地区的 45 个台站自建站以来的包括气温、降
水、蒸发、0—3.2m 地温、最大冻结深度、日照、相对湿度等 20 多个项目的气 象日值、月值观测数据资料,并对该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分析了多年气温、 地温的变化;着重分析了降水变化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影响蒸发的气象因素与变 化特点。 2、收集并分析近22年来不同尺度的卫星遥感数据
2.3 地质概要
长江源区大地构造位置,自南而北横跨唐古拉准地台、通天河优地槽带和 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
唐古拉准地台位于源区最南端,其二级单元可划分为巴塘台缘褶带、乌丽 -囊谦台隆和小唐古拉台坳。巴塘台缘褶带是唐古拉准地台东北局部的晚三叠 世火山弧,呈半月形分布于治多-玉树南侧,其西北端已伸入通天河支流莫曲 源头一带;主要由上三叠钙碱性和碱性火山岩系巴塘群组成,与南侧同期结扎 群渐变过渡,带内的基性-超基性岩不发育。长江源区中南部处于乌丽-囊谦 台隆的北西端,是准地台内长期隆起区,尤其是早古生代及侏罗纪已是陆地或 水上隆起区,本区出露最老的地层是覆于下奥陶统,其上有石炭系、二叠系、 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及上白垩统;各时代地层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区内褶 皱、断裂发育,褶皱平缓而不完整,多呈方向性不定的短轴状褶皱;岩浆侵入 活动微弱;岩层未经区域变质。源区南及南东边缘属小唐古拉台坳,该构造单 元几乎全被角度不整合覆于下伏地层之上未变质的浅海相、滨海相及陆相中- 上侏罗统所覆。褶皱为圈闭良好的短轴状,平缓开阔,轴向不定。海相火山岩 不发育,中酸性侵入岩呈面状分布,中南部基性岩分布零星,数量很少。
图 2-1 长江源区范围图
3
图 2-2 三江源区地理位置图
2.2 地形地貌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占青藏高原面积的 5%。长江源区的北界为 昆仑山东段,近东西向绵延起伏,成为江源水系与柴达木盆地内陆水系的分水 岭;南界是唐古拉山脉的中段与东段,呈西偏北-东偏南方向巍峨蜿蜒,成为 江源水系与西藏内陆水系及怒江、澜沧江水系的分水岭。两条山脉之间宽达 300 多公里,青藏高原腹地适在其间。
年降水量 (mm) 239.9
年蒸发量 (mm) 1695.5
相对湿度 (%)
57
风速 (m/s) 4.0
五道梁
4612.2
-5.7 577.9 266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