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合集下载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06)

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中国地调局200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6—XX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Technical Standards of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Scale: 1:50 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年12月各大区各位区调主管专家:本《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是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征求区调、矿产专家意见修改后,又经2006年12月13-14日宜昌会议上充分讨论审定定稿的,现发给你们。

如在使用中还有修改意见,望及时将意见以文字形式(电子文档)告知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处于庆文。

Email: yqingwen@yqingwen@《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2006-12-22目录目录 (i)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2)3.1 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2)3.2 工作程序 (2)3.3 基本准则 (2)4 资料收集与利用 (3)4.1 地形资料准备 (3)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 (4)4.3 遥感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 (4)4.4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5)4.5 地球化学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 (6)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 (7)5 野外踏勘 (7)6 设计编审 (8)6.1 设计编写 (8)6.2 设计审查 (8)7 调查内容 (9)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 (9)7.1.1 沉积岩 (9)7.1.2 火山岩 (10)7.1.3 侵入岩 (11)7.1.4 变质岩 (12)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 (13)7.1.6 第四纪地质 (13)7.2 地质构造调查 (14)7.3.1 异常查证 (15)7.3.2 矿产检查 (15)7.3.2.1 概略检查 (15)7.3.2.2 重点检查 (16)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7)7.5 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 (18)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18)8.1 测制目的 (18)8.2 布设原则 (18)8.3 类型及测制内容 (19)8.3.1 沉积岩剖面 (19)8.3.2 火山岩剖面 (19)8.3.3 侵入岩剖面 (19)8.3.4 变质岩剖面 (19)8.3.5 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20)8.3.6 混杂岩剖面 (20)8.3.7 构造地质剖面 (20)8.3.8 矿化(体)带剖面 (21)8.4 测制精度要求 (21)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22)9.1 部署原则 (22)9.2 控制程度和调查精度 (23)9.2.1 地质点和地质观测路线 (23)9.2.2 野外手图和地质图地质体标定 (24)10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24)11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25)11.1 资料整理 (25)11.2 野外验收应提交的成果资料 (26)11.3 野外验收要求 (27)12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28)12.1 报告编写前的综合研究 (28)12.2 成果图件编制 (29)12.2.1 地质图编制 (29)12.2.2 矿产图(成矿预测图)编制 (29)13 数据库建设要求 (30)13.1 原始资料数据库 (30)13.2 最终成果数据库 (30)14 成果评审与资料归档 (31)14.1 提交资料要求 (31)14.2 成果评审要求 (31)14.3 资料归档要求 (31)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33)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5)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38)附录D (规范性附录)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1)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区域矿产调查报告封面格式 (43)前言本标准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以3S等高新技术应用为支撑,以原有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带的地质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研究确定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目的任务、调查内容、采用的技术方法、精度要求、工作流程、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等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万(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万(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2020年3月目 次引 言 (5)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与定义 (1)4总则 (2)4.1目的任务 (2)4.2部署原则 (3)4.3总体要求 (3)5设计书编写 (5)6调查内容 (5)6.1基本规定 (5)6.2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地质灾害调查 (9)6.5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承灾体调查 (10)7基本调查方法 (10)7.1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遥感调查 (11)7.3地面调查 (11)7.4物探 (11)7.5钻探 (12)7.6山地工程 (12)7.7测试与试验 (12)8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总体要求 (13)8.2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图件编制 (14)9.2报告编制 (14)9.3数据库建设 (14)9.4成果验收 (15)9.5资料归档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B(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C(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D(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F(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 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2019年地质相关标准更新目录

2019年地质相关标准更新目录
附件
技术质量标准更新目录(2019 年)
一、区域地质调查
序 号
标准名称
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 1 求(1:50 000)
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分 2 类编码及图式图例
标准类别
地调局标 准
地/T 1356-2018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2019.01 2019.03.06 2018.05.18 2018.07.18
29 载工程设计规范(试 行)
团体标准
T/CAGHP 055-2019
2019.08.16 2019.09.01
滑坡防治回填压脚治
30 理工程设计规范(试 行)
团体标准
T/CAGHP 056-2019
2019.08.16 2019.09.01
地质灾害防治排水工
31 程施工技术规程(试 行)
团体标准
T/CAGHP 057-2019
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 19 求(1:50 000)
地调局标 准
DD 2019-06 2019.03.06 2019.03.06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 20 求(1:50 000)
地调局标 准
DD 2019-07 2019.03.06 2019.03.06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 21 求(1:50 000)
地调局标 准
2018.05.08 2018.08.08
岩石与混凝土自锁锚 湖北省地
27 固技术规程
方标准 DB42/T1488-2018 2018.02.01 2019.02.26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
28 量检验评定标准(试 行)
团体标准
T/CAGHP 054-2019
2019.08.16 2019.09.01
滑坡崩塌防治削方减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编图技术要求(试行)-复制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编图技术要求(试行)-复制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编图技术要求(试行)目录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总则 (1)3.1编图原则 (1)3.2编图方法 (2)3.3编图要求 (2)4 基础性图件 (2)4.1基本要求 (3)4.2实际材料图 (3)4.3地质环境条件与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 (4)4.4孕灾地质条件图 (5)4.5地质灾害及隐患分布图 (6)5 应用性图件 (7)5.1基本要求 (7)5.2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图 (7)5.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 (8)5.4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 (9)5.5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10)5.6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控建议图 (11)6 图件说明书 (12)6.1 基本要求 (12)6.2 内容 (12)7 数据库建设 (12)8 图件质量检查 (13)9 涉密数据的注意事项 (13)附录 A (规范性附录)主要实物工作量汇总表 (14)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图件版式说明 (15)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和区划方法 (19)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区划方法 (22)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区划方法 (25)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成果图件说明书建议提纲 (27)前言为规范和指导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50 000)成果图件编制工作,制定本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参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规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技术要求由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技术要求起草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试行)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 2019-09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eco-geological survey (1∶50 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目的任务 (2)4.2基本要求 (2)4.3工作量定额 (2)5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2)5.1资料收集 (2)5.2资料整理分析 (4)5.3野外踏勘 (4)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4)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 (4)5.6设计书审查 (4)6 调查内容 (4)6.1一般调查内容 (4)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 (5)7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5)7.1遥感调查 (5)7.2地面调查 (6)7.3剖面测量 (6)7.4地球物理勘探 (7)7.5钻探.. (7)7.6分析测试... .. (7)7.7动态监测 (8)8 生态地质评价 (8)9 数据库建设 (8)9.1基本要求 (8)9.2建设内容 (9)10 成果编制 (9)10.1图件编制 (9)10.2报告编制 (9)11野外验收与审查 (9)11.1野外验收 (9)11.2成果审查 (10)11.3资料归档 (1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11)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12)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

5.DD 2019-05 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1:50 000)

5.DD 2019-05 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1:50 00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 2019-05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库建设规范(1∶50 000)Specificationfor database constructionof hydrogeologicalsurvey(1∶50 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建库原则 (2)4.2建库程序 (2)4.3建库方法 (2)4.4建库要求 (2)5 数据库内容 (2)6 数据表间关系 (3)7 数据库建设 (3)7.1建库软件和硬件 (3)7.2野外数据采集 (4)7.3数据表入库(交换) (4)7.4数据综合分析 (4)7.5数据导出 (4)8 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 (4)8.1技术文档要求 (4)8.2元数据库质量要求 (4)8.3数据库质量评价要求 (4)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文地质野外调查表 (5)A.1地面调查类 (5)A.2动态观测记录类 (34)A.3采样取样类记录表 (49)A.4野外试验方法类 (51)A.5水文地质钻探类 (56)附录B(规范性附录)命名规则 (68)B.1数据库名称命名规则 (68)B.2属性表名称代码 (68)B.3数据项编码规则 (69)B.4调查点统一编号编码规则 (69)B.5元数据库文件命名规则 (69)B.6照片视频命名规则 (69)附录C(规范性附录)调查数据表填写说明 (71)C.1基本信息类表 (71)C.2路线小结等综合类表 (71)C.3现场工作记录类表 (74)IIC.4地质地貌类调查表 (74)C.5水文地质点调查类表 (79)C.6环境地质类调查表 (83)C.7动态观测记录类表 (85)C.8采样取样类记录表 (91)C.9野外试验方法类 (91)C.10水文地质钻探类表 (94)附录D(规范性附录)代码表 (102)附录E(规范性附录)数据库表间关系图 (106)图E.1地质地貌调查表关联关系 (106)图E.2水文地质调查表关联关系 (106)图E.3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表关联关系 (108)图E.4水文地质钻探表关联关系 (109)参考文献 (111)I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1比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1比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 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 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 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2
图件类别 基础图件
调查评价类图件 (全区)
遥感解译类图件
调查评价类图件 (重点地段) 测绘类图件
勘查类图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表 4-1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应提交图件一览表
图件名称
实际材料图(1:50000~1:100000)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图(1:50000) 地质灾害分布图(1:50000)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50000) 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图(1:50000)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图(1:50000) 地质灾害搬迁场址建议分布图(1:50000)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1:50000)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遥感影像图和解译图(1:50000~1: 100000)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遥感影像图和解译图(1:50000~1: 10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遥感影像图和解译图(1:5000~1: 1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三维影像图(1:5000~1:1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分布图(1:1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10000) 重点地段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图(1:10000) 测绘区实测平面图(1:200~1:2000) 典型岩土体结构实测剖面(1:200~1:2000) 斜(边)坡工程地质实测剖面(1:1000~1:10000) 重大地质灾害勘查平面图(1:2000~1:10000) 重大地质灾害勘查剖面图(1:2000~1:10000) 钻孔柱状图 试槽、平洞、探井展示图

(完整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完整版)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

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二O一O年六月目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3)2规范性引用文件 (3)3术语和定义 (3)4总则 (5)4。

3任务 (5)4.4工作部署基本原则 (5)5基本要求 (6)6设计书的编制与审批 (9)6.1设计书编制原则 (9)6。

2设计书内容要求 (9)6.3设计书审批 (10)7图幅调查 (10)7。

1基本调查内容与一般要求 (10)7。

2不同类型区水文地质调查要求 (12)7.2.1平原地区 (12)7。

2.2丘陵山地地区 (13)7。

2。

3岩溶地区 (14)7。

2。

4滨海地区 (14)7。

2.5内陆盆地区 (15)7.2。

6黄土地区 (16)7.2.7红层地区 (16)7。

2.8冻土地区 (17)7.3调查技术方法及要求 (17)7。

3。

1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7)7。

3.2遥感调查 (18)7。

3.3水文地质测绘 (19)7。

3.4地球物理勘探 (20)7。

3。

5水文地质钻探 (24)7。

3.6水文地质试验 (26)7.3.7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27)7。

3.8地下水动态监测 (28)8综合评价 (29)8.1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评价 (29)8.1。

1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29)8。

1。

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 (30)8.1。

3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地质评价 (31)8。

2 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 (35)8.2。

1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35)8。

2。

2含水层防污性能评价 (37)8。

2.3地下水调蓄功能评价 (39)8。

2.6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44)8.2。

7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 (45)9图件编制 (45)9.1编图基本原则 (45)9。

2单幅图 (46)11。

3综合评价图 (46)10数据库建设 (46)10。

1基本要求 (47)10.2数据库内容 (47)10.3数据库建设的组织 (47)10。

4数据库格式 (47)11成果 (48)11。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专项填图工作指南

1:50000矿产地质调查专项填图工作指南
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 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412.1-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412.3-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 25283-2010 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 GB/T 958-2015 区域地质图图例 DZ/T 0078-2015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DZ/T 0079-2015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技术要求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 DZ/T 0179-199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 000) DD2010-05 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2006-05 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 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1∶5万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试行)
调查要求: ●地质调查 ●矿产调查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 ●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
一、我国1:5万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历史演变
(二)第二阶段(1991年-2004年),区域地质调查总则( 1∶50 000) DZ/T0001-1991出台后,我国区域矿产调查 (1∶50 000)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 000)目的任务 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以下简称一比五万区调)是一项 基础地质工作。其目的任务是通过填制一比五万地质图查明 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构造以及其 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 等基础地质问题,为国土规划、矿产普查、水文、工程、环 境地质勘查、地质科研、地质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1:5万区域地质调查方法

(3)——4.3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
4.3.1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解决图幅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问题 提供空间信息。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 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处理和制图。 43.2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 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 数据。 4.3.3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 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 数据图像。 4.3.4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 4.3.5 经处理的遥感影像应整合在数字填图系统中,作为野外数据采集的 基础背景图层。遥感地质解译应贯穿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全过程。 4.3.6 遥感地质解译工作重点是:区域构造格架解译;各类地质填图单元 解译;矿产地质解译(如已知成矿、控矿地质体、地质构造追索圈定,与 成矿、控矿相关的遥感线、环、纹、斑、色调等特征影像提取,与成矿、 控矿相关的隐伏岩体圈定等);灾害、环境地质解译(如滑坡、泥石泥、 地裂缝、地面塌陷圈定等)。
3、基本工作内容
从上述定义和基本要求中,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内容——目标任务 (1)查明区内地层的特征;
(2)查明区内岩石特征(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
(3)查明区内构造特征; (4)查明区内古生物特征; (5)查明区内矿产特征; (6)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
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青藏高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手册(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手册( 1:50000 )

5万区域地质填图技术要求

5万区域地质填图技术要求

3.3 工作程序 1:50 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 队、收集资料、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
外调查、资料整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
野外验收、图件编制、最终成果数据库(区
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
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
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 的有机整体。
4.2
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
收 集 调 查 区 已 有 的 1:250000 , 1:200000 , 1:500000 等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地质图及说明书,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 体特征。
4.2
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利用
(1)文献资料: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物化遥 等各类成果(调查报告、专著、科研论文等)。 (2)实物资料:岩石、矿物、化石标本,光薄片、岩心等。 (3)样品测试成果:在质量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 (4)地学数据库:如1:20万、1:25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中国地层数据库》、1:20万、1:5万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基础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国重砂数 据库、全国同位素地质测年数据库等。 (5)地理资料: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详细了解调查 区野外工作条件。 目的:(1)了解和掌握前人调查研究现状、工作程度,总结 已有成果;(2)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3)明确工作方向。
3.4.5 除进行翔实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地 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的环境地质、 灾害地质、工程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 地质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要开 展相应的地质背景专项调查,具体调查 内容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明确。 3.4.6 区域地质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 合,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测试方法,多 途径、多角度解决调查区内存在的重大 基础地质问题,提高整体调查和研究水 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年5月目录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 (2)3.1 目的任务 (2)3.2 部署原则 (2)3.3 工作程序 (2)4. 预研究及设计编写要求 (3)4.1 资料收集 (3)4.2 野外踏勘 (3)4.3预研究 (3)4.4 设计编写 (3)5. 主要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 (4)5.1 矿产地质调查 (4)5.2物探 (8)5.3化探 (10)5.4 自然重砂测量 (12)5.5 遥感 (15)5.6 综合研究 (17)5.7 矿产检查 (22)6.质量要求 (24)7.提交成果 (25)7.1 报告编写要求 (25)7.2 附图 (25)7.3 附表 (26)7.4 附件 (26)7.5 数据库光盘及其相关的数字化资料 (26)附录A 成果指标 (27)附录B 矿产远景调查设计编写主要内容 (28)附录C 矿产远景调查报告编写主要内容 (30)参考性附录 (33)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1. 范围1.1 本要求规定了矿产远景调查的适用范围、引用标准、目的任务、工作内容、工作要求、提交的成果等。

1.2 本要求是矿产远景调查的总体技术要求,也是该项工作质量监督及成果验收的依据。

1.3 不同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根据工作区实际情况和下达的任务,项目设计应逐项落实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量。

2. 引用标准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DZ/T 0071—93《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 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0145—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51—95《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 0171-96《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6—2006《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 0011—2010《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 0001—9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 50000)》DD2006—0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DD 2000—0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DD2002—03《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中物探化探遥感工作要求》3. 目的任务、部署原则、工作程序3.1 目的任务矿产远景调查是矿产资源勘查前期的基础性、区域性找矿工作,通过大致查明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评价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后续矿产勘查提供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试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20年7月目录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引用标准及规定 (1)3.基本术语 (1)3.1空间数据 (1)3.2图层 (1)3.3数字高程模型 (2)3.4数字线划地图 (2)3.5属性表 (2)3.6数据类型 (2)3.7空间数据库 (2)4.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4.1主要成果图件 (2)4.2图件基本要求 (3)4.3图层划分及命名 (3)4.4图层内部属性表 (8)4.5调查点编号规则 (26)4.6图件必备图层 (27)4.7基础数据提交要求 (28)5.属性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 (29)6.其它信息化成果 (29)7.信息化工作文档编写技术要求 (29)7.1信息化工作报告提纲 (29)7.2信息化建设质量检查表 (31)8.涉密数据的注意事项 (32)8.1涉密数据内容 (32)8.2涉密数据使用注意事项 (32)附件1 野外调查表 (33)附件2 属性数据库建设标准 (55)附件3空间数据库图示图例(ArcGIS版) (79)附件4 空间数据库图示图例(MapGIS版) (82)附件5地质灾害分类 (85)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根据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000)(试行)》自然资办发[2020]16号,本技术要求对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所涉及的成果资料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成果图件编制内容、图层划分及命名、图层内部属性等空间数据库建设进行了要求,统一了图示图例;规定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属性数据库、成果资料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

该技术要求适用于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成果资料库等信息化建设,也可供其它同类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信息化建设参考。

2. 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技术规定和研究成果。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

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 2019-09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A guide for ecology geological survey(1∶50 000)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1月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目的任务 (2)4.2基本要求 (2)4.3工作量定额 (2)5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2)5.1资料收集 (2)5.2资料整理分析 (4)5.3野外踏勘 (4)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4)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 (4)5.6设计书审查 (4)6 生态地质调查 (4)6.1一般调查内容 (4)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 (5)7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5)7.1遥感调查 (5)7.2地面调查 (6)7.3剖面测量 (6)7.4地球物理勘探 (7)7.5钻探.. (7)7.6钻探... (8)7.7动态监测 (8)8 生态地质评价 (8)9 数据库建设 (9)9.1基本要求 (9)9.2建设内容 (9)10 成果编制 (9)10.1图件编制 (9)10.2报告编制 (9)11野外验收与审查 (9)11.1野外验收 (9)11.2成果审查 (10)11.3资料归档 (1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11)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12)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爱兵、林良俊、聂洪峰、尹立河、罗为群、叶思源、胡秋韵、张春虎、肖春蕾、张俊、张连凯、侯国华、朱立峰、郭兆成、成杭新、徐宏根、崔放、李小磊、李仰春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引言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一些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森林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碱化等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迫切需要发挥地质工作优势,注重生态系统完整性,开展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生态地质调查,查明生态地质条件和生态地质问题,加强岩石-土壤-水-生物-大气多圈层交互作用研究,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提供支撑。

为规范和指导生态地质调查工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有关单位编制了本技术要求。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要求、工作定额、设计编写、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综合评价、数据库建设、成果编制、野外验收与审查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1:50 000万生态地质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 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 0148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DZ/T 0190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 000)DZ/T 025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Z/T 0296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000)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态地质eco-geology主要研究各种生态问题或生态过程的地质学机理、地质作用过程及背景条件。

3.2生态地质条件eco-geology conditions主要指对生态有影响的地质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成土母质、土壤、地下水等。

3.3生态地质问题eco-geology problems指人类活动扰动与自然条件变化引起的生态地质条件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的现象。

3.4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地壳基岩被风化的表层。

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遭受破坏,在原地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一般包括弱风化带、强风化带、残积层、残积土等。

3.5包气带vadose zone从地表到潜水面之间的非饱和带,指地面以下、地下水面以上的岩土空隙未被水饱和的地带。

3.6成土母质parent materials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4总则4.1目的任务为提高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认知程度,支撑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开展生态地质调查,主要任务有:a)调查生态地质条件的现状分布及历史演化过程,分析相关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过程;b)调查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及其分布,分析其控制与影响因素,预测发展趋势;c)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提出国土空间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议;d)建立1:50 000生态地质数据库,编制生态地质系列图件。

4.2基本要求4.2.1生态地质调查应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重点部署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脆弱区、敏感区和生态地质问题区。

4.2.2生态地质调查应从区域生态地质条件、重点区生态地质问题、典型地段生态地质相互作用机理三个层次开展,并注重工作的相互衔接。

4.2.3根据生态地质特征和实际需要,充分应用现代遥感技术,合理安排地面调查、钻探、物探等工作量的投入。

4.2.4加强“地质云”平台应用,充分搜集和利用已有资料,在已有资料较丰富、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可采取补充调查、编测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

4.2.5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生态地质调查的工作效率和成果质量。

4.3工作量定额4.3.1调查区复杂程度分区可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类,分类原则如下:a)简单地区:生态地质条件简单,生态地质问题少,现代地质作用较弱;b)中等地区:生态地质条件中等,生态地质问题较多,现代地质作用较强烈;c)复杂地区:生态地质条件复杂,生态地质问题很多,现代地质作用强烈。

4.3.2调查区划分为丘陵山地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岩溶石山区、青藏高原区、滨海湿地区。

这些地区突出的生态地质问题有森林退化、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地沼泽化、土地石漠化、冰川雪线退缩、冻土融化、海岸侵蚀与淤积、海水入侵等。

4.3.3主要技术定额按照表1执行。

5设计书编制与审查5.1资料收集应包括调查区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气候气象等综合性或专项的调查研究资料、专著、论文及图表,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等。

a)地质资料:区域地质、物化遥、水工环、生态地质、生物地球化学、海岸生态等基础地质和专项调查研究的原始资料与成果资料;b)地形地貌资料: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地貌图等研究资料;c)土壤、植被和微生物资料: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群落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我国各行业开展的典型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资料,包括生物数据、土壤数据、水分数据等;d)水文气象资料:气象站和水文系统多年统计资料;e)经济社会发展资料:社会经济(GDP、人口)环境、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现状以及重大工程情况。

表1 1:50 000生态地质调查每百平方千米基本工作量注: a. 本着充分利用前人资料原则,符合质量要求的已有工作量可纳入技术定额,再补充部署各项工作;b. 调查区进行了遥感图象解译的,并取得预期地质效果者,野外测绘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30%-50%;c. 浅钻预算标准参照工程地质钻探预算标准执行。

5.2资料整理分析5.2.1根据调查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整理、汇编各类资料,对各类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制专项和综合图表。

5.2.2对收集的各类资料的可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建立资料清单。

5.2.3分析调查区基础地质背景、生态地质问题,并编制相应的生态地质工作程度图等。

5.2.4分析调查目标与工作程度之间的差距和问题,草拟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

5.3野外踏勘5.3.1野外踏勘应根据工作程度、植被类型、交通地理情况,结合调查区生态地质条件和初步了解的生态地质问题,制定踏勘工作计划。

5.3.2踏勘应选择典型路线,了解主要生态地质条件及主要问题分布情况,为确定生态地质调查的重点内容提供依据。

5.3.3编写野外踏勘总结,包括踏勘计划,踏勘路线,踏勘记录、照片、录相等资料,解决的主要问题等。

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5.4.1项目任务书、资料清单、野外踏勘总结;5.4.2生态地质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以往工作程度;5.4.3 有关技术标准和经费预算标准;5.4.4主要技术工作定额参照本规范正文中表1确定。

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5.5.1 主要内容编制的设计书主要内容应包括项目来源、项目目标任务,调查区自然地理概况、以往工作程度及存在主要问题,本次工作拟调查的生态地质条件及主要问题等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量,项目总体部署、时间安排,项目预期成果、组织管理、经费预算等。

5.5.2 附图附件设计书基本附图应包括生态地质工作程度图、工作部署图,资料清单以及其他综合调查图表等。

5.5.3 编写要求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各项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设计书编写提纲按照附录A执行。

5.6设计书审查5.6.1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设计审查与审批5.6.2按照审批后的设计开展工作。

5.6.3如工作内容发生较大调整,需对变更后的设计书进行报批。

6生态地质调查6.1一般调查内容6.1.1区域生态地质调查,重点查明区域生态变化和生态地质条件,为生态地质分区评价提供依据。

充分收集和分析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资料,主要补充开展以下调查内容:a)地壳表层基岩的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产状等;b)风化壳的分布、风化程度、厚度、成因及垂直分带等;c)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厚度、入渗率、含水率等;d)成土母质的分布、厚度、结构、组分、成因类型等;e)土壤的类型、厚度、结构、成因、组分等;f)浅层地下水位及其时空变化,地下水化学特征,地表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时空变化等;g)森林、草原、湿地等的分布、变化,植被类型及其分带、覆盖度等;h)积温、湿度、日照、风速、风向、降水等气象要素;i)生态地质问题修复现状及效果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