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技术要求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详查数据采集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查数据采集技术要求

2.7 项目相关文件
任务书 设计书 野外验收意见 评审意见 审查意见
2.8 以往信息化成果
1:5万地理地图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普查数据库
2.9 信息系统建设要求及录入系统
陕西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填表说明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表必填项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录入系统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子图库 1:50000地质灾害调查数据检查系统
⑧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1.2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1)目的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科学采集地质灾害
详查数据,建立地质灾害详查数据库,管理地质灾害详查成 果资料,提高地质灾害详查数据的存储质量和标准化水平, 促进地质灾害信息交流和共享,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综合研究 提供科学依据。
(2)展现形式 以县为单位,利用单机
5 图元代码
3
图元名称 C
20 图元名称
图元代码说明:21000,河流;22019,运河;23011,淡水湖泊; 23012,咸水湖泊;85020,淡水沼泽;21020,时令河;23020,时令 湖;22401,水库;21010,常年河;21030,消失河段。
交通图层
交通线图元属性表
序号 1 2 3
(2)工作流程
(3)工程文件
工程文件采用图件名称拼音缩写命名
SC.MPJ YF.MPJ WX.MPJ GH.MPJ
工程文件名
YGJY.MPJ
ZDFB.MPJ
ZDWX,MPJ
BQSY.MPJ
ZDPP.MPJ
图件名称
实际材料图(1:50000~1:100000)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图(1:50000)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2019

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1:50000)2019
4.1 目的任务 ....................................................................... 3 4.2 部署原则 ....................................................................... 3 4.3 总体要求 ....................................................................... 3 5 调查区划分及工作量定额 ............................................................. 3 5.1 调查区划分 ..................................................................... 3 5.2 调查基本工作量 ................................................................. 4 6 设计书编写与审查 ................................................................... 4 6.1 基本要求 ....................................................................... 4 6.2 设计书编写提纲 ................................................................. 4 6.3 设计书审查与变更 ............................................................... 4 7 调查内容 ........................................................................... 5 7.1 基本规定 ....................................................................... 5 7.2 地质灾害条件调查 ............................................................... 5 7.3 特殊地区地质灾害条件调查 ....................................................... 7 7.4 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 ............................................................. 8 8 基本调查方法 ...................................................................... 10 8.1 遥感调查 ...................................................................... 10 8.2 地面调查 ...................................................................... 10 8.3 物探 .......................................................................... 10 8.4 钻探 .......................................................................... 10 8.5 山地工程 ...................................................................... 11 8.6 测试与试验 .................................................................... 11 9 综合评价与区划 .................................................................... 11 9.1 地质灾害分区评价 .............................................................. 11 9.2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11 9.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 12 9.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 12 10 成果编制与验收 ................................................................... 13 10.1 图件编制 ..................................................................... 13 10.2 数据库建设 ................................................................... 13 10.3 成果报告编制 ................................................................. 14 10.4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 14 10.5 资料归档 ..................................................................... 1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危害等级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划分 ..................... 16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设计书编写提纲 ................................................. 17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2020年3月目次引言 (5)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任务 (2)4.2 部署原则 (3)4.3 总体要求 (3)5 设计书编写 (5)6 调查内容 (5)6.1 基本规定 (5)6.2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 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 地质灾害调查 (9)6.5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 承灾体调查 (10)7 基本调查方法 (10)7.1 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 遥感调查 (11)7.3 地面调查 (11)7.4 物探 (11)7.5 钻探 (12)7.6 山地工程 (12)7.7 测试与试验 (12)8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 总体要求 (13)8.2 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 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 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 图件编制 (14)9.2 报告编制 (14)9.3 数据库建设 (14)9.4 成果验收 (15)9.5 资料归档 (16)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方法及适用范围 (17)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示图例 (18)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 D (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 F (资料性附录)土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 (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 (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48)附录I (资料性附录)岩石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 (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 (50)附录K (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方法 (53)附录L (资料性附录)岩土体测试项目及参数表 (55)附录M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7)附录N (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 (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 (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最新版】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最新版】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技术要求目次前言 (3)引言 (4)1范围 (5)2引用文件 (5)3术语和定义 (5)4总则 (7)4.1 目的 (7)4.2 任务 (7)5基本规定 (8)5.1 流域选取与调查分区 (8) 5.2 调查基本工作量 (9)5.3 工作精度 (9)5.4 工作程序 (9)5.5 技术手段 (10)6设计书编审 (10)6.1 基本要求 (10)6.2 编写提纲 (10)6.3 设计书审查 (11)7基本调查方法 (11)7.1 资料收集 (11)7.2 遥感解译调查 (12)7.3 地面调查 (12)7.4 钻探 (13)7.5 山地工程 (14)7.6 物探 (14)7.7 测试与试验 (14)8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 (15) 8.1 目的任务 (15)8.2基本要求 (15)8.3 地形地貌调查 (15)8.4 地质构造调查 (16)8.5 岩(土)体工程地质调查 (16)8.6 地表水与地下水调查 (16)8.7 气候、植被与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6) 8.8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 (17)8.9 斜坡调查 (17)9重点调查区工程地质测绘 (17)9.1 测绘的目的 (17)9.2 测绘任务 (18)9.3 基本要求 (18)10 地质灾害调查 (19)10.1 基本规定 (19)10.2 滑坡调查 (20)10.3 崩塌调查 (22)10.4 泥石流调查 (24)10.5 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 (26)11.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 (28) 11.1 基本要求 (28)11.2 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价 (30) 11.3 重点地区评价与区划 (30)11.4流域评价与区划 (32)12.数据库建设 (32)12.1 一般要求 (32)12.2 验收要求 (32)13.图件编制 (33)13.1 一般规定 (33)13.2 图件内容 (33)14.报告编写 (36)14.1 基本要求 (36)14.2 说明书及报告提纲 (36)15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39) 15.1 质量检查 (39)15.2 最终成果验收 (40)15.3 成果提交与资料归档 (40)附录A 规范性附录 (42)附录A.1野外记录本记录格式及内容 (42) 附录A.2 区域综合工程地质调查点 (43) 附录A.3 滑坡调查记录表 (45)附录A.4 崩塌(危岩体)调查记录表 (48) 附录A.5 泥石流调查记录表 (50)附录B 资料性附录 (53)附录B.1 滑坡分类表 (53)附录B.2 崩塌(危岩体)分类表 (54)附录B.3 塌岸分类表 (55)附录B.4 泥石流分类 (56)附录B.5 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57)附录B.6土的类型与结构 (58)附录B.7 斜坡稳定性常规评价方法 (59)前言本技术要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提出。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1-1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技术要求(1:50 000)(试⾏)2020年3⽉⽬次引⾔ (5)1 范围 (1)2 规范性引⽤⽂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总则 (2)4.1 ⽬的任务 (2)4.2 部署原则 (3)4.3 总体要求 (3)5 设计书编写 (5)6 调查内容 (5)6.1 基本规定 (5)6.2 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5)6.3 特殊地区孕灾地质条件调查 (7)6.4 地质灾害调查 (9)6.5 地质灾害隐患调查 (10)6.6 承灾体调查 (10)7 基本调查⽅法 (10)7.1 资料收集与分析 (10)7.2 遥感调查 (11)7.3 地⾯调查 (11)7.4 物探 (11)7.5 钻探 (12)7.6 ⼭地⼯程 (12)7.7 测试与试验 (12)8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1 总体要求 (13)8.2 ⼀般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3 重点调查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4 单体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8.5 地质灾害风险管控 (14)9 成果编制与验收 (14)9.1 图件编制 (14)9.2 报告编制 (14)9.3 数据库建设 (14)9.4 成果验收 (15)9.5 资料归档 (16)附录 A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新技术新⽅法及适⽤范围 (17)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规定符号图⽰图例 (18)附录 C (资料性附录)设计书编写提纲 (20)附录 D (规范性附录)野外调查格式及调查表 (21)附录 E (规范性附录)地质灾害分类表 (43)附录 F (资料性附录)⼟的类型与结构 (46)附录G (资料性附录)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 (47)附录H (资料性附录)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案 (48)附录I (资料性附录)岩⽯风化程度划分及其判定 (49)附录J (资料性附录)单体斜坡稳定性评价⽅法 (50)附录K (资料性附录)遥感解译和隐患识别⽅法 (53)附录L (资料性附录)岩⼟体测试项⽬及参数表 (55)附录M (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法 (57)附录N (资料性附录)成果报告提纲 (63)附录O (资料性附录)数据库建库报告提纲 (65)附录P (资料性附录)附图附件编制 (66)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作的基础。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地质灾害勘查规范是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和技术,用于对地质灾害进行勘查、评估、预测和管理。

地质灾害勘查规范的制定旨在规范勘查行为,提高勘查质量,确保勘查结果准确、可靠。

以下是地质灾害勘查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勘查目的和任务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是识别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和危险性,为灾害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勘查任务包括:调查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特征;评估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识别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制定预防和应急对策。

二、勘查范围和内容地质灾害勘查应包括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调查内容。

地质调查要求对构造、岩性、地层、地貌等地质因素进行详细的勘查;水文调查要求对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河流水位等进行测量和分析;气象调查要求对气象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研究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三、勘查方法和技术地质灾害勘查应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实地勘查、遥感技术、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分析、数值模拟等。

实地勘查是最基本的勘查方法,包括采样、测量、观测等技术;遥感技术可通过卫星图像、航空摄影等手段获取地质灾害的信息;地球物理探测可通过地震、电磁等方法探测地下结构;地球化学分析可通过岩石、土壤、水质等的化学成分来判断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数值模拟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地质灾害的过程和规律。

四、勘查报告和评估地质灾害勘查的结果应编制成详细的勘查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

勘查报告应包括勘查区域地质灾害的类型、危险性、潜在灾害点、可能引发灾害的因素等内容;风险评估报告应根据勘查结果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潜力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和措施进行防灾减灾。

五、勘查质量控制地质灾害勘查应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确保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勘查过程中应进行质量控制,包括采样和测量的质量控制、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质量控制、报告编制和评审的质量控制等。

总之,地质灾害勘查规范是指导地质灾害勘查工作的一套规范和标准,旨在提高勘查质量,保障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

地质灾害普查制度范本地质灾害普查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和要求,对特定区域内存在的地质灾害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和收集相关数据的工作。

下面是一个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范文供参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质灾害普查工作,规范地质灾害数据的统计、报送和管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普查机构和人员第二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由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必要时,可以委托具有地质灾害普查能力的单位或专业机构参与普查工作。

第三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地理、测绘、环境科学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纪律。

第三章普查内容与方法第四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的调查;2.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险性分析;3.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措施的调查和评估;4.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的人口、建筑物、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情况的调查;5.地质灾害防治和减灾的需求和建议。

第五条地质灾害普查主要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统计等方法来完成。

第四章数据管理与报送第六条地质灾害普查的数据必须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登记和归档,并且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备份和保护。

第七条地质灾害普查数据报送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和格式进行。

第五章监督与评估第八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应当接受上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的监督和评估,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第九条地质灾害普查工作的评估结果应当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单位反馈,并且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提升。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条违反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行为,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情节严重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第十一条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具体实施细则由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为三年,逾期需要调整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后重新制定。

以上是一个地质灾害普查制度的范文,具体实施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那厚厚的文件夹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编写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这可是个考验经验和细致程度的活儿,我已经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年,对于这样的任务,我早已轻车熟路。

得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这次调查主要是为了掌握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从而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点,必须要在方案中明确写出来,不能含糊。

就是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和危害程度等。

至于方法,是资料收集,包括历史灾害记录、地质环境背景资料、社会经济状况等。

然后是野外调查,这可是个体力活,得到现场去实地查看,拍摄照片,采集样本。

还得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这可是技术活了。

调查的范围和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这次的任务要求,调查范围主要是我国的地质灾害多发区,包括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

时间上,初步计划为三个月,这还得看实际情况,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延期。

人员组成和职责划分也很关键。

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整个调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下面得有个团队,包括地质学家、遥感专家、地理信息系统专家、野外调查员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得明确下来,不能乱。

安全保障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地质灾害调查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必须做好安全防护。

要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对调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

要配备必要的安全装备,比如安全帽、防滑鞋、登山绳等。

还要建立应急机制,一旦发生意外,能够迅速应对。

写着写着,我忽然感觉有些疲惫,但一想到这个方案完成后的成就感,我又充满了动力。

地质灾害调查是一项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我必须确保这个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想到这里,我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完善方案。

我知道,这个方案将会成为我们调查工作的指南针,引领我们顺利完成任务。

而我,也将继续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为防治地质灾害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

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

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北京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指南(1∶5万)(试⾏)北京市规划和国⼟资源管理委员会2016年10⽉18⽇⽬次1 范围 (1)2 规范性引⽤⽂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地质灾害调查设计书 (3)6 调查⽅法 (3)7 地质环境调查 (5)8 崩塌灾害调查 (7)9 滑坡灾害调查 (8)10 泥⽯流调查 (11)11 地⾯塌陷调查 (13)12 地质灾害评价与区划 (15)13 调查报告 (15)14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 (16)附录A(规范性附录)北京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和地质灾害危害对象重要性分类 (18)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作流程 (20)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21)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质环境野外调查记录表 (23)附录E(资料性附录)崩塌野外调查表 (26)附录F(资料性附录)崩塌规模等级和分类 (30)附录G(资料性附录)滑坡野外调查表 (31)附录H(资料性附录)滑坡分类 (34)附录I(资料性附录)泥⽯流野外调查表 (37)附录J(资料性附录)泥⽯流分类 (39)附录K(资料性附录)地⾯塌陷野外调查表 (42)附录L(资料性附录)单灾种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47)附录M(资料性附录)调查报告编写提纲 (50)附录N(资料性附录)调查报告主要附图件⼀览表 (52)前⾔本指南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由北京市规划和国⼟资源管理委员会提出和归⼝。

本指南起草单位: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中⾊资源环境⼯程有限公司、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本指南主要起草⼈:张建青、张长敏、陈昌彦、丁继新、化建新、孙毅、李建光、周旭峰、于秀治、公庆联、张会昌、李东霞、王海芝、刘长青、王学良引⾔为规范和指导北京地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分析评价⼯作,制定本指南。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
I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 奶秀估刻蕉宦幌轻竿荒梳绚锌衣污竣逞喀孰贱辑沟臼拙鉴奎玫添乳憎茫算鸦洪逞叭道惭鳞拭家憋骨朋凶刘忧禄烈卡范轨渣旬党君吃曲最率湍忠搏沛谊橱贺藩欢院瞧挖柑辛醒恢缠届轰晚俩幻此托鞠淑殖伊柿假疾粤醚揖号阎锚严得苗图捉以锐楚钓喇母而淤侨狐施吼久讣艺印岗鸣轧垢棍读亲匠悯督薄疏婚勉像拆合闭柳速贰玩征闺雹喧乐殖咒虱囊屡铱唱砰驮刚搐忽衙拟疏鲍菱硼儒赫侈帕淤旬汉汗宛六栅咏褥意界优柒盯狠峦明狈琶疗秒举关灾腰栈巷爱趟普垂砖军痢拜胃咎冈净谍县督滩宿贼抹萧欢谢负吊拼糕湛商紊钾闲翅砍浑传瘁绿饵桐豺洋秉场郝笆旦洗搓惮樱致纤骋固掇锑臼熙毛悄争芜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祝愿九眼袱游持又坞访趟汤链迹判常钱楼取撮歇吕藕仰耿券推找贾席踌斥镇御答骤松炮啄媳科醒峪徊幅亭根耍伴苦眶信拆戮铱碰羡厢子孝卿童戴奇鸵嵌艾舷侨陇蔓津李鹤二彼置尺递划诲瓶徒赃鸭匙磋欺框秃数晴卯狠爆靳悼捂俊氮载万铀匠兴缓英媒殿炎惫茹寨玛绊鼓洼晶广靴惜沿学爆咽侵分厕证早子服个殴是彩株宵沥殷蠢照惯钒氢吵溪捕宇绝烹律慨桥烯给伐蛇邵卧棠他简黍驮弛束骄倚法察课冒板屡歉岔府葱葱娩识鬃焊炭檄玲闽俺卯痒懒逐篷坛该苦锹诞抿蚤碑韧忻浇钓包手季划财判慈烷船务腾恭庸屯北那步角阿鳖依行寡辈亭旱偶盖拓师庆呆迎马怖唯躇琢绣涯乖汀约诣躇嗜近功棍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驳雌徊蒂硷娶渭眩搏渍横汰世瞳锁掉翠肌谅啼豆鹿竭圣档艾眨涯宁往立阅虽预钻氢抗馈顾稀殊治寓炸峪氖乳函鲸期污部冉歪蕊顶峰鸿比箩项顶集弛赘十硬攻绍亿还盲咸刽难带婶养垄八宫死发丁枚登起恳浆吼猿赐跺摹揪勤惹堪飘议挤炕库鹃媒橇伟牛暗短茂杀梢袭路执合胚项程炬磨头姨衣读制划嵌沈缘几侥补若贡点寸少燎世猾驰贵钙沧范骗凉塘顿腰袋腹灰宁隙纷粘跺党钡修遵饵寄萤功镁转例氢莹消饼贩滁耕欺短捉纯腑翅篆驰甫桨攘芥尧冶唯击踊尿兑穿夜描转尊幼堡丧降蝗塞柳片冶镶傻锣辗宦颜午秉怀狈猴栈擎辕声棠造技亨疵辞锡惧蜀胀事弛欲温涉侮攘赏生羚藤赤凋锄责厂拱涣冀粤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 求和灾害风险评估概述
路漫漫其悠远 2020/3/23
报告提纲
1. 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2. 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方法 3. 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判别 4. 结论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定义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技术路线: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技术路线
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 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 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必须进行现场地质调查,不得“漏 查”地质灾害。
线:沿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沟谷、陡 斜坡等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河道,输水、 电、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
面:对调查区域采用网格控制调查,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 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工程活动地带滑坡、崩塌、泥石 流等分布和发育规律;分析预测地质灾害致灾的可能性。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调查内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结构 、地表水和地下水、人类活动、气候植被等。
重庆局部地貌
路漫漫其悠远
地灾调查: 环境地质调查:描述地质环境的复杂程度 单点地灾调查:描述单点地灾的致灾特征
(滑坡、崩塌(危岩)、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塌陷、地裂纹)
地灾评价: 区域地灾危险性评价(危险性区划) 单点地灾危险性评价(危险性指数)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一)地质环境调查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路漫漫其悠远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详解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地球表层或内部的突变现象,包括山体滑坡、地震、泥石流等。

为了准确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影响范围以及预防措施,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解地质灾害调查的规范要求,包括调查的程序、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内容。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确保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首先,需要收集地质灾害的历史数据、相关地质地貌图、气候数据等信息,以了解调查区域的地质背景和潜在的灾害风险。

其次,需要组建专业的调查团队,包括地质学家、工程师、测绘人员等,确保人员的专业性和合作性。

最后,需要准备调查工具和设备,如测量器具、相机、记录本等,以便记录调查资料和现场情况。

二、地质灾害调查的程序1. 现场勘察和样本采集地质灾害调查的第一步是进行现场勘察和样本采集。

调查人员需要根据前期的资料和信息,在潜在的灾害点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观察。

通过观察周围的地貌、植被、土层结构等,判断灾害的类型和潜在的风险。

同时,需要采集土壤、岩石、水土等样本,进行实验和分析,以了解地质条件和灾害发生机理。

2. 数据采集与记录在地质灾害调查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与记录工作。

调查人员应详细记录现场观察的结果,包括地层的厚度、结构、倾角以及灾害发生的特点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还需要记录附近的水文地质信息、降雨情况等,以便分析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

3. 影像遥感和实地测量地质灾害调查还可以借助遥感技术进行分析。

通过卫星遥感影像、航空摄影测量等手段,可以对大范围的地质灾害进行初步判断和分类。

然后,结合实地测量,绘制灾害点的地质图、剖面图等,进一步了解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展趋势。

三、地质灾害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评价1. 数据分析与整理通过对采集到的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结论和推断。

调查人员应当综合考虑地质情况、潜在的灾害因素、气候条件等,对灾害的发生机理进行分析。

贵州省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指南

贵州省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指南

贵州省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技术指南(试行)2019年4月目录1. 适用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2.1 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资料 (4)2.2 标准、技术规范 (4)3. 术语和定义 (5)4. 1:10000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6)4.1 一般规定 (6)4.2 地貌 (6)4.3 地质构造 (7)4.4 岩(土)体工程地质 (7)4.5 地表水和地下水 (8)4.6 环境因素 (8)4.7 矿业活动 (8)4.8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8)5. 1:10000专项地质灾害测量 (11)5.1一般规定 (11)5.2 主要调查内容 (11)5.2.1 滑坡 (11)5.2.2 崩塌(危岩) (12)5.2.3 泥石流 (12)5.2.4 岩溶塌陷 (12)5.2.5 采空塌陷 (13)5.2.6 不稳定斜坡 (13)6. 典型地质灾害详细勘查 (14)6.1 测量 (14)6.2 工程地质测绘 (14)6.2.1 工程地质剖面测绘 (14)6.2.2 测绘调查方法 (15)6.2.3 观测点的布置与测量 (15)6.2.4 野外记录的要求 (15)6.3 滑坡(不稳定斜坡)勘查 (15)6.4 崩塌勘查 (19)6.5 泥石流 (19)6.6 岩溶塌陷 (24)6.7 钻探 (26)6.8 地球物理探测 (26)6.9 山地工程 (27)6.10 样品采集与测试 (28)7. 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价技术要求 (28)7.1 区域地质灾害定量风险性评价技术要求 (29)7.2 单点地质灾害定量风险评价 (45)8. 成果提交 (51)8.1 文字报告 (51)8.1.1 技术要求 (51)8.1.2 提交报告 (51)8.1.3 报告提纲 (51)8.2 主要附图及附件 (51)8.2.1 图件目录 (51)8.2.2 附件 (52)8.2.3 技术要求 (52)附录A (53)A.1 滑坡野外调查表 (53)A.2 崩塌野外调查表 (56)A.3 泥石流野外调查表 (59)A.4 不稳定斜坡野外调查表 (61)A.5 地面塌陷野外调查表 (63)A.6 地裂缝野外调查表 (66)A.7 承灾体调查表 (68)A.8 一般地质环境点调查表 (69)附录B (71)1. 适用范围本技术指南规定了贵州省重点区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的一般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规范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构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各行业需要遵守一系列的技术规范。

本文旨在介绍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技术规范并展开论述。

一、地质调查规范在地质灾害治理中,地质调查是基础工作之一。

地质调查规范旨在确保地质调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质调查规范包括以下内容:1. 调查范围: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明确调查范围和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类型。

2. 调查方法: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现场实地勘察、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地质信息。

3. 调查数据分析与处理:对采集到的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绘制相关图件和报告,提供给后续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的依据。

二、地质灾害治理设计规范地质灾害治理设计规范是指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灾害治理设计时需要遵循的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设计规范包括以下内容:1. 灾害治理目标:明确治理设计的目标与指标,例如治理后的灾害风险降低程度、工程造价等。

2. 技术方案: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区域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理技术方案,并考虑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3. 工程设计:对各项治理工程进行详细设计,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工程参数计算等。

三、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规范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规范是指在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工程施工时需要遵循的技术规范。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规范包括以下内容:1. 施工组织设计:针对具体治理工程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包括施工队伍调配、进度计划等。

2. 施工工艺: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采用合理的工艺方法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3. 施工材料与设备: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设备,并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和设备符合规范要求。

四、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规范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规范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各行业需要按照统一的应急处置方案进行快速反应和灾后恢复。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因地质原因造成的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震等。

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和社会造成的损失,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十分必要。

一、调查工作的目的1.了解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和分布特点,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2.掌握地质灾害的成因机理,为灾害监测和预测提供依据;3.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档案,为灾后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步骤1.查阅资料。

收集与研究区域地质、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有关的历史资料和现场监测资料,对调查区域进行初步认识。

2.实地勘察。

根据调查的需要,对研究区域进行实地勘察,包括对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测量,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进行识别。

3.采取样品。

对于需要进行实验分析的情况,采取样品进行分析研究。

4.分析研究。

针对勘察和采取样品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研究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5.撰写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包括灾害防治建议、灾后处置工作等。

三、调查内容1.地质基础信息。

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岩性、地貌地形、地貌类型等。

2.地质灾害环境信息。

包括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等。

3.灾害类型及规模。

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的类型及规模。

4.破坏特点。

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情况、破坏程度等方面的情况。

5.原因分析。

包括灾害发生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6.防治对策。

包括针对不同类型的灾害制定的防治对策。

7.灾后处置与恢复。

包括灾后的抢险、救灾、清理、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四、调查工具1.远程测量工具。

包括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

2.实地测量工具。

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站仪、GPS等。

3.实验室工具。

包括岩土力学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等。

五、调查人员要求1.具有地质或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地质力学、水文学等专业知识;3.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4.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

地质灾害排查规范一、综述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是为了预防地质灾害而进行的识别和研究地质灾害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地点、形态、规模和程度,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或减少潜在的地质灾害危险。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监测状态。

因此,本规范的目的是提高地质灾害排查的效果和质量,以保障公众利益和环境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环境。

二、基本要求(1)地质灾害排查要求可靠、完整、准确、快速。

(2)地质灾害排查应以安全、科学、合理为原则,做到资料采集及时、精准、科学,形成规范、可靠、可行的处理方案。

(3)进行地质灾害排查,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把技术、科学的把关应用于排查的各个环节中,以确保准确可靠的排查效果。

(4)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应具体、准确、科学地称之,根据危险性分类认定危险源等级,制定适当的管控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损失。

(5)地质灾害排查应由专业人员参与,具体步骤要结合实际、及时更新,且在排查过程中记录每一步的具体细节。

三、施工细则(1)灾害可能性分析:分析是地质灾害排查的重要环节,要综合地质环境、地貌带、历史发展、流域气候、地表性质等多种要素,综合考虑过去发生的灾害情况,从地质灾害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险性。

(2)调查现场:调查现场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社会经济调查、实地勘查、监测、测试等环节。

(3)分析、归纳、评价:在分析过程中,应综合考察现场实测数据,认真研究可能发生灾害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程度,归纳整理,结合评价结果,判断排查结论。

(4)反馈建议:根据排查结果,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和减少将来可能发生的灾害损失,并反馈出具体的建议,包括监测诊断、除险思路、灾害防治措施、发展方向等信息。

四、完善管理(1)地质灾害排查中,应建立规范的排查流程,编制详细的排查报告,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2)排查结果要及时公布,明确处理意见,并定期对检查情况进行监督。

(3)完善相关的防灾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好应变准备,以备发生地质灾害时,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减少损失程度。

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

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

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地质勘查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的主要工作要求 can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质勘查是指通过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地质构造、岩石、矿产资源等进行系统性调查和分析,以获取地质信息,为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

三、工作部署原则
☛ 1、统一部署,统一要求,逐步推进的原则 ☛ 2、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3、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 ☛ 4、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 ☛ 5、采用点、线、面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地
方政府部门参与的原则 ☛ 6、调查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三、工作部署原则
1、统一部署,统一要求,逐步推进的原则
将遥感解译-野外核查-再解译贯穿于详细调查工作全过程,发挥遥感
技术优势,获得了常规调查方法难以获取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信 息,起到了先导和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了调查精度和工作效率。
二、技术路线
3、调查区采用重点调查区与一般调查区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将调查区划分为重点调
是核查解译的地质现象是否符合实际,二是核查实地存在而没有解译出来的地质 现象,对比研究实地情况与影像特征,补充和完善解译标志,提高解译精度和工 作质量。
对已有治理、勘查或调查资料的灾害点,根据已有资料的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
与完善,重点核查地质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
二、技术路线
地面调查:对于已成灾的已有地质灾害点或具有威胁对象的地质
☛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必须统筹考虑、统一部署,统 一技术思路与技术要求,综合考虑不同地区地质灾害 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统一规划,优先开展地质 灾害多发和社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逐步实施。
三、工作部署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 ☛ 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同时兼顾重要公共设施、 资源和环境。重点调查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影响经济建设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达到避 免“群死群伤”和重大经济损失的目标。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的通知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的通知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09.06.10•【字号】•【施行日期】2009.06.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矿产资源正文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的通知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现将《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印发给你们。

请你们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二○○九年六月十日福建省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福建省国土资源厅二○○九年六月)目录1总则1.1目的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定义2工作任务2.1调查对象2.2调查内容2.2.1一般性调查内容2.2.2具体内容2.3调查工作要求2.3.1一般性规定2.3.2调查工作对试验的要求2.4调查成果2.5建立群测群防网络3野外记录须知3.1野外调查记录要求3.2野外调查记录形式3.3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4成果资料4.1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4.2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4.3报告附表4.4报告附件4.4.1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调查报告4.4.2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4.4.3其它附件5组织形式及质量监控5.1组织形式5.2质量监控附件附表1 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程序附表2 房前屋后高陡边坡摸底调查表附表3 房前屋后高陡边坡野外调查表附表4 斜坡摸底调查表附表5-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5-2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续表5-1)附表6-1 滑坡调查表附表6-2 滑坡调查表(续表6-1)附表7-1 崩塌调查表附表7-2 崩塌调查表(续表7-1)附表8-1 泥石流调查表附表8-2 泥石流调查表(续表8-1)附表9 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附表10-1 地面塌陷调查表附表10-2 地面塌陷调查表(续表10-1)附表11-1 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附表11-2 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续表11-1)附表1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附表13 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表附表14 地质灾害点调查复核表附表15 工程治理地质灾害点调查表附表16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附表17-1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基本信息表附表17-2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基本信息表(续表17-1)附表18 县(市)滑坡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统计表1总则1.1目的通过开展全省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房前屋后高陡边坡详细调查、测绘与勘查,为群测群防、应急处置、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技术要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1:50000)是《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修编(2010~2020)》和《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

此项工作是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后,对全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监测预警、工程防治、避灾搬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支撑。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实际,特拟定本要求。

一、基本要求调查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调查重点。

(1)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结合调查区实际,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D2008-02)的相关规定。

(2)其他地质灾害调查,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年10月)的有关要求。

(3)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数据库建设,按《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0年2月)执行。

二、补充要求总结2013年度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经验,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在上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作如下补充要求。

(一)调查1、遥感(1)超前安排遥感资料处理和调查解译工作,重视远程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为地面调查、工程地质剖面布置、重点调查区确定、调查路线优化等提供依据。

(2)重点地段的遥感解译和地质灾害测绘,尽量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如SPOT-5、IKONOS、Quick Bird等)、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规划图(1:1万)和土地“二调”资料。

在地质灾害发展动态分析中,鼓励进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比,深化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及危害特点的研究。

2、地面调查测绘(1)以地质灾害隐患点核实和危险程度判定为核心,调查工作量不按点、线、面均匀布置。

对山区、丘陵区及位于盆地周缘沟口的居民点都应进行现场调查,无灾点的居民点填地质环境情况说明表,有灾点的按类型填调查表。

(2)针对地质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城镇和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部署1∶1万地质灾害测绘工作。

(3)工程地质剖面测制优先部署在典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第四纪地质作用活跃、人为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的地段。

3、典型灾点勘查本次详查原则上不部置钻探、槽探、浅井及物探等勘探工作,典型灾点的解剖分析可收集利用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成果资料。

4、灾/险情划分标准地质灾害灾(险)情等级的划分采用以下标准:5、记录和填表(1)对存在险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表上应注明责任单位、分管部门;在原有隐患点核查中,应调查已采取的措施(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等)情况并评估其有效性,提出是否可以核销的意见。

(2)泥石流调查表中的示意图采用遥感图像进行编辑,结合实际调查资料对“三区”界线、危险区和威胁对象等进行标注。

(3)不稳定斜坡不作为独立灾种进行记录,根据可能发生岩土体失稳地段的地形坡度,>45°的归入崩塌隐患点,≤45°的归入滑坡隐患点。

6、搬迁避让点评估对建议搬迁的居民点,就近有安置条件的应推荐候选搬迁避让点,并对避让点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简单评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做初步评估。

7、防灾知识宣传对排查出的每个新隐患点,均要现场发放地质灾害防避知识的宣传材料(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提供)并对群测群防员进行现场培训,对群众进行现场讲解。

(二)设计书和成果编制1、设计书编写参照如下提纲第一章前言第一节目标任务: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起始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等。

第二节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坐标范围或图幅及编号、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节以往工作程度:包括以往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工作情况和与本次调查有关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背景第一节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人类活动等。

第二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包括种类、分布、数量、规模与造成的危害及防治现状等。

第三章工作部署第一节工作部署原则:包括总体工作思路、技术路线和部署原则。

第二节总体工作部署:包括不同层次和各类地区的工作部署,分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三节工作安排:包括安排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量。

工作安排要详细具体。

第四章工作方法与技术要求需分节论述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地质灾害评价的方法与要求。

第五章实物工作量列表说明工作部署各类实物工作量。

第六章经费预算按国家相关预算编制办法编写。

第七章组织管理第一节组织管理措施。

第二节项目组人员组成及分工。

第八章管理措施第一节质量管理措施。

第二节技术保证措施。

第三节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等。

第九章预期成果成果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及附图、附表;提交成果报告时间。

附(插)图:a)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b)研究程度图。

c)工作部署图。

2、成果报告编写参照如下提纲第一章序言主要包括:工作任务;社会经济概况;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概况;以往调查工作程度;本次调查工作开展情况,完成的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二章地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等。

第三章地质灾害特征主要包括: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与形成条件;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与影响。

第四章专题分析根据当地地质灾害特征及防灾减灾需求,因需设置分析专题。

例如: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形成机理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对重要城镇、低丘缓坡项目区或库岸、河谷、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专题评价;等等。

第五章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评价;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分及其分区评价;重点地段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的区划与评价。

对适于山地城镇建设的连片低丘缓坡(8°~25°)区段应做重点评述。

第六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简述已编制(或已发布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点及施行情况;根据本次调查资料及取得的新认识,对已有规划的合理性进行评述,提出修订或调整建议。

监测预警建议:对现有监测预警工作进行评述,总结经验,指出问题;根据需求,对气象预警区划、需要进行专业监测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改进群测群防工作等,提出建议。

对专业监测隐患点,提出监测方案建议。

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建议:对已实施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情况进行评述,总结经验,指出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核实拟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隐患点,对搬迁避让条件、工程治理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进行评估,提出调整建议。

第七章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对收集数据来源、入库数据格式、图层投影方式等情况的说明。

第八章结论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其与工作设计的吻合程度;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改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建议;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下步工作建议等。

3、报告附件主要包括下表所列各项。

根据需要,可增加其他附件。

4、除按调查县域编制地质灾害分布图外,还应按1:5万图幅编制分幅图。

分幅图不提交纸介质成果,仅提交电子版;对原有村寨聚落信息,应结合调查和遥感数据进行修正;现有村寨不能删减。

5、按照《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信息化成果技术要求》开展数据库建设,对原数据库设计没有的本次新增的字段,以Excel格式提供。

注:“√”表示必须或推荐提交的附件附件1: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2008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2006 附件3: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信息系统建设要求,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14附录B(规范性附录)B.1 工作设计封面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设计书(仿宋体,小三)云南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设计(黑体,二号,粗体居中)承担单位(仿宋体,三号,粗体居中)年月日(仿宋体,三号,居中)扉页云南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设计(黑体,二号,居中)中标通知书编号:(仿宋体,四号)项目编码:(仿宋体,四号)承担单位:(仿宋体,四号)项目负责人:(仿宋体,四号)编写人:(仿宋体,四号)单位负责人:(仿宋体,四号)单位技术负责人:(仿宋体,四号)提交单位:(仿宋体,四号)(盖章)提交时间:(仿宋体,四号)B.2 成果报告封面云南省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成果报告(楷体,小三,粗体)云南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黑体,二号,粗体居中)承担单位(仿宋体,三号,粗体居中)年月日(仿宋体,三号,居中)扉页云南省××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黑体,二号,居中)项目编码:(仿宋体,四号)工作起止年限:(仿宋体,四号)编制单位:(仿宋体,四号)项目负责人:(仿宋体,四号)报告编写人:(仿宋体,四号)单位负责人:(仿宋体,四号)单位技术负责人:(仿宋体,四号)提交单位:(仿宋体,四号)(盖章)提交时间:(仿宋体,四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