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生态省——定义
生态省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省 级行政区域。生态省建设的具体内涵是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 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 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 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 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社 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到衡量某一特定城市是否是生态城 市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时,就必须 构建衡量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
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在理解生态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可
直接、全面反映生态城市特征的综合指 标
1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2)代表性原则
生态城市的内涵广泛、复杂,要求选用
% 达到功能 区标准
12 水环境质量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13 噪声环境质量 14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
15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工业用水重复率
千克/万元 <4.5 (GDP) 且不超过国家 总量控制指标 % ≥60 ≥40
生态县指标——环境保护21个
环 境 保 护 16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100 ≥80 无危险废物 排放 m2 ≥12 % 100 % ≥30 % 100 % ≥90 % ≥90 % ≥80 千克/公顷 <250 % 100 % % % 100 100 <10 %
生态市——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
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 (2)、全市80%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 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并获 命名。 (3)、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 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并为一级行 政单位,乡镇有专职的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环 境保护工作纳入县(含县级市)党委、政府领 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生态城市八大基本标准
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和人类福祉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生态城市需要满足以下八大基本标准:1. 城市规划与设计:生态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应基于生态学的原理,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等应充分考虑生态优先的原则,创造宜居、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
2. 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城市应充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强调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节能技术的推广以及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
3. 生态恢复与建设:生态城市应积极推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包括土壤、水体、植被等自然要素的恢复与保护,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4. 绿色交通与出行:生态城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等绿色交通方式,降低机动车使用,从而减少交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5. 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城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重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6. 绿色建筑与住宅:生态城市应推广绿色建筑和住宅,提高建筑的能效和环境质量。
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营造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7. 教育和文化传播:生态城市应加强生态教育和文化传播,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通过宣传、培训、教育等活动,使居民认识到自己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
8. 管理与政策:生态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政策体系,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序推进。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鼓励绿色发展、环保行为和创新技术应用。
以上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八大基本标准,这些标准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城市体系。
通过满足这些标准,生态城市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宜居、可持续的美好家园。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合理规划和科学建设,打造出环境优美、生态健康、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城市区域。
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下面将针对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应包括生态环境质量。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率等方面。
空气质量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市民的健康。
水质量方面,城市的河流、湖泊等水体应保持清澈、无污染,可以供人们娱乐、休闲和生活用水。
土壤质量也需要受到重视,要避免土壤污染和破坏,保持土壤的肥沃和健康。
植被覆盖率是评价城市绿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应该注重绿地的建设和保护,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其次,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资源利用和节约方面。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和过度开发。
评价城市的资源利用和节约可以从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考量。
城市要提倡节约资源的理念,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浪费,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随意扩张和占用农田。
再者,社会和谐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准之一。
城市的社会和谐包括居民之间的关系、社会治安、文化氛围等方面。
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可以从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治安状况、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价。
城市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丰富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
最后,绿色生态城区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方面。
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
评价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可以从城市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投入等方面进行考量。
城市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环境保护投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
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
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
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绿色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成为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规划的角度探讨生态城镇的建设。
一、生态城镇规划的定义与意义生态城镇规划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建设生态城镇为发展目标,通过规划设计和技术手段,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
其意义在于实现人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
二、生态城镇规划的原则和方法1. 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城市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合理确定城市定位和功能,绿色空间比例和保护比例等指标。
2. 协同发展原则。
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 节约利用原则。
注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采取低碳、节能、环保的建设方式,优化城市布局和扩建方式,避免过度开发。
4. 以人为本原则。
注重人文关怀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高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生态城镇规划的方法包括:系统设计法、场地分析法、模拟技术和数据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科技手段和实验研究来优化城市规划。
三、生态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1. 创新城市设计。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上,运用创新技术和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品质和可持续性,打造生态友好的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投资。
2. 优化交通网络。
构建便捷、低碳、环保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可达性和宜居性的平衡。
3. 提高自然环境保护。
保护和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生态系统保护网络,促进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落实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完善公共设施服务网络,提供更好、更全面、更便利的社会公共服务。
5. 推广低碳环保新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提倡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新型生活方式。
新形势下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新形势下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研究孙静(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阳550004)摘要:生态文明城市是一种崭新的城市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的背景下,通过对生态文明城市内涵的理解,构建了以城市生态文化为核心,以文化先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健康、居住适宜为目标的城市生态文明评估指标体系。
并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一、引言生态文明理念源远流长,《管子》中追求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建设准则,古代原始部落存在的生态文明实践,都表明了古人对理想生存环境的追求与城市建设中朴素的自然观。
近代的工业革命创造前所未有财富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种种弊病,为解决这些危机,从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到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开端、现代生态城市思想源泉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从保护环境成为城市规划界的思想共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1]。
每一种理论的提出,既是人类对自身历史与现实的反思,更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因此,探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生态文明城市的定义及内涵2.1生态文明城市定义要构建生态文明城市,首先要对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进行界定,生态文明城市是在对城市复合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理论应用到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
2.2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根据对生态文明城市的界定,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见图1),包括以下方面:一、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哲学指导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
生态文化强调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的保护,并将文化渗透到各个层面。
二、生态经济:城市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一方面,新形势下经济发展定位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另一方面,生态经济强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强调经济的多样化和发展特色化[4]。
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
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t课题组生态城市(ecopolis)是本世纪80年代国际上刚刚出现的全新概念,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一种理论构想。
这种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并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居民安居乐业的人类住区。
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简单地说,生态城市就是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栖境。
自从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人们就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生态城市?即用哪些标准来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生态城市?只有解决这一问题,生态城市才会由一个笼统的概念成为一种明晰的目标。
系统对现代城市发展进行有效的监测、监控,促进城市可持续合理发展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大中城市关注的问题和重点开展的工作。
遥感技术具有对城市现状和发展进行快速和大面积调查和监测的优势。
它是在本世纪六十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探测技术,以其宏观性、多时相、多波段等特征为监测和了解城市提供了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方法,为城市生态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近30年来,国际上用航空相片进行的城市遥感专题研究日趋成熟。
我国的城市环境遥感刚刚起步,1980年云南腾冲航空遥感试验初见成效:1980)1983年的津渤环境遥感试验将遥感技术从/农村0引入了城市;1983)1985年北京进行了航空遥感实验,对北京的土地利用、旧城改建、建筑密度、人口、园林绿地、环境保护、地质背景等领域作了详细的探讨;南京地理研究所用多时相航空相片进行了苏、锡、常三市用地结构演变及城市环境容量研究。
1988)1991年和1993)1995年上海市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城市建设现状、市区交通状况、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城乡土地利用现状与滩涂资源调查等综合调查研究; 1995年12月,重庆市也完成了遥感综合调查研究工作。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重要的任务。
一、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首先,可以对城市的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评估,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
其次,可以通过对指标的评价来发现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最后,可以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城市水质量、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1、城市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城市空气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了PM2.5、PM10、SO2、NO2等多个指标。
其中,PM2.5指标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个指标,也是评估城市生态环境中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2、城市水质量城市水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评价城市水质量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了地下水水位、地下水盐度、COD、BOD、总氮、总磷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评价城市水质量的状况。
3、城市噪声污染城市噪声污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之一。
城市噪声污染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噪声强度、噪声频率、噪声覆盖面积等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城市噪声污染状况。
4、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问题。
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指标体系包括了垃圾填埋污染、废水处理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价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状况。
三、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进行多维度的评估。
评价方法包括了对指标的评分、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展示等。
“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
龙源期刊网
“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
作者:
来源:《地理教育》2011年第06期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日前建立了一套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包括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生态代谢网络建设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指标包括:生态用水占用率一般应低于35%;生态服务用地面积一般应不低于建设用地的两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一般不低于10%,强热岛效应地区(温差超过2℃)面积率一般不超过10%;本地物种比例一般不低于65%等等。
理想的人居环境包括:生态交通网络覆盖人口超过城市人口的80%;居民步行到最近的大片绿地时间不超过10分钟;城区人均生态服务用地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其中人均湿地面积不小于3平方米;从居住点到工作地点乘公交车正常情况下不超过30分钟等等。
一个生态良好的城市少不了健全的代谢系统,包括本地食品生产和消费占城市总生产和消费需求的百分比不低于50%,高效率的污水处理和节水设施,70%的生活垃圾在社区就地减量化和资源化等具体指标。
▲
摘自2011年《人民日报》。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角度)(郭秀锐等,2001)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应满足以下八项标准:(1)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3)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4)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5)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6)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7)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8)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
(1)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在自然物质——经济物质——废气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产出多,废弃物排泄少。
该系统的有效运行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表现为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的倒金字塔结构。
(2)高效率的流转系统以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为支撑骨架,为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流的运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在加速各种流动的有序运动中,减少经济损耗和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3)整体性和前瞻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规划,建设,管理城市时,不仅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协调发展,而且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社会,后代的发展需求。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不会因眼前利益而用“掠夺”其他地区的方式换取自身暂时的“繁荣”,或牺牲后代的利益来保持目前的发展。
(4)高质量的社会人文环境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基础和智力条件之一,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医疗条件和相合的社区环境。
(5)环境质量指标国际化生活环境优美,管理水平先进,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际水平。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指标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指导原则和评价指标摘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人们对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也有所了解。
因此,经济发展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现代城市日益拥挤和污染扩散化,各种类型的污染对人类住区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的紧急状况,让人们认识到不断寻求自然共存之道,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路。
要解决城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矛盾,必须对城市进行有效规划和有效利用,因此国家提出了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概念。
关键词:城市;生态景观;原则引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城市建设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建设原则,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从城市独有的原始特点出发,在保证不会破坏架构的情况下,通过保留当地独有的城市风貌,进行个性化塑造,完善基础设施,为农村人民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游客能够充分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效带动城市旅游事业的稳定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构建是实现城市建设的关键。
1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含义当今的城市系统是具有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的复杂生态系统。
在当今城市居民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在设计和配置城市生态景观时,不仅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到通过提升人们的居住生活环境来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这需要城市致力于可持续的城市绿化发展,通过大规模绿化、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和能源等措施。
城市生态景观主要包括郊区森林、、草原、绿色廊道、水体等能够提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
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主要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更加注重城市景观空间结构,理顺廊道、沉积物、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和空间分布。
做到根据不同方法,为建筑选择合适的美学价值观念对其开展研究。
2我国城市生态现存的问题1.缺乏本土特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城市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地交流紧密、彼此渗透,逐渐出现了文化趋同的现象,给地域文化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章引言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生态城市作为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新途径,在近年来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但是,目前国内缺乏科学、系统、可行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制约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的重要性2.1 生态城市的重要性城市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但城市也是生态问题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方。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的下降、自然资源的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严重制约。
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2.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提高生态城市建设科学性和准确性、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评价指标的设置和评价结果的分析,可以反映生态城市的现状和问题,为发现生态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1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已经成为生态城市的标准。
它反映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是评价城市生态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3.2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1)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城市在环境、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的指标,建立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城市管理、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指标体系。
(2)科学性原则:建立评价指标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指标之间要符合科学原理,指标数量要适中。
(3)实用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有利于掌握城市环境状况和评价结果。
3.3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1)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垃圾处理、生态保护、水土流失和土地利用等方面指标。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一个地区、国家或者企业生态
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工具。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生态保护指标和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三大类。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包括大气环境、水质、土壤等方面的指标。
其中,大气环境指标可以包括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空气净化
设施覆盖率等;水质指标可以包括水体总磷、总氮、COD等污染物浓度以及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土壤指标可以包括土壤质量、重金属污
染等相关指标。
生态保护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指标。
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可以包括濒危物种保护、生态景观保护等;资
源节约利用可以包括节能减排、可持续利用等。
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主要考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包括
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指标。
其中,经济增长指标可以包括地
区生产总值、对外贸易额和能源消费等;社会进步指标可以包括公共
服务水平、人均医疗卫生水平等。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
护的重要框架。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科学评价,可以帮助地方政府、企
业等相关部门发展出更有效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方案。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建设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保护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生态城市是一种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人类为核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城市形态。
同时,生态城市也是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准。
那么,在建设生态城市时,如何确定评价标准?如何进行评估?下面将详细介绍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和评估方法。
评价标准:1、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包括水、空气、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生态城市应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并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的干扰。
2、城市景观质量:城市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良好的景观设计能够缓解城市压力,增加城市文化内涵。
评价城市景观质量需要考虑绿化率、景观多样性、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等因素。
3、能源和水资源利用:能源和水资源利用也是生态城市的关键指标。
优化城市布局、建筑设计和设施管理,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提高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措施。
4、低碳交通体系:低碳交通旨在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降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改善交通状况。
评价低碳交通体系需要考虑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交通模式的选择、非机动化交通的发展和交通安全等因素。
5、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治理是保障城市空气、水质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挑战。
评价环境污染治理需要考虑排放标准、污染物监测和管理手段等因素。
评估方法: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上述几种评价标准的因素。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以下步骤进行评估:1、建立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标准建立指标体系。
指标应该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际性,能够反映出城市生态发展的整体情况和重点问题。
2、数据收集:收集城市的相关数据,包括环境质量数据、资源利用数据、交通数据、人口数据等。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是指在城市建设中,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和有效管理,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首先,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空气质量可以通过监测PM2.5、PM10、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浓度来评价,水质情况可以通过监测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微生物等指标来评价,土壤污染可以通过监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情况来评价,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调查当地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来评价。
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其次,资源利用效率也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准之一。
资源包括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评价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从资源利用率、能源消耗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来考量。
城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越高,说明城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再次,社会经济发展也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包括城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就业率、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
绿色生态城区应该注重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最后,居民生活质量是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包括居民的生活环境、居住条件、教育医疗资源、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
绿色生态城区应该注重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条件,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丰富文化娱乐设施,让居民在城区中生活得更加舒适、便利。
综上所述,评价绿色生态城区的标准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考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合理的考量和评价,才能真正客观地评价一个城区是否达到了绿色生态的标准。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持 续发 展 的重要 性 ,可 持续 发展 不仅 仅是 经济 和 社会 的可 持 地成效 ,其 中德 国的埃尔兰根 市被确定 为最接近 生态城市 的城
公 共 管理 Ⅱ
生态城市建设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纪晓 东 代 同亮
前 言 :随着社 会 的发 展 ,作 为人 类城 市建 设发 展方 向的 洁 、优 美、舒适 、安全 ,失业率低 、社 会保障体系 完善,高新 生态 城市 建设 逐渐 引起 社 会各 界 的广泛 关注 。本 文在 研 究 国 技术 占主导地位 ,技术 与 自然达到 充分融合,最大 限度 的发挥
广 、信 息 多的教 育作 用 ,努力 占领职 工 思想 阵地 。
政 治工 作 的方法 和手 段应 该 率先 有所 突破 。电化 、 电信 、电 参 考文 献 :
脑 也 应 是思想 政 治工 作适 时选 择 的最 佳教 育工 具 。当前 及 今 [ 1 ] 侯宁 .浅谈公路体制改革过程 中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 后 要 掌握 并运 用好 互 联 网络这 个 “ 第 四媒 体 ”,使 思想 政 治 要性 .中国公路 人 . 2 0 0 8 年9 月 工 作 的 内容在 互联 网上 占有一 席之 地 ,要研 究 网络特 点 ,趋 [ 2 ] 毛尚平 . 浅谈公路体 制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团 利 避 害 ,开展 网络 宣 传 。公路 部 门的局 域 网 、 电子 邮件 等现 结报 . 2 0 0 3 年9 月
的关键所在 ,为生态城市 的建设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
社会 、 自然 的顺 序 依次进 行 分解 ,其 中在经 济系 统 中的经济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逐渐显现,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各地开始逐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然而,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来衡量其成效。
本文将探讨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1.生态环境指标生态城市建设首要考虑的指标就是生态环境指标。
其中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方面的指标,这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大气污染的指标可包括PM2.5、NOx、SOx等,而水环境的指标则包括COD、BOD、TN、TP等,土壤方面可从重金属、有机物、PH值等角度考虑,另外,由于城市噪声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噪声污染指标也是不可或缺的。
2.生态景观指标除了生态环境指标之外,生态景观指标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景观指标包括园林绿地覆盖率、湿地面积、城市森林覆盖率等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生态景观状况,也能够展示出生态城市的美丽与舒适。
3.交通、居住、能源等指标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和景观,还需要从交通、居住、能源等多个角度考虑。
其中可包括公共交通的完善程度、住宅用房面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既能够反映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能够体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方法1.多维度综合评价法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一个多维度综合评价法来衡量其成效。
这种方法可以将生态环境指标、生态景观指标、交通、居住、能源等各个方面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全面地了解生态城市建设的情况,并依据评价结果通过调整来优化生态城市建设。
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它可以将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可以代表全部信息的主成分。
这种方法使评价数据简化,同时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交通、居住、能源等方面。
3.AHP法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在生态建设中也可以应用。
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
( 1 )指标 体 系 不全 面 ,层 次结 构 不 文 化 等 多 方 面 ,而 国家 生 态 城 市 指 标 体 合 理 系 只 列 出 了城 市化 水 平 、采 暖 区 集 中供 热 普 及 率 和公 众 对 环 境 的满 意 率 三 个 指 标 ,不能 全面 反 映城市 社会 发 展状况 。 ( 2 )指标 体 系未 分配 权重 权 重 是 反 映某 一 指 标 在 整 个 评 价 体 系 中相 对 重 要 程 度 的定 量 分 配 ,而 国 家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中并没有考虑各指标 对 实 现生 态 城 市 总 目标 的权 重 ,并 且 指 标 权 重 的分 配 得 当 与否 ,关 系 到 整 个 指 标 体 系能否 客 观反 映考 核对 象 的实 际 。 ( 3 )指标 体 系不 能体 现 各城 市 的 特 点 国家 颁 布 实 施 的指 标 体 系 虽 能够 反
0 . 0 1 7 1 0 . O 5 1 2
济 经济水平 发 展 经济结 构 城市 化 住房保 障
农 民年人均纯收入 人均T业增加值 ★ 第三产业 占 G D P比例 # 城市化水 平指数 # 人均住 房面积★
二氧化硫 日 平 均浓 度达二级标准天数 ★ 0 . O 5 1 2 水 环境质量 声 环境 质量 城市水环境功能 区水 质达标率 集 中式饮用水水 源达标 率 环境噪声达标 区覆 盖率 万元 G D 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元 G D P氨氮排放量 ★ 污染 物排放 强度
1 . 生态 城市 的概 念 生态城 市的概念是在 2 0世 纪 7 0 年 代 联 合 国教 科 文 组 织 发 起 的 “ 人 与 生 物 圈 ” 研 究 计 划 中首 次 提 出 来 的 。有 关 生 态 城 市 的 概 念 和 内 涵 先后 出 现过 三 种观 点 。第 一 种 观点 将 生 态城 市 进 行 简 单 化 和 现 实 化 ,第 二 种 观 点 将 城 市 完 美 化 和 理 想 化 。 目前 , 国 内外 学 者 普 遍 接 受 和 认 同 的 是 第 三 种 观 点 。该 观 点 认 为 生 态
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
载能力 , 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是
—
—
体 现 人 与 自然 、 人工 环 境 与 自然 环 与 , 过 长 期 的 恢 复 和 建 设 , 通 建立 起 新
前 提 和 条 件 。申奥 成 功 后 , 京 在 2 0 境 的协调共进 ; 北 02 高效性——倡导提高资 的社 会、 经济和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 使 持 以保证 年 发布 了 《 京 奥 运 行 动 规 划 》 首 次 提 源 能 源 的 利 用 效率 ; 续 性 — — 合 理 配 生态 系统 从失衡转 向良性循环 , 北 , 出建 设 生 态 城 市 的 目标 , 以 “ 色 奥 置资源维持 可持续 发展 ; 并 绿 整体性——社 城 市 本身 得 以永 续 发 展 。 运 ” 作为 解 决 环 境 与 发展 问题 的方 案 。 会、经济和 自然生态均衡 发展 ; 区域性 2 0 年初 , 05 生态 城 市 的建 设 目标 被 写 入 新修 订 的 《 京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 2 0 ~ 北 (0 4
面临的主要 问题 , 结合实 际提 出相应对 在 的环 境 问题 , 根源 多 在 于 城 市 生 态 系 建设 目标 的确立 、 特征指标的设 定以及
策思 路 。
统 的构 建 过程 中没有 根 据 自然 规律 做 出 正 确 的 决 策和 行 动 , 使 生 态 平 衡 转 向 致 不 适 于生 活和 生 产 的 状 态 。
规划,并与当前制订的 “ 十一五”时期的各项规划相衔接, 将生态城市的建设放入优;可持 续 发展
中图分类号:F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
规划 、 设计 , 确保人类的任何 活动都 不
功 同 2 世 纪 前 2 年 是 北 京 的 重 要 发 展 构合 理 、 能高 效 、关系 和 谐 的 城 市 生 超 越 生 态 系统 的承 载 限 值 , 时通 过 机 l 0 它 和 科 管理 措施 和 全 民参 机 遇 期 , 此 期 间大 幅 提 升 生 态 环 境 承 态 系统 , 具 备 五 个 基 本 特 征 : 谐 性 制建 立 、 技 手 段 、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 At first t he ideology about building ecocity was put forward upon on t he connotation of ecocity. Then 44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 rom more t han 100 indicators about economy ,society ,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to const ruct an integrated indicator system. Finally , t he standards were int roduced and adopted to evaluate t he progress in building ecocity.
面积的比重 。 第五 , 生态环境指标 。包括城市人均绿地
面积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城市污水处理率 、 城市汽化率 、生活垃圾处理率 、工业固废综合 利用率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自然保护区覆盖 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各类环境功能区达标 率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系数 、万元工业产 值废气排放系数 、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物排放 系数 、废气排放密度 、废水排放密度 、固体废 物排放密度 。
环境导报 2001 年第 1 期 No11 ,2001 Environment Herald 文章编号 : 1003 - 9821 (2001) 01 - 0005 - 04
生态城市建设的 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盛学良1 , 彭补拙1 , 王 华2 , 吴以中3 (11 南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 江苏 南京 210093 ;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 、社会 、人 口 、科技 、资源与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 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的系统工程 。 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 、生态学 、环境科学 、人口 学 、系统工程学 、技术学 、经济学 、社会学 、法学 、 伦理道德学等许多相关领域 ,其思想有着极为 深刻的哲学背景 、社会背景乃至心理背景 。生 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可归纳为 : 一 、通过系 统调控 ,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为基础和条件 ,以培植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 先导和手段 ; 二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战略 ,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 ; 三 、人口由 过快增长向控制人口数量 、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 人口科技文化素质方向转变 ; 四 、完善市场机 制 ,通过资源价值化将资源消耗核算和生态环 境损失测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逐步建 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 ; 五 、开 拓资源产业化市场来缓解资源供给和环境恶化 的压力 ; 六 、采用政策宏观干预 、公众理性参与 和区域性法律 、技术 、行政 、经济手段 ,在时空耦 合度上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 、资源 、生态环境之 间保持和谐 、高效 、优化 、有序的发展 。生态城 市建设将最终在确保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获得 稳定增长的同时 ,使城市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 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 理想的协调发展的优化组合状态 ,以便在空间 结构 、时间过程 、整体效应 、协同性等方面使城 市与周围区域的能流 、物流 、人流 、技术流 、信息 流达到合理流动和分配 ,从而提高城市可持续 发展能力 。
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和设计原则 ,首 先建立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2〕。系统的 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层次性 。城市是由许多同 一层次 、不同作用与特点的功能团以及不同层
盛学良等/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专 论
次的复杂程度 、作用程度不一的功能团所构成 。 生态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求在各种约束条件 下 ,所有功能团能持久 、有序 、稳定和协调地发 展 ,这就是该层次结构模型的目标层 。在目标 层下 ,可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 ,称之为准则层 , 包括社会进步准则层 、经济发展准则层 、科技与 教育准则层 、资源支撑条件准则层 、生态环境准 则层和人口与生活准则层 。在每一个准则层 下 ,又有许多具体指标 ,它们共同组成区域可持 续发展指标体系 。本研究共提出了下列 100 多 个有关指标 :
5
盛学良等/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专 论
和人民生活等均有较大幅度改善 。但在推进区 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数量和质量均不能适应 区域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城市 化滞后于工业化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经 济外向度较低 、城镇布局混乱 、规模过小 、公共 基础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 、旧城区超强度 开发建设 、城镇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 、周边的 乡村建设与之不相适应 、产业结构雷同 、工业 结构高度雷同等现象十分普遍 , 城镇聚集 ( 人 口和产业等要素) 效益和扩散效益低下 , 作为 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仍处于粗放经 营阶段 , 资源浪费惊人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十分严重 。
SHENG Xue2liang1 , PENG Bu2zhuo1 , WANG Hua2 , WU Yi2zhong3 (11 Urban Re source s Science s Dep 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3 , China ;
第三 , 科技与教育指标 。包括科教投入及 占 GDP 和财政支出的比例 、文教卫生投入及占 GDP 和财政支出的比例 、高等教育入学率 、受 高等教育人口数 、平均受教育年数 、万人中小学 教师数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 、科技贡献率 、人 均公共藏书量 、文盲率 、人均识字率 。
第四 , 资源支撑条件指标 。包括人均耕地 面积 、人均水资源量 、人均林地面积 、人均矿 产资源 、单位 GDP 能耗 、单位 GDP 用水量 、森 林覆盖率 、人均能耗 、人均生活用水量 、人均 生活用电量 、生物多样性指数 、受灾面积占总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始终以较高的速度保
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 区域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 ,区域功能
收稿日期 : 2000 - 12 - 11 基金项目 : 江苏省“333 跨世纪学术 、技术带头人培 养工程”科研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 (49831070 ) 和 江 苏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B K 99106) 作者简介 : 盛学良 ( 1963~ )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在读博士生 , 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及生态 环境 、环境管理与规划等研究 , 在国内核心刊物上 发表了 20 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
出各指标因子的量化评价标准值 。
关键词 : 生态城市 ; 指标体系 ;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 X32. 013
文献标识码 : A
Persp ective on Ideology a bout Building Ecocity and It s Standards for Evaluating Ecocity
6
早 在 1990 年 美 国 生 态 学 家 Richard Register〔1〕就提出“生态结构革命”的倡议 ,并提 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计划 。我国城市化进 程缓慢 ,城市发展基础薄弱 ,起点较低 ,生态城 市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生态城市建设将 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 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 但当前迫切需要从国情和各地城市发展的实际 出发来寻求和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城市建 设道路 , 开展下列基础性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 一 、以区域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 大力倡导生态 价值观 ,制定发展行动计划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 的示范性工程 ,从系统的平衡 、共生及资源循环 利用等方面来分析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能源 、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 二 、根 据城市的功能类型 、区位条件 、工业化程度 、资 源支撑条件 、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水平等 ,分 区分类从产业聚集 、人口聚集和重大基础设施 工程三个方面来考察和调控城市发展过程中生 态环境系统的响应关系与作用机制 ,加强城市 生态重构和生态修复工作 ; 三 、遵循城市生态 学原则 ,提出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逐步调整城 市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区位功能 ,建立起符合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能源节约型城市社会经 济体系和生活消费模式 ; 四 、在充分发挥城市 的聚集效益和现有经济实力的同时 ,提高其扩 散功能 ,通过竞争与合作 ,从区域获得发展的外 部动力 ,以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社会 、经济 、环境 等的可持续发展 。而其关键是如何在推进城市 化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 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战 略 ,科学合理地规划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等规 模和速度 ,制定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依托的经 济政策 ,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 设 ,包括道路建设 、给排水 、园林绿化 、交通 、邮 电 、通讯 、教育 、文化 、科技 、医疗卫生 、体育 、社 会福利 、环境保护设施 ( 污水处理 、固废无害化 处理等) ,注意和控制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所引 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 。 2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21 河海大学 水电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8 ; 31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 : 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 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从 100
多项有关指标中筛选出 44 个主要指标 , 成能反映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 并提
Key words : ecocity ; indicator system ; evaluating stand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