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积的比重 。 第五 , 生态环境指标 。包括城市人均绿地
面积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城市污水处理率 、 城市汽化率 、生活垃圾处理率 、工业固废综合 利用率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自然保护区覆盖 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各类环境功能区达标 率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系数 、万元工业产 值废气排放系数 、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物排放 系数 、废气排放密度 、废水排放密度 、固体废 物排放密度 。
第一 , 社会进步指标 。包括城镇化水平 、 各类案件发案率 、万人公务人员数 、城市人均拥 有道路面积 、万人拥有病床数 、万人卫生技术人 员数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万人拥有标准公交 运营车辆数 、人均保险额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 率 、城镇失业率 、人民群众上访数 、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例 、贷 ( 客) 运周转量 、邮电业务总量 、 人均财政收入 、人均财政支出 、城市化率与工业 化率之比 。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 、社会 、人 口 、科技 、资源与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 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的系统工程 。 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 、生态学 、环境科学 、人口 学 、系统工程学 、技术学 、经济学 、社会学 、法学 、 伦理道德学等许多相关领域 ,其思想有着极为 深刻的哲学背景 、社会背景乃至心理背景 。生 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可归纳为 : 一 、通过系 统调控 ,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为基础和条件 ,以培植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 先导和手段 ; 二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战略 ,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 ; 三 、人口由 过快增长向控制人口数量 、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 人口科技文化素质方向转变 ; 四 、完善市场机 制 ,通过资源价值化将资源消耗核算和生态环 境损失测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逐步建 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 ; 五 、开 拓资源产业化市场来缓解资源供给和环境恶化 的压力 ; 六 、采用政策宏观干预 、公众理性参与 和区域性法律 、技术 、行政 、经济手段 ,在时空耦 合度上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 、资源 、生态环境之 间保持和谐 、高效 、优化 、有序的发展 。生态城 市建设将最终在确保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获得 稳定增长的同时 ,使城市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 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 理想的协调发展的优化组合状态 ,以便在空间 结构 、时间过程 、整体效应 、协同性等方面使城 市与周围区域的能流 、物流 、人流 、技术流 、信息 流达到合理流动和分配 ,从而提高城市可持续 发展能力 。
第二 , 经济发展指标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人均 GDP 、经济持续增长率 、GDP 年增 长率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从业系数 、各 分区 人 均 GDP 变 动 系 数 、第 三 产 业 产 值 占 GDP 比重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人均粮食 产量 、人均年末工业固定资产原值 、人均年末工 业固定资产净值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工 业劳动生产率 、工业资金利税率 、经济外向度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地方财政收入 、实际利用 外资 、经济密度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产业 结构指数 、产值利税率 、资金利税率 、经济效益 系数 、土地产出率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
第三 , 科技与教育指标 。包括科教投入及 占 GDP 和财政支出的比例 、文教卫生投入及占 GDP 和财政支出的比例 、高等教育入学率 、受 高等教育人口数 、平均受教育年数 、万人中小学 教师数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 、科技贡献率 、人 均公共藏书量 、文盲率 、人均识字率 。
第四 , 资源支撑条件指标 。包括人均耕地 面积 、人均水资源量 、人均林地面积 、人均矿 产资源 、单位 GDP 能耗 、单位 GDP 用水量 、森 林覆盖率 、人均能耗 、人均生活用水量 、人均 生活用电量 、生物多样性指数 、受灾面积占总
6
早 在 1990 年 美 国 生 态 学 家 Richard Register〔1〕就提出“生态结构革命”的倡议 ,并提 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计划 。我国城市化进 程缓慢 ,城市发展基础薄弱 ,起点较低 ,生态城 市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生态城市建设将 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 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 但当前迫切需要从国情和各地城市发展的实际 出发来寻求和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城市建 设道路 , 开展下列基础性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 一 、以区域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 大力倡导生态 价值观 ,制定发展行动计划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 的示范性工程 ,从系统的平衡 、共生及资源循环 利用等方面来分析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能源 、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 二 、根 据城市的功能类型 、区位条件 、工业化程度 、资 源支撑条件 、产业结构 、可持续发展水平等 ,分 区分类从产业聚集 、人口聚集和重大基础设施 工程三个方面来考察和调控城市发展过程中生 态环境系统的响应关系与作用机制 ,加强城市 生态重构和生态修复工作 ; 三 、遵循城市生态 学原则 ,提出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逐步调整城 市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区位功能 ,建立起符合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能源节约型城市社会经 济体系和生活消费模式 ; 四 、在充分发挥城市 的聚集效益和现有经济实力的同时 ,提高其扩 散功能 ,通过竞争与合作 ,从区域获得发展的外 部动力 ,以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社会 、经济 、环境 等的可持续发展 。而其关键是如何在推进城市 化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 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战 略 ,科学合理地规划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等规 模和速度 ,制定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依托的经 济政策 ,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 设 ,包括道路建设 、给排水 、园林绿化 、交通 、邮 电 、通讯 、教育 、文化 、科技 、医疗卫生 、体育 、社 会福利 、环境保护设施 ( 污水处理 、固废无害化 处理等) ,注意和控制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所引 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 。 2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Key words : ecocity ; indicator system ; evaluating standards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生 态环境的方针政策 , 指明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的发展方向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不少省和自治区均结 合本地 区 实 际 情 况 制 定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规 划 方 案 。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其目的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 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主线 , 促进城市生态效 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 为人类 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 1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环境导报 2001 年第 1 期 No11 ,2001 Environment Herald 文章编号 : 1003 - 9821 (2001) 01 - 0005 - 04
生态城市建设的 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盛学良1 , 彭补拙1 , 王 华2 , 吴以中3 (11 南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 江苏 南京 210093 ;
21 河海大学 水电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8 ; 31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 :源自文库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 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从 100
多项有关指标中筛选出 44 个主要指标 , 构成能反映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 并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始终以较高的速度保
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 区域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 ,区域功能
收稿日期 : 2000 - 12 - 11 基金项目 : 江苏省“333 跨世纪学术 、技术带头人培 养工程”科研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 (49831070 ) 和 江 苏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B K 99106) 作者简介 : 盛学良 ( 1963~ ) , 男 , 高级工程师 , 在读博士生 , 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及生态 环境 、环境管理与规划等研究 , 在国内核心刊物上 发表了 20 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
SHENG Xue2liang1 , PENG Bu2zhuo1 , WANG Hua2 , WU Yi2zhong3 (11 Urban Re source s Science s Dep 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3 , China ;
5
盛学良等/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专 论
和人民生活等均有较大幅度改善 。但在推进区 域城市化过程中 ,城市数量和质量均不能适应 区域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城市 化滞后于工业化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经 济外向度较低 、城镇布局混乱 、规模过小 、公共 基础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 、旧城区超强度 开发建设 、城镇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 、周边的 乡村建设与之不相适应 、产业结构雷同 、工业 结构高度雷同等现象十分普遍 , 城镇聚集 ( 人 口和产业等要素) 效益和扩散效益低下 , 作为 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乡镇企业仍处于粗放经 营阶段 , 资源浪费惊人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十分严重 。
21 Hydro electric College of Hehai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8 , China ; 31 J iangsu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stitute , Nanjing 210029 , China)
Abstract : At first t he ideology about building ecocity was put forward upon on t he connotation of ecocity. Then 44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 rom more t han 100 indicators about economy ,society ,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to const ruct an integrated indicator system. Finally , t he standards were int roduced and adopted to evaluate t he progress in building ecocity.
出各指标因子的量化评价标准值 。
关键词 : 生态城市 ; 指标体系 ;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 X32. 013
文献标识码 : A
Persp ective on Ideology a bout Building Ecocity and It s Standards for Evaluating Ecocity
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和设计原则 ,首 先建立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2〕。系统的 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层次性 。城市是由许多同 一层次 、不同作用与特点的功能团以及不同层
盛学良等/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专 论
次的复杂程度 、作用程度不一的功能团所构成 。 生态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求在各种约束条件 下 ,所有功能团能持久 、有序 、稳定和协调地发 展 ,这就是该层次结构模型的目标层 。在目标 层下 ,可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 ,称之为准则层 , 包括社会进步准则层 、经济发展准则层 、科技与 教育准则层 、资源支撑条件准则层 、生态环境准 则层和人口与生活准则层 。在每一个准则层 下 ,又有许多具体指标 ,它们共同组成区域可持 续发展指标体系 。本研究共提出了下列 100 多 个有关指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