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4第3章第2节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选修4第3章第2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教案)[课标要求]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一、独立战争中大陆军的总司令1.临危受命的总司令(1)青少年时代:乔治·华盛顿1732年2月22日出生在弗吉尼亚,在农场里度过了少年时代。
后来,他在英国殖民军中服役,多次参加对法国人的战斗,到1758年回到弗吉尼亚过了十多年种植园主的生活,逐渐对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政策感到不满。
(2)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1774年9月至10月,他以弗吉尼亚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费城举行的第一届大陆会议。
大陆会议宣布可以用武力反抗英国的压迫。
(3)受命于大陆军总司令:1775年4月举行第二届大陆会议。
大陆会议决定:把汇集在波士顿附近的民兵整编为大陆军。
华盛顿被大陆会议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2.为美利坚的独立而战(1)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华盛顿下令向全体官兵宣读这个文件,以此激励每一个官兵更加忠诚英勇地战斗。
(2)战争初期,大陆军曾连连失利,华盛顿更加坚定沉着,并且充分施展出高超的指挥艺术。
(3)1776年华盛顿指挥军队奇袭特伦顿;1777年1月3日,巧袭普林斯顿;接连的胜利使美军士气大振,也赢得了一个休整的机会。
1777年10月,在华盛顿的指挥下,美军终于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不仅使美国摆脱了军事上的劣势,而且也直接促成法国与美国签订了同盟条约和通商条约。
(4)美国独立战争已扩大为国际性的反英战争,英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既不依赖外国,也不为英国的诱降所惑,始终忠于美国人民的独立事业,指挥大陆军继续进行斗争,并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5)1781年以后,华盛顿认识到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成熟。
9月5日,华盛顿率领秘密南下的美军与法军会师。
10月9日,在约克镇华盛顿亲自点燃了向英军发起总攻的第一炮。
高考物理二轮复习 选考强化练4 选修34

选考强化练(四) 选修3-4(时间:20分钟 分值:45分)1.(1)(5分)一列沿x 轴传播的简谐横波,t =0时刻的波形如图1所示,此时质点P 恰在波峰,质点Q 恰在平衡位置且向下振动.再过0.5 s ,质点Q 第二次到达波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图1A .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B .波的传播速度为60 m/sC .波的传播周期为0.2 sD .0至0.9 s 时间内P 点通过的路程为1.8 mE .1 s 末质点P 的位移是零(2)(10分)如图2所示,AOB 是截面为扇形的玻璃砖的横截面图,其顶角θ=76°,今有一细束单色光在横截面内从OA 边上的点E 沿垂直OA 的方向射入玻璃砖,光线直接到达AB 面且恰好未从AB 面射出.已知OE =35OA ,cos 53°=0.6,试求: ①玻璃砖的折射率n ;②光线第一次从OB 射出时折射角的正弦值.【导学号:19624282】图2【解析】 (1)由题意,质点Q 恰好在平衡位置且向下振动,则知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故A 正确;根据题意知14T +T =0.5 s ,则周期为:T =0.4 s ,根据v =λT =240.4m/s=60 m/s ,故选项B 正确,选项C 错误;0.9 s =2T +14T ,则P 点通过的路程为:s =2×4A +A =1.8 m ,故选项D 正确;1 s =2T +12T ,故该时刻P 处于负的最大位移处,选项E 错误.故选A 、B 、D.(2)①因OE =35OA ,由数学知识知光线在AB 面的入射角等于37° 光线恰好未从AB 面射出,所以AB 面入射角等于临界角,则临界角为:C =37°由sin C =1n得:n =53. ②据几何知识得:β=θ=76°,则OB 面入射角为:α=180°-2C -β=30°设光线第一次从OB 射出的折射角为γ,由sin γsin α=n 得: sin γ=56.【答案】 (1)ABD (2)①53 ②562.(2017·鸡西市模拟)(1)(5分)一列简谐横波在t =0.2 s 时的波形图如图3甲所示,P 为x =1 m 处的质点,Q 为x =4 m 处的质点,图乙所示为质点Q 的振动图象.则下列关于该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图3A .该波的周期是0.4 sB .该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40 m/sC .该波一定沿x 轴的负方向传播D .t =0.1 s 时刻,质点Q 的加速度大小为零E .从t =0.2 s 到t =0.4 s ,质点P 通过的路程为20 cm(2)(10分)如图4所示,一直角三棱镜放置在真空中,其截面三角形的斜边BC 的长度为d ,一束单色光从AB 侧面的中点垂直AB 入射.若三棱镜的折射率为2,∠C =30°,单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求:图4①该单色光第一次从棱镜射入真空时的折射角;②该单色光从进入棱镜到第一次从棱镜射出所经历的时间.【解析】 (1)选ACE.由乙图知,质点的振动周期为T =0.4 s ,故A 正确;由甲图知,波长λ=8 m ,则波速为:v =λT =80.4m/s =20 m/s ,故B 错误;由乙图知,t =0.2 s 时刻,质点Q 向下运动,根据甲图可知,该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故C 正确;由图乙可知,t =0.1 s 时刻,质点Q 位于最大位移处,所以加速度大小一定不为零,故D 错误;因为T =0.4 s ,则从t =0.2 s 到t =0.4 s 为半个周期,所以质点P 通过的路程为20 cm ,故E 正确.(2)①画出该单色光在三棱镜中传播的光路如图所示.当光线到达三棱镜的BC 边时,因∠C =30°,由几何关系可知α=60°又因为三棱镜的折射率n =2,所以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45°因α=60°,所以该单色光在BC 边发生全反射.当该单色光到达三棱镜的AC 边时,由几何关系可知,其入射角为β=30°设其折射角为γ,则由折射定律n =sin γsin β可得:γ=45°. ②因为截面三角形的斜边BC 的长度为d ,D 为AB 边的中点,∠C =30°,由几何关系可知DE =3d 4因为α=60°,所以∠CEF =30°,又∠C =30°,由几何关系可知EF =3d 6该单色光在三棱镜中的传播速度为v =c n =c 2所以单色光从进入棱镜到第一次从棱镜射出所经历的时间t =DE +EFv代入数据可解得:t =56d 12c. 【答案】 (1)ACE (2)①45° ②56d 12c3.(2017·宝鸡市一模)(1)(5分)一列简谐横波沿着x 轴正方向传播,波中A 、B 两质点在平衡位置间的距离为0.5 m ,且小于一个波长,如图5甲所示,A 、B 两质点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图5A .波中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为8 cmB .该机械波的波长为4 mC .该机械波的波速为0.5 m/sD .t =1.5 s 时A 、B 两质点的位移相同E .t =1.5 s 时A 、B 两质点的振动速度相同 (2)(10分)有一个上、下表面平行且足够大的玻璃平板,玻璃平板的折射率为n =43、厚度为d =12 cm.现在其上方的空气中放置一点光源S ,点光源距玻璃板的距离为L =18 cm ,从S 发出的光射向玻璃板,光线与竖直方向夹角最大为θ=53°,经过玻璃板后从下表面射出,形成一个圆形光斑,如图6所示.求玻璃板下表面圆形光斑的半径(sin 53°=0.8).图6【解析】 (1)选ACE.由图可知,该波的振幅为2 cm ,波中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为4倍的振幅,即8 cm ,故A 正确;由图知,t =0时刻B 点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A 点位于波峰,则有:Δx =x 2-x 1=(n +14)λ,n =0,1,2,3…由题λ>Δx =0.5 m ,则知n 只能取0,故λ=2 m ,故B 错误;由图知周期T =4 s ,则波速为v =λT =24m/s =0.5 m/s ,故C 正确;由图可知,在t =1.5 s 时刻,A 的位移为负,而B 的位移为正,故D 错误.由图知,t =1.5 s 时A 、B 两质点到平衡位置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振动的速度大小相等;又由图可知,在t =1.5 s 时刻二者运动的方向相同,所以它们的振动速度相同,故E 正确.(2)由题意可知光在玻璃板上表面发生折射时的入射角为θ,设其折射角为r ,由折射定律可得:n =sin θsin r, 代入数据可得:r =37°.光在玻璃板下表面发生折射时,由于入射角r 始终小于玻璃板的临界角,所以不会发生全反射,光在玻璃板中传播的光路图如图所示.所以光从玻璃板下表面射出时形成一个圆形发光面,设其半径大小为R ,则有:R =L tan θ+d tan r ,代入数据可得:R =33 cm.【答案】 (1)ACE (2)33 cm。
2020届高三化学选修三二轮专题复习——氢键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4H9Cl有4种同分异构体B. 乙醇的沸点比乙烷的沸点低C. 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D. 石油分馏可以得到丙烯等重要化工基本原料2.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质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W原子核外电子数是M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Y、Z、M、W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Y Z MWA. 原子半径:W>Y>Z>M>XB. 热稳定性:XM>X2Z,沸点:X2Z>YX3C. 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可能含离子键D. ZM2、YM3、WM4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结构3.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植物黄花蒿叶中含有抗疟疾的物质−青蒿素而荣获2015年诺贝尔奖。
科学家对青蒿素的结构进行进一步改良,合成药效更佳的双氢青蒿素、蒿甲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利用黄花蒿叶研究青蒿素结构的基本步骤为:元素分析确定实验式→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波谱分析确定结构式B. 青蒿素的分子式是C15H22O5,属于烃的衍生物C. 双氢青蒿素中含有过氧键,遇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立刻显蓝色D. 双氢青蒿素在水中的溶解性大于青蒿素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液态HF 中存在氢键,所以其分子比HCl 更稳定②将SO 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③可用浓氨水检验输送氯气的管道是否有泄漏④在Fe(NO 3)2溶液中通入过量碘化氢气体,最终Fe 2+被氧化为Fe 3+⑤将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然后加热蒸干,再在高温下充分灼烧最后得到的固体为碳酸钠和二氧化硅.A. ①②⑤B. ②③④C. ①②④⑤D. ①③④⑤ 5. 有关甲醛()、苯、二氧化碳及水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苯与B 3N 3H 6互为等电子体,且分子中原子共平面B. 甲醛、苯和二氧化碳中碳原子均采用sp 2杂化C. 苯、二氧化碳是非极性分子,水和甲醛是极性分子D. 水的沸点比甲醛高得多,是因为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而甲醛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具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就是共价化合物B. 离子化合物不可能全部由非金属构成C. H 2O 比H 2S 的沸点高是由于H 2O 中的O −H 键更牢固D. 寻找半导体材料可以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于水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所以水分子比较稳定B. 晶体中有阴离子则必然有阳离子,有阳离子一定有阴离子C. NH 4HSO 3溶液与足量NaOH 溶液混合加热:NH 4++HSO 3−+2OH − △ ̲̲̲̲̲̲ NH 3↑+SO 32−+2H 2OD. 电解水生成H 2和O 2的实验中,可加入少量盐酸或硫酸增强导电性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把H 2S 分子写成H 3S 分子,违背了共价键的饱和性B. 氢键属于共价键,也有方向性和饱和性C. 所有共价键都有方向性D. Ni 能与CO 形成配合物Ni(CO)4,1mol Ni(CO)4中含有4mol σ键9. 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适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规律 结论A 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强,其单质也越活泼磷单质比N2稳定B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常温下,相同的铝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浓硝酸、稀硝酸,浓硝酸中铝片先溶解完全C 结构和组成相似的物质,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升高NH3沸点低于PH3D 溶解度小的沉淀易向溶解度更小的沉淀转化ZnS沉淀中滴加CuSO4溶液可以得到CuS黑色沉淀A. AB. BC. CD. D10.M、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五种短周期元素,M是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X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硬度最高的物质,Z、W同主族且能形成多种常见化合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稳定性:W的氢化物>Z的氢化物,沸点:W的氢化物<Z的氢化物B. 元素X、Y、Z的单质晶体可能属于同种类型的晶体C. XZ2、X2M2、M2Z2均为直线型的共价化合物D. 由Z和W组成的一种化合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表明其具有漂白性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邻羟基苯甲醛的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醛的高B. 基态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图:C. 原子核外价电子排布式分别为3s1和3s23p5两种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D.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按系统命名法,命名为3,3,6−三甲基−4−乙基庚烷B. 是某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该物质可能是一种氨基酸C. 与Br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的产物最多有4种D. 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苯酚>丙三醇>1−氯丁烷13.关于氢键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晶体冰中每个水分子通过氢键可连接4个水分子B. HF的沸点高于NH3,主要因为前者分子间氢键强于后者C. 邻羟基苯甲醛的沸点低于对羟基苯甲醛,是因为前者形成了分子间氢键,后者形成了分子内氢键D. 测量接近沸点的水蒸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8,是因为相当量的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了“缔合分子”1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X射线衍射实验是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最科学的方法B. 金属键无方向性,金属晶体中原子尽可能采取紧密堆积C. 凡AB3型的共价化合物,其中心原子A均采用sp2杂化轨道成键D. 乙醇与水互溶可以用“相似相溶”原理和氢键来解释15.已知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弱酸H2CO3水杨酸()电离平衡常数(25℃)K a1=4.3×10−7K a2=5.6×10−11K a1=1.3×10−3K a2=1.1×10−13A. 常温下,等浓度、等体积的NaHCO3溶液pH小于溶液pHB. 常温下,等浓度、等体积的Na2CO3溶液和溶液中所含离子总数前者小于后者C. +2NaHCO3→+2H2O+2CO2↑D. 水杨酸的第二级电离K a2远小于第一级电离K a1的原因之一是能形成分子内氢键16.关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加热氯化铵与固化碘过程中发生的都是升华B. 氢键的存在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沸点和在水中的溶解度C. 水分子相当稳定是因为水分子间存在很强的分子间作用力D. 直接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必然是原子晶体1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金属晶体的熔点和沸点都很高B. CH4、CCl4都是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C. HF、HCl、HBr、HI的稳定性依次增强D. 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碱金属单质都是银白色质软的金属B. 需要加热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C. 由于NH3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NH3的沸点比PH3、AsH3和SbH3都高D. 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19.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A. CH4、SiH4、GeH4、SnH4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升高B. HF、HCI、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C. 0℃时,水的密度比冰大D. 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2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Na2O2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1:1B. H2O比H2S稳定,H−S键比H−O键更易断裂C. D和T的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D. HF、HCl、HBr、HI的沸点逐渐增大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21.已知T、W、X、Y、Z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常见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相关信息如表.元素相关信息T T元素可形成自然界硬度最大的单质W W与T同周期,核外有一个未成对电子X X原子的第一电离能至第四电离能分别是:I1=578kJ⋅mol−1,I2=1817kJ⋅mol−1,I3=2745kJ⋅mol−1,I4=11575kJ⋅mol−1Y常温常压下,Y单质是固体,其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Z Z的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为63,中子数为34(1)TY2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是______ (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分子中存在______ 个σ键.W的最简单氢化物容易液化,理由是______ .(2)在25℃、101kPa下,已知13.5g的X固体单质在O2中完全燃烧后恢复至原状态,放热419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基态Y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______ ;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______ 、电子数为______ .Y、氧、W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用元素符号作答).(4)已知Z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又知Z的密度为9.00g⋅cm−3,则晶胞边长为______ (用含立方根的式子表示);ZYO4常作电镀液,其中YO42−的空间构型是______ ,其中Y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______ .Z的单质与人体分泌物中的盐酸以及空气反应可生成超氧酸:Z+HCl+O2=ZCl+HO2,HO2(超氧酸)不仅是一种弱酸而且也是一种自由基,具有极高的活性.下列说法或表示正确的是______A.O2是氧化剂B.HO2是氧化产物C.HO2在碱中能稳定存在D.1mol Z参加反应有1mol 电子发生转移.2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工具,也为化学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化学学习者和研究者一直关注周期表的运用与发展.试回答下列问题:(1)190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为制备F2单质作出重大贡献的化学家莫瓦桑,你认为最先用来与F2反应制备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元素是______(填写元素符号).(2)周期表第四周期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元素是______,它有______ 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属于______ 分区.(3)元素周期表第一、二周期的四种元素氢、碳、氮、氧构成的分子中,键角最小的是______.A、NH3B、NF3C、OF2D、CF4(4)人们发现Li+溶剂化倾向很强,提出类似于氢键的“锂键”,请画出(LiF)2含含锂键的结构式:______.(5)研究周期表发现存在对角线规则,处于对角线上的元素性质相似,如铍与铝处于对角线,请写出氢氧化铍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23.图A所示的转化关系中(具体反应条件略),a、b、c和d分别为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常见单质,其余均为它们的化合物,i的溶液为常见的酸,a的一种同素异形体的晶胞如图B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图B对应的物质名称是______ ,晶体类型为______ .(2)d中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3)图A中由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沸点最高的是______ ,原因是______ ,该物质的分子构型为______ .(4)图A中的双原子分子中,极性最大的分子是______ .(5)k的分子式为______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 ,属于______ 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K又称光气,实验室制取时,可用四氯化碳与发烟硫酸(SO3的硫酸溶液)反应.将四氯化碳加热至55−60℃,滴加入发烟硫酸,即发生逸出光气和磺酰氯(该物质在高温时分解成SO2和Cl2),写出制取光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制取光气也可用氯仿和双氧水直接反应,生成光气和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且水溶液呈强酸性,写出该化学方程式:______ .24.如表中列出五种短周期元素X、Y、Z、W、T的信息.元素相关信息X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 n np n+1Y其原子L层电子数是K层的3倍Z其单质能与冷水剧烈反应,生成的阴阳离子电子数相同W其单质在Y2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T其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6回答下列问题:(1)Y、Z、W三种元素所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T元素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2)X、Z两元素可形成化合物ZX3,其晶体中化学键类型有______,晶体类型为______.(3)T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H2Y的沸点比H2W高的原因是______.(4)Z2WY3溶液呈______性,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5)已知25℃、101kPa下:①2Z(s)+12Y2(g)=Z2Y(s)△H2=−414kJ⋅mol−1②2Z(s)+Y2(g)=Z2Y2(s)△H2=−511kJ⋅mol−1则1mol Z2Y2(S)与足量Z(s)反应生成Z2Y(s)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25.氟是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元素之一.由于氟的特殊化学性质,它和其他卤素在单质及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Ⅰ.化学家研究发现,SbF5能将MnF4从离子[MnF6]2−的盐中反应得到,SbF5转化成稳定离子[SbF6]−的盐.而MnF4很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MnF3和F2.根据以上研究写出以K2MnF6和SbF5为原料,在423K 的温度下制备F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现代工业以电解熔融的氟氢化钾(KHF2)和氟化氢(HF)混合物制备氟单质,电解制氟装置如图所示.已知KHF2是一种酸式盐,写出阴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式______.电解制氟时,要用镍铜合金隔板将两种气体产物严格分开的原因是______.Ⅱ.①卤化氢的熔沸点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升高,而HF熔沸点高于HCl的原因是______.HF的水溶液是氢氟酸,能用于蚀刻玻璃,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②已知25℃时,氢氟酸(HF)的电离平衡常数K a=3.6×10−4.某pH=2的氢氟酸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H+)=______ mol/L;若将0.01mol/L HF 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______ ③又已知25℃时,溶度积常数K sp(CaF2)=1.46×10−10.现向1L 0.2mol/L HF溶液中加入 1L 0.2mol/L CaCl2溶液,通过列式计算说明是否有沉淀产生:______.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解:A.C4H9Cl可以看作是丁烷中的1个H原子被Cl取代产物,C4H9Cl同分异构体与丁基的数目相同,丁基有−CH2CH2CH2CH3、−CH(CH3)CH2CH3、−CH2CH(CH3)2、−C(CH3)3,总共有4种,则C4H9Cl的同分异构体种数有4种,故A正确;B.含有氢键的物质熔沸点较高,乙醇中含有氢键、乙烷中不含氢键,所以熔沸点:乙烷<乙醇,故B错误;C.二糖、多糖、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但单糖不能水解,故C错误;D.石油的裂解可以得到乙烯、丙烯等重要化工基本原料,石油分馏无法获得丙烯,故D 错误;故选:A。
【新步步高】2018-2019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4课后作业:第三章 复习课

本章复习课练基础落实1.已知一种c(H+)=1×10-3mol·L-1的酸溶液和一种c(OH-)=1×10-3mol·L-1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其原因可能是( )A.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C.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答案 B解析酸和碱混合前已经电离出的H+和OH-恰好以等物质的量中和。
混合后的溶液呈酸性,说明反应后溶液中c(H+)>c(OH-)。
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发生呢?一种可能是酸为弱酸,存在着电离平衡。
随着H+的反应,弱酸会电离出更多的H+使溶液呈酸性。
混合前的弱酸电离出和强碱中OH-相等浓度的H+,但弱酸的物质的量浓度要比强碱大得多。
因此,该题应是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反应,生成的是弱酸强碱盐。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0.1 mol·L-1 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色B.Al3+、NO-3、Cl-、CO2-3、Na+可以大量共存于pH=2的溶液中C.乙醇和乙酸都能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HCl和H2SO4反应时,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答案 A解析Na2CO3溶液中存在CO2-3的水解CO2-3+H2O HCO-3+OH-,使溶液显碱性,因此加入酚酞后溶液变为红色,A正确;B选项中pH=2的溶液显酸性,弱酸根阴离子CO2-3不能存在;C选项中的乙醇不是电解质,乙酸是电解质;HCl是一元酸而H2SO4是二元酸,因此等物质的量的HCl和H2SO4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K 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B.由于K sp(ZnS)>K sp(CuS),所以ZnS沉淀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CuS沉淀C.其他条件不变,离子浓度改变时,K sp不变D.两种难溶电解质作比较时,K sp小的,溶解度一定小答案 D解析K sp只与难溶电解质自身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和离子的浓度无关,A、C正确;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沉淀向着溶解度减小的方向转化,B正确;只有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 sp小的,溶解度一定小,D错误。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数学(理)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4)(含解析)

考点突破练22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4)1.(2020·全国Ⅱ·理22)已知曲线C 1,C 2的参数方程分别为C 1:{x =4cos 2θ,y =4sin 2θ(θ为参数),C 2:{x =t +1t,y =t -1t(t 为参数).(1)将C 1,C 2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设C 1,C 2的交点为P ,求圆心在极轴上,且经过极点和P 的圆的极坐标方程.2.(2022·陕西榆林三模)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x =4cosθ,y =3sinθ(θ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ρsin θ-12=0. (1)求C 的普通方程与直线l 的直角坐标方程.(2)若P 为C 上任意一点,A 为l 上任意一点,求|PA|的最小值.3.(2022·安徽怀南一模)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x =t 2,y =2t (t 为参数),以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2cos α-sin α=4ρ. (1)求曲线C 的普通方程;(2)若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求以AB 为直径的圆的极坐标方程.4.(2022·陕西榆林二模)在数学中,有许多方程都可以表示心型曲线,其中有著名的笛卡尔心型曲线.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原点O 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图中的曲线就是笛卡尔心型曲线,其极坐标方程为ρ=1-sin θ(0≤θ<2π,ρ≥0),M 为该曲线上一动点. (1)当|OM|=12时,求M 的直角坐标;(2)若射线OM 逆时针旋转π2后与该曲线交于点N ,求△OMN 面积的最大值.5.(2022·安徽合肥二模)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1+√2t ,y =1-√2t(t 为参数).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2=acos2θ(a>0,ρ∈R ). (1)求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和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2)若直线θ=π4(ρ∈R )与直线l 交于点M ,直线θ=π6(ρ∈R )与曲线C 交于点A ,B ,且AM ⊥BM ,求实数a 的值.6.(2022·安徽马鞍山一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x =2sinα,y =2cosα+1(α为参数),以坐标原点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直线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3y-2√3=0. (1)写出曲线C 的普通方程和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2)若直线θ=π6(ρ∈R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与直线l 交于点M ,求|MA|·|MB|的值.7.(2022·河南郑州二模)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1的参数方程为{x =1+cosα,y =sinα(α为参数).已知M是曲线C 1上的动点,将OM 绕点O 逆时针旋转90°得到ON ,设点N 的轨迹为曲线C 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 (1)求曲线C 1,C 2的极坐标方程;(2)设点Q (1,0),若射线l :θ=π3与曲线C 1,C 2分别相交于异于极点O 的A ,B 两点,求△ABQ 的面积.8.(2022·山西太原一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2+35t ,y =2+45t (t 为参数),以原点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2θ+4ρsin θ-3=0,点P 的极坐标为2√2,3π4.(1)求点P 的直角坐标和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2)若直线l 和曲线C 交于A ,B 两点,求点P 到线段AB 的中点M 的距离.考点突破练22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4)1.解 (1)C 1的普通方程为x+y=4(0≤x ≤4). 由C 2的参数方程得x 2=t 2+1t2+2,y 2=t 2+1t2-2, 所以x 2-y 2=4.故C 2的普通方程为x 2-y 2=4. (2)由{x +y =4,x 2-y 2=4得 {x =52,y =32,所以P 的直角坐标为(52,32). 设所求圆的圆心的直角坐标为(x 0,0),由题意得x 02=(x 0-52)2+94,解得x 0=1710.因此,所求圆的极坐标方程为ρ=175cos θ.2.解 (1)因为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x =4cosθ,y =3sinθ(θ为参数),所以C 的普通方程为x 216+y 29=1.又因为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ρsin θ-12=0,所以直线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y-12=0. (2)设P (4cos θ,3sin θ),|PA|的最小值即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的最小值,由√2=√2≥7√22,其中tan φ=43.当且仅当θ+φ=π2+2k π,k ∈Z 时取等号,故|PA|的最小值为7√22. 3.解 (1)由{x =t 2,y =2t (t 为参数),得{x =t 2,y 2=t (t 为参数),消去参数t ,得y 2=4x ,即曲线C 的普通方程为y 2=4x.(2)由2cos α-sin α=4ρ,得2x-y=4, 联立{y 2=4x ,2x -y =4得A (1,-2),B (4,4),所以AB 的中点坐标为52,1,|AB|=√45=3√5,故以AB 为直径的圆的极坐标方程为(x -52)2+(y-1)2=454,即x 2+y 2-5x-2y-4=0,将{x =ρcosθ,y =ρsinθ代入,得ρ2-5ρcos θ-2ρsin θ-4=0.4.解 (1)令ρ=12,可得sin θ=12,所以θ=π6或θ=5π6,M 的直角坐标为±√34,14.(2)△OMN 的面积S=12ρ1ρ2=12(1-sin θ)1-sin θ+π2=12(1-sin θ)(1-cos θ)=12[1-(sin θ+cos θ)+sinθcos θ],令t=sin θ+cos θ=√2sin θ+π4∈[-√2,√2], S=121-t+t 2-12=14(t-1)2,当t=-√2时,S 取得最大值3+2√24. 5.解 (1)由{x =1+√2t ,y =1-√2t(t 为参数)得x+y=2,∴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ρsin θ=2.由ρ2=acos2θ,得ρ2cos 2θ=a ,∴ρ2(cos 2θ-sin 2θ)=a ,ρ2cos 2θ-ρ2sin 2θ=a , ∴x 2-y 2=a ,∴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2-y 2=a.(2)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ρsin θ=2,将θ=π4代入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得ρ=√2,∴点M 的极坐标为√2,π4.将θ=π6代入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ρ2=acos2θ,得ρ1=√2a ,ρ2=-√2a ,∴|AB|=|ρ1-ρ2|=2√2a . ∵AM ⊥BM ,且O 为线段AB 的中点, ∴|OM|=12|AB|=√2a ,即√2a =√2,得a=1.6.解 (1)由{x =2sinα,y -1=2cosα(α为参数),得曲线C 的普通方程为x 2+(y -1)2=4.由x+√3y-2√3=0,得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ρcos θ+√3ρsin θ-2√3=0,即ρsin θ+π6=√3.(2)(方法1)曲线C :x 2+(y-1)2=4的极坐标方程为ρ2-2ρsin θ-3=0,将θ=π6代入曲线C 的极坐标方程,得ρ2-ρ-3=0,∴ρ1+ρ2=1,ρ1·ρ2=-3. 将θ=π6代入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得ρ=2.|MA|·|MB|=|ρ-ρ1|·|ρ-ρ2|=|(2-ρ1)·(2-ρ2)|=|4-2(ρ1+ρ2)+ρ1·ρ2|=1.(方法2)直线θ=π6的普通方程为y=√33x ,与直线l :x+√3y-2√3=0的交点为M (√3,1),直线θ=π6的参数方程为{x =√3+√32t ,y =1+12t(t 为参数),代入曲线C :x 2+(y-1)2=4,得t 2+3t-1=0,则|MA|·|MB|=|t 1·t 2|=1.7.解 (1)C 1的普通方程为(x-1)2+y 2=1,则x 2+y 2-2x=0,由ρ2=x 2+y 2,x=ρcos θ,得ρ2=2ρcos θ,故C 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θ.设N (ρ,θ),则M ρ,θ-π2,将M ρ,θ-π2代入ρ=2cos θ,得ρ=2cos θ-π2=2sin θ,即C 2的极坐标方程为ρ=2sin θ.(2)将θ=π3分别代入曲线C 1,C 2的极坐标方程,得|OA|=ρA =2cos π3=1,|OB|=ρB =2sin π3=√3, 所以|AB|=||OB|-|OA||=√3-1. 又Q 到射线l 的距离d=|OQ|sin π3=√32,故△ABQ 的面积为S=12×(√3-1)×√32=3-√34. 8.解 (1)点P 的极坐标为2√2,3π4,由{x =ρcosθ,y =ρsinθ可得点P 的直角坐标为(-2,2),曲线C :ρ2cos2θ+4ρsin θ-3=0,即ρ2cos 2θ-ρ2sin 2θ+4ρsin θ-3=0, 于是得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2-y 2+4y-3=0. (2)显然点P (-2,2)在直线l 上,将直线l 的参数方程{x =-2+35t ,y =2+45t代入方程x 2-y 2+4y-3=0,得-2+35t 2-2+45t 2+42+45t -3=0,整理得725t 2+125t-5=0,。
高2020届高2017级高考调研第一轮复习理科数学课件选修4-4-2

第2课时 参 数 方 程
第1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数学(理)
…2019 考纲下载… 1.了解参数方程,了解参数的意义. 2.能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直线、圆和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 请注意 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是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常见 曲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方程的简单应用,题目难度的设置以中档 题型为主,预测 2020 年高考中,在难度,知识点方面变化不大.
则|AB|= [x0+at1-(x0+at2)]2+[y0+bt1-(y0+bt2)]2
= a2+b2·|t1-t2|.
第13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数学(理)
6 . (2019·河 南 郑 州 预 测 ) 已 知 直 线 l 的 参 数 方 程 为 x=12+tcosθ,(t 为参数,0<θ <π ),设直线 l 与曲线 C:y2=2x y=tsinθ, 交于 A,B 两点,当 θ 变化时,|AB|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第2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数学(理)
课前自助餐
第3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数学(理)
参数方程的概念 如果曲线 C 上任意一点 P 的坐标 x 和 y 都可以表示为某个变 量 t 的函数xy= =fg((tt)),. 反过来,对于 t 的每个允许值,由函数式xy= =fg((tt)),,所确 定的点 P(x,y)都在曲线 C 上,那么方程yx==gf((tt)),,叫做曲线 C 的参数方程,变量 t 是参数.
第12页
高考调研 ·高三总复习 ·数学(理)
5.已知直线xy==xy00++abtt,,(t 为参数)上两点 A,B 对应的参数
值是 t1,t2,则|AB|等于( )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2章第3节 化学平衡(第2课时) 课件(21张)

-1-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典例透析
1.知道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 响。 2.会运用相关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般规律。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典例透析
一
二
一、化学平衡的移动 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浓度、压强、温度等 反应条件,原来的平衡状态会被破坏,化学平衡会发生移动。平衡 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的质量分数也就随着改变,从而在一段时间后 达到新平衡状态。这种由原平衡状态向新平衡状态的变化过程,就 是化学平衡的移动。以上过程可归纳如下: 某条件下的化学平衡 平衡破坏 新条件下 的新化学平衡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典例透析
2.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答原则 以可逆反应aA(g)+bB(g) cC(g)为例说明。 (1)“定一议二”原则。 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包括纵坐标、横坐标和曲线所表示的三个量, 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后,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确定纵坐标 所表示的量,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v(正)、v(逆)均减小,且 v'(正)>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典例透析
3.催化剂
加入催化剂 移动
v(正)、v(逆)均增大,且 v'(正)=v'(逆)
平衡不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典例透析
三、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题原则和技巧 1.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答步骤 (1)看图像:一看面(即纵坐标与横坐标的意义),二看线(即线的走 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终点),四看辅助线 (如等温线、等压线、平衡线等),五看量的变化(如浓度变化、温度 变化等)。 (2)想规律:联想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 响规律。 (3)作判断:根据图像中表现的关系与所学规律相对比,作出符合 题目要求的判断。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二章章末检测卷(二)

章末检测卷(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因为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B.自发反应的熵一定增大,非自发反应的熵一定减小C.常温下,反应C(s)+CO2(g)2CO(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D.反应2Mg(s)+CO2(g)===C(s)+2MgO(s)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答案C解析反应的自发性是由熵变和焓变共同决定的,若ΔH<0,ΔS>0,则一定自发进行,若ΔH>0,ΔS<0,则一定不能自发进行,若ΔH<0,ΔS<0或ΔH>0,ΔS>0,则能否自发进行和温度有关,A、B错误;C项中反应的ΔS>0,若ΔH<0,则一定能自发进行,现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ΔH>0,C正确;D项中反应的ΔS<0,能自发进行,说明ΔH<0,D错误。
2.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平衡常数K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K值不变,平衡可能移动B.K值变化,平衡一定移动C.平衡移动,K值可能不变D.平衡移动,K值一定变化答案D解析K值不变,可以改变浓度或压强条件,浓度商Q改变,使平衡发生移动,A项正确;K值变化,温度一定改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B项正确;平衡发生移动,温度不一定改变,所以K值不一定变化,C项正确,D项不正确。
3.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2A(g)+B(g)2C(g),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衡时,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与各物质的浓度有如下关系:K=c2(C) c2(A)·c(B)B.改变条件后,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一定不变C.如果改变压强并加入催化剂,平衡常数随之变化D.若平衡时增加A和B的浓度,则平衡常数会减小答案A解析对于确定的反应,K只与温度有关,改变除温度之外的条件都不会引起K的改变。
4.合成气用于合成氨气时需除去CO,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ΔH<0,下列措施中能使n(CO2)n(H2O)增大的是()A.升高温度B.恒温恒容下充入He(g)C.将H2从体系中分离D.再通入一定量的水蒸气答案C解析升温,平衡向左移动,n(CO2)n(H2O)减小,A项不正确;恒温恒容充入He(g),平衡不移动,n(CO2)n(H2O)不变,B项不正确;分离出H2,平衡向右移动,n(CO2)n(H2O)增大,C项正确;再通入水蒸气,平衡向右移动,但H2O(g)的转化率降低,n(CO2)n(H2O)减小,D项不正确。
选修4第三章复习ppt课件

•Qc > Ksp,溶液处于过饱和溶液状态,生成沉成淀.难溶电解质,离子浓
•Qc = Ksp,沉淀和溶解达到平衡,溶液为饱和度溶小液.于1×10-5mol/L时,
•Qc < Ksp,溶液未达饱和,沉淀发生溶解.
认为反应完全,但溶液 中还有相应的离子。
3、沉淀反应的应用:
(1)、沉淀的生成:反应生成沉淀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变得更小。
※ 1、越稀越电离,越热越电离;越稀越水解,越热越水解。 2、平衡常数Ka、Kb、Kh只与温度有关,而与浓度无关
对于电离平衡 CH3COOH
CH3COO -+ H+
改变条 件
升温
方 向
c(Ac–) c(HAc) c(OH–) c(H+) pH
电离 程度
加H2O 加醋酸
加 醋酸钠
通HCl(g)
加 NaOH
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能够水解或电离,离 子种类增多了,但某些关键性的原子总是守恒的,如 Na2S溶液中,S2-能水解,故S元素以S2-、HS-、H2S三 种形式存在,它们之间有如下守恒关系:
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与电解质强弱的关系? 影响溶液导电能力的因素: ①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主要决定因素) 温度一定,离子 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②温度:温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与金属导电相反) ③离子电荷数:电荷数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由此可知: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强。
四、指示剂选择欠妥 ⒈用强酸滴定弱碱,指示剂用:甲基橙 ⒉用强碱滴定弱酸,指示剂选用:酚酞 (①强酸滴定弱碱,必选甲基橙;②强碱滴定弱酸,必选酚酞;③两强滴定,原则 上甲基橙和酚酞皆可选用;但还有区别。) 五、终点判断不准确 ⒈如滴定管的尖嘴部分有半滴或一滴标准液未滴下; 2.终点判断 迟或早。 六、样品中含有杂质 ⒈用盐酸滴定含 Na2O 的 NaOH 样品; ⒉用含 Na2CO3 的 NaOH 标准液滴定盐酸; 七、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高三化学复习资料高考调研人教版选修42-3-2

人教版 ·化学 ·选修4
______ 减小 生成物浓度,平 增大 反应物浓度或______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之,逆向移动 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 ________方向移
温度Biblioteka 放热反应 方向移动 动,降温平衡向 _________
第18页
第二章
第3节 第二课时
高考调研
人教版 ·化学 ·选修4
第10页
第二章
第3节 第二课时
高考调研
人教版 ·化学 ·选修4
步骤 3:师生进行互动【课堂释疑拓展】 ,完成【探究 1】 。利 用【问题导思】的设问作为主线。 步骤 4:教师通过【例 1】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图像讲解研析,对【探究 1】进行讲解。 步骤 5: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巩固掌握 1】 和 【当堂自主纠错】 中 1 题,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检验目标的实现。 步骤 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 2】 。可利用【问题导思】中的 问题作为主线。
第11页
第二章
第3节 第二课时
高考调研
人教版 ·化学 ·选修4
步骤 7:通过【例 2】和对化学平衡图像解法的讲解研析,对 【探究 2】中注意的问题进行总结。 步骤 8: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巩固掌握 2】 和 【当堂自主纠错】 中 2- 5 题。 步骤 9:指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框架,完成【自主 小结】 。安排学生课下完成【课后知能检测】 。 A 部分必做,B 部 分交流完成, C 部分选作。
第12页
第二章
第3节 第二课时
高考调研
人教版 ·化学 ·选修4
学习目标定位
第13页
第二章
第3节 第二课时
高考调研
课标解读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 素 2.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3.学会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在 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随 外界条件的变化,并分析平衡 移动的方向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三章 第一节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学习目标定位] 1.能准确判断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会描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能正确书写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会分析电离平衡的移动。
3.知道电离平衡常数的意义。
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化合物按照其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有以下几种物质:①液态HCl②熔融NaCl③稀硫酸④蔗糖⑤乙醇⑥氯水⑦Al2O3⑧NH3⑨氨水⑩Cu⑪CaCO3⑫SO2⑬Al(OH)3⑭NaOH⑮CH3COOH(1)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⑦⑪⑬⑭⑮,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④⑤⑧⑫。
(2)能导电的是②③⑥⑨⑩。
2.分别试验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醋酸与等量镁条的反应;并测定两溶液的pH,填写下表:液中能够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必须是由本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 (3)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
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判断依据:根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否完全电离判断 (2)与物质类别的关系强电解质⎩⎪⎨⎪⎧强酸:如HCl 、HNO 3、H 2SO 4、HClO 4、HBr 、HI 等强碱:如NaOH 、KOH 、Ca (OH )2、Ba (OH )2等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如H 2CO 3、CH 3COOH 、H 2SO 3、HClO 、H 2SiO 3、H 3PO 4、H 2S 、HF 等弱碱:如NH 3·H 2O 、Al (OH )3、Mg (OH )2、Cu (OH )2等水少数盐:如(CH 3COO )2Pb(3)注意事项①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强。
②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度无关。
某些难溶盐,虽然溶解度小,但其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仍属于强电解质。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二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选修3-4模块由“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几何光学”“相对论”等四个知识板块构成,考纲要求考查的有18个知识点和3个实验,其中重点考查的Ⅱ级考点有3个,分别是“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象”“横波的图象”以及“光的折射定律”。
近几年高考基本上采用固定形式考查该部分知识,一个多选题(或填空题),一个计算题,共计15分,选择题往往综合性比较强,但难度较低,计算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在“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几何光学”两部分轮换,难度中等。
预计2020年高考对选修3-4的考查仍然将以“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图象”和“光的折射定律”为主,考查热点可能有:(1)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综合问题;(2)利用折射定律及几何知识计算折射率;(3)波速、频率、波长之间的关系计算;(4)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5)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6)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要特别关注对简谐运动、机械波的周期性与多解性的考查,以及折射定律结合全反射的考查。
第2讲光的折射全反射光的干涉、衍射及偏振电磁波1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1)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2)光的折射规律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区别:光的传播规律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界面的同侧,光的传播速度不变;光的折射规律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在介质分界面的两侧,光的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易错警示】(1)公式n=中,不论是光从真空射入介质,还是从介质射入真空,θ1总是真空中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θ2总是介质中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是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的,与入射角的大小无关。
(3) 折射率: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n,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n是不同的,这个常数n跟介质有关,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叫作介质的折射率。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二章 第三节 第3课时

第3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二)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温度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并掌握温度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
2.了解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实质,并进一步探讨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而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一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1.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原理2NO 2(g )(红棕色) N 2O 4(g)(无色) ΔH =-56.9 kJ·mol -1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 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实验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 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 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2.已知反应:m A(g)+n B(g)p C(g) m +n <p ,当反应达平衡后,若温度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1)图①表示的温度变化是升高,平衡移动方向是向逆反应方向。
(2)图②表示的温度变化是降低,平衡移动方向是向正反应方向。
(3)正反应是放热反应,逆反应是吸热反应。
1.温度对v 放、v 吸的影响规律升温,v 放、v 吸均增大,但v 吸增大程度大;降温,v 放、v 吸均减小,但v 吸减小程度大。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1.反应A(g)+3B(g)2C(g)ΔH<0达平衡后,将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答案C解析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二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的分析,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2.通过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知道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理解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特征1.根据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判断下列反应,属于可逆反应的是①②⑤⑥⑦。
①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②氮气和氢气的化合③水的电解④可燃物的燃烧⑤氨气溶于水⑥氯气溶于水⑦二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⑧三氧化硫和水的反应⑨铁置换硫酸铜溶液中的铜2.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根据要求填表:N2+3H22NH33.]。
1.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等、动、定、变,即:(1)逆: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2)等:化学平衡的条件是v正和v逆相等。
(3)动: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此时反应并未停止。
(4)定: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组分的质量(或浓度)为一定值。
(5)变:若外界条件改变,平衡可能发生改变,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1.在200 ℃时,将1 mol H2(g)和2 mol I2(g)充入到体积为V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2HI(g)ΔH=-c kJ·mol-1(1)反应刚开始时,由于c(H2)=____________,c(I2)=____________,而c(HI)=__________,所以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最大,而__________最小(为零)。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为c(H2)________,c(I2)________,而c(HI)________,从而化学反应速率v正________,而v逆________。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学习目标定位] 1.熟知能量转化形式及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本质。
2.学会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一焓变反应热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一是物质发生了变化,二是能量发生了变化。
2.H2(g)+Cl2(g)===2HCl(g)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由图可知,1 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436_kJ,1 mol Cl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是243_kJ,2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的能量是862_kJ,则H2(g)+Cl2(g)===2HCl(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为183_kJ。
3.反应热、焓变的概念(1)反应热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1或kJ/mol。
(2)焓(H)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焓变(ΔH)是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
4.ΔH的正、负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1)放热反应是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反应。
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故ΔH<(填“<”或“>”)0,即ΔH为-(填“+”或“-”)。
(2)吸热反应是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反应。
由于反应时吸收环境能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故ΔH>(填“<”或“>”)0,即ΔH为+(填“+”或“-”)。
5.有下列反应:①氧化钙与水反应②碳酸氢钠受热分解③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④燃烧煤炭取暖⑤钠与水反应⑥胆矾受热失去结晶水,其中为吸热反应的是②⑥,放热反应的是①③④⑤。
1.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2.焓变与物质化学键断裂与形成的关系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3.焓变与反应物、生成物能量的关系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1.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新坐标一轮复习数学选修4-4第2节参数方程

第二节 参数方程[考纲传真] 1.了解参数方程,了解参数的意义.2.能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直线、圆和椭圆曲线的参数方程.1.曲线的参数方程一般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x ,y 都是某个变数t 的函数⎩⎨⎧x =f (t ),y =g (t )并且对于t 的每一个允许值,由这个方程组所确定的点M (x ,y )都在这条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组就叫做这条曲线的参数方程,联系变数x ,y 的变数t 叫做参变数,简称参数.2.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根据直线的参数方程的标准式中t 的几何意义,有如下常用结论:过定点M 0的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交点为M 1,M 2,所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 1,t 2. (1)弦长l =|t 1-t 2|;(2)弦M 1M 2的中点⇒t 1+t 2=0; (3)|M 0M 1||M 0M 2|=|t 1t 2|.[基础自测]1.(思考辨析)判断下列结论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参数方程⎩⎨⎧x =f (t ),y =g (t )中的x ,y 都是参数t 的函数.( )(2)过M 0(x 0,y 0),倾斜角为α的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x 0+t cos α,y =y 0+t sin α(t为参数).参数t 的几何意义表示:直线l 上以定点M 0为起点,任一点M (x ,y )为终点的有向线段M 0M →的数量.( )(3)方程⎩⎨⎧x =2cos θ,y =1+2sin θ表示以点(0,1)为圆心,以2为半径的圆.( )(4)已知椭圆的参数方程⎩⎨⎧x =2cos t ,y =4sin t (t 为参数),点M 在椭圆上,对应参数t =π3,点O 为原点,则直线OM 的斜率为 3.( )【参考答案】 (1)√ (2)√ (3)√ (4)×2.(教材改编)曲线⎩⎨⎧x =-1+cos θ,y =2+sin θ(θ为参数)的对称中心( )A .在直线y =2x 上B .在直线y =-2x 上C .在直线y =x -1上D .在直线y =x +1上B [由⎩⎨⎧ x =-1+cos θ,y =2+sin θ,得⎩⎨⎧cos θ=x +1,sin θ=y -2, 所以(x +1)2+(y -2)2=1.曲线是以(-1,2)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 所以对称中心为(-1,2),在直线y =-2x 上.]3.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1+t ,y =2-3t (t 为参数),则直线l 的斜率为________.-3 [将直线l 的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为y -2=-3(x -1),因此直线l 的斜率为-3.]4.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x =sin θ,y =cos 2θ+1(θ为参数),则曲线C 的普通方程为________.y =2-2x 2(-1≤x ≤1) [由⎩⎨⎧x =sin θ,y =cos 2θ+1(θ为参数)消去参数θ,得y=2-2x 2(-1≤x ≤1).]5.(教材改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若直线l :⎩⎨⎧x =t ,y =t -a (t 为参数)过椭圆C :⎩⎨⎧x =3cos φ,y =2sin φ(φ为参数)的右顶点,则a =________.3 [直线l 的普通方程为x -y -a =0,椭圆C 的普通方程为x 29+y 24=1,∴椭圆C 的右顶点坐标为(3,0),若直线l 过(3,0),则3-a =0,∴a =3.](1)⎩⎪⎨⎪⎧x =1t ,y =1t t 2-1(t 为参数);(2)⎩⎨⎧x =2+sin 2θ,y =-1+cos 2θ(θ为参数).[解] (1)∵⎝ ⎛⎭⎪⎫1t 2+⎝ ⎛⎭⎪⎫1t t 2-12=1,∴x 2+y 2=1.∵t 2-1≥0,∴t ≥1或t ≤-1. 又x =1t ,∴x ≠0.当t ≥1时,0<x ≤1;当t ≤-1时,-1≤x <0, ∴所求普通方程为x 2+y 2=1, 其中⎩⎨⎧ 0<x ≤1,0≤y ≤1或⎩⎨⎧-1≤x <0,-1<y ≤0.(2)∵y =-1+cos 2θ=-1+1-2sin 2θ=-2sin 2θ,sin 2θ=x -2, ∴y =-2x +4,∴2x +y -4=0. ∵0≤sin 2θ≤1,∴0≤x -2≤1,∴2≤x ≤3,∴所求的普通方程为2x +y -4=0(2≤x ≤3).2.如图所示,以过原点的直线的倾斜角θ为参数,求圆x 2+y 2-x =0的参数方程.[解] 圆的半径为12, 记圆心为C ⎝ ⎛⎭⎪⎫12,0,连接CP , 则∠PCx =2θ,故x P =12+12cos 2θ=cos 2θ,y P =12sin 2θ=sin θcos θ(θ为参数). 所以圆的参数方程为⎩⎨⎧x =cos 2θ,y =sin θcos θ(θ为参数).【例1】 (2019·石家庄质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圆C 的参数方程为⎩⎨⎧x =4cos θ,y =4sin θ(θ为参数),直线l 经过点P (1,2),倾斜角α=π6. (1)写出圆C 的普通方程和直线l 的参数方程; (2)设直线l 与圆C 相交于A ,B 两点,求|P A |·|PB |的值. [解] (1)由⎩⎨⎧x =4cos θ,y =4sin θ,消去θ,得圆C 的普通方程为x 2+y 2=16. 又直线l 过点P (1,2)且倾斜角α=π6, 所以l 的参数方程为⎩⎪⎨⎪⎧x =1+t cos π6,y =2+t sin π6,即⎩⎪⎨⎪⎧x =1+32t ,y =2+12t(t 为参数).(2)把直线l 的参数方程⎩⎪⎨⎪⎧x =1+32t ,y =2+12t代入x 2+y 2=16,得⎝ ⎛⎭⎪⎫1+32t 2+⎝ ⎛⎭⎪⎫2+12t 2=16,t 2+(3+2)t -11=0,所以t 1t 2=-11,由参数方程的几何意义,|P A |·|PB |= |t 1t 2|=11.(的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3+t cos α,y =t sin α(t 为参数),直线l 与曲线C :⎩⎪⎨⎪⎧x =1cos θ,y =tan θ(θ为参数)相交于不同的两点A ,B .(1)若α=π3,求线段AB 的中点的直角坐标;(2)若直线l 的斜率为2,且过已知点P (3,0),求|P A |·|PB |的值. [解] (1)由曲线C :⎩⎪⎨⎪⎧x =1cos θ,y =tan θ(θ为参数),可得曲线C 的普通方程是x 2-y 2=1.当α=π3时,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3+12t ,y =32t(t 为参数),代入曲线C 的普通方程,得t 2-6t -16=0,得t 1+t 2=6,所以线段AB 的中点对应的t =t 1+t 22=3, 故线段AB 的中点的直角坐标为⎝ ⎛⎭⎪⎫92,332. (2)将直线l 的参数方程代入曲线C 的普通方程,化简得(cos 2α-sin 2α)t 2+6cos αt +8=0,则|P A |·|PB |=|t 1t 2|=⎪⎪⎪⎪⎪⎪8cos 2α-sin 2α=⎪⎪⎪⎪⎪⎪8(1+tan 2α)1-tan 2α, 由已知得tan α=2,故|P A |·|PB |=403.【例2】 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圆C 的方程为(x +6)2+y 2=25.(1)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求C 的极坐标方程; (2)直线l 的参数方程是⎩⎨⎧x =t cos α,y =t sin α(t 为参数),l 与C 交于A ,B 两点,|AB |=10,求l 的斜率.[解] (1)由x =ρcos θ,y =ρsin θ可得圆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2+12ρcos θ+11=0.(2)法一:由直线l 的参数方程⎩⎨⎧x =t cos α,y =t sin α(t 为参数),消去参数得y =x ·tanα.设直线l 的斜率为k ,则直线l 的方程为kx -y =0.由圆C 的方程(x +6)2+y 2=25知,圆心坐标为(-6,0),半径为5. 又|AB |=10,由垂径定理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6k |1+k 2=25-⎝⎛⎭⎪⎫1022,即36k 21+k 2=904, 整理得k 2=53,解得k =±153,即l 的斜率为±153.法二:在(1)中建立的极坐标系中,直线l 的极坐标方程为θ=α(ρ∈R ). 设A ,B 所对应的极径分别为ρ1,ρ2,将l 的极坐标方程代入C 的极坐标方程得ρ2+12ρcos α+11=0,于是ρ1+ρ2=-12cos α,ρ1ρ2=11. |AB |=|ρ1-ρ2|=(ρ1+ρ2)2-4ρ1ρ2 =144cos 2α-44.由|AB |=10得cos 2α=38,tan α=±153. 所以l 的斜率为153或-153.1⎩⎨⎧x =2+t ,y =kt (t 为参数),直线l 2的参数方程为⎩⎪⎨⎪⎧x =-2+m ,y =m k (m 为参数).设l 1与l 2的交点为P ,当k 变化时,P 的轨迹为曲线C .(1)写出C 的普通方程;(2)以坐标原点为极点,x 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设l 3:ρ(cos θ+sin θ)-2=0,M 为l 3与C 的交点,求M 的极径.[解] (1)消去参数t 得l 1的普通方程l 1:y =k (x -2); 消去参数m 得l 2的普通方程l 2:y =1k (x +2). 设P (x ,y ),由题设得⎩⎪⎨⎪⎧y =k (x -2),y =1k (x +2),消去k 得x 2-y 2=4(y ≠0),所以C 的普通方程为x 2-y 2=4(y ≠0).(2)C 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 2θ-sin 2θ)=4(0<θ<2π,θ≠π),联立⎩⎨⎧ρ2(cos 2θ-sin 2θ)=4,ρ(cos θ+sin θ)-2=0得cos θ-sin θ=2(cos θ+sin θ). 故tan θ=-13,从而cos 2θ=910,sin 2θ=110. 代入ρ2(cos 2θ-sin 2θ)=4得ρ2=5, 所以交点M 的极径为 5.1.(2018·全国卷Ⅱ)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曲线C 的参数方程为⎩⎨⎧ x =2cos θ,y =4sin θ(θ为参数),直线l 的参数方程为⎩⎨⎧x =1+t cos α,y =2+t sin α(t 为参数).(1)求C 和l 的直角坐标方程;(2)若曲线C 截直线l 所得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2),求l 的斜率. [解] (1)曲线C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24+y 216=1. 当cos α≠0时,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 =tan α·x +2-tan α, 当cos α=0时,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1.(2)将l 的参数方程代入C 的直角坐标方程,整理得关于t 的方程 (1+3cos 2α)t 2+4(2cos α+sin α)t -8=0.①因为曲线C 截直线l 所得线段的中点(1,2)在C 内,所以①有两个解,设为t 1,t 2,则t 1+t 2=0.又由①得t 1+t 2=-4(2cos α+sin α)1+3cos 2α,故2cos α+sin α=0,于是直线l 的斜率k=tan α=-2.2.(2018·全国卷Ⅲ)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O 的参数方程为⎩⎨⎧x =cos θ,y =sin θ(θ为参数),过点(0,-2)且倾斜角为α的直线l 与⊙O 交于A ,B 两点.(1)求α的取值范围;(2)求AB 中点P 的轨迹的参数方程. [解] (1)⊙O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x 2+y 2=1. 当α=π2时,l 与⊙O 交于两点.当α≠π2时,记tan α=k ,则l 的方程为y =kx - 2.l 与⊙O 交于两点当且仅当⎪⎪⎪⎪⎪⎪21+k 2<1,解得k <-1或k >1,即α∈⎝ ⎛⎭⎪⎫π4,π2或α∈⎝ ⎛⎭⎪⎫π2,3π4. 综上,α的取值范围是⎝ ⎛⎭⎪⎫π4,3π4.(2)l 的参数方程为⎩⎨⎧x =t cos α,y =-2+t sin α(t 为参数,π4<α<3π4).设A ,B ,P 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 A ,t B ,t P ,则t P =t A +t B2,且t A ,t B 满足t 2-22t sin α+1=0.于是t A +t B =22sin α,t P =2sin α.又点P 的坐标(x ,y )满足⎩⎨⎧x =t P cos α,y =-2+t P sin α,所以点P 的轨迹的参数方程是 ⎩⎪⎨⎪⎧x =22sin 2α,y =-22-22cos 2α⎝ ⎛⎭⎪⎫α为参数,π4<α<3π4.。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一章 第二节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学习目标定位] 1.正确认识燃烧热的概念,学会利用燃烧热进行相关的计算。
2.知道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知道使用化石燃料的利弊和新能源的开发。
一 燃烧热1.反应热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常用符号ΔH 表示。
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其反应热为负值。
已知4 g 硫粉完全燃烧放出37 kJ 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S(s)+O 2(g)===SO 2(g) ΔH =-296 kJ·mol -1。
2.1.00 L 1.00 mol·L -1 H 2SO 4溶液与2.00 L 1.00 mol·L -1 NaOH 溶液完全反应,放出114.6 kJ 热量,该反应的中和热为57.3_kJ·mol-1,表示其中和热的化学方程式是12H 2SO 4(aq)+NaOH(aq)===12Na 2SO 4(aq)+H 2O(l) ΔH =-57.3 kJ·mol -1。
3.已知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1,若燃烧1 mol 氢气生成液态水时的反应热为ΔH 1, 生成气态水时的反应热为ΔH 2,则ΔH 1和ΔH 2的大小关系是ΔH 1<ΔH 2;ΔH 1=-285.8_kJ·mol -1,表示的意义是1_mol_H 2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液态水,放出285.8_kJ 的热量。
4.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1)燃烧热的概念是25_℃、101_kPa 时,1_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是kJ·mol -1。
(2)燃烧热的意义: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1 kJ·mol -1,或ΔH =-890.31 kJ·mol -1,它表示25 ℃、101 kPa 时,1_mol CH 4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H 2O 时放出890.31 kJ 的热量。
2020届高考物理总复习学案:第十七单元 选修3-4模块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

选修3-4模块由“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电磁振荡与电磁波”“几何光学”“相对论”等四个知识板块构成,考纲要求考查的有18个知识点和3个实验,其中重点考查的Ⅱ级考点有3个,分别是“简谐运动的公式和图象”“横波的图象”以及“光的折射定律”。
近几年高考基本上采用固定形式考查该部分知识,一个多选题(或填空题),一个计算题,共计15分,选择题往往综合性比较强,但难度较低,计算题考查的内容基本上是在“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几何光学”两部分轮换,难度中等。
预计2020年高考对选修3-4的考查仍然将以“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图象”和“光的折射定律”为主,考查热点可能有:(1)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综合问题;(2)利用折射定律及几何知识计算折射率;(3)波速、频率、波长之间的关系计算;(4)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5)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6)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要特别关注对简谐运动、机械波的周期性与多解性的考查,以及折射定律结合全反射的考查。
第2讲光的折射全反射光的干涉、衍射及偏振电磁波1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1)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2)光的折射规律与光的反射规律的区别:光的传播规律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界面的同侧,光的传播速度不变;光的折射规律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别在介质分界面的两侧,光的传播速度发生改变。
【易错警示】(1)公式n=中,不论是光从真空射入介质,还是从介质射入真空,θ1总是真空中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θ2总是介质中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
(2)折射率是由介质本身性质决定的,与入射角的大小无关。
(3) 折射率: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n,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n是不同的,这个常数n跟介质有关,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叫作介质的折射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 溶液pH 的计算[学习目标定位] 1.学会pH 的简单计算。
2.了解溶液稀释时pH 的变化规律,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 。
一 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1.根据常温下,水的离子积K w =c (H +)·c (OH -),回答下列问题: (1)c (H +)为1.0×10-12mol·L-1的溶液呈碱性,判断的依据是c (OH -)>c (H +)。
(2)pH =3的某盐酸溶液中,c (H +)为1.0×10-3_mol·L -1,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为1.0×10-11_mol·L -1。
(3)0.05 mol·L -1 H 2SO 4溶液中,c (OH -)=1.0×10-13mol·L -1,其pH 为1。
(4)将0.4 g NaOH 固体溶于水,得到1 L 溶液,c (OH -)=0.01_mol·L -1,c (H +)=1.0×10-12_mol·L-1,pH =12。
2.常温下,pH =2的盐酸与pH =4的盐酸,若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c (H +)为1.0×10-3_mol·L -1,pH 为3。
3.常温下,将200 mL 5×10-3 mol·L -1 NaOH 溶液与100 mL 2×10-2 mol·L -1 NaOH 溶液混合后,溶液的c (OH -)为1.0×10-2_mol·L -1,c (H +)为1.0×10-12_mol·L -1,pH 为12。
4.常温下,pH =12的NaOH 溶液与pH =2的硫酸,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为7;若按9∶11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3;若按11∶9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11。
1.强酸、强碱溶液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c mol·L -1H n A 强酸溶液――→电离c (H +)=nc mol·L -1―→pH =-lg nc 。
(2)强碱c mol·L -1B(OH)n 强碱溶液――→电离c (OH -)=nc mol·L -1――→K wn (H +)=10-14ncmol·L -1―→pH =14+lg_nc 。
2.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与强酸混合c (H +)混=c 1(H +)·V 1+c 2(H +)·V 2V 1+V 2,然后再求pH 。
(2)强碱与强碱混合先计算c (OH -)混=c 1(OH -)·V 1+c 2(OH -)·V 2V 1+V 2,再求c (H +)混=K w c (OH -)混,最后求pH 。
(3)强酸与强碱混合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 =7。
②酸过量:先求c (H +)余=c (H +)·V (酸)-c (OH -)·V (碱)V (酸)+V (碱),再求pH 。
③碱过量:先求c (OH -)余=c (OH -)·V (碱)-c (H +)·V (酸)V (酸)+V (碱),再求c (H +)=K w c (OH -)余,最后求pH 。
1.常温下,pH =13的强碱溶液与pH =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 =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 A.11∶1 B.9∶1 C.1∶11 D.1∶9答案 D解析 可设碱与酸的体积分别为V 碱和V酸,由题意可知,混合后碱过量,可列等式:10-(14-13)·V 碱-10-2·V 酸V 酸+V 碱=10-(14-11),解之可得V 碱∶V 酸=1∶9。
2.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 一定大于7的是( ) A.pH =3的硝酸跟pH =11的氢氧化钾溶液 B.pH =3的盐酸跟pH =11的氨水 C.pH =3硫酸跟pH =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 =3的磷酸跟pH =11的氢氧化钾溶液 答案 B解析 A 、C 两项中都是强酸与强碱中和,等体积混合时酸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和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即pH 强酸+pH 强碱=14,恰好完全中和,pH =7;B 项,pH 强酸+pH弱碱=14,混合后碱过量,pH >7;D 项,pH 弱酸+pH 强碱=14,混合后酸过量,pH <7。
二 酸碱溶液稀释后的pH 变化规律1.计算下列酸溶液稀释后的pH(1)pH=2的盐酸,若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3;若加水稀释10n倍,其pH为2+n。
(2)若将pH=5的盐酸加水稀释103倍,其pH接近于7。
(3)pH=2的醋酸溶液,若加水稀释10倍,其pH大小范围应是2<pH<3。
2.计算下列碱溶液稀释后的pH(1)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若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10;若加水稀释10n倍,其pH为11-n。
(2)pH=11的氨水,若加水稀释10n倍,其pH大小范围应是(11-n)<pH<11;若无限稀释时,其pH接近于7。
酸或碱溶液稀释后溶液pH的变化3.pH=2的A、B两种酸溶液各1 mL,分别加水稀释到1 000 mL,其中pH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两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B.稀释后,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的酸性强C.a=5时,A是强酸,B是弱酸D.一定有关系:5>a>2答案C解析由图像可以看出稀释过程中两种酸的pH增大程度不同,说明两种酸的酸性强弱不同,故pH=2的两种酸的浓度一定不同,A项错误;由图知,稀释后A溶液的pH大于B溶液的pH,则A中c(H+)小于B中c(H+),此时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的弱,B项错误;a=5时表明,pH=2的A酸溶液稀释1 000倍,pH增加3,故A一定是强酸,pH=2的B酸溶液稀释1 000倍后,pH<5,说明B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则B是弱酸,C项正确;若A、B都是弱酸,稀释1 000倍后,A、B两溶液pH均要增大,而增加的值均小于3,有5>a>2,若A是强酸,则a=5,D项错误。
4.某温度下,pH=11的氨水和Na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0倍,溶液的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像判断错误的是()A.a值一定大于9B.Ⅰ为NaOH溶液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C.完全中和稀释相同倍数后的两溶液,消耗相同浓度的稀H2SO4的体积V(NaOH)<V(氨水)D.稀释后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比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答案D解析氨水稀释过程中,NH3·H2O NH+4+OH-平衡向右移动,n(OH-)增大,所以pH=11的NaOH溶液和氨水稀释至100倍后,NaOH溶液的pH=9,氨水溶液的pH>9。
因此,Ⅰ、Ⅱ曲线分别表示NaOH溶液和氨水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a>9,A和B项都正确;稀释前pH=11的氨水和NaOH溶液比较,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完全中和稀释相同倍数后的两溶液,消耗相同浓度的稀H2SO4的体积V(NaOH)<V(氨水),C项正确;稀释相同倍数后,氨水中的c(OH-)大于NaOH溶液中的c(OH-),故稀释后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比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D项不正确。
1.溶液pH计算碱按碱、酸按酸,同强混合在中间;异强混合看过量,无限稀释7为限。
2.pH差值≥2的两种强酸等体积混合后,pH混=pH小+0.3pH差值≥2的两种强碱等体积混合后,pH混=pH大-0.31.在25 ℃的条件下,将体积都为10 mL、pH都等于3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到a mL和b mL,测得稀释后溶液的pH均为5,则稀释时加入水的体积为()A.a =b =1 000 mLB.a =b >1 000 mLC.a <bD.a >b答案 D解析 在溶液中,盐酸电离是不可逆的,而CH 3COOH 的电离是可逆的,存在电离平衡。
若a =b ,稀释后的CH 3COOH 溶液pH<5,若使CH 3COOH 溶液pH =5,就必须继续加水稀释,即a >b 。
2.某温度下,相同pH 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pH 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Ⅱ为盐酸稀释时的pH 变化曲线B.b 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 点溶液的导电性强C.a 点K w 的数值比c 点K w 的数值大D.b 点酸的总浓度大于a 点酸的总浓度 答案 B解析 根据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点知:Ⅱ应为醋酸溶液稀释时的pH 变化曲线,A 项错误;溶液导电性取决于离子浓度,b 点的H +浓度大,导电性强,B 项正确;K w 的大小取决于温度,C 项错误;相同pH 的盐酸和醋酸溶液,醋酸溶液浓度远大于盐酸的浓度,稀释到相同体积时,醋酸溶液(Ⅱ)浓度大于盐酸(Ⅰ)浓度,D 项错误。
3.常温下,将pH =1的硫酸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适量水,另一份加入与该硫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两者pH 都增大了1。
则加入水和加入NaOH 溶液的体积比约为( )A.11∶1B.10∶1C.6∶1D.5∶1 答案 C解析 设所取每份硫酸的体积为V 1,使硫酸由pH =1变为pH =2,所加水的体积为9V 1;设所加NaOH 溶液的体积为V 2,则有c (H +)=0.1V 1-0.05V 2V 1+V 2 mol·L -1=0.01 mol·L -1,解得V 2=32V 1,即V 水∶V NaOH =6∶1。
4.将0.1 mol·L -1 HCl 溶液和0.06 mol·L -1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则该溶液的pH 是( )A.1.7B.12.3C.12D.1 答案 C解析 这是强酸和强碱的混合,要先判断混合液的酸碱性。
酸中c (H +)=0.1 mol·L -1;碱中c (OH -)=0.12 mol·L -1,等体积混合碱过量,根据pH 值的计算方法,要先求c (OH -),再求c (H +),最后求pH 值。
c (OH -)余=c (OH -)·V 碱-c (H +)·V 酸V 酸+V 碱=0.01 mol·L -1,c (H +)=K w c (OH -)余=1×10-12 mol·L -1,则pH =-lg c (H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