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史简答题
共和国简答论述
简答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中共党史的联系与区别1、国史和中共党史的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在中共党史的基础上独立出来、发展起来的。
国史和党史都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都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都必须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务,都有资政育人的功能。
2、区别:(1)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党史是政党史,是专史,它研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历史。
国史是国家史,是通史。
它要涉及整个国家、民族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2)研究、编写的重点各有侧重。
党史侧重研究和编写党中央的决策过程,总结执政的规律和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
国史侧重研究、编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的活动,其决策和实施过程,国家机关的建设,全国人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党史和国史好比两个同心圆,党史是内圈,国史是外圈;党史决定着国史的走向,是国史的核心部分,而国史的范围比党史大得多2、土改运动的意义1)土地改革结束了中国农村积习千年的土地不合理的占有关系,使得中国农村的经济面貌发生根本变化。
2)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获得解放,生产积极性大增,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由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来说已经被消灭,进而铲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农村的社会基础,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制度。
4)土地改革为后来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土改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一个基本障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本前提。
3、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中共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1)加强金融管理,严禁金银外币流通,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2)加强市场管理,严禁囤积居奇和投机倒把活动;(3)对主要商品实行集中控制、统一调度和适时抛售,遏制和打击不法资本家的投机活动,有效地平息了涨价风;(4)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正式版
中国人民共和国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P7~8):(1)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2)内容:首先,它规定了新中国建国初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它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次,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
(3)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过渡时期总路线(P48):1952~1953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的必然,但也有追求速度过快的历史局限性。
3、统购统销(P57~58):1953~1957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对1953年起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方法,叫做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开始实行。
意义:这一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私营粮食行业的改造,并带动对其他工商业的改造,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重要的一步。
4、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B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试卷 B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A]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C]《论人民民主专政》[B] 《共同纲领》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 会议确定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作为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A] 南宁会议 [C]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B] 成都会议 [D] 中共八大3. 年被称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
[A] 1960年 [C] 1962年[B] 1961年 [D] 1963年4.1969年4月,的召开,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合法化。
[A] 中共八大 [C] 中共九大[B] 中共十大 [D] 四届人大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作为方针是在1961年1月的中确定的。
[A] 八届九中全会 [C] 八届七中全会[B] 八届八中全会 [D] 八届六中全会6. 年1月邓小平提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实现干部的“四化”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需要。
[A] 1980年 [C] 1982年[B] 1981年 [D] 1983年7. 年9月28日,江泽民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A] 1992年[C]1994年[B] 1993年[D]1995年8. 年 11月26日至12月10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召开,彭真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A] 1980年 [C] 1982年[B] 1981年 [D] 1983年9.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果断提出“”战略。
[A] 发展科技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 向科学进军 [D] 科教兴国10.党的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五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双百方针2. 四清运动3. 中苏论战4.精神文明5、庐山会议6、“一国两制”三、材料分析题(共13分)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
以下是我为您准备的关于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简述新中国史的基本发展历程?新中国史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面临国内外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逐步稳定了国内局势,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
2.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建国初期的稳定之后,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认识到开放的重要性,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革。
4. 现代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逐渐认识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开始将现代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建设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全面发展的过程。
5. 新时代:进入新时代后,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如何评价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新中国史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意义:新中国史是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统一的历史,也是中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
新中国史的胜利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智慧,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和经验教训。
2. 经济意义:新中国史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
新中国史的胜利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3. 文化意义:新中国史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文化自信和自信的表现。
新中国史的胜利证明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独特价值,也为中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动力。
共和国史考纲
一、填空题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作了《》的讲话,阐述了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战略策略方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机构是()。
在1955年7月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批评中央农村工作部()等人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是“小脚女人”走路。
1954年10月开始,在知识分子和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这场运动是从批判()《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开始的。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上作了题为《》的讲话,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有部分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局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研究社会主义教育问题,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议》,作为指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后来简称为“()”。
1966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会议印发了毛泽东写的《》,指明了“文化大革命”的主要锋芒所向。
1977年2月7日,根据华国锋的意见,《人民日报》、《红旗》和《解放军报》发表题为《》的社论,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1977年7月,中共()全会正式决定,恢复邓小平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这是拨乱反正在政治上、组织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平反。
二、名词解释“一边倒”“三反”“五反”运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论十大关系》“一大二公”八届三中全会七千人大会《五一六通知》“一月风暴”“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简答题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
八届八中全会和全国反右倾运动的严重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三反运动新中国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出现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现象。
为此,1951年冬起,在国家机关、国营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纯洁了国家机关,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五反运动在“三反运动”进入高潮,1952年1月26号,中共中央部署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工商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斗争,查明了私营工商业的状况,对不发资本家作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并于1952年底胜利结束。
五反运动教育了广大国家工作人员,打击了资产阶级的违法运动。
3、四马分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
1953年国家规定:国家税占34.5%,职工福利费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大体为四分之一,故名。
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资本家的股息红利被定息代替。
4、定息制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赎买的一种形式。
规定不论企业盈亏,统一由国家按照核定的资本额每年发给资本家年息5%的固定利息。
定息从1956年起支付,原定七年,后又延长了三年,于1966年9月停止支付。
5、七千人大会为确实做好国民经济巩固、调整、充实、提高的工作,中央于1962年1月1日至2月7日在背景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参加会议从中央到基层共七千余人,又称“七千人大会”。
毛泽东主持,刘少奇做书面报告,并讲话,总结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教训。
会议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起了积极作用。
6、一月风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1967年1月4日、5日,上海“造反派”相继夺取了《文汇报》和《解放日报》;6日,32个“造反”组织联合召开了彻底打到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革命风暴”,得到毛泽东充分的肯定,此后夺权风暴在全国展开。
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
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实用版)目录一、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的背景和意义二、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的内容和分类三、如何有效利用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进行学习和提高正文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是一种针对新中国历史知识的题目形式,通过对相关事件、人物、思想等方面的考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新中国的历史。
在新中国史题库中,简答题分为多种类型,如人物事迹、历史事件、思想理论等,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考察重点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的背景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于 1949 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新中国的历史,教育系统将新中国历史纳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简答题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新中国的历史知识。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的内容和分类。
在新中国史题库中,简答题的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主要涉及以下几类:1.人物事迹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的了解。
例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考试的重点。
2.历史事件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的了解。
例如,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事件都是考试的重点。
3.思想理论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理论的了解。
例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4.文化科技类: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新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技成就的了解。
例如,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运动、科技发展等都是考试的重点。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有效利用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进行学习和提高。
首先,学生需要对新中国史题库简答题的内容进行全面了解,明确各类题目的考察重点和方法。
其次,学生需要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对新中国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和考察重点。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一)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一)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1.从中共“七大”到中共“八大”,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中共分别作出了哪些重大决策来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向前发展的?(1)1945年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
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确立争取抗战胜利的总任务,并适时开展大反攻,抗战胜利。
(2)抗战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解决,由于蒋美勾结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中共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通过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进行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并通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成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3)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会会明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拟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从而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建国后,采取措施巩固政权,恢复发展经济,并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4)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的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的正确决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
2.1949~1956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请回答有关问题:⑴过渡原因: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②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③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⑵过渡的条件:①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②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③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④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⑶过渡时期党的任务: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⑷过渡性的表现:①.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③.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④.国家政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过渡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3、过渡时期总路线4、一五计划5、《论十大关系》6、“大跃进”运动7、中共七届三中全会8、万隆会议9、人民公社化运动10、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1、抗美援朝运动12、镇压反革命运动13、“三反”、“五反”运动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中共八大 16、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7、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8、庐山会议 19、“八字方针” 20、七千人大会 21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2、“四五运动”2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一国两制”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二、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包括什么内容?2、简述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和战略方针。
3、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的主要内容。
4、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简述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7、简述“三反”、“五反”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8、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9、简述邓小平1975年整顿的内容及意义。
10、“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11、简述中共十三大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12、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13、,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阐述了哪些重要思想?三、论述题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2、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实现的?有哪些经验和不足?3、么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5、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6、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7、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和“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过程。
简明中国史重要简答题答案
大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答案论述题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2、简述“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
答:(一)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对社会主义实践做出新的、科学的理论概括,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才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面,是决定政权巩固至关重要的基础。(三)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不能实行“大民主”和“造**有理”。(五)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而不能把阶级斗争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3小题,共24分。先判断是非,然后请简要说明理由)
1、建国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正确。官僚资本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垄断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经济基础.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达到了顶峰.它不仅压迫工农,而且还压迫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没收官僚资本有两重的含义: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买办资本,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带有民主革命性质的;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历史简答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答: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第二,中国人民翻了身,成为新的主人;第三,中国战乱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第四,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答: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答:一、歌占香港岛;二、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三、巨额赔款;四、协定关税;五、废除工行制度。
5.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一、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⑴政治上:开始半殖民化⑵经济上:开始半封建化;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前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三、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反封——民主革命反帝——民族革命。
6.简述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答: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封建地主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7.简述《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答:一、巨额赔款:9.8亿(本金+利息);二、建立侵略中国的大本营使馆区;三、改总理门为外交部,位居六部之首;四、武装监视清政府;五、修改通商章程,扩大侵华权益;六、惩办“祸首”(义和团首领)并且道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并加入反帝组织。
8.简述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指求得人民解放的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
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完成了第一个历史任务,才能为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扫清阻碍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二)
共和国史问答题精选(二)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15.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这句话的理解。
⑴.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①.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党参与势力负隅顽抗,反革命分子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帝国主义孤立封锁、禁运包围;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完成;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物价暴涨,人民生活困苦;这些严重的问题,一个没解决好,新中国政权便无法巩固;②.党和国家干部,面临着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面临着腐化变质的危险,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③.党必须领导人民把我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必须领导人民走向社会主义,但党又缺乏这方面的经验;⑵.所以,夺取全国胜利,只是完成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
16. 19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⑵.20世纪20、30年代,随着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形成了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把持国家政权,垄断全国经济命脉,是中国反动势力的代表,这样,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抗战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又恢复到“九一八”事变前的状态;⑷.新中国成立时,随着三座大山的被推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两种基本矛盾,一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二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⑸.20世纪50年代中期,三大改造完成,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代替他的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党史知识试题(简答题100题)-精选模板
党史知识试题(简答题100题)党史知识试题(简答题100题)1、五四运动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答:1919年5月4日2、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答: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
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答: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4、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什么?答: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
5、八七会议确立了什么总方针?答: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6、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什么?答:1930年1月毛泽东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通讯。
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上率先走出到农村创建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步,而且在理论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第一次从理论上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产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并进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打下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写下后来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通讯,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这实际上提出了要以乡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7、古田会议是何时召开的?答:1929年12月。
8、红军长征是何时开始、何时胜利结束的?答: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9、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是什么?答: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
10、遵义会议的突出贡献是什么?答:遵义会议的突出贡献是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名词解释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抗美援朝运动3.“三反”、“五反”运动4.土地改革运动5.统购统销6.中共七届三中全会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万隆会议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1.“双百方针”12.反右派斗争13.庐山会议14.七千人大会15.西楼会议16.四清运动17.《五一六通知》18.《十六条》19.上海“一月风暴”20.二月抗争21.红卫兵运动22.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23.“九一三事件”24.四五运动25.四项基本原则26.《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二、辨析题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革命性质。
3.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外交方针政策是倒向苏联,一切听从苏联的安排。
5.建国初期为了打击投机资本,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秩序,在经济领域开展了被毛泽东誉为不亚于淮海战役胜利意义的两大战役是没收官僚资本和统一全国财经。
6.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是1956年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说的。
7.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的构想是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人提出来的。
8.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处理民族关系主要是反对大汉族主义。
9.1957年反右斗争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所以需要彻底否定。
10.“三线建设“是指工业战线、农业战线、商业战线的建设。
11.批判《海瑞罢官》,是为“文化大革命”作舆论准备。
12.革命委员会是“文革”全面夺权的结果。
1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14.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运动的目的是批判周恩来。
15.彻底否定文革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十年间的一切。
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个体经营的形式,这就否定了合作化的成果。
17.1999年3月5-15日召开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国史复习资料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答案一、名词解释1、“一月革命”:1967年1月,姚文元指令造反派夺《文汇报》、《解放日报》的权,以王洪文为首领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召开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夺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
一月革命是完全错误的,其中包含有张春桥、姚文元一伙乘乱篡权的严重反革命活动。
从总体上看,是在左倾错误方针指导下,贯彻毛泽东战略部署的一次完全错误的实际行动。
夺权之风刮遍全国,文革进入了夺权的新阶段。
2、人民公社: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是乡政权和社管委会合并为一。
是全公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公社党委对全公社的生产进行管理和经营决策,并贯彻国家指令性计划。
3、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的指导全国人民全面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纲领和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制发,经毛泽东审阅修改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实质和特点作了全面系统的解释。
4、中共八大: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召开的,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1073万党员。
应邀列席大会的有50多个国家的兄弟党代表团,及我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代表。
毛泽东致开幕词。
大会听取了刘少奇作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的报告》。
中国史 简答题部分
简答题部分:重要的变法和改革(经济方面很重要,留意)1. 两税法改革唐朝宰相杨炎所创之税法。
武周过后均田制受到破坏,唐代开国初期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1)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2)两税的具体征收办法:(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
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
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
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
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年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3)两税法的意义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已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
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两税法把中唐极端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是实行中的弊病也不少:①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
②两税中户税部分的税额是以钱计算,因政府征钱,市面上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③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勒逼贫民卖地而不移税,产去税存,到后来无法交纳,只有逃亡。
于是土地集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农民沦为佃户、庄客者更多。
由于没有更好的税制来代替,这种税制就成为后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基本税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其中,1.高铁梅,杨昕湄提供: 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包括哪些内容2.张娜,郝敏提供:简述1958北戴河会议主要内容3.张美,徐淇樟提供:对八个月纠左工作应如何认识4.韩冬雨提供:简述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的成果、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建国后土地改革运动有哪些特点5.唐文灵提供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李梦华提供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剩下的都是陈璐阳提供的,感谢十位同志的卓越贡献!一、简述建国初期我国三大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在此基础上与愿遵守和平民主平等等原则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一边倒”: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二、反右倾运动造成哪些严重危害:1、它把阶级斗争扩大到共产党内,把党内斗争视同阶级斗争,并大大发展了从反右派斗争后出现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理论。
2、它粗暴的践踏了党的组织原则,打击了一大批敢于实事求是的反映情况,提出批评意见的党员和干部,严重的破坏了党的民主生活传统,导致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不良风气的恶性发展。
3、它还打断了第一次郑州会议以来的纠“左”进程,使“大跃进”以来那些“左”的思潮重新抬头,进一步泛滥,这就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三、简述人民公社的特点:毛泽东将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一大二公”。
1、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它既是一个经济单位,又是政权机构,既负责组织全社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又要管理工农商学兵政党各方面工作。
2、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3、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实行过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4、公社化初期,大力推行所谓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
四、土地改革的意义:1、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分得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翻身解放。
2、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3、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4、农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革命与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农工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为什么说两个凡是方针是错误的:1、两个凡是方针是以当时传达党中央声音的权威方式公布的,它的推行,既给揭批“四人帮”划定了界限,也使平反冤假错案和拨乱反正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2、两个凡是方针没有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教条主义,不实事求是。
“两个凡是”既不足以维护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权威,更不可能使党从极“左”思想教条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3、两个凡是方针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违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具有个人崇拜的问题。
六、批林批孔运动造成哪些严重危害:1、批判教育界、文化节的一些人物,把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搞得十分紧张,使林彪事件后刚刚趋向稳定的政治经济局势再次遭到沉重打击。
2、一些领导干部被重新打到,或被迫离开岗位,或卷入派性斗争中去,许多地区和单位的领导班子又陷于瘫痪。
3、工业生产再次下降4、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丢失。
七、建国初期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的主要内容:1、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商品流通,促进成效交流。
2、扩大对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
3、调整税收负担,减少工商税种类。
4、适当收缩国营企业,对私营商业在经营范围上给以出路,在价格上有利可图。
5、在产销关系方面,通过一系列专业会议,公私方代表一起协商制定各行业的产销计划,合理分配生产份额,克服私营企业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使产销趋于平衡。
6、在确认工人民主权利、有利于发展生产和以协商办法结局劳资纠纷三原则下协调劳资关系,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
八、简述文革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核心内容:1、第一阶段: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到1969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摧毁所谓“资产阶级司令部”,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
目的是所谓变资产阶级专政为无产阶级专政。
运动表现为“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全面内战”。
2、第二阶段:从1969年4月中共九大的召开到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这一阶段的只要内容是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政变被粉碎。
这一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失败。
此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各项工作有了转机。
第三阶段:从1973年8月中共十大召开到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九、简述八大二次会议的主要内容:1、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正式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实行工农业并举等工业化道路的方向。
3、会议批准了一个根据“大跃进”形式提出的以七年赶上英国,十五年赶上美国为目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第二账本。
十、简述“二月逆流”:1、背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全国性的混乱局面引起官大群众、各级干部,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愤慨;军队受到造反派的冲击。
2、过程:1967在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议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江青、康生、陈伯达进行面对面斗争,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表示强烈不满。
遭到毛泽东严厉批评,并以“资产阶级复辟逆流”的罪名围攻这些老同志。
此后,中央政治局停止活动,中央文革小组取而代之。
与此同时,江青一伙在社会上也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击“二月逆流”的浪潮。
十一、如何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理论战线上一场规模甚大,影响极为深远的政治斗争,也是党的历史上一次普遍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1、冲垮了以“两个凡是”方针为代表的“左”的思想和束缚,开始把人们从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
2、推动中共中央下决心对毛泽东的晚年错误进行系统纠正和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进行全面的拨乱反正。
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
①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平反冤假错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这场大讨论促使人们反思“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
为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之后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思想条件。
十二、如何评价统购统销政策1.统购统销政策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基本产品匮乏的情况下实施的,它初步缓解了物资供应紧张的状况,保证了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2.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对促进三大改造起了推动作用。
一方面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切断了资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系,同时促进了城市当中粮食行业的公私合营;3.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后来出现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那样的灾难。
虽然人民吃穿用紧张,但是社会秩序依然稳定,这与统购统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关系;4.但是这个政策隔断农民同市场的联系,生产者没有生产自主权和产品销售权,必然要影响到农民生产积极性,限制了价值规律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销中的刺激作用,最终要影响农业的发展。
十三、反右派扩大化的造成了哪些严重后果?(见书125页)1.它直接地打击了我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内一大批治国兴邦的优秀骨干分子;2.它导致了“左”倾思潮的急剧发展,造成了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面紧张,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了严重挫折;3.这场严重扩大化的斗争,还导扬了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理论上的严重失误,从而使八大前后开始的党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上歧路。
十四、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包括哪些内容?(1)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在南方谈话中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新概括,以“生产力标准”为根本标准。
(4)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根本上破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概念。
这次谈话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还为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十五、简述1958 北戴河会议的主要内容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1)会议讨论了“二五计划”、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和当前工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等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等一系列文件,发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全党全民为生产一千零七十万吨钢而奋斗》的会议公报。
(2)会议盲目估计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形势,宣布1958年粮食产量将达到300亿至3500亿公斤,棉花产量将达到7000万担左右。
(3)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应从农业转移到工业上面来;而工业的中心问题是机械生产,首先是钢铁生产,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
会议讨论和批准的1959年国民经济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钢、棉、工农生产总值都大幅提高。
经过“二五”计划的努力,将提前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
(4)会议决定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
这样,北戴河会议把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左”倾错误在全国全局性工作中更为严重的泛滥。
十六、对八个月纠左工作应如何认识1.八个月纠“左”运动是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约8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大小八九次纠“左”会议的统称。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采取纠“左”措施,纠正已经被党察觉到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初步缓和了紧张局势,同时使很多人开始正视现实,冷静思考。
2.但纠“左”未从根本思想上给予纠正。
主要表现在(1)性质上:完全肯定总路线,肯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三面红旗。
(2)目的上:十年或十五年赶上美国,过渡到共产主义,抑制过快发展,回到最初设想。